#憂鬱

不想活! 青少年暑假陷憂鬱

不想活! 青少年暑假陷憂鬱#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暑假期間青少年有較多的自由活動時間,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近期接到許多家長前來諮詢表示,最近孩子常常早上爬不起床、抱怨頭痛、肚子痛,變得容易不耐煩,胃口不好,經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甚至哭著跟同學說不知道活著有什麼意義,經醫師評估、診斷為青少年憂鬱症。體內賀爾蒙增加 第2性徵開始發育草屯療養院護理師楊淑惠表示,青春期的青少年體內賀爾蒙快速增加,第2性徵開始發育,對自己外觀的改變青少年需要時間來適應,例如:孩子們會花很多時間關心他們的青春痘。與家人關係疏離 加深認同困難而且進入國中後孩子在家的時間減少許多,親子間為了學習的問題也會增加許多衝突,與家人之間的關係疏離,更加深青少年尋求重新認同過程的困難,青少年常見的憂鬱症狀可從4大方面表現:1)    心情(情緒)方面/青少年憂鬱症的情緒表現,和成人的憂鬱症較大的不同,是青少年較不容易表達出憂鬱的心情,而常出現容易生氣、發怒、焦躁不安的情形。2)    認知(思考)方面/如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不佳,覺得自己沒有用,沒有人在乎自己,容易自責,無望感、無助感等,甚至出現自我傷害的想法。3)    行為方面/常常想要請假、不想去學校上課、逃學、逃家、曠課、頂嘴,不喜歡跟同學來往,變得退縮、過度依賴,有自我傷害或自殺的行為等。4)身體方面/頭痛、頭暈、腸胃不舒服、肩頸酸痛、睡眠習慣的改變、飲食習慣的改變、體重下降,暴飲暴食、體重上升,容易疲倦等。持續服藥治療 追蹤並預防復發父母發現孩子有上述情形,持續數周以上,應該盡快帶孩子至醫院就醫,憂鬱症的治療需要青少年、家長、學校與醫護人員一起配合,家長也要提醒孩子規則服藥,觀察孩子服藥之後的變化,憂鬱症狀改善之後,仍需要持續服藥及治療一段時間,以追蹤並預防症狀再度復發。

甜食解悶? 奶茶、蛋塔讓你更憂鬱

甜食解悶? 奶茶、蛋塔讓你更憂鬱#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21歲的小婷是一名大學生,近日常出現悶悶不樂、情緒低落,不喜歡出門,不愛與人接觸,情緒起伏很大,容易發脾氣,時常不吃東西,常有頭痛、胸悶症狀出現,並常有想要自殺、自殘的情形,同學發現異狀後,帶她就醫詢問,醫師判斷小婷是精神異常引起的憂鬱症。憂鬱症為第2危險殺手 壓力是主因根據世界衛生報告指出,憂鬱症已成為人類的第2危險殺手,加班熬夜後的空虛感、單身族群的孤獨感、在外工作的思鄉情感,單獨生活的人,多半會因為壓力太大,而有可能有此症狀發生,幾乎已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逾2周心理低落 恐患憂鬱症持續超過2周的心情低落、精神障礙伴隨生理機能失調,就有可能是憂鬱症,憂鬱症罹患的高峰期為40歲,男性約有1/10的比例會發生,而女性約有1/4的比例會發生,相較之下,女性比男性更加容易得到憂鬱症。反式脂肪及醣類 增憂鬱風險另外,臨床研究已證明,反式脂肪酸以及糖類,都會促進發炎反應,增加憂鬱風險,反式脂肪包括奶茶、奶油、油炸物等等,還有平時較不常注意到的全脂牛奶、加工品貢丸、火腿、熱狗,油酥製品如綠豆糕、蛋塔、鹹派等都是好發憂鬱症的罪魁禍首。改變胃口 靠吃疏緩壓力憂鬱症患者可能改變胃口,從吃很少變得暴飲暴食,因此患有憂鬱症的患者,並不一定都是骨瘦如柴,因為不喜歡出門,又較少與人接觸,因此只能靠吃來達到疏緩壓力的管道,許多憂鬱症患者因此越變越胖。鑽牛角尖、思緒突變 盡速求助開業精神科醫師陳嬿伊表示,全台約有8.9%人口有憂鬱症狀,若有出現鑽牛角尖、思緒突變、心情低落超過2周,應盡速尋求醫師協助,有憂鬱症狀並不代表有憂鬱症,只要提早發現,及早治療,就有助於穩定情緒,對抗憂鬱。

好罪惡想自殺 3.5億人好Blue

好罪惡想自殺 3.5億人好Blue#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球有3.5億憂鬱症患者,不到一半的患者(在許多國家中甚至不到10%)接受有效的治療,主要影響原因除了缺乏憂鬱症的相關資源、缺乏訓練過的醫護人員及對此疾病的歧視外,另個重要因素就是許多患有憂鬱症患者,並未被正確的診斷出及適時接受治療。血清素的缺乏 引起心情低落長庚精神科醫師蕭美君表示,憂鬱症主要是腦中血清素的缺乏,引起心情低落的表現,悲觀、失去自信、罪惡感、甚至興起自殺意念等都是常見症狀,患者持續的壓力來源,造成惡性循環,有些患者更會出現頭痛、嘔吐等生理反應,針對憂鬱症的治療,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鄧惠文提出4點建議:1)    藥物治療 /包括抗憂鬱劑、鎮靜劑、安眠藥、抗精神病藥物。2)    心理治療 /改變不適當的認知或思考習慣,必要時可求助於專業心理治療人員。3)    陽光及運動 /多接受陽光與運動對於憂鬱病人有很大的幫助,多活動活動身體,可使心情得到意想不到的放鬆作用。4)    好的生活習慣 /規律與安定的生活是最需要的,保持心情愉快,不要陷入自設想像的心理漩渦中。運動紓壓 找回患者自信  憂鬱症患者多半喜歡安靜環境,出門運動意願很低,根據運動心理學者研究,運動不但可以降低焦慮及憂鬱症兩大心理疾病,更可以增加生活的品質及滿意度,運動紓壓為輕度憂鬱患者合適的療法,需要家人及朋友耐心陪伴,最好養成習慣,讓患者喜歡出門,並且在運動當中找回自信。

線上治療 6個月改善憂鬱

線上治療 6個月改善憂鬱#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根據由匹茲堡大學「行為健康和智能技術中心」所主持的一項研究指出,「線上電腦化認知行為治療」結合「網路支持團體」方案比憂鬱和焦慮症的常規治療有效,研究以704位年齡介於18至75歲的憂鬱與焦慮症患者為研究對象,將他們分為三個組別-接受8個時段「擊敗憂鬱-線上電腦化認知行為治療」組、接受全天密碼保護的「線上電腦化認知行為治療」與「網路支持團體」服務組、接受基層醫療醫師常規心理衛生照顧組。在情緒和焦慮症狀上 有明顯改善研究結果顯示,83%被編入「線上電腦化認知行為治療」的患者接受服務,平均完成了5.3個治療時段,77%被編入「網路支持團體」的患者至少登入該網站一次,而46%的人至少發文或評論一次以上,六個月後,參與「線上電腦化認知行為治療」的患者在情緒和焦慮症狀上有明顯改善。電腦無法取代 治療與人性關懷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系醫師劉嘉逸表示,認知行為治療對焦慮、憂鬱的療效已有科學實證,其對於輕度焦慮憂鬱患者療效不亞於藥物,可能優於一般門診的簡單診治,但對中重度焦慮憂鬱患者僅為輔助功能無法取代藥物,認知行為治療中,個案的自我練習非常重要,故網路及電腦可以有較大的功能,但治療過程的臨床判斷、治療策略的修正及人性關懷是現階段電腦無法取代的。線上協助特性 立即、便利、匿名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未來生活會越來越依賴網路、3C產品甚至人手一機,開發心理健康促進網路平台,利用新科技協助焦慮憂鬱問題的解決是必要的,因為線上協助有幾個特性-立即性、便利性及匿名作用,董氏基金會向來也鼓勵線上支持系統,如情緒篩檢、心情頻道聊天室以及留言版,但別忘了線上支援只是一個媒介,當發現有朋友需要立即的協助、或者更多關心,別忘了實體上或生活上的實際協助或通報。

「安」享晚年 無憂老化是關鍵

「安」享晚年 無憂老化是關鍵#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台灣老化指數持續上升,老年人口將多於小孩,老人越來越多,憂鬱的老人也會越來越多,根據統計,全台約有31萬老年人罹患不同程度的憂鬱症,但僅有一小部分曾經就醫,許多人對老年憂鬱症沒有足夠的認識,易因莫名的身體疼痛,而到處掛不同科別的門診,延誤就診時間與醫療資源浪費,提升老年憂鬱症辨識,減少醫療資源成本的浪費。面臨老化出現的心理、社會因素影響臺北榮總醫院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蔡佳芬說明,老年憂鬱症除了與身體疾病(慢性病)有關外,也受到面臨老化而出現的心理、社會因素影響,例如因為退休而感到失落、孤獨、面臨親友一一離世的悲傷,或覺得自己沒有經濟條件與價值等狀況,又沒有足夠支持系統時,就可能引發老年憂鬱症。蔡佳芬醫師建議家人可以從言語或行為觀察,若老年人常唉聲嘆氣、抱怨身體不適、失眠、經常負向思考甚至出現自殺意念時,就需要多陪伴長輩,滿足其心理需求,若症狀持續兩周以上,就需要尋求專業協助。建立紓壓習慣 重新建立生活目標對老年人多關懷與傾聽,觀察其行為,憂鬱症是可以被治癒及預防的疾病,長者平時要建立紓壓習慣,可以參與社區活動找回自我價值,重新建立生活目標,心情也會變得比較開朗,養成每日運動的好習慣、與親友相聚,並增加與人互動交流的時間,也可從事志工服務,讓自己累積正向快樂的能量,一開始先以嘗試的心態接觸,不要害怕或覺得無趣,當認識不同的人,就會有全新的感受。      

「浪人學生」 憂鬱比例高

「浪人學生」 憂鬱比例高#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七月一日,大學指考的開始,對許多學生而言,這是學測過後,進入心中理想大學的二次機會,學生可能面臨學測分數不如預期的壓力,若指考分數依然不理想,則可能會加入衝刺班為隔年考試做準備。在日本也有類似的現象,未通過大學入學考試的學生通常會進入補習班為來年考試做準備,學生被稱為「浪人學生」,根據一篇刊登於<精神病學與臨床神經科學期刊>的研究發現,57.9%的浪人學生呈現憂鬱狀態,其中有19.8%的學生為重度憂鬱,較憂鬱者,抱怨身體不適的比例也較高,研究指出,「無人可談論心中的擔憂」與「父母不同意其首選的學校和科系」,是憂鬱和重度憂鬱的危險因子。睡眠品質不佳、食慾不振當考生面對長時間準備考試時,容易出現睡眠品質不佳、食慾不振、內分泌系統失調等現象,在青少年階段,易將挫折或失敗做內在歸因,而感到自我懷疑、自責或沮喪,同時會將負面情境做外在歸因,例如對社會環境或家庭的不滿,顯現憤怒情緒,與家庭成員多所衝突。症狀一個月以上 建議至身心科求診當孩子出現人際互動的退縮,越來越少與家人、朋友互動,情緒不穩定的現象持續半個月以上,父母就要提高警覺,可以帶孩子尋求簡單的諮詢服務,若症狀出現一個月以上,建議父母帶孩子到青少年身心科門診,或社區型專業諮商診所,尋求專業協助。父母在傳統觀念中,因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而給自己與孩子壓力,若父母能體認升學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就能緩解彼此的壓力,家庭的支持對考生而言,就是很大的鼓勵。父母無論工作多忙碌,都須撥空陪伴孩子,並給予除了成績表現之外的肯定。      

研究:聽音樂治憂鬱 唱出來更舒壓

研究:聽音樂治憂鬱 唱出來更舒壓#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心情不好就聽首歌吧!音樂治療有助改善憂鬱症狀,至少能維持短期的效果。根據一篇發表於《英國精神醫學期刊》的研究,以79位18~50歲被診斷有憂鬱症者為對象,隨機分配至常規治療組及常規治療合併音樂治療組,研究進行三個月,結果發現,接受合併治療的受試者在憂鬱緩解、焦慮症狀緩解以及一般功能改善,分數上皆高於常規治療組,且其參與治療的出席率較高。增加免疫球蛋白A 降低焦慮恐懼另一篇發表於國內《科學發展》期刊的相關研究指出,聆聽和歌唱可增加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A,並產生催產素以減低焦慮與恐懼。西方許多研究也指出古典音樂可舒緩情緒,其獨特的療癒性,對憂鬱患者很有效。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韓德彥表示,一般民眾除了聽古典音樂,其實藉由流行音樂亦可達到紓解情緒的效果,他建議民眾平日多收藏自己喜歡的歌曲、不斷學習新曲拓展歌單,在不同生活情境下即可選擇合適的歌曲來抒發情緒。他表示通常正向歌詞與優美旋律可以讓人心情變好,而透過憂傷小調、與聽者產生共鳴的歌曲,也能紓解內心深處的傷痛。音樂有撫慰、轉移注意力之效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電影中的劇情發展其實很容易隨著音樂起伏,一部恐怖片如果少了片中音樂,驚悚的程度可能降低;歡慶的場合如果配上沉重的音樂,被慶祝的事情可能會變得索然無味;快餐店會放些快節奏的音樂讓翻桌率增加、唱軍歌壯膽或鼓舞士氣,都是音樂和情緒之間的關聯。根據董氏基金會歷來調查顯示,「聽音樂」為青少年、大專生以及上班族,最愛的紓壓方式之一,聆聽和唱歌都會增加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A,並產生催產素,這就是音樂在人體的作用,因為催產素有廣泛的影響力,包括增進人際互信、母子間的依附行為及許多情感的連結,而且反覆聽音樂除了原有的音樂療效,撫慰失落及悲傷的人,也是轉移注意力的一種方法。如果個性害羞,在大眾面前唱歌紓壓有難度,可以找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像是家中、洗澡時、騎腳踏車時等。建議心情不好時不妨聽個音樂、哼唱首歌吧。

憂鬱、焦慮還會骨鬆 女性更年期症狀可持續20年

憂鬱、焦慮還會骨鬆 女性更年期症狀可持續20年#憂鬱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更年期是每位女性都會經歷的重要生理階段,且每個人的症狀及嚴重程度也不盡相同。48歲的陳姓婦人時常焦慮不安,失眠,心情鬱悶,容易因小事與家人吵架,懷疑自己得了憂鬱症,就醫服藥仍不見明顯好轉。在朋友的建議下來到婦產科門診,才發現是更年期來報到,因荷爾蒙分泌減少,而引起血管舒縮症候群等諸多不適症狀。停經前期症狀明顯 後期易衍生疾病台北慈濟醫院婦女保健中心祝春紅醫師指出,女性更年期前後可以持續10~20年,是一段漫長而漸進的身體轉化過程。從最後一次月經算起,連續一年沒有月經,就是進入停經期,台灣女性停經年齡大多介於45~55歲。在停經前的4~5年是「停經前期」,卵巢功能開始衰退,荷爾蒙(包括雌激素、黃體激素等)的分泌逐漸減少,排卵和月經變得不規則,週期縮短或延長,生育能力下降。很多女性會出現潮熱盜汗、憂鬱焦慮、心悸、失眠、陰道乾澀、性交疼痛、頻尿、漏尿、夜尿等症狀。而停經後,則是長達10年以上的「停經後期」,不適症狀漸漸減緩或消失,但心血管的問題跟著浮現、維持骨質密度的荷爾蒙也越來越少,容易衍生心血管疾病,骨質密度以每年1~2%的速度流失,形成骨質疏鬆的問題。適度運動+日曬 規律作息助改善更年期症狀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祝春紅醫師表示,對於輕度的女性,可以透過運動、規律作息、飲食及社交活動來調整;而少數症狀嚴重者,則考慮以荷爾蒙補充療法。有些女性擔心此療法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其實只要定期篩檢,正確的使用荷爾蒙療法,掌握短期及低劑量的原則,或該合併補充黃體素的治療,或依個人而異的治療規劃,反而能降低子宮內膜癌及大腸癌的罹癌機率。祝春紅醫師表示,更年期是每位女性都會經歷的重要生理階段,現代女性平均壽命達80多歲,更年期之後仍有至少30年以上的歲月。若沒有提早保養身體及調適心理的女性,更年期的不適症狀及後續衍生的問題會較嚴重。因此,透過適量攝取山藥、黃豆、豆漿等富含大豆異黃酮的食物補充雌激素,適度運動與日曬,同時40歲後應全面檢視自己的健康,定期健康檢查,幫助怡然步入晚年,讓停經後的生活可以更多采多姿。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