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更年期是每位女性都會經歷的重要生理階段,且每個人的症狀及嚴重程度也不盡相同。48歲的陳姓婦人時常焦慮不安,失眠,心情鬱悶,容易因小事與家人吵架,懷疑自己得了憂鬱症,就醫服藥仍不見明顯好轉。在朋友的建議下來到婦產科門診,才發現是更年期來報到,因荷爾蒙分泌減少,而引起血管舒縮症候群等諸多不適症狀。停經前期症狀明顯 後期易衍生疾病台北慈濟醫院婦女保健中心祝春紅醫師指出,女性更年期前後可以持續10~20年,是一段漫長而漸進的身體轉化過程。從最後一次月經算起,連續一年沒有月經,就是進入停經期,台灣女性停經年齡大多介於45~55歲。在停經前的4~5年是「停經前期」,卵巢功能開始衰退,荷爾蒙(包括雌激素、黃體激素等)的分泌逐漸減少,排卵和月經變得不規則,週期縮短或延長,生育能力下降。很多女性會出現潮熱盜汗、憂鬱焦慮、心悸、失眠、陰道乾澀、性交疼痛、頻尿、漏尿、夜尿等症狀。而停經後,則是長達10年以上的「停經後期」,不適症狀漸漸減緩或消失,但心血管的問題跟著浮現、維持骨質密度的荷爾蒙也越來越少,容易衍生心血管疾病,骨質密度以每年1~2%的速度流失,形成骨質疏鬆的問題。適度運動+日曬 規律作息助改善更年期症狀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祝春紅醫師表示,對於輕度的女性,可以透過運動、規律作息、飲食及社交活動來調整;而少數症狀嚴重者,則考慮以荷爾蒙補充療法。有些女性擔心此療法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其實只要定期篩檢,正確的使用荷爾蒙療法,掌握短期及低劑量的原則,或該合併補充黃體素的治療,或依個人而異的治療規劃,反而能降低子宮內膜癌及大腸癌的罹癌機率。祝春紅醫師表示,更年期是每位女性都會經歷的重要生理階段,現代女性平均壽命達80多歲,更年期之後仍有至少30年以上的歲月。若沒有提早保養身體及調適心理的女性,更年期的不適症狀及後續衍生的問題會較嚴重。因此,透過適量攝取山藥、黃豆、豆漿等富含大豆異黃酮的食物補充雌激素,適度運動與日曬,同時40歲後應全面檢視自己的健康,定期健康檢查,幫助怡然步入晚年,讓停經後的生活可以更多采多姿。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厚生勞動省推動下,幾乎日本所有的地方單位都以20歲以上的女性為對象,每二年實施一次子宮癌健康檢查。為保護健康,預防女性特有的癌症,希望大家每次都要接受檢查。不過,這項檢查的名稱很容易招致誤解。正確地說,沒有「子宮癌」這種疾病。子宮會發生的癌症只有子宮入口──也就是子宮頸部會發生的「子宮頸癌」,與孕育新生兒的子宮發生「子宮內膜癌」。原因、症狀、療法各有不同,可說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癌症。日本各地的子宮癌檢查,基本上是子宮頸癌檢查。不過在某些地區針對有需要的對象,也附帶子宮內膜癌的檢查,在接受檢查前請先確認。對中高齡女性造成威脅的子宮內膜癌對中高齡女性較切身的是子宮內膜癌,從更年期開始,罹患率激增,到5、60幾歲迎向高峰。子宮內膜是受精卵著床的地方。雌激素會使子宮內膜增厚,等待受精卵到來。不過,如果沒懷孕的話,受到黃體素的影響,子宮內膜會剝落形成月經。也就是說,只要月經週期規律,每月形成新的子宮內膜之後替換,就不會發生癌症。為提高癌症檢查的受檢率,厚生勞動省與地方單位聯合,除了日本各地的癌症檢查項目,特別放發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的「癌症檢查免費招待券」。子宮頸癌的健檢對象是20歲、25歲、30歲、35歲、40歲。乳房檢查是40歲、45歲、50歲、55歲、60歲。大腸癌檢查是40歲、45歲、50歲、55歲、60歲。進入更年期以後,停止正常排卵,抑制子宮內膜增厚,導致月經形成的黃體素分泌漸漸停止。另一方面,在完全停經之前卵巢持續分泌雌激素,停經後芳香?(aromatase)以雄激素為材料,合成少量的雌激素。這兩種荷爾蒙如果不平衡,容易導致子宮內膜異常增厚,有時候會出現「子宮內膜非典型增生」,其中20%至25%會轉變為子宮內膜癌。因此,過40歲以後,就要定期去婦科接受子宮內膜癌檢查。檢查是從子宮頸伸入細長的專用器具採取子宮內膜細胞。另外也有很多醫療機構會加上陰道超音波檢查,可一併檢查子宮狀態。子宮內膜癌如果發病,早期會有不正常出血。由於與更年期的不正常出血很難區別,要是有疑慮,請立即去看婦科。停經後如果有不正常出血,更要特別注意。子宮內膜癌發病的原因跟雌激素有關,因此容易罹病的類型與乳癌高危險群類似。初經年齡早、停經年齡晚、沒有懷孕、生產的經驗或生育次數少、沒有餵母乳。另外,還有為治療更年期障礙,曾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HRT)單獨服用雌激素。如果是以雌激素搭配黃體素藥物的荷爾蒙補充療法,就不會增加風險。另外,口服避孕藥可能會提高罹患乳癌的風險,但相反地會降低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可能。避孕藥含黃體素能抑制子宮內膜增生,減輕月經的負擔。有肥胖的傾向 如果脂肪細胞擴張、肥大,雌激素的分泌量也會增加。(本文摘自/要美也要長壽/天下雜誌出版)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60歲的陳媽媽2年前有心悸、盜汗、熱潮紅的現象,起初以為是更年期引起的停經症候群所造成,求助婦產科,然而症狀持續了半年都不見好轉,她擔任血液腫瘤科醫師的兒子直覺不對勁,安排媽媽到腸胃科接受內視鏡檢查,這才發現直腸處有一2公分大小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經內視鏡手術切除後,現恢復良好。缺乏特異性症狀 診斷困難俗稱「賈柏斯病」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是美國第2多的消化道腫瘤,常見症狀有熱潮紅、腹瀉、胃潰瘍、心臟疾病、氣喘、咳嗽、血糖異常等,因缺少特異性症狀,更造成診斷鑑別困難度增加,導致平均需要5~7年才能確診,且更有5成發現時已經發生轉移,醫師表示,遠端轉移者,平均存活期不到3年。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陳佳宏醫生表示,經內分泌腫瘤沒有特定發病族群,為使病患能有所警覺、縮短確診時間,若民眾對自己的症狀有所懷疑,可透過腫瘤指數CgA數值做初步判斷,數值異常則可再藉由腹部超音波、內視鏡檢查、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造影以及核醫等方式檢查,以期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確診腫瘤直徑大幅縮小 棒球變彈珠就國家衛生研究院最新癌登資料分析顯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整體疾病發生率於12年間增加5倍,判斷增加主因來自於近年醫療技術進步與疾病意識的提升,其中內視鏡診療即扮演重要角色。嘉義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蔡卓倫指出,近年不僅確診率提升,初診的腫瘤直徑更大幅縮小,從15年前的8.9公分,至今已下降至2.18公分,「棒球變彈珠」,甚至有患者發現的早,腫瘤僅0.5毫米,約等於一顆BB彈的大小。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王秀伯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症狀以低血糖、副甲狀腺或腦下垂體等為內分泌異常為多,故若有以上症狀的患者絕不能輕忽,有所警覺才能察覺可能是神經內分泌腫瘤在體內作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滴滴答!剛換上新的衛生棉最討厭「月月」馬上滲出,只是小流幾滴倒還好,但如果一直「掉」個不停,還真叫人頭疼!其實,這正是子宮肌瘤患者最常面臨的問題。現代人隨著飲食西化又注重養生,不只肥胖比例高,連子宮肌瘤的盛行率都逐年攀升,更會隨女性年齡增長而提高。好發30~48歲 為最常見腫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婦產科醫師龍震宇表示,所謂子宮肌瘤,是指子宮平滑肌與結締組織纖維異常增殖而長出的腫瘤,多數發生在30~48歲女性身上,為骨盆腔中最常見的腫瘤;而子宮肌瘤最常出現在女性更年期前後,將近有4到5成的發生率;不過由於多數為良性腫瘤,大約只有千分之2的機率是惡性,且停經後肌瘤也會逐漸變小、消失,如沒有不舒服的症狀則不用太過擔心。荷爾蒙+生長激素 促進肌瘤產生至於產生子宮肌瘤的主要原因為何,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婦產部莊蕙瑜醫師說,除了家族遺傳外,多數是因為攝取過多荷爾蒙及生長激素,如飲食西化、愛吃油炸等,而「肥胖」也是增加機率的一大因素。不只如此,莊醫師還說,過去曾有個案因為太常喝牛奶,造成荷爾蒙分泌過多,誘發子宮肌瘤,因此過度進補也是原因之一。一般來說,子宮肌瘤患者並不會出現明顯症狀,但若當肌瘤發生扭轉、滑動,甚至壓迫到泌尿系統及腸子,就會出現疼痛、頻尿,甚至造成便秘;且最常伴隨生理期血量過多、經痛及腹痛等問題,此時才必須進行診斷與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肥胖是所有女性的頭號敵人,特別是產後媽咪、更年期婦女,只要看見一團消都消不掉的脂肪,實在叫人崩潰!事實上,贅肉不只影響外觀,還會導致疾病纏身;國民健康署呼籲,中年婦女隨年齡增長,健康風險也會增加,如高血糖、高血壓、肥胖等慢性疾病,尤其要小心。45~52歲為更年期 心血管疾病風險高由於女性一生中會面臨多次的生理變化,包括月經到來、懷孕生產和更年期都會受到體內賀爾蒙分泌影響,造成忽胖忽瘦、鈣質流失等反應,而這些都使女性在生理及心理上需要不斷的調適,一旦放任身體變化而不改變生活習慣及飲食,很可能輕易就讓病毒入侵。對此,國民健康署長邱淑媞表示,婦女在45~52歲這年紀,會因為身體卵巢分泌女性荷爾蒙功能下降,導致睡眠障礙、情緒憂鬱、關節炎及泌尿系統失調等狀況,也就表示已進入更年期,此時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群;一般來說,最影響更年期婦女健康的二大原因分別是「腰圍超標」、「體重過重與肥胖」。脂肪受賀爾蒙影響 易產生「三高」而不管男女,只要看到一團團肥肉,都會想盡辦法將其斬除,但若經過大番努力肥肉還是「意志堅定」久不散去,多數人便會產生怠惰及放棄心理,任憑它放肆的「肥」下去;事實上,肥胖正是導致三高的原因之一,更年期婦女即使體重沒有增加,體內脂肪的分布也會受到賀爾蒙影響產生變化,導致腹部脂肪增加、臀部皮下脂肪減少,使腰圍及臀圍都大上一圈,再也回不去小蠻腰時代。落實6點保健行動 預防心血管疾病因此定時測量腰圍及臀圍,是提醒自己及預防的好方法,藉此判斷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高低;而國民健康署也呼籲更年期婦女,應落實以下6點保健行動,替健康生活扎根:1)均衡飲食/掌握少糖、少鹽飲食且多吃天然食材及蔬果,保持三餐正常的均衡飲食並維持八分飽即可。2)規律運動/運動為減肥的不二法門,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應維持每周5次、每次30分鐘的中度運動,有效保持體態。3)控制體重/養成每天測體重、定期量腰圍及臀圍的習慣,並時常提醒自己應維持健康身材。4)定期篩檢/人到一定年紀,身體代謝會開始變慢,而疾病也較容易上身;因此定期做健康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問題、趁早治療,以免小病拖成大病。5)規律服藥/本身患有三高等慢性疾病者,應採取健康的生活型態,並按時就醫、服藥,定期回診追蹤。6)保持愉悅/別以為心情差身體不知道,其實情緒不好、鬱鬱寡歡,身體也會跟著「低落」起來;因此學會正確的情緒管理,並多安排戶外休閒活動,有助身體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更年期是一般女性一生中必經的過程,常會出現熱潮紅、盜汗、心悸、失眠、陰道萎縮、憂鬱等症狀,許多人會透過荷爾蒙療法來改善,然而醫師表示,只要增加鈣質攝取、適度戶外運動與日曬,就是改善更年期症狀的好方法。50歲的王媽媽常因為燥熱、失眠、情緒不穩而與家人吵架,家人都以為是因為空巢期導致,然而時間流逝,情況卻都不見改善,且還發現她時常躲在無人處大哭,甚至一整天都提不起勁做事。家人懷疑是憂鬱症而帶她至精神科就醫,醫師問診後發現,她還有月經不規則及盜汗的現象,經由檢查才發現原來是更年期作祟。失眠、憂鬱都是更年期症狀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婦產部梁玉玲醫師表示,更年期是女性生命發展的自然階段。卵巢從定期的排卵轉變為不定期的排卵,而卵巢分泌的性荷爾蒙開始逐漸減少,包括雌激素、黃體素、雄激素等。也因此,有些女性會出現一些不適的現象,如熱潮紅、盜汗、心悸、失眠、陰道萎縮、憂鬱等稱之為更年期的症狀。綜合前述,如何認識更年期,進而改善更年期症狀,成為近代婦女保健的重要議題。更年期在先 停經在後生理性停經大約發生在年紀45~55歲左右,一般而言,在停經之前的兩、三年月經就會開始不規則。而從最後一次月經算起,一年以上不再有月經,即可稱為停經。一般症狀有熱潮紅、盜汗、心悸、失眠、食慾不振等。通常有18%的更年期婦女沒有症狀或一年內症狀消失,56%的人症狀會持續1~5年,更有26%的人症狀可持續5年以上。多吃小魚乾、加強日曬梁玉玲醫師表示,想改善更年症狀,要先從改變生活型態做起,例如增加鈣質攝取,多吃牛奶、小魚乾、豆類食品及深色蔬菜等,如有需要,可再依醫師指示服用鈣片。而煙、酒或碳酸飲料會妨礙鈣質吸收,應避免。適度的戶外運動與日曬,選擇適合自己運動或參加運動團體,一方面較能持之以為恆,同時也能拓展人際關係。雖然更年期服用荷爾蒙會有一些立竿見影的成效及可預期的效益,但長期服用可能會帶來的一些健康上考量,況且並非每個人的體質皆適合採用荷爾蒙療法。建議及早至婦產科門診就醫,且搭配適當的檢查和經驗性療法,才是改善更年期症狀最根本的方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調查,約有4成以上的更年期婦女會有睡眠干擾的問題,而且停經後期顯著高於前期。像是53歲的鄭女士,停經3年,但有失眠困擾已10年,失眠的特點是入睡困難,雖於晚上11點多上床,但常等到凌晨2-3點才可以入睡,睡不著時會伴隨煩躁感及腳熱感。除此之外,也有腸胃不適及頭暈的狀況。經中醫師診斷為慢性失眠,服用中藥處方數週後,入睡時間逐漸縮短,煩躁及腳熱感改善,目前繼續服用中藥治療。盜汗難入睡 清熱藥助眠衛福部臺南醫院中醫科楊添麟醫師表示,婦女在45到52歲間將會面臨更年期。而更年期婦女最常抱怨的睡眠問題是入睡困難,有的人還會有夜眠容易醒來和白天疲倦想睡的困擾。據台灣一項研究發現,更年期症狀困擾的嚴重度為:失眠、腰酸背痛與關節酸痛。由此可見,失眠是更年期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不同的人所表現的睡眠干擾症狀也不盡相同。楊添麟醫師表示,若是因為潮熱、盜汗而造成入睡的困難,一般會用中藥的清熱藥來抑制潮熱的現象,方能改善入睡的情況。若有焦慮或憂鬱的傾向,還得加強中藥的疏肝理氣藥,同時給予心理上的疏導才行。免除荷爾蒙療法疑慮 中醫調理好安心目前治療與潮熱相關的睡眠困擾仍以荷爾蒙補充療法為標準,但因為已有研究發現使用超過5年,會顯著的增加乳癌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而近年來愈來愈多的中醫藥臨床實證顯示,中藥方劑在改善更年期失眠上沒有戒斷的現象,也很少會造成白天昏昏欲睡的副作用,所以是一個值得嘗試的療法。但除了服用醫師的處方之外,最重要的是自己要養成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包括定時入睡及起床,睡前少看電視、用電腦,不強迫自己入睡,避免在床上思慮規劃事情,並維持舒適的睡眠環境等,如此一來才有望達成逐漸減少用藥,甚至停藥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