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

密切留意腹脹腹痛原因 恐為胃腸道基質瘤徵兆

密切留意腹脹腹痛原因 恐為胃腸道基質瘤徵兆#腹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胃腸道基質瘤為罕見的腸胃道惡性腫瘤,好發於45至65歲的男女,最常發現的部位為胃部(50%)及小腸(25%),其次則為大腸、直腸或食道等其他部位(25%);常見的症狀是腹脹、腹痛、腹部可觸及腫塊、胃腸道出血,其他少見症狀則為食慾不振、噁心或體重下降,然而多數患者在被診斷以前是無症狀的,因此,嘉義長庚醫院副院長暨血液腫瘤科李冠德醫師呼籲國人,若出現腹脹、腹痛等其他徵兆,應盡速就醫確認病灶發生原因,以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療效佳 及早診斷、積極治療為上策李冠德副院長表示,胃腸道基質瘤是很容易復發的癌症,目前最好的治療方式仍以完整切除腫瘤為主,而不同基因突變型態的胃腸道基質瘤,對於藥物的反應不同,因此,建議患者可經由基因檢測,瞭解基因突變型態,以利醫師評估給予最合適的標靶藥物劑量。李副院長也補充說明,目前針對高復發危險族群:腫瘤大於10公分、有絲分裂指數大於10/50(HPF)、腫瘤大於5公分且有絲分裂指數大於5/50(HPF)或腫瘤破裂等患者,自去年(102)9月開始,健保給付已將術後輔助治療延長為3年,國外臨床試驗研究亦已證實,術後輔助治療3年可有效降低54%的復發風險;對於無法手術或轉移的患者,以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治療則可明顯延長存活時間。持續治療不間斷 為控制疾病關鍵儘管第一線標靶藥物治療效果優異且可有效降低復發風險,但李冠德副院長強調,即便有最好的治療,患者若不遵守醫囑規律服藥,腫瘤仍會復發或轉移。診間曾有一名50多歲的男性患者,因為胃痛、腹脹腹痛原因就醫,確診罹患胃腸道基質瘤,手術後接受輔助性標靶治療,治療期間只要身體感覺無恙,心理上便會認為疾病已獲得控制,就自行減少劑量,未按照醫囑規律用藥,以致於5至6年間腫瘤復發竟達4次之多,前後共經歷4次手術並不斷進出醫院,付出不小代價,雖然患者目前疾病還能得以控制,但可不是每位患者都這麼幸運。李副院長也指出,臨床上可發現少數胃腸道基質瘤患者服藥順從性差的原因,主要多是錯誤地相信疾病已治癒、忘記服藥或體驗過不舒服的副作用,感覺治療比疾病更難受等,呼籲患者應提高病識感,尤其針對轉移性患者,建議應長期治療,不可輕易間斷服藥,以免病情惡化。若服藥後產生副作用,李冠德副院長建議,第一時間內應回診與主治醫師討論,可以其他支持性藥物做舒緩;倘若疾病復發或惡化,也可先增加第一線口服標靶藥物劑量,若真的無法控制疾病進展再轉換第二線藥物,切勿輕易放棄治療。增進醫病關係 改善藥物順從性最後,李冠德副院長提醒胃腸道基質瘤患者,醫療人員有衛教宣導之義務,如有治療或用藥疑惑,可與專業人員諮詢、交談,良好的聯繫能更理解醫師制定的治療計畫;此外,鼓勵患者可多參加病友會或照護小組,從別的患者處得到治療支持和幫助。

吃火鍋配冰啤酒 冷熱交替小心鬧肚疼

吃火鍋配冰啤酒 冷熱交替小心鬧肚疼#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天氣持續濕冷,再加上天冷身體所需熱量變多、食慾變好,不少人會大啖火鍋、羊肉爐來取暖!對此,醫師提醒,冬天除了是心血管與呼吸道疾病好發的季節,大吃大喝引起的腸胃不適也相當常見,呼籲民眾注意飲食。萬芳醫院消化內科陳永發醫師表示,民眾愛吃的火鍋、麻辣鍋等鍋類,常被誤認為是暖胃的食品,事實上此類食物太過辛辣與油膩,殊不知熱燙、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是引發腸胃病突發的重要成因;再加上飲食時不免冷熱食物混雜,一邊吃鍋、一邊喝酒或配涼飲,更增加腹痛、腹瀉、腹脹等胃腸不適的機率。冬天為了取暖 大吃大喝反而傷身 陳永發醫師說明,冬天常吃的鍋物、藥膳、燉物大多是高熱量、高膽固醇的食物,若是食用過量,不但無法達到強身保健的目的,反而會增加腸胃負擔。 此外,陳永發醫師提醒民眾,天氣冷容易飢餓,不停吃東西恐使腸胃無法正常休息,容易導致消化不良、胃部不適、脹氣、膽汁排泄失衡等,呼籲大家冬季要節制飲食,才能保有健康的腸胃。

諾羅病毒發威 腹痛吐瀉、畏寒患者增

諾羅病毒發威 腹痛吐瀉、畏寒患者增#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最近氣候持續變冷,但許多民眾陸續因為腹痛、吐瀉、畏寒等症狀而掛病號,多件病例經醫師診斷為諾羅病毒感染引起,嘉義市衛生局提醒,民眾務必勤洗手、避免生食生飲,加強個人飲食衛生,以減少諾羅病毒感染。諾羅病毒以食入被諾羅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飲水及接觸被諾羅病毒污染的物體表面病人之排泄物、嘔吐物等為主要感染途徑,常發生於冬天及人口密集場所,各年齡層皆有可能遭受感染,潛伏期一般為24至48小時,症狀主要為噁心、嘔吐、腹瀉、腹絞痛,也可能合併發燒,倦怠、頭痛及肌肉酸痛。一般而言,小朋友的嘔吐症狀較明顯。衛生局也提醒,食品從業人員若感染諾羅病毒,為了預防把疾病傳染給其他人,應於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始得從事與食品接觸之工作,另請民眾除落實勤洗手等個人衛生管理,也應要避免生食生飲,少出入公共場所,減少感染的機會。

老翁腹痛嘔吐 檢查竟是「腸中風」

老翁腹痛嘔吐 檢查竟是「腸中風」#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常聽說腦中風,但你可知道還有「腸中風」!一名70歲吳老先生,8月中旬因腳部撕裂傷至急診就醫,住院期間吃東西卻有肚子脹、腹痛、嘔吐的狀況,緊急做了腹部電腦斷層掃瞄發現腸子有阻塞的現象,醫院為他安排心臟外科進行會診。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心臟外科陳偉華主任,發現患者是罕見的「急性上腔腸繫膜動脈阻塞」,這類疾病致死率非常高,因為診斷困難,且若超過12小時以上未進行正確處置患者的腸子就會變黑壞死。陳醫師立即進行血管栓塞手術,把塞住的血管打通,將病人從鬼門關前救回,且這種微創手術讓患者免受傳統的開腸剖肚方式,傷口也僅有一個針孔小洞,術後恢復快,民眾接受度高。陳偉華指出,俗稱「腸中風」的上腔腸繫膜動脈阻塞症,容易發生在50歲以上,有心血管病史的族群,若是發生突然性的嚴重腹痛就必須儘快就醫,假如延誤了,這類疾病的死亡率高達七成,千萬不可輕忽。 

男子狂拉肚 竟是動脈瘤併發腸炎

男子狂拉肚 竟是動脈瘤併發腸炎#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一名64歲蘇姓男病患,因一直拉肚子、腹部不舒服到童綜合醫院求診,經醫師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病患腹腔的主動脈出現動脈瘤併發缺血性腸炎,醫師進行主動脈瘤支架置放手術,並使用經皮血管縫合器將股動脈兩邊的血管縫起來,術後恢復良好,住院四天出院返家。童綜合醫院表示,這名蘇姓病患,肚子不舒服且出現血便情形,家人立即送至童綜合醫院急診室,經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患者腹腔內出現腹主動脈瘤,且併發缺血性腸炎,導致腹痛、拉肚子。腹主動脈瘤過大 恐有生命危險童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李志賢醫師指出,腹主動脈瘤是腹部一顆不定時炸彈,平常不會有癥狀出現,通常都是在進行健檢或腸胃不舒服進行檢查時意外發現;但如果動脈瘤太大時就會破裂出血,嚴重還有致命的危險。李志賢呼籲,比較瘦的人在摸肚子時如有跳動的感覺,就應盡速到醫院進行檢查,而高齡(60歲以上)、老菸槍、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者都是高危險群,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

男子患「克隆氏症」 半年多暴瘦25公斤

男子患「克隆氏症」 半年多暴瘦25公斤#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腸子好像被人用雙手抓著,扭毛巾似的扭個不停,整天狂跑廁所。當心恐是「克隆氏症」!莊先生因腹部絞痛四處求醫無效,半年多暴瘦25公斤,經臺中慈濟醫院檢查確診為「克隆氏症」,術後持續接受風濕免疫藥物治療,現已重返職場。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邱建銘提醒,臺灣克隆氏症病患逐年增加,對照日本發展趨勢,未來20年內可能有數千位病患,值得注意。「拉肚子拉到人整個都快虛脫。」170公分高的他,多年保持72公斤重,一場病下來體重狂掉,最輕時僅47公斤,半年多整整少了25公斤。心疼的家人從醫療機構到求神拜佛,花費無數金錢與時間,仍只能看著他體力愈來愈虛弱。臺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邱建銘主任經斷層掃描等檢查,確認莊先生罹患「克隆氏症」,手術中切除扭曲變形結痂的小腸,長達廿公分,同時處理腸子與腹部相連的瘻管、膿包,做邊對邊的縫合,術後由風濕免疫科林亮宏主任接手藥物治療。邱建銘醫師指出,「克隆氏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發生原因不明,病患白血球(巨噬細胞)發生異常,攻擊小腸、大腸以及肛門組織,同時可能併發一些自體免疫的症狀如關節痛等,病患的小腸大腸常一段一段潰瘍、狹窄甚至阻塞,也常會出現長期腸絞痛、腹脹、腹瀉、體重暴瘦、全身性營養不良甚至嚴重水腫,合併複雜性肛門膿瘍瘻管,臀部多處生瘡化膿疼痛,無法坐臥。他表示,克隆氏症在臺灣相對罕見,目前健保局登錄資料全台僅4百多人,與日本30年前的比例一樣,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臺日的現代化進程趨勢相似,近年來,臺灣克隆氏症病患逐年增加,日本患者數量已是30年前的幾十倍之多。臺灣往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未來20年內可能發現數千位病患,醫療機構應未雨綢繆早做準備。

長期反覆腹瀉、腹痛 當心腸道慢性發炎

長期反覆腹瀉、腹痛 當心腸道慢性發炎#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一名劉姓女子,前年因反覆腹痛、腹瀉、發燒及右下腹塊有腫脹而就醫,但因症狀不典型,一度誤為是癌症,經利多次轉診及各式各樣的檢查,才確診為克隆氏症。因為誤信偏方停掉西藥,以為要吃清淡就每天只吃稀飯,不但病情加重,每天反覆發燒、嘔吐,更加營養不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仁偉醫師表示,克隆氏症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另外還有潰瘍性結腸炎也是,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環境(西化飲食、緊張壓力)有關係,還有免疫系統、感染或基因等因素。症狀主要有腹痛、腹瀉、發燒、血便、體重減輕、貧血等,長期下來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若經確診,可向中央健保局申請重大傷病卡。一旦罹患此類慢性疾病,無法根治,只能維持緩解、預防再發。周仁偉進一步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常被誤診為大腸急躁症,但其實兩者差很多,克隆氏症可影響整個消化道,包含大腸和小腸,造成腸道狹窄、潰瘍、穿孔、瘻管;潰瘍性結腸炎則會侵犯大腸,從肛門端開始侵犯,病灶為持續性。且此類慢性疾病好發於青壯年族群,男女發病的比例差不多,雖然在台灣目前還沒有很多此類疾病患者,不過的確有逐年增長的趨勢。醫師表示,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不易被篩檢出,光靠電腦斷層、小腸攝影、含磁共振等,可能還是會有檢查不出來的風險,建議小腸鏡、大腸鏡、膠囊內視鏡等檢查效果會較好,再透過藥物、手術、替代療法以及生活調整方式等內科治療,來達到疾病緩解的目標。高纖飲食有益腸道健康,但周仁偉提醒,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在急性期食用高纖維食物,反易使病情加重。他建議急性期應採低渣飲食,即減少食物經消化後在腸胃道留下殘渣的飲食,如去筋、去皮肉類、精緻穀類、過濾的蔬果汁等易消化、少纖維食物,以減少對發炎腸道的刺激。(圖片來源/記者劉麥文攝影)

男子腹痛站不起 飲食油膩引發膽囊炎

男子腹痛站不起 飲食油膩引發膽囊炎#腹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採訪報導)因國人飲食的日漸西化,攝取各種高油脂、高熱量的食物,使得罹患膽結石的患者日益增多。一名40多歲的沈先生,常常要交際應酬,免不了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加上又愛吃「滷肉飯」,最高紀錄一餐曾吃過6碗,一週至少吃下肚的滷肉飯高達10-20碗。這樣的飲食習慣,讓沈先生近半年來,總覺得吃完飯後肚子會「悶悶的」,脹氣不舒服,然而就在3月初時,沈先生晚餐才吃了第五口,腹部疼痛感就瞬間爆發,原本以為是老毛病胃發炎,但卻不尋常的痛到站也站不起來、坐也坐不住,只好趕快緊急送醫,才發現是急性膽囊炎。萬芳醫院外傷急症外科主任醫師黃宏昌表示,膽石病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健康問題,國人「身懷結石」的平均比率,高達1至3成!若吃得太過油膩,油脂跟結石互相摩擦,就會導致膽囊發炎。黃宏昌解釋,膽囊是濃縮和儲存膽汁的地方,可以分解脂肪、刺激腸道收縮,若膽囊發炎,膽石恐從膽囊跑到外部,導致許多併發症發生,嚴重恐致死。黃宏昌說,多數的病患會覺得上腹部不舒服,而歸咎於胃病,卻沒想到常見的「飯後胃痛」,其實是膽囊慢性發炎在作怪。偶然發作的膽囊炎可以藉由藥物控制,但是如果反覆發作,或是已進入慢性發炎,最好及早就醫。單一傷口腹腔鏡手術就利用「瓶中船」的原理,藉由這個小通道置入手術器械,深入腹腔,所有器械都是藉由同一孔道進出,雖技術性與挑戰性較傳統手術高,不過黃宏昌表示,對於患者來說,術後美觀效果與照顧便利性都較佳。(圖片來源/記者劉麥文攝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