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

半數憂鬱症患者難逃二次發作 這個減壓法有解

半數憂鬱症患者難逃二次發作 這個減壓法有解#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正念」(mindfulness)是防止憂鬱、焦慮復發的有效療法,廣泛地運用在心理、職場、教育等各種不同領域。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過去三年期間,在門診開設過五梯次的「正念認知治療團體」,成員參加完正念團體後憂鬱、焦慮症狀獲得顯著改善,生活品質也顯著提升。有鑑於此,草屯療養院持續開辦,新的梯次將在4月7日開始,每梯次為期8周。「正念」可紓解生活壓力 也能運用在憂鬱、物質濫用、飲食障礙等疾病「正念認知治療團體」帶領人許嘉宏心理師表示,正念是一種「有意識的將注意力帶到當下,且不帶批判地觀照當下」的態度,運用在工作與生活壓力的紓解與減壓,也為許多企業人士所喜愛,近年來成為一種廣受歡迎的減壓方式。以正念為基礎的助人方法,可以運用在憂鬱與焦慮性疾患、物質濫用、飲食障礙等多種身心疾病。正念認知治療以團體治療的方式進行,透過連續八周課程,配合回家練習,成員可以培育出面對壓力的「抗壓力」,面對憂鬱情緒、負面思考的「覺察力」,以及知道怎麼做對自己最好的「自我照顧力」,達成預防憂鬱症復發的能力。許嘉宏表示,從臨床研究中發現,第一次憂鬱症發作康復後,有一半的人會經歷第二次發作,兩次以上憂鬱症發作的患者,70~80%可能再度復發。憂鬱症的復發會帶給患者相當大的情緒困擾與生活損失,「正念認知治療」有助患者提升對負面情緒與想法的覺察和處理能力,改善憂鬱情緒與負面想法之間的惡性循環。研究也發現,憂鬱症成員經過一年的追蹤,降低50%的復發率,其效果與抗憂鬱劑治療相當,甚至可以持續更久不復發。8成學員憂鬱等級明顯下降 未因治療團體結束而惡化草屯療養院一般精神科主任林俊媛醫師表示,從草屯療養院過去三年所開辦的五梯次的正念認知治療團體分析,81%成員憂鬱等級明顯下降;另外一群成員,在團體後三個月的追蹤發現,原本屬於輕度到中度憂鬱的成員,參加完團體後憂鬱程度全數下降到正常範圍,與一般人無異。團體結束後三個月的追蹤也發現,80%成員憂鬱程度仍維持在正常範圍,沒有因為團體結束後而惡化,反映出「正念認知治療」有預防憂鬱症復發的效果。草屯療養院院長藍祚鴻表示,正念簡單易學,對於個人身心極有助益,值得推廣,草屯療養院基於憂鬱症防治及健康促進,會持續開辦相關團體。

思覺失調症少年藝術創作 鼓勵憂鬱患者

思覺失調症少年藝術創作 鼓勵憂鬱患者#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16歲的阿欽在國二時罹患思覺失調症,開始經驗到聽幻覺和不安,學業也因而中斷,求診身心科後,除了定期藥物治療,也轉介到社區復健中心持續復健,病況比較穩定後他開始藝術創作,例如版畫、羊毛氈、黏土等,創作非常豐富,並決定今年9月復學攻讀設計。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王明鈺表示,隨著藥物調整與復健,阿欽病況慢慢穩定,也對周遭的人事能夠更加融入,常常帶他的作品與醫師分享。有一次阿欽在情人節折了紙玫瑰送給她,王明鈺深受感動「到了這種年紀,還有人送花,真的揪甘心,也很開心,更加鼓勵阿欽發揮長才多多創作或往藝術發展。」透過藝術交流 增進自我價值與利他感受 王明鈺在門診中還診治了一名因身體疾病使得工作中斷,情緒低落,陷入嚴重憂鬱的中年女性阿芳。在門診時,王明鈺以阿欽的故事鼓勵阿芳。阿芳看到阿欽並沒有被幻聽給打敗,還是不斷創作,因此被鼓舞,也把家裡珍藏的畫筆和顏料送給阿欽,鼓勵阿欽繼續創作。阿欽收到禮物很開心,除了用收到的畫筆畫了一幅畫送給阿芳,也將自己創作的比卡丘黏土送給醫院做為接受注意力訓練孩童的獎品,並決定今年9月復學攻讀設計。這一種愛的傳遞,讓患者透過藝術交流,彼此有正向發展,也是能增進自我價值與利他的感受,加強了治療效果。王明鈺把阿欽的創作掛在身心科診間,讓前來就診的患者,感受到藝術氣息,控制情緒,阿欽目前也受到鼓勵參加精神健康去污名化的繪畫比賽,希望藉此告訴社會大眾,精神疾病並不可怕,持續接受治療治療,病況終究可以得到穩定,可以正常上班上學,不是不定時炸彈。長效針劑三個月打一次 讓生活持續穩定王明鈺指出,思覺失調症較常發生於年輕族群,患者會出現妄想或幻覺等精神症狀,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大腦神經疾病,原因不明,多數以藥物治療緩解症狀和延緩惡化,目前也有長效針劑針,對不願意口服藥物的患者是一個很方便的選擇,一個月甚至三個月打一劑,讓生活持續穩定。另外,透過心理治療或是藝術創作,也可讓患者學習如何因應症狀,控制情緒,穩定病情。

憂鬱症久藥不癒 重複性透顱磁刺激術有解

憂鬱症久藥不癒 重複性透顱磁刺激術有解#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罹患憂鬱症的年輕女性,嘗試過多種抗憂鬱劑的治療,但仍飽受負面想法和自殺意念困擾,且無法到學校上課。經臨床醫師建議後,患者在接受10次「重複性透顱磁刺激術」治療後,負面想法明顯減少,且自殺意念消除,順利恢復校園生活。「若我換了很多種藥物都沒效,或藥物副作用難以承受,難道就沒有別的方法治療憂鬱症嗎?」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黎美嫻表示,門診中有不少向她尋求協助的難治型憂鬱症患者,這類患者通常對於藥物治療反應不佳,不但情緒無法受到控制,甚至還得飽受藥物的副作用之苦。但其實憂鬱症的治療在近幾年有新的進展,就是重複性透顱磁刺激術(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非侵入性治療 刺激大腦活化特定區域憂鬱症並非不知足或脆弱的表現,而是由多重生理因素(如腦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心理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所導致的疾病。黎美嫻指出,rTMS治療即是透過儀器產生磁場變化,誘發大腦微電流刺激特定腦區,以活化腦部原有的功能,平衡神經傳導物質,此療法可以有效改善憂鬱症狀並縮短病程,且為非侵入性的安全治療。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憂鬱症藥物治療時,不免會擔心副作用或藥物成癮的風險,其實遵照醫師開立的藥物,成癮性極低,若副作用已影響生活,亦可與醫師討論換藥。倘若是輕微的憂鬱症狀,可嘗試使用非藥物治療方式,例如規律運動、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和接受心理治療等;如果憂鬱症程度嚴重影響到生活功能、工作或課業表現、人際關係等,建議合併使用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多名藝人因憂鬱症走絕路 盼大眾正視憂鬱症的影響衛生福利部於2018年4月核准rTMS可用於治療藥物反應不佳的憂鬱症,提供藥物反應不佳的憂鬱症病患有更多治療的選項。黎美嫻醫師呼籲,憂鬱症是個隱形殺手,不僅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負擔,也是所有疾病中造成失能的第一名。透過先前媒體的報導,也有不少藝人因罹患憂鬱症,而走上絕路,希望大家能重視憂鬱症所造成的嚴重影響。

誰說我們的年齡已不適合想哭就哭?

誰說我們的年齡已不適合想哭就哭?#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近期校園自殺事件頻傳,隨著年紀增長,我們常能聽到「哭又不能改變什麼、你要堅強點啊、認份吧、你能成熟一點嗎、這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有必要這麼在意嗎、我也曾經這樣阿,還不是走過來了」,諸如此類的語言彷彿是拴在腳上的枷鎖,讓人難以動彈。2019年每10萬人就有6.2名青少年自殺,2019年自殺防治通報高達3.5萬人,平均每1小時就有4人企圖自殺。衛福部台北醫院精神科醫師李品賢表示,適當哭泣是良方。笑嘻嘻的人也可能尋短 男子漢不能哭是沉重包伏李品賢指出,社會上有些既定印象,如長大了就不能哭、男子漢或爸爸不能哭、不要讓小孩擔心所以大人不能哭,這些都是沉重的包伏,事實上「哭」不一定是最傷心的時候,有時候可能是被一部電影或一本書或一則故事感動,適當哭泣能放鬆、緩解壓力。常見門診病人說「我壓力大到好想哭」,他都會建議「那就哭吧,哭出來就會好很多,如果你擔心影響到別人,那就選擇一個你安心的空間好好哭一場」。 多數人以為情緒不穩定的人才是自殺高危險群、自殺者通常患有憂鬱症、笑嘻嘻的人就不會走上絕路、青少年自殺都因為學業壓力或被霸凌、如同放羊的小孩,常說想自殺的人不會真正尋死等,事實上這些都是迷思,自殺者的心理狀態複雜、多元且多變,每一刻所發出的訊息都有可能是他的求救訊號,如果誤解以為是刻意展現想獲得注意而忽略,可能就會產生憾事。面對有情緒困擾的親友 不批評、以同理心傾聽陪伴那該如何辨識自殺警訊並加以協助呢?李品賢表示,情緒異常徵象如情緒異常低沉或異常高亢、情緒起伏大、突然就哭了、改變平常親子互動的頻率,高齡者更會呈現生活無望或感到自己無用、對生活無熱情也無力改變的狀況,當面對有情緒困擾的親友,但無法得知對方困擾的原因與程度,可以透過「以同理心傾聽、不責怪批評、在心靈上理解對方,與對方站在一起」的方式關心,過程中透過「心情溫度計」檢驗對方的心情健康狀態,迅速了解對方的心理需求,在自己產生情緒困擾時也適用,不要給自己及對方太大的壓力,揣著溫柔溫暖的心,多給自己及他人溫暖的機會,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你心情感冒了嗎?遠離憂鬱症5個方法

你心情感冒了嗎?遠離憂鬱症5個方法#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是否有連續一段時間,大部分時候覺得心情低落、睡眠及體重都產生變化,對事物也失去興趣,小心憂鬱症可能悄然上身。有人說憂鬱症是「心情感冒的疾病」,這意味著一般感冒只要多休息、多喝開水及適時服用醫師所開立的藥物,一段時間感冒就可以痊癒。憂鬱症既然被視為「心情感冒的疾病」,也就表示是可以治癒的。焦慮和憂鬱症困擾全球1.2億人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師張一賓表示,憂鬱症除了會出現心情低落,也會影響睡眠、食欲或是每天都覺得身體疲累等症狀。憂鬱常見的身體症狀還包括:胸悶、心悸、腸胃不適、肌肉緊繃或痠痛、頭痛、頭暈等。一般民眾都知道當身體出現病痛,要去看醫生;不過,當心理出現困擾或問題時,並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要去正視或治療。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心理疾病的風險正在世界各地上升,最常見的焦慮症和憂鬱症困擾全球約1億2000萬人。憂鬱症容易因延誤治療,令病情嚴重,更甚者會出現自殺傾向。如何防治憂鬱症與維持身心健康,張一賓提供以下建議:1.足夠的休息及睡眠:每日保持7-8小時的睡眠,優質的睡眠可以讓人活力充沛,以最佳狀態迎接每天的挑戰。2.多做運動:每星期至少運動三次,每次約30分鐘,運動是減壓及舒緩情緒最佳方法,美國杜克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大量運動後大腦分泌令人愉快的腦內啡,憂鬱症患者大量運動後,效果等於服了一顆抗憂鬱藥物。3.培養個人興趣及嗜好:留點時間給自己做喜歡的事,平衡生活及工作壓力。4.找人傾訴心中不悅:當遇到苦惱及困擾時,向你信任的人傾訴,將心中的憂悶及時發泄出來,以免積壓成疾。5.保持積極及愉快的情緒:心理學研究及發現,快樂能夠提升個人的能力,令人流露自信,同時快樂可以令人視野擴闊,對工作充滿熱誠,令生存更有意義。做好心理健康保養 可減少憂鬱症發生草屯療養院藍祚鴻院長表示,憂鬱症是很常見的精神疾病,你我身邊的人都可能得過,而且是可以經過治療而康復,就像心情的感冒一樣。所以我們無需要諱疾忌醫,平常做好心理健康保養,也可以減少憂鬱症的發生。

孩子總是睡不飽?當心憂鬱症上身

孩子總是睡不飽?當心憂鬱症上身#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開學進入第三周,家中的孩子是否已調整好作息,維持充足與良好睡眠品質?若孩子常常晚上睡不好、睡不飽,當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根據6月發表於《兒童心理學與精神病學期刊》的研究指出,青少年的睡眠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相關,睡眠不佳的青少年日後較容易出現心理健康的問題。憂鬱症患者 青少年時期睡眠品質都欠佳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年齡在14至17歲間的青少年睡眠時間大約需要8至10小時,但由英國雷丁大學、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和澳洲弗林德斯大學學者合作,以4790名青少年為對象進行的縱向研究結果發現,一般青少年平日晚上約有8小時的睡眠、假日約9.5小時;而患有憂鬱症者平日的睡眠時間不到7.5小時(約7.25小時)、假日則剛好9小時,顯示患有憂鬱症者每天較一般人晚30分鐘入睡。進一步分析發現,有憂鬱和焦慮的年輕人在青少年時期絕大多數的睡眠狀況都不好,與沒有憂鬱或焦慮症的參與者相較,患有憂鬱症者其睡眠的質和量都較差,而患有焦慮症者僅是睡眠品質較差。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上述研究顯示青少年睡眠與心理健康相關,但究竟是睡不好造成憂鬱或焦慮症狀,還是因為憂鬱、焦慮導致睡眠狀況變差,這兩者的因果關係並無法證實,她提醒,睡眠狀況是憂鬱或焦慮症診斷的指標之一,但並非造成憂鬱或焦慮的原因。從研究中可以發現睡眠的重要性,睡眠狀況不佳會影響情緒與專注度,間接影響青少年學習效果,若孩子出現睡眠問題,建議父母先了解影響孩子睡眠的原因,是因為學校作業或考試太多、父母幫孩子安排太多事物、孩子花太多時間看電視或玩遊戲等外在因素,還是孩子有拖延習慣無法好好利用時間、孩子有追求完美的個性,或組織事情能力較差等內在因素,了解背後原因再給予適當協助,有助於幫助孩子改善睡眠狀況。孩子早上起不來、對喜歡的事失去興趣 可能是警訊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研究證實,青春期的睡眠不足若不加以治療,可能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她建議,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應檢視干擾孩子睡眠的可能問題。家長可環顧孩子睡眠的環境,像是到了休息時間,盡量減少電視聲響與燈光的干擾、降低家人間談話的音量、盡快結束與親友的聊天聚餐;其次要注意孩子飲食與情緒狀態,別讓孩子睡前吃太多食物與飲料、避免讓孩子過於興奮或因使用網路與人產生不當的互動而影響情緒無法入睡。葉雅馨提醒,若孩子常常早上起不來導致上學遲到、早餐沒食欲甚至變瘦、上課沒精神或不想上學、對原來感興趣的事物失去興趣,出現以上狀況卻無法改善,建議家長可尋求專業協助。

電玩成癮症 反映孩子內心缺乏愛

電玩成癮症 反映孩子內心缺乏愛#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帥被媽媽帶到精神科就醫,大帥低頭不語,媽媽卻一直罵他:「整天都在打電玩,講不聽才讓成績一落千丈,再這樣下去真正就要撿角了。」大帥是古意人,個性內向,但現實生活中太過害羞且缺乏溝通技巧,所以朋友不多也無女友,以致後來迷上電玩遊戲,整天沉溺在電玩虛擬世界享受人生。 個性內向或有憂鬱症者較容易成癮安南醫院精神科醫師王文隆表示,「成癮」是指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可能造成身心健康及社交生活方面的不良後果,若無法控制,比如迷戀電玩遊戲無法自拔就叫做電玩成癮,迷戀上網無法自制就叫網路成癮,如是攝取某種物質就稱為物質成癮,如毒癮、酒癮、菸癮等。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電玩成癮加入第十一版國際疾病分類之精神疾病當中,主要症狀為「無節制沉溺於網路遊戲」,「即使有負面效果仍持續遊玩」,而諸多研究亦發現人際關係困難或個性內向或有憂鬱及焦慮症狀者比較容易「成癮」。 王安南醫院精神科醫師表示,成癮可以尋求醫療協助,結合多種療法為每位患者量身打造最適合治療方式。由於成癮的成因大多有心理與社會上錯縱複雜原因,所以不像身體疾病可靠吃藥就能緩解改善。如懷疑自身或親朋好友可能有憂鬱症、恐慌症或強迫症,應盡速至精神科求助,從中找出根本原因及治療方向。 電玩成癮也是疾病 不治療病情恐加劇精神科常見療法有認知及行為療法,認知療法是指在患者認知上引導其逐漸察覺過度依賴及沉迷於電玩會造成的負面影響,行為療法則是希望讓患者改善認知扭曲問題、改變思考模式。「成癮」如沒有即時就醫,可能衍生其他成癮現象如網路成癮、自閉行為等,並影響身體、心理、家庭、社會層面。 王文隆醫師表示,子女有這樣的問題,家長可陪同至精神科求助,而不是一味責罵與禁止,若造成子女選擇化明為暗將更難解決。他也呼籲正在放暑假的學生及家長,應把電玩成癮看成是一種疾病,如同身體疾病一樣,若不及早治療,病情可能日益嚴重。大帥經過幾次心理治療後,發現其打電玩背後主因竟是因為缺乏愛及為了填補空虛,在醫師引導方向後,其更懂愛惜自己身體與學會正向思考,面對困難時亦能更加冷靜來處理,也讓人際關係明顯改善,真正邁出電玩成癮的深淵世界。

每分每秒 我們遊走在憂鬱症灰色地帶

每分每秒 我們遊走在憂鬱症灰色地帶#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許多人心目中的喜劇泰斗,主演過無數經典電影,《春風化雨》、《野蠻遊戲》、《心靈捕手》,甚至得獎無數的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你還記得嗎?或是主演《王牌天神》、《楚門的世界》的金.凱瑞(Jim Carrey),他的眼神及招牌誇張表情讓人印象深刻。還有童星出身,笑容甜美,常在愛情喜劇電影現身的茱爾.芭莉摩(Drew Barrymore)──他們,都曾受憂鬱症所苦。關於微笑憂鬱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學者拉姆絲(Olivia Remes)指出,微笑憂鬱症(Smiling Depression)指的是「有憂鬱問題,但卻成功將問題隱藏的人」。這樣的人,表面看起來很快樂,內心其實非常憂鬱。.憂鬱問題從憂鬱情緒到憂鬱症,是一個連續向度的光譜,也會在兩極之間持續不斷地變動。情緒會因著每一天的生活事件,或大或小的外在刺激,讓人措手不及的緊急狀況,長期累積的重重壓力,來自社會、家庭環境或個人擁有的內在信念、性格及行為反應模式,而交錯影響及變化著。因此,關於情緒的覺察不能輕忽,而憂鬱問題更是不容小覷。.成功將問題隱藏這讓我想到,微笑憂鬱的族群往往能力也相當優異。換言之,他們可能是該領域中的佼佼者、領頭羊,在他人的眼裡就是成功、傑出及優秀的代名詞,簡言之,就是「人生勝利組」。同時,對旁人而言,他們可能都沒有「客觀的憂鬱理由」。也就是,有工作、有車、有房、有伴侶、有父母、有兒有女……什麼都有。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既然應有盡有了,是要憂鬱什麼呢?其實,人都是活在「自己的主觀經驗」裡,外在客觀現實如何,旁人看來有多美好,跟當事者的內在主觀世界,往往都是天壤之別。名人自殺,只是冰山一角生命如同一場戰鬥,誰能來幫助自己?除了名人案例,更多的,是看不見的黑數。對我而言,能夠勇敢面對,甚至願意在鏡頭前分享自己走過憂鬱歷程的名人,非常地勇敢,更是了不起。他們分享了自己的生命故事,那些多數人終其一生都不敢公諸於世,甚至連對親近的人都不願揭露的憂鬱經歷。因為他們必須自我揭露,承認自己並不如大家所以為的正向積極,光鮮亮麗;要承認自己,所有的徬徨、脆弱、軟弱、黑暗甚至毀滅性的一面,還有許多撐不下去的夜晚,都在無聲地哭泣。他們讓大家知道,憂鬱並不可恥,更是不罕見。不僅是前述的公眾人物,我們日常生活中周遭的人呢?身為創業第一代,隨時枕戈待旦的「老闆」,在公司裡運籌帷幄的「高階主管」,看不見照護及責任盡頭的「長照家庭」,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或者孩子需要時時跑醫院復健,因為有發展遲緩的「主要照顧者」;看起來是核心家庭,其實是「偽單親」的族群,甚至是老公去大陸經商,早已另組家庭;或老婆有躁鬱症,時常發怒,但是為了事業形象,還有面子,只好繼續當貌合神離的「假面夫妻」;不被家人接受及祝福,被人歧視及訕笑的「同性戀族群」;還有長年的「慢性疾病患者」,目前只能控制,但無法徹底根治的癲癇、僵直性脊椎炎,以及各種免疫系統疾病,例如乾癬、紅斑性狼瘡等。這些人之中,大都是兢兢業業、克盡職守,看起來正向開朗,也充滿正能量。甚至很多人在大眾心中,就是正能量女神的化身、激勵男神的象徵。然而私底下,在許多人看不見的那一面,卻是高度焦慮、長期憂鬱、持續失眠。在憂鬱症與正常之間:我們都遊走在灰色地帶沒有得到重鬱症(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的診斷,沒有吃抗憂鬱劑,並不代表不曾憂鬱、不會憂鬱,或毫無憂鬱的情緒。所有的人,每天、每分、每秒都在兩端之間遊走著。我們都一樣,差別只在於此時此刻的你,是靠近淺灰色那一端,還是深灰色那一端。每當出現自殺新聞事件,所有人就會開始努力拼湊自殺者的憂鬱樣貌。如果找不到憂鬱症的證明,也會去找出其他的蛛絲馬跡。總之,就是找個理由及解釋,說明他為何會選擇自殺來結束生命。要拼湊出憂鬱症的樣貌並不困難,但這一切其實都是事後諸葛。人都有一種傾向,就是「選擇性」地蒐集證據。也就是,去採訪他身邊的親友,去找到足以支持他早已憂鬱的痕跡。然而,那又如何呢?時光無法倒流,憾事無法挽回。真正重要且關鍵的是,如何不在憾事發生後,才悔不當初、長吁短嘆,徒留親友的傷痛與遺憾永遠刻在心中。還有,所有人如何能及早自我覺察、辨識及了解內心的訊號,讓自己處在安全的網絡,而不會走到選擇結束生命的這一步。(本文摘自/微笑憂鬱──社群時代,日益加劇的慢性心理中毒/寶瓶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