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

香蕉吃多了會導致骨頭變差? 醫師掛保證:安啦!

香蕉吃多了會導致骨頭變差? 醫師掛保證:安啦!#憂鬱症

在老一輩的認知中,骨頭有問題的人不可以吃香蕉,因為香蕉會傷筋骨。宜蘭羅東博愛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雷孟桓表示,有很多求診的病患認為,香蕉會傷害筋骨,所以不敢多吃香蕉。但是雷醫師表示「吃香蕉不會傷筋骨,安啦!」並強調香蕉對「筋骨」不好的患者,其實完全沒有負面影響,香蕉中含豐富的鉀,與奇異果同屬軟質水果,都是高鉀低鈉食物,因此也可以幫助調節血壓。根據醫學研究統計,40歲以上的成年民眾,每5人當中就有一人罹患高血壓,高血壓也是各種慢性病如腦中風、心臟病、腎臟病等疾病的高危險因子,所以血壓的控制格外重要。高血壓的病人食用大量含鉀的食物之後,可以大幅減少病人對降血壓藥物的需求量。但慢性腎病或腎衰竭的人應避免攝取香蕉,以免造成體內鉀離子過高,產生抽搐。曾任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主任委員張成國中西醫師在文章中表示,因為香蕉含有三種天然糖份: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再加上纖維質,可即時提升人的功能。所以世界知名的運動員都以香蕉為首選水果。除此之外,香蕉還可以幫助身體健康,像是改善憂鬱症、高血壓、提升腦力等好處。雷孟恒醫師表示,香蕉的鉀,可以幫助維持細胞內液體和電解質的平衡,完全不會損及筋骨。雷孟恒及營養師吳得束都建議有高血壓的人,可以多吃香蕉來維持健康。雷孟恒說,除了降低高血壓的罹患率,更能減少中風的發生機率。市售的香蕉,每根約有450毫克的鉀,此外,香蕉所含的豐富果膠及水溶性纖維,有滋潤腸胃道作用可幫助消化並且促進排便,因此他建議患者可以每天食用1根香蕉,並且每日吃25g的綜合堅果,約可攝取1.3公克的植物固醇,能降低10%左右的血膽固醇和低密度膽固醇。,減少動物性膽固醇的吸收。植物固醇在人體中吸收率僅有10%至15%,可以降低血膽固醇,並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體內胰島素瘤作怪 致低血糖昏迷送醫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899&HN_Yr=0&HN_Mon=0下腹疼痛竟是子宮外孕 婦人險喪命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898&HN_Yr=0&HN_Mon=0海福標靶刀治攝護腺癌 男人下半生都照顧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796&HN_Yr=0&HN_Mon=0

新手父母易焦慮虐童 日後小孩恐罹憂鬱症

新手父母易焦慮虐童 日後小孩恐罹憂鬱症#憂鬱症

虐童案是目前全球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國內日前也發生保母情緒失控摔死嬰兒的社會案件,加害人除了外人,甚至也有小孩的親生爸媽。經過調查發現,有很多虐童事件都是父母情緒失控所造成。因此心理諮商師許曼君建議,新手爸媽可以多向有經驗的父母請教,降低焦慮感與衍生的情緒問題。在虐童案頻傳的社會底下,延伸出的問題不僅是保母的素質,還有父母情緒控管的問題。尤其是頭一次為人父母的人,他們的心理狀態更應該被關注。許曼君心理諮商師表示,許多新手父母面對小生命到來,常常顯得手足無措,進而引起心理的焦慮,甚至嚴重到導致情緒不穩。如果新手爸媽無法尋求排解壓力的方式,就很容易發洩在不會反抗的小朋友身上。通常會施虐的父母,在他們的潛意識當中,會認為小朋友是自己的一部份,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自然會認為如此對待小朋友的方式是理所當然。心理諮商師許曼君建議,新手父母在迎接小寶寶的來臨時,最好先做些準備以降低未知帶來的焦慮感,特別是當小孩哭鬧的時候,新手父母不知道小孩目前的狀況是肚子餓、上廁所還是生病,很容易造成新手爸媽的無助感。因此許曼君心理諮商師建議,可以多請教醫師或是向有經驗的家長求助,會增加很多照顧嬰兒的知識與資訊,對於照顧寶寶會有很大的幫助。根據過去的研究指出,許多兒時曾遭受家暴虐待,抑或是目睹家庭暴力的人,成年後罹患精神疾病(如憂鬱症)的機率較高,心理諮商師許曼君表示,小時候曾被虐待過的人若未獲得治療幫助,長大後很容易對週遭環境感到失望,以至於情緒長時間低落引發憂鬱症,或是其他精神疾病,因此小孩的成長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千萬不要因為家長的情緒,而影響小孩的未來。「頭痛」到快炸了!三顆加強型止痛藥都沒效 「健康搜查隊」幫你頭部掃雷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710&HN_Yr=0&HN_Mon=0多吃葉酸可增加龍鳳胎機會? 醫師:沒有任何關係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757&HN_Yr=0&HN_Mon=0高血壓患者新選擇 針灸可調養身體降血壓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753&HN_Yr=0&HN_Mon=0

藝人張小燕現身公益 邀您一同「珍愛生命,關懷憂鬱」

藝人張小燕現身公益 邀您一同「珍愛生命,關懷憂鬱」#憂鬱症

10月10日是世界心理健康日,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教育局、社會局與敦安基金會、新光吳氏基金會、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新北市國際生命線協會今年共同攜手舉辦「珍愛生命,關懷憂鬱」徵稿活動,由資深媒體人張小燕代言,即日起至100年11月30日止,邀請市民發揮創意,把對親朋好友的關懷、支持、鼓勵紀錄下來,衛生局就會把參加的作品寄出給想關懷的對象,藉由這活動串起生命關懷網,共同關心身旁親友的身心健康。「人生中,每一件事情,都有轉向的可能,我們不會在三分鐘內成功,但如果有一個轉念,也許生命從此大不同。」資深媒體人張小燕邀請每一位市民擔任生命守護天使,隨時關懷身旁親朋好友,張小燕呼籲,心情低落的人,不一定聽的下勸告,但是支持與陪伴是很有效的方法,多一分關懷,隨時一句簡單的問候或關懷,讓身旁親友知道有人在關心他,都可降低遺憾的事情發生。 衛生局副局長諶立中表示,憂鬱是全球三大疾病之一,也是自殺的危險因子,但一般人常會忽略或錯與「精神病」畫上等號而不敢求助,實際上,如果及早求助,必要時配合治療,加上心理諮商及親友的支持網絡,通常可獲得明顯的改善。辦理「珍愛生命,關懷憂鬱」活動協辦單位新光吳氏基金會社服部組長劉依萍表示,隨時分享心情,分享愛,讓我們共同面對憂鬱。憂鬱症防治協會執行長張家銘表示,憂鬱不可怕,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即可治癒。敦安基金會侯蓉蘭呼籲,青少年有情緒或心理困擾時,應勇於向身旁親友求助,週遭親友也多一點主動的關懷行動,多一分行動,少一份遺憾。新北市生命線提醒,珍愛生命、快樂無限,讓我們成為愛的守護天使。新北市衛生局提供新北市市民免費心理師諮商服務,相關訊息可電洽衛生局心理衛生及長期顧科(02)22572623或上衛生局網站查詢。(圖與文由 新北市政府衛生局 提供)「彩虹大使」人選出爐 歌手、作家、媒體人為同志發聲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570&HN_Yr=0&HN_Mon=0美研究:一個禮拜洗腎三次不夠 國內醫師反對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571&HN_Yr=0&HN_Mon=0救護人員養成不易 新北市女警消重傷是社會的損失!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569&HN_Yr=0&HN_Mon=0

憂鬱症患者易中風? 專家:有關連,但不是一定

憂鬱症患者易中風? 專家:有關連,但不是一定#憂鬱症

美國《醫學協會期刊》新研究指出,憂鬱症患者容易中風,且因中風而死亡的機率高於一般人。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劉宜釗表示,這個研究只能代表憂鬱症與中風有一定關連性,並非憂鬱症本身會導致中風,造成憂鬱症病患中風的因子有很多,包括情緒、血壓等。研究人員表示,憂鬱症患者因為情緒不穩定、心情易低落,因此可能以酗酒、抽菸來麻痺自己,因此染上這些不良習慣,而不良習性長久累積下來,就容易導致心血管的問題而引發中風。醫師劉宜釗說,憂鬱症病患通常大腦血清素含量不足,容易情緒低落、看事情較悲觀、壓力較大,因此可能較有高血壓或心血管方面的毛病,而這些都是引發中風的危險因子,並不是有憂鬱症就一定會中風。她提到,臨床觀察顯示,憂鬱症易伴隨高血壓的毛病,但真正原因還有待更進一步研究。憂鬱症患者要怎麼治療與調適?醫師劉宜釗指出,還是以藥物治療為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營養科營養師黃允臻說,食物攝取也很重要,香蕉、南瓜、綠色蔬菜、堅果類、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黃豆、深海魚類、維生素B群等都能紓緩緊張與壓力,另外三餐定時定量均衡飲食,才能使各個細胞器官正常運作,吃進去的養分充分被身體利用,精神好、心情自然而然就愉悅,再配合規律作息與適度運動,學習釋放壓力,讓情緒獲得抒發,同時也增加抵抗力,就是最佳抗憂鬱方法。●胖子多半患有憂鬱症 多半也因憂鬱症變胖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259●吃「白色蔬果」不容易中風?中醫:小心營養失調!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405●預防心血管疾病很簡單?醫師:多吃水果就有效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308

就怕被貼標籤! 憂鬱患者多選擇隱藏病情

就怕被貼標籤! 憂鬱患者多選擇隱藏病情#憂鬱症

根據「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報導,美國加州一項調查發現有4成的憂鬱症患者並不會主動告訴醫生自己有憂鬱的傾向、有2成5的患者則是害怕服用抗憂鬱的藥物,另有1成的患者承認之所以隱藏病情,是害怕被貼上「精神病患」的標籤而影響到工作。

事件性的憂鬱焦慮症 越慢就診越吃不好睡不好

事件性的憂鬱焦慮症 越慢就診越吃不好睡不好#憂鬱症

現代人生活緊張忙碌,處處充滿壓力,如果沒有適時排解,就可能引發憂鬱或焦慮等精神疾病。嘉南療養院一般精神科主任張芳榮醫師提醒民眾,不安的情緒如果持續1個星期以上沒有改善,建議找精神專科醫師診治,及早找出原因對症下藥,以免問題擴大。

災難後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需靠時間來平復

災難後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需靠時間來平復#憂鬱症

近年來,世界各地發生多起災難,包括印尼大海嘯、海地大地震、四川大地震、2011年2月紐西蘭淺層地震,以及此次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頻率相當高。這些災難影響層面相當廣,包括受災者身體及財產損傷,且在心理層面亦造成相當大的影響。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郭千哲說,以此次日本東部大地震,引發大海嘯、屋倒及大火等重大災害,亦有核能重大災情,已造成至少數千人死亡,數十萬人家園破壞。財物損失無以為計,也造成相當大的心理壓力。郭千哲表示,離臺灣921大地震已屆12年,當時臺北巿政府衛生局與松德院區參與南投國姓鄉及台中石岡鄉心理重建,投注不少心力。透過當地公共衛生護士的轉介,訪視不少罹難者家屬,及房屋半倒和全倒的個案。在120位罹難者家屬中,發現精神疾病盛行率依序為創傷症候群(36.7%)、重度憂鬱症(15.8%)、適應性疾患(10.8%)、酒精使用疾患(3.4%)等,女性明顯高於男性。相關結果亦發表於國際精神醫學期刊(Psychiatric Services 2003;54:249-251.)。郭千哲進一步說明,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群主要有三種:創傷事件的影像、思考和感受屢次重複出現在腦海和惡夢中(Re-experience)。持續避免接觸與創傷有關的事物(Avoidance),且無法回憶創傷事件的重要片段。過度警覺反應(Hyperarousal),以致無法入眠,注意力不集中和易怒,這些症狀將持續導致個人社交、家庭和職業功能重大失衡。他解釋,災難最初期以問題解決及急難身體創傷救助為主,儘量拯救生還者,穩定人心。然而在心理層面,因災民經過重大災難,在急性期可能出現創傷後症候群症狀,且在長期則可出現各類可能的精神疾病。如何追蹤高危險群的個案,或可能有問題的個案,如失眠、體重減輕、有創傷後症候群的症狀。若有上述現象,則應提早轉介就醫評估。此外,面對地球村全球化的議題,此次海嘯亦影響美國西岸,造成傷亡。核能災害亦讓鄰近國家恐慌。而透過網路及媒體報導持續關注災難,亦可能影響特定高危險群,例如過去曾有創傷後症候群的個案,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

身患多重慢性病老年人 到底該看哪一科?

身患多重慢性病老年人 到底該看哪一科?#憂鬱症

世界上許多先進國家目前都面臨了「人口老化」的問題,也就是在總人口中,老年人口佔了過高比例,目前台灣也正面臨這個問題。奇美醫學中心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蔡岡廷表示,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於1993年來到7%,並於2006年時超過10%,正式邁入所謂的「老化國家」。專家估計將於不久後到達14%,到時候就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的「老人國家」了。眾所周知,小孩子不等於縮小版的成人,所以有獨特的學門「小兒科」,專門治療與處理小朋友的各種疾患。同樣的,老年病人其疾病表現、診斷與治療方式皆與一般成年病人有很大不同,不該單純視為年齡較大的成人,在各先進國家也都有獨特的學門「老年科」專門處理老年人的健康問題。到底老年病人有何不同?老年醫學又有什麼特色呢?蔡岡廷解釋,根據台大近年的統計,有照護需求的台灣老年人平均每人罹患2.9種慢性病,有56.6%罹患3種以上慢性病,19.6%罹患5種以上慢性病。由於要到各種專科治療不同的疾病,導致門診次數與花費顯著提高。該統計發現老年人平均每人每年就診32.9次,跑4.1個不同的醫療院所,看7.7個不同的醫生。如此頻繁的就診對於個人與家庭都是沉重的負擔,也因此需要擅長整合治療各種慢性病的專門科別,也就是老年醫學科。由於罹患多種慢性疾病,老年人經常要服用很多藥物。蔡岡廷進一步說明,根據台大的統計,有照護需求的老人之中31%長期使用5種以上的藥物。這種多重用藥的情況在失能老人之中更形普遍,有81%長期使用5種以上的藥物,而38%使用藥物高達10種以上。老年人本來就對藥物的副作用較為敏感,在多重用藥的情況下不論藥物不良反應或交互作用都更加危險。為此,老年醫學科也有醫師與藥師專門為病患統整藥物,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身患多重慢性病的老年人,當產生急性變化時常有與一般人不一樣的表現,因此容易被忽略或延遲治療。此外,在急性病況得到控制後也常產生後遺症,造成慢性病惡化或生活功能缺陷,無法立即出院返家。因此老年醫學科著重急慢性照護的整合,提供急性、亞急性與慢性長期照護,可讓老年病患得到連貫的全程照護。蔡岡廷強調,人的身體與心理相互影響,在失去了身體健康之後,想要保持心情愉快是很困難的,所以老年人不論是憂鬱症的盛行率以及自殺死亡率都較年輕人高。老年醫學強調身心整合治療,除疾病的治療外,也格外注重生活功能、生活品質以及病患尊嚴的維持。蔡岡廷提醒民眾,沒有良好的家庭及社會支持,就算暫時穩定了急性病況,也很容易再度復發。所以老年醫學主張家庭成員也是團隊成員,關懷家屬的困難與感受,與家庭成員共同面對處理患者的健康問題。延伸閱讀「治療照護方針」:http://www.uho.com.tw/sex.asp?aid=975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