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

食療可減緩憂鬱症?醫師證實!

食療可減緩憂鬱症?醫師證實!#憂鬱症

均衡的飲食,對憂鬱症患者有助益!嘉義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許哲華表示,廣泛攝取各種蔬果,人體可以吸收到色氨酸、維他命B群、維生素C、類胡蘿素、鈣和鎂及Omega-3 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去除自由基、調整自律神經系統,穩定情緒,達到緩解憂鬱的效果。許哲華指出,一位25歲男性,因情緒低落甚至有自殺的行為,由家人帶到身心科門診,經詳細的病史詢問,已達到重度憂鬱症的診斷準則;在考慮後續的治療措施時,病人和家屬就接受一週一次的心理治療,但對是否服用抗憂鬱劑仍有猶豫,因而建議患者從飲食上著手,獲得不錯的效果。許哲華表示,得憂鬱的人,腦是處在慢性發炎(Inflammatory )的狀態,諸多研究報告顯示,Omega 3 多元不飽合脂肪酸,具有神經功能維護和抑制過度發炎反應的生理功能,而吃深海魚就可以攝取到Omega 3。乳酪、香蕉、馬鈴薯、豆腐、各種堅果如杏仁、南瓜子等,含有色氨酸,它是一種氨基酸,可以增加大腦中的血清素含量,穩定情緒;小麥、小米、雜糧麵包、五穀饅頭、胚芽米、薏仁、深綠色蔬菜、瘦肉等,含維他命B群也可穩定神經系統,減少焦慮,減少一些不特異性的身體不適感,達到緩解憂鬱的效果。吃富含維生素C、類胡蘿素,可以抗氧化,清除不利人體的自由基,減少慢性發炎狀態,穩定情緒,攝取含鈣的食物可安定神經和情緒,含鎂的食物甚至可降低幻聽或幻視。許哲華醫師強調,食物「調理」固然也可起到部份作用,但應考量到其用量較難精確化等因素,必要時仍須以抗憂鬱劑為優先。延伸閱讀「食物一覽表」: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906

憂鬱症藥物會吃上癮?醫師籲:這是錯誤觀念

憂鬱症藥物會吃上癮?醫師籲:這是錯誤觀念#憂鬱症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精神科鄭海擎醫師表示,40歲黃女士是位做事認真負責,受到長官賞識的職業婦女,除了來自工作上的壓力,回家時還得面對處理不完的家事,漸漸的黃女士覺得自己脾氣越來越暴躁,工作上求好心切的她,越來越容易跟同事產生摩擦。本來疼愛小孩的她,現在只要小孩一吵鬧就忍不住心浮氣躁大聲喝叱,甚至好幾次忍不住動手體罰,看到小孩驚恐的淚水,卻已是後悔莫及。黃女士覺得自己越來越不快樂,越來越難入眠,食慾越來越差,在辦公室內容易恍神,甚至好幾次莫名的掉下淚來,開始畏懼上班,只想把自己關在房內不讓任何人來打擾。黃女士知道自己變了,上網參考資料,發現自己的情形幾乎都符合憂鬱症的症狀。但想要就醫求助,卻又怕別人的閒言閒語,會認為自己是個瘋子,也深怕如傳聞所說的,精神科的藥吃了會上癮,吃了以後一輩子都停不掉。「憂鬱症看精神科一定會被逼要吃藥,吃了藥會上癮,以後一輩子都得吃藥?」鄭海擎醫師表示一直以來民眾都有這個誤解及迷思。研究指出,輕中度的憂鬱症,未必一定要用藥,如能接受適當的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其實效果與抗憂鬱藥物相當。但心理治療多半需要數周到數月的療程,現代人工作繁忙,往往難有充裕的心力接受這樣的治療。鄭海擎醫師指出,大家不妨將憂鬱症想做是「心的感冒」。一般的感冒即使不用藥,只要好好的休息,其實大多數的狀況下都會自然痊癒,但適當的用藥可以大幅減輕病程中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等的不適,但如果在免疫力較差的狀況下併發嚴重肺炎,就必須給予完整療程的抗生素治療,病症才能得到控制。輕中度的憂鬱症如同感冒,未必一定要服用抗憂鬱藥物,但適當的使用抗焦慮及安眠藥物可以有效改善煩躁失眠的症狀,在身心能得到充分休息的狀況下,才有心力去處理面臨的種種壓力及問題。而重度的憂鬱症就像是嚴重肺炎,需要抗憂鬱的藥物才能有效的控制病情,而且必須接受完整的療程,過早停藥往往會造成憂鬱症的復發,就像是過早停用抗生素會造成病菌的抗藥性。目前抗憂鬱藥物的療程一般建議是使用6~9個月,而只要能與醫師好好配合,抗憂鬱藥物本身其實少有成癮性。鄭海擎醫師表示,憂鬱症其實就像身體的其他疾病,會罹病都不是自己願意,也不是自身所能控制的,因此也不需要用異樣的眼光來看待這個疾病,甚至避諱就醫。而應該是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這個疾病,尋求適合自己且有效的治療方式,才能早日恢復身心健康,走出陰暗的幽谷。

更年期易出現嚴重憂鬱症 應注意自殘現象

更年期易出現嚴重憂鬱症 應注意自殘現象#憂鬱症

自青春期開始,女性的「好朋友」-月經,便會約一個月固定來拜訪一次.更年期指的是因為年紀漸長,女性荷爾蒙的分泌減少,產生的種種症狀。停經必須超過一年才能確定為永久停經,一般發生在五十歲左右,更年期是永久停經的過程,可能持續 2~8 年。天主教聖功醫院身心科葉怡寧醫師表示,更年期的症狀包括:月經變化、熱潮紅、小便異常、陰道乾燥萎縮、骨質疏鬆。葉怡寧說明,更年期也會造成心理上的症狀,常見的症狀包括:憂鬱、失眠、焦躁、慮病,這些症狀往往會造成病人生活品質變差,影響身心健康。更年期的憂鬱症狀包括憂鬱心情、失去興趣或樂趣、食慾及體重改變、失眠或睡眠過多、精神運動性激動或遲滯、疲累或失去活力、自責、罪惡、無價值感、缺乏決斷力、注意力減退。重度憂鬱症甚至會有自殺的想法。葉怡寧進一步說明哪些人容易罹患更年期憂鬱症,其高危險群包括:更年期前既有憂鬱症:年輕時有憂鬱症病史的病人,可能再更年期時復發。經前症候群:可能跟女性荷爾蒙有關。對停經,老年抱持負面態度。伴侶關係不睦。生活壓力事件。不健康的生活型態。葉怡寧解釋,更年期所面臨需要調適心理課題很多,需要面對一連串的失落經驗,女性在更年期時,若是之前身為人母,需要面對的是母親角色的轉變,就是所謂空巢期寂寞;以前為家庭犧牲奉獻,先生小孩事事都要依賴媽媽,若突然之間,孩子離家上大學或是有新的家庭,更年期媽媽可能需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步調,對於空出來的時間有些規劃和安排;有些空巢期母親,會因頓失生活目標而空虛憂鬱,但此時也是很好培養個人興趣,甚至可以善用空出來的時間空間,從事年輕時的夢想。更年期在伴侶關係方面,可能要適應面對配偶退休,生病,甚至死亡的人生經驗。此時身體健康狀況可能有些變化,跟年輕時不同,往往要面對比較多病痛;另外更年期女性要面對青春不再,女性角色的失落,職業婦女面臨退休或失業,職業角色的失落,甚至有些人會有經濟方面的壓力。葉怡寧提醒民眾,更年期的治療,一般採用補充女性荷爾蒙治療,包含雌激素和黃體素,以減輕更年期症候群。更年期情緒問題,若是出現嚴重的憂鬱症狀,影響生活品質,可以考慮接受抗憂鬱劑治療;另外在心理調適部份,可以調整生活型態,適度運動休閒,重整生活重心,並且在心態上要接納老年期的到來,建立自信的銀髮生涯。若有心理問題無法解決,可以考慮接受心理治療,對於人生做整合回顧,以樂觀開放的心態面對老年生活。

慢性下背痛 小心可能是憂鬱症作祟!

慢性下背痛 小心可能是憂鬱症作祟!#憂鬱症

下背疼痛該去醫院哪一科就醫檢查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任蔡盧浚說,一般情況下,選擇至骨科、神經外科、神經內科、復健科等科別就診都是可以。但是有些下背痛的患者所遇到問題,卻是去過許多家醫院、看過許多科,做過種種檢查與治療,還是沒有改善,持續因下背痛所苦,最後竟發現是憂鬱症作祟。蔡盧浚表示,依醫學研究估計,一生當中,至少八成的人會遇到下背痛問題。用於治療下背痛的藥物、手術、復健等相關醫療費用亦十分驚人。單以健保醫療支出來說,依據中央健保局統計,國人每年因背痛問題所消耗的健保支出約為30億元!其它非健保花費以及勞動損失更是難以估算。他說,大部份下背痛多是突然產生,稱為急性下背痛,其中約有5~10%的病患可能疼痛持續三個月以上,成為慢性下背痛。慢性下背痛對患者的日常活動、生活品質、工作、情緒各方面帶來極大衝擊,有些患者也可能因而發生憂鬱症。中興院區精神科門診最近注意到有些憂鬱症患者,造成他們憂鬱的最大原因是慢性下背痛。其中有位年輕上班族,因為長期背痛難當,只好捨棄不錯的工作在家休養,但背痛一直未好轉,尋找新工作也久無著落,因而心情憂鬱、出現輕生念頭。另一位老伯伯,在家企圖上吊,幸好家人發現帶至門診治療,細問後發現老伯伯是職業軍人退休,因下背痛數年,行走要用助行器,起、坐需家人攙扶,他過去一向堅強獨立,覺得這背痛讓他依賴家人、失去尊嚴,所以尋死。還有一位獨居老人住在五樓,背痛到連下樓買飯吃都極困難,終日哀嘆、哭泣,還好有熱心社區志工發現他的困境,設法幫忙買日用品、送食物。值得注意的是,醫學研究發現,慢性下背痛患者出現憂鬱、焦慮、成癮物質依賴情況,都比起一般人高出許多。蔡盧浚指出,在精神科門診除了治療憂鬱症,有些研究發現,抗憂鬱藥物也有改善疼痛效果。假如慢性下背痛病患出現壓力調適不良、高度焦慮,或是對止痛治療過度期待等情形,可以進行認知行為治療。

及時掌握關鍵訊息 人人都能是生命線

及時掌握關鍵訊息 人人都能是生命線#憂鬱症

近來職場壓力、殺子後自殺等相關事件報導頻傳,引發社會大眾更加關注如何防止悲劇事件的產生。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日前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雖有高達8成6的受訪民眾「不認為只有專業人員可以防治自殺」,卻僅37.9%表示願和身旁有自殺傾向的人「談一談他對自殺的想法」。自殺防治中心呼籲,當遇到周遭有陷入自殺高風險的朋友時,一般民眾都有能力可以即時提供關懷與心理支持,將風險降到最低。一般民眾遇到有自殺傾向者,往往感到不知所措而期待別人趕快接手幫忙,而根據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今年委託104人力銀行針對臺北市民進行之「自殺防治認知線上調查」結果顯示,在1,400位受訪民眾中,有47.7%的受訪者「曾有自殺的念頭」,其中有36.4%的自殺想法者會求助「親朋好友」,僅有12.1%會尋求「心理諮商輔導專線或機構」與7.6%會尋求「醫療院所」的協助。故由調查中顯示:有自殺想法的人向親朋好友求助的機率反而是向心理諮商專線求助的3倍,向醫院求助的5倍。也許是涉及生死議題的壓力,調查中43%的受訪民眾認為應「轉移話題,盡量避免談到自殺這件事」,自殺防治中心的實務經驗中也顯示許多民眾及接觸民眾的工作者常透露出「我不是心理衛生專業人員,無法判斷週遭的人是否真的要自殺!」之想法。臺北市消防局的資深救援工作者士林區後港分隊小隊長林政利有感而發地說道:「就算不是心理衛生專業人員,同樣可以做到自殺防治!」林小隊長表示,在自殺危機案件的救援現場,不免有些「不要接觸事主,配合衛生單位處理就好」的聲音充斥周遭,然而當處在危機現場,以救人為先之使命下,林小隊長從屢次的救援經驗中體會到只要能先面對自己心裡的衝擊,做好準備,即可妥善處理當下的處境。自殺防治中心表示,目前沒有任何專業評估可以百分之百保證預測或阻止自殺事件發生。但經實務經驗歸納後,確實有簡易關懷步驟可供民眾運用,在遭遇處於自殺邊緣的個案時,儘量安撫企圖自殺者的情緒與適時尋求合適的資源管道,增加生命救援的機會。從98年4月自殺防治中心成立迄今,防治中心與消防局共同合作成功救援36位處於生命邊緣之民眾。從事救援工作超過15年的林政利建議,當週遭的人表達出自殺念頭,可透過以下簡易關懷步驟來加以因應:覺察:覺察自己的恐懼,盡可能保持冷靜與客觀。傾聽:傾聽對方身陷於想自殺的情緒,提供支持,避免和對方爭辯自殺行為的對錯。詢問:瞭解對方是否已經具有明確的時間、地點,及詳細的自殺計畫。求援:陪同當事人度過目前困境,並協助尋求專業諮詢。此外,林小隊長亦提醒大家,若發現週遭的人「正要」或「已經」進行自殺行為,正確地使用報案工具將有助掌握黃金救援時間:「市話」撥打119、110,有助精準定位:萬一您週遭親友正出現自殺行為,透過市話報案,系統會立即顯現報案所在地的參考位置,有助立即就近趕赴現場救援。在外需緊急呼救時,善用手機撥打112:即使您的所在地脫離行動電話收訊範圍,遇危急情況時,只要透過手機撥打112,系統會自動搜尋訊號而連接到附近任一家電信公司的基地台,撥通後,依照語音指示即可報案求救。提供電話號碼可助警消查詢地址:若您接獲親友來電表示正準備進行自殺等危險行為,即使未能確知其所在地點,亦可向119提供該親友的來電號碼,查詢出最後發話位址,進而前往搜救。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表示:有自殺想法的民眾可能出現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市政府各局處一線工作人員,包括社工、警察、消防員…等,都盡其所能地在自殺防治專業上提供協助,也籲請大眾也一起協助周遭面臨困擾的人。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諮詢專線1999轉8858(幫幫我吧)全國自殺防治24小時服務安心專線0800-788-995(請幫幫-救救我)

要活就要動 骨科醫師分享「護骨」行動

要活就要動 骨科醫師分享「護骨」行動#憂鬱症

一般人總覺得,跌倒摔斷骨頭,照顧好再生就好了,但許多老人家,往往因為骨折,才發現骨質已經疏鬆得很嚴重,甚至一跌不起。在台灣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骨折已成為主要的健康照護問題,其中老人家髖關節骨折的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五至二十,多數是因為骨折帶來的併發症。花蓮慈院骨科主治醫師邵柏洲說明,老人跌倒的原因很多,包括腳沒有力氣、步態不穩、頭暈、有疾病在身、營養不良、藥物影響及環境等因素。即使足不出戶,家中也是老人最容易跌倒的地方,因老人視力不佳,家裡的門檻、階梯、地面物品,高低落差地方、濕滑地方,都可能讓老人家跌倒。另外,憂鬱症也可能是造成跌倒的原因。因為,憂鬱症可能讓老人更害怕面對社會,足不出戶,長期下來造成肢體無力、體力衰退,連走路功能都會退化,或是老人因體力衰退,擔心跌倒,不敢再走路,[因此加速活動及社交功能的退化,反而加重憂鬱症的病情。邵柏洲表示,一般人總覺得,跌倒摔斷骨頭,照顧好再生就好了,但許多老人家,往往因為骨折,才發現骨質已經疏鬆得很嚴重,甚至一跌不起。另外,骨折所造成的行動不便,常會導致昂貴的住院費用及漫長的復健過程,長期下來令家屬與老人家身心交瘁。邵柏洲舉例,一位方姓阿嬤,勞動了一輩子,全身筋骨幾乎都出現問題。本身就有腰椎壓迫性骨折,不能久站、久坐的方阿嬤,平日必須藉由輪椅輔助行走,卻有次不小心在住家附近的巷子跌倒,阿嬤這一摔,卻摔裂了右側髖關節,緊急送往醫院,接受醫師建議,開刀治療後,才挽救了阿嬤的行動能力。「雖然沒有辦法俐落地跪坐在蒲團上,但幸好自己還可以走,至少不會對家人造成困擾。」另一位林姓患者,因為老年的退化,讓他的膝蓋就像氣象台一樣,風還沒吹過來就先痠痛,嚴重時甚至還用爬行才能前進。因為左膝不能彎曲,如廁對林姓患者而言更是一大折磨,還要家人攙扶才能如廁。這名病友在不堪其擾之下,才決定接受邵柏洲醫師換置人工關節。手術後,這名林姓患者「走」出病苦陰霾,迎接開心的人生。

隱性憂鬱症 身心健康的殺手

隱性憂鬱症 身心健康的殺手#憂鬱症

聖功醫院 身心科/葉怡寧主任醫師小玲照顧中風臥床的婆婆已經一年了,常常覺得壓力大,身心俱疲。先生因金融風暴,失業在家,夫妻倆常有口角。最近照顧婆婆時,小玲會有胃部緊縮,胃痛的情形,食不下嚥,體重直直落;常常覺得身體疲累,全身痠痛,胸悶氣喘,看過許多醫院的內科和胃腸科,吃了藥有些好轉,但一段時間後症狀又會復發,效果有限。接受一連串抽血,胃鏡等檢查,也沒發現特別問題,醫師建議轉介到到身心科就診。小玲覺得奇怪,自己並沒有憂鬱的情緒,只是身體不舒服,為何要看身心科?但在嘗試使用身心科藥物後,症狀大為改善。不但精神變好,也不需要常常跑醫院拿藥,小玲感謝醫師的幫忙,也學會適度調適壓力,讓身心更健康。「隱性憂鬱症」又稱「非典型憂鬱症」或「身心症」,「隱性憂鬱症」跟一般憂鬱症患者有些不一樣,「憂鬱症」核心症狀為長期心情低落,快樂不起來,愁眉苦臉,對一切事物失去興趣。「隱性憂鬱症」的患者沒有明顯的憂鬱症核心症狀,但卻有其他相關症狀,如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身體疼痛,注意力不集中,患者也常抱怨疲倦、全身無力、全身痠痛,腸胃不適、便秘等。這些身體不適,甚至會使患者擔心自己得了某種重病或不治之症(慮病症狀),而到處就醫,看病檢查;但檢查結果往往都正常,治療效果也有限。患者往往因為重複就醫,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最後才被醫師轉介到身心科來。這些患者幾乎都有一些社會心理壓力,為了避免面對這些壓力,患者往往會將身體症狀當作生活重心,因為情緒症狀沒有解決,身體的不適就會持續,患者並非裝病或詐病,但他們潛意識的確期待能喚起其他人的之注意及關心。有哪些原因會造成憂鬱症?其實憂鬱症是一種多重因素的集合所造成的疾病。在憂鬱症的生理成因部分,正常人情緒低落,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腎上腺素、血清張素等等)會適當地調節,讓心情漸趨平和。而憂鬱症患者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卻是失調的。憂鬱症病人生理症狀如下:腦部中的血清素(serotonin)下降、神經系統失調、代謝的改變,大腦皮質萎縮、腦室擴大、營養失調等。這些腦部內分泌會影響管理身體感覺的腦部神經,造成不明的疼痛或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掌管我們胃腸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內臟器官運作,所以可能會出現全身廣泛性的不適,但症狀模糊,並非特定器官的問題。「隱性憂鬱症」的治療,跟一般憂鬱症相似,但有以下這些重點:仍需排除一般身體疾病造成的問題.需要作一些身體檢查,排除器質性的問題。某些疾病,例如多發性硬化症,也會出現全身廣泛性的疲憊、疼痛,若當成憂鬱症治療,可能無法減緩疾病,反而延誤治療,所以診斷相當重要。藥物治療--抗憂鬱藥,主要是調節腦內的荷爾蒙(主要是血清素)含量,建議一次療程至少為三個月,可以減少復發的機會,七八成的患者對於藥物反應效果良好,症狀可以馬上得到緩解。針對個案心理問題,給予心理治療和心理建設,家人的支持、陪伴和了解,可以減輕壓力,安排適度的減壓運動或喘息時間,可以讓患者學習調適身心,面對壓力。「隱性憂鬱症」因為較難發現,常常引發患者和家人很大的困擾,並且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若發現親人有久病不癒,找不到原因的疼痛,還是建議要到身心科就診,以維持身心平衡健康。

小心!老人跌倒可能有潛在的問題

小心!老人跌倒可能有潛在的問題#憂鬱症

老人跌倒可能有潛在的問題,從腳沒有力氣、步態不穩、頭暈,到有疾病在身、營養不良,甚至是藥物影響、環境因素等。為恭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  湯夢彬醫師表示,營養不好會造成體力變差,可能導致跌倒,而背後原因則可能是飲食的內容或是消化有問題。像巴金森氏症早期患者會有小碎步、走路時身體前傾的現象,容易造成老人家跌倒,而此時尚未被診斷出來,就像是不明原因造成。老人家也可能因為視力不好,看不清楚家裡的門檻、階梯、地面物品,或因為聽力不好,沒聽到家人的提醒,容易在有高低落差的地方跌倒、或在濕滑的地方滑倒。而對於體力較弱的老年人,家裡的照明應該足夠,廁所浴室需要有扶手等,也都攸關老人家發生跌倒的可能性。湯夢彬說明,憂鬱症也可能是跌倒的原因。憂鬱症可能讓年老病人更退縮,甚至足不出戶,使得肢體無力、體力衰退,連走路功能都會出現退化,容易導致跌倒發生。有些老人因為體力衰退,擔心跌倒而不敢再走路,反而加速活動功能退化,社交功能也因而退化,並加重憂鬱症的產生。另外因擔心跌倒而易恐慌,會張開腿站立、小碎步走,反而容易跌倒,所以要指導他們走路時有適當的步幅,建立自信心。造成老人跌倒的層面很廣,跌倒預防特別整合各種醫療專業,進行全方位的評估,以找出跌倒的真正原因。例如對於來就診的老人家就需要攝錄其走路的情形,做步態分析,看有沒有小碎步、步態不穩、走路身體前傾等現象。湯夢彬提醒民眾,有跌倒病史的老人家,其實可以先透過家庭醫學科、老年科的門診,做全面性的評估,找出造成跌倒的多項潛在原因,再對症下藥,以減低再次跌倒的危險。這樣不僅能讓老人家活得更健康,也減輕家人在照顧上與經濟上的負擔。資料來源:成大醫院老年科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