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

署苗醫寒冬送暖 舉辦街友義診活動

署苗醫寒冬送暖 舉辦街友義診活動#針灸

響應衛生署「署醫關懷心、溫暖街友情」系列關懷活動,衛生署苗栗醫院,特別於昨(13)日上午,在苗栗縣立體育場,為街友們舉辦義診活動,現場並準備了便當和米粉湯等食物,共吸引了20餘位街友,前往接受這項貼心的服務與福利;針對少數就診街友表達「冷到凍未條」,社工人員也趕忙張羅衣物和棉被送上,獲贈街友不斷點頭致謝,並滿足地流露出難得的笑容。據苗栗栗醫院副院長許振榮表示,近來不僅全球經濟景氣籠罩在寒冬中,一波波冷澟的寒流,更造成不少民眾,在健康上出現了問題,而居無定所的街友們健康,更令人擔憂,因此署苗醫特別響應衛生署「署醫關懷心溫暖街友情」系列關懷活動,為街友們舉辦義診,希望能增進街友的健康,也讓街友們感受到社會的關心與溫情,開心地迎接新年。苗栗醫院街友義診活動,考量街友多習慣無拘束的自在環境,特別商借苗栗縣立體育場辦理,義診服務團隊由醫師、藥師、護理人員、和社工、志工等多人組成。據負責診療的家醫科吳輝雄醫師說明,由於街友們無固定居處,多是席地而臥,難免多受了些寒氣,因此今天參與義診的街民,大多有筋骨酸痛的情形,另外也可能因食物不新鮮、飲食不正常等因素,出現胃腸障礙的症狀,少數幾位則出現有高血壓的情形,現場除給予用藥、衛教外,並視情況佐以針灸治療,就診者均滿意道謝後離去。

無醫村巡迴中醫服務 溫暖社區

無醫村巡迴中醫服務 溫暖社區#針灸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團隊八日在主任柯建新帶領下,抵達花蓮縣壽豐鄉志學村開診。許多老人家對於可以就近看醫,還可以同時照護孫子孫女,都覺得很貼心﹔一位東華大學女學生因為樓梯踩空而腳踝扭傷,動彈不得,經柯醫師幫她拉筋骨,抹上藥膏用遠紅外線治療,隨即使這位女大學生感覺「筋鬆了」。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團隊八日起,每週四上午在志學村展開為期一年的「偏遠地區及無中醫鄉巡迴醫療服務試辦計畫」。柯建新主任表示,花蓮的鄉村以點狀的方式分布,鄰近吉安鄉的壽豐鄉志學對一般醫療院所來說,因距離花蓮市、吉安鄉太近,反而變成無醫村。 對於壽豐鄉的老人,以及就讀東華大學及台灣觀光專科學校的學生來說,這二、三十公里的路程還是很遠,健保局因考量許多民眾繳納相同的健保費,卻沒有在地中醫師服務,或是山地鄉的居民就醫困難,特別是花蓮區地形狹長,醫師與人口數不足且分布不均,所以為提升民眾就醫的方便性與可近性,推動「偏遠地區及無中醫鄉巡迴醫療服務試辦計畫」,今年由花蓮慈院承擔壽豐鄉的中醫醫療。 雖然在志學醫療站就診的病人不像醫院門診大排長龍,但藥師張慈玲說,醫院設備雖然非常先進,但在下鄉體驗更能與民眾互動,也貼近民眾的需求,更能了解鄉親的健康狀況,做到全人醫療。大多數的鄉親都是看到媒體訊息而來,有老人家生病還幫忙照顧孫女,可以就近看病覺得很歡喜。位在志學村的東華大學學生,收到老師發的e-mail通知,也把握機會看柯建新主任的門診。有一位女學生因為樓梯踩空而腳踝扭傷,這兩天因為疼痛而動彈不得,經柯醫師幫她拉筋骨,再抹上藥膏用遠紅外線治療,讓這個大學生馬上感覺「筋鬆了」,舒服很多。    有一位七十四歲的的黃孍阿嬤,也來治療長期的腸胃不適。黃阿嬤說,大部分要看病都要跑到花蓮市,台九線附近聽說有診所會兼看中西醫,也有些傳統的國術館,但得知慈濟醫院中醫科下鄉到活動中心駐診,她更有信心。 另外,有一位曾先生也用小摩托車載著高齡一百零四歲的媽媽來看診,藥師張慈玲趕快前去攙扶老奶奶,老奶奶精神看起來不錯。曾先生說,媽媽常常咳得厲害,尤其是入夜,似乎很多痰咳不出來。經過柯主任望聞問切,確定老奶奶是因為心臟比較沒有力量而造成,馬上請藥師開調養身體的中藥,讓老奶奶身體可以舒服的過冬。曾先生說,真的很感恩慈濟醫院帶這麼好的醫療資源到這個小村來,讓村民受到很大的幫助。 柯建新主任表示,志學村雖是壽豐鄉人口聚集最多的地區,但總共也只有三千多人,因距離花蓮市不算太遠,沒有中醫師在這裡開業,不過對老人家以及學生來說,花蓮市還是很遠,尤其對老年人而言,白天年輕人不在家,就幾乎沒有人可以帶他們看病,花蓮慈院針對醫療的可近性做努力,這項計畫會持續一年,若成效良好,將來還會持續下去。 健保局這項中醫巡迴試辦計畫,除了柯建新主任之外,二月份開始還會加入另外一位醫師。柯建新說,民眾只要攜帶健保卡及身分證,繳交部份負擔五十元,在每周四上午九時至十二時到志學村活動中心,服務項目包含中醫內科、婦科、針灸科、骨傷科等,志學活動中心地址是壽豐鄉志學村5鄰中正路120巷13號。

子宮肌瘤出血過多,中藥加針灸可以改善

子宮肌瘤出血過多,中藥加針灸可以改善#針灸

陳女士(化名)53歲,每次月經來出血量大,出血時間約兩週,月經疼痛不適讓她困擾不已,至針灸科門診時已經面色發白,語音無力。原來她子宮內有一個5-6公分肌瘤,因為她不願接受肌瘤切除手術,因此選擇中醫保守治療。觸診下腹部,確實可以摸到子宮明顯圓形肌瘤突起,加上脈象細澀,長時間出血確實已經讓她產生氣血虛弱現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羅珮琳指出,子宮肌瘤是婦女常見子宮良性腫瘤,它常常是多發性,約有20%生育年齡婦女有此變化,多數子宮肌瘤在更年期後,因為女性荷爾蒙減少會漸漸萎縮。一般沒有症狀且肌瘤沒有快速增大情形下,子宮肌瘤只需一年一次定期到婦產科追蹤檢查,不需特別治療。但有少部分患者會因為子宮肌瘤產生症狀而感到不適與困擾,最主要包括:月經週期不規律、非常厲害痛經、肌瘤過大壓迫膀胱產生頻尿、排尿障礙,甚至因經血量過大而導致貧血等。羅珮琳說,中醫稱子宮肌瘤為「癥瘕」,「癥」為血病,「瘕」為氣病。子宮肌瘤產生是因為氣血不通暢,導致病理物質「痰瘀」堆積,產生體內有形腫塊。子宮肌瘤中醫治療,必須分出血期以及一般期,治療目標不同,在出血期必須以止血為首要考量。她表示,一般期治療方式,內服藥需要針對患者是否有氣血不暢,痰瘀堆積情況做調整。同時可配合針灸理氣、活血、化瘀穴位,調整體質。對於子宮肌瘤大,腹部觸診可以摸到肌瘤,可以在腹部針灸圍刺治療。子宮肌瘤在出血期治療,必需辯證是因為氣虛、血熱、血瘀等不同原因所造成。陳女士出血狀況超過一個月,且有面色發白,語音無力、頭暈、眼瞼色白、易喘等氣血兩虛症狀。針灸處方以百會、足三里、氣海、關元等穴位,大補元氣。配合中藥歸脾湯加減,補氣攝血來治療出血過多。在治療第二次時,出血狀況已有些改善,約四次針灸治療後,出血就完全停止。羅珮琳表示,在西醫認定裡,陳女士是應該進行手術治療患者,但由於已近更年期,停經後子宮肌瘤有改善可能性,加上她本人希望以保守療法治療,針灸加中藥對於出血過多可以有良好控制。但醫師仍建議有類似同狀況的婦女,每年一次婦科追蹤檢查,是守護子宮健康不可缺的功課喔!

銀髮族調氣養生!傳統中醫可提供多元化照護

銀髮族調氣養生!傳統中醫可提供多元化照護#針灸

傳統醫學許多內函提供老人健康促進概念,例如運動、飲食及調氣養生觀,透過經絡、氣血運行理論,及個人體質寒、熱、虛、實與食物、藥物相同概念調理,達到銀髮族健康促進與預防疾病理念,傳統中醫學有所謂「上工治未病」,指的就是健康促進與預防疾病理念,傳統中醫學也提到許多養生概念,例如運動養生「八段錦」、「太極拳」、「氣功」等等,都強調健康促進與預防疾病理念,這些理論與概念,都很適合銀髮族一起來,把傳統中醫學這些理論與概念,當成好朋友,落實當成銀髮族健康守護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醫務長許中華表示,依據聯合國定義,一個地區65歲以上人口超過7%,即稱為「高齡化社會」,根據一些資料顯示,西元1963年時,老年人口只占總人口2.55%,到西元1993年底,臺灣老年人口比率已突破7%,正式進入「人口高齡化」社會。老人人口增加所帶來的社會效應,主要為安養護、醫療與照顧的資源與人力,老年人醫療問題最常見是體力衰退、機能退化、抵抗力減弱、慢性病纏身等。許中華說,銀髮族安養照護、醫療與照顧是很需要被落實重視的課題,健康是老年人生活中最重要部分,眾多研究指出,健康是決定老年人生活質素的重要元素。老年保健目標是透過改變老年人生活習慣,使老年人更加健康。在老年人常見疾病中,如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關節毛病、癡肥及血管硬化等,都是與一些生活習慣,例如:吸煙、食物、缺乏運動等有直接關係。傳統中醫學理論與概念,不僅提供銀髮族健康促進、養身與預防疾病理論與概念,在疾病治療與照顧方面也很適合老人家,一般來說年紀大了體力衰退、機能退化、抵抗力減弱、慢性病纏身等,這時候老人家是很脆弱、敏感、很容易有過度反應,或者說老人家承或接受許多現代醫學治療之後,會有許多常見反應如併發症產生、過敏、肝腎負荷過重等等反應,從傳統醫學觀點來看老年人先天腎氣漸衰,加上疾病纏身,病情機體複雜,此時可能寒、熱、虛、實夾雜,如果能透過傳統中醫學理論與概念,在老人家生病時或西醫治療後,根據病人體質給予適切調理,相信可以給老人家更好照顧。例如:嚴重退化性關節炎老人家,對於止痛藥造成的副作用無法承受,也許適切中醫治療如針灸或中藥方劑,可以給予老人家很不錯另一選擇,又例如有些老人家因為病情較嚴重,需要換人工關節,也就是需要以手術治療方式進行,如果手術之後以中藥方劑調理身體,也可以讓老人家早日恢復健康身體。許中華強調,老人家服用中藥也要特別小心,若同時服用西藥,二種藥物最好間隔一個小時以上,而且最好能先告知醫生。服用中藥亦應考慮個人肝功能及腎功能,因為肝腎功能不佳時,會影響中藥代謝與排泄,在上述功能不佳卻仍需服用中藥時,藥量則需減量。中藥也有副作用,因不當服用中藥或草藥,其所產生副作用如腎衰竭、過敏等不勝枚舉,患者最好找可靠醫療院所開具處方。但願老人家都健健康康、快快樂樂,讓傳統中醫藥當銀髮族好朋友與您作伴,守護您的健康。

癲癇的中醫照護-針灸治代謝紊亂

癲癇的中醫照護-針灸治代謝紊亂#針灸

癲癇是一種因腦部神經細胞不正常放電,而在臨床上可以看到一連串無法抑制的發作所造成的疾病,症狀包括意識、運動、感覺等瞬間功能變化(障礙),有20種左右不同的發作表現。根據統計,癲癇的盛行率大約是千分之5至25之間,20歲以下的年輕人或小孩,每一百個人中大約有1人患有癲癇。奇美醫院中醫部游榮聖醫師表示,目前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約有14萬至20萬人患有癲癇。大部份的病人(40%)都找不到發生的原因,找得到的主要原因是"腦部傷害",包括產傷、熱痙攣、頭部外傷、腦膜炎、中風、先天腦部發育異常、腦血管畸形、腦瘤等,以及一些引起大腦退化的疾病或全身性代謝障礙(低血糖、內分泌失調、缺氧等)等。遺傳的因素並不是那麼明顯,大部分的患者也都找不到遺傳的家族史,有一部分癲癇被認為和基因有關。而癲癇患者下一代得到的機率確實比一般人略高,而在10歲前得到癲癇者也比10歲以後得到者較容易和遺傳的因素有關。癲癇的臨床表現很複雜,在此先簡單的區分為局部發作與全面發作兩種。游醫師指出,局部發作一般出現感覺異常與動作異常,如皮膚感覺、嗅覺或視覺異常、血壓、心跳改變、情緒失落、空虛感、恐懼感、陌生感或有局部肌肉或肢體抽搐。全面發作是癲癇較嚴重症狀,包括失神發作(即小發作),肌肉強直性發作(即大發作)等,也因為大腦不正常的放電,所以癲癇發 發作也常伴有幻想、幻聽或一些不自主的行為。癲癇一再發作也可能會造成腦組織損傷而影響智能,在兒童常常造成學習障礙。大部分的癲癇可以有效的用抗癲癇藥物來控制,但是仍有將近四成的癲癇病人藥物控制並不理想,大部分的藥物機轉在於(1)阻斷細胞鈣離子通道、或鈉離子通道來抑制腦細胞活化(2)提高GABA(神經抑制介質)在神經末稍的濃度(可抑制減少癲癇發作)。外科手術在近年來也有相當的進步,但普遍性較低。游榮聖醫師解釋,中醫所謂的“癲癇”定義應該是發病時間歇性的肢體抽搐伴有精神疾病的表現,是一種反覆發作的神志異常疾病。中醫從病因認識和辨証分型上大多還是將癲癇發作時的特徵分為痰、瘀、驚、風等幾種類型。其中,心、肝、脾、腎功能不足,代謝紊亂是引起痰、瘀、驚、風的主要原因。痰、瘀、驚、風等中醫証型用現代簡單醫學認識來解釋大略相當於內分泌代謝異常、血液循環異常、精神異常與腦神經功能異常等等,這四種証型都有相對應的中藥與針灸治療方法。針灸是中醫治療癲癇的首選,現代動物實驗證明,針刺癲癇大白鼠雖然無法升高腦中GABA的含量,但是可以降低腦中興奮性胺基酸Glutamate的含量進而降低癲癇的發作頻率。臨床上常用的穴道在頭部以百會、四神聰、額三針、率谷、風池為主;雙手以曲池、神門、合谷、外關、後溪為主;足部以足三里、三陰交、太衝、申脈、照海為主。針刺百會、四神聰可醒腦開竅、額三針安神定志;針刺率谷,風池平肝息風,神門瀉心火,合谷配合太衝可開四關通調氣血,緩急止痛,足三里補中理氣,三陰交可通經活絡,調和氣血;癲癇白天發作配申脈,夜間發作配照海(癲癇晝發取陽蹻,夜發取陰蹻)等等。游醫師強調,針灸治療仍然遵守中醫辨証論治的原則,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病症的不同來做針刺穴道的選取與配伍,並非每位患者皆用相同的穴位與針刺數量。再者,若無法接受針灸治療或者對針充滿恐懼的患者也可以服用中藥治療。近年來中藥在抗癲癇的研究上也相當有成果,現代藥理證明,石菖蒲主要成分細辛醚,具有抗驚厥,以及鎮靜中樞的作用;天麻可以通過利用影響腦部不同區域兒茶酚胺類的神經傳遞物質的代謝來協調腦部興奮以及抑制的平衡。其它如鉤藤、遠志、酸棗仁也有鎮定安神的作用。游榮聖醫師提醒,平時已在服用抗癲癇西藥的患者其實不可以貿然停藥,以免產生危險,中醫對癲癇的照護是可以輔助西藥來協同控制癲癇的症狀。所以中醫治療並非著重在病症的發作期,而是在緩解期利用針灸或者中藥來調整大腦與各內臟的功能,來減少癲癇發作的次數以及減緩症狀發作時的強度,如此一來才可以降低癲癇對大腦的傷害,增進患者的健康並讓患者保有質量較佳的生活品質。

壓力、鬱卒易傷肝 中醫治療靠「逍遙」

壓力、鬱卒易傷肝 中醫治療靠「逍遙」#針灸

中醫師間彼此有一個流傳的笑話,大意是第一次看診時,若遇到不知如何處方的病人,男生就開六味地黃丸,女生就開加味逍遙散,可謂是一方走天下。雖是一個笑話,但六味地黃丸及加味逍遙散也確實是中醫常開的處方,在全台灣的用藥量排行榜上一直是高居不下。俗話說「十女九鬱」,時至今日,或許應改成「十人九鬱」更為貼切。生活在今日的社會似乎真正逍遙快樂的人並不多,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壓力,當壓力持續一段時間均不得解除,就常常會出現中醫所謂的「鬱證」,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肝氣鬱結」,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肝鬱」,約略接近「鬱卒」。造成肝鬱的原因,常是肝因情志不暢,鬱怒所傷,以至於失於疏泄所致氣機鬱滯。表現出來的臨床症狀常有:精神抑鬱、胸脅脹悶或竄痛,喜嘆氣,或乳房、臍下兩旁脹痛,大便失常,月經不調等等,而由中醫師把脈時常可把到弦脈。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張書寶醫師表示,在中醫肝屬木,脾胃屬土,當肝出現問題最易使脾胃受到牽連。中醫的肝有幾個主要功能,並不全等於西醫的肝。例如:肝藏血。指肝臟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這也是中醫常強調不能熬夜的主要原因,半夜子時至丑時(PM11:00~ AM03:00)正是經絡循行至肝膽經的時候,若仍辛勤的工作,則肝無法發揮藏血的功能。肝主疏泄,指肝具有調節情志和協助消化的功能。再如:肝開竅於目,這也是中西醫常溝通不良之處。常有一些老年人的病患眼睛模糊、酸、澀,中醫大多第一個思考肝的問題,患者一聽,又急忙去檢查肝功能、照超音波,結果一切正常,於是便說:「中醫都亂說。」常使中醫蒙上不白之冤。而千古名方—逍遙散,正是治療肝鬱最常使用的方劑之一。逍遙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其主治就是「肝鬱脾虛」,當進一步出現脾虛時則會有食慾不振、精神倦怠等現象出現。而開立出逍遙散時中醫師心中的那把尺就是「肝鬱脾虛」,這也是中醫最主要的精神。張書寶醫師說,並非是因緊張、胸脅不舒月經不調而開逍遙散,雖然逍遙散都可治療這些症狀,但開逍遙散真正的原因還是「肝鬱脾虛」。所以不論是什麼症狀,只要是中醫判斷起來是肝鬱脾虛,都可用逍遙散治療。另外,大家常聽到的加味逍遙散,即是逍遙散加上丹皮、梔子兩味清熱藥所組成,因肝鬱了之後很容易化熱,使人出現熱象,故加味。但肝鬱也並非只能以藥物治療,如針灸太衝、足三里、內關、肝俞等穴亦可達疏肝效果。看一本好書,聆聽一段好的音樂,安排一段旅遊,下班後輕輕鬆鬆的散散步、騎騎腳踏車,與三五好友聊聊天,同樣可放鬆心情,亦是肝氣鬱結的一帖良藥。但張醫師也強調,希望民眾千萬不要因此自行診斷、自行服用處方。想服用中藥仍須由中醫診斷處方,因按照書本生病的仍是少數,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差異,雖同是逍遙散證,可能都須再做一些加減,才能成為真正適合自己的專屬方,服後才能逍遙。

再忙也要上廁所

再忙也要上廁所#針灸

「工作實在太忙,明明很想上廁所,但又很想把手邊的事情作完,結果就忍不住一直憋尿…」這是許多上班族的心情寫照。醫師提醒習慣性憋尿的民眾,如果不改善可能會罹患慢性膀胱炎,特別是女性。一名51歲女士,家裡開雜貨店,最近因為下腹微微酸痛、頻尿(但尿量甚少),且排尿時有刺痛、灼熱感,到婦科門診作尿液檢驗才發現,她尿中白血球數高於標準值三倍,並且驗出細菌、明顯有發炎現象。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林女士雜貨店臨近體育館,遇賽事、選舉造勢時生意太好,因此忙到連喝水及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耕莘醫院婦產科胡偉敏醫師表示,「膀胱炎」是女性常見的病痛,估計超過半數女性都曾經驗過。由於女生的肛門和尿道比較接近,且女性的尿道比男性短,所以女生比男生更易罹患「膀胱炎」。這種病通常經由存在於肛門的細菌所引起,在使用衛生棉塞、性交或如廁後,這些細菌可能進入尿道,跑到膀胱繁殖,導致感染發炎。一般來說,膀胱炎的初期病徵包括:常有想小便的感覺、頻繁排尿、排尿時刺痛或有灼熱感、尿液呈深色混濁,嚴重時尿液有惡臭、尿中帶血、下背部或腹部疼痛、渾身感到不適或發燒。胡偉敏醫師指出,治療膀胱炎,病人應喝大量白開水,每天飲水至少八大杯(約2000 cc),以便沖走細菌、稀釋尿液、降低灼痛感;同時可服用止痛藥以減少痛楚,熱敷腹部也有幫助,且在痊癒前應避免性交及喝酒。另有報導指出,蔓越莓汁似乎也有助對付膀胱炎。胡偉敏醫師強調,患者的尿液一旦驗出細菌,醫師會開給抗生素,如果在藥物吃完以前病徵已消失,仍須繼續服藥以徹底清除所有細菌。否則治療不完全,患者可能罹患慢性膀胱炎,容易反覆發作,且時間持續更長。由於女性的生理構造不同於男性,對於尿道、膀胱的護理也需更仔細。除了需排尿時儘快解尿,不宜憋尿太久,如廁後,擦拭應”由前向後”,並避免使用含香水的肥皂、陰道除臭劑、泡泡浴等。此外上廁所時坐直身子,確保排空膀胱,避免穿緊身褲,內褲宜選棉質而非混紡纖維,且避免喝酒、茶或咖啡,同時少吃辛辣食物,相信罹患「膀胱炎」的機會一定大大減少。當然最重要的是:再忙也要上廁所。

疏通太陽經脈 改善坐骨神經痛

疏通太陽經脈 改善坐骨神經痛#針灸

大部分的人都有下背疼痛的經驗,大多數是因姿勢不良或過度勞累造成肌肉緊繃或肌腱發炎,經過休養及藥物治療,幾乎所有患者都可以獲得改善,然而也有一些患者有持續性的下背疼痛及下肢疼痛,通常都是由腰部、臀部開始,向大腿後側、小腿外側及足背外側,呈「針刺」、「觸電」樣疼痛,甚至造成腿痠麻無力,此即所謂的「坐骨神經痛」。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中醫部陳婉菁醫師表示,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原因頗多,最常見的病因之一是腰椎間盤向後突出,造成神經根的直接壓迫,此症狀即稱椎間盤突出症。除此之外,腰椎退化症、腰椎狹窄、腫瘤等原因也會導致坐骨神經受到壓迫而產生症狀。坐骨神經痛,屬中醫"痹症"範疇,多數為外邪侵犯膀胱經和膽經,針灸及用藥以行氣活血、化瘀通絡為治則。陳婉菁醫師解釋,中醫治療坐骨神經痛以疏通太陽經脈,驅邪外出,通經活血,行氣止痛,或驅風祛濕、溫通經絡、止痛消腫。每次針刺加電針,留針15~25分鐘。臨床可以針灸搭配藥物增強療效,中醫針對不同之病因用藥如下:1.散寒除濕法臨床表現爲發病前有受寒史,身體下半部酸痛或不靈活,數日後出現沿坐骨神經部位疼痛。在持續鈍痛的基礎上,可有陣陣刀刺樣疼痛,夜間尤甚,舌淡苔白膩,脈弦緊。2.活血化瘀法臨床表現爲下肢沿坐骨神經部位疼痛,屈伸不利,活動受阻,尤以夜間疼痛更甚,痛處拒按,或患肢麻木,舌紫黯,脈細澀。3.溫陽益氣法臨床表現爲下肢疼痛經久不愈,肢體不溫,怕冷,患肢喜溫喜按,勞累後疼痛加重,常反復發作,舌淡苔白滑,脈沈弱無力。4.養血柔筋法臨床表現爲下肢沿坐骨神經部位綿綿作痛,時作時止,易抽筋,麻木不仁,伴隨面色蒼白,唇甲無光澤,甚則肌肉痿縮,舌淡紅,脈細弱或細數。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