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氣

疝氣治療新選擇 恢復快少沾黏

疝氣治療新選擇 恢復快少沾黏#疝氣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疝氣的成因是構成腹壁的肌肉或筋膜,因受傷、老化或先天性缺陷等情況變得比較薄弱,同時又提拿重物、咳嗽、便秘、肥胖、懷孕等因素而造成腹內壓上升,導致肌肉或筋膜裂開,使一部分的腸子或內臟經由這個裂孔凸出到外面,就形成所謂的疝氣。70歲的張先生,多年前有雙側腹股溝疝氣,並接受過手術治療,近來又發現兩側鼠蹊部有隆起不適感,前去外科門診。經醫師評估及解說後選擇接受新的「全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同時為兩邊的復發型疝氣作修補。最常見的鼠蹊部位腹股溝疝氣,依照缺損部位不同又可分為直接型疝氣和間接型疝氣。常見的症狀是鼠蹊部位或睪丸位置有隆起變大的腫塊,但躺下休息時此腫塊會逐漸消失不見;部分病人會有疼痛不適及垂墜感。少數會出現箝頓型疝氣,也就是掉出的內臟完全卡死在疝氣囊內無法自行恢復原位,此時若不盡快處理,有可能造成臟器缺血性壞死而引發敗血性休克。疝氣帶 治標不治本目前疝氣並無任何藥物治療,有些人會選擇保守治療,例如以治標不治本的疝氣帶減少臟器掉落的分量,減少垂墜的不適感。但疝氣是屬於結構的問題,惟有外科手術修補肌肉筋膜缺損的裂孔,才有機會根治痊癒。目前疝氣主流的作法是無張力人工網膜修補術,利用人工網膜填補缺損的位置,減少傳統手術的疼痛不適感,同時復發率也降到1~2%。近幾年引進新的腹腔鏡疝氣手術「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TEP)」。此種手術方式僅需三個1到1.5公分的小傷口(傳統手術會有一個4到6公分的傷口),且疼痛感明顯輕微許多,通常兩天後可順利下床而無明顯不適,一周內可完全恢復日常正常生活,但仍建議術後四周內避免激烈運動及搬重等腹部會用力的動作,以減少復發的機率。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 可ㄧ次處理雙側疝氣「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TEP)」最大的優勢就是針對【雙側】的疝氣,可以用同樣的三個小傷口處理就好,傳統手術則須兩道4公分以上的傷口。另外手術過程並未進入腹膜內,所以不會接觸到腸子及內臟,因此產生術後腸沾黏的機率極低。

疝氣恐致腸阻塞壞死 莫輕忽

疝氣恐致腸阻塞壞死 莫輕忽#疝氣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八十多歲阿公罹患腹股溝疝氣,因疝氣多年,下腹部經常鼓起,由於平時多靠自行按壓推腸回復而不以為意,但近日發現原本都自己解決的問題,卻怎麼推都無法讓腸子復位,到醫院檢查發現約8公分的腸子已嚴重卡住,嚴重腸阻塞,緊急手術復位及修補疝氣,才撿回一命。「箝頓性腹股溝疝氣」需立即開刀處理醫師李政鴻表示,常發生在男性身上的疝氣,又俗稱為墜腸,一般會隨著年紀漸長,腹壁肌肉組織鬆弛加上腹腔內壓力增加,造成腹內器官經由疝氣囊跑到腹腔外;當腸子掉出腹部肌肉的小洞時,如沒卡死,在適當輕壓下,腸子即可推回腹內,一旦掉入的腸子過多或是沒有及時推回,這段在體外的腸子就會開始水腫,腫起的腸子比疝氣洞還大時,此時不論怎麼推都推不回去了,這就是所謂「箝頓性腹股溝疝氣」,此時必須立即開刀處理,否則腸道或腹內器官會因長時間卡在疝氣中而壞死,嚴重時會造成腹膜炎及敗血性休克,導致生命危險。疝氣恐造成腸壞死 勿輕忽疝氣的診斷並不困難,通常用眼觀察、用手觸摸就可確定,當發現肚子和大腿交界處有不明凸出物時,要盡快就醫檢查與專業醫師討論最適當的治癒方式,雖然疝氣可能經過數月甚至數年不會惡化,一般人認為疝氣平時沒有嚴重的徵狀,容易忽略及不重視,但未治療的疝氣,其症狀不會自行改善,如果放任不治療,受損部位容易隨著時間增長越變越大,也可能造成嵌頓性疝氣及腸壞死。腹腔鏡手術可修補疝氣疝氣主要是用手術矯正,在腸子沒有卡死的情況下,只需使用傳統或是腹腔鏡修補手術,復發率及併發症都很低、恢復快,但如果腸子已卡住造成壞死或腸阻塞,需要做腸子切除吻合時,手術方式則會變成大傷口的剖腹手術,通常需要住院半個月。疝氣手術後不宜提重物疝氣手術後一至三個月內不宜提重物、不可劇烈及過度運動,以免疝氣再度復發,飲食上注意清淡,切記辛辣,多吃水果和蔬菜,補充維生素有利於傷口癒合。

持續數週脹尿痛 竟是疝氣膀胱掉落

持續數週脹尿痛 竟是疝氣膀胱掉落#疝氣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72歲的吳姓老翁持續數個星期,只要脹尿左邊陰囊就會鼓鼓的不舒服,尿完不舒服感又稍微緩解。到泌尿科教學門診求診,經醫師陳韋志理學檢查發現老翁非單純疝氣,凸起物不像腸子或其他組織,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凸起物竟是膀胱。長期用力解尿或便祕 膀胱容易掉到外側豐原醫院泌尿科總醫師陳韋志表示,疝氣的成因很多,器官掉到鼠蹊部外側導致疝氣,其主要是長期解尿用力或便祕,加上鼠蹊部周邊脆弱,膀胱長期解尿用力,就容易掉到外側,造成病人脹尿時出現不舒服感,解尿後又有緩解症狀發生。肌肉層明顯裂孔 將膀胱推回再縫補避免再次疝氣豐原醫院泌尿科主任林德祺表示,術中看見患者的肌肉層明顯產生缺陷,膀胱經由肌肉裂孔掉到陰囊位置形成疝氣,復位過程中礙於裂孔大小已經固定,因此再將裂口稍微撐大,才能順利將膀胱推回原來的位置,縫補裂口避免再次發生疝氣情形。疝氣可能會有腸子卡住的風險 盡快就醫處理陳韋志醫師提醒,只要發現有疝氣情形,建議盡快就醫處理,不要害羞而不就醫。只要有疝氣的問題,就會有腸子卡住的風險。這名老翁經由術後將膀胱推回原來的位置後,解尿時也不再覺得有不適感。

疝氣就醫竟攝護腺癌 侵犯鼠蹊部罕例

疝氣就醫竟攝護腺癌 侵犯鼠蹊部罕例#疝氣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84歲男性雙側腹股溝疝氣,右側於前年進行修補術,左側則於去年進行疝氣修補術,其中左側切除的組織意外發現轉移性腺癌,而且檢驗的攝護腺特異抗原(PSA)高達40.37(正常值為4以下),後續經病理切片及影像醫學檢查,確診為攝護腺癌第4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放射線腫瘤科醫師洪文欣表示,由於病人年事已高,且曾因冠心症放置過支架,麻醉風險極高,因此放棄手術治療,改以非侵入性的放射線治療,同時接受雄激素剝奪療法(ADT),搭配Bicalutamide(可蘇多錠)、Leuprorelin(柳菩林)一起使用。病人放療期間發生輕微腹瀉、裡急後重及照射患部皮膚發紅乾癢變黑等症狀,這些症狀在放療結束1至2週即逐漸消失。攝護腺癌於癌症發生率中高居第4名洪文欣醫師表示,指出,依照國民健康署公告105年癌症登記年報中,攝護腺癌是癌症個案數增加最多的第3名,十大癌症發生率中位居第4名,死亡率中則居第6名,更為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中的第5名,死亡率中的第7名。絕大部分發生年紀在55歲以上,分期多為2至3期,組織形態分佈以腺癌最多。攝護腺癌喜侵犯儲精囊,淋巴擴散易在閉孔、內髂、外髂及薦前淋巴結等區,遠端轉移易攻擊骨頭,該病人由左側鼠蹊所切除的軟組織化驗出轉移性腺癌,實屬少見案例,因此易誤判為疝氣。至於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則具有專一性及敏感度,為診斷及追蹤攝護腺癌的最佳利器。攝護腺癌治療包括手術、放療、內分泌治療等攝護腺癌主要治療方式包含根除性手術、經尿道內視鏡電刀攝護腺刮除手術(TURP)、放射線治療、內分泌(荷爾蒙)治療(包含藥物或睪丸切除術)、冷凍療法、高能量聚焦式超音波(HIFU)或合併治療等。手術治療及放射線治療在攝護腺癌治療中各占有一席之地,配合內分泌(荷爾蒙)治療可控制攝護腺癌,而放射線治療因不需動刀,加上現今對位影像的進步,以精準無傷口的優勢,造福更多的癌症病人。

老菸槍小心!雙危險因子增疝氣率

老菸槍小心!雙危險因子增疝氣率#疝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84歲陳姓老翁抽菸50多年,近年經常咳嗽。某天下田耕種返家後,發現左下腹明顯悶痛感,並且越來越痛,趕緊前往急診就醫。檢查後發現竟是罹患腹股溝疝氣,疑似因早上搬肥料時過度用力,導致左側小腸因腹腔壓力加劇,往左側腹腔壁膜推出造成左下腹明顯凸起。經腹腔腹膜前疝氣修補手術 傷口小、術後恢復快確認原因後,先將腸子推回腹腔內並繫上,防止小腸再次突出。再與老翁家人討論,決定採取經腹腔腹膜前疝氣修補手術治療,手術使用內視鏡建立3個1公分的切口進入腹腔內修補疝氣裂孔,因為傷口小,術後老翁快速恢復,疝氣帶來的疼痛感也跟著消失,術後住院5天即出院返家,1個多月的靜養後,老翁就回到田裡正常耕作。當壁膜結構較薄弱時 搬重物、咳嗽、便祕可能使疝氣發生童綜合一般外科醫師羅鳴高表示,多數成人疝氣都屬於腹股溝疝氣,是很常見的外科疾病。當人體的壁膜結構處於較薄弱的狀態時,如果因為搬重物、咳嗽、便祕等因素增加腹腔內壓力,組織或器官就可能由脆弱處突出到腹壁外,從外觀看來會呈現明顯的腫塊。腫塊突出處可能會出現疼痛感,病人平躺時腫塊會縮回,疼痛也會有減緩狀況,多數疝氣都不會自行癒合,需依靠手術治療。疝氣好發老年族群 開刀傷口、抽菸等也可能增加機率腹股溝疝氣好發於老年族群,因腹腔壁組織退化,讓器官更容易因為壓力大而突出腹腔壁膜,其他如開刀傷口、抽菸、肥胖、攝護性肥大等多種因素也都可能增加罹患疝氣機率。羅鳴高醫師呼籲,如果發現或疑似患有疝氣應該及早就醫,並建議盡早安排手術,避免腹膜裂口進一步擴大,或病情惡化成嵌頓型疝氣,造成腸子無法退回腹腔,此時可能進而危及生命安全。

家有失語病人注意!罕見疝氣恐致命

家有失語病人注意!罕見疝氣恐致命#疝氣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家中無法溝通病人,腹脹鼓出應就醫檢查。85歲的陳爺爺中風後失語,家人發現腹部鼓脹且直徑3公分的皮膚發黑就醫。原先推斷是蜂窩性組織炎,醫師以刀片劃開皮膚清創,傷口赫然流出腸液與糞便。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是罕見的嵌頓型閉孔疝氣,引發致命危機。陳爺爺的症狀顯示腸道被閉孔疝氣卡得太緊,已造成部份腸壁壞死,甚至形成腸道皮膚瘻管,經過一般外科醫師大範圍清創並手術切除壞死腸段,再修補閉孔疝氣,另由整形外科2階段植皮,住院一個月後順利出院。閉孔疝氣好發於年老瘦弱、生過小孩的婦人臺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高國堯表示,文獻報告顯示,閉孔疝氣好發於年老瘦弱、生過小孩的婦人。由於脂肪組織變少,閉孔神經及血管外空隙變大,成為高危險族群,男女比例1:6。嵌頓型的閉孔疝氣十分罕見,推斷病因可能是陳爺爺曾經食欲不振,體重降到35公斤所致。更特別的是,陳爺爺壞死腸段感染的腸液沒有往腹腔流,反而流向皮膚表皮,腸道壞死後沒有引發腹膜炎,還能恢復健康,是不幸中的大幸,否則可能引發廣泛性腹膜炎,將導致高致命危機。形成罕見「嵌頓型疝氣」 常造成腸阻塞高國堯醫師說明,「閉孔疝氣」是疝氣中罕見的一種,發生率是所有疝氣的0.05-1.%,又因為並沒有特殊病徵與症狀表現,術前診斷困難,只有2成患者能由觸診發現。閉孔位於骨盆腔底部兩側開口處,閉孔管外側與孔洞僅2公分多、僅有指尖大小,一般人除閉孔神經及血管外的空隙都由脂肪組織填塞,小腸會掉進去的機會不大,然而一旦卡住形成「嵌頓型疝氣」,常造成腸阻塞,必須緊急手術。

疝氣非男性專利!久站工作女性易患病

疝氣非男性專利!久站工作女性易患病#疝氣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約53歲的女性,因工作需長時間久站,常常下腹漲氣、左側鼠蹊部有腫塊及疼痛而就醫。經腹腔鏡檢查及治療,檢查發現病患有左側鼠蹊部疝氣,左側股疝氣及閉鎖孔疝氣,合併臍疝氣及右側鼠蹊部疝氣,採取內視鏡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一次全部處理好。女性勞動工作者如教師、廚師 較可能罹患疝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郭智偉表示,有些病患作傳統式疝氣手術治療卻總是復發,可考慮採取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治療方式。而好發於老年女性的股疝氣及閉鎖孔疝氣不易診斷,常常表現吃不下、食慾不佳、腸阻塞等症狀,也可採取腹腔鏡手術方式作診斷及治療。郭智偉醫師表示,成年人疝氣好發於男性,女性較少見。因此女性患者被診斷為疝氣時,常疑惑疝氣不是男生才會得嗎?其實女性的勞動工作者,常需久站或搬運重物,也會罹患疝氣,例如舞蹈老師、教師、廚師,甚至無工作的老年人。傳統手術難偵側股疝氣、閉鎖式疝氣女性疝氣的治療,多數醫師採取傳統手術,在鼠蹊部劃開約3至5公分的小傷口,將疝氣囊結紮後修補腹壁小缺損,手術較男性病患簡單。但傳統手術無法偵測中老年女性病患較易發生的股疝氣及閉鎖孔疝氣,往往在腸阻塞才確診。腹腔鏡手術方式,在肚臍下打開1個小傷口進入病患腹腔內檢查,確診後內視鏡改為進入腹壁內,再切開2個0.5公分小傷口,使用人工網膜進行病患的疝氣修補。應用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疝氣,技術已相當成熟。術後較傳統手術不痛,恢復快,復發率也較低,約3至7天即可回到工作崗位上。

3天吃不下 腹股溝疝氣險要命

3天吃不下 腹股溝疝氣險要命#疝氣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3歲的洪伯伯長期臥床,家人發現他2到3天吃不下東西,也無法喝水,休克昏迷被送至急診。經檢查發現右側腹股溝疝氣,已延宕多年未就醫,造成小腸阻塞,經緊急微創腹腔鏡手術後撿回一命。久站、腹部用力時 腹股溝會鼓脹、疼痛台南市立醫院外科醫師邱瀛毅表示,疝氣最常見的症狀,腹股溝處有鼓脹感,隱隱作痛或是明顯的腫塊突出。通常在久站後、腹部用力或搬重物時症狀特別明顯,平躺休息時卻又變得平坦。因突出的腫塊會自行縮回體內,所以很多人不以為意。腹股溝疝氣,俗稱「墜腸」,大部分是腸子凸出到腹股溝附近。一般來說孩童的腹股溝疝氣多為間接型而且是天生的,而直接型的腹股溝疝氣,大多會隨著年紀增加變多,男女比例約為9:1。無法吃藥或復健 只能以手術治療疝氣無法以藥物或復健治療,手術是唯一的治療方式,分為傳統疝氣修補手術及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而腹腔鏡手術術後恢復比較快,住院天數較少,可以盡速重返工作或運動,對於復發型的疝氣亦可使用腹腔鏡疝氣手術來處理。邱瀛毅醫師提醒,若提重物或用力時發現腹部和大腿交界出有凸出物,尤其用力時或有下墜感或疼痛感,可能就是腹股溝疝氣,不應輕忽。長期臥床的長者,更要小心留意,否則疝氣狀況惡化會造成腸子卡住,嚴重會造成腸壞死,應盡速就醫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