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

聽信偏方自敷草藥 男子膝蓋紅腫發黑

聽信偏方自敷草藥 男子膝蓋紅腫發黑#膝蓋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40多歲劉先生因肌肉關節痠痛,聽信偏方在痠痛的膝蓋敷上一種叫做「黑面馬」的草藥,沒想到竟引發接觸性的皮膚炎,膝蓋紅腫發黑宛如「黑麵龜」、甚至還冒出水泡,最後膝蓋痠痛沒治好,還得到醫院皮膚科報到,醫師以抗組織胺等抗過敏藥物治療後,才免於惡化成皮膚潰爛甚至是細菌感染或蜂窩性組織炎的危險。光田綜合醫院皮膚科醫師廖利亨指出,「黑面馬」是一種叫做白花藤的植物,夏天會開出白色的花,坊間不少民眾視為可以治療跌打損傷及筋骨痠痛的秘方。但有些人會或因體質的關係,敷用這種草藥後易引起皮膚灼熱、變黑、起水泡、糜爛等接觸性皮膚炎的產生。廖利亨表示,除了「黑面馬」外,門診中還常遇到塗敷一種「左手香」藥草而產生接觸性皮膚炎的患者,據傳「左手香」這種藥草具備清熱、消炎、化痰、健脾胃等等功效,因此許多民眾都會自行摘來服用或擦在傷口上,因為使用的人多,發生接觸性皮膚炎的患者也不少。這種接觸性皮膚炎的病患如果沒有好好治療,輕微者,色素沉著不易退散,嚴重時可能會導致傷口潰爛,如再加以細菌感染,甚至演變為蜂窩性組織炎。醫師強調,台灣中醫草藥學十分普及,而民眾在使用這些藥物偏方要非常小心,最好是能經專業醫師診斷開立來把關,否則一不小心可能就會對健康造成更大的傷害。當皮膚接觸到任何植物藥草後,倘若出現一些症狀如紅腫、發癢發熱,甚至疼痛等時,請別自行塗抹藥膏,應立即至醫院皮膚科就診治療,方為上策。(圖片來源:光田醫院提供)

退化性關節炎 針灸可有效改善

退化性關節炎 針灸可有效改善#膝蓋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若足踝關節因過份使用或退化,致出現疼痛及變形,將大大影響日常生活。數據指出,每1,000名65歲以上人士,便有約4人受足踝關節退化困擾。台中市一名七旬老翁,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醫師表示,藉由針灸及中藥治療,老翁症狀明顯改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郭大維表示,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臨床常見的多發性關節軟骨疾病,好發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臨床試驗研究結果指出,中醫療法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是安全且有效,英國研究更指出,針灸可作為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輔助治療,且能減緩膝關節疼痛及增進膝關節活動功能。郭大維說,中醫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並以針灸搭配中藥調理提升效果。像這名七旬老翁,經三個月治療後,膝關節恢復正常大小,疼痛緩解,配合居家復健運動,不用置換人工關節。不過,郭大維也強調,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年齡,逐漸下降,尤其膝關節不好的民眾,更不建議走樓梯運動,因為上下樓梯膝蓋負擔是身體重量的四到六倍。

27歲男膝蓋刺痛 竟檢查出關節退化

27歲男膝蓋刺痛 竟檢查出關節退化#膝蓋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一名27歲家住中和的李先生,從事電線維修員,每天拿著梯子爬上爬下。最近天氣冷冷熱熱,讓他一早起床,左膝蓋就出現陣陣刺痛,吃止痛藥也不見改善,只好到醫院骨科求診,診斷為創傷型膝關節退化伴隨前十字韌帶及半月軟骨破裂。李先生表示,17歲時曾因打籃球造成左膝蓋前十字韌帶及半月軟骨受傷,經治療後改善,也沒出現不舒服症狀。沒想到事隔多年,膝蓋又開始疼痛難耐,擔心自己是不是需要換人工膝關節。署立雙和醫院骨科林哲立醫師表示,最近天氣變化大,門診中年輕人因膝關節炎來求診的人數也激增2成。當天氣由晴轉陰,或氣溫突然降低,平常工作關節須承受較大重量的病人特別容易發生軟骨磨損、調節緩動功能不足,關節出現腫脹或發炎症狀,產生疼痛。即使休息或服用止痛藥後,情形也不見得改善。林哲立醫師說,年輕型膝關節退化屬於次發性關節炎,多為創傷所引起,發生原因除了運動或曾車禍受傷,造成膝關節骨折、半月板破裂或前十字韌帶斷掉等問題外,另外少數人天生基因遺傳也會讓關節軟骨容易受損,提前退化。而代謝性疾病、先天性關節發育異常、軟骨下骨頭缺血性壞死或感染而引起關節軟骨的破壞,也會引起退化性關節炎。林哲立醫師指出,李先生就是因為工作關係,膝關節長期承受重力及運動,造成關節表面軟骨失去彈性,使軟骨下方的骨頭受力增加。加上學生時期膝蓋因運動受傷,長期磨損造成軟骨厚度減少,使關節間隙變得狹窄,引起膝關節退化。林哲立醫師表示,目前病人已接受關節鏡手術重建,至於軟骨磨損方面,先以打洞手術來促使纖維軟骨的增生。若無法達到改善膝蓋疼痛問題,會考慮再施予軟骨移植或使用幹細胞療法,促進軟骨的再生。若嘗試過所有方法,都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最後一步才考慮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關節退化的治療,主要是延緩進一步退化,林哲立醫師建議,膝關節退化的患者應該儘量少爬樓梯及爬山,並減少蹲、跪的活動。如果出現關節疼痛不止,第一要務就是好好休息,才能加速膝關節傷害處的復原。(圖:雙和醫院提供)

38歲女膝蓋無故脹痛 檢查竟是關節長「絨毛」

38歲女膝蓋無故脹痛 檢查竟是關節長「絨毛」#膝蓋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一名38歲的尤小姐,是平常的家庭主婦,無不良習慣與嗜好,右膝蓋卻無故反覆腫脹逾一年時間,剛開始發生時並沒有疼痛感,直至近半年來感覺關節卡卡的,下蹲受到限制,且腫脹時有會疼痛,向其他醫院求診,初步都被認定為痛風、關節炎,但反覆腫脹情況未見好轉,且時間過長,病患察覺有異,便赴童綜合醫院求醫。童綜合醫院骨科醫師郭家孝看診後,因單關節發病、發病時間逾一年等情形,推斷不是痛風、關節炎,進行關節穿刺抽取檢查,發現關節液中帶有紅色血絲,再進行核磁共振電腦掃描儀(MRT)檢查,高度懷疑為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因症狀未改善,安排進行微創關節鏡下滑膜切除手術,將病變的滑膜組織全切除,術後情況良好,病人住院四天後返家療養。郭家孝表示,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是一種涉及全身關節和滑膜、腱鞘高度增生性疾病,病例少見,好發於20~40歲青壯年,通常以男性居多,目前病因仍不明,沒有明顯的全身癥狀,但如果未能及時治療,長期下來會導致關節提早退化,以個案尤小姐為例,最後病理切片確認為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如未進行手術治療,可能在40多歲就須要更換人工膝關節。郭家孝醫師呼籲,發現身上固定某部位關節腫脹、無痛或輕度疼痛伴腫脹情況、反覆發作,就應立即就醫進行檢查、治療、手術,如此才能避免關節病變持續惡化與損害。(圖片:童綜合醫院提供)

膝蓋如「氣象台」?當心恐是退化性關節炎

膝蓋如「氣象台」?當心恐是退化性關節炎#膝蓋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最近天氣越來越冷,有些人膝蓋就像報氣象一樣提醒著「變天了」。一位40幾歲婦女近期至復健科門診求診,抱怨膝蓋疼痛、蹲不下去,站或走愈久愈感到疼痛,而久坐後出現無力的現象,此外,上下樓梯尤其感到痛苦不堪,造成生活上很大的困擾,台大醫院竹東分院復健科主任張泰睿醫師表示,病患因未及早診斷「退化性關節炎」,而持續進行不適合的活動而導致疼痛惡化。前述情形是復健科門診常見的病患族群之一,部份患者因怕痛而減少活動,另部份患者因不了解病況而持續進行不適合的活動而導致疼痛惡化,然而單純服用消炎藥物,仍舊無法緩解上述症狀。究其原因,係未能即早正確地診斷及治療「退化性關節炎」。以下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可能成因、常見症狀、檢查方法、及治療方式等逐項說明,以期患者能真正地認識這個疾病。退化性關節炎因為關節表面的軟骨失去彈性,使得軟骨下方的骨頭受力增加,而造成軟骨加速磨損,使得軟骨變薄、關節變窄。如此一來,會使得行走或運動時所受的力量直接傳導到軟骨下方的骨頭,而使得骨頭硬化、變形、壞死、甚至形成囊狀空洞,退化性關節炎的病因包含有:長期姿勢不良、體重過重,加重關節變性與破壞,以及創傷:如骨折、軟骨、韌帶的損傷,都會加速膝關節退化。根據統計,50歲以上的人至少有一半以上,可以從X光片檢查發現關節退化性病變,不論脊椎或四肢關節,一半以上均有關節痛的病史,只是當事人常常不在意,而忽視了早期的診斷與治療。不過某些研究顯示可能與遺傳有關。另外早期的關節外傷,數年後也可能造成退化性關節炎,可及早透過X-光檢查、電腦斷層等檢查,若能及早接受藥物及運動復健治療,則可幫助症狀解除增進生活品質,及減緩疾病進行而有機會免於手術之苦。

減少膝蓋「負擔」!健保給付人工膝關節

減少膝蓋「負擔」!健保給付人工膝關節#膝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依健保局的統計資料顯示,自98年至100年台灣平均每年約有2萬人次置換人工膝關節,每年約增加1千餘件。100年健保給付在人工膝關節材料的費用約為11億元,如再加上手術費用,約為26億元。如果健保未給付的話,每一個置換人工膝關節的病人必須自付13萬到14萬元。健保局指出,98年至100年膝關節置換共59,386組,其中女性居多,占74.55%。使用人數為50,546人,平均每人使用1.17組,更換1組者占82.62%,更換2組以上者占17.38%,再置換率男性為3.57%,女性2.75%。若依各年齡層統計所占比率依序為,65-75歲最多占41.76%,75-85歲占35.14%,56-65歲占16.27%,86歲以上者占4.11%及55歲以下者占2.72%。台大醫院骨科部江鴻生醫師表示,人工膝關節手術,是以金屬和多分子聚合塑膠來替代已完全磨損的關節軟骨。手術施行時,醫師會使用特殊的器械精確地把磨損的關節軟骨層削掉,接著在上部的骨頭裝上與原來形狀類似且有光滑表面的金屬套,下方的骨頭切面則除了金屬部分外,還有一層耐磨塑膠墊片來和上方的光滑金屬面接觸。目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成功率高達99%以上,可使用10至12年或更久。江鴻生說,當我們的膝關節因為年歲增長致軟骨彈性變差、體重過重、罹患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或是因為嚴重的外傷等原因,讓關節軟骨磨損而造成關節退化,很多人會服用「葡萄糖胺」,希望能作為軟骨新生或修補的原料,但效果並不明顯。如果磨損情況較輕,醫師可能會在關節內注射「玻尿酸」作為潤滑劑,如果情況嚴重,醫師會評估是否應該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不過,江鴻生也說,雖然健保在病患不得已必須置換人工膝關節時給予給付,但手術後仍會有一段不愉快的復健期間,甚至有時還會有感染的風險。因此要保養膝關節,首先要去除加速軟骨磨壞的元兇。例如痛風病人要控制尿酸、類風濕性關節炎需壓制抗體活性,讓滑液囊正常製造潤滑液、體重過重的朋友,也要設法瘦身,以降低膝關節軟骨的磨耗。

膝蓋卡卡不舒服 關節軟骨退化作祟

膝蓋卡卡不舒服 關節軟骨退化作祟#膝蓋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許多民眾上了年紀,總是覺得膝蓋「卡卡」不舒服,登高、走路都很費力。醫師說,我們的膝關節會因為年紀的增長、體重過重或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原因,逐漸使關節軟骨磨損、退化,當病況較為嚴重時,就必須採取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根據健保局統計,民國98至100年台灣平均每年約有二萬人次置換人工膝關節,每年約增加一千餘件,而100年度健保給付在人工膝關節材料費及手術費用約為26億元,如果健保未給付的話,每一個置換人工膝關節的病人必須自付13至14萬元。根據健保局統計,民國98年至100年膝關節置換將近六萬組,其中女性居多,占74.55%;若以年齡層來分析,以65至75歲的族群占最大宗。醫師解釋,我們的膝關節是由三部分的骨頭所形成,包含大腿骨的下端、小腿骨的上端及前方的臏骨,當膝關節活動時,這三塊骨頭會互相接觸擠壓。正常的狀況下,這三部分的骨頭表面都有關節軟骨保護,且關節周邊也會自然產生有潤滑作用的滑液,一旦軟骨表面不光滑、或失去彈性,關節就無法順暢轉動、載重時也會疼痛。當我們的膝關節因為年歲增長致軟骨彈性變差、體重過重、罹患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或是因為嚴重的外傷等原因,讓關節軟骨磨損而造成關節退化,很多人會服用「葡萄糖胺」,希望能作為軟骨新生或修補的原料,但效果並不明顯。如果磨損情況較輕,醫師可能會在關節內注射「玻尿酸」作為潤滑劑;如果情況嚴重,醫師會評估是否應該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醫師解釋,人工膝關節手術是以金屬和多分子聚合塑膠來替代已完全磨損的關節軟骨。手術施行時,醫師會使用特殊的器械精確地把磨損的關節軟骨層削掉,接著在上部的骨頭裝上與原來形狀類似且有光滑表面的金屬套,下方的骨頭切面則除了金屬部分外,還有一層耐磨塑膠墊片來和上方的光滑金屬面接觸。目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成功率高達99%以上,可使用10至12年或更久。醫師表示,雖然健保在病患不得已必須置換人工膝關節時給予給付,但手術後仍會有一段不大舒服的復健期間,甚至有時還會有感染的風險。因此,醫師建議,要保養膝關節,首先要去除加速軟骨磨壞的危險因子,如痛風病人要控制尿酸、類風濕性關節炎需壓制抗體活性,讓滑液囊正常製造潤滑液;而體重過重的民眾,也要設法瘦身,以降低膝關節軟骨的磨耗。

不用換關節!膝蓋可截彎取直?!

不用換關節!膝蓋可截彎取直?!#膝蓋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老年人常有的一種疾病。一般民眾聽到要更換人工關節難免心生畏懼,骨科部醫師花世源指出,針對內側骨髁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患者,但膝關節活動度仍良好的病患可以考慮將膝蓋「截彎取直」,這早在1958年有學者提出用高位脛骨截骨手術治療膝關節退化。三軍總醫院骨科部醫師花世源表示,治療嚴重退化性膝關節炎當藥物與物理治療無法改善時,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是最常見的手術治療。但其實在早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前,1958年有學者提出高位脛骨截骨手術治療膝關節退化,主要是針對內側骨髁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患者,但膝關節活動度仍良好的病患。花世源解釋,這種截彎取直的手術可改變膝關節的承重線,以矯治過份偏移於內側股髁的受力情形,使內外股髁回復到正常承重比例,以解除患部疼痛,並且保留膝關節的骨質。由於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須完全切除膝關節軟骨與相關韌帶及半月狀軟骨,損失關節周邊骨質。因骨材耐用度的不確定,再次手術置換的困難度增高。另外,人工關節置換也不適用於早期關節炎與較年輕的病患。但花世源也說明,高位脛骨截骨手術之所以沒有成為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的主流,主要與骨板骨釘提供的穩定度有關,早期的骨板骨釘常在術後斷裂與鬆脫,使手術的成功率大幅下降。現在透過改良式骨板結構為高解剖貼合特性且低骨量切除的鎖定骨板系統,延緩內側股髁關節炎的進展,促進同側關節軟骨再生;但主要還是針對早期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患者較適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