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

膝蓋如「氣象台」?當心恐是退化性關節炎

膝蓋如「氣象台」?當心恐是退化性關節炎#膝蓋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最近天氣越來越冷,有些人膝蓋就像報氣象一樣提醒著「變天了」。一位40幾歲婦女近期至復健科門診求診,抱怨膝蓋疼痛、蹲不下去,站或走愈久愈感到疼痛,而久坐後出現無力的現象,此外,上下樓梯尤其感到痛苦不堪,造成生活上很大的困擾,台大醫院竹東分院復健科主任張泰睿醫師表示,病患因未及早診斷「退化性關節炎」,而持續進行不適合的活動而導致疼痛惡化。前述情形是復健科門診常見的病患族群之一,部份患者因怕痛而減少活動,另部份患者因不了解病況而持續進行不適合的活動而導致疼痛惡化,然而單純服用消炎藥物,仍舊無法緩解上述症狀。究其原因,係未能即早正確地診斷及治療「退化性關節炎」。以下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可能成因、常見症狀、檢查方法、及治療方式等逐項說明,以期患者能真正地認識這個疾病。退化性關節炎因為關節表面的軟骨失去彈性,使得軟骨下方的骨頭受力增加,而造成軟骨加速磨損,使得軟骨變薄、關節變窄。如此一來,會使得行走或運動時所受的力量直接傳導到軟骨下方的骨頭,而使得骨頭硬化、變形、壞死、甚至形成囊狀空洞,退化性關節炎的病因包含有:長期姿勢不良、體重過重,加重關節變性與破壞,以及創傷:如骨折、軟骨、韌帶的損傷,都會加速膝關節退化。根據統計,50歲以上的人至少有一半以上,可以從X光片檢查發現關節退化性病變,不論脊椎或四肢關節,一半以上均有關節痛的病史,只是當事人常常不在意,而忽視了早期的診斷與治療。不過某些研究顯示可能與遺傳有關。另外早期的關節外傷,數年後也可能造成退化性關節炎,可及早透過X-光檢查、電腦斷層等檢查,若能及早接受藥物及運動復健治療,則可幫助症狀解除增進生活品質,及減緩疾病進行而有機會免於手術之苦。

減少膝蓋「負擔」!健保給付人工膝關節

減少膝蓋「負擔」!健保給付人工膝關節#膝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依健保局的統計資料顯示,自98年至100年台灣平均每年約有2萬人次置換人工膝關節,每年約增加1千餘件。100年健保給付在人工膝關節材料的費用約為11億元,如再加上手術費用,約為26億元。如果健保未給付的話,每一個置換人工膝關節的病人必須自付13萬到14萬元。健保局指出,98年至100年膝關節置換共59,386組,其中女性居多,占74.55%。使用人數為50,546人,平均每人使用1.17組,更換1組者占82.62%,更換2組以上者占17.38%,再置換率男性為3.57%,女性2.75%。若依各年齡層統計所占比率依序為,65-75歲最多占41.76%,75-85歲占35.14%,56-65歲占16.27%,86歲以上者占4.11%及55歲以下者占2.72%。台大醫院骨科部江鴻生醫師表示,人工膝關節手術,是以金屬和多分子聚合塑膠來替代已完全磨損的關節軟骨。手術施行時,醫師會使用特殊的器械精確地把磨損的關節軟骨層削掉,接著在上部的骨頭裝上與原來形狀類似且有光滑表面的金屬套,下方的骨頭切面則除了金屬部分外,還有一層耐磨塑膠墊片來和上方的光滑金屬面接觸。目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成功率高達99%以上,可使用10至12年或更久。江鴻生說,當我們的膝關節因為年歲增長致軟骨彈性變差、體重過重、罹患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或是因為嚴重的外傷等原因,讓關節軟骨磨損而造成關節退化,很多人會服用「葡萄糖胺」,希望能作為軟骨新生或修補的原料,但效果並不明顯。如果磨損情況較輕,醫師可能會在關節內注射「玻尿酸」作為潤滑劑,如果情況嚴重,醫師會評估是否應該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不過,江鴻生也說,雖然健保在病患不得已必須置換人工膝關節時給予給付,但手術後仍會有一段不愉快的復健期間,甚至有時還會有感染的風險。因此要保養膝關節,首先要去除加速軟骨磨壞的元兇。例如痛風病人要控制尿酸、類風濕性關節炎需壓制抗體活性,讓滑液囊正常製造潤滑液、體重過重的朋友,也要設法瘦身,以降低膝關節軟骨的磨耗。

膝蓋卡卡不舒服 關節軟骨退化作祟

膝蓋卡卡不舒服 關節軟骨退化作祟#膝蓋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許多民眾上了年紀,總是覺得膝蓋「卡卡」不舒服,登高、走路都很費力。醫師說,我們的膝關節會因為年紀的增長、體重過重或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原因,逐漸使關節軟骨磨損、退化,當病況較為嚴重時,就必須採取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根據健保局統計,民國98至100年台灣平均每年約有二萬人次置換人工膝關節,每年約增加一千餘件,而100年度健保給付在人工膝關節材料費及手術費用約為26億元,如果健保未給付的話,每一個置換人工膝關節的病人必須自付13至14萬元。根據健保局統計,民國98年至100年膝關節置換將近六萬組,其中女性居多,占74.55%;若以年齡層來分析,以65至75歲的族群占最大宗。醫師解釋,我們的膝關節是由三部分的骨頭所形成,包含大腿骨的下端、小腿骨的上端及前方的臏骨,當膝關節活動時,這三塊骨頭會互相接觸擠壓。正常的狀況下,這三部分的骨頭表面都有關節軟骨保護,且關節周邊也會自然產生有潤滑作用的滑液,一旦軟骨表面不光滑、或失去彈性,關節就無法順暢轉動、載重時也會疼痛。當我們的膝關節因為年歲增長致軟骨彈性變差、體重過重、罹患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或是因為嚴重的外傷等原因,讓關節軟骨磨損而造成關節退化,很多人會服用「葡萄糖胺」,希望能作為軟骨新生或修補的原料,但效果並不明顯。如果磨損情況較輕,醫師可能會在關節內注射「玻尿酸」作為潤滑劑;如果情況嚴重,醫師會評估是否應該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醫師解釋,人工膝關節手術是以金屬和多分子聚合塑膠來替代已完全磨損的關節軟骨。手術施行時,醫師會使用特殊的器械精確地把磨損的關節軟骨層削掉,接著在上部的骨頭裝上與原來形狀類似且有光滑表面的金屬套,下方的骨頭切面則除了金屬部分外,還有一層耐磨塑膠墊片來和上方的光滑金屬面接觸。目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成功率高達99%以上,可使用10至12年或更久。醫師表示,雖然健保在病患不得已必須置換人工膝關節時給予給付,但手術後仍會有一段不大舒服的復健期間,甚至有時還會有感染的風險。因此,醫師建議,要保養膝關節,首先要去除加速軟骨磨壞的危險因子,如痛風病人要控制尿酸、類風濕性關節炎需壓制抗體活性,讓滑液囊正常製造潤滑液;而體重過重的民眾,也要設法瘦身,以降低膝關節軟骨的磨耗。

不用換關節!膝蓋可截彎取直?!

不用換關節!膝蓋可截彎取直?!#膝蓋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老年人常有的一種疾病。一般民眾聽到要更換人工關節難免心生畏懼,骨科部醫師花世源指出,針對內側骨髁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患者,但膝關節活動度仍良好的病患可以考慮將膝蓋「截彎取直」,這早在1958年有學者提出用高位脛骨截骨手術治療膝關節退化。三軍總醫院骨科部醫師花世源表示,治療嚴重退化性膝關節炎當藥物與物理治療無法改善時,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是最常見的手術治療。但其實在早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前,1958年有學者提出高位脛骨截骨手術治療膝關節退化,主要是針對內側骨髁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患者,但膝關節活動度仍良好的病患。花世源解釋,這種截彎取直的手術可改變膝關節的承重線,以矯治過份偏移於內側股髁的受力情形,使內外股髁回復到正常承重比例,以解除患部疼痛,並且保留膝關節的骨質。由於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須完全切除膝關節軟骨與相關韌帶及半月狀軟骨,損失關節周邊骨質。因骨材耐用度的不確定,再次手術置換的困難度增高。另外,人工關節置換也不適用於早期關節炎與較年輕的病患。但花世源也說明,高位脛骨截骨手術之所以沒有成為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的主流,主要與骨板骨釘提供的穩定度有關,早期的骨板骨釘常在術後斷裂與鬆脫,使手術的成功率大幅下降。現在透過改良式骨板結構為高解剖貼合特性且低骨量切除的鎖定骨板系統,延緩內側股髁關節炎的進展,促進同側關節軟骨再生;但主要還是針對早期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患者較適用。

超級愛健康/膝蓋卡卡響 當心膝關節提早老化

超級愛健康/膝蓋卡卡響 當心膝關節提早老化#膝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膝蓋是人體使用最頻繁的關節之一,也是最容易發生受傷的關節,所以一旦膝關節出了問題,對日常生活將會造成很大的不便,而別以為膝關節疼痛是老年人的專利,其實年輕人、甚至小孩子都有可能發生,所以要如何保護真的十分重要。走路膝蓋時常感覺膝蓋卡卡,小心膝關節提早老化,而大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動作其實對膝關節傷害很大而不自知,如常搬重物、久坐久站久走、不愛運動、過度運動、常上下樓梯、或蹲著做家事、跪著擦地板,還有體重過重、天生O型腿與X型腿的人也容易膝關節退化。許多人認為膝蓋不好的人儘量少動,否則膝關節退化會更快,是錯誤的觀念,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醫師陳威明解釋,其實固定運動,可刺激關節液的增生,如果整天坐著不動,基於「不進則退」原則,症狀恐怕會更惡化。建議有關節疼痛的長輩可以選擇健走、游泳或這幾年很夯的水中運動,在比較淺的水中走路、扭腰擺臀,因為水阻力大,更能強化肌力、耐力、平衡與柔軟度,強化核心肌群。因為在水中,全身的肌肉都運動到了。想保護膝關節,可先從生活中的食物著手,包括蛋、豆腐、魚、瘦肉,含有優質蛋白質,可經人體轉化成葡萄糖胺,柑橘、鳳梨、木瓜、甜椒,含有類黃酮素可加強關節內的膠質,減緩發炎的反應,加速關節傷害的復原;其他如蘋果、番茄、海帶、馬鈴薯、菇類、黑白木耳、穀類、植物油、堅果類等食物都是對於關節有幫助的。更多影音報導,請上http://ihealth.uho.com.tw/view.asp?id=102

生活中的小動作 對膝關節傷很大?

生活中的小動作 對膝關節傷很大?#膝蓋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膝蓋是人體使用最頻繁的關節之一,也是最容易發生受傷的關節,所以一旦膝關節出了問題,對日常生活將會造成很大的不便,而別以為膝關節疼痛是老年人的專利,其實年輕人、甚至小孩子都有可能發生,所以要如何保護真的十分重要。走路膝蓋時常感覺膝蓋卡卡,小心膝關節提早老化,而大家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動作其實對膝關節傷害很大而不自知,如常搬重物、久坐久站久走、不愛運動、過度運動、常上下樓梯、或蹲著做家事、跪著擦地板,還有體重過重、天生O型腿與X型腿的人也容易膝關節退化。許多人認為膝蓋不好的人儘量少動,否則膝關節退化會更快,是錯誤的觀念,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醫師陳威明解釋,其實固定運動,可刺激關節液的增生,如果整天坐著不動,基於「不進則退」原則,症狀恐怕會更惡化。建議有關節疼痛的長輩可以選擇健走、游泳或選擇水中運動,在比較淺的水中走路、扭腰擺臀,因為水阻力大,更能強化肌力、耐力、平衡與柔軟度,強化核心肌群。因為在水中,全身的肌肉都運動到了。想保護膝關節,可先從生活中的食物著手,包括蛋、豆腐、魚、瘦肉,含有優質蛋白質,可經人體轉化成葡萄糖胺,柑橘、鳳梨、木瓜、甜椒,含有類黃酮素可加強關節內的膠質,減緩發炎的反應,加速關節傷害的復原;其他如蘋果、番茄、海帶、馬鈴薯、菇類、黑白木耳、穀類、植物油、堅果類等食物都是對於關節有幫助的。

林書豪膝蓋不適 缺席公鹿戰

林書豪膝蓋不適 缺席公鹿戰#膝蓋

想看林書豪對戰密爾瓦基公鹿隊比賽的粉絲們可能要失望了,因為林書豪稍早確定因膝蓋不適,今日將缺席這場尼克對戰公鹿的戰役,不過他也表示,膝蓋傷勢漸漸恢復,且他認為不嚴重,休息一場讓膝蓋好好休息,也承諾粉絲,傷一好便會下場打球。(圖:林書豪,取自NBA官網。)根據台大醫院骨科部醫師江清泉在衛教文章中指出,膝關節是人體承載體重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關節,與人體的活動息息相關,膝部的健康不但直接影響日常的生活,對運動員的表現更是重要。最常見的膝部運動傷害是由於過度劇烈使用膝部而引起的,依照病情有許多不同的狀況,江清泉醫師在文中指出,像是臏骨韌帶炎,就經常發生在打排球、籃球或跳高的運動員,由於過度頻繁的跳躍動作而引起韌帶炎,而Osgood schlatter氏病:常見於青少年運動員,由於發育過程骨頭長得比韌帶快,因而韌帶繃緊,拉扯其在脛骨之附著點,引起了該處骨垢之炎性反應,病人局部會有壓痛,跑步時亦會疼痛。文中江清泉醫師也提到,這些因過度劇烈運動引起的膝部症狀,只要詳詢病史,並對膝部做仔細的理學檢查,找出壓痛的部位,診斷並不困難。治療以保守性療法為主,包括物理治療、局部冰敷、避免引發症狀之運動而改做其它的運動。當疼痛時,可給予非類固醇止痛藥物或局部注射類固醇。膝部穿著護套也有幫助,有時運動員的鞋子是造成這些症狀的原因,應更換合適的鞋子。當保守療法經過六個月仍無效,可考慮開刀治療。

民眾夯登高 醫師:膝關節荷重、老人要當心

民眾夯登高 醫師:膝關節荷重、老人要當心#膝蓋

第7屆的101登高賽剛落幕不久,冠軍由德國選手湯瑪斯以11分19秒征服完2046個階梯,還有高齡94歲的老先生彭宏年也參賽。亞東醫院復健科醫師李順龍10日指出,「這種登高賽對膝蓋負荷滿大的,尤其若老年人參加要特別當心,因對體力負擔不小。」101登高賽此次為了慶祝建國百年,主辦單位特別開放6千人報名參賽,是有史以來最多的一次;因為參加人數眾多,也讓中華路跑協會人員忙翻天,以往幾乎到中午結束,今年直到下午4點才結束整個賽事。而為了安全考量,台北101國際登高賽就設置了年齡限制與健康評估的規定,且懼高症與心血管疾病者都不能報名參與此項比賽。根據醫學角度來看,登高賽因為參賽者的膝蓋承受上半部體重的壓力,加上樓梯幅度差的關係,因此對膝蓋負荷頗大。李順龍醫師表示,「這種登高賽對膝蓋關節的負荷很大,若沒有常做類似的活動,突然去參加這種比賽,會對膝蓋造成傷害。」此外,登高賽對於心肺能力的考驗也很大,若平常沒運動習慣,對身體負擔極大;新北市政府在2009年9月曾舉辦「縣政大樓登高大賽」,當時就有一名參賽者在中途休克暈倒,經送醫急救仍宣告不治,檢警相驗,認定應是心肌梗塞引發猝死。李順龍醫師說,登高賽對於體力來說是不小的考驗,民眾應評估自身的狀況,且平常也要有準備以及運動習慣,才有足夠體能應付;他表示,「登高賽除了對膝蓋負荷大,骨質不佳的民眾也要特別注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