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

好呼吸好姿勢 挑對枕頭助眠力UP

好呼吸好姿勢 挑對枕頭助眠力UP#睡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雖然成語說「高枕無憂」,但睡高枕非但不能無憂,還會製造一堆問題。因為枕頭的高度決定頸椎骨頭的排列型態,枕頭高度不對,頸椎就失去原來的彎曲度。枕頭太低會變得像在仰頭;枕頭太高,睡上去會又變成像在低頭;而且無論低頭或仰頭,你的額頭與下巴都不在一直線上,呼吸也會不順暢。有人睡人體工學枕,以為萬無一失,但脖子下面墊得太高,造成額頭低於下巴,這樣呼吸是不順的;還有一種情況是人體工學枕太高,你頭部整個被托高,雖然從側面看,額頭下巴是一直線,但耳朵與肩胛骨高低落差太大,這樣呼吸同樣無法順暢。躺平時,耳朵跟肩膀的距離,必須跟站立時差不多,呼吸才會順暢不悶。高度合適的枕頭,躺下去時不但能托住脖子,讓額頭下巴呈一直線;從側面看,你耳朵跟肩膀的距離,會跟站著時幾乎相同,而且你能順暢的呼吸,這個枕頭就是適合你的枕頭選枕頭這件事困擾很多人,也常常有學員問我是用什麼樣的枕頭。我個人偏好有弧度的人體工學枕,但選枕頭沒有標準答案,總之,就是要經過試躺,記住「好呼吸等於好姿勢」,「好呼吸」就是選枕頭的準則!枕頭主要是支撐頸椎。太高的枕頭會使頭部前傾(中圖),太低的則會使頭部後仰(下圖),導致頸椎過直或過彎,不可輕忽。仰睡的枕頭這樣選如何知道自己適合睡多高的枕頭?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驟進行測試。1.靠著牆壁,用標準站姿(量身高、身體向上延伸)站好,額頭跟下巴呈一直線。2.想像牆壁是床,頸椎後面有弧度的頸彎與牆壁之間的空隙,就是我們仰睡時,枕頭應該托住填滿的空間。3.請家人幫忙測量並拍照,讓你知道頸彎與牆壁之間空隙有多大。但要注意,千萬不能拿量出來的高度直接去買枕頭!買枕頭一定要試躺,不能光用眼睛看高度,因為每種枕頭柔軟度不同,我們頭部枕上去後,頭部的重量會讓枕頭微微下陷,所以枕頭的高度要以躺上去後為準,可以容許高出一、二公分,或者容許額頭略高於下巴水平線五度左右,但再多就不行了,否則會變成屈曲頸椎在睡覺。駝背者宜選較高較厚的枕頭駝背的人挑選枕頭要特別留意。因為駝背會讓人的肩膀往內捲,躺在床上時,由於肩胛骨無法貼著床面,會造成後頸與床面之間的空隙特別大,即使以量身高的方式將身體延伸,改善也有限。一旦枕頭太低,睡上去頭會仰得很高,這時候呼吸是不好的狀態,因此駝背的人需要且比較高比較厚的枕頭。一夜好眠的側睡法只要枕頭對、姿勢對,仰睡一般不會有什麼問題。但仰睡好用的枕頭,側睡就不合用了。因為從仰睡改變姿勢成為側睡時,肩膀到頸部的距離會大於枕頭高度,枕頭托不住脖子、支撐不住頸椎,耳朵跟肩胛會擠在一起,呼吸不順暢,脖子跟肩膀也不舒服;加上人體因為臀部大膝蓋小,側臥時姿勢不容易穩定,很多人因而會不自覺地將在上面的臀部及大腿往前滑,變成側趴睡。很多人喜歡用這個姿勢睡覺,卻不知這是傷脊椎的不良睡姿。關於側趴睡會傷害你脊椎的原因,在下一段會有更詳細的說明。現在先告訴你,側睡時該如何將枕頭「躺好躺滿」呢?這時你需要做兩件事,一是調整枕頭高度,二是養成良好睡姿。有仰睡習慣的人,可以用靠牆測量的方式,模擬出適合自己枕頭的高度(右圖)。後腦及脖子與牆壁間的空隙,就是枕頭的高度。方式1:調整枕頭高度你可以自行加工改變枕頭兩側高度,讓你好好側睡。該怎麼加工?在枕頭兩邊墊書或毛巾,就能創造出符合側睡所需的枕頭高度。要注意的是,枕頭內的書或毛巾還是有移位的可能,因此只能是權宜之計;而且墊書或毛巾的缺點就是每晚可能都要確認調整位置。然而側睡時高度不對,危害更大,不可馬虎將就。趴睡是指側睡側過頭變成側趴,導致一側的肩頸受到身體壓迫,而且上方那隻腳會向下滑,而帶動腰部變歪。1.先墊一本書或一條毛巾,躺上去後先仰躺,確認在枕頭兩邊墊東西不影響中間仰睡的高度,再側躺感覺枕頭高度適不適合。2.如果不夠高,再多墊一本書或一條毛巾調整,確認高度OK後,拉開枕頭套的拉鍊,把書或毛巾放進枕頭套裡面,比較不容易移位。方式2:養成良好的側睡睡姿解決枕頭高度的問題後,如果沒有好呼吸及好姿勢配合,呼吸還是會悶,脊椎還是處於被擠壓的狀態,所以你一定要有自我覺察的意識,保持良好的側睡姿勢。而這樣的睡姿,就是佛家說的「吉祥臥」。1.側睡時睡高度適合的枕頭,讓耳朵跟肩膀不會擠在一起,呈現開展的狀態。2.貼在床上的手放枕頭旁邊,另一隻手擺放在胸前。3.雙腿上下併攏。仰睡與側睡兩用的人體工學枕只有少部分人可以一覺仰睡到天明,夜裡翻身側睡是難免的,建議購買仰睡側睡雙用枕,也就是中間低兩邊高的人體工學枕,兼具仰睡及側睡兩種高度。不過這種枕頭仰睡的高度跟側睡的高度比例是固定的,無法調整,未必適合每個人。我心目中理想的枕頭是仰睡高度與側睡高度可以依使用者的需求自由調整,才符合人體工學。(本文摘自/好姿勢,救自脊/時報出版)

褪黑激素治療失眠 首要建立良好睡眠習慣

褪黑激素治療失眠 首要建立良好睡眠習慣#睡眠

(優活健康網記者彭雅筠/綜合報導)褪黑激素(Melatonin)是一種在松果體中產生的激素,大部分存在於植物和微生物中,主要與與晝夜節律和季節繁殖調節有關,參與許多生理過程的控制,進而影響睡眠、生殖、蛻皮、免疫反應、能量平衡和行為等反應。同時「褪黑激素」也是人體在黑夜會分泌一種荷爾蒙,用來告訴大腦「晚上了、該睡覺了」;而白天的光線與手機的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所以睡前避免滑手機影響睡眠品質。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粟寧醫師表示,褪黑激素的確對睡眠有影響,能不能調整時差,目前尚無定論,依個人體質而異。不少人至美國旅遊會至藥局購買食品級的褪黑激「Melatonin」,在台灣尚未許可販賣,粟寧醫師提醒,這類食品級的「褪黑激素」療效不彰,美國睡眠醫學會「不建議」做為治療失眠使用。另一款台灣合法上市,屬於藥品等級的褪黑激素受體促效劑「Ramelteon」,經研究證實對入睡困難的失眠類型有療效,Ramelteon雖不是管制藥物,但仍需醫師處方簽,相較於傳統的安眠藥(如Stilnox),較無依賴性、對肌肉與記憶的影響較少(特別是老年人),但目前健保尚未給付,需要自費,一顆大約45元。粟寧醫師建議,若有夜間失眠的困擾,可尋求身心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藥物治療。但除了藥物外,更重要的是建立正確的睡眠觀念、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規律作息、白天避免躺床、睡前不看螢幕、不喝茶或咖啡等刺激物質、適當運動、適當的心理紓壓方式等。如果需要用藥物治療,也要有正確的用藥觀念:不服用他人藥物、不任意自行調整藥物、有疑問要和醫師討論等,才能真正改善睡眠的問題,不靠藥物就能好眠。

遵守10大原則 讓你一夜好眠

遵守10大原則 讓你一夜好眠#睡眠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柳柏丞/整理報導)人的一生當中,有1/3時間花在睡眠,想要擁有較佳的睡眠品質,就必須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所謂優質的睡眠習慣,要遵守以下10大原則。1) 不想睡的時候,別一直躺在床上/明明覺得很累,躺在床上就是睡不著。許多人往往因為睡不著就強迫自己繼續躺在床上,無形中帶來不小的壓力,反而無法順利入眠。不妨到其他空間做點事,等到想睡的時候再去睡。2) 睡眠的環境,室溫26~28℃剛剛好/夏天時,不要把電風扇、冷氣的風直接吹向身體,並且使用定時功能,以免身體吹整晚的冷氣、電風扇,導致體溫無法上升,讓睡眠變得比較淺;冬天要注意保暖,使用暖氣時,也別讓室內溫度變得太溫暖,否則反而會影響睡眠品質。3) 就寢前4小時,不喝咖啡、茶與含酒精的飲料/就寢前4小時,如果喝咖啡、茶與含酒精的飲料,反而會使精神興奮,導致睡眠品質惡化。睡覺前不要喝太多的液體,否則半夜一直跑廁所,中斷睡眠。4) 午睡不要超過60分鐘/午睡時間不要太久,儘量控制在1小時內。午睡最好在4點前結束,以免晚上睡不著。5) 睡覺前4個小時,一定要吃完晚餐/吃飽後馬上睡覺,無法獲得品質良好的睡眠。就算已經睡著,腸胃系統為了消化食物並不能休息;器官如果沒有休息,身體也無法好好入睡。一吃飽就馬上睡覺的人,夜裡會經常翻來覆去,早上醒來反而感到疲憊。因此,想要安安穩穩睡覺,最好在就寢前4小時就用餐完畢,並且儘可能不要吃難消化的肉類、油膩的食物。6) 固定起床的時間/想要調整睡眠規律,最好固定起床的時間,如此生理時鐘就會記住,讓身體分泌幫助清醒的血清素。到該就寢的時間,身體就會幫助產生入眠的褪黑激素。7) 避免晚上激烈的運動/早晨多曬太陽,下午多做運動,對於晚上入睡有困難的人,更需要如此遵行。中強度的運動有慢跑、走路、游泳等。讓身體感到輕度疲勞,有助於睡得更好。8) 適當使用耳塞和眼罩,阻絕光線與聲音的干擾。9) 開啟睡眠模式/洗澡、伸展筋骨、整理明天的東西等行為,都可以讓身體感受到該是睡覺的時間,久而久之就有睡眠模式的反射效果。每個人啟動睡眠模式的方法不盡相同,找到適合自己的就行了。10) 睡覺前關掉電視機、電腦/身體原本在晚上會分泌褪黑激素,誘導入眠。但是如果眼睛一直盯著明亮的螢幕,會使褪黑激素分泌受到抑制,長期下來造成生理時鐘混亂。所以最好養成睡前2小時就關閉電視或電腦螢幕的習慣。

睡前滑手機影響睡眠 造成晚睡、少睡

睡前滑手機影響睡眠 造成晚睡、少睡#睡眠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2017年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獲獎主題「控制生理時鐘的分子機制」,指出不規律的睡眠作息可能會增加罹患生理、心理疾病的風險。然而,對學界和醫界而言,在自然狀態下長期(數月或數年)且客觀記錄每天個人睡眠時間,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林煜軒醫師研究團隊,開發一款全自動記錄使用者手機使用與睡眠時間的手機程式「作息足跡」,成功突破此項研究難題,並且運用此程式研究,發現使用手機,特別是在睡前使用,的確會影響睡眠週期與睡眠長度。睡前使用手機 延後睡眠周期影響力高達44%林煜軒醫師團隊發現,一整天手機使用時間,每增加使用1小時的手機,就會延後入睡時間4.9分鐘,並減少5.5分鐘的睡眠時間。不僅如此,團隊發現,睡前使用手機時間雖僅佔全天使用時間14.3%,然而對睡眠週期延後的影響力,卻佔整天手機光源曝露的44%。國際上許多研究文獻已指出,光照是生理時鐘的重要影響因子,而林煜軒團隊證實,睡前使用手機對於睡眠周期具有相當大的影響。研究成果於今年3月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精神醫學研究期刊》(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作息足跡推算紀錄與自填睡眠時間一致性高達84%林煜軒團隊成員包含臺大醫院與馬偕醫院醫師,以及交通大學與淡江大學研究人員,含括精神醫學、臨床心理學及統計學的跨機構跨領域團隊。此研究運用作息足跡APP,連續記錄受試者14天全天候的手機使用行為,搭配問卷調查,針對所收集到的巨量資料分析受試者作息以及睡眠時間。「作息足跡」APP記錄作息及睡眠時間的基本原理,依據手機螢幕的開與關,重要的是,團隊是國際上率先提出「主動使用」(例如打開手機、滑手機、撥打電話等)及「被動使用」(例如接聽電話、收到簡訊等)的分類演算法,從中過濾出每天使用手機比較不活躍的時間點,用以推估睡眠時間,可更精確的計算睡前使用手機對於睡眠時間的影響。團隊經過比對測試,「作息足跡」的紀錄與個人自填問卷上的睡眠時間,一致性高達84%。不同於其他動作偵測方式 直接收集手機使用紀錄推算睡眠時間林煜軒醫師表示,市面上類似的睡眠紀錄APP必須經常手動設定、配戴於身上或擺放於床邊藉由動作偵測進行記錄,若個人忘記配戴或未放置適當位置,記錄就會被中斷。而作息足跡APP,在裝後即可全自動化的從手機背景作業系統,收集整天手機使用活動紀錄,並且從中推算出睡眠時間,此外,此APP更具有極低耗電的優勢。林煜軒醫師表示,作息足跡App可全自動記錄個人手機使用與睡眠時間,能夠進行長時間、客觀的記錄,有助在真實環境下,觀測長期睡眠問題對於健康的影響。此外,可以精準計算睡前使用手機對於睡眠的影響。更因為對比個人主觀陳述或填寫量表,具有更客觀記錄準確性,是行為量測方法的重大突破,在睡眠醫學、精神醫學等領域的臨床醫學診斷上,極具應用潛力。

孩子脾氣暴 恐是睡眠不足惹禍

孩子脾氣暴 恐是睡眠不足惹禍#睡眠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就讀幼稚園中班的黃姓男童,每天上學前都還會鬧脾氣,跟同學間遊戲互動時衝突不斷,上課注意力也差。孩子的情緒問題家長毫無頭緒,甚至被老師寫聯絡簿建議帶去看醫師。就醫後經職能治療師了解,發現黃童嚴重睡眠不足,家長在會讓黃童睡前持手機看卡通,但總凌晨才入睡。經過調整睡眠時間及睡前禁用手機2個月後,黃童的恍神狀態及情緒已經大幅改善。孩子長期無法早睡 情緒躁動、身高矮小、易生病現在家長工作、生活忙碌等許多因素導致晚睡,而孩子也跟著越來越晚睡。但臨床上有一些類似注意力不足較躁動、學習能力差的小孩,是因為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好引起。南投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洪麗珍表示,充足的睡眠有益改善大腦注意力和記憶力,能幫助人們更好解決複雜問題。洪麗珍職能治療師表示,晚上生長激素分泌較多,這段時間不好好睡覺,荷爾蒙分泌減少,可能會影響到身高。長期無法早睡的孩子,除了長得矮小,也比較容易生病,身體抵抗力也跟著變弱。睡前使用3C產品會延後上床時間、縮短睡眠時間、增加睡眠不足的感受。3C產品螢幕的藍光會抑制體內退黑激素,使交感神經亢奮,更容易導致失眠,建議睡前1小時不要使用3C產品。幼稚園年齡孩童 每天需睡10至12小時洪麗珍職能治療師表示,依照不同年齡所需睡眠不同,但一般9至10點是適合孩子的就寢時間。由於夜晚11點至凌晨3點是生長激素分泌最多時期,建議1歲以下寶寶每天需要正常睡眠時間為16小時;1至3歲寶寶每天需要正常睡眠時間為每晚12小時,白天2至3小時;4至6歲小朋友每天需要的正常睡眠時間為10至12小時;7至15歲的兒童每天需睡9至10小時。當孩子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孩子就會長得好、心情好、學得好。

喝酒傷睡眠品質 吃對這些食物更好眠

喝酒傷睡眠品質 吃對這些食物更好眠#睡眠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睡眠不足可能會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風險,疾病又可能回過頭來干擾睡眠,失眠與慢性疾病常是互為因果的關係。而讓人失眠的因素除了大家熟知的壓力與疾病外,其實還有飲食習慣。成大醫院營養部王培竹營養師表示,牛奶、奇異果、櫻桃、核桃等,都是很多人耳熟能詳可幫助睡眠的食物,關鍵為富含跟睡眠有關的賀爾蒙「褪黑激素」。攝取富含色胺酸、維生素B6食物 幫助睡眠王培竹營養師說明,「褪黑激素」由必需胺基酸「色胺酸」作為原料轉化而來,而必需胺基酸是人體不能自行合成或是合成量無法滿足身體所需,故需由食物攝取得到。色胺酸會先轉化成神經傳遞物質血清素,再進一步轉化成褪黑激素,轉化過程中還需要維生素B6作為輔酶,才能順利合成出睡眠的賀爾蒙「褪黑激素」。黑暗的環境也可幫助褪黑激素的分泌,所以記得養成睡覺關燈的好習慣。‧ 富含色胺酸的食物/1) 乳品類/奶粉、鮮奶、起司等。2) 全穀雜糧類/胚芽、紅豆、綠豆、白鳳豆、蕎麥、花豆、紅米、小米、燕麥等。3) 黃豆類/黃豆、黑豆、毛豆仁、豆干(絲)、豆腐皮等。4) 魚類/如白帶魚、紅肉鮭魚、香魚、秋刀魚、烏魚、銀鯧、虱目魚、鮪魚、旗魚等。5) 蛋類/但不建議加工蛋。6) 肉類/以瘦肉為主。7) 堅果與種子類/腰果、花生、開心果、葵瓜子、南瓜子、杏仁、亞麻仁籽、芝麻等。.富含維生素B6的食物/動物性食物的利用率高,來源包括魚類、肉類、蛋黃、肝臟等。植物性食物的吸收率會較動物性低,素食者可以增加攝取量來補不足,主要來源包括:1) 黃豆類/黃豆、黑豆、毛豆、豆腐皮。2) 全穀雜糧類/胚芽、栗子、白鳳豆、花豆、水果玉米、蕎麥、黑麥片、紫玉米、紅豆、綠豆、小米等。3) 蔬菜類/海帶茸、大蒜、紫色花椰菜、甜椒、角椒、海帶、杏鮑菇、豌豆芽、青江菜、糯米椒等。4) 水果類/香蕉、芒果、榴槤、蛋黃果、加州青李、金黃奇異果、台灣土棗、世紀芭樂、鳳梨釋迦等。5) 堅果與種子類/葵瓜子、開心果、花生、榛果、核桃、腰果、亞麻仁籽、芝麻等。其中,胚芽、白鳳豆、黃豆、豆腐皮、肉類、魚類、亞麻仁籽、葵瓜子、開心果等,皆同時富含色胺酸及維生素B6的食物。深綠蔬菜、乳品、海鮮 也具有幫助睡眠的礦物質王培竹營養師提醒,要注意維生素B群中的菸鹼素及維生素B12。菸鹼素部分會由色胺酸轉化而來,當菸鹼素量足夠,就可減少色胺酸轉化成菸鹼素的量,讓更多色胺酸可轉化成為褪黑激素,可多補充一些富含色胺酸的食物。維生素B12則有助於褪黑激素的分泌,主要來自動物性食物,如海鮮、魚類、蛋類、肉類(牛肉、羊肉、鴨肉、豬肉、雞肉)、奶類、內臟(鵝心、肝臟、豬心、鴨胗等)。另外,有些礦物質與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及傳遞有關,能幫助睡眠,包括鎂(主要來自深綠色蔬菜)、鈣(主要來自乳品)、硒(主要來自海鮮)、鋅(主要來自紅肉、內臟、海鮮、全穀、堅果)、銅(主要來自堅果、蔬果、全穀)。喝酒助眠卻淺眠 睡眠品質反而降低除了有助於睡眠的食物外,也有一些食物可能會影響睡眠。王培竹營養師表示,富含糖的食物、咖啡因、茶可能會造成失眠。其中攝取過多的糖會降低睡眠時間;咖啡因每天攝取量>500 mg、大約2杯大杯美式,也會有負面的影響,如失眠、焦慮、鈣流失等。飲酒也會影響眠品質,因為酒精讓人短時間入睡但淺眠,無法真正熟睡,降低睡眠的品質。王培竹營養師表示,可以幫助睡眠的營養素廣泛存在於許多食物中,遵循健康飲食指南,均衡攝取多樣化食物,高纖榖類、彩虹蔬果、優質蛋白質、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等,可以幫助我們一夜好眠,但同時也要注意及重視其他與睡眠相關的因素,如壓力、疾病等,才能有效改善睡眠狀況,共創好食與好眠人生。

長期失眠成隱形殺手 健康睡8妙招

長期失眠成隱形殺手 健康睡8妙招#睡眠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睡眠人類是基本的生理需求,也是一件重要的事,以1天睡覺8小時來算,人的一生時間1/3花在睡眠上!但如果連這1/3的時間也睡不著、睡不好,那可真是令人惋惜!這對生活不僅是件苦差事,也是健康的隱形殺手,像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風、憂鬱症、焦慮症、認知能力下降等,都可能與長期失眠有關。擬定睡前儀式等8招 達到睡前身心平穩狀態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鄭翔如醫師表示,要睡得著、睡得好,可從古人的智慧中窺得一二。宋代蔡季通《睡訣》中提及「先睡心,後睡眠」,睡覺前要讓情緒、心態達到平穩的狀態,睡眠自然便會安適。要達到睡前的身心平穩狀態,有以下8招可以參考:妙招1) 擬訂專屬於自己的就寢前例行儀式/做一樣自己喜歡、可以讓自己放鬆、減輕壓力的事情,睡前1小時就開始沉澱自己,例如閱讀、聽音樂、泡澡、腹式呼吸或冥想等,移除心理壓力。妙招2) 避免會干擾睡眠的物質/如咖啡因的攝取,下午5至6點後不要喝含咖啡因飲料;睡前3小時不喝酒,因為酒精會讓睡眠的下半夜處於淺眠階段,反而對睡眠品質無助益;還有戒菸。妙招3) 睡前液體攝取適量/除了避免睡前喝太多水而半夜常常起來上廁所外,也要避免睡前幾小時就完全不喝水,結果造成半夜乾渴醒來。妙招4) 避免睡前進食過多或吃進刺激性食物/包含太辣、太甜的食物,都容易引起腸胃不適或胃酸逆流問題。妙招5) 平時保持規律適度的運動習慣/可以提升心肺耐力,舒緩壓力;但睡前2小時就不適合做劇烈的有氧運動或肌肉鍛鍊,應轉而做輕度伸展舒緩的運動。妙招6) 創造最佳的睡眠環境/如控制臥室噪音、隔絕光線、保持房間涼爽通風,或選擇讓自己感到舒適的寢具。妙招7) 讓臥室是僅用於睡覺和親密的空間/避免在床上處理公事、打電腦、看電視等。妙招8) 維持規律的睡眠時程表/讓自己固定時間睡覺與起床,將睡眠限制在1天1次的長時間夜裡睡眠,即使是周末假日也不例外。鄭翔如醫師表示,如果能從這安神睡眠8招中找出自己可以做到的部分,並開始實踐,讓自己睡醒後處於神清氣爽的狀態,便是邁出好眠人生、健康保固的重要一步。

盤點安全睡眠環境 嬰兒務必仰睡!

盤點安全睡眠環境 嬰兒務必仰睡!#睡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隔一段時間,國內外總會出現因家長等照護者疏忽,讓嬰兒在不當的睡眠環境下致死的傷心案例發生。國民健康署呼籲,務必讓1歲以下的寶寶仰睡,並提供安全睡眠環境,避免寶寶因無力移除覆蓋口鼻的障礙物而窒息。美國兒科醫學會指出,嬰兒猝死症候群是造成美國嬰兒死因的第3位,每年約有1900件案例發生。而根據JAMA Pediatrics醫學期刊105年文獻回顧的研究指出,趴睡相較於仰睡,導致嬰兒猝死的風險較高。另外與睡眠環境相關的危險因子,還包括與他人同床共眠、太軟的床面(例如沙發)、不適當的被褥或物品堆積等。嬰兒猝死症候群  居嬰兒十大死因之列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的死因統計資料,自民國97年起,嬰兒猝死症候群始終名列嬰兒前十大死因。近5年(102-106年)來,每1萬名活產嬰兒中就有1至2個寶寶會發生嬰兒猝死症候群,106年有23件不幸案例,讓寶寶無法平安長大。嬰兒猝死症候群指「1歲以下嬰兒突然死亡,且經過完整病理解剖、解析死亡過程並檢視臨床病史等詳細調查後仍未能找到死因者」。針對嬰兒猝死,台灣兒科醫學會也參考美國兒科醫學會公布的建議,提出「1歲以下嬰兒每次睡眠都應該仰睡」,作為預防嬰兒猝死的建議事項之一。安全睡眠環境5守則 預防嬰兒猝死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家長及主要照顧者,為降低嬰兒猝死發生風險,1歲以下寶寶任何時間皆應保持「仰睡」姿勢,並排除可能引起嬰兒呼吸道阻塞的因素(例如枕頭或填充玩具等)。因寶寶無法像較大的孩童或成人,可以將掩蓋口鼻的外物移除,所以嬰兒床上任何鬆軟物品都有可能導致寶寶窒息,一定要特別留意物品放置的地方,避免對寶寶造成影響。除了每次應仰睡,國民健康署為協助家長及主要照顧者檢視寶寶的睡眠環特別提供「寶寶安全睡眠環境5守則」,希望每個寶寶都能在照護者的注意下遠離嬰兒猝死症帶來的危機:1) 寶寶與其他人一起睡是嬰兒猝死症的危險因素之一,就算與父母或多胞胎兄弟姊妹,都建議「同室不同床」。2) 使用毛巾被或毛毯保暖時,應裹至寶寶的胸部,並將手臂露出,減少蓋住臉部的機會。或建議穿著一件式或睡袋型嬰兒睡衣。3) 嬰兒床的表面必須堅實平整,不可以有鬆軟物品,例如枕頭、填充玩具等。且不要讓嬰兒睡在沙發、椅子、墊子或趴睡在父母或照顧者身上。4) 避免環境過熱,不要讓嬰兒穿著太多衣物與過度包裹嬰兒。沒有空調設備時,應該注意通風。5) 無菸環境,勿讓任何人在嬰兒附近吸菸。國民健康署提供每位出生的寶寶一本兒童健康手冊,內容有「新生兒照顧錦囊-安全睡眠環境」及「嬰兒猝死症預防有訣竅」等,提供家長、褓姆、祖父母及主要照顧者檢視寶寶的睡眠環境是否安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