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疹

類過敏性紫斑症恐致腎炎 千萬別輕忽

類過敏性紫斑症恐致腎炎 千萬別輕忽#紅疹

咳嗽、流鼻水又發燒,媽媽說:「孩子,你感冒了,我帶你去看醫師」。經過一週,孩子的感冒症狀仍未改善,甚至告訴媽媽:「我的腳好痛、站不起來,肚子也好痛」,說時遲、那時快,孩子竟然吐了一攤、接著又腹瀉。媽媽見狀趕緊送孩子到台中醫院小兒科簡佳裕醫師的夜診求診;簡醫師看見孩子雙下肢有不等大小的紅色斑塊、踝關節腫並有壓痛,簡醫師告訴媽媽:「孩子可能罹患『類過敏性紫斑症』必須住院接受治療」。一週後孩子症狀改善,並已出院。(圖:下肢起紅疹)小兒科簡佳裕醫師表示,這名7歲小孩一週前有斷續的發燒、咳嗽、流鼻水等感冒症狀,早上雙腳皮膚上開始出現一些紅色、會癢的疹子,並有肚子痛、嘔吐、雙腳無力、踝關節壓痛等情形,因此用輪椅推來本院兒科夜間門診求診,在懷疑是類過敏性紫斑症的診斷下建議住院。經抽血檢查發現該孩童血小板比正常稍高,免疫球蛋白IgA也有升高現象,因此可確定不是血小板過低引起的紫斑症,而是免疫系統失調引起的類過敏性紫斑症;同時影像學發現右下葉有肺炎浸潤情形,黴漿菌IgM抗體也有升高的現象,因而確定病童應是小孩常見的黴漿菌感染所引起的免疫系統失調,造成的類過敏性紫斑症;經給予類固醇治療後,目前病情已有改善。類過敏性紫斑症的併發症最嚴重者可能會造成腸胃出血、腸穿孔,約有25%~50%的患者會造成腎炎,而其中約3%~4%可能演變成慢性腎炎、甚至需要血液透析,神經系統方面則可能發生急性癲癇發作等等併發症。發病急性期要趕快接受治療,目前治療方式以類固醇治療為主。

全身紅疹持續高燒 男嬰染腺病毒死亡

全身紅疹持續高燒 男嬰染腺病毒死亡#紅疹

一個五個月大的男嬰由於持續高燒三天到四十度不退,合併全身紅疹以及咳嗽流鼻水來住院,住院後仍然持續高燒,而且肝腎功能都被影響,後來小朋友開始出現呼吸很喘的情形,予以插管之後仍然沒有改善,最後仍死亡;新竹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盧英仁表示,經病毒培養證實小朋友是死於腺病毒重症引起的阻塞性支氣管炎,所以小朋友如果持續高燒超過三天合併明顯咳嗽,最好還是帶到大醫院檢查,因為腺病毒還是可能引起重症致死,不可掉以輕心。盧英仁醫師說,腺病毒乃是因其對身體內的腺體或淋巴組織有強烈感染力,腺病毒屬於DNA病毒,約有41型。在幼兒呼吸道感染(俗稱感冒)中,腺病毒排名第二(僅次於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大部分經由飛沫傳染,少部分由糞便接觸感染。腺病毒一般潛伏期5~7天左右,容易侵犯六個月至五歲小孩,佔兒童呼吸道感染10~30%。在冬、春的冷季節中以「呼吸道」為多;春、初夏的「熱季節」則以合併結膜炎為多。人體感染腺病毒會在各個不同的部位或器官引發各類症狀,包括:上呼吸道和眼睛的急性黏膜感染,局部淋巴結亦常波及。盧英仁醫師指出,感染腺病毒後的病狀頗似「普通感冒」,以高燒、咳嗽、流鼻水、咽炎、咽痛為主。尤其是二歲以下的幼兒易有「化膿性扁桃腺炎」最典型,疾病的過程約5~7天。盧英仁醫師說,感染腺病毒後也恐致胃腸道不適,以腹痛、嘔吐、發燒、頭痛、腹瀉的胃腸炎為主,亦可引起腸系膜淋巴腺炎,若腸套疊的病例增多時亦應考慮到腺病毒,尤以併有呼吸道感染又小於二歲的嬰兒為最,因腺病毒容易侵犯小腸上的淋巴組織,造成腸套疊。皮膚在皮膚的症狀以出現疹子為主,外觀常像麻疹或德國麻疹。目前並無有效的抗病毒藥物,也少有專屬腺病毒的疫苗可使用。因此,臨床治療多屬於「症狀治療」,如使用退燒藥、化痰藥、鼻塞藥等予以減輕症狀痛苦,結膜炎可使用含類固醇的眼藥水,患者大多會自然痊癒。

服用肌肉放鬆藥 導致過敏性休克

服用肌肉放鬆藥 導致過敏性休克#紅疹

郭先生70歲,今年八月底的某個早上,在家因服用外面診所開立肌肉放鬆藥後導致血壓下降、全身紅疹、意識喪失、呼吸困難,由救護車送往醫院急診就醫。另一位涂先生56歲,於9月底早上起床後,因肌肉痠痛服用以前復健科開立的肌肉鬆弛劑,導致血壓下降、全身紅疹、呼吸不順,由家人緊急送往急診就醫。這兩位病患都是服用常見肌肉放鬆藥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藥劑科藥師陳崇逸指出,藥物不良反應因個人體質而異,民眾一旦知道自己對某種藥物過敏,一定要了解自身體質,並提供臨床醫師知悉,才能安全用藥。陳崇逸藥師提出預防之道,提醒民眾用藥時,需注意身體變化,並記住曾服用過的藥物,因為即使停藥後數個月,也可能出現藥物不良反應,藥物過敏和個人體質有關,任何藥物都可能有人對它過敏,只是發生機會大小而已。他再次強調,當民眾懷疑藥物過敏時,可以先停藥,若症狀嚴重就應儘速就醫,如果是輕微症狀,也可先打電話詢問醫師或藥師處理方式。

被誤認斜眼看人? 原來是杜恩氏症候群作怪

被誤認斜眼看人? 原來是杜恩氏症候群作怪#紅疹

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就醫的病患為一位年輕女性,來院主訴為常被人誤認斜眼看人。經仁愛院區院長劉秀雯醫師詳細檢查過後,發現病患符合杜恩氏症候群的臨床特徵及診斷依據。此外在全身性系統檢查之後,更進一步發現病患有高頻聽力受損及不自主流淚的情形。此流淚症狀,俗稱「鱷魚的眼淚」,主因是神經系統發展過程中出錯,支配唾液的神經同時支配淚液的分泌,因此當病患食用較刺激食物的同時,也會同時流眼淚。經過仔細評估和詳細溝通後,安排病患眼位矯正的手術。術後病患眼位回復到正常的位置,對她的生活及職場關係帶來很大的幫助。杜恩氏症候群是造成臨床以斜視表現的許多種疾病其中的一種,大約占全體斜視患者數量的百分之三;其中又以單側眼疾患的女性病患較為常見。它的臨床特色是先天性眼球水平運動的功能缺損;在眼球進行內展運動時可能會觀察到患側眼瞼裂變窄、眼球內縮、以及可能伴隨不自主性的眼球轉動。造成杜恩氏症候群的主要原因是眼球運動神經元未發育完全,或內外直肌同時受到動眼神經支配而同時收縮造成眼球內縮。

男染恙蟲病 高燒一周不退、全身紅疹

男染恙蟲病 高燒一周不退、全身紅疹#紅疹

40歲的陳先生因呼吸困難、全身紅疹、持續高燒一周不退,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急診就醫,診斷結果為恙蟲病併發急性呼吸衰竭。陽明院區感染科醫師顏永豐提醒民眾,登山旅遊若出現全身紅疹、持續高燒等症狀,小心感染恙蟲病。顏永豐醫師表示,該病患前往蘭嶼、台東旅遊後,出現發燒、肌肉痠痛、頭痛等症狀,於一般診所就診並服藥多日,但卻無改善。之後因呼吸困難至醫院急診就醫,檢查發現肝功能指數異常,胸部X光兩側浸潤併發呼吸衰竭,因懷疑恙蟲病感染,在加護病房治療期間,給予四環黴素類抗生素,三日後,症狀獲得大幅改善。顏永豐醫師指出,陳先生症狀為典型的恙蟲病例,在蘭嶼、台東地區為該傳染病流行區域,若至流行區旅遊後,出現發燒、頭痛、全身紅疹等症狀,需盡快至醫療院所檢查有無恙蟲病感染。

吃魚起紅疹 組織胺惹的禍

吃魚起紅疹 組織胺惹的禍#紅疹

日前一名5歲男孩因喝味噌魚湯引起全身蕁麻疹,經治療後蕁麻疹症狀緩解;另一名2歲男孩在吃炸魚排後,引起臉部潮紅、蕁麻疹、頭痛、噁心、嘔吐及腹瀉等,經抗組織胺等治療後症狀漸漸緩解。他們父母都疑惑為何以前吃魚沒有問題的孩子,現在為何會對魚肉過敏?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科張寶玲醫師指出,日前因白天氣温較熱,如果魚肉被細菌污染或魚被捕撈後未適當冷藏保鮮,魚肉中之胺基酸(histidine)會被細菌的酵素(histidine decarboxylase)代謝成組織胺,温度愈高使細菌活性愈强,且時間愈久組織胺量愈多。組織胺魚肉中毒(Histamine fish poisoning)症狀嚴重度與食用組織胺之量有關,煮熟受污染之魚肉可殺死細菌,但當產生組織胺後,加熱或冷藏均無法破壞組織胺,故需注意魚肉之新鮮度。張寶玲醫師指出,組織胺魚肉中毒症狀主要為臉部潮紅、頭痛、頭暈、蕁麻疹、心悸、噁心、嘔吐、腹胶痛及腹瀉;症狀在食用此類魚肉後幾分鐘至1小時內出現,多持續數小時。如果以前吃魚沒有問題的孩子,在吃魚後有類過敏反應,或有多人同時食用此類魚肉後有以上症狀,臨床上應考慮組織胺魚肉中毒症。以同類魚肉之新鮮魚肉檢體作皮膚過敏測試或血液過敏原檢查,可排除真正之食物(魚肉) 過敏。張寶玲醫師提醒父母,讓孩子食用魚肉時要特別注意魚肉之新鮮度及適當冷藏保鮮魚肉,以免產生組織胺魚肉中毒。

夏日旅遊 小心小黑蚊肆虐

夏日旅遊 小心小黑蚊肆虐#紅疹

暑假旅遊旺季到了,天氣也逐漸變熱,正是小黑蚊「黑金鋼」密度開始攀升的季節,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十三歲妹妹,六月中旬第一次與父母親來到花蓮遊玩,在旅遊途中,疑似被小黑蚊叮咬後,四肢出現大片的紅疹,紅腫不消,呼吸急迫,在被緊急送往花蓮慈濟醫院急診後,經過醫護團隊治療,所幸已無大礙。花蓮慈院小兒科吳昭霆醫師表示,患者來到急診之後,呼吸很快就恢復正常,初步判定呼吸急迫的症狀,是由緊張等心理因素引起,在抽血檢查後雖然沒有發現異常,但是患者全身還是出現紅疹,所以,特地會診了急診部毒物科陳立光主任。陳立光主任表示表示,一般來說通常被蜜蜂或是虎頭蜂叮咬,才容易出現全身類似紅疹的過敏症狀,而小妹妹應該是第一次來台旅遊,被小黑蚊叮咬所引起的過敏現象,經過治療後以無大礙。陳立光主任也呼籲家長,被蚊蟲叮咬不能因為是小小紅腫就輕忽,曾經有人抓搔使紅疹腫大,最後感染蜂窩性組織炎,更是得不償失。暑假到了,許多人趁著假期外出遊玩;在玩樂的同時,別忘了防蚊的工作不可少,尤其家長帶小孩外出踏青,隨時潛藏蟲蟲危機。陳立光表示,發現被蚊蟲叮咬後,應盡速治療處理,別猛抓、猛搓,建議可以沖點冷水,或擦具涼性的藥膏,減緩發癢的不適,減輕紅腫;若是出現若疼痛感持續、紅腫不消,甚至出現嚴重過敏現象,應儘快就醫治療!

腸病毒好發期 手腳出現紅疹應注意

腸病毒好發期 手腳出現紅疹應注意#紅疹

隨著天氣漸漸回暖,又到了腸病毒好發的季節,署立彰化醫院呼籲家中有幼童的家長應多注意,若幼童出現發燒、口腔黏膜水泡及破損、不吃東西或手腳長紅疹,應儘早到小兒科門診就醫,避免引發腦炎、心肌炎等重症。署立彰化醫院小兒科黃耀鋒醫師說,從三月中旬,彰化醫院小兒科門診感染腸病毒的幼童明顯增加,以六個月至六歲幼童最多,症狀除了明顯的發燒、口腔黏膜水泡、手腳出現紅疹外,還有常被誤認為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喉頭黏膜破損。黃耀鋒醫師說,腸病毒有漸漸增加的趨勢,前來求診的小朋友的症狀大多是發燒和喉嚨痛,另外求診家長也訴說小朋友都吃不下東西,這幾天就有一位六歲的小妹妹,因為在家突然高燒至39度,所以媽媽帶到小兒科門診,這位小妹妹當時並沒有其他明顯的症狀,但在醫師細心檢查後,發現她的喉頭黏膜已經出現破損,而且在她的雙手和雙腳上有許多細小的紅疹,綜合小妹妹的症狀,確定感染的是腸病毒所造成的手足口病,靠著媽媽細心的照顧,小妹妹回家接受數日的藥物治療後已經痊癒。黃耀鋒醫師表示,腸病毒感染是小兒族群常見的疾病,其實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統稱,這一群病毒包含了至少三十種以上不同的病毒,例如柯沙奇病毒、小兒痲痺病毒、以及惡名昭彰的腸病毒71型等等,都統稱為腸病毒。黃耀鋒醫師進一步表示,當小朋友們感染腸病毒時,通常會以兩種病徵表現,一種是疱疹性咽峽炎,另一種是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的病童一般有發燒、口腔黏膜水泡及破損,還有拒絕進食等症狀;罹患手足口病的小朋友除了有以上疱疹性咽峽炎的症狀外,在雙手、雙腳和臀部皮膚還會出現小粒的紅疹或是水泡。相較於一般造成感冒或是腸胃炎的病毒,腸病毒的毒性比較強,所以小朋友發燒的溫度和天數通常會比較高,整體症狀也會持續比較多天,讓家屬在照顧上更加辛苦。另外,因持續高燒和進食的困難,使的感染腸病毒的小朋友很容易脫水,這些都會讓病人增加需要住院觀察治療的機會,雖然絕大部份的腸病毒感染都會自行痊癒,但少部份的病患有可能出現併發重症,例如腦炎或是心肌炎等等,嚴重時甚至可能致命,所以如果小朋友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燒,或是原本已經穩定的腸病毒病情又出現變化,那一定要儘速就醫,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另外,預防勝於治療,平日大小朋友們一定要多洗手,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減少感染的機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