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道逆流

嬰兒餐後頻溢奶 餵食小秘訣來改善

嬰兒餐後頻溢奶 餵食小秘訣來改善#胃食道逆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周大的洋洋自月子中心回家後,爸媽觀察到他一天約2、3次餐後吐奶,大多為溢奶非噴射狀嘔吐。自行減奶仍未改善,擔心是否有腸胃道疾病而就醫。經過問診得知,洋洋足月出生且當時體重3000g,看診時體重已達4200g,每4個小時約可吃100至120c.c.奶,每天可換5片以上尿布,無腹脹、嘔吐物含血絲或活力低下等問題,診斷為生理性胃食道逆流。生理性胃食道逆流 約2/3嬰兒會發生小兒科醫師戴季珊表示,生理性胃食道逆流是健康嬰兒會出現的正常生理現象,由於餵食後胃部撐大,增加短暫下食道括約肌鬆弛的發生,使胃內的奶容易逆流回食道,甚至由口溢出。隨著年紀增長、胃容量慢慢增大、稠狀副食品添加、坐著或站立時間增加、短暫下食道括約肌鬆弛減少發生,生理性胃食道逆流便會逐漸改善。據統計,約2/3的4個月大嬰兒每天至少吐1次,直到7至12個月大才會逐漸改善。如果嬰兒頻繁溢奶、吐奶時,應就醫鑑別診斷是生理性胃食道逆流還是疾病引起。除了最常見的生理性胃食道逆流,嬰兒溢吐奶還有其他可能致病因素,包括蛋白過敏、幽門狹窄、腸道阻塞、腸道扭轉、先天性巨結腸症、先天性代謝異常、急性腎上腺不足,及病理性胃食道逆流等。若確診餵食應少量多餐、頻繁拍嗝、餵食後保持直立姿勢嬰兒哪些吐奶症狀要注意?戴季珊醫師表示,一定要注意溢吐奶的嬰兒其嘔吐物是否含有血絲或膽汁、餵食困難、體重增加不佳、呼吸道症狀、活力下降等情況, 倘出現上述警示症狀,應儘早就醫檢查。如果確診為生理性胃食道逆流的嬰兒,餵食應少量多餐、頻繁拍隔、餵奶完保持直立姿勢且避免激烈活動、睡覺時仰睡且抬高頭部、避免尼古丁接觸都可以緩解嘔吐狀況。最後戴季珊醫師提醒,倘嬰兒出現頻繁溢吐奶時,應就醫鑑別診斷,生理性胃食道逆流隨著年紀增長,逆流的狀況有很大機會逐漸改善,調整生活習慣也可緩解溢吐奶狀況。自行減奶對於改善溢吐奶的情況並沒有幫助,反而嬰兒可能因肚子餓激動哭鬧增加吐奶機率,整天奶量不足也會影響生長,造成更大的問題。

年節暴飲暴食 中醫茶飲防胃食道逆流

年節暴飲暴食 中醫茶飲防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5歲的蔡小姐是一名業務經理,工作壓力大、進食速度快,一年前曾因咳嗽不癒,就醫發現是胃食道逆流。服用西藥半年後效果不彰,再次檢查發現病況加重,伴隨巴瑞特氏食道病變,因不願意西藥越吃越多,轉往中醫科就診。症狀包括咽喉灼熱疼痛及異物感、飯後上腹脹滿,以柴陷湯加減做治療,治療1個月後症狀明顯改善,異物感及疼痛減輕,更年期夜晚潮熱問題也一併改善,治療3個月後西藥已經停藥,持續於門診追蹤。胃食道逆流 緊張、壓力大易復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表示,據統計台灣人每4個人中就有1個胃食道逆流,以中年人為主要族群。生活步調快、工作壓力大,加上熬夜加班三餐不定時,導致胃酸逆流,引起胸部燒灼感、胸痛、咽喉異物感、慢性咽炎、吞嚥困難、上腹痛、腹脹、夜間躺下咳嗽等不同症狀。服用西藥制酸劑及促進胃排空藥物能緩解症狀,但緊張或壓力大時症狀易再復發。謝旭東醫師說明,胃食道逆流在中醫屬於「胃脘痛」、「吞酸」,常由於飲食失調、鬱怒傷肝,肝氣逆而犯脾胃,也就是因情緒影響消化功能,胃氣上逆以致胃酸上泛。「柴陷湯」為小柴胡湯和小陷胸湯合方,小柴胡湯疏肝理氣,使情志放鬆,紓解壓力,從胃食道逆流的源頭處理;加上小陷胸湯清熱寬胸,治療因胃食道逆流所導致的消化道炎症,或是搭配上白芨、浙貝母保護胃黏膜。可以按壓穴道、茶飲保健 減緩胃食道逆流症狀謝旭東醫師建議,若想改善胃食道逆流的問題,要注意吃飯時間不宜過短,晚餐不能過飽或太晚吃,以免一躺下就胃食道逆流導致咳嗽。酒等刺激性食物、巧克力、甜食、高脂肪類難消化食物要減少食用,寒涼的食物更應避免。減少壓力來源,保持心情舒暢,胃食道逆流有一定程度的肝氣鬱結,放假時可以出外活動放鬆自己。手上的內關穴、肚臍上的中脘穴、腳上的足三里穴,在胃食道逆流發作時盡快按壓,能夠舒緩症狀,睡前按壓5分鐘,則能避免胃食道逆流發作。或以降逆護胃茶保健,以木香2錢、鬱金2錢、玫瑰花2錢,放入500c.c.的熱水中悶10分鐘即可飲用。玫瑰花、鬱金行氣解鬱,讓人心情愉悅,木香和胃降逆,舒緩胃脹胸痛,減輕胃食道逆流症狀。但要注意,感冒、腹瀉、虛寒體質,不適合服用。

胃食道逆流沒改善 就醫驚見食道癌

胃食道逆流沒改善 就醫驚見食道癌#胃食道逆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80歲的黃老先生,因為胃食道逆流一直無法改善,在親友建議下到求診胃腸肝膽科就醫。經醫師問診並進行胃鏡檢查,發現食道內有約4公分左右的扁平腫瘤,經切片檢查後確認罹患第1期食道癌。醫師與患者本人及家屬討論後,決定進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手術,術後恢復良好,術後5天即出院返家休養。內視鏡黏膜下剝離手術 體表不留下傷口童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劉博表示,個案因為發現得早,才能在腫瘤尚未擴大前,就及時進行治療根除病灶,且治療成效相當良好。內視鏡黏膜下剝離手術就像照胃鏡,身體表面不會留下任何傷口,經口將內視鏡與內視鏡電刀伸入食道,逐層剝開與分離正常黏膜組織以及癌症組織,就能將腫瘤完整切除,保留完整食道結構,不僅避免影響食道功能,復發率也較低,效果等同傳統手術。食道癌初期無症狀 吞嚥困難時腫瘤已有相當大小劉博醫師說明,食道癌與飲食習慣有關,菸、酒、檳榔及含亞硝胺類的食物及熱湯熱茶,都是造成食道癌的危險因子。另外,根據衛福部國健署長期的統計資料,50歲以上的男性國人亦是罹癌高風險族群。食道癌初期無明顯症狀,病人可能會感覺到喉嚨卡卡、痰清不乾淨,也可能長期咳嗽,但這類症狀很容易被認為是其他疾病而忽視。臨床上只有少數病人在早期發現罹患食道癌,且越晚發現罹癌則預後越差,可稱得上沉默殺手。食道癌初期毫無症狀,只有腫瘤大小已經佔據整個食道管腔的一半左右時,才會出現吞嚥困難的症狀。當發生症狀而進一步就醫診斷時,大多數為期已晚。而且食道癌為胃腸道癌症中預後最不好的一種,與胃或腸癌比,存活率較差。戒菸、酒、檳榔 切忌暴飲暴食劉博醫師呼籲,避免食道癌找上門,應戒除菸酒與檳榔等惡習,並保持清淡的飲食習慣,也切忌暴飲暴食。每年按時進行健康檢查,也能提高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機率,如果民眾長期感到腹部不適,或喉嚨有異狀,建議至胃腸肝膽科尋求專業醫師的檢查。

脹氣、胃酸逆流 恐破壞後牙

脹氣、胃酸逆流 恐破壞後牙#胃食道逆流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小嬰兒喝奶喝得太飽,便會嘔奶,因為胃裡塞下太多東西,過高的壓力就會發生嘔吐,有經驗的父母知道,奶不能一直灌,嬰兒喝不下時,就得先抱起來撫拍背部,好讓嬰兒「放風」,待他嗝出了一口氣,又可以繼續喝奶了,否則如果強灌的話,必嘔無疑。胃酸逆流侵蝕 主要破壞後牙有小孩食量很小,因為他稍微有飽足感就會嘔吐,有成年人不能吃麵類,連麵包也不行,吃了就會胃脹氣,然後就食道灼熱了,這種由胃酸逆流造成的侵蝕,主要破壞後牙,越後面越靠近喉嚨的破壞越大,越往前則酸蝕越輕微。跟胃酸逆流不同,有的病人出現全口酸蝕的現象,所有上下前後牙齒都像被刮了一層,我們必須像偵探一樣,推理造成問題的原因,引導病人回想可能的原因,比如說是不是愛吃酸,或固定有吃酸的習慣,結果往往證明猜的沒錯。氣泡和糖水酸蝕 猛爆性蛀牙汽水是雙重的酸,它冒的氣泡就是高壓灌入糖水的二氧化碳,與水結合後就是碳酸,而且糖分在口中也很快被細菌轉變成酸,因此氣泡和糖水的2層酸蝕,加上飲用頻率很高,造成猛爆性蛀牙!一位30多歲的黝黑男子,身材健壯,很特殊的是,他的全口酸蝕,尤其前牙朝外的那一面酸蝕的最厲害,我檢查他酸蝕的模式,他全口牙齒分布均勻,後面大牙的咬合面侵蝕得不平坦,所以是酸蝕沒錯,但奇怪的是:前牙酸蝕的整片平坦,這一點顯得與眾不同。牙齒被游泳池溶掉 前牙酸蝕嚴重「我是游泳教練。」他告訴我,「以前我在外地工作,今年才換工作地點,全家搬來這個城市,其中1個主要原因是,以前工作的游泳池,他們加入的氯太濃了,太嗆鼻,我屢次提出改進,他們都不聽,長期以來,已經對我的呼吸器官造成影響。」身為游泳教練的他,每天都必須泡在水中,並且呼吸它所散發的氣味,我說:「你游泳的時候,一定會含到泳池的水吧?」他說:「每天,在那裏工作幾年後,我的牙齒就開始敏感了。」所以他的牙齒是被游泳池溶掉的,怪不得前牙酸蝕特別嚴重。(本文摘自/啊~請張嘴:張草看牙記/皇冠出版)

長期胃食道逆流不治療 恐致食道腺癌

長期胃食道逆流不治療 恐致食道腺癌#胃食道逆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常聽見「火燒心」,即是胃食道逆流。近年來隨著飲食西化、工作壓力大、三餐不正常及肥胖比例增高,台灣胃食道逆流患者目前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根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最新的統計結果顯示,台灣胃食道逆流的盛行率近年來已達到25%,也就是台灣每4人就有1人患有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典型症狀 酸液逆流、火燒心等柳營奇美醫院一般及消化系外科醫師趙頌慈表示,胃食道逆流就是胃的內容物(胃酸、食物、膽汁等)倒流入食道、咽喉、口腔,甚至呼吸道等部位。一般正常情況下,食道遠端括約肌沒有進食時處於關閉狀態,只有吞嚥或食道蠕動時才會打開並將食物排入胃部。但有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其食道遠端括約肌較關不緊,胃的內容物容易倒流回去而引起一些不適症狀,典型症狀包括酸液逆流、火燒心或心口灼熱等;非典型症狀則包括嗝氣、慢性咳嗽、聲音沙啞、慢性喉嚨發炎甚至氣喘。生理、藥物、飲食、菸酒都可能是原因趙頌慈醫師表示,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原因很多,包括「生理因素」,如老化、肥胖及橫隔膜裂孔疝氣等;「服用藥物」,如某些治療氣喘或高血壓的藥物;「食物」食用過甜、刺激性大、高油脂食物或會增加胃酸分泌的水果(如柳丁、葡萄柚、番茄、鳳梨等);吸菸及喝酒等。要有效防止胃食道逆流發生,必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菸不酒、避免過胖,少食用刺激性及易產生胃酸的食物,進食後勿立即躺平,睡前2小時前避免吃東西,甚至避免作造成腹壓上升的動作。若仍然效果不佳則可使用增加食道蠕動和抑制胃酸的藥物,當上述治療方式均失敗或效果不佳,才建議以手術處理。據統計,對藥物治療效果仍不佳的病人,約15至20%建議手術治療。長期胃食道逆流 可能導致食道腺癌的前驅病灶趙頌慈醫師表示,有些病人已習慣胃食道逆流的不適症狀,而不願意接受手術治療。但是胃食道逆流除了引起食道發炎或潰瘍,需特別注意長期胃食道逆流,是引起食道腺癌的前驅病灶(巴瑞特氏食道)發生的重要原因。經研究發現,巴瑞特氏食道常發生在食道遠端,胃食道逆流患者的發生率約為3至5%,後續演變為食道腺癌的機率則每年約為0.4至0.5%。胃食道逆流的患者接受手術治療,更重要目的在於減少巴瑞特氏食道的發生。微創手術非所有人適合治療胃食道逆流的微創手術重點在重建有效的食道遠端括約肌、修補橫隔膜裂孔疝氣、將疝氣內容物復位。過去以傳統剖腹的方式進行該手術,病人手術後往往因為剖腹傷口產生的疼痛而不敢深呼吸、咳痰,導致痰液鬱積造成肺炎,另外也因為術後較有疼痛感,病人相對比較晚下床活動,導致腸道復原期較長。近年來針對胃食道逆流的手術治療趨勢漸以微創手術為主流,但趙頌慈醫師強調,微創手術應用上仍有限制,對於不適合全身麻醉、心肺功能不佳、生命徵象不穩或腸粘連嚴重的病人,較不適合以微創手術治療。建議術前應與外科醫師充份溝通討論,才能確保術後良好成效與安全。

女氣喘突惡化 竟是胃食道逆流惹禍

女氣喘突惡化 竟是胃食道逆流惹禍#胃食道逆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38歲王太太(化名),自小就有氣喘與過敏的家族史,並檢驗出對塵蟎、貓毛、狗毛過敏。在醫師的建議下,王太太平日均遵循醫囑避免接觸過敏原,也有按時回診、規律用藥,因此在每次的氣喘控制測驗(ACT)中均得到20分以上,對應「控制良好」的不錯分數。直到今年一月初回診,她憂心忡忡地向醫師反應,氣喘似乎出現控制不穩現象,起初是夜咳的情況日漸頻繁,後來連呼吸也不時出現咻咻喘鳴聲。經主治醫師細心問診與檢查,一一排除可能導致氣喘惡化之因素後,發現王太太體重在短短幾個月內增加不少,且身體質量指數(BMI)從過去的24增為26,顯示為過重,加上患者提及近日常有胃不舒服之情形,便懷疑是「胃食道逆流」共病導致氣喘控制不良。後經胃腸科醫師確診治療,並輔以藥物緩解症狀,而王太太也在醫師建議下,恢復每日運動的習慣,自我督促減重,約半年後,不僅氣喘相關症狀得以改善,用藥也經醫師診斷可調降為中低劑量。氣喘控制不良四大成因 「共病」種類含括多元收治此案例的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秦建弘表示,氣喘控制不良常見原因可分為四大類,一是遵醫囑性、用藥順從性低,二是常接觸環境過敏原,三是吸入器使用方式錯誤,未能吸收良好藥效,四是「共病」未妥善治療處理。臨床氣喘共病以鼻子過敏,如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等症狀最為常見,但「共病」種類多元,舉凡肥胖、胃食道逆流、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精神有焦慮、憂鬱傾向等疾病,均有可能與氣喘交互影響,甚至使症狀加速惡化。共病治療不可輕忽 氣喘控制重要環節 秦建弘醫師說明,在王太太案例中,就是因爲體重增加而加重引發胃食道逆流症狀,造成患者會有胃悶痛、胸口燒灼不舒服等現象。雖然胃酸逆流是在食道作用,但一旦胃酸湧上來將刺激人體的副交感神經,進而引發氣管強烈收縮導致氣喘,更有可能因酸水嗆到氣管,使症狀一發不可收拾。因此呼籲氣喘患者,如有共病症狀,切勿輕忽,應儘速求診對應科別,讓共病與氣喘都能得到良好控制,有助提升生活品質。建立正確治療觀念 氣喘良好控制不是夢秦建弘醫師指出,臨床常見許多氣喘患者,在短期治療後自覺好轉,擔心持續使用類固醇的副作用,就自行停藥、不再回診。但即使表面上症狀改善,呼吸道發炎情形仍可能持續發生,而這類型病人往往再回到醫院時,氣喘症狀已惡化甚至需送急診。事實上,氣喘控制的吸入性類固醇只會作用於呼吸道,且類固醇含量相當於口服、針劑類型用藥的幾百分之一,使用安全性高,只要於使用後漱口,避免殘留於口腔產生黴菌,副作用相當輕微。對於一般氣喘患者而言,只要遵循醫囑,定期回診、規律用藥,共病控制得宜,就能讓氣喘得到良好控制。(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穿緊身衣 恐致胃食道逆流

穿緊身衣 恐致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現代人生活繁忙,壓力大,常常忽略飲食,加上飲食不規律造成的生活緊張、腸胃狀況,胃食道逆流漸漸成為文明病,其實這樣的疾病出現,是一種警訊,告訴民眾務必要注意自身的飲食習慣,避免病情嚴重,造成其他無可挽回的問題。胃食道逆流常與下食道括約肌的壓力改變相關,下食道括約肌位於食道下方,正常情況下可以防止胃酸逆流,胃食道逆流患者常因下食道括約肌壓力降低,增加胃酸逆流的風險,因此,飲食上應避免一些容易降低下食道括約肌壓力的食物種類,在胃食道逆流的狀況下,也要避免過度刺激的食物,減少刺激粘膜。1) 維持適當合理的體重/肥胖會增加腹壓、導致胃部排空緩慢,容易加重症狀,建議每個人都應該計算自己的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Index;BMI)=體重(公斤)/身高平方(公尺),理想 BMI 數值為18.5~24。2) 三餐定時不過飽、少吃宵夜/一次吃太多食物胃部壓力會增加,另外,研究發現,長時間未進食,會造成下食道括約肌鬆弛,因此定時定量很重要,吃的時候也不能過飽,儘量維持每餐七~八分飽。3) 適量的蛋白質食物攝取/胃酸主要消化蛋白質,蛋白質食物過多,易刺激胃酸分泌,建議維持適當蛋白質攝取(4~5份的豆、魚、肉、蛋類)。雖然研究指出富含蛋白質食物可增加下食道括約肌壓力,但過多的蛋白質,刺激胃酸分泌易造成胃食道逆流患者不適。4) 避免高油食物攝取/高油食物會減低下食道括約肌壓力,拉長胃排空時間,也就是增加食物停留在胃部的時間,甜食或是蛋糕大多為高油、高糖食物,應該避免,再者簡單糖類也就是高甜味的食物直接刺激胃酸分泌。精緻醣類食物須看個人接受程度選擇,若吃甜食易感到脹氣或胃酸者,則應少吃。5) 減少茶鹼攝取/研究指出茶鹼會減少下食道括約肌壓力,且刺激胃酸分泌,可可粉、巧克力、濃茶、咖啡、可樂等富含咖啡因的食物,都有較高的茶鹼含量,若有胃食道逆流者,須酌量攝取。6) 減少刺激性食物攝取/嚴重胃食道逆流患者,可能會有黏膜組織發炎,應避免辣椒、咖哩、胡椒等辛辣的食物及調味料,有些酸味較重的水果,如檸檬、柳橙汁等,尤其要避免酒精性飲料及碳酸汽水飲料等。7) 戒除菸、酒/吸菸會減少下食道括約肌的壓力,增加胃酸逆流的風險,有胃食道逆流者也會加重症狀;酒精在身體中會優先代謝,反而減少胃的排空,增加食物停留在胃的時間,加上酒精直接刺激胃酸分泌,戒除菸、酒則是較理想的方式。8) 維持適當的排便習慣/便祕者因如廁習慣,易瞬間增加腹壓,也會加重胃食道逆流,每天適當飲水1500~2000cc以上,可減少便秘的機會。9)每日三蔬二果/每天三份蔬菜、兩份水果,一份蔬菜100g重,煮熟約半碗的量,一天加起來,理想為1.5碗,水果平平的兩碗,視為兩份,或是以棒球大小計算,每天兩顆,不建議空腹攝取水果,因水果的簡單糖類會直接刺激胃酸分泌。10)維持適當的運動/運動能有效增加腸道蠕動,幫助排便,消除壓力及疲勞,但過度運動可能降低食道收縮的能力,因此適當合理的活動即可。11)勿穿過緊的衣服/有些女性因為愛美,常穿著緊身衣物,緊身衣會增加腹部壓力,造成胃酸難往下排空,也會相對增加胃食道逆流的機會。(本文摘自/貳拾醫典:家庭健康營養照護全書/二魚文化出版)

胃酸逆流好難受 針灸調節消化能力

胃酸逆流好難受 針灸調節消化能力#胃食道逆流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許小姐從過年後整天「胃嘈嘈」、溢酸、火燒心,最近每天晚上更是躺下來就胸悶,睡都睡不好。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常熬夜,三餐不定時定量,飲食西化不均衡,又常暴飲暴食,長久下來就會容易出現這類胃腸消化機能異常的問題。覺得胸口跟胃悶,三不五時就反胃作噁,有時甚至感受到胃酸逆流,不自覺咳嗽,或是口臭越來越嚴重,就是受到胃食道逆流的糾纏。胃食道逆流 30至40歲佔大多數彰濱秀傳紀念醫院中醫部醫師邱伯恩表示,導致胃食道逆流的原因與胃酸過多或下食道的括約肌鬆弛有關。目前西醫治療是以制酸劑為主,也有病人需要進行外科手術加強下食道擴約肌張力。但仍有部分病人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或停藥後,甚至手術後症狀再次復發。台灣30到40歲成年人佔胃食道逆流的大多數,目前盛行率約10至20%,現行診斷胃食道逆流多透過胃鏡檢查與24小時酸鹼測定儀檢測。然而臨床上有些病人有胃食道逆流症狀,但胃鏡檢查卻是正常。針灸足三里、內庭、中脘 改善消化能力邱伯恩醫師說,從中醫觀點來看胃食道逆流,要針藥併施做綜合體質的調整。研究證明特定穴位對於促進胃部蠕動排空與抑制胃酸分泌有良好的成效,尤其是對於制酸劑反應不佳的病人,更能夠產生加倍的效果。中醫臨床治療胃食道逆流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內庭、中脘等。現代科技使用「雷射針灸」以低能量雷射對準穴位照射,固定頻率和能量來強化賁門肌肉層內的小神經,改善胃內壓及胃排空功能,調節消化能力,引導食物順利往下移動入腸,並抑制胃酸過度分泌,達成療效。另外搭配使用經絡能量檢測儀,透過不同穴位點微電流通過後產生的參數,配合醫療方大數據的分析,以檢測治療前後的療效評估,更能使傳統診斷上主觀的缺失降至最低。隨著近年健康意識提升,中醫「治未病」的觀念逐步成為主流。胃食道逆流這類文明慢性病若能早期對症施治,並配合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的調整,才是預防疾病的根本之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