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男頭暈貧血 竟是大腸癌3期!

男頭暈貧血 竟是大腸癌3期!#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2歲劉先生,平日身體健康,無特殊病痛,最近常感到暈眩,開車途中需停靠路邊稍作休息,才能繼續駕駛,劉先生至醫院檢查,血紅素只有7.3g/dl,貧血嚴重(正常男性應為13-16g/dl),透過糞便潛血檢查、大腸鏡與斷層掃描,發現是大腸癌第3期,經手術治療後,目前恢復狀況良好。慢性出血 貧血、暈眩大腸癌初期並不會有明顯症狀,一般民眾不易察覺,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莊偉表示,以劉先生例子來說,大腸癌第3期並侵犯到十二指腸,腫瘤所造成的慢性出血,使身體嚴重貧血,時常感到暈眩,一開始以為是勞累造成,後經糞便潛血篩檢,才發現暈眩的元兇原來就是大腸癌,及時手術與化療後,身體狀況逐漸恢復。每年罹癌人數 逾15,000人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民國95年以來,大腸癌發生人數已高居癌症發生人數的第1名,為我國國民最常見的癌症,每年罹患人數約15,000多人,約有5,000多人因此死亡,是10大癌症死亡原因第3位。糞便潛血篩檢 降33%死亡率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但可以藉由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依據歐美國家經驗,每1~2年進行1次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至33%的大腸癌死亡率。吃太肥、不運動 腸癌高危險群大腸癌成因與年齡及飲食習慣有關,脂肪攝取過量、肥胖、缺乏運動、抽菸以及家族內有大腸癌病史者,都是大腸癌高危險群,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50歲以上民眾應每1~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每5年至少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若有大腸癌病史或家族史,建議40歲開始每3~5年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以提早發現病灶。

常吃菜尾?大腸癌悄悄上身

常吃菜尾?大腸癌悄悄上身#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台灣癌症基金會針對大腸癌友調查發現,近8成大腸癌患者罹癌前有「驚腸4作息」,包括:飲食、工作、睡眠與排便習慣等面向,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研究副院長-賴基銘醫師表示,近年國際研究發現不正常作息影響腸胃菌相確實與大腸癌有關聯,希望藉此機會調查國內癌友,進一步分析不正常作息與大腸癌間的關係,提醒全民重視生活作息,全面預防大腸癌的發生。近8成腸癌患者 罹癌前有「驚腸4作息」此次以問卷調查方式,向108位大腸癌友針對其罹癌前的生活作息進行調查,發現「驚腸4作息」問題,分別為:1)餐不定食/有79.6%癌友表示,癌前飲食習慣中,有著經常吃宵夜、用餐時間不固定、跳過一餐不吃,或者用餐過量的飲食特徵。2)睡眠不足/有65.7%的癌友表示,在發現癌症前,一周會有三天以上熬夜、睡眠時間不固定或超過30分鐘入睡的問題。睡眠品質差易使身體免疫力下降,腸胃健康也會連帶受到影響。3)過勞工時/有43.8%表示罹患大腸癌前的職業需要經常加班,且其中有52.2%的癌友表示平均加班時數達3小時以上,為腸胃埋下隱憂。4)排便不順/近4成癌友二至三天甚至六天以上排一次便,而參考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1評估,有55.7%癌友發現癌症前出現便秘或常有腹瀉的情況。作息不正常、愛吃油炸、收菜尾作息不正常、體內菌相差用餐不定時、愛吃油炸、喜吃肉、收菜尾,是調查中發現的日常飲食特徵,在用餐不定時的癌友中,有45.8%的癌友表示發現罹癌之前早餐的用餐時間不固定,其次則是晚餐的39%,甚至有將近一半用餐時間不固定的癌友會跳過早餐不吃,而跳過中餐不吃的情況也高達30.4%。有48.1%大腸癌癌友表示罹癌前常吃油炸、燒烤等較油膩的食物,53.3%的大腸癌友表示罹癌前肉類攝取要比蔬菜多,值得注意的是,有73.1%的大腸癌友表示在發現罹癌前,一周內有2次以上反覆加熱菜尾(剩菜剩飯)食用的習慣,而表示四次以上的則有38%。 

35歲女重養生 竟便血罹癌!

35歲女重養生 竟便血罹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35歲的毛小姐,平時注重養生,不菸不酒, 4年前排便有出血情況,原本想飲食生活都正常,癌症不會找上門,連續到3間醫院檢查,發覺竟罹患大腸癌2期,經過治療,如今正常生活,希望藉此呼籲癌症篩檢的重要性。平均34.7分鐘 1人得到大腸癌亞洲佔全世界大腸直腸癌死亡人數的一半,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癌症登記報告指出,102年全國大腸癌發生人數新增1萬5,140人,平均每34.7分鐘就有1人得到大腸癌,大腸直腸癌更已連續8年高居國人罹患人數最多的癌症,然而台灣仍有7成民眾不做大腸癌篩檢,原因包含「無家族病史」與「沒有相關癌症徵兆」等,因此篩檢率仍低。早期篩檢預防 存活率高早期大腸直腸癌如能妥善治療,存活率高,早期檢查是預防癌症的最好方法,合度精密生物科技推出突破性的癌症預防科技,僅1分鐘、非侵入性的血液檢測,透過CMx®平台即能敏感偵測到循環腫瘤細胞,在大腸直腸癌還能治癒的早期精準找出關鍵的異常細胞,有效降低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大腸癌已連續8年盤據10大癌症之首,且近年來罹患年齡有朝M型化發展趨勢,更有將近1萬5000名的青壯年可能身陷大腸癌的風險中,雖然罹患率高,但大腸癌治療效果與其它惡性腫瘤相較是有相當良好的成效,如何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接受篩檢,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成為一門重要的課題。  

醫訊/大腸癌 自我照護學習講座

醫訊/大腸癌 自我照護學習講座#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腸癌為台灣所有癌症發生人數的第1名,每年約有15,000人罹患大腸癌,5,000人死於大腸癌,為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平日的飲食和運動是關鍵之道。為建立民眾正確的保健觀念,馬偕紀念醫院特別舉辦大腸癌講座,邀請到造口師、營養師及大腸癌病友一同討論,並分享大腸癌術後造口照護、各階段的飲食營養照顧,以及相關資源運用等議題,歡迎報名參加。 名稱:大腸癌 自我照護學習講座時間:105年7月2日(六)上午9:00-12:00(8:50開始報到)地點: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福音樓九樓第一講堂(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92號)洽詢:電洽02-2543-3535分機3475,顏社工師

腸胃操勞4不足 恐患大腸癌

腸胃操勞4不足 恐患大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大腸癌是結腸直腸癌的統稱,根據統計大腸癌的罹癌人數已經追過肝癌、肺癌,成為罹癌人數第一名,成為國人最大的隱憂,大腸癌和我們的飲食習慣有關,高動物性脂肪、高蛋白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有可能增加患腸癌的危險,此外,肥胖、缺乏運動、吸煙、飲酒也可能增加風險。而92萬青壯年腸胃癌隱憂高,提醒關注大腸瘜肉與胃癌前兆,除大腸癌與胃癌發生率外,數據顯示有4.5%青壯年受訪者表示有大腸瘜肉、有5.9%表示有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如欲以腸、胃癌前兆的風險評估,則推斷全台可能有92萬青壯年壟罩在腸癌、胃癌的陰影下。菌相平衡 會影響腸道與胃部機能大腸瘜肉已證實與大腸癌有顯著相關,目前在胃部保健上有多項國內外研究指出,胃幽門螺旋桿菌可能與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有關連性,而胃部長期發炎甚至可能增加胃癌罹患的風險,菌相平衡除了直接對腸道的影響外,也會影響胃部的機能,好菌在腸與胃的健康天秤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有腸胃病的患者通常都有「腸胃操勞4不足」的問題,就是纖維不足、好菌不足、運動不足、樂活不足等4不足,而「腸胃操勞4不足」的特徵包括: 1)纖維不足/81%青壯年每天蔬菜攝取不足3份(每份約八分滿飯碗),65%每天只吃1~2份蔬菜,水果攝取比例也同樣偏低,每日必須膳食纖維攝取量難以達標。2)好菌不足/從排便型態,也顯現體內好菌的缺乏,有33.1%青壯年認為排便時間不定或沒有每天排便的習慣,28.8%表示即使上過廁所也覺得排不乾淨,而有26.6%的人排便及排氣很臭。3)運動不足/針對運動量的調查,可發現每四位青壯年,就有一位幾乎不運動,此外更高達74.9%的青壯年每周運動不滿三天。4)樂活不足/有61.1%青壯年常感到睡不飽及疲累,40.1%的青壯年經常感到壓力,33.7%青壯年表示常熬夜或睡眠不足(平均未滿6小時/天)。

每年5千人死於大腸癌 居癌症人數之冠

每年5千人死於大腸癌 居癌症人數之冠#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大腸癌發生人數自民國95年以來,躍升台灣所有癌症發生人數的第1名,每年罹患約有15,000人罹患大腸癌、5,000人死於大腸癌,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飲食和運動是關鍵之道,研究指出,肥胖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至2倍,且21%到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端午假期即將到來,品嚐粽子,要掌握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原則,讓身體輕鬆無負擔,連假期間也別忘記規律運動,維持健康好活力,預防大腸癌基本之道,就從飲食與運動下手,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很重要,定期篩檢也不可少。每天吃50克加工肉 增18%罹癌風險吃太多加工肉與紅肉,會提高大腸癌發生率,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於2015年10月宣布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並指出加工肉品及紅肉的攝取量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有劑量效應關係,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品會增加18%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每天食用100克的紅肉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大腸癌在早期常無症狀,等到腸道有阻塞、便秘或出血到肉眼看得出來,通常已非早期,因此要早期發現大腸癌,必須靠定期接受篩檢,新型糞便潛血檢查是安全、簡單又準確的篩檢工具,沒有侵入性、不會有疼痛感,檢查前也不必限制飲食,非常方便。傳統粽子的內餡,常見有火腿、臘肉與五花肉等加工肉和紅肉,為了身體健康,建議以白肉取代,並增添五穀糙米增加纖維量,佐以一碗清淡的湯,如冬瓜、竹筍、絲瓜湯等,消暑氣也增加飽足感,搭配一份水果,增加纖維質的攝取,注意均衡飲食,顧腸保健康。 

年年糞便潛血正常 她仍篩出腸癌

年年糞便潛血正常 她仍篩出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糞便潛血檢查正常者,仍要留意大腸癌!一位73歲的婆婆,近來自覺左下腹怪怪的,偶有抽痛感,尤其是要大便前最明顯,解完後就會覺得舒服些,一開始覺得是便秘的問題,便自行服藥;但過了三個月,又出現類似的症狀且無改善。就醫做大腸鏡檢查後,確認在乙狀結腸處有一顆惡性腫瘤,施以腹腔鏡手術順利將腫瘤切除,目前身體復原中。潛血反應無症狀 半數機率有腸癌風險婆婆很疑惑每年都有做衛生所的大便檢查,結果也都正常,為什麼還是會得到大腸癌?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黃凱傑醫師指出,其實這是很多病患就診時都會有的疑問,因為大便檢查時的項目寫著「大腸癌篩檢」,讓很多人認為檢查報告正常就等於沒有大腸癌,事實上,大便檢查的準確率隨著檢查的種類有50~92%之差,甚至會因食物殘渣影響檢查結果,也就是說大便潛血反應正常的病人,還是有一半左右的病人有大腸癌的風險。貧血、排便習慣改變皆是徵兆黃凱傑醫師說明,也許有人會問既然沒那樣準確,為何還要推廣這項篩檢?主要是因為這項篩檢方式便利快速,能用少少的資源篩選出一半的大腸癌病人,而且越早發現癌症的變化,治療需要花費的資源越少,這就是篩檢的意義!而要避免不準確率,醫師提醒民眾若有下列幾種情況則要特別注意,及早就醫治療:1)長期貧血,甚至已經嚴重到會頭暈的情況,更要小心。2)排便習慣改變。3)大便形狀變的細長或是有黏液。4)腹部會隨著腸子的蠕動而疼痛。此外,建議50歲以上、無症狀者,最好每五年做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及每年做大便潛血反應檢查。甚至如果有大腸癌家族史風險者則建議30歲以上就要做檢查。尤其,目前無痛大腸鏡的發展盛行,經由專業麻醉科醫師的協助,讓病人在不會疼之情況下接受檢查,可以減少病人的畏懼感,對於怕痛的民眾,無痛大腸鏡是另一種選擇!

吃蘋果別削皮!更能預防大腸癌、消除疲勞

吃蘋果別削皮!更能預防大腸癌、消除疲勞#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相信各位讀者應該經常會因為忙碌於工作與家庭而感到疲累不已,早上起床後仍覺得腦袋不清醒、整個人提不起勁的感覺吧!這種時候請你吃一整顆帶皮的蘋果。咬下去喀嚓喀嚓的口感,與蘋果汁液流出的感覺,應該可以讓你感到清醒。那種無法消除的疲勞感、身體沉重、腦袋混沌、一片空白、總覺得要爬上車站的階梯很困難、站在電車裡就覺得很痛苦、工作時經常會有睡意來襲…等症狀,在健康檢查時都不會有具體數據,但是恐怕有許多人鎮日都受苦於這種「慢性疲勞症候群」吧!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這些就是所謂的「不完全健康」狀態。慢性疲勞有各種的原因,但是我們可將自由基在惡作劇視為主要的原因之一。我們所吸入的氧氣有2 %會成為自由基,會因為食物或壓力而在體內產生。透過此自由基的作用,細胞會跟著生鏽,而造成慢性疲勞症候群。蘋果皮上所含有的多酚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也就是所謂的抗氧化作用。同時,蘋果皮中所含有的維他命C也被認可具有抗氧化作用。根據英國知名科學雜誌《Nature》於2001年6月22日號所刊載、來自美國康乃爾大學的報告,每100g蘋果裡面具有很於1500mg維生素C的抗氧化作用,特別是帶皮蘋果的抗氧化作用更強。「帶皮蘋果」大約比「去皮蘋果」優異兩倍之多。蘋果皮上的槲皮素(quercetin)、糖苷glycosidic)等都是僅存於果皮上抗氧化成分,因此我們果然無從否定帶皮蘋果的優勢。附帶一提,康乃爾大學所使用的是人類大腸癌細胞株(CACO-2)以及肝癌細胞株(HepG2),在試管中實驗蘋果萃取成分對於癌細胞增生的抑制效果,並且得到蘋果萃取濃度越高越能夠抑制癌細胞增生之結果報告。關於此增生抑制率之結果:在大腸癌細胞株方面:帶皮蘋果→約43%去皮蘋果→約29%在肝癌細胞株方面:帶皮蘋果→約57%去皮蘋果→約40%報告顯示,帶皮蘋果的抗氧化力,約是去皮蘋果的兩倍之多,顯示比去皮蘋果,帶皮蘋果更能夠有效阻止大腸癌與肝癌細胞的成長發育。(本文摘自/蘋果膠生食療法:斷糖.整腸.排毒.防癌/世茂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