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一張篩檢傳單 意外讓他發現第三期大腸癌

一張篩檢傳單 意外讓他發現第三期大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一名61歲的陳先生,從來沒想過自己會罹患大腸直腸癌,直到去年收到一封成人癌症篩檢宣傳單,起心動念接受檢查,沒想到這一驗竟發現自己罹患了第三期大腸癌,嚇得他立即接受手術及化療。不料,因體質的關係,在第七次化療時,竟發生過敏、皮膚紅疹發癢,險些休克、喘不過來,所幸立即處理,才未發生憾事,雖然發生不適,但他擔心如果沒有完成療程會因此復發,表示願意承擔後果,所以,後來在醫師的建議下,他改用了口服化療藥物,目前病情控制良好,並未發現其他癌細胞。擔心化療掉髮 多數人竟選擇直接落跑「大腸直腸癌已成為國人健康的頭號公敵!」高醫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王照元醫師說,大腸直腸癌平均每35.1分鐘增加一例,連續七年居十大癌症榜首,每年新增近1萬5千多人,罹患人數持續上升。特別是新診斷大腸直腸癌病人中,近五成發現時已進入晚期,治療較為棘手,且存活率較低,晚期腸癌主要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若無法手術切除,目前的治療方式則包括化療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等,但患者往往擔心作化療會掉髮、副作用多、又得常常住院,所以,有多數患者在得知要接受化療後,就直接落跑、不再回診。注意!腸癌化療也可口服 健保有給付所幸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腸癌化療也出現了口服劑型,副作用明顯減輕許多,王照元醫師進一步表示,化療目前有2種給予方式,一為「針劑靜脈注射給予」,患者需等床、需住院施打兩天,對另一種則為「口服給予」,不僅可居家服用外,還可取代針劑化療作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一線治療,亦可作為第三期結腸癌患者手術後輔助性治療,目前健保皆有給付。口服藥易有手足症候群副作用 每天最少要檢查兩次至於哪些患者更建議使用口服化療?高雄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王瑞和醫師表示,像是社會生產主力、害怕住院化療者、距離就醫地點較遠、就醫便利性不佳,或需要家屬陪同的、病況較差或對針劑化療不適應者,都可改用口服化療,降低治療中的不便及不適感,避免中斷治療。只不過,在接受口服化療時,可能會出現手足症候群副作用,所以,建議患者每天最少檢查兩次手掌及腳掌皮膚,並做好手足的保養防範,如塗抹含綿羊油的乳霜或含尿素的藥膏,同時應避免手腳泡太久的熱水及激烈摩擦,重要的是不能自行處理或停藥,以免導致病情惡化。

研究:咖啡可防大腸癌復發

研究:咖啡可防大腸癌復發#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不知從哪時開始,喝咖啡成了一項全民運動!早上來杯溫醇濃郁的咖啡,做為一天的開端;下午昏昏欲睡時,來杯咖啡提振精神;晚上加班、熬夜更少不了咖啡助陣,所以,對於現代人而言,一天喝三杯根本不足為奇。雖然大家常喝咖啡的主要原因在於提振精神,但據日前國外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每天飲用4杯或4杯以上咖啡者,可幅降低確診為大腸癌第三期者的復發率。每天喝1杯以下者 保護效果不大該研究主要是由波士頓達納法博癌症中心,在1991~2001年間針對1,000名曾經罹患過第三期大腸癌的患者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每天飲用4杯或4杯以上咖啡(約460克的咖啡因)者,癌症復發的機率較沒有飲用咖啡者低了42%,因癌症或其他因素而死亡的機率也低了33%。至於每天喝1到2杯者,所感受到的益處較輕微;每天只喝1杯或不到1杯者,保護效果則不大,對此研究人員表示,咖啡之所以可預防大腸癌復發,可能與咖啡因有關,只不過,詳細的作用機制尚未不清楚,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臨床腫瘤學期刊》。

標靶藥物接力使用 他成功擊退大腸癌又省錢

標靶藥物接力使用 他成功擊退大腸癌又省錢#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不畏懼雙癌,也不聽信偏方,他積極接受治療,延長存活率!日前,一名80歲的陳先生,3年前被確診出大腸直腸癌,但當時以為只要手術切除後就沒事,孰不知,去年5月回診時卻發現癌細胞轉移至肝臟,面對雙癌的他,不但沒有因此一蹶不振,反而積極接受血管新生抑制劑標靶合併化療、外科切除手術,最後成功擊退腸癌,而目前恢復狀況良好,也正準備前往大阪自助旅行。平均每35.1分鐘 新增1名個案據統計,大腸直腸癌已連續七年蟬聯國人癌症排行榜之首,平均每35.1分鐘就有一名新增個案,對此,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周斌醫師表示,在新診斷大腸直腸癌病人中,每5人就有1人已經轉移,五年存活率僅11%,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除了化療外,也有其他標靶及化療合併治療策略,幫助患者從原本不到半年的平均存活期,提升到兩年半。標靶藥物用對順序 治療效果有效又省錢目前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治療在第一、三線皆有健保給付標靶藥物,第一線治療有2種健保標靶藥物可以選擇,包括血管新生抑制劑、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第三線健保則僅給付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2種藥物都能帶來很好的治療效果,但如果用對順序,則有機會可以使用到兩次健保標靶,降低負擔。「兩次標靶接力使用,讓治療更有效,病患省錢,且活得更久」陳周斌醫師進一步說明,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若先以血管新生抑制劑治療,當治療失敗時,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也有給付作為第三線用藥,但如果先用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卻治療無效,因為血管新生抑制劑並無給付於第三線用藥,接下來就得自費。注意!健保療程完畢不代表治癒健保給付,加上全線標靶新式治療策略,有如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的黃金雙盾,更能勇敢地面對病魔,只不過,陳周斌醫師提醒,目前健保針對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一線標靶藥物治療,僅給付使用24週,但健保療程完畢不代表治癒,建議即使病情穩定仍應繼續使用標靶,爭取最佳存活機會。

大腸癌人數激增!高纖飲食、定期篩檢降風險

大腸癌人數激增!高纖飲食、定期篩檢降風險#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大腸癌在歐洲及美洲已成為最常見之惡性腫瘤之一,過去十年間,在臺灣罹患大腸直腸癌的病人,快速的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民國101年大腸直腸癌位居臺灣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三位,且在民國98年之癌症登記資料中顯示,大腸直腸癌是人數增加最多之癌症。因此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漸漸變成全民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許多國內外的文獻明確指出飲食與大腸直腸癌的相關性,飲食中紅肉、高脂肪、低纖維、低葉酸及維生素D和鈣缺乏等,都會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近來熱烈討論紅肉攝取與大腸直腸癌直接相關,許多民眾可能因過量攝取紅肉,造成減少蔬菜、水果和纖維質攝取,間接增加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性,究竟應該如何降低大腸直腸癌的風險?讓我們從飲食出發。1)充足的纖維/蔬果五(三份蔬菜+兩份水果)、七(四份蔬菜+三份水果)、九(五份蔬菜+四份水果),主食以全穀類根莖類取代精緻主食。2)避免高油脂食物/舉凡糕餅類、冰淇淋、零食點心類都為高油脂食物,淺嚐即止,另外油炸和肥肉也應儘量避免。3)避免過量紅肉攝取(含加工肉品)/紅肉有豐富的鐵質,也是人體最好吸收的形式,不需完全避免,但也不應過量攝取,每天建議最佳蛋白質攝取量為4~5份,紅肉可佔1~2份。(1份約3根手指=1盎司)4)養成每天運動習慣/幫助控制體重,研究指出太過靜態的生活模式和肥胖都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且運動有助於舒緩緊繃的情緒。5)足夠的鈣質、維生素D及鎂的攝取/牛奶、起司、小魚乾等食物有大量的鈣質可每天適量攝取(例:1~2杯低脂奶、1~2匙小魚乾);另堅果類有豐富的鎂,可每日攝取1~2湯匙;而維生素D可經由照射太陽獲得活化。6)養成良好排便習慣。7)避免過多刺激性食物(辛辣)和抽菸酗酒。8)早期發現/醫院有提供免費糞便篩檢,民眾應養成定期篩檢習慣。(本文摘自/貳拾醫典:家庭健康營養照護全書/二魚文化出版)

大腸癌發生率居冠 大魚大肉、少運動造成

大腸癌發生率居冠 大魚大肉、少運動造成#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台北市公布最新十大死因,癌症連續42年居首,平均不到2小時就有一位市民因為癌症過世,而可以藉由早期篩檢早期治療的大腸癌及口腔癌,分別居台北市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1及第5名,為呼應父親節的到來,北市衛生局推出「健康活力爸爸節 父親愛篩檢」活動,共同守護爸爸的健康!大腸癌、口腔癌發生率高 可早期篩檢治療根據台北市衛生局統計資料,大腸癌躍居市民十大癌症死因第2位、乳癌第4位、口腔癌第8位。其中大腸癌、口腔癌也是男性癌症發生率的前5名,這兩項癌症正威脅男性朋友健康。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夢蕙處長表示,103年衛生局提供59萬人次的免費癌症篩檢服務,其中有近4千位市民發現癌前病變,1245人發現罹患癌症,證實透過早期篩檢,能早期治療,挽回寶貴的生命。台北市衛生局因應父親節,推出爸爸節活動,提供四癌篩檢,包括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及子宮頸癌,邀請市民一同參與。飲食西化 帶來大腸癌危機64歲的管女士,平常飲食清淡也有運動的習慣,自覺身體健康無恙,直到去年發現有血便,恰巧收到醫院提醒做篩檢的通知,首次做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確診為大腸癌原位癌,在住院接受化學治療後,現定期回院接受放射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陳冠仰醫師表示,近年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外食比例愈來愈高,且飲食西化,經常大魚大肉,且常吃多脂、多糖、高鹽的飲食,再加上缺乏運動,恐增加慢性疾病的風險,及罹患癌症的危機,提醒民眾,透過定期的癌症篩檢可以早期發現,及早把握黃金就醫時機,預防大腸癌的健康秘訣,就是勤運動、多蔬果、少紅肉。

9旬婦食慾不振達半年 竟是第三期大腸癌所害

9旬婦食慾不振達半年 竟是第三期大腸癌所害#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雖然癌症每年都蟬聯十大死因之首,但根據國健署今年公布的資料發現,大腸癌已從2009年起躍升為發生率最高之癌症,且至2012年全年更有高達1萬4964例,創下新高,也因此,日後因大腸癌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族群也勢必增加。像是日前一名90歲的老婦,因過去半年來總是食慾不振、體重越來減輕,且同時右腹部還有疼痛不適感到醫院檢查,結果發現確診為第三期的升結腸癌,並已造成腸道阻塞,所幸在接受微創手術後,恢復良好,目前正持續接受口服化療藥物治療中。年紀大、心肺功能不佳 腹腔鏡手術風險高臺南醫院外科莊育權醫師表示,微創手術在大腸直腸癌的手術治療上,已逐漸取代傳統剖腹手術,成為目前大腸直腸癌手術的趨勢,雖然微創腹腔鏡手術傷口小、疼痛較輕微、能提早下床活動、術後沾黏問題也較少等,但仍有些限制。因為手術過程須將腹部充氣漲大,以製造手術器械運作的空間,容易對心肺功能造成壓迫,所以,年紀較大或心肺功能不好的病人,腹腔鏡手術的風險就會比較高。

運動提升免疫力 可降50%大腸癌發生率

運動提升免疫力 可降50%大腸癌發生率#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般人都認為,癌症是無法逃脫的命運,但其實癌症是能夠預防的疾病。1996年,根據哈佛大學癌症預防中心發表的數據顯示,癌症的死因中吸菸佔百分之30;飲食佔百分之30;運動不足佔百分之5;飲酒佔百分之3,生活習慣就佔癌症死因的百分之68,也就是說,改善生活習慣的話,我們就能夠預防癌症的威脅。雖然運動和癌症的關係僅僅百分之5,但這裡有項饒有趣味的研究。內容為檢測9千位男性的運動能力,並調查他們十八年後因癌症死亡的比率。結果發現運動能力愈高的人,因癌症死亡的機率愈低。順便提一下,這裡的運動能力是指長時間運動也不會精疲力竭的持久力。高持久力受試者的死亡率,是低持久力受試者的3成左右。持久力高也就表示,他們有著運動習慣,而且不是追求瞬間爆發力的運動,是長時間持續的運動。換句話說,從事像超慢跑這種增加持久力、體能的運動,能夠降低因癌症死亡的風險。根據美國國立研究發表的數據顯示,運動平均能減少百分之30至50的大腸癌患有率。大腸中的糞便能順暢排泄,大腸癌的風險也就變低。事實上也有人說,體力不佳的人有便祕的傾向,比較容易罹患結腸癌。這對因飲食習慣改變而增加大腸癌患有率的日本人而言,是不容小覷的問題。並不只限於預防癌症,許多實驗都證實,從事提高持久力的運動,也能增強身體的免疫力。為了保護身體不受各種傳染病侵襲,藉由超慢跑增加體力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本文摘自/超慢跑入門/商周出版)

研究:青春期肥胖 腸癌風險增2.38倍

研究:青春期肥胖 腸癌風險增2.38倍#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青春期是身體快速成長的一個階段,但卻也是許多人發胖的開始,加上老一輩的人常覺得,小孩子胖胖的就是有福氣,亦或者認定發育期就該多吃點。但可要當心,這些想法恐讓你的孩子離癌症更近,因為研究指出,青春期肥胖的男孩子,成年後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將比一般人高出2.38倍。腸癌風險 隨體重增加這項研究是由瑞典厄布魯大學醫院和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針對約24萬名瑞典男性進行了長達35年的調查。而參加這項試驗者年齡約是16至20歲,大多數的男性體重正常。其中,6.5% 的人體重超重,1%的人屬於過度肥胖,結果這些人成年後,有855人罹患大腸癌。研究人員指出,青春期體重過重者,成年後罹患大腸癌的危險增加了2倍。而肥胖的青少年,日後患腸癌的風險更大,是體重正常者的2.38倍。因此,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也說,肥胖與癌症間的「相關性」是很強的;而大腸癌目前是全球第3大癌症,每年確診人數約140萬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