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37分鐘就一人罹腸癌!「單孔」手術hold住肛門

37分鐘就一人罹腸癌!「單孔」手術hold住肛門#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繼上個月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食用培根、香腸、火腿等加工紅肉易增加直腸癌風險,藉此喚起國人健康意識。但其實,大腸直腸癌在16年來,罹患病例已飆高3倍,且成為台灣十大癌症榜首,平均37分鐘就有一人得到,發生率更是全球第一。誘發因子:飲食、抽菸、遺傳萬芳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建信表示,造成直腸癌的原因多為飲食、抽菸及家族遺傳,其中又以常吃進致癌食品有關;而直腸癌的症狀有解血便、不定期跑廁所及排便習慣改變,如異常腹瀉或便秘,都屬不正常現象;一旦出現就得儘速就醫檢查,經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直腸癌症狀:解血便、腹瀉、便秘然而,儘管直腸癌高居國人癌症之首,還是有許多患者擔心手須需要切除肛門,必須依賴永久性人工肛門而放棄治療;但其實在醫療進步下,目前已推出「單孔腹腔鏡」來幫助患者。對此陳建信醫師說,因此手術傷口小、疼痛感低、恢復速度快且併發症少,近年來發展都很不錯。曾罹腸胃炎、肺結核 手術成功率低此外,直腸癌患者最擔心的肛門保留問題也有新突破;陳醫師指出,利用單孔腹腔鏡摘除大腸癌腫瘤的案例中,肛門保留率已成功超過9成,甚至3年來都沒有切除肛門的大腸直腸癌患者。他進一步指出,此手術可為多孔腹腔鏡手術的進階版,因其將多數傷口集中成2~5公分,不僅傷口小也降低感染風險、減輕負擔。但是,並非所有人都可接受此治療;陳醫師提醒,若曾經罹患腸胃炎、肺結核,或經歷重大車禍、開過刀者手術成功率低,應選擇多孔腹腔鏡手術或傳統手術為佳。簡單來說,只要是沒有沾黏風險都可接受單孔腹腔鏡手術治療。

驚!愛美不曬太陽 恐提高大腸癌機率?

驚!愛美不曬太陽 恐提高大腸癌機率?#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沒有紫外線,人體就無法製造維生素D,也就無法攝取到鈣質!維他命D是腸攝取鈣時的必要元素!人類的皮膚照射到陽光時,就會製造出維他命D。維他命D具有讓骨骼吸取鈣質的作用,所以如果不照射到紫外線,幾乎無法製造出維他命D。即使你攝取再多的鈣質,如果體內的維他命D不足時,會使身體無法吸收到鈣質。接著為了彌補血液中的鈣質不足,骨骼就會因此而溶解。鈣質可以預防大腸癌!攝取鈣質及維他命D與預防大腸癌息息相關,這一點在日本幾乎沒有人知道,從1990年代後半期許多歐美大規模研究中,相繼發表了有關鈣質能夠降低大腸癌的發病風險的報告。另外,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及美國癌症研究協會,睽違10年所改訂的2007年的報告書中,做出了這樣的結論:「鈣質幾乎確定可以預防大腸癌。」由肝臟製造後排出腸中的膽汁,雖然是消化液,其中所含的膽汁酸如果在腸內變化為二次膽汁酸,就會致癌。但也有一說是,這種二次膽汁酸只要與鈣質結合,就會無毒化,並排泄在糞便之中。不常照射陽光的人,必須多攝取維他命D的食物,預防大腸癌!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的溝上哲也教授等人,在2000年至2003年之間,以福岡市及其近郊的836位大腸癌住院患者以及861位非大腸癌住民為對象進行調查,詢問他們關於148項食品的攝取頻率與攝取量、職業(工作中是否有步行)、抽菸、飲酒、日常生活的活動量等等,詳細地調查了他們與大腸癌風險之間的關聯。為經常照射陽光與不常照射陽光的人,以維他命D的攝取量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來分析後發現,不常照射陽光的人,只要從飲食中攝取維他命D,罹患大腸癌風險就會降低。總而言之,調查結果顯示,從事內勤工作等不常照射陽光的人,必須從飲食中攝取維他命D,這是相當重要的事情。女性大腸癌患者增加 與全力防曬有關紫外線的確是造成斑點及皺紋的原因,過度曝曬於陽光之下,會帶給皮膚傷害,應該盡量避免。但其實日本女性癌症罹患率第1名就是大腸癌,這個數據應該與日本女性過度杜絕UV紫外線有關係吧。照射陽光時皮膚會製造出大量的維他命D,以預防癌症的觀點來看,適度的日光浴是相當重要的。你覺得,減少斑點及皺紋重要,還是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較令人安心呢?(本文摘自/自然醫學博士教你真健康常識/蘋果屋出版)

狂瀉不止!原來是神經內分泌瘤作祟

狂瀉不止!原來是神經內分泌瘤作祟#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王大明(化名)連續腹瀉一個月,嚴重到一吃東西就跑廁所,看了多家腸胃科診所,大腸鏡、胃鏡檢查都顯示正常,卻仍天天狂瀉超過五、六次,影響平日工作與生活甚鉅。最近一次送醫,是因多日未進食,造成體重下降、暈眩後緊急送入急診室施打營養針。身體虛弱不宜手術治療 注射長效型體抑素減緩症狀嘉義長庚副院長兼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李冠德描述:「該患者從腸胃科轉來血液腫瘤科,經電腦斷層發現,胰臟有一公分左右的腫瘤,切片後確診為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但因患者症狀嚴重,且體重過輕、體力很差,不適合進行手術治療,因此施予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接受治療後,患者腹瀉狀況明顯減緩,且恢復正常進食,一個月後身體狀況改善,才進行手術切除腫瘤,整體治療結果良好。」神經內分泌瘤難確診 緩解症狀、延緩腫瘤惡化為治療重點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因為賈伯斯而逐漸被大眾認識,李冠德醫師指出,但因患者的症狀如腹瀉、腹痛、咳嗽、盜汗及熱潮紅等,與一般腸胃疾病或更年期症狀類似,容易遭忽略或混淆,「這類患者往往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確診,且有超過一半的患者確診時腫瘤已經轉移。」診斷神經內分泌腫瘤必須靠醫師的臨床經驗,而民眾自身也要有所警覺,如今診斷工具進步,「生物標記平台」能幫助早期診斷、監測治療的成效,但要確診及確認惡性度仍需採病理切片。李冠德醫師進一步說明,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手術切除是最根本且能根治的方法,對於無法切除或已經轉移者,治療重點則以症狀治療及延長壽命為主。「化學治療對神經內分泌腫瘤普遍反應不佳,近年診療上使用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或口服mTOR抑制劑,可有助緩解功能性症狀、延緩腫瘤惡化速度、延長存活期。」研究證實,使用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除可有效紓緩功能性症狀外,對於原發部位於間腸(mid-gut)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可延緩腫瘤惡化時間達15.6個月,目前已是國際治療的標準方針。李冠德醫師提醒,神經內分泌腫瘤是需要長期抗戰的慢性癌症,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預後極佳。因此,若有類似更年期症狀、長期失眠、腹瀉、腹痛等情形,且持續一年以上者,要有所警覺,儘早確診接受治療,才是防治的關鍵!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未追蹤病情 檢查竟罹大腸癌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未追蹤病情 檢查竟罹大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25歲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5年前於外院就醫診斷及短期治療後,就未加以理會及追蹤病情,沒想到多年後因病情惡化,再做大腸鏡追蹤才發現是乙狀結腸狹窄,進一步切片,竟已罹患大腸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周仁偉醫師表示,根據國外文獻報告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比起一般人有較高罹患大腸癌的機會,隨著診斷時間越久,若未持續治療或追蹤,罹癌的風險越高。因此,定期追蹤病情極為重要,才能避免憾事發生。誤血便為痔瘡 小心慢性腸道發炎上身事實上,發炎性腸道疾病(簡稱IBD)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是一種腸道慢性反覆性發炎的疾病。好發年齡為20至40歲,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基因遺傳、腸黏膜免疫調節異常、腸內共生菌種的改變或環境壓力等因素有關。周仁偉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屬於腸道發炎的一種疾病,其症狀表現為腹痛、腹脹、體重減輕、血便,有時會伴隨發燒。特別是血便的症狀,多數人常誤以為是痔瘡,加上痔瘡多發生在年輕人,更容易延誤診斷及治療時機。周醫師強調,慢性發炎腸道疾病症狀持續較久,當症狀連續一段時間未改善且伴隨其它異常症狀時,建議民眾可做大腸鏡檢查,確認是否有其他病因。3治療遠離潰瘍性結腸炎 急性發作病患不恐慌目前潰瘍性結腸炎治療方式有下列幾類,患者需多加注意:1)日常生活飲食/建議飲食低油、低渣、低奶飲食,避免油炸、油煎等辛辣食物。2)藥物治療/包含像水楊酸類抗發炎藥物、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3)手術治療/包括部份或全大腸切除,但前提是病患需是內科治療失敗,或有腸道阻塞及癌病變時,才建議採取手術治療。此外,針對急性發作的患者,有時會使用類固醇治療,但不宜長期使用,以避免像是骨質疏鬆、高血壓、水腫、電解質不平衡及感染風險等副作用產生。值得一提的是,現行生物製劑推陳出新,對嚴重型IBD病患不僅可緩解症狀,增加腸道黏膜潰瘍癒合率,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目前健保有給付克隆氏症,但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仍須自費。手術切除大腸仍有復發風險 需定期追蹤控病情仍有很多病人會詢問,手術切除後潰瘍性結腸炎就會治癒嗎?對此,周仁偉醫師表示,根據臨床經驗觀察,部分患者會藉由手術將大腸切除,但手術切口仍有復發的風險,甚至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建議患者,不論手術或藥物治療後,皆需要定期追蹤並與醫師相互配合,才能避免病情復發的風險。同時呼籲,由於IBD病患需要與病共存一輩子,因此,找對醫師積極且持續藥物治療疾病、對自己有信心、不要有過度的壓力,並輔以營養師的飲食建議,穩定病情不是難事。

便祕、腹瀉輪番來 大腸癌4症狀不可不知

便祕、腹瀉輪番來 大腸癌4症狀不可不知#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飲食西化加上人口老化,使得大腸癌是爬升速度飛快的癌症之一,不但在十大癌症中盤據第三名,發生人數更是高居冠軍,約每42分鐘就有一個人罹患大腸癌,並且有年輕化趨勢。演藝圈傳出罹患大腸癌更是時有所聞,像是余天的二女兒余苑綺雖然不到三十歲,也因血便意外發現罹患直腸癌第一期。因此一但有出現下面4大常見症狀,可別輕忽,以致延誤了早期診斷及治療的時機。8成腸癌由瘜肉病變   症狀多樣須留意從統計數據看來,因大腸癌導致的死亡人數驚人,但它算是相對溫和的癌症之一。超過80%的大腸癌來自良性瘜肉病變,而且需要約5~10年才會癌變。因此任何人有下面這些症狀,就應懷疑有了腸胃道的病灶,該找醫生檢查。阮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張勝捷醫師說,大腸癌的表現症狀非常多樣,統計上比較常見的包括:1)排便異常/排便習慣改變,如原先排便習慣良好卻開始發生慢性腹瀉,便秘;甚至是雖然有便意,明明肛門卡著東西,卻又解不出來。2)糞便形狀發生改變/當糞便漸漸變細,有時候是因為腫瘤引起腸道狹窄。3)便血或糞便帶血/雖然有血便是大腸癌的警示症狀之一,不過以腸胃潰瘍、痔瘡、肛裂等良性的病灶居多,但出血畢竟是一項警訊,表示腸道健康出現問題,還是必須尋求醫師診斷確認。4)其他/慢性腹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等。有症狀大多晚期  定期篩檢保命之道而一旦出現症狀,大多已經是治療效果較差的第3期或第4期,對於如此無聲又無息的癌症,與其不知不覺任其蠶食鯨吞,倒不如主動出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而張勝捷醫師也提醒,目前衛福部補助50歲以上、未滿75歲的民眾,可每2年1次免費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有助於早期篩檢大腸癌的潛在族群。檢驗結果若為陽性,建議及早到醫療院所安排大腸鏡檢查。此外,如果有家族史者,建議應每1至2年作大腸鏡檢查,才是大腸癌防治的根本之道。

便便見紅要注意!8種可能疾病恐找上你

便便見紅要注意!8種可能疾病恐找上你#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猛然一看,便便出現像血一樣的紅色,也就是「血便」症狀時,首先要確認是否消化道有出血的症狀?「大概是因為昨天吃了很多番茄的緣故啦!」應該很常聽到這一類的說法吧?但這可不是能如此悠哉、輕鬆面對的情況。一般而言,便便沒有那麼容易因為吃了紅色的食物而變紅喔!實際上,有時吃了較多含有天然紅色素的食物,也會讓排泄物變得紅紅的,例如紅色火龍果,不過,只要停止食用就會恢復正常。此處所指應是持續有血便的症狀。成人罹患頻率最高的,是裂痔(肛裂)造成的出血。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的案例:因為用力排出較硬的便便,結果鮮血染紅了馬桶,有人血便的出血量甚至多達一個杯子之多,這就是裂痔的典型模式。許多人因此以為「我的人生就此結束了嗎?」、「難道是大腸長了惡性腫瘤?」而慌忙飛奔到醫院。但是,往往用大腸鏡檢查之後,並沒有在他們身上發現不好的東西,只是單純的屁股肛裂而已。這種不幸中的大幸,有時挺讓人捏一把冷汗的。不過,要小心的是,會出現血便的疾病不少,諸如癌症或瘜肉、缺血性大腸炎、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等等,難以一一細數。而血便也的確潛藏著罹患癌症的可能,若以為是痔瘡而輕忽的話,有可能延誤病情與治療,所以還是要做一下檢查比較好喲!出現紅色便便 要注意是否有這些疾病1)癌症。2)瘜肉。3)缺血性大腸炎。4)潰瘍性大腸炎。5)克隆氏症。6)感染型腸炎。7)藥劑型腸炎。8)痔瘡。(本文摘自/我的便便怎麼了?/瑞麗美人出版)

早期大腸癌患者 7成事前沒症狀

早期大腸癌患者 7成事前沒症狀#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據統計103年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名為大腸癌,但不論是息肉、或是初期大腸癌,幾乎沒有特別症狀,多數患者都是接受大腸鏡檢查時才發現。依國健署資料顯示,有7成的民眾,在參與腸癌篩檢發現有早期大腸癌,事先卻毫無症狀,其實0到1期大腸癌若能早期發現,接受治療,5年存活率高達8成以上。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洪弘昌醫師表示,癌症發生的成因很多,除體質、基因、家族遺傳外,年輕患者都為外食族,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經常熬夜也可能是原因。但其實大腸癌只要定期篩檢是很容易被發現的,加上近年醫學發達,手術後病人復原也較快,大大提升腸癌的治癒率。健康生活+定期篩檢   助預防腸癌定期的癌症篩檢更可及早發現,把握黃金就醫時機,民眾應定期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接受免費癌症篩檢,找出早期癌症以及癌前病變。洪醫師也建議,想要預防腸癌,除了定期檢查,最好的防治方法還是從生活做起,養成高纖、低脂、低糖飲食習慣,維持健康的體位,多運動、多喝水增加腸胃蠕動避免便秘,少吃紅肉以及加工肉類之食品還有不過量飲酒。

連環call成功救援 助婦人檢出大腸癌

連環call成功救援 助婦人檢出大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擔任會計的50多歲張姓婦人,去年10月中參加亞東醫院四癌篩檢,驗出大便有潛血陽性反應,她自認只是痔瘡引起,也無任何不適,沒有回診。亞東醫院鍥而不捨連環打電話,幾個月後,將此個案交棒給土城區衛生所繼續追蹤。整整被電話追了四個月後,張婦終於在今年回診做大腸鏡檢查。醫院發現瘜肉裡面已有惡性細胞,確認罹患大腸癌第一期,而後住院開刀,切除僅0.8公分瘜肉。瘜肉初長難察覺   有症狀恐中後期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陳志道醫師表示,大腸癌初期是無任何症狀,等到有症狀時,如糞便中有血、體重減輕、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小、貧血等,已經為第二或三期,而大腸癌大部分都是由瘜肉發展而成,瘜肉剛長出來時不到1公分,因此我們不可能會有任何感覺也無任何症狀。我國篩檢率仍較美、加低據國健署統計,大腸癌為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每年約有1萬多人發現罹癌,約5千人死於大腸癌,已成為聞之色變的癌症之一。但是大腸癌還是可以預防及早期發現的,除了多吃蔬果及規律運動外,更重要的是要「定期做大腸癌篩檢」及「糞便潛血檢查」,才能及早期發現治療。但陳醫師也表示,目前國內實際檢查人數約為4成1,相對美國7成、加拿大5成5是偏低的,因此呼籲50歲以上民眾最好每2年做一次檢查,以免延誤黃金治療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