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腸胃操勞4不足 恐患大腸癌

腸胃操勞4不足 恐患大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大腸癌是結腸直腸癌的統稱,根據統計大腸癌的罹癌人數已經追過肝癌、肺癌,成為罹癌人數第一名,成為國人最大的隱憂,大腸癌和我們的飲食習慣有關,高動物性脂肪、高蛋白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有可能增加患腸癌的危險,此外,肥胖、缺乏運動、吸煙、飲酒也可能增加風險。而92萬青壯年腸胃癌隱憂高,提醒關注大腸瘜肉與胃癌前兆,除大腸癌與胃癌發生率外,數據顯示有4.5%青壯年受訪者表示有大腸瘜肉、有5.9%表示有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如欲以腸、胃癌前兆的風險評估,則推斷全台可能有92萬青壯年壟罩在腸癌、胃癌的陰影下。菌相平衡 會影響腸道與胃部機能大腸瘜肉已證實與大腸癌有顯著相關,目前在胃部保健上有多項國內外研究指出,胃幽門螺旋桿菌可能與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有關連性,而胃部長期發炎甚至可能增加胃癌罹患的風險,菌相平衡除了直接對腸道的影響外,也會影響胃部的機能,好菌在腸與胃的健康天秤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有腸胃病的患者通常都有「腸胃操勞4不足」的問題,就是纖維不足、好菌不足、運動不足、樂活不足等4不足,而「腸胃操勞4不足」的特徵包括: 1)纖維不足/81%青壯年每天蔬菜攝取不足3份(每份約八分滿飯碗),65%每天只吃1~2份蔬菜,水果攝取比例也同樣偏低,每日必須膳食纖維攝取量難以達標。2)好菌不足/從排便型態,也顯現體內好菌的缺乏,有33.1%青壯年認為排便時間不定或沒有每天排便的習慣,28.8%表示即使上過廁所也覺得排不乾淨,而有26.6%的人排便及排氣很臭。3)運動不足/針對運動量的調查,可發現每四位青壯年,就有一位幾乎不運動,此外更高達74.9%的青壯年每周運動不滿三天。4)樂活不足/有61.1%青壯年常感到睡不飽及疲累,40.1%的青壯年經常感到壓力,33.7%青壯年表示常熬夜或睡眠不足(平均未滿6小時/天)。

每年5千人死於大腸癌 居癌症人數之冠

每年5千人死於大腸癌 居癌症人數之冠#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大腸癌發生人數自民國95年以來,躍升台灣所有癌症發生人數的第1名,每年罹患約有15,000人罹患大腸癌、5,000人死於大腸癌,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飲食和運動是關鍵之道,研究指出,肥胖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至2倍,且21%到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端午假期即將到來,品嚐粽子,要掌握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原則,讓身體輕鬆無負擔,連假期間也別忘記規律運動,維持健康好活力,預防大腸癌基本之道,就從飲食與運動下手,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很重要,定期篩檢也不可少。每天吃50克加工肉 增18%罹癌風險吃太多加工肉與紅肉,會提高大腸癌發生率,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於2015年10月宣布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並指出加工肉品及紅肉的攝取量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有劑量效應關係,每天食用50克的加工肉品會增加18%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每天食用100克的紅肉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大腸癌在早期常無症狀,等到腸道有阻塞、便秘或出血到肉眼看得出來,通常已非早期,因此要早期發現大腸癌,必須靠定期接受篩檢,新型糞便潛血檢查是安全、簡單又準確的篩檢工具,沒有侵入性、不會有疼痛感,檢查前也不必限制飲食,非常方便。傳統粽子的內餡,常見有火腿、臘肉與五花肉等加工肉和紅肉,為了身體健康,建議以白肉取代,並增添五穀糙米增加纖維量,佐以一碗清淡的湯,如冬瓜、竹筍、絲瓜湯等,消暑氣也增加飽足感,搭配一份水果,增加纖維質的攝取,注意均衡飲食,顧腸保健康。 

年年糞便潛血正常 她仍篩出腸癌

年年糞便潛血正常 她仍篩出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糞便潛血檢查正常者,仍要留意大腸癌!一位73歲的婆婆,近來自覺左下腹怪怪的,偶有抽痛感,尤其是要大便前最明顯,解完後就會覺得舒服些,一開始覺得是便秘的問題,便自行服藥;但過了三個月,又出現類似的症狀且無改善。就醫做大腸鏡檢查後,確認在乙狀結腸處有一顆惡性腫瘤,施以腹腔鏡手術順利將腫瘤切除,目前身體復原中。潛血反應無症狀 半數機率有腸癌風險婆婆很疑惑每年都有做衛生所的大便檢查,結果也都正常,為什麼還是會得到大腸癌?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黃凱傑醫師指出,其實這是很多病患就診時都會有的疑問,因為大便檢查時的項目寫著「大腸癌篩檢」,讓很多人認為檢查報告正常就等於沒有大腸癌,事實上,大便檢查的準確率隨著檢查的種類有50~92%之差,甚至會因食物殘渣影響檢查結果,也就是說大便潛血反應正常的病人,還是有一半左右的病人有大腸癌的風險。貧血、排便習慣改變皆是徵兆黃凱傑醫師說明,也許有人會問既然沒那樣準確,為何還要推廣這項篩檢?主要是因為這項篩檢方式便利快速,能用少少的資源篩選出一半的大腸癌病人,而且越早發現癌症的變化,治療需要花費的資源越少,這就是篩檢的意義!而要避免不準確率,醫師提醒民眾若有下列幾種情況則要特別注意,及早就醫治療:1)長期貧血,甚至已經嚴重到會頭暈的情況,更要小心。2)排便習慣改變。3)大便形狀變的細長或是有黏液。4)腹部會隨著腸子的蠕動而疼痛。此外,建議50歲以上、無症狀者,最好每五年做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及每年做大便潛血反應檢查。甚至如果有大腸癌家族史風險者則建議30歲以上就要做檢查。尤其,目前無痛大腸鏡的發展盛行,經由專業麻醉科醫師的協助,讓病人在不會疼之情況下接受檢查,可以減少病人的畏懼感,對於怕痛的民眾,無痛大腸鏡是另一種選擇!

吃蘋果別削皮!更能預防大腸癌、消除疲勞

吃蘋果別削皮!更能預防大腸癌、消除疲勞#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相信各位讀者應該經常會因為忙碌於工作與家庭而感到疲累不已,早上起床後仍覺得腦袋不清醒、整個人提不起勁的感覺吧!這種時候請你吃一整顆帶皮的蘋果。咬下去喀嚓喀嚓的口感,與蘋果汁液流出的感覺,應該可以讓你感到清醒。那種無法消除的疲勞感、身體沉重、腦袋混沌、一片空白、總覺得要爬上車站的階梯很困難、站在電車裡就覺得很痛苦、工作時經常會有睡意來襲…等症狀,在健康檢查時都不會有具體數據,但是恐怕有許多人鎮日都受苦於這種「慢性疲勞症候群」吧!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這些就是所謂的「不完全健康」狀態。慢性疲勞有各種的原因,但是我們可將自由基在惡作劇視為主要的原因之一。我們所吸入的氧氣有2 %會成為自由基,會因為食物或壓力而在體內產生。透過此自由基的作用,細胞會跟著生鏽,而造成慢性疲勞症候群。蘋果皮上所含有的多酚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也就是所謂的抗氧化作用。同時,蘋果皮中所含有的維他命C也被認可具有抗氧化作用。根據英國知名科學雜誌《Nature》於2001年6月22日號所刊載、來自美國康乃爾大學的報告,每100g蘋果裡面具有很於1500mg維生素C的抗氧化作用,特別是帶皮蘋果的抗氧化作用更強。「帶皮蘋果」大約比「去皮蘋果」優異兩倍之多。蘋果皮上的槲皮素(quercetin)、糖苷glycosidic)等都是僅存於果皮上抗氧化成分,因此我們果然無從否定帶皮蘋果的優勢。附帶一提,康乃爾大學所使用的是人類大腸癌細胞株(CACO-2)以及肝癌細胞株(HepG2),在試管中實驗蘋果萃取成分對於癌細胞增生的抑制效果,並且得到蘋果萃取濃度越高越能夠抑制癌細胞增生之結果報告。關於此增生抑制率之結果:在大腸癌細胞株方面:帶皮蘋果→約43%去皮蘋果→約29%在肝癌細胞株方面:帶皮蘋果→約57%去皮蘋果→約40%報告顯示,帶皮蘋果的抗氧化力,約是去皮蘋果的兩倍之多,顯示比去皮蘋果,帶皮蘋果更能夠有效阻止大腸癌與肝癌細胞的成長發育。(本文摘自/蘋果膠生食療法:斷糖.整腸.排毒.防癌/世茂出版)

37分鐘就一人罹腸癌!「單孔」手術hold住肛門

37分鐘就一人罹腸癌!「單孔」手術hold住肛門#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繼上個月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食用培根、香腸、火腿等加工紅肉易增加直腸癌風險,藉此喚起國人健康意識。但其實,大腸直腸癌在16年來,罹患病例已飆高3倍,且成為台灣十大癌症榜首,平均37分鐘就有一人得到,發生率更是全球第一。誘發因子:飲食、抽菸、遺傳萬芳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建信表示,造成直腸癌的原因多為飲食、抽菸及家族遺傳,其中又以常吃進致癌食品有關;而直腸癌的症狀有解血便、不定期跑廁所及排便習慣改變,如異常腹瀉或便秘,都屬不正常現象;一旦出現就得儘速就醫檢查,經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接受手術治療。直腸癌症狀:解血便、腹瀉、便秘然而,儘管直腸癌高居國人癌症之首,還是有許多患者擔心手須需要切除肛門,必須依賴永久性人工肛門而放棄治療;但其實在醫療進步下,目前已推出「單孔腹腔鏡」來幫助患者。對此陳建信醫師說,因此手術傷口小、疼痛感低、恢復速度快且併發症少,近年來發展都很不錯。曾罹腸胃炎、肺結核 手術成功率低此外,直腸癌患者最擔心的肛門保留問題也有新突破;陳醫師指出,利用單孔腹腔鏡摘除大腸癌腫瘤的案例中,肛門保留率已成功超過9成,甚至3年來都沒有切除肛門的大腸直腸癌患者。他進一步指出,此手術可為多孔腹腔鏡手術的進階版,因其將多數傷口集中成2~5公分,不僅傷口小也降低感染風險、減輕負擔。但是,並非所有人都可接受此治療;陳醫師提醒,若曾經罹患腸胃炎、肺結核,或經歷重大車禍、開過刀者手術成功率低,應選擇多孔腹腔鏡手術或傳統手術為佳。簡單來說,只要是沒有沾黏風險都可接受單孔腹腔鏡手術治療。

驚!愛美不曬太陽 恐提高大腸癌機率?

驚!愛美不曬太陽 恐提高大腸癌機率?#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沒有紫外線,人體就無法製造維生素D,也就無法攝取到鈣質!維他命D是腸攝取鈣時的必要元素!人類的皮膚照射到陽光時,就會製造出維他命D。維他命D具有讓骨骼吸取鈣質的作用,所以如果不照射到紫外線,幾乎無法製造出維他命D。即使你攝取再多的鈣質,如果體內的維他命D不足時,會使身體無法吸收到鈣質。接著為了彌補血液中的鈣質不足,骨骼就會因此而溶解。鈣質可以預防大腸癌!攝取鈣質及維他命D與預防大腸癌息息相關,這一點在日本幾乎沒有人知道,從1990年代後半期許多歐美大規模研究中,相繼發表了有關鈣質能夠降低大腸癌的發病風險的報告。另外,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及美國癌症研究協會,睽違10年所改訂的2007年的報告書中,做出了這樣的結論:「鈣質幾乎確定可以預防大腸癌。」由肝臟製造後排出腸中的膽汁,雖然是消化液,其中所含的膽汁酸如果在腸內變化為二次膽汁酸,就會致癌。但也有一說是,這種二次膽汁酸只要與鈣質結合,就會無毒化,並排泄在糞便之中。不常照射陽光的人,必須多攝取維他命D的食物,預防大腸癌!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的溝上哲也教授等人,在2000年至2003年之間,以福岡市及其近郊的836位大腸癌住院患者以及861位非大腸癌住民為對象進行調查,詢問他們關於148項食品的攝取頻率與攝取量、職業(工作中是否有步行)、抽菸、飲酒、日常生活的活動量等等,詳細地調查了他們與大腸癌風險之間的關聯。為經常照射陽光與不常照射陽光的人,以維他命D的攝取量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來分析後發現,不常照射陽光的人,只要從飲食中攝取維他命D,罹患大腸癌風險就會降低。總而言之,調查結果顯示,從事內勤工作等不常照射陽光的人,必須從飲食中攝取維他命D,這是相當重要的事情。女性大腸癌患者增加 與全力防曬有關紫外線的確是造成斑點及皺紋的原因,過度曝曬於陽光之下,會帶給皮膚傷害,應該盡量避免。但其實日本女性癌症罹患率第1名就是大腸癌,這個數據應該與日本女性過度杜絕UV紫外線有關係吧。照射陽光時皮膚會製造出大量的維他命D,以預防癌症的觀點來看,適度的日光浴是相當重要的。你覺得,減少斑點及皺紋重要,還是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較令人安心呢?(本文摘自/自然醫學博士教你真健康常識/蘋果屋出版)

狂瀉不止!原來是神經內分泌瘤作祟

狂瀉不止!原來是神經內分泌瘤作祟#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王大明(化名)連續腹瀉一個月,嚴重到一吃東西就跑廁所,看了多家腸胃科診所,大腸鏡、胃鏡檢查都顯示正常,卻仍天天狂瀉超過五、六次,影響平日工作與生活甚鉅。最近一次送醫,是因多日未進食,造成體重下降、暈眩後緊急送入急診室施打營養針。身體虛弱不宜手術治療 注射長效型體抑素減緩症狀嘉義長庚副院長兼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李冠德描述:「該患者從腸胃科轉來血液腫瘤科,經電腦斷層發現,胰臟有一公分左右的腫瘤,切片後確診為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但因患者症狀嚴重,且體重過輕、體力很差,不適合進行手術治療,因此施予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接受治療後,患者腹瀉狀況明顯減緩,且恢復正常進食,一個月後身體狀況改善,才進行手術切除腫瘤,整體治療結果良好。」神經內分泌瘤難確診 緩解症狀、延緩腫瘤惡化為治療重點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因為賈伯斯而逐漸被大眾認識,李冠德醫師指出,但因患者的症狀如腹瀉、腹痛、咳嗽、盜汗及熱潮紅等,與一般腸胃疾病或更年期症狀類似,容易遭忽略或混淆,「這類患者往往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確診,且有超過一半的患者確診時腫瘤已經轉移。」診斷神經內分泌腫瘤必須靠醫師的臨床經驗,而民眾自身也要有所警覺,如今診斷工具進步,「生物標記平台」能幫助早期診斷、監測治療的成效,但要確診及確認惡性度仍需採病理切片。李冠德醫師進一步說明,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手術切除是最根本且能根治的方法,對於無法切除或已經轉移者,治療重點則以症狀治療及延長壽命為主。「化學治療對神經內分泌腫瘤普遍反應不佳,近年診療上使用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或口服mTOR抑制劑,可有助緩解功能性症狀、延緩腫瘤惡化速度、延長存活期。」研究證實,使用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除可有效紓緩功能性症狀外,對於原發部位於間腸(mid-gut)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可延緩腫瘤惡化時間達15.6個月,目前已是國際治療的標準方針。李冠德醫師提醒,神經內分泌腫瘤是需要長期抗戰的慢性癌症,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預後極佳。因此,若有類似更年期症狀、長期失眠、腹瀉、腹痛等情形,且持續一年以上者,要有所警覺,儘早確診接受治療,才是防治的關鍵!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未追蹤病情 檢查竟罹大腸癌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未追蹤病情 檢查竟罹大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25歲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5年前於外院就醫診斷及短期治療後,就未加以理會及追蹤病情,沒想到多年後因病情惡化,再做大腸鏡追蹤才發現是乙狀結腸狹窄,進一步切片,竟已罹患大腸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周仁偉醫師表示,根據國外文獻報告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比起一般人有較高罹患大腸癌的機會,隨著診斷時間越久,若未持續治療或追蹤,罹癌的風險越高。因此,定期追蹤病情極為重要,才能避免憾事發生。誤血便為痔瘡 小心慢性腸道發炎上身事實上,發炎性腸道疾病(簡稱IBD)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是一種腸道慢性反覆性發炎的疾病。好發年齡為20至40歲,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基因遺傳、腸黏膜免疫調節異常、腸內共生菌種的改變或環境壓力等因素有關。周仁偉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屬於腸道發炎的一種疾病,其症狀表現為腹痛、腹脹、體重減輕、血便,有時會伴隨發燒。特別是血便的症狀,多數人常誤以為是痔瘡,加上痔瘡多發生在年輕人,更容易延誤診斷及治療時機。周醫師強調,慢性發炎腸道疾病症狀持續較久,當症狀連續一段時間未改善且伴隨其它異常症狀時,建議民眾可做大腸鏡檢查,確認是否有其他病因。3治療遠離潰瘍性結腸炎 急性發作病患不恐慌目前潰瘍性結腸炎治療方式有下列幾類,患者需多加注意:1)日常生活飲食/建議飲食低油、低渣、低奶飲食,避免油炸、油煎等辛辣食物。2)藥物治療/包含像水楊酸類抗發炎藥物、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3)手術治療/包括部份或全大腸切除,但前提是病患需是內科治療失敗,或有腸道阻塞及癌病變時,才建議採取手術治療。此外,針對急性發作的患者,有時會使用類固醇治療,但不宜長期使用,以避免像是骨質疏鬆、高血壓、水腫、電解質不平衡及感染風險等副作用產生。值得一提的是,現行生物製劑推陳出新,對嚴重型IBD病患不僅可緩解症狀,增加腸道黏膜潰瘍癒合率,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目前健保有給付克隆氏症,但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仍須自費。手術切除大腸仍有復發風險 需定期追蹤控病情仍有很多病人會詢問,手術切除後潰瘍性結腸炎就會治癒嗎?對此,周仁偉醫師表示,根據臨床經驗觀察,部分患者會藉由手術將大腸切除,但手術切口仍有復發的風險,甚至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建議患者,不論手術或藥物治療後,皆需要定期追蹤並與醫師相互配合,才能避免病情復發的風險。同時呼籲,由於IBD病患需要與病共存一輩子,因此,找對醫師積極且持續藥物治療疾病、對自己有信心、不要有過度的壓力,並輔以營養師的飲食建議,穩定病情不是難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