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便祕、腹瀉輪番來 大腸癌4症狀不可不知

便祕、腹瀉輪番來 大腸癌4症狀不可不知#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飲食西化加上人口老化,使得大腸癌是爬升速度飛快的癌症之一,不但在十大癌症中盤據第三名,發生人數更是高居冠軍,約每42分鐘就有一個人罹患大腸癌,並且有年輕化趨勢。演藝圈傳出罹患大腸癌更是時有所聞,像是余天的二女兒余苑綺雖然不到三十歲,也因血便意外發現罹患直腸癌第一期。因此一但有出現下面4大常見症狀,可別輕忽,以致延誤了早期診斷及治療的時機。8成腸癌由瘜肉病變   症狀多樣須留意從統計數據看來,因大腸癌導致的死亡人數驚人,但它算是相對溫和的癌症之一。超過80%的大腸癌來自良性瘜肉病變,而且需要約5~10年才會癌變。因此任何人有下面這些症狀,就應懷疑有了腸胃道的病灶,該找醫生檢查。阮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張勝捷醫師說,大腸癌的表現症狀非常多樣,統計上比較常見的包括:1)排便異常/排便習慣改變,如原先排便習慣良好卻開始發生慢性腹瀉,便秘;甚至是雖然有便意,明明肛門卡著東西,卻又解不出來。2)糞便形狀發生改變/當糞便漸漸變細,有時候是因為腫瘤引起腸道狹窄。3)便血或糞便帶血/雖然有血便是大腸癌的警示症狀之一,不過以腸胃潰瘍、痔瘡、肛裂等良性的病灶居多,但出血畢竟是一項警訊,表示腸道健康出現問題,還是必須尋求醫師診斷確認。4)其他/慢性腹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等。有症狀大多晚期  定期篩檢保命之道而一旦出現症狀,大多已經是治療效果較差的第3期或第4期,對於如此無聲又無息的癌症,與其不知不覺任其蠶食鯨吞,倒不如主動出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而張勝捷醫師也提醒,目前衛福部補助50歲以上、未滿75歲的民眾,可每2年1次免費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有助於早期篩檢大腸癌的潛在族群。檢驗結果若為陽性,建議及早到醫療院所安排大腸鏡檢查。此外,如果有家族史者,建議應每1至2年作大腸鏡檢查,才是大腸癌防治的根本之道。

便便見紅要注意!8種可能疾病恐找上你

便便見紅要注意!8種可能疾病恐找上你#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猛然一看,便便出現像血一樣的紅色,也就是「血便」症狀時,首先要確認是否消化道有出血的症狀?「大概是因為昨天吃了很多番茄的緣故啦!」應該很常聽到這一類的說法吧?但這可不是能如此悠哉、輕鬆面對的情況。一般而言,便便沒有那麼容易因為吃了紅色的食物而變紅喔!實際上,有時吃了較多含有天然紅色素的食物,也會讓排泄物變得紅紅的,例如紅色火龍果,不過,只要停止食用就會恢復正常。此處所指應是持續有血便的症狀。成人罹患頻率最高的,是裂痔(肛裂)造成的出血。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的案例:因為用力排出較硬的便便,結果鮮血染紅了馬桶,有人血便的出血量甚至多達一個杯子之多,這就是裂痔的典型模式。許多人因此以為「我的人生就此結束了嗎?」、「難道是大腸長了惡性腫瘤?」而慌忙飛奔到醫院。但是,往往用大腸鏡檢查之後,並沒有在他們身上發現不好的東西,只是單純的屁股肛裂而已。這種不幸中的大幸,有時挺讓人捏一把冷汗的。不過,要小心的是,會出現血便的疾病不少,諸如癌症或瘜肉、缺血性大腸炎、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等等,難以一一細數。而血便也的確潛藏著罹患癌症的可能,若以為是痔瘡而輕忽的話,有可能延誤病情與治療,所以還是要做一下檢查比較好喲!出現紅色便便 要注意是否有這些疾病1)癌症。2)瘜肉。3)缺血性大腸炎。4)潰瘍性大腸炎。5)克隆氏症。6)感染型腸炎。7)藥劑型腸炎。8)痔瘡。(本文摘自/我的便便怎麼了?/瑞麗美人出版)

早期大腸癌患者 7成事前沒症狀

早期大腸癌患者 7成事前沒症狀#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據統計103年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名為大腸癌,但不論是息肉、或是初期大腸癌,幾乎沒有特別症狀,多數患者都是接受大腸鏡檢查時才發現。依國健署資料顯示,有7成的民眾,在參與腸癌篩檢發現有早期大腸癌,事先卻毫無症狀,其實0到1期大腸癌若能早期發現,接受治療,5年存活率高達8成以上。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洪弘昌醫師表示,癌症發生的成因很多,除體質、基因、家族遺傳外,年輕患者都為外食族,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經常熬夜也可能是原因。但其實大腸癌只要定期篩檢是很容易被發現的,加上近年醫學發達,手術後病人復原也較快,大大提升腸癌的治癒率。健康生活+定期篩檢   助預防腸癌定期的癌症篩檢更可及早發現,把握黃金就醫時機,民眾應定期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接受免費癌症篩檢,找出早期癌症以及癌前病變。洪醫師也建議,想要預防腸癌,除了定期檢查,最好的防治方法還是從生活做起,養成高纖、低脂、低糖飲食習慣,維持健康的體位,多運動、多喝水增加腸胃蠕動避免便秘,少吃紅肉以及加工肉類之食品還有不過量飲酒。

連環call成功救援 助婦人檢出大腸癌

連環call成功救援 助婦人檢出大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擔任會計的50多歲張姓婦人,去年10月中參加亞東醫院四癌篩檢,驗出大便有潛血陽性反應,她自認只是痔瘡引起,也無任何不適,沒有回診。亞東醫院鍥而不捨連環打電話,幾個月後,將此個案交棒給土城區衛生所繼續追蹤。整整被電話追了四個月後,張婦終於在今年回診做大腸鏡檢查。醫院發現瘜肉裡面已有惡性細胞,確認罹患大腸癌第一期,而後住院開刀,切除僅0.8公分瘜肉。瘜肉初長難察覺   有症狀恐中後期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陳志道醫師表示,大腸癌初期是無任何症狀,等到有症狀時,如糞便中有血、體重減輕、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小、貧血等,已經為第二或三期,而大腸癌大部分都是由瘜肉發展而成,瘜肉剛長出來時不到1公分,因此我們不可能會有任何感覺也無任何症狀。我國篩檢率仍較美、加低據國健署統計,大腸癌為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每年約有1萬多人發現罹癌,約5千人死於大腸癌,已成為聞之色變的癌症之一。但是大腸癌還是可以預防及早期發現的,除了多吃蔬果及規律運動外,更重要的是要「定期做大腸癌篩檢」及「糞便潛血檢查」,才能及早期發現治療。但陳醫師也表示,目前國內實際檢查人數約為4成1,相對美國7成、加拿大5成5是偏低的,因此呼籲50歲以上民眾最好每2年做一次檢查,以免延誤黃金治療期。  

常吃隔夜飯菜 一家三口相繼罹癌

常吃隔夜飯菜 一家三口相繼罹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許多人都有「節省」的習慣,而這行為最常表現在食物身上,因為擔心晚餐沒吃完會浪費,就用保鮮膜包起來放進冰箱,隔天只要經微波爐熱過,又是豐盛的一餐。不過這可能會讓你省了餐錢,花上大筆醫藥費。中國江蘇省一名56歲男子日前檢查罹患胃癌,不料他的母親及妻子,竟相繼被查出大腸癌及胃癌,而禍首就是「隔夜菜」。隔夜食物亞硝酸鹽含量高 誘發消化道癌菜吃不完丟掉好浪費!這是多數家庭的心態,以為只要微波加熱、重新煮過就可以把隔夜的細菌殺光,但事實上,這些飯菜中的有害物質大多是耐高溫,因此不管溫度多高,都無法解決問題。而加上食物裡的亞硝酸鹽含量較高,若長期吃隔夜菜或腐爛的食物,會讓亞硝酸鹽累積於體內,久而久之將誘發消化道癌。據了解,該男子一家三口因為省吃儉用,常捨不得把吃不完的食物丟掉,有時候甚至連腐爛的水果都拿來吃;醫師表示,他們就是因為長期吃隔夜菜,導致過多的亞硝酸鹽堆積於體內,誘發癌變。細菌2小時入侵剩菜 產生有害物質至於有些人認為冬季天氣較冷,食物可以放久一點,醫師提醒,雖然氣溫低不會使食物腐敗變質,但亞硝酸鹽含量仍會增加;尤其高蛋白、高脂肪的剩菜更是「留不得」。因為空氣中的細菌,會在2小時內附著於剩菜上並且繁殖,產生硫化氫、胺、酚等有害物質。而除了隔夜菜與發霉食物有危險外,其實煎炸、燒烤或路邊攤,都有致癌風險。醫師強調,剩菜的保存時間應以「不隔夜」為主,盡量於5~6小時內吃進肚,而吃剩飯前也要徹底加熱。 

愛吃燒烤+熬夜 兄妹腸內長數百顆腫瘤

愛吃燒烤+熬夜 兄妹腸內長數百顆腫瘤#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現代人生活忙碌,常結束工作已錯過吃飯時間,為犒賞自己,多數人會以消夜補償;但卻因為隔天需要早起,往往大吃後倒頭就睡,其實這樣對身體有很大的影響。中國一名男子,因生活壓力大、長期熬夜又愛吃燒烤,近日腹瀉、便血,送醫檢查發現,原來在他大腸裡有數百顆腫瘤,且已演變為大腸癌,情況很不樂觀。腫瘤具遺傳性 癌變率百分百日前一名33歲男子因連續幾天腹痛、便血,忍耐幾天後,實在受不了才到醫院檢查,但診斷結果卻令人相當震驚;原來是他腸子裡長出一顆顆外型似葡萄狀的腫瘤,最大直徑有5公分長、有出血現象,且幾乎將腸子完全堵住,才會害他痛不欲生。醫師表示,由於個案罹患的是遺傳性腫瘤,且發生癌變率幾乎是百分百,一開始沒什麼症狀、患者不易察覺,但之後會出現便血、腹瀉等情形,這時候表示情況已相當嚴重,必須切除全部結腸才行,若及早發現、治療,9成以上都可痊癒。由於此腫瘤具家族遺傳性,醫師要求陪同男子看病的妹妹做檢查,結果如醫師所料,在她腸子內也有數百顆大小不一的腫瘤,所幸尚未發生癌變,且順利完成「預防性切除結腸」手術。熬夜、吃油炸物 大腸癌年輕化而因為男子平時作息不正常、又愛吃燒烤等食物,才會加快癌變速度,不過在醫師治療後,情況大有改善;但醫師提醒,目前大腸癌已出現年輕化趨勢,除遺傳外,主要與年輕人愛吃油炸物、燒烤、速食等高脂肪食物,加上生活壓力大、常熬夜、飲食不規律等,都是增加大腸癌風險的原因。對此醫師建議,應減少脂肪食物的攝入,以魚、瘦肉、低脂奶製品取代動物油、植物油;並用蒸煮方式替代油炸食品,且盡量避免醃漬、燒烤等。 

每35分鐘一人罹大腸癌 3大好習慣遠離威脅

每35分鐘一人罹大腸癌 3大好習慣遠離威脅#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肥胖、運動少、飲食習慣差,使得大腸癌已連續蟬聯七年,國人的十大癌症發生數首位,每年發生人數超過1萬4千人,每35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每年因大腸癌死亡人數超過5000人。且罹患人數逐年上升,平均壽命減少13年之多。早期無症狀難查覺   3招「腸」保健康由於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導致新診斷大腸直腸癌病人中,每五人就有一人已經轉移。所以根據《優活》過去報導統整指出,日常生活除了飲食、運動也別忘了定期篩檢,養成這些好習慣,才能遠離大腸癌:●良好飲食習慣/雖然大腸癌的成因除了受遺傳影響外,飲食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有研究發現高纖維、高鈣的飲食,助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像是可多吃當季的蔬菜水果、全穀類食物或是未精製的五穀雜糧、麥片等。因為這些食物裡,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水溶性纖維、乳酸菌、果寡糖,幫助腸道蠕動,排泄有毒物質,避免腸道產生癌化的病變,另外,像是優酪乳、優格、AB菌中的益生菌,也能有助於整腸、體內環保,幫助身體促進正常排便。●每天規律運動的習慣/養成每日規律的運動,能幫助腸道運動,排除消化吸收後的殘渣廢物,減少體內有毒物質殘存。平日養成每日運動30分鐘以上,而週末運動1小時以上,一星期總運動時數須達280分鐘以上的運動,像是慢跑或是健走30分鐘都是不錯的選擇,可促進加速身體的代謝,幫助體內大掃除。●定期篩檢的習慣/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所以50到74歲民眾應每2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但是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加上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根據統計,0~1期的大腸癌經過治療,存活率高達8成以上,所以定期接受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腸癌年發生人數破萬 肥胖+不健康生活是主因

腸癌年發生人數破萬 肥胖+不健康生活是主因#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大腸癌已連續第七年蟬聯國人的十大癌症發生數首位,每年發生人數超過1萬4千人,每35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每年因大腸癌死亡人數超過5000人。但現代人飲食精緻,又少運動,導致發生率逐年增高,到底日常生活該注意什麼,才能遠離大腸癌呢?這3類人最要當心:肥胖、運動少、飲食習慣差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也比一般人高出1至2倍,根據研究顯示21%至25%的大腸癌發生率,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無規律運動等。國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長呼籲「多吃蔬菜、少吃紅肉,烹調方式以汆燙、水煮,低油脂的飲食原則,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並注意體重控制,搭配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就是最好的大腸癌預防方法」。隨年齡攀升!50歲較30歲發生率高10倍邱淑媞署長表示,依實證顯示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可降低18%-33%的死亡率。國民健康署自93年起開始提供大腸癌篩檢,至103年民眾的二年篩檢率到達40%,103年一年共有125萬名50-75歲的民眾接受篩檢,檢查結果有3萬6千人發現息肉、2,490人罹患大腸癌。許多民眾常以沒有症狀、沒時間為藉口未參與篩檢。大腸癌在早期常無症狀,其發生率隨著年齡攀升,50歲較30歲發生率高達近10倍。邱署長表示,定期接受篩檢是一種對自己健康負責任的生活態度,透過從小養成健康生活習慣,符合篩檢條件者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才能有效預防大腸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