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吸菸百害無益!膀胱癌、大腸癌樣樣來

吸菸百害無益!膀胱癌、大腸癌樣樣來#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抽菸會攝取到許多有害物質,進而增加罹患癌症的機率,尤其近30年以來,癌症的死亡人數高居於台灣之首。因此,為維護民眾免受到癌症的危害,有效的篩檢及預防很重要,舉例來說,篩檢出早期的乳癌或大腸癌將有98%的治癒率,並且遵循良好的健康習慣,更能達到預防癌症,降低癌症的發生。吸菸、肥胖也是致癌因素多之一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影像醫學部楊英傑醫師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列出主要致癌的因子,就是行為及環境,例如:吸煙、喝酒、蔬果攝取少、肥胖、缺乏運動、不安全的性行為、空氣污染、燃燒煤炭及注射針筒污染等,其中已被証實30%的癌症和吸煙相關,換言之,戒煙是降低癌症發生的最好辦法。除了肺癌外 更有18種癌症與吸菸有關全世界每年超過一百萬人因抽煙罹癌而死亡,佔所有癌症死亡率中的2~3成,其中又有9成的肺癌,是由直接吸煙或二手煙所以起的,在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估計,每年死於吸煙或者二手煙的人數約2萬人。不只有肺癌,更有18種癌症被證實是因吸煙所引起,包括直接接觸煙霧的口腔、鼻咽、食道、胃、肺、大腸直腸等的癌症,而負責排泄處理煙毒物的肝、腎、輸尿管、膀胱也會被引發癌症。除此次外,就連血管相關疾病及呼吸道疾病也常見,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腦中風、心肌梗塞、氣喘、小兒氣喘等。香菸具有成癮性 戒斷菸癮需有堅定的意志楊英傑醫師表示,其實吸煙的危害人盡皆知,吸煙無法戒除主要是因為它具有成癮性,包括生理上對尼古丁的依賴性、腦部中樞神經系統的被調節制約等,所以,對於有煙癮的民眾而言,戒菸除了要有一顆堅定的心與意志外,也要尋求外界幫助,像是醫院裡都有戒菸門診,可得到正確的諮詢以及戒菸藥物使用,有助於幫助戒斷菸癮。

年齡超過50歲 罹大腸癌風險暴增十倍

年齡超過50歲 罹大腸癌風險暴增十倍#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只要身體健康沒事,就不用定期身體檢查!相信這是許多民眾,所既有的觀念,沒病為何要跑醫院?進一步讓眾多癌症悄悄的侵害身體,日前,余天二女兒,驚傳罹患直腸癌第二期,家人皆無法理解,為什麼一個生活作息正常,飲食清淡的人,卻會突然罹癌。大腸直腸癌隨著年齡攀高 罹患風險跟著暴增事實上,所有癌症皆然,都以靜默的方式襲來,發現時,早已令人措手不及!而大腸直腸癌,則是全癌症之中,發生率最高的禍首,隨著年齡的攀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也會跟著上升。根據統計,每年超過五千人,死於大腸直腸癌,又以五十歲以上的人,罹患風險最高,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30~34歲大腸癌發生率為每10萬人有7.7人,隨著年齡增加發生率也倍增,50歲以上高達每10萬人有74.1人發生大腸癌,換言之,中老年人罹大腸癌的風險,比起青壯年人還要高出十倍左右。五十歲已上 政府補助公費篩檢也因此,為何政府積極推動,只要年齡超過五十歲,民眾每兩年皆能接受一次公費糞便潛血檢查,端看風險數據,跟著年齡的升高而增加,就可一目了然。然而,大部分大腸直腸癌,遭確診時,癌症期別已來到晚期,究其原因,無非是民眾抱持著,不可能那麼衰的心態,認為身體好好,為何要接受檢查。但根據死亡率的分析,大腸直腸癌在初期,五年存活率近九成,一但拖過第三期甚至第四期,五年存活率,則降低至五成左右,甚至不到三成,而多數癌症,在初期完全沒有任何症狀,凸顯民眾定期檢查的重要性。也因此呼籲五十歲以上的民眾,定期接受篩檢,若家族中有大腸癌病例,更要多加注意,以50~74歲民眾每二年可至國民健康署合約醫療院所或衛生所,接受一次政府補助之免費大腸癌篩檢;另未滿50歲民眾如果有個人、家族息肉症或大腸癌病史,建議諮詢專科醫師意見,是否提前接受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年增病例數 十年暴增兩倍!

大腸癌年增病例數 十年暴增兩倍!#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因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的改變,我國罹大腸癌人數不斷暴增!根據統計指出,100年全國大腸癌發生人數達1萬4,087人(臺北市1,847人),較10年前增為2倍,平均每天有39位國人罹患大腸癌,且男性大腸癌發生率為女性1.4倍。 高脂、低纖、多紅肉 大腸癌發生主因臺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莉茹處長表示,大腸癌可透過安全又簡便的糞便潛血檢查方式篩檢,而臺北市大腸癌篩檢涵蓋率47.5%,仍有5成市民忘了自己的健康權益。然而,都會市民外食比例愈來愈多,且飲食習慣偏向高脂肪、低纖維及多紅肉,加上缺乏運動,導致全國大腸癌發生人數不斷增加。今年1月至9月24日止,臺北市共計9萬5,449人接受大腸癌篩檢,其中,發現大腸癌166人(1.74‰)、癌前病變2,336人(24.47‰)。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若能早期發現瘜肉予以切除,即可避免大腸癌的發生,且0期到1期大腸癌治療5年存活率高達8成以上,到了第3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則降至不到6成,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達到較高的存活率。臺北市衛生局提醒,預防大腸癌的健康秘訣就是「勤運動、多蔬果、少紅肉」,而定期的癌症篩檢更可以早期發現及早把握黃金就醫時機,市民應定期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接受免費癌症篩檢。

女子體重驟降又腹瀉 竟是腸胃長瘤作祟

女子體重驟降又腹瀉 竟是腸胃長瘤作祟#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有位46歲的女性,因體重莫名下降6公斤,且合併腹瀉情形有1~2個月,因此,到醫院求診,經過糞便潛血反應檢查後確認為陰性,醫師立即為他安排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有一顆脂肪瘤。所以,建議病患先追蹤3~6個月,但病患及家屬希望直接切除腫瘤,立即安排內視鏡黏膜下層剝離術,術後將腫瘤送化驗為類癌瘤,術後病患已經沒有腹瀉情形。出現不適應就醫 避免問題更加嚴重彰化醫院腸胃科楊智超醫師表示,如果內視鏡檢查發現黏膜下層腫瘤,第一步通常都是建議病患施行內視鏡超音波,先觀察病灶的位子,接著再評估可能是良性或是惡性。若經評估後為良性,醫師則會建議追蹤3~6個月後,在用內視鏡超音波再次進檢查,如果病灶狀況沒改變,未來建議6~12個月固定追蹤;假如經內視鏡超音波判斷高度懷疑是惡性病灶,病理化驗確定為惡性後,就需直接治療。定期做糞便潛血 提早預防好安心配合國民健康局推動免費預防保健及癌症篩檢下,部立彰化醫院統計101~102年5527位民眾作糞便潛血篩檢,就有1成的民眾糞便潛血反應呈陽性反應,其中681位安排大腸鏡、切片檢查,33位證實為大腸癌。因此,楊智超醫師表示,50~69歲民眾每2年一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有民眾符合的話,應多加利用,若生活飲食不正常、有抽菸、喝酒習慣、體重過重、還有家族疾病史的民眾,應加強提早預防觀念。50歲以上民眾 為大腸癌發生高風險群為幫助增加民眾預防大腸癌,國民健康署建議應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養成每天運動習慣,定期篩檢。而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所以,50歲以上民眾應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但若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直接進行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預防勝於治療。

老婦血便當痔瘡發作 檢查竟是腸癌

老婦血便當痔瘡發作 檢查竟是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位73歲的阿嬤,半年多來大便偶爾都會出現血絲,但因為長年有痔瘡的問題,所以並不以為異。可是最近一個月開始出現大便不順,每天需要吃軟便劑、大便好像都有透明的黏液附著,以及腹漲、胃口愈來愈差,體重也掉了好幾公斤,至醫院檢查發現為腺癌。成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柏全醫師說,阿嬤的狀況就是典型的大腸直腸癌臨床表現,但是只要有血便,大部分的人還是都會緊張、害怕。近年來,隨著網路、醫療常識的普及,年輕民眾對於大便有血的警覺性及焦慮感又更高了;也因此愈來愈多的年輕民眾會在第一次大便有血的時候,前來門診要求檢查。老人易好發    勿拖延錯失治療良機其實,大多數大腸直腸癌還是都發生在年紀偏大的患者。但矛盾的是,對於年齡較大的長者而言,想到要進醫院做檢查,心就先涼了一半,以致於往往拖到沒辦法了才來就醫,也常常錯失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機會。早期的大腸直腸癌是個本質上可以被治癒的疾病。但陳柏全醫師表示,由於早期並沒有症狀,所以需要靠定期篩檢來提早發現治療。近年來,國民健康署推動的50歲以上民眾每2年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就是為了僅早篩檢出早期的大腸直腸癌,及僅早除掉以後可能會演變成癌症的大腸直腸息肉。同時,臨床資料已證明,早期切除大腸息肉是減少大腸癌發生的重要措施。所以,如果能配合國家的糞便篩檢政策及正確的就醫觀念,大腸直腸癌是可以不那麼可怕的。 

大腸癌篩檢明信片 竟救了他一命

大腸癌篩檢明信片 竟救了他一命#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癌症篩檢中心,為了提醒民眾每兩年做一次大腸癌篩檢,辦理「明信片篩檢活動」。一位55歲的林先生,20多年前曾大腸瘜肉切除術,未再追蹤,在年初收到醫院寄發的明信片,隨即放在抽屜內,過了一陣子,接到癌症篩檢中心的電話訪問,他想到半年前曾血便、最近也因為腰痛不適,在醫院持續復健中,就順便檢查一下!於是到了癌症篩檢中心索取糞便潛血的檢查盒,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反應,個管師電話聯繫,他才想起20多年前曾接受大腸瘜肉切除術,但是未再追蹤了。個管師依照此次檢查結果建議須接受大腸鏡確診,一週後確診為直腸癌。 過了一段時間,林先生與太太回到癌症篩檢中心,表示已經完成手術了,確定是大腸癌第3期,須接受化療,林先生也很感謝癌症篩檢中心這一路的鼓勵與協助。早期發現治療  存活率高接受篩檢之後,接到報告通知為異常結果時,常會覺得自己並沒有什麼異樣的地方,認為不需要再複檢,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大腸癌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且呈現每年快速增加的趨勢,每年約有1萬多人得到大腸癌,並有超過4千人因大腸癌死亡。但其實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

每周運動消耗1千卡 罹腸癌機率減半

每周運動消耗1千卡 罹腸癌機率減半#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癌症是令人聞之色變的病症,但有一些癌症是可以預防的。美國癌症協會統計,規律運動可以維持良好的體重、改善血壓、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況,還能有效抵抗癌症。規律運動是良藥 遠離3癌 研究顯示,體能活動與降低癌症機率有明顯關連性,特別是乳癌、肺癌與大腸癌。不過必須是「經常性」的規律運動。阮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陳碧芳醫師表示,以乳癌來說,只要每週至少5次,每次進行20分鐘的中度或強力運動,並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即使有乳癌家族病史的婦女,罹乳癌機率也會減少。至於大腸癌的發生,則與高脂、低纖食物和缺乏運動有關。目前已有研究證實運動量愈高和多喝水的人,罹患大腸癌的機會愈低。因為運動會促進排空、腸子蠕動,加速糞便減少腸道與致癌物的接觸。                   以每周運動消耗一千大卡以下的人當基準,每周運動量消耗1000至2500大卡,罹患大腸癌的機會降低一半。運動量消耗超過2500大卡,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更可大幅減少。 此外,運動也可以讓吸菸者或是曾吸菸者降低罹患肺癌的機率。運動為甚麼可以減少肺癌發生?可能的原因是運動時肺部換氣量大幅增加,有助於小支氣管中一些致癌物的排出。美國研究也曾發現,比起那些運動量低且強度輕的婦女,運動量多且強度大者,較不會罹患肺癌。癌症患者運動也不可少  可改善免疫力運動不但可以防癌,對已罹癌的患者也很重要。傳統上認為癌症患者應該多休息、少活動,但完全不運動,患者體能太差,影響生活品質,也降低對治療的忍受力。適當地運動可以促進體能,減少化療帶來的疲倦及不適,減少併發症,提高生活品質,也可以改善免疫能力。

謹記6點飲食妙方 有效防治大腸癌、高血壓

謹記6點飲食妙方 有效防治大腸癌、高血壓#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外食族的增加,使得罹患高血壓的人正日益年輕化,在最新國民營養調查中發現,成年女性每日平均攝取鈉3567毫克(8.9克鹽)、男性4579毫克(11.4克鹽),遠高過衛生福利部建議一天所攝取的2400毫克(6克鹽)。不僅如此,根據福利部公告102年國人十大死因中,高血壓排名第八,10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報告顯示,高血壓是造成全球死亡第一名的危險因子,因此,在飲食上的控制格外重要。得舒飲食在臨床試驗上 能有效降低血壓的飲食治療豐原醫院營養科鄒季臻營養師表示,養成清淡飲食的習慣,能有效預防高血壓,而得舒飲食是經科學及臨床試驗證實,能有效降低血壓的飲食治療方法,只要採高纖、高鈣、高鉀、低鈉、低脂,就能有效控制血壓,與減鈉、減重、運動、節制飲酒等方式併列在生活療法中。一碗牛肉麵湯 鈉含量逼近一天所需的量在門診中,營養師發現大多血壓偏高病人的飲食習慣,皆屬於外食族,且一般麵店所販售的湯麵,在湯頭部分攝取的含鈉量,平均約有1400毫克(3.5克鹽),而最高的牛肉麵湯甚至可達2218毫克(5.5克鹽)。此外,就連自助餐、便當店、小吃店所提供的湯品,一碗可能高達約1700毫克鈉(4.3克鹽),而像是便利商店的關東煮湯頭,平均一碗含也約有700~1160毫克鈉(1.8~2.9克鹽),所以,民眾往往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喝下過多的鹽分而不知,也在無形中增加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得舒飲食不僅可降血壓 更能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鄒季臻營養師表示,生活飲食中不是只有醬油、鹽及味精才含有鈉,在肉汁、菜湯中亦含有許多的鈉,而得舒飲食主要是以豐富的蔬菜、水果及低脂乳類為訴求,搭配適量的全穀類、核果類及低脂肉類,提供均衡營養的食物來源,而研究也證實,這樣的飲食型態確實能有效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對於高血壓病患來說,若是連續使用兩週得舒飲食後,可降低8~10%的血壓,效果等同於一顆降血壓藥物,除此之外,得舒飲食的好處除了降血壓外,更能降血脂肪、減低心血管疾病、大腸直腸癌風險,有利骨質健康。飲食小妙方 讓你吃的安心更健康最後,營養師提供6點小妙方,幫助民眾在飲食的過程中,能吃的更健康,且又能達到營養攝取的目的:1)提高新鮮蔬菜水果攝取量/蔬菜約4~5份,水果2~5份。2)提高低脂乳製品的攝取量/每天攝取2份的低脂或脫脂乳品,可於三餐或點心食選用,例如:鮮乳、優酪乳、優格及起司等,但若飲用乳品會腹瀉、脹氣者,則建議改用低乳糖或脫乳糖的乳製品。3)降低脂肪攝取總量/少吃油煎油炸類食物4)降低飽和脂肪的攝取量/選用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如橄欖油、芥花油、花生油5)提高鉀的攝取/例如:菠菜、空心菜、茼蒿、芹菜、香菇、金針菇、竹筍、桃子、奇異果、木瓜、芭樂、香蕉等。6)選擇全穀根莖類/應選用未精緻過的全穀類或根莖類來代替精緻過的白飯、白麵製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