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健走簡單好處多!每天15分鐘助於遠離大腸癌、糖尿病

健走簡單好處多!每天15分鐘助於遠離大腸癌、糖尿病#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21~25%乳癌及大腸癌、27%糖尿病、30%缺血性心臟病的肇因都在於運動量不足,因此,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累計至少6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成人累計至少150分鐘中,而活動能力較差的老年人則是要有3天進行增強平衡能力和預防跌倒的活動。養成每天動一動的習慣,促進血液循環與心肺功能,可預防骨質疏鬆症、高血壓、高血脂,降低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大腸癌、乳癌、憂鬱和失智的風險,也能強心益肺,提高代謝、增強免疫系統,強化肌肉和骨骼,減少髖關節或脊椎骨折的風險。每天健走15分鐘 有助於改善身體機能國民健康署自2002年起推動健走,希望民眾能把走路融入日常生活,建立健走、健身的健康觀念,每天健走15分鐘好處多多,除了能夠改善各項身體機能,運動時腦部產生的腦內啡,還能夠使人心情愉快、舒解壓力。長期維持每天運動15分鐘的習慣,更可控制體重並延年益壽,而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來說,健走是很好的入門運動,不需特殊裝備,只要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並記得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行健走小口訣,即可將健走融入於生活中。秉持多走、少動的觀念 邁向健康之路國民健康署提醒,為養成自身運動習慣,每天仍應秉持「多走、少坐、動一動,隨時隨地可以運動」的健康概念,利用生活中的空檔,有空就走,營造動態生活,邁向健康。

找到大腸癌關鍵!與蛋白質去活化有關

找到大腸癌關鍵!與蛋白質去活化有關#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日前,中央研究院有項最新的研究發現,根據生物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王惠鈞及孟子青的研究團隊表示,PTPN3-p38γ蛋白質複合體與大腸直腸癌間的細胞傳導過程息息相關,換句話說,若能阻止p38γ去活化發生,就能有效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而目前該研究刊登於《科學訊息傳遞》期刊。阻止p38γ去活化 可緩減癌症病程發展研究團隊表示,核苷酸轉化酶Ras是大腸癌惡化過程中,最具殺傷力的致癌基因之一,當核苷酸轉化酶Ras點突變,就會引發一連串蛋白激酶的活化或去活化反應,進而促使癌細胞分裂,導致病情惡化或治療困難。但現在已知道蛋白激酶p38γ扮演著關鍵角色,所以,只要能阻止p38γ去活化的發生,將有效緩減癌症病程的進展,因為一旦p38γ去活化的作用完成,癌細胞就會漸漸失控而惡化。找到大腸癌關鍵 以利於未來研發標靶藥物論文第一作者陳愷恩博士表示,這次研究中所採取研究方法是充分運用傳統結構生物學的分析利器X光結晶繞射法及所發展出來的最新技術,再結合小角度X光散射線法和化學交聯結合質譜鑑定之技術,才能達到反覆確認PTPN3及p38γ蛋白複合體的交互作用,並定位出調控p38γ去活化的關鍵區域,提供研發癌症標靶藥物設計的必要資訊,以利於未來設計出對抗大腸癌更有效的藥物。

大腸癌早期沒症狀 有血便才就醫恐為時已晚

大腸癌早期沒症狀 有血便才就醫恐為時已晚#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國民健康署表示,隨著高齡化、不健康飲食、遺傳等因素,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愈來愈高,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民眾都以為大腸直腸癌應該要有血便、便秘、腹脹等症狀,其實大腸直腸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等到解血便才就醫,往往為時已晚。發生率攀升 50至75歲好發台南市衛生局也表示,大腸癌發生率雖高,但若能及早發現處理、治療,存活率都可達8成以上。糞便潛血檢查是安全、簡單又準確的篩檢工具,研究證實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以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2至3成。目前國內針對好發高危險群50至75歲民眾,提供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糞便潛血陽性 應速接受大腸鏡檢查此外,當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時,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確診檢查。因為大腸剛開始癌變時只是小小顆的瘜肉,這些小瘜肉幾乎都可以經由大腸鏡檢查時一併切除,幾乎不需要住院。但若置之不理,讓腫瘤越來越大轉為晚期癌,治療就越複雜預後也不佳。而奇美醫院一般及消化系外科陳漢坤醫師也呼籲民眾,要打破「有症狀再檢查」的舊思維,尤其是好發的50至75歲的群眾及具有遺傳家族史的民眾,雖然目前沒有症狀,仍要及早篩檢。除定期接受篩檢,更最重要的是民眾要落實健康的生活型態,多運動、不菸酒檳榔、少吃肉、天天攝取五蔬果等,才能減少罹患大腸癌的機率。

25%乳癌、大腸癌 原因是運動不足

25%乳癌、大腸癌 原因是運動不足#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世界衛生組織指出,21至25%乳癌及大腸癌、27%糖尿病及30%缺血性心臟病肇因於運動不足,並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累計至少6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成人每週應累計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活動能力較差的老年人每週至少應有3天進行增強平衡能力和預防跌倒的活動。所以養成每天動一動的習慣,促進血液循環與心肺功能,可預防骨質疏鬆症、高血壓、高血脂,降低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大腸癌、乳癌、憂鬱和失智的風險,也能強「心」益「肺」,提高代謝、增強免疫系統,強化肌肉和骨骼,減少髖關節或脊椎骨折的風險。健康減重     遵循健走4口訣 國民健康署表示,每天健走15分鐘好處多多,除了能夠改善各項身體機能,運動時腦部產生的腦內啡,還能夠使人心情愉快、舒解壓力。長期維持每天運動15分鐘的習慣,更可控制體重並延年益壽。對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健走」是很好的入門運動,不需特殊裝備,只要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並記得「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行」健走小口訣,即可將健走融入於生活中。因此,國民健康署後續將於11月1日於台北古亭河濱公園再度舉辦健走活動,歡迎民眾走出戶外體驗健走的快樂。此外提醒亦可就近運用社區健走步道,來養成每日健走的規律運動習慣。

吸菸百害無益!膀胱癌、大腸癌樣樣來

吸菸百害無益!膀胱癌、大腸癌樣樣來#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抽菸會攝取到許多有害物質,進而增加罹患癌症的機率,尤其近30年以來,癌症的死亡人數高居於台灣之首。因此,為維護民眾免受到癌症的危害,有效的篩檢及預防很重要,舉例來說,篩檢出早期的乳癌或大腸癌將有98%的治癒率,並且遵循良好的健康習慣,更能達到預防癌症,降低癌症的發生。吸菸、肥胖也是致癌因素多之一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影像醫學部楊英傑醫師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列出主要致癌的因子,就是行為及環境,例如:吸煙、喝酒、蔬果攝取少、肥胖、缺乏運動、不安全的性行為、空氣污染、燃燒煤炭及注射針筒污染等,其中已被証實30%的癌症和吸煙相關,換言之,戒煙是降低癌症發生的最好辦法。除了肺癌外 更有18種癌症與吸菸有關全世界每年超過一百萬人因抽煙罹癌而死亡,佔所有癌症死亡率中的2~3成,其中又有9成的肺癌,是由直接吸煙或二手煙所以起的,在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估計,每年死於吸煙或者二手煙的人數約2萬人。不只有肺癌,更有18種癌症被證實是因吸煙所引起,包括直接接觸煙霧的口腔、鼻咽、食道、胃、肺、大腸直腸等的癌症,而負責排泄處理煙毒物的肝、腎、輸尿管、膀胱也會被引發癌症。除此次外,就連血管相關疾病及呼吸道疾病也常見,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腦中風、心肌梗塞、氣喘、小兒氣喘等。香菸具有成癮性 戒斷菸癮需有堅定的意志楊英傑醫師表示,其實吸煙的危害人盡皆知,吸煙無法戒除主要是因為它具有成癮性,包括生理上對尼古丁的依賴性、腦部中樞神經系統的被調節制約等,所以,對於有煙癮的民眾而言,戒菸除了要有一顆堅定的心與意志外,也要尋求外界幫助,像是醫院裡都有戒菸門診,可得到正確的諮詢以及戒菸藥物使用,有助於幫助戒斷菸癮。

年齡超過50歲 罹大腸癌風險暴增十倍

年齡超過50歲 罹大腸癌風險暴增十倍#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只要身體健康沒事,就不用定期身體檢查!相信這是許多民眾,所既有的觀念,沒病為何要跑醫院?進一步讓眾多癌症悄悄的侵害身體,日前,余天二女兒,驚傳罹患直腸癌第二期,家人皆無法理解,為什麼一個生活作息正常,飲食清淡的人,卻會突然罹癌。大腸直腸癌隨著年齡攀高 罹患風險跟著暴增事實上,所有癌症皆然,都以靜默的方式襲來,發現時,早已令人措手不及!而大腸直腸癌,則是全癌症之中,發生率最高的禍首,隨著年齡的攀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也會跟著上升。根據統計,每年超過五千人,死於大腸直腸癌,又以五十歲以上的人,罹患風險最高,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30~34歲大腸癌發生率為每10萬人有7.7人,隨著年齡增加發生率也倍增,50歲以上高達每10萬人有74.1人發生大腸癌,換言之,中老年人罹大腸癌的風險,比起青壯年人還要高出十倍左右。五十歲已上 政府補助公費篩檢也因此,為何政府積極推動,只要年齡超過五十歲,民眾每兩年皆能接受一次公費糞便潛血檢查,端看風險數據,跟著年齡的升高而增加,就可一目了然。然而,大部分大腸直腸癌,遭確診時,癌症期別已來到晚期,究其原因,無非是民眾抱持著,不可能那麼衰的心態,認為身體好好,為何要接受檢查。但根據死亡率的分析,大腸直腸癌在初期,五年存活率近九成,一但拖過第三期甚至第四期,五年存活率,則降低至五成左右,甚至不到三成,而多數癌症,在初期完全沒有任何症狀,凸顯民眾定期檢查的重要性。也因此呼籲五十歲以上的民眾,定期接受篩檢,若家族中有大腸癌病例,更要多加注意,以50~74歲民眾每二年可至國民健康署合約醫療院所或衛生所,接受一次政府補助之免費大腸癌篩檢;另未滿50歲民眾如果有個人、家族息肉症或大腸癌病史,建議諮詢專科醫師意見,是否提前接受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年增病例數 十年暴增兩倍!

大腸癌年增病例數 十年暴增兩倍!#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因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的改變,我國罹大腸癌人數不斷暴增!根據統計指出,100年全國大腸癌發生人數達1萬4,087人(臺北市1,847人),較10年前增為2倍,平均每天有39位國人罹患大腸癌,且男性大腸癌發生率為女性1.4倍。 高脂、低纖、多紅肉 大腸癌發生主因臺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莉茹處長表示,大腸癌可透過安全又簡便的糞便潛血檢查方式篩檢,而臺北市大腸癌篩檢涵蓋率47.5%,仍有5成市民忘了自己的健康權益。然而,都會市民外食比例愈來愈多,且飲食習慣偏向高脂肪、低纖維及多紅肉,加上缺乏運動,導致全國大腸癌發生人數不斷增加。今年1月至9月24日止,臺北市共計9萬5,449人接受大腸癌篩檢,其中,發現大腸癌166人(1.74‰)、癌前病變2,336人(24.47‰)。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若能早期發現瘜肉予以切除,即可避免大腸癌的發生,且0期到1期大腸癌治療5年存活率高達8成以上,到了第3期大腸癌5年存活率則降至不到6成,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達到較高的存活率。臺北市衛生局提醒,預防大腸癌的健康秘訣就是「勤運動、多蔬果、少紅肉」,而定期的癌症篩檢更可以早期發現及早把握黃金就醫時機,市民應定期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接受免費癌症篩檢。

女子體重驟降又腹瀉 竟是腸胃長瘤作祟

女子體重驟降又腹瀉 竟是腸胃長瘤作祟#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有位46歲的女性,因體重莫名下降6公斤,且合併腹瀉情形有1~2個月,因此,到醫院求診,經過糞便潛血反應檢查後確認為陰性,醫師立即為他安排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有一顆脂肪瘤。所以,建議病患先追蹤3~6個月,但病患及家屬希望直接切除腫瘤,立即安排內視鏡黏膜下層剝離術,術後將腫瘤送化驗為類癌瘤,術後病患已經沒有腹瀉情形。出現不適應就醫 避免問題更加嚴重彰化醫院腸胃科楊智超醫師表示,如果內視鏡檢查發現黏膜下層腫瘤,第一步通常都是建議病患施行內視鏡超音波,先觀察病灶的位子,接著再評估可能是良性或是惡性。若經評估後為良性,醫師則會建議追蹤3~6個月後,在用內視鏡超音波再次進檢查,如果病灶狀況沒改變,未來建議6~12個月固定追蹤;假如經內視鏡超音波判斷高度懷疑是惡性病灶,病理化驗確定為惡性後,就需直接治療。定期做糞便潛血 提早預防好安心配合國民健康局推動免費預防保健及癌症篩檢下,部立彰化醫院統計101~102年5527位民眾作糞便潛血篩檢,就有1成的民眾糞便潛血反應呈陽性反應,其中681位安排大腸鏡、切片檢查,33位證實為大腸癌。因此,楊智超醫師表示,50~69歲民眾每2年一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有民眾符合的話,應多加利用,若生活飲食不正常、有抽菸、喝酒習慣、體重過重、還有家族疾病史的民眾,應加強提早預防觀念。50歲以上民眾 為大腸癌發生高風險群為幫助增加民眾預防大腸癌,國民健康署建議應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養成每天運動習慣,定期篩檢。而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所以,50歲以上民眾應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但若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直接進行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預防勝於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