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黃金期篩出大腸癌 存活率高達90%

黃金期篩出大腸癌 存活率高達90%#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國民健康局資料顯示,大腸癌連續五年為國人罹患最多的癌症,由於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的影響,發生率及死亡率也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但由於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為此國民健康局針對50至69歲民眾,免費提供每2年1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幫助民眾早期發現與早期治療。以100年度為例,篩檢結果為陽性的人,也僅有六成民眾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但接受大腸鏡檢查中有一半的人確診為大腸癌,瘜肉增生者更高達6成,其中約有2成以上的患者切除瘜肉後,仍復發瘜肉增生的情形,同時研究也指出瘜肉與大腸癌有密切關係,更加凸顯定期篩檢的重要性。 彰化縣為關懷當地民眾健康,及提升民眾接受定期健康檢查的觀念,與考量偏遠地區就醫交通不便等因素,除由衛生所及醫療院所提供定點的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服務外,每年皆於四月起展開彰化縣27個鄉鎮共31場次的免費社區整合式健康篩檢服務,檢查項目除大腸直腸癌篩檢外,還包括一般成人健康檢查、口腔癌篩檢、子宮頸抹片檢查及乳房攝影等整體篩檢,提供可近性及更方便的篩檢服務,來維護民眾的健康。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呼籲,民眾除調整生活習慣、每日攝取足夠的蔬菜水果及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外,另糞便篩檢結果呈現陽性的民眾,請儘早安排大腸鏡檢查,以早期發現疾病,早期醫治。

飲食別輕忽 大腸癌高居國內發生率第一

飲食別輕忽 大腸癌高居國內發生率第一#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隨著國內飲食西化,營養不均衡等,大腸癌發生率逐年增加,去年男女大腸直腸癌已高居國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消化內科醫師李志清更指出,大腸癌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且呈現每年快速增加趨勢,每年約有1萬多人得到大腸癌,並有近4千人因大腸癌死亡,顯示出大腸直腸癌篩檢已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李志清醫師指出,大腸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依據歐美國家經驗,每一至二年進行1次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33%的大腸癌死亡率。目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積極配合國民健康局推動大腸直腸癌篩檢計劃,凡年齡超過50歲至79歲者,每兩年要做大便潛血一次。而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癌篩小組每月也寄發篩檢通知單,給符合大腸直腸癌篩檢條件市民,回醫院做癌症篩檢,並對大便潛血篩檢陽性者電話通知回院做大腸鏡檢查。消化內科更運用門診,對家族中有大腸直腸癌史,或有大腸直腸息肉者,或其他高危險群者,進行大腸鏡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高病患五年存活率。至於預防大腸癌上,李志清醫師建議大家,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油膩食品,可減少2~5成得到大腸癌的機會。另外也要記得每日動一動,維持每日運動,能幫助腸道也動一動,也可減少4成得到大腸癌的機會。最重要的定期糞便潛血檢查,可早期發現大腸癌,並有效降低2成死亡率。

大腸癌高危險群 低脂少肉多蔬果

大腸癌高危險群 低脂少肉多蔬果#大腸癌

文/阮綜合醫院  大腸直腸外科  趙東波主任大腸癌已躍升為國人罹患人數最多的癌症,近年來國人飲食習慣日益西化,罹患年齡層更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其實,大腸癌是最容易從飲食及生活習慣中去預防,也是最能經由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甚至是可以治癒的癌症。大腸癌的發生與大腸瘜肉有著緊密切的關係。所謂大腸瘜肉,是指發生在大腸黏膜隆起的突起物,好發的部位為乙狀結腸與直腸,主要可分為:非家族性與家族性。非家族性大腸瘜肉,依病理組織可分為增生性瘜肉及腺瘤性瘜肉,增生性瘜肉為大腸中最常見,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會癌化。然而,腺瘤性瘜肉卻極有可能演變成為癌症,高惡性度的腺瘤瘜肉,就被歸為癌前病變,家族性大腸瘜肉則是種遺傳疾病,容易演變成結腸直腸癌。大腸瘜肉形成的原因,目前所知和遺傳、飲食習慣有關,大部分沒有症狀,除非瘜肉大於一公分,或在較晚期時才會出現症狀,偶而會出現直腸出血、排便習慣改變、腹痛等非特異性症狀,因此常被忽略。大部分人以為自己還年輕,即使家中曾有長輩曾經罹患大腸癌也不以為意,但臨床上常見不到三十歲,卻在健康檢查時發現有瘜肉,這樣的情況很可能是家族性遺傳。一般建議這類型個案,最好一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而檢查年齡最好從青少年開始,才能有效預防,避免瘜肉日後惡化,轉變為大腸癌。另有人以為,切除過瘜肉,即一勞永逸,而這也是錯誤的!即使切除過後,仍然可能再度出現,若連續兩年都發現瘜肉的存在,除了要加強蔬果飲食的攝取,也可以用藥物來作化學性的預防。預防大腸癌必須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尤其是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應力行「蔬果彩虹579 」原則,均衡攝食各色且足量的蔬果。兒童一天至少要吃5份、女性7份、男性9份。同時,也要維持運動習慣,以增進腸道蠕動,減低大腸內膜接觸糞便內的致癌物,此外,最重要是定期接受篩檢,才能真正降低罹患結腸直腸癌的風險。大腸癌高危險群,要遵守「二多二要」原則:低脂少肉多蔬果、遠離肥胖多運動、篩檢年齡要提早、發現瘜肉要切掉,還要提醒五十歲以上的民眾,除了糞便潛血檢查之外,也應該主動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免除大腸癌的威脅。目前政府也提供50歲至69歲民眾每二年一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以期及早發現與治療,同時除衛生所、健康服務中心及醫院外,還增加基層診所糞便潛血檢查服務,讓篩檢變得更簡單又方便。

健康飲食多運動 搭配篩檢遠離大腸癌

健康飲食多運動 搭配篩檢遠離大腸癌#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蔡孟澔/綜合報導)近年來國人飲食習慣改變,過度節食、進食及飲食不均衡等,造成大腸癌成為國內罹患人數最多的癌症,罹患年齡層下有降的趨勢。阮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趙東波表示,民眾應該定期接受篩檢,搭配健康飲食和運動習慣,才能真正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事實上,大腸癌的發生與大腸瘜肉有著緊密切的關係。所謂大腸瘜肉,是指發生在大腸黏膜隆起的突起物,好發的部位為乙狀結腸與直腸,大腸瘜肉形成的原因和遺傳、飲食習慣都有密切的關係。初期大腸癌常被忽略,除非瘜肉大於一公分造成不適,否則並無明顯的症狀,因此當有直腸出血、排便習慣改變或腹痛等症狀,應盡速就醫。 趙東波指出,有些民眾認為切除過瘜肉,就能一勞永逸,這是錯誤觀念。即使切除瘜肉後,仍可能再度出現、復發,若連續兩年都發現瘜肉的存在,除了要加強蔬果飲食的攝取,也可以用藥物來做化學性的預防,避免瘜肉日後惡化,轉變為大腸癌。另外,趙東波補充,遠離大腸癌要遵守「二多二要」原則,二多:低脂少肉多蔬果、遠離肥胖多運動,二要:篩檢年齡要提早、發現瘜肉要切掉。此外也要注重健康飲食,力行「蔬果彩虹579 」原則,均衡攝食各色且足量的蔬果,更要養成平日運動的習慣,增進腸道蠕動。民眾可以到哪篩檢是否有大腸癌的前兆呢?目前政府提供50歲至69歲民眾,每二年可做一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除了衛生所、健康服務中心及醫院外,還能至基層診所檢查糞便潛血的問題。趙東波提醒,如有家族性遺傳的民眾,除了糞便潛血檢查之外,更要主動接受大腸鏡檢查,最好從青少年就開始,一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才能提早發現提早治療,有效預防大腸癌。

醫訊/大腸癌免驚 健康有撇步

醫訊/大腸癌免驚 健康有撇步#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衛生署日前公布100年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癌症已連續30年蟬聯榜首;近年來,演藝、政治及文藝界亦有多人罹患大腸癌,根據調查顯示,大腸癌0期5年存活率高於86%,而第4期治療存活率只有12%,說明其實「大腸癌是可以透過早期篩檢,獲得良好控制的疾病」,呼籲大家要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如果父母、兄弟姐妹有人罹患大腸癌,是屬於高危險族群,更應該要接受篩檢,且近年來大腸癌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同時罹病率亦逐年升高!天主教教耕莘醫院特別邀請血液腫瘤科歐偉仁醫師來讓大家了解大腸癌正確的預防之道,歡迎大家踴躍參加。講座時間:8月15日(三)上午9:30開始講座地點:天主教耕莘醫院A棟1樓內科候診區講座洽詢: (02)2219-3391分機65399企劃室

提升大腸癌存活率 定期篩檢發現瘜肉

提升大腸癌存活率 定期篩檢發現瘜肉#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國人飲食習慣越來越走向重口味,但是重口味的飲食容易造成腸胃負擔,根據衛生署統計,100年大腸癌是台灣地區及高雄市癌症十大死因第三名,高雄市衛生局統計,高雄市大腸癌死亡率為24.2/每十萬人口(死亡人數為672人),高於全國死亡率21.2人/每十萬人口(死亡人數為4921人)。為降低大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結合本市519家醫療院所,設立癌症篩檢健康便利站,提供民眾就近性及便利性篩檢服務,衛生局呼籲50~69歲市民,踴躍接受每兩年接受一次免費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只要持健保卡至附近醫療診所(貼有微笑小屋之健康便利站)即可獲得檢查,希望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腸癌五年存活率最高可達九成。    統計高雄市101年7月底,已完成大腸癌篩檢共86504人,佔本市50~69歲人口13.24%,目前發現陽性個案5736人,有進一步做檢查人數為3775人(佔65.81%),其中發現瘜肉1551人及大腸癌143人,而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所以透由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到瘜肉,進一步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高雄市衛生局為鼓勵高雄市市民早期接受篩檢,凡於101年6~10月完成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者,有機會抽到500~5000元禮?,而大腸癌篩檢結果為陽性個案,早期接受進一步診斷,並於篩檢日期起3個月內完成大腸鏡檢者,即可獲得200元禮?,相關癌症相關資訊可洽高雄市衛生局健康管理科或各區衛生所。

腸癌患者集氣相挺 切勿輕言放棄治療

腸癌患者集氣相挺 切勿輕言放棄治療#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根據國健局最新98年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已連續4年居五大癌症之冠、且罹癌人數破萬,提醒國人不可忽視大腸直腸癌這個首要防治的癌症。又根據國健局大腸癌各期別5年存活率統計發現,第一期的早期大腸癌只要妥善治療,5年存活率可達8成以上,早期大腸直腸癌是「可篩檢、可治療」的癌症,若加上支持、鼓勵的正面力量,治療成效更是樂觀。癌症基金會於本(11)日舉辦第四屆「愛相挺」活動,吸引50組腸癌鬥士及家屬,2人1組同心打氣,希望透過相挺的力量,帶給大腸癌患者正面的影響力,鼓勵患者能積極治療、不輕易放棄。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說明,長時間與癌友及家屬的互動,讓基金會瞭解「相挺」的力量對於正規治療有著極正面的影響力,於是在衛教網站上推出「募集一萬挺」、「萬挺造句王」兩波網路活動,號召全國民眾上網透過「按挺」的小動作,並發揮創意,用「挺」造句,為年增萬人的大腸癌友加油,讓全台腸癌友瞭解每個角落都有人在「鬥相挺」。今年愛相挺活動第三波改派對方式舉行,設計一系列套圈闖關、花式棉花糖秀、衛教闖關活動等,邀請50組大腸癌友及其家人、朋友組隊參加,鼓勵病友抱持積極治療、不輕易放棄的態度,也提醒民眾應定期篩檢,及早發現與治療。 在50組報名的腸癌病友之中,祖孫、夫妻、父子、母女多種組合同心集氣,年紀最長為83歲老爺爺、最年輕的32歲毛小姐與媽媽挺身而出,呼籲腸癌防治應向下紮根。更有在醫院內的「相挺模範夫妻」聯袂出席,59歲的退休老師身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得知罹病本想自我解脫,但在太太的支持與永不放棄的持續治療之下,目前已成功抗癌近2年,成為腸癌病友的最佳典範。賴基銘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友現有非常健全的醫療資源,初次診斷出為轉移性的腸癌癌友即可使用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可大大提高療效。根據研究顯示,轉移性的大腸癌友一開始即使用標靶藥物搭配化療,可助延長整體存活期二至三年,甚至有機會接受手術切除,是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一線治療利器。醫師呼籲,病友應積極接受治療,把握現有健保給付標靶藥物,達到最理想的治療成效,且需主動與醫師討論自己的身體狀況,不輕言放棄或中斷治療。圖:32歲毛小姐與媽媽(左圖)、59歲徐老師和太太(右圖)一同出席愛相挺活動。(照片/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讓大腸癌篩檢 捍衛大腸的健康!

讓大腸癌篩檢 捍衛大腸的健康!#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衛生署日前公布100年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癌症已連續30年蟬聯榜首;大腸癌更連續10年為本市癌症死因第3名,死亡人數609人,也是目前臺北市除了女性乳癌外,發生率最高的癌症,98年更高達1,642人得到大腸癌!近年來,演藝、政治及文藝界亦有多人罹患大腸癌,台北市衛生局提醒民眾,不得不慎!根據調查顯示,大腸癌0期5年存活率高於86%,而第4期治療存活率只有12%,數據中更顯示出「早期篩檢、早期治療」的重要性!很多人誤以為大腸癌篩檢就是大腸鏡檢查,一聽到就頭皮發麻,其實不然。現今推行的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只需要使用1支小小的採便管,採集少許糞便,即可利用定量免疫法(iFOBT)檢驗糞便中是否有微量血液反應,不痛又方便,是目前我國執行大腸癌篩檢的最佳方式。目前臺北市提供50~69歲民眾2年免費1次「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市民朋友可持健保卡至本市健保特約醫療院所,填寫篩檢表後領取採便管採集糞便,採集完畢後儘速送回該醫療院所進行檢驗。透過此預防保健服務,降低大腸癌死亡率,提升市民健康品質。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大腸癌是可以透過早期篩檢,獲得良好控制的疾病」,市民朋友們要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如果父母、兄弟姐妹有人罹患大腸癌,是屬於高危險族群,更應該要接受篩檢。若篩檢結果為陽性,須進一步至醫療院所接受大腸鏡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