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病變

認識「視網膜疾病」

認識「視網膜疾病」#視網膜病變

眼睛的構造如同照相機,前面的角膜(黑眼珠)及水晶體類似透鏡,而後面的視網膜就如同底片般,是眼球內最重要的感光組織,如果出了問題,自然視力就大打折扣了。視網膜並無痛覺神經,所以出問題時,病人毫無異狀,外觀上也不紅不腫,故容易被病人忽略。視網膜有疾病時會有下列症狀:1.) 視力模糊。2.) 飛蚊症,也就是眼前出現飄浮的點、線或塊狀混濁物。3.) 影像扭曲。4.) 閃光感,眼前出現亮光閃爍,在黑暗中特別明顯。臺安醫院眼科醫師 王倫奕表示,常見的視網膜疾病如下:1.)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內的血管會因病變而滲漏,形成水腫或出血,故糖尿病的患者皆需定期追蹤視網膜。2.)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視網膜最重要的中心部分─黃斑部會因老化而出血及萎縮,許多老年人在白內障手術後視力仍然進步不大就是因為此病。3.) 視網膜剝離,在高度近視族群日益龐大的台灣,已成為年青人失明的主因。4.) 黃斑部圓孔或皺摺。5.) 視網膜血管阻塞,和高血壓有著密切的關係。藉著先進的「雷射」及「玻璃體視網膜手術」,許多前述容易造成失明的視網膜疾病,大多可以手術治療並保持有用的視力。故當您有不明原因的視力模糊或扭曲現象,應即早就醫,以把握有效的治療時機。

糖尿病網膜症,初期無症狀

糖尿病網膜症,初期無症狀#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網膜病變、青光眼、白內及老年性黃斑部病變,被列為世界視力失明之四大原因。其中以糖尿病網膜病變所引起視力喪失最為嚴重。而糖尿病網膜病變影響視力的嚴重程度通常與糖尿病發多久有關,據統計發現患有糖尿病10年~15年,得網膜病變者約有20%~30%左右,而得糖尿病15年以上的約50%出現糖尿病網膜病變,就是說患糖尿病越久引起糖尿病網膜病變的機會越高。        糖尿病網膜病變主要影響視網膜上之微血管,初期糖尿病網膜病變之變化均在視網膜內,此時病患可能一點症狀都沒有;一旦病變超越視網膜,血管變化加劇,繼而產生新生血管或纖維組織增生,則演化成較嚴重之增殖性糖尿病網膜病變。增殖性糖尿病網膜病變因新生血管結構不良或纖維組織之牽引,導致嚴重之玻璃體出血,此時病患會突然喪失視力,若反覆多次玻璃體出血並纖維組織增生,則容易產生牽引性視網膜剝落,繼而導致永久失明。另一種引起糖尿病視力障礙的原因是糖尿病黃斑部水腫,他可能發生在任何時期的網膜病變,當出現黃斑部水腫,視力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產生模糊不清的情形。        當得知患上糖尿病聖功醫院眼科醫師群建議,應至眼科接受詳細之眼睛及眼底檢查,通常第一次檢查正常之病患,每年檢查一次眼睛即可,若發生非增殖性網膜病變、應再半年檢查一次,眼科檢查包括視力、眼壓、水晶體及眼底檢查,一旦發生較嚴重之網膜變化,眼科醫師會安排作更進一步之螢光眼底攝影,確定診斷網膜變化之情形再決定是否需要雷射或其他治療,因此定期檢查,及早發現病變,接受治療,是較能避免眼睛產生嚴重視力喪失的危險。        目前為止,並沒有一種特效藥物可以治療糖尿病網膜病變,其中雷射治療經多年之臨床研究證實,可以減緩糖尿病網膜病變進行,改善視力喪失程度,雷射治療是利用雷射光在網膜上產生光凝固效應,治療病變的網膜組織,但不是所有糖尿病網膜病變都適合雷射治療。       糖尿病是一種長期慢性的疾病,病患必須配合分泌科醫師之指示,小心控制血糖,注意飲食,適量運動,定期檢查眼睛,注意身體其他狀況,較能避免因糖尿病而引起之併發症。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視網膜病變

【文章出處】www.pbf.org.tw所謂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顧名思義,即發生於早產兒之視網膜病變,尤其是須放置於保溫箱之早產兒發生率更高,不過也有「非早產」的嬰兒罹病的報告。一般認為與視網膜血管尚未發育成熟,即出生面對母體外之空氣有關。視網膜血管的成熟度與出生體重及懷胎週數有關,一般體重愈輕、懷胎期間愈短,視網膜血管愈不成熟。這些不成熟的視網膜血管容易發生收縮閉塞,進而產生不正常血管及纖維組織,最終導致玻璃體出血及視網膜剝離。嚴重者,整個視網膜纖維化並被拉扯到水晶體後方,使瞳孔反射成白色,故又稱「貓眼」,此時已為幾乎無法治療之晚期。由於嬰幼兒並無法表達視力的障礙,「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診斷有賴於早期篩檢,對懷孕週數小於36週或出生體重小於2000公克者,於出生後七至九週內應做散瞳眼底檢查,嗣後再依當時情況決定後續處置,必需等到顳側網膜血管成熟後才得放心。網膜病變依目前國際標準可分五級,所幸並不是所有早產兒均會產生「早產兒視網膜病變」,一旦產生病變,也非一定發展到第五期。大約近三分之二會自行消褪,但是持續產生病變者,通常會對視力造成莫大的傷害。治療方面,對第三期建議作冷凍或雷射治療,成功率可達七、八成。第四及第五期則須施行網膜或玻璃體手術,手術成功率低,視力預後也差。當然早產兒通常較多合併有其他身體病變,如腦部發育不全等,統計數字也顯示早產兒較易產生斜視、近視、散光等眼疾,這些都可能加重對視力的影響。事實上,對「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防治最重要是預防早產。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工受孕多胎化,低體重早產兒增加,且經由小兒科醫師的努力,早產兒的存活率大大的提昇,早產兒眼睛的照顧也愈形重要,一旦發生早產,適當調節給氧濃度、定期篩檢、早期治療,是給予寶寶一個更有品質的生命之不二法門。﹝資料提供:高雄榮總眼科部醫師  許淑娟﹞

糖尿病引起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引起視網膜病變#視網膜病變

所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良,進而破壞血管,導致眼球內出血、結疤。諾貝爾眼科 張朝凱醫師指出常見的症狀有視力減退、眼前出現浮動的黑點,視力突然變壞幾近失明等,早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沒有特殊症狀,須經醫師檢查及早發現。 【主因為糖尿病患長期血糖控制不良,可能與下列變化有關】1) 黃斑部水腫:黃斑部位於視網膜的正中心,是視力最敏銳之處,也是對於缺血最敏感的地區,當血流不順暢時,黃斑部容易水腫,感光的機能相對地變壞。 2) 眼球內出血:新生血管破裂造成眼球內出血(玻璃體出血),光線通過瞳孔後受阻於混濁的玻璃體,視力必然變壞。3) 視網膜剝離:眼球內反覆出血會導致結疤(纖維化),使視網膜變形,甚至將視網膜扯離眼球壁,造成網膜剝離症。【治療方法】1) 雷射光凝固療法:局部雷射光凝療法可用來治療因視網膜內微血管滲漏而引起的黃斑部水腫,當視力因黃斑部水腫而產生變化時,應早期治療使水腫消退。 增殖前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一部份),可用泛雷射光凝固治療,尤其當視網膜病變惡化到可能產生新血管,即須接受雷射治療,以消除新生血管,預防眼球內出血,此法不但具預防性,也是公認為可靠的方法之一。 2) 手術治療:玻璃體是填充於眼球內透明的水膠物質,當網膜新生血管出血,流入玻璃體時,原本清澈的玻璃體會變成混濁,玻璃體若不能自行恢復透明時,即須施行玻璃體切除術。當眼球內結疤嚴重,把視網膜扯離眼球壁,造成視網膜剝離時得施行手術治療。

高度近視當心視網膜剝離

高度近視當心視網膜剝離#視網膜病變

台灣有「近視王國」之稱,尤其五、六百度以上高度近視最常見。而視網膜剝離和近視有著密切的關係,高度近視很容易引發視網膜剝離,一般正常人發生視網膜剝離的機會約萬分之一,而高度近視者危險性增加十倍,高度近視者平時應詳細檢查視網膜。因為一旦產生視網膜剝離,便有導致失明的可能。視網膜是內襯在眼球後壁的一個薄而纖細的感覺組織層,是眼球最主要、最關鍵性的組織,它是視功能(包括光覺、形覺、色覺)的策源地,是光刺激轉化成視覺神經衝動的所在。它的特殊性在於:1 結構複雜;分10層組織、3種神經元和二套血管供養系統。2 組織脆弱;厚度最薄,黃斑區及鋸齒緣最薄處的厚度約0.08-0.09㎜,靠視乳頭處最厚約0.4㎜易遭損傷破壞。3 代謝旺盛;耗氧量及糖分解力超過身體中任何其他組織。因此,視網膜易受各種病理因子的損害而產生多種的視網膜疾病。視網膜就像照相機的底片一樣,負責將看到的影像忠實呈現。視網膜的感覺層與色素上皮層,正常時是緊密黏貼,這兩層組織大部分靠更外層的脈絡膜供給其營養,一旦視網膜感覺層與視網膜色素上皮層分離而發生視網膜剝離,視網膜感覺層就會失去大部分的營養供給而機能退化。視網膜剝離屬眼科急症,必須緊急治療,否則視力預後不良,甚至無復明希望。高度近視者的眼球擴大拉長,眼球壁變薄也愈脆弱,先會產生破洞,再慢慢滲水至視網膜下方產生剝離現象。視網膜剝離有兩個前驅症狀:1閃光幻視,即在視網膜無光線的刺激時仍見閃光,乃由玻璃體牽引視網膜而引起。2 周邊視野突然出現一群浮動黑點,乃因視網膜破裂時產生微小玻璃體出血引起。接著會產生進行性的視野缺損,其範圍與視網膜剝離部位相對應,或視力減退。視網膜剝離時不痛不癢,但會看到一大片黑影或看東西時影像扭曲,視力減退或色調改變,有的人還會有一些前驅徵兆例如看到黑點、黑影、蜘蛛絲或黑雲在眼前飄動或眼前突現閃光,即使眼睛閉起來時也會感覺得到;少部分患者會有視野缺損的症狀。值得一提的是,所謂「飛蚊症」乃普遍存在於高度近視或六、七十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多數是良性的玻璃體退化所產生,只有少部分突然黑點增加或形態改變,甚至伴隨閃光者才可能是產生視網膜裂孔或視網膜剝離。視網膜剝離初期常無症狀,且多只有單眼病變,一眼正常,常讓人忽略。,高度近視者應有定期檢查視網膜的習慣,否則不經意碰撞,都可能讓視網膜剝離,若早期發現,治療效果良好。早期發現的視網膜退化或裂孔,可以在門診接受雷射光照射或冷凍治療,不必住院。若已有視網膜剝離,便須住院接受手術治療,手術方式以「鞏膜扣壓術」為主,若合併有玻璃體出血,便需採「玻璃體切除術」。另外針對某些網膜剝離之患者,可以適用一種新的方法──「氣體網膜固定術」,手術時間較短,對眼球組織傷害較小。另外強調一點,若患者有一眼視網膜剝離,另一眼也有百分之十的機會產生同樣問題。因此雙眼都要詳細檢查,且手術後也需接受三個月至半年的定期追蹤檢查,以早期發現新的病變,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最終目標。

紫外線傷眼,夏季應重「養眼」

紫外線傷眼,夏季應重「養眼」#視網膜病變

炎炎夏日又到了,地屬亞熱帶的台灣每到夏天,愛美的女性也早已準備好陽傘、防曬用品來迎戰陽光,避免紫外線對肌膚造成傷害;事實上,除了皮膚外,人體的靈魂之窗也容易受到紫外線傷害,而衍生出黃斑部或視網膜等病變。諾貝爾眼科雷射機構 張朝凱 醫師表示,受到臭氣層保護,陽光照射到地球上的紫外線約僅五%穿透大氣層,其中九十%為紫外線A,十%為紫外線B,而大部分的紫外線C則為臭氧層所吸收,因此,人體受到紫外線的傷害主要為紫外A和B。紫外線A由於穿透力強,容易形成眼睛深部視網膜的光害,例如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或加速視網膜色素細胞炎的患者感光細胞的退化。紫外線B則會造成眼睛各種不同的傷害,尤其是在雪地、沙漠、海面等陽光折射強烈的地區,容易造成嚴重的破壞。紫外線C的能量高但穿透力低,可能造成眼角膜表皮灼傷;雖然大部分來自太空的紫外線C已為臭氧層所吸收,但部分人造光源如電焊、紫外線殺菌燈或雷射等。光照性眼炎又稱為「紫外線眼炎」,是指因為紫外線照射而造成角膜及結膜的淺層炎症反應。光照性眼炎多因電焊工作時未配戴防護鏡,或圍觀電焊所引起;醫療院所使用紫外線消毒時,若未適當防護,也可能導致此一病症;而雪地、沙漠、沙灘,或烈日下長途逆光行駛在高速公路上,反射的紫外線進入眼中,也可能引起類似光照性眼炎的症狀,稱為「雪盲」。光照性眼炎主要原因是紫外線照射造成角膜上皮細胞破皮脫落,其症狀通常出現在受到紫外線照射後的二至十二小時內,突然發生畏光、流淚、異物感、灼熱感、劇痛、眼瞼痙攣、睜不開眼等症狀,同時合併視力減退、看燈光周圍有光暈或彩環;且往往是白天沒有症狀,半夜睡眠中突然痛醒。由於角膜上皮細胞有自然再生的能力,因此光照性眼炎大多可在二十四至四十八小時後自然痊癒,且一般不會有任何後遺症,但症狀發生時十分疼痛且視力減退,令人十分恐慌。諾貝爾眼科雷射機構 張朝凱 醫師建議,預防光照性眼炎或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根源就是避免紫外線照射,夏季外出除了戴帽子、陽傘外,能夠隔絕紫外線的太陽眼鏡也基本配備。

早產兒可能發生的問題

早產兒可能發生的問題#視網膜病變

萬芳醫院小兒科醫師 何文佑 醫師表示,其實這些早產兒,他們在剛出生的時候,並不是不正常,只是許多器官或生理功能都未臻成熟,比較常見的問題有下列幾種:(一) 呼吸暫停:出生體重少於一公斤的極低體重嬰兒,很容易發生呼吸暫停的現象,從前大家都覺得早產兒的呼吸中樞並未成熟,以致在缺氧或血中二氧化碳分壓的改變,中樞感應遲鈍以致停止呼吸。(二) 黃疸:黃疸是新生兒最普遍的一種現象。若嬰兒血中黃疸測量的指數超過二十,這些黃疸色素,可能進入腦部,沉積在腦部的神經核,造成永久傷害。但若是黃疸指數並不太高,對嬰兒完全沒有害處,反而是一種抗氧化劑。(三) 壞死性腸炎:這是一種極容易發生的毛病之一。壞死性腸炎其實原因並不是很清楚,只是新生兒醫學認為構成的因素很多,像缺氧、缺血、感染、放置臍動靜脈插管與餵食等都是重要的構成因素,壞死性腸炎一旦發生,死亡率與後遺症的發生機會也高。(四) 顱內出血:最可怕的毛病,極低體重嬰兒更易發生,最常見的顱內出血,是腦室週與腦室內出血,引起顱內出血的原因:包括早產兒支持基底膜組織脆弱,微血管未發育成熟與缺氧等。(五) 視網膜病變:極低體重嬰兒,發生視網膜病變機會很高(40%-50%),但導致嚴重視障的機會極低。病變輕微的,可以自行痊癒,中等度嚴重的,只要把握治療機會,效果也很好。(六) 慢性肺疾病:慢性肺疾病,令人懊惱,這些孩子需要較長的時間需使用呼吸器和氧氣。而且肺部病變必須很長的一段時間恢復,照顧十分困難。引起的原因,大部份都是嬰兒的病情嚴重,需使用高壓、高氧濃度使肺泡損壞所至。一個早產兒誕生,家屬希望嬰兒能夠長大,而且很正常。最擔心的就是嬰兒長大後是腦性麻痺、智能不足。可是我們必須弄清楚的,就是早產兒後遺症的發生,除了早產兒是最重要因素之外,其他因素都跟如何照顧有關。完美的照顧,是降低後遺症發生的最重要因素。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