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療法

大叔膀胱癌術後轉移肝臟,靠新型藥物治療縮小腫瘤重獲新生

大叔膀胱癌術後轉移肝臟,靠新型藥物治療縮小腫瘤重獲新生#免疫療法

泌尿上皮癌是在泌尿系統上皮細胞增生突變後形成的惡性腫瘤,根據台灣醫學會統計,台灣每年新診斷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案例約為4千人,相較於日本、美國、新加坡、菲律賓等,發生率皆高出4~5倍,男性案例較女性多2倍,醫師提醒,只要60歲以上男性族群有無痛性血尿情形,一定要趕快就醫檢查。 泌尿系統分為上、下泌尿道,上泌尿道包含腎臟、輸尿管,下泌尿道則包含膀胱、攝護腺和尿道。泌尿上皮癌是發生於所有尿路上皮的惡性腫瘤,其中就包括了膀胱癌、尿道癌、輸尿管癌與腎盂癌等。 好發族群為60歲以上、有抽菸史男性 彰化基督教醫院泌尿外科石宏仁主任表示,泌尿上皮癌的危險因子包括抽菸、染髮習慣、家族史,或者是工作上較常接觸化學染劑者,早期危險因子包括使用來路不明如含馬兜鈴酸成分的中藥,長期洗腎病人風險也較高,根據臨床統計,泌尿上皮癌罹患族群男性比女性多,好發於60歲以上族群,年齡越大風險越高。 石宏仁醫師說明,泌尿上皮癌最明顯的表現是無痛性血尿,臨床上如果已有血尿情形,加上年齡較大、反覆感染等危險因子,就會以超音波、膀胱鏡檢查合併電腦斷層或者是核磁共振,透過切片來確定診斷。 針對泌尿上皮癌的治療,以膀胱癌為例,石宏仁醫師指出,經由影像學檢查檢視病人是否有淋巴或遠處轉移之後,病人會接受經尿道內視鏡刮除術檢視腫瘤是否侵犯到膀胱肌肉層,如果腫瘤尚未侵犯肌肉層會給予膀胱內灌注藥物治療,減低疾病復發率。若是侵犯至肌肉層,就會以病人身體狀況建議病人接受手術前化療與膀胱全切除手術或同步化學與放射治療。 新治療法能辨識腫瘤細胞精準攻擊 以往泌尿上皮癌晚期會以化療加上免疫療法為優先,目前對於第四期已經轉移的病患有了新的治療方式,即透過標靶式的化學治療加上免疫療法。石宏仁醫師說明,新的標靶化療藥物,攻擊腫瘤更精準。由於新的藥物腎毒性較低,相對也減少副作用,從臨床經驗來看,以往病患化療常碰到疲勞、血球下降的情形,新藥相對來說副作用較低,也讓病患有比較好的生活品質。臨床治療情形顯示,國外的案例有明顯改善,也開始作為晚期泌尿上皮癌的第一線治療。 石宏仁醫師分享,有一名60歲且有抽菸史的退休男性病患,血尿已持續3、4個月,輾轉就醫才確診為膀胱癌,轉到石宏仁醫師門診後已發現擴散至淋巴,一開始做化療再做手術切除膀胱,治療期間常常覺得疲勞、食慾不佳,術後以免疫療法持續療程,腫瘤細胞仍轉移至肝臟;後來以新標靶式的化學治療三個月,終於讓轉移的腫瘤縮小,終於讓病患比較安心,目前持續治療中。 石宏仁醫師補充,以往泌尿上皮癌患者在治療上都會合併腎功能不佳,病患會有疲勞、貧血、沒有食慾的情形,隨著精準醫療時代來臨,透過免疫治療儘管降低副作用,但治療成效有效,因此,隨著泌尿上皮癌新治療的演進,患者能夠兼具治療效果與生活品質。醫師也提醒,有些腫瘤細胞影像學較難檢查出來,因此若是50歲以上且發生無痛性血尿卻沒有感染時,建議進行膀胱鏡進一步檢查,提早預防病變。 泌尿上皮癌的預防之道也很重要,尤其是努力戒菸、盡量不要染髮,並養成多喝水的習慣,加強身體代謝毒性的效率,再搭配定期的健康檢查,才能減少腫瘤的發生,擁有健康的身體。 觀看短影音:https://youtu.be/I7KhjL3AuqY 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安斯泰來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協助提供

乳癌為何該接受「術前輔助治療」?醫:高達6成5可讓「腫瘤消失」

乳癌為何該接受「術前輔助治療」?醫:高達6成5可讓「腫瘤消失」#免疫療法

「喜歡我的乳房嗎?」電視劇《不夠善良的我們》中,40歲單身粉領族Rebecca在忙碌的工作中突然被宣告罹患乳癌,一夕之間面臨巨變,寫實劇情引發廣大女性共鳴。醫師指出,乳癌中的三陰性乳癌因存活率較差、復發較早、容易轉移至肺腦等器官,有「最惡乳癌」之稱,呼籲年輕型病友接受術前、術後輔助治療,才有機會免除乳房重建。

5月健保納NTRK基因檢測給付有望嘉惠更多癌友,醫:先做基因篩檢用藥更精準

5月健保納NTRK基因檢測給付有望嘉惠更多癌友,醫:先做基因篩檢用藥更精準#免疫療法

今年5月健保開始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其中NTRK基因融合被納入多項實體腫瘤基因檢測項目中,醫師認為,透過這樣的一步步開放給付,未來相信有機會讓癌症的精準治療成為標準流程,讓病友更快找到標靶藥物。 台北榮總腫瘤內科兼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醫師表示,台灣是亞洲繼日本、韓國第三個開放健保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的國家,這對於台灣的癌症病人治療不僅是一大福音,最大的意義更是在於癌友在精準醫療上有了進一步發展。 「不定型腫瘤類型」治療已成為國際趨勢 在癌症治療的進程中,陳明晃醫師說明,以往多針對單一器官的癌別來擬定治療方案,目前精準治療是透過瞭解病患的基因變異來應對,透過基因檢測找出致癌基因,進而使用相對應標靶藥物。這類型的基因變異可能出現會在不同癌別,但都可以用相對應的同一種標靶藥物來消除腫瘤細胞,這樣的治療方式稱為不定型腫瘤治療(Tumor- Agnostic Treatment for Cancer)。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與及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都已陸續通過這一類機轉的治療藥物,透過NGS能更快找出致癌基因,也替病患爭取更多治療時間。 陳明晃醫師說明,以NTRK基因融合為例,這是一種會導致腫瘤生長和發展的基因變異,在很多的實體腫瘤都會出現這樣的基因融合,比率約千分之五,但特定癌別特別高,如嬰幼兒的纖維肉瘤、分泌性乳癌、甲狀腺癌、分泌性唾液腺癌等。他進一步表示,NTRK基因融合雖然出現的比率低,但在很多實體腫瘤都有機會驗出;對NTRK基因融合癌友來說,透過基因定序找出NTRK致癌基因,並使用對應的標靶藥物在臨床已證實有明確的治療效果,目前針對NTRK基因融合的標靶藥物主要是TRK抑制劑,有6~7成橫跨不同癌別的病患透過標靶藥物治療後,可發現腫瘤細胞縮小,病人存活期得以改善。 NGS有機會改變癌症治療流程,更快找到標靶 以往的基因檢測的進行方式為接續檢測,必須單個基因逐項篩檢才能找出基因變異,而透過NGS能提高檢測效率,幫助病人更快找出有效的標靶藥物。陳明晃醫師強調,目前可供篩檢的癌症基因變異已有400~500個,未來在NGS越來越普及的情況下相信可嘉惠更多病人,癌症病患未來在精準醫療的理想狀態下,也有機會突破以往的癌症治療流程,當基因定序檢測累積到一定數據,民眾或許有機會在第一線就找出適合的標靶藥物。 陳明晃醫師也舉在肝內膽管癌的臨床個案來說,在治療趨勢上,除了第一線的化療、免疫療法之外,在第二線已是透過基因檢測來協助病患找出標靶藥物,民眾若經濟上許可,他建議可提早做基因檢測,相信也帶來更多治療曙光。

全癌別治療,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是關鍵!醫:找出個人化基因變異是精準治療核心

全癌別治療,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是關鍵!醫:找出個人化基因變異是精準治療核心#免疫療法

基因檢測在癌症病人的精準治療上扮演著重要角色,特別是針對特定基因變異的治療,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更是病患爭取存活期的重要關鍵。健保署日前已通過NGS基因檢測於今年5月納入健保給付,目前計劃針對19種主要癌症類型,提供3種不同的補助方案,預計每年約有2萬名新發癌症患者受益。 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馮盈勳醫師表示,以往癌症治療的藥物運用都是依照癌症別,隨著醫學進步發現癌症會有不同基因型態的表現,可藉此找到對應的標靶藥物;特定基因變異可能來自不同器官或者癌別的組織,因此癌症也漸漸以組織趨向的藥物治療(Tissue-Agnostic therapy)為方向,可望為癌患訂定個人的醫療計畫。 標靶藥物對特定基因變異治療尤佳 馮盈勳醫師說明,癌症治療不斷在進步,從早期化療無差別殺腫瘤細胞、副作用大,進步到免疫療法除降低副作用,也根據患者的免疫狀況和腫瘤特點進行治療,一直到標靶治療,對特定基因變異的癌症治療效果更佳。 目前討論較多的基因變異像是NTRK(神經元營養因子受體基因)基因融合,就是一種臨床上少見但橫跨多種癌別都具有指標性意義的基因變異,可在高達19種實體腫瘤中被識別出來,在其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效果相當不錯;像是BRAF(B-Raf蛋白激酶)、RET(轉染時重排)、HER2(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第二型)等基因變異,其中RET常用在肺癌、甲狀腺癌的治療策略上,HER2則是乳癌、胃癌以及其他新發癌別都有運用。 特別要提到癌症之首肺癌,更有相當多的基因突變,早期診斷與精準治療對病患的預後更重要。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或是ALK、ROS1、NTRK等,在肺癌的標靶藥物治療上都有很好的反應,以EGFR來說,藥物治療可用到11個月~2年,存活期3年;NTRK在控制肺癌的反應率(腫瘤的完全緩解與部分緩解)也能達到74%,有效控制率達89%。 與癌共存,有效控制與降低副作用是維持生活品質重點 馮盈勳醫師門診有一名36歲女性上班族,在口腔發現癌細胞,一開始經標準治療,開刀切除1年後仍轉移肺部,後來做了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發現了罕見的BRAF基因,根據基因變異找到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2年期間腫瘤控制穩定,也能回到原來的生活軌道。 馮盈勳醫師強調,以組織的基因突變來決定治療方向不僅加速新藥進展,對病患來說也是治療上的福音,而這當中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更扮演著重要角色,透過快速找出多種的基因突變、即早識別致癌基因,對提升治療有效性相當關鍵。 儘管標靶藥物能最大限度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但也因人而異有不同表現,少數病患用了會造成血球毒性,但多數都很輕微像是虛弱、腸胃不適等,馮盈勳醫師補充,這部分都會根據病患的情形來提供建議;服用較專一性機轉的標靶藥物,就能相對減少副作用發生率。 馮盈勳醫師也呼籲,癌症治療未來走向個人化,透過精準治療的趨勢,不僅提高病患的存活率,在治療期間也能降低藥物副作用,讓病患維持良好生活品質,也減輕家人的照護負擔。  

視力警報:當癌症治療遇見眼內併發症

視力警報:當癌症治療遇見眼內併發症#免疫療法

71歲朱女士,罹患輸尿管尿路上皮癌,手術後接受最新癌症免疫療法,腫瘤獲得大幅清除。惟在後續追蹤過程中,感到左眼視力模糊、頭痛、和皮膚出疹等症狀至眼科就醫。視力檢查結果右眼視力還有0.8,左眼視力只剩0.3;雙眼有輕微初期白內障,及雙眼後葡萄膜炎,合併黃斑病變及嚴重漿液性視網膜剝離,詳細檢查發現為免疫療法藥物誘發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罕見病徵,經局部類固醇注射及藥水治療後,頭痛和視力都獲得完全緩解,恢復原本的視力和正常的生活,追蹤三年無身體癌症或眼睛葡萄膜炎的復發。 臺北榮總眼科部葡萄膜炎及眼矯型科黃德光主任表示,葡萄膜炎是眼內的組織發炎,由於診斷與治療困難,是已開發國家造成民眾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葡萄膜炎往往跟全身疾病相關,可能跟自體免疫疾病如僵直性脊椎炎相關,可能跟身體的感染如帶狀泡疹相關,也有可能是跟服用的藥物相關,因此,葡萄膜炎的診斷與治療往往也要從全身的系統疾病研究著手。 隨著國人平均壽命的增加與生活環境的改變,癌症多年來一直高居台灣民眾十大死因之首。黃德光主任提醒,新的標靶藥物與生物治療能夠有效的控制病情,大幅延長患者的生命和改善生活品質。然而在治療中的患者,卻有可能因許多不同原因,可能是疾病本身,可能是使用的藥物,而造成眼內的葡萄膜炎,進而造成視力傷害,但是若能即時準確地診斷與治療,就能夠恢復正常的視力與視覺品質,患者應該要謹慎面對,並告知醫師正在使用的相關藥物。 臺灣常見的葡萄膜炎,就有廿三種以上的相關病因發表在文獻上;這些成因之中以自體免疫相關原因占多數,然而也有部分葡萄膜炎是因為體內的感染、腫瘤、或藥物所引起。因為原因多樣且治療方向迥異,正確的診斷與治療關係到病人身體和視力恢復的程度。 隨著國人平均壽命的增加,惡性腫瘤對國人健康的威脅持續增加。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國人癌症的發生率已達到每年每一千人中有3人以上新罹癌,伴隨而來的癌症治療與長期照護相對重要。這些患者中,偶爾也會有產生葡萄膜炎的時候,眼睛的葡萄膜炎可以在治療的任何時期發生,跟疾病的狀態息息相關,千萬不能小看。 葡萄膜炎常見的症狀,包括視力模糊或嚴重不正常的飛蚊症增加,只有極少數人以單純的眼睛不舒服表現 眼科醫師經過精密的儀器和散瞳檢查後,可以根據檢查的結果,譬如角膜內皮上聚集許多沉澱物,眼內的發炎細胞增加,視網膜和脈絡膜產生病灶,就可確診葡萄膜炎。 癌症治療中發生葡萄膜炎,最擔心的是腫瘤自己產生的葡萄膜炎。臨床上有時能看到身體的惡性腫瘤或血液腫瘤轉移到眼內,這時檢查可能可以看到脈絡膜或葡萄膜腫塊、視網膜下細胞浸潤、或玻璃體內不正常的白血球浸潤;少部分病人因為腫瘤本身引發的自體免疫反應攻擊視網膜細胞可能會造成特殊的視網膜病變。所以發現癌症病人有葡萄膜炎時,應該先審視全身腫瘤控制的情況,是否有其他地方的轉移,並針對惡性腫瘤本身加以治療。 另一種偶爾會見到的葡萄膜炎,是因為傳統的化療所造成的抵抗力低下,使患者被病原體伺機感染。其實沒有罹患惡性腫瘤的患者,偶爾也可能因為身體的感染散播到眼內而產生葡萄膜炎。只是罹患惡性腫瘤的患者遇到這些感染,由於抵抗力差,延誤治療不只眼睛受到影響,更可能有生命危險。針對這種葡萄膜炎,往往只要確立病原體,加以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治療,就能控制眼睛或身體的感染,降低失明的危險。 癌症免疫療法在最近幾年逐漸盛行,針對腫瘤可以有效的治療而且身體的副作用較不劇烈,帶給患者更好的腫瘤治療和高的生活品質。罕見狀況下,有些患者會被這些免疫療法藥物,誘發自體免疫的反應,更少數的患者,則以葡萄膜炎來表現。患者的葡萄膜炎表徵千變萬化,有些只有些微發炎細胞增加,有些產生比較嚴重的脈絡膜發炎。所幸這種癌症治療藥物所引發的葡萄膜炎,相較於前兩者,較沒有重大的生命危險,只要針對發炎加以治療,輕微時使用眼藥水,嚴重時暫停使用免疫療法並加上身體消炎藥物或眼內注射,即有可能讓發炎緩解消除,讓病患恢復視力。 黃德光主任提醒,癌症的治療,需要完整的醫療團隊全人治療,才能帶給患者最有效的治療以及生活品質。而人類的視網膜,是少數人體器官,可以直接觀察到血管的長相以及有無發炎細胞浸潤的構造。當在癌症治療中發生眼睛疾病,應立刻就醫檢查,除了能夠確保視力與視覺品質外,有時甚至能觀察到身體的健康狀況。

隱藏版癌王!她「莫名疲倦、眼睛變黃」竟膽道癌末期⋯醫1療法拼續命

隱藏版癌王!她「莫名疲倦、眼睛變黃」竟膽道癌末期⋯醫1療法拼續命#免疫療法

年近80歲的李奶奶常出現不明原因的疲倦、眼白明顯變黃等症狀,原以為是正常老化,然而就醫檢查後發現,竟已罹患膽道癌第4期,癌症出現遠端轉移,家屬擔心化療效果有限,也考量病患年事已高,身體狀況難以承受長期化療的副作用。所幸目前有免疫加化療的合併療法,作為晚期膽道癌的第1線治療,可提升治療效果,治療半年後病情獲得控制穩定。

50歲阿伯靠兄弟情籌錢保命! 健保新措施肝癌患者釋重負

50歲阿伯靠兄弟情籌錢保命! 健保新措施肝癌患者釋重負#免疫療法

 1名50多歲阿伯,雖不菸不酒但罹患B型肝炎長年不知,某天察覺肚子變大,食慾與精神都不好,聽親友建議就醫檢查,竟確診晚期肝癌,10公分腫瘤已侵犯肝門靜脈,加上肝功能不穩定,只能使用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很幸運正好健保納入給付,藥費重擔立刻減輕,腫瘤也幾乎消失不見。 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肝癌立見效 健保納給付救命無後顧之憂 嘉義基督教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陳柏岳表示,台灣為B型與C型肝炎盛行國家,但礙於過去公衛知識未普及,許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罹患慢性肝炎,長年未追蹤治療,就像這位50多歲個案,發現異狀時已是中晚期肝癌,以往想更好控制癌症,就須採用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但自費負擔價格不斐,但現在已有很大不同。 陳柏岳補充,50多歲個案因肝功能不佳,不宜用第一線標靶藥物,決定採取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原本須自行籌措高額醫藥費,因個案經濟限制,不得已與哥哥籌措救命錢,幸好第一輪用藥病況就明顯改善,並且續藥時正好符合2023年8月健保開放給付條件,讓個案無後顧之憂治病搶救生命。 活化T細胞重新還擊癌細胞 國際指引傾向提早啟動治療 陳柏岳指出,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問世後,用藥物將原本被肝癌細胞麻痺的免疫T細胞,恢復清醒重新擊殺癌細胞外,加上抑制血管新生藥物,讓肝癌微環境發生變化,免疫T細胞更容易辨識與攻擊癌細胞,約30%病患腫瘤能縮小,甚至有機會能讓腫瘤消失而觀察不到,除了病人生命延長外,也沒有傳統肝癌標靶藥物的手足脫皮疼痛症狀副作用困擾。 陳柏岳也說,目前國際肝癌治療指引,針對中晚期病患,傾向將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作為第一線治療,如果發現不適合,才回到傳統標靶藥物,加快協助病人有效控制癌症,奪回寶貴生命與回到一般生活,只要能越早發現癌症,治療成效也就越好,慢性肝炎患者定期追蹤就顯得格外重要。 第一代標靶易有嚴重手足破皮副作用 免疫治療須注意內分泌異常 陳柏岳補充,分析肝癌病患數據,約4成病患發現腫瘤已是中晚期,大部分都無法手術移除,在沒有免疫治療時代,僅有第一線標靶藥物,如果治療成效好,存活一年就是不錯的成績了,同時還要承擔不同程度手足症狀副作用,手腳會出現嚴重破皮,曾有病患發生蜂窩性組織炎,必須緊急處置避免傷害擴大。 陳柏岳提醒,接受免疫療法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能排除手足症狀等惱人副作用,但因免疫T細胞活性增強,也可能會誤傷正常身體組織,臨床會觀察到甲狀腺與腎上腺內分泌異常,也有肺部發炎或肋膜積水等現象,因此當病患發現自己治療期間身體有異狀,應該馬上回報醫師,輔助治療後都能很快改善。 雲嘉南C型肝炎患者比例偏高 規律治療追蹤防範肝癌第一步 陳柏岳提到,嘉義基督教醫院因所在地,臨床能觀察到雲嘉南地區C型肝炎盛行率比其他地區高,但許多病患都不知道自己感染疾病,就算檢測發現,也因就醫不方便,慢慢就疏於追蹤觀察肝臟健康,等到察覺不舒服異狀再回診間,如果確診肝癌很大機率已經在中晚期,治療效果不如早期治療好。 陳柏岳呼籲,不知道自己是否罹患B型與C型肝炎,一定要主動就醫檢查確認,如果結果呈現陽性,現在都有藥物能夠控制病情,保持定期追蹤肝臟健康,假使發現任何異狀,就算是肝癌也能早期發現,一旦發現自己黃疸、有腹水、腸胃道出血等症狀,務必立刻就醫,很有可能是肝癌中後期症狀。 (圖/嘉義基督教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 陳柏岳醫師)

癌友「苦等787天」才有新藥!醫揭:全因健保「1政策」慘成治療孤兒

癌友「苦等787天」才有新藥!醫揭:全因健保「1政策」慘成治療孤兒#免疫療法

癌症長年霸榜台灣十大死因第1名,每年所貲醫療支出龐鉅,然而健保資源分配不均呈「階級化」,恐讓弱勢癌友淪於新藥「看得到卻用不到」的窘境。醫師以中壯年抽菸者易罹患的肺鱗癌及頭頸癌為例,2者患者型態類似,多為家庭重要經濟支柱,臨床卻常見未達給付標準,僅能選擇傳統化療或自費,即使治療成效佳,一旦經濟狀況不再允許,就可能中斷治療等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