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

長期胃潰瘍治不好 小心病因不單純

長期胃潰瘍治不好 小心病因不單純#胃潰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壓力大腸胃老是出問題?一位40歲的陳先生,從年輕時一旦遇到工作壓力,就會感覺肚子不舒服,剛開始並沒有特別介意,但長期腹瀉及胃潰瘍症狀並無好轉,讓陳先生開始警惕,至醫院進行檢查後,醫師告知陳先生罹患的是不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長期胃潰瘍、急性胃穿孔、出血,或是腹部疼痛久治不癒,應警惕罹患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可能性。」臺北榮民總醫院腸胃內科侯明志教授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與一般腸胃道症狀相似,因為無特異性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臨床上的患者大多是因為腹瀉、腹痛等不明原因到醫院就診,當症狀沒有得到緩解或者更加嚴重時,通常胃腸科醫師才會建議做影像學的檢查,以進一步尋找病因。診斷有其挑戰性 須賴專業醫師確診神經內分泌細胞存在於人體胸腔及腹腔器官,可能會產生各種內分泌荷爾蒙,包括胰島素瘤、胃泌素瘤等;有些神經內分泌細胞會產生癌病變,甚至轉移到身體各處。侯明志醫師提及,部分的胃腸道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有早期症狀,例如胃泌素瘤會有腹痛、腹瀉或反復發作的消化性潰瘍;而胰島素瘤,則會表現低血糖症狀,早期的症狀取決於神經內分泌細胞所分泌的荷爾蒙造成的影響。不過,絕大多數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早期都沒有症狀,多數是透過進階健康檢查如胃鏡、大腸鏡、超音波等發現腫瘤或轉移後才診斷出來。因此,臨床上要及早診斷對於醫師有其挑戰性。若要提高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斷率,侯明志教授認為,需要醫病雙方通力合作,包含民眾及醫師對症狀的警覺,也就是說當出現腹痛、腹瀉、反覆性消化潰瘍、出血、低血糖、臉潮紅、心悸,或氣喘等無法解釋的症狀時,建議可至醫學中心抽血檢測CgA值,或藉由影像學、內視鏡等診斷工具輔助確診。此外,若民眾有類似相關症狀,或希望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有更深入的瞭解,可至「神經內分泌腫瘤資訊網」查詢更多的相關資訊。

老翁打嗝5年不止 竟是胃癌作祟

老翁打嗝5年不止 竟是胃癌作祟#胃潰瘍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高齡70歲的王先生,身體硬朗的他,是大甲媽祖繞境隊伍的固定班底,數月前就在參與媽祖繞境活動時,中途因連續打嗝造成嚴重的頭暈及噁心感,就醫接受胃鏡檢查,發現胃潰瘍症狀,組織切片結果竟是惡性腫瘤!胃灼熱感、打嗝 超過2周恐是警訊阮綜合醫院消化外科宋天洲醫師說,王先生近5年來飽受打嗝不止困擾,一直以為是消化不良造成的,曾經嘗試用啤酒、高粱、水果醋等偏方來緩解症狀,卻不見效果,經檢查證實是惡性腫瘤。而對於胃部惡性腫瘤,手術是優先考慮,但考量老先生的體力負荷,所以醫療團隊決定採用3D腹腔鏡手術治療,術後ㄧ週順利出院,目前恢復良好。宋天洲醫師指出,打嗝是常見的生理反應,一般人較少會和胃癌聯想在一起,可能因腫瘤引起胃擴張,刺激迷走神經而引起打嗝。而胃癌初期病人沒有明顯的症狀,所以常被忽略,最常見的胃癌初期症狀包括消化不良、上腹疼痛、打嗝、噁心、反胃、胃灼熱感、腹脹等,通常症狀若持續2星期以上應速就醫檢查。

神經內分泌腫瘤 胃潰瘍分不清?!核醫檢查有助於診斷

神經內分泌腫瘤 胃潰瘍分不清?!核醫檢查有助於診斷#胃潰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30歲陳姓上班族,最近頻繁出現反覆性胃潰瘍、腹痛,做了例行檢查及胃鏡後,發現十二指腸部位長了一顆腫瘤,在切除後病理診斷確定患者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由於術後症狀仍持續發作,加上抽血檢測發現腫瘤指數CgA居高不下,因此,主治醫師轉介至林口長庚進一步做了「核醫檢查」後,才發現胰臟旁還有小腫瘤,經再次手術後才解決患者問題。根據2013年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所發表的全國癌症登記資料分析,台灣的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簡稱NET)疾病發生率,從1996年的每10萬人口之中有0.3人罹病,至2008年的每10萬人口有1.51人,患者人數較過去增加5倍,神經內分泌腫瘤確診人數持續上升,與診斷率及疾病衛教意識提升有關。 神經內分泌腫瘤為罕見的腸胃道疾病,是消化系統中第二常發生的腫瘤,僅次於大腸直腸癌,好發部位包括消化系統(前腸、中腸、後腸及胰臟),其次為肺部,依照臨床症狀有無可分為「功能性」及「非功能性」,腫瘤分泌過量的荷爾蒙會引發功能性症狀,如腹瀉、腹痛、胃酸過多或莫名的低血糖等,而非功能性則沒有臨床症狀,因此,患者確診需要數年時間。林口長庚醫院核子醫學科陳世欣醫師表示,當患者出現功能性症狀,一般可以前往醫院內科、胃腸內科或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做進一步的檢查。不過,臨床經驗中會遇到患者出現功能性症狀,且發現腫瘤指數CgA數值高,經過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或內視鏡等檢查後,仍查不出病因或腫瘤位置,此時,主治醫師可以轉介至核子醫學科進行「神經內分泌腫瘤核醫檢查」。「神經內分泌腫瘤核醫檢查」是透過注射可標定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放射藥物,經過一段時間讓藥物在體內循環再進行攝影,找出一般檢測方法看不到的腫瘤位置,確定腫瘤位置後,再提供病患適當的治療。陳世欣醫師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第一線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若當腫瘤出現轉移,無法僅藉由手術根治,則會使用全身系統性的治療。依照國外治療經驗,當臨床懷疑有腫瘤復發的可能性,但傳統檢查找不到腫瘤位置;或在藥物治療前,也會選擇做「神經內分泌腫瘤核醫檢查」,有助於臨床醫師監控病情。但陳醫師也提醒民眾,若要進行「神經內分泌腫瘤核醫檢查」,可請主治醫師洽詢「核子醫學科」,並視需要轉介至醫學中心進行檢查,可獲得較適當的治療及照護。

高麗菜抗癌 2佳餚健康吃

高麗菜抗癌 2佳餚健康吃#胃潰瘍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甘藍菜已被廣泛研究與癌症預防有關,且食用甘藍菜的好處,不只抗癌、還能改善胃潰瘍、血糖、血脂,並維持骨骼密度、避免維生素k不足。因此,為讓民眾吃的健康,彰化基督教醫院廖珮吟營養師特別介紹2道甘藍菜食譜,提供大家參考。● 鳳梨甘藍汁/準備甘藍菜200克、鳳梨150克、水500毫升、檸檬汁1茶匙、蜂蜜1湯匙;將材料切小塊後,加入檸檬汁、蜂蜜,再用果汁機打勻即可飲用。小提醒/鳳梨果菜汁屬生食,若為免疫力低下者、忌生食者、或需限制鉀離子攝取者,應避免攝食。● 高麗菜捲/準備高麗菜葉6葉、韭菜6條,川燙後泡冷水並瀝乾備用;接著將低脂絞肉150克、胡蘿蔔和荸薺各50克,加入食鹽1/2茶匙、米酒1湯匙調味拌勻(內餡);再將煮熟放冷的高麗菜葉,內側塗抹少許香油、太白粉水和胡椒粉,並將內餡包入、捲成春捲狀;最後用韭菜綑綁固定,以中火蒸煮20分即可食用。小提醒/甘藍菜富含維生素C、含硫配醣體,不宜烹煮過久,以免營養素流失。此外,甘藍菜所含的纖維較多且硬,建議消化功能不佳者不宜多吃;高麗菜捲內所含的蛋白質量豐富,腎臟病患者也應適量食用。

空腹吃甜食解壓 當心胃酸過多引潰瘍

空腹吃甜食解壓 當心胃酸過多引潰瘍#胃潰瘍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心情不好總是想要來片巧克力提振士氣,小蛋糕更是一般女生感到壓力大時的好朋友。但精巧的甜點也許可以滿足一時的心靈需求,空腹吃甜品卻對身體有不小影響。阮綜合醫院消化系內科張維興醫師指出,現代人壓力大,作息時間不正常,以及錯誤飲食習慣,導致罹患胃潰瘍的機率相對變高,尤其空腹吃甜食,對胃不好的人可是大負擔。這是因為偏甜的食物進到胃裡頭,會分出泌酸性物質,再加上胃本身的胃酸,造成胃酸過多,不但傷害胃壁,更易引起胃潰瘍。張維興醫師表示,胃潰瘍的疼痛表現多為上腹部隱痛,呈燒灼感或一陣陣鈍痛,一般在飯後半小時到一小時內出現症狀,以後逐漸減輕。如果疼痛失去規律性,變為不定時發作,或疼痛性質和以往比較,發生明顯改變,則應警惕是否為癌變先兆。石榴、蘋果  滿足口慾又能顧腸胃那麼到底要如何吃才能滿足口腹之慾,又能吃得健康?張維興醫師也表示,首先是空腹時千萬不要吃甜食,若自身就是有潰瘍的人,空腹時,別吃太甜食物,另外咖啡會刺激胃黏膜,最好也不要喝。想要吃甜食前,可以先吃一點高纖維食物,像是海菜、菇類等,先讓大腦產生飽足感,再吃甜點。在選擇上,應優先選擇天然的甜味,比如石榴、蘋果等水果。不但能滿足對甜食的慾望,其中的低聚果糖等糖類,還能促進體內有益菌的生長,制腸道致病菌和腐敗菌繁殖。

常服止痛藥易引潰瘍 嚴重恐合併出血

常服止痛藥易引潰瘍 嚴重恐合併出血#胃潰瘍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87歲的陳爺爺患有高血壓並有服用阿斯匹林,日前因膝蓋痛到診所拿止痛藥吃,近兩三天開始覺得頭暈、食慾不振,於是到台中醫院求診,經檢查發現,患者上腹部有輕微壓痛,懷疑可能是胃出血。 台中醫院肝膽腸胃內科醫師童圭涵表示,胃鏡檢查發現患者的胃部及十二指腸有多發性的潰瘍合併近期出血的徵候,即使已有半天未進食,胃裡面仍然有大量未消化的食物。除阿斯匹林暫時先停止服用、止痛藥也不能吃之外,童圭涵也特別提醒,老人家用藥多,一定要特別注意,避免再引起胃潰瘍及出血;建議可將老人家所有用藥讓醫師看過並重新整合,另外也要注意長者的大便顏色,若有出血以便提早發現。童圭涵醫師指出,消化性潰瘍常見的原因有飲食、酒精、壓力、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等,然而在老年人常見到的是藥物引起的潰瘍,尤其是止痛藥,止痛針或抗凝血的藥物。止痛藥引起的潰瘍以胃潰瘍為主,一般為多發性,嚴重時會合併出血或穿孔。一般老年人關節痛的問題多,合併症也多,常常合併使用多種藥物,同時藥物的代謝速度較慢,且胃潰瘍腹痛的症狀不明顯,一般人也不會特別去注意大便的顏色,常常是因為出血導致貧血頭暈甚至跌倒就醫才發現是胃潰瘍出血。老年人及曾有潰瘍病史者,應儘量避免使用傳統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若是需要長期使用止痛藥的人,可以使用其他替代的止痛藥或是合併使用氫離子幫浦阻斷劑。若是有出現頭暈,腹痛,瀝青便的狀況,應該儘速到醫院就診。在已出現消化性潰瘍的病患,進食儘量以少量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尤其應該要避免刺激性(太油、太酸、太辣)的食物。(圖片來源:台中醫院提供)

幽門桿菌導致胃潰瘍? 台灣感染率過半

幽門桿菌導致胃潰瘍? 台灣感染率過半#胃潰瘍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幽門桿菌,也稱幽門螺旋桿菌,在人體內主要生存於胃。西方國家約半數的成年人口群曾經感染過幽門螺旋桿菌,在台灣其感染率約54%,感染途徑為經口感染,且家族成員多者感染率較高。1982年,澳大利亞病理科醫師華倫及內科醫師馬歇爾由人類胃黏膜分離出細菌,他們推論胃潰瘍、胃炎等疾病是因為該細菌在胃部繁殖,而非單因人們長久認為的壓力等造成的。超過半數的消化性潰瘍與幽門桿菌感染有關,而一成多幽門桿菌感染者罹患消化性潰瘍。幽門桿菌分泌毒素如泡毒素及誘發胃黏膜分泌發炎物質,損傷胃黏膜,造成胃炎。長期會導致消化性潰瘍、萎縮性胃炎、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胃癌。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幽門桿菌列為具致癌性質,研究發現缺鐵性貧血、原因不明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等疾病可能也與幽門桿菌感染相關。幽門桿菌清除治療,常被使用的為三合一治療,包括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加上兩種抗生素,清除率大於九成。治療期間少數人有副作用如噁心、腹部不適、腹瀉。幽門桿菌清除治療後,常以尿素呼氣測試法檢測幽門桿菌是否已被清除。若呈陰性,日常生活仍需注意壓力調適、飲食負擔、藥物影響。若呈陽性,考慮進行救援治療。約五成的人有幽門桿菌感染,它會增加胃及十二指腸發炎及潰瘍的機會,也被認定具致癌性質。若再加上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或阿斯匹靈,消化性潰瘍及其併發症發生的風險會更高。除注意衛生,若有症狀或發生相關疾病者,應接受幽門桿菌檢驗,陽性者應接受清除治療。幽門桿菌感染者經治療後建議以尿素呼氣測試法追蹤。

天天吃柿子! 妙齡女胃糞石引出血

天天吃柿子! 妙齡女胃糞石引出血#胃潰瘍

(優活健康網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一名24歲女病患,是位船員,需長期在船上生活,因一天內解出2次黑便,又感覺胃部疼痛不適,立即到醫院就醫。童綜合醫院腸胃肝膽科醫師黃彼得,經問診後安排胃鏡檢查,發現病患的胃部有一顆如雞蛋般大小的糞石,並引發胃潰瘍、出血的現象,除了給予胃潰瘍的用藥外,另外囑咐患者返家後配合喝可樂,希望藉由可樂中的酸性物質能溶解糞石。病患在近2週的時間內喝了許多可樂後,返院追蹤,結果卻因為糞石太大又太硬,以致於利用可樂來溶解糞石的效果不佳。後來採取內視鏡碎石術治療,讓病患胃部內的糞石先碎成小塊後,再一塊塊夾出清除;病患經治療後2個月回診,再做胃鏡檢查,胃內已無糞石蹤跡,連胃潰瘍也已治癒。黃彼得醫師表示,這名病患是因適逢柿子產季,幾乎每天吃柿子,共吃了2箱,但因水分及纖維質攝取不足,導致柿子中部分物質,遇到胃酸後凝結成塊,漸漸堆積成雞蛋大小,最後還造成胃潰瘍、出血情況。通常糞石症狀好發在胃腸蠕動不佳的老人身上,極少有這麼年輕的個案,幸好病患及時就醫恢復健康;胃糞石主要症狀是腹脹、腹痛、噁心、嘔吐,還有因消化性潰瘍出現黑便,嚴重時則會造成幽門阻塞、穿孔、腹膜炎等併發症。醫師呼籲,胃腸功能欠佳、糖尿病患者、甲狀腺功能低下、牙齒咀嚼功能不好的人,對於柿子、橘子、破布子等單寧酸高並具黏稠性的食物,都應淺嚐即止,另外攝取高纖維的蔬果後,要多補充水分,才能夠避免胃糞石的產生。(圖片來源:童綜合醫院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