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對於養身觀念已相當能接受,也三不五時會有「進補」的想法,但如果亂補不但不會促進健康,還會越補越大洞。中醫師表示,現代人的體質「又虛又燥」,必須先達到身體狀態平衡再來打底,才能真正構成「健康」的狀態。
現代人對於養身觀念已相當能接受,也三不五時會有「進補」的想法,但如果亂補不但不會促進健康,還會越補越大洞。中醫師表示,現代人的體質「又虛又燥」,必須先達到身體狀態平衡再來打底,才能真正構成「健康」的狀態。
大家有沒有覺得天氣變涼了呢?「秋分」為24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時間會落在每年國曆的9月23日前後。這個節氣開始,晝夜調整為均分,是準備作物收成的季節,也是秋高氣爽適合外出郊遊的好時節,而在身體上的養生方面也有很大的意義。
心情不好、負面思惟,真的會實際影響身體健康?許瑞云、鄭先安兩位醫師根據豐富的臨床觀察,認為病患本身對疾病的態度和想法,是左右著身體朝向修復或惡化的關鍵,並在《心念自癒力,逆轉慢性病》分享真實案例,教讀者辨識自身情緒,扭轉慣性思維,醫病也醫心。以下為原書摘文:
日常生活總是會因作息不佳、飲食失衡,而導致體內循環不好,進而累積毒素,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藉由具有藥效的天然食材,也能達到如同食用中藥材效果。日本中醫師幸井俊高就與藥膳師幸井由紀子在《排毒.調養 天天喝好湯》合作,針對不同的體質,設計出適合的排毒湯,而且從調味料到食材,都是隨手可得,你只需要參考專業意見,適當組合,就能把湯喝得健康又養生。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你是否有過工作不順就食慾不振的經驗?或是週一早上下雨心情就變差、身體變得沉重呢?這些都是因為身心對所處環境產生反應所造成的。本書將按照「時、地、人」這3大要因,為身體不適的原因做出符合現代的分類,解說引發身體不適的理由。「時、地、人」3大要因會影響身心除了人際關係造成的壓力(社會環境)外,從風土、居住環境、天候到季節等形形色色的環境因素,都會一點一滴地影響我們的身心。如果是暫時性的環境變化,過段時間就恢復的話倒還沒問題,但是長久持續則會造成身心的不適。東洋醫學(中醫)在治療時,會將「時、地、人」這3大要因,視為造成人體不適的重要因素。這是實行自我保養等養生工作時非常重要的條件,簡單來說就是「時間、地點、自我條件」。世界上沒有人的身心狀況完全相同,就算是同樣一個人,昨天的狀態也不會與今天一樣。舉例來說,去年腰痛的原因與今年就不見得相同。身心失衡的原因包括自然環境、職場或家庭環境、個人特質或體質等各式各樣的狀況。以下配合《24節氣調理手冊》,整理出東洋醫學中,不同月份常見的病痛及調理方式。舉即將到來的1月、2月為例:1月新年到,蠟燭兩頭燒, 燒出了冬季憂鬱節氣小寒 5日左右大寒 20日左右當季特徵新年、慎防嚴冬、收假回歸職場、返鄉、家庭活動整體傾向運動量不足、體重增加、輕忽健康、傳染病努力撐過年底的繁忙期後,迎來了年假,這樣的1月往往是身體最疲勞,且生活規律徹底亂掉的時期。暴飲暴食、運動量不足、返鄉遭遇與日常不同的人際關係壓力、苦於生活不規律等,如此狀況當然會使內臟功能變差,不僅胃痛、腹痛是固定班底,很多人因此身體表面緊繃或維持不良姿勢,進而衍生出腰痛症狀。從氣候方面來看,有小寒與大寒的1月氣溫驟降,身心本來就容易失衡了,傳染病等的感染風險也毫不留情地提升。收假重返職場後要重整生活規律也是苦差事一件。寒冷氣候與懶散生活擾亂了自律神經,因此有些人在這個時期會陷入「冬季憂鬱」,呈現嚴重的消沉狀態。正因為年關將至,就更應該避免生活規律嚴重亂掉,而這也可以說是預防1月身體不適的最有效方法吧。1月常見的病痛與不適憂鬱、沒精神整天懶洋洋且缺乏起伏的生活,容易造成自律神經失衡,失去活力。胃痛、腹痛暴飲暴食增加了腸胃負擔,導致功能變差。精神方面的壓力,同樣催化了腸胃的不適。腰痛不僅寒冷會造成的肌肉緊繃,消化系統出狀況時,腰部周邊與下肢肌肉同樣容易緊繃。而懶散生活中的不良姿勢,同樣是一大要因。改善身心不適的生活建議:整頓生活規律!整個年假都只顧著補眠的話,收假後恢復正常生活時對身心造成的負擔就特別大。因此年假期間也應盡量維持規律的飲食與生活,並且適度活動身體,自然可以避免自律神經失衡。2月外頭還是冬天,身體卻到了春天,全身提不起勁節氣節分 3日左右立春 4日左右雨水 19日左右當季特徵第一道春風、花粉症、入學考、大雪、白色情人節整體傾向自律神經與荷爾蒙失衡、過敏、傳染病天氣還很寒冷的2月,在日曆上卻已經是春天了。事實上在這氣候嚴寒的時期,身體也逐漸轉變成春天模式,導致氣候與身體之間產生了落差。冬季是「腎臟」的季節,春天則是「肝臟」的季節。因為體內環境會隨著冒出新芽的春天產生變化,導致以肝臟為主的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負擔加重。身體開始將冬天累積的廢物、毒素排出體外,因此容易出現皮膚症狀、過敏反應或荷爾蒙失衡等,而負責這一塊工作的肝臟,與自律神經息息相關。此外氣壓變化也會反映在身心狀態上,這個時期呼吸會變快、身體也容易緊繃。很多人在這段期間會出現頭痛、眩暈等症狀,其中耳朵堵塞感等與三半規管有關的症狀也逐漸增加。這些症狀使人感到煩躁,且不適的壓力也有可能發展成腰痛、肩膀僵硬等症狀。為了預防肝臟功能低下,確實整頓1月時亂掉的生活習慣,多加留意養生是相當重要的。2月常見的病痛與不適煩躁造成的腰痛等東洋醫學認為「肝臟」攸關憤怒的情緒,因此交感神經過度運作時,也會強化腰部或肩膀的疼痛。皮膚粗糙春季是排毒期,長期持續疲勞、心理壓力或飲食不規律,就會增加肝臟的負擔,容易出現皮膚症狀與過敏反應。頭痛、眩暈氣壓變化會影響內耳,進而擾亂自律神經平衡,出現頭痛、眩暈、耳朵堵塞感或耳鳴等症狀。改善身心不適的生活建議:自我觀察身心健康!「氣候與身體模式的落差, 會引發以自律神經為主的身體內部失衡。」這段知識對於身心健康是相當重要的,而氣壓變化也可能在無意識之間導致身心出問題,所以日常請養成觀察自我身心的習慣,趁程度尚輕時儘早處置。(本文摘自/身體情緒疼痛地圖X24節氣調理手冊【二合一身心修復套組】/采實文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中藥養生觀念不僅限於老一輩,一些30歲以上的中年人也開始以中藥調理身體,但若一時不查陷入了「中藥無副作用、長期吃保養沒關係」迷思,誤解中藥療效不會傷身,恐弄巧成拙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藥劑科藥師黃品臻指出,中醫在治病時,講究辨證論治,在使用中藥時要結合「個人體質」考量,否則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黃品臻也提出濫用中藥,可能會面臨的3大問題:1. 耽誤病情,甚至難治癒:疾病的證型指的是體質有分寒熱虛實,若一味地使用某種中藥,可能達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反而造成病程延長,病情遷延難癒。例如:許多人會為了治療感冒而泡金銀花茶、板藍根茶,這兩者藥性寒涼,屬於清熱解毒藥,對於感染引起的黃痰、咽喉腫痛等熱性症狀有不錯的效果,但若本身已有寒性症狀如流清涕、容易怕冷等,則較不適合單飲金銀花茶、板藍根茶,否則容易損傷胃氣、造成病情加重。2. 產生不良反應而不自知:不少人追求中醫藥抗衰老、延年益壽,認為中藥補益藥可常補、多補,忽略「過猶不及」的隱憂,舉以下3例:人參以大補元氣著稱,但若長期服用,可能引起腹脹、失眠或血壓增高等。枸杞有明目、補養肝腎之效,常入菜於泡茶、煮粥、煲湯,也可以直接嚼著吃;但枸杞性溫,平常容易口乾、口渴、大便乾、常出現口瘡的人切忌大量食用。教師、銷售員等職業用嗓者,會使用胖大海泡水來潤肺開音,胖大海藥性寒涼,也有潤腸通便的作用,若本身大便較稀、體質虛冷者,長期使用也可能損傷脾胃之氣而造成食欲下降,加重腹脹、腹瀉。3. 忽略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藥物在配伍之後,產生結果可能是有益的,減低毒副作用、增強療效;反之也可能是有害的,產生毒副作用、降低療效。若未先審視病患正在使用中的藥物便濫用中藥,恐引起非預期的藥物交互作用而對身體造成危害。黃品臻提醒,中藥是藥,藥物能治病,也能「致病」;民眾在使用時需注意體質是否合適,瞭解中藥誤用、濫用的危害性,避免盲目地自我藥療。若有中藥的使用疑問,務必諮詢中醫師、藥師,有效減少中藥濫用的問題。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立冬將近,民眾也會開始食用薑母鴨、燒酒雞、麻油雞、羊肉爐、藥燉排骨、十全大補等作為「補冬」,但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梁祐爾提醒,同一道藥膳,有些人吃覺得滋補,有些人吃卻會吃出毛病!一名門診案例本身有甲狀腺腫瘤的病史,個性容易緊張、常感覺燥熱,這次就診時表示近一週長了許多大顆色紅的疔瘡,而且睡眠不穩一直作夢,一問之下,原來這些症狀是吃了養生大補鍋後出現的。身體「外寒內熱」 冬令溫補應循序漸進梁祐爾解釋,冬季人體消化機能活躍,胃液分泌增加、食量大增,最適合飲食調理。但民眾常誤以為天氣冷就應大量溫補以禦寒,殊不知,現代人營養過剩、忙碌、少運動的生活飲食型態,體內常有鬱熱;加上天冷活動量減少,體質產生「外寒內熱」的變化,若大肆助陽,便會發生失眠、口腔潰瘍、便秘、痔瘡、皮膚紅疹等上火的症狀。因此,立冬溫補時,循序漸進和對症進補才能有效!冬補首重脾胃 消化好營養才能吸收梁祐爾強調,消化好,才有利於營養吸收,否則補了只是加重胃腸系統的負擔,甚至產生腹脹、胃痛、拉肚子的不適。天氣低溫會刺激胃酸,但胃部蠕動反而減緩,食物容易積滯,對於平常消化不良或食慾不振者,恢復胃腸功能是冬天進補的重點。推薦想食補的民眾可飲用四神湯,對於滋陰補脾、厚實腸胃都有非常好的效果。搭配甘潤生津食材 適用各種體質進補梁祐爾提醒以下兩類體質的民眾,進補時尤其需要謹慎:體瘦、長期晚睡、大便偏乾、容易皮膚過敏或長痘痘、身體常覺燥熱,舌頭細瘦加上舌色紅、舌面有裂紋,屬於中醫「陰虛有熱」;或是肥胖、飲食油膩、臉容易出油、身體困重或痠重、大便軟黏,舌頭形狀胖而舌苔厚,屬於「痰濕內盛」的體質。皆可用清補、通補的方式,選擇甘潤生津又好消化的食材,例如百合、杏仁、蓮藕、山藥、木耳、大白菜、白蘿蔔等等,痰濕重則加上砂仁、白豆蔻、薏苡仁等。秋冬交替之際,氣溫變化大,是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此時養生應著重「養陰藏陽」的原則,天寒時可適度補充桂圓、肉桂、羊肉、丁香等溫中散寒之品,但切記過度燥熱,宜搭配滋陰、助消化、補腎,以助養藏。同時還需要注意保暖避寒、休養生息,適當的運動鍛鍊和腦力活動,並注意調整好飲食消化,方有益於養生保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秋分跟春分一樣,這個「分」字代表一半。有兩層意思,第一是說晝夜平分二十四小時,白天跟黑夜的時間幾乎是一樣長的。第二層意思,是說明秋天至此,已經過了一半,還剩下一半。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建議,若年初許了什麼願望尚未達成,到現在剛好剩下一百天還能來實現它。 秋分養生,裡外兼顧。於內,毀譽不起波瀾,於外,含寬胸解鬱。再加上吃好、喝好,讓自己開心、爽朗一些,不要太過憂鬱。具體怎麼做?詳述如下。 收斂養內,於鬧市中歸隱順應天地的收斂閉藏,秋季修心,把握「養收」原則,重點在於能否活得自在。把心收起來好好養著,不是讓你離群索居、帶著一顆排球跑到無人島上去躲起來。而是訓練自己在鬧市中歸隱,毀譽不驚,別人說你好說你壞都無所謂,因為你已經找到跟自己好好相處的方法。隨人境界不同,「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古代養心達人為大家介紹了三種層次。 最初級的,逃離都市找世外桃源去了。厭倦了成天奔忙不知為啥,找個讓你心能獲得寧靜的能量點,靜心、充電一番,也不是不可以。不過厲害一點的養心專家,都是能就地靜心的。就算在市場吃麵配滷蛋、擠捷運還得拿著手機回覆訊息,或者正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不論在哪種狀況下,都是明明白白在度日,帶著覺知、活在當下,不批判不強求,甚至還帶著欣賞的目光,無所畏懼地體驗著人生,這是第二種層次。而最高境界,是即便厭世也不離世,還能跟人一起好好做事,管他是豺狼虎豹還是阿貓阿狗,都能成為自己的助緣,這是最強的。 潤燥,喝好吃好人生沒煩惱比起吃藥,洛桑加參表示,他更喜歡介紹大家吃好東西。秋天宜攝取的食物,因人體質而異、因需求而異。想解決皮膚乾燥的,推薦亞麻仁油與苦茶油兩種油,可以喝也可以擦,還有就是白木耳,既甘又潤,還對肺很好,肺顧好了,皮膚就會漂亮。 至於秋天老是愛睏、早上很難起床的人,中午前喝點薑茶能促循環,或泡杯熱茶也有助於醒腦。不想被悲秋氣氛影響,悅性食物則是幫你維持平和純淨的好東西,全穀物、豆類、各種蔬菜都是,而調味品部分,檸檬、洋蔥、咖哩粉、薑與香菜可以輪流替換著用,想擺脫困重的感覺,化學添加物多的醬類少用,改以天然食材調味才是有智慧的作法。平時若肉類、甜食、油炸物吃得多,秋季可利用香蕉、蘋果、水梨、豆腐、百合、松茸、豆芽菜、花椰菜,來平衡營養攝取,人比較不會有疲乏的感覺。 去憂愁,來做辦公室擴胸操長時間坐辦公室,打電腦、伏案閱讀、低頭滑手機,一直駝著、縮著,維持同樣的姿勢,容易造成循環不順暢。可能出現胸悶不暢快、腰痠背痛,或肩頸僵硬的狀況,毛病一大堆。調解胸中鬱悶之氣,除了靠靜心轉化外,直接站起來動一動,心情馬上就會不一樣。 擴胸第一式「交叉解悶」步驟1,手臂平行上下交叉。步驟2,交互擺動。注意左右兩手上下要交換喔! 一下左手在上、一下左手在下,如此交替,連續做1分鐘。動作需要帶點速度和力量,擴胸的同時,可感覺到肩胛後收靠近,有一點夾的感覺。 擴胸第二式「上下順氣」步驟1,左手往前往上擺,右手往下往後擺。步驟2,類似跑步姿勢,雙手上下大幅擺動。請依自己的柔軟度,盡情伸展,上下擺動幅度越大越好,也是做一分鐘,這個動作既寬胸理氣,背部也會熱起來,整個上半身循環變好、身體帶氧量變好。秋乏的很厲害時,在辦公室打瞌睡時,趕快站起來動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