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

出現血便要注意 直腸癌、痔瘡易混淆

出現血便要注意 直腸癌、痔瘡易混淆#痔瘡

日前一名63歲王姓婦人,大便帶血已一段日子,經診斷為痔瘡,經過治療後血便問題依舊,近期腹瀉、便秘、糞便形狀開始變細小,再度就醫時,經轉診至高醫就診,診察後確定肛門口6公分處有腫瘤,病理切片檢查證實為直腸腺癌第3期,由於腫瘤距離肛門的位置近,王姓婦人擔心術後無法保留肛門,一度拒絕治療,直到醫師告知可先合併化學與放射治療,待腫瘤縮小後再施予外科腫瘤切除手術,後王姓婦人採納醫師建議,如願保留了肛門。根據高醫放射腫瘤科醫師黃旼儀表示說,一般人出現血便狀況,第一直覺就是痔瘡,甚至直腸癌初期也很容易被誤診為痔瘡,主要是因為直腸癌與痔瘡臨床表現有諸多相似之處,如便血、大便次數增多等,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大腸直腸癌篩檢之最簡單、最經濟而且有效的方法,民眾可透過即時檢查來保障自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南投縣政府衛生局衛教文章表示,一般發生直腸癌的原因大多是飲食習慣、家族遺傳所致,飲食習慣與大腸直腸癌有密切的關係,常大魚大肉、常吃高蛋白、高脂肪及精緻食物的人,根據統計調查有大腸息肉、憩室、結腸炎及大腸癌的發生率較高,而若家屬(第一近親)罹患大腸直腸癌,罹患大腸癌的機會也會高於一般人。根據台中聯安醫院衛教文章表示,避免直腸癌的方式可改變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油膩食品,至少能減少25%~50%得到大腸癌機會,另外養成運動習慣,也可以減少40﹪得到大腸癌的機會,最後是定期到醫院做篩檢,早期大腸直腸癌存活率可以達90%以上。

賀一航驚爆罹患大腸癌3期 預定下週開刀治療

賀一航驚爆罹患大腸癌3期 預定下週開刀治療#痔瘡

賀一航日前參加活動的時候,自爆罹患大腸癌第三期,今年55歲的他表示,半年前開始發現有血便的現象,當開始以為自己只是痔瘡,所以不以為意;一直到最近到醫院進行檢查之後,才發現是大腸癌第三期,目前預計在本週會接受手術治療。同時他也擔心,其實自己的生老病死怎樣沒關係,但是他還有500多萬的稅元沒有還清,很怕會連累到保證人。(圖片為賀一航補請婚宴時的照片。)根據衛生署台北醫院的衛教文章指出,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僅次於肝、肺癌,位居所有癌症死亡率排名的第三位,依據統計分析發現,全球每年約新增八十萬名大腸直腸癌患者,目前台灣地區99年死因統計,約有4千6百多人死於大腸癌,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飲食的改變,發生率正不斷的增加中。該文章也表示,早期的大腸癌並沒有症狀,但是隨著病灶不斷擴大,可能會產生排便出血、排便習慣改變、糞便變細、不明原因的腹痛或絞痛、缺鐵性貧血或體重減輕等。如果有發生這些症狀的民眾,都應該儘速就醫檢查,早期發現並治療。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包括,年紀在50歲以上、曾患大腸癌、家族當中有大腸瘜肉症病史、炎性腸症患者、大腸癌家族史、家族性瘜肉症、飲食型態屬高脂肪及低纖維飲食,缺乏運動、體重過重、飲酒過量與抽菸等,有這些問題的民眾,雖然身體沒有症狀,仍應積極地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

長期便秘又不喝水 小心痔瘡找上門

長期便秘又不喝水 小心痔瘡找上門#痔瘡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澤霖醫師指出,夏季由於天氣炎熱,水分流失大,若未適當補充水分,常造成排便困難,導致痔瘡症狀發作。您在酷熱的夏天,有沒有多喝水呢?不要讓痔瘡打壞您的夏日假期。張澤霖醫師說,痔瘡為現代人常見的隱疾之一,逾50%人口會在不同年齡階段受到影響。儘管一般在30歲後開始出現,但有研究報告顯示,任何年齡的人士均有機會患有痔瘡,且不論男女患者比例相當。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有超過20,000多名患者接受痔瘡相關手術治療,痔瘡好發族群包括:●長期受便秘/腹瀉困擾者:排便過於用力、過於頻繁、如廁時間長都易引發痔瘡。●工作或生活中長期固定姿勢者:長期久站、久坐或負重易致使痔瘡症狀產生或變嚴重。●腹壓增高/懷孕:腹內,骨盆壓力增加會妨礙靜脈血液回流,如孕婦因胎兒及分娩使盆腔血管受壓,亦較易患上痔瘡。但這類痔瘡對大多數女性而言,僅屬暫時性。●發炎性大腸疾病患者:這一類患者,常因大便次數較頻繁,使痔瘡症狀容易出現。

媽媽好辛苦 懷孕也會造成痔瘡?

媽媽好辛苦 懷孕也會造成痔瘡?#痔瘡

有位準媽媽因為有便秘、輕微痔瘡的問題,來醫院求診,由於懷孕時間未久,而且症狀也未到嚴重的地步,所以,就從食物、生活作息方面來減緩及改善症狀,後來情況就改善了。許多孕婦都會有便秘、排便因難的困擾,有些甚至還演變為痔瘡,為什麼懷孕也會造成痔瘡?該如何改善及預防?有些孕婦甚至在生產時會併發嚴重痔瘡!苗栗大千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澤霖醫師說,孕婦比一般人更容易得到痔瘡,因為懷孕會引起腹部壓力增高,隨著子宮逐漸擴大,下腔靜脈受壓也日益加重,妨礙下肢血液回流,使得痔核經常在充血狀態。另外,懷孕時子宮也會直接影響直腸末端,阻礙糞便排泄,另一方面,孕婦的一般活動量降低,胃腸蠕動減慢,糞便在腸內停留時間較長,糞便內水份被再吸收導致大便乾燥,更加重排便困難。由於排便因難及痔核充血,痔瘡便發作了,孕婦在分娩時用力過度, 痔瘡會變得更嚴重, 造成脫肛、出血及劇痛。孕婦在懷孕時,痔瘡是一個很煩人的問題,如果在懷孕前有痔瘡時,最好先給予治療。懷孕中痔瘡發作時,首應採取的步驟是飲食中注意多增加纖維質的攝取和多喝水,並配合溫水坐浴、軟便劑及痔瘡軟膏和塞劑。

長期便秘致大腸癌?不太會!醫師強調更容易痔瘡

長期便秘致大腸癌?不太會!醫師強調更容易痔瘡#痔瘡

根據大陸報導指出,長期便秘有可能會引發大腸癌,報導認為,之所以會產生長期便秘,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偏食或蔬菜吃太少,使得纖維素攝取過少,讓糞便堆積在大腸內,引起大腸病變導致大腸癌。台中林新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許格豪表示,其實一般便秘不太會導致大腸癌,反而容易有痔瘡的現象。許格豪主任表示,所謂的排便就是將身體中的廢物排出,當大便困難、大便次數減少、大便乾結,此時身體無法及時排出體內的代謝廢物與毒素時,就容易造成胃口差、火氣大、口苦口臭、脹氣腹痛、青春痘等問題,嚴重者會引起排便疼痛或痔瘡現象,但是導致大腸癌的說法太嚴重,一般便秘比較不會引起。不過許格豪主任解釋,若便秘狀況嚴重,則較有可能會引起大腸憩室炎。一般排便時,大腸壁的肌肉層會規律地收縮,將糞便往肛門側推進,便秘時因為大腸內的壓力增加,容易在脆弱的大腸壁上推擠出一個一個凸出的囊袋,而大腸上凸出的囊袋就稱為憩室,當排便困難時,大腸內壓力增加,就容易使大腸憩室產生發炎,引起大腸憩室炎。許格豪主任表示,改善便祕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吃蔬菜,尤其是纖維多的蔬菜,例如A菜、韭菜、筍干等,再配合大量的水分就可以了,另外在選擇水果上也盡量選擇纖維多的水果,像是不削皮的香瓜、蘋果、水蜜桃等都不錯,除了飲食注意外,更要適量運動,幫助腸胃蠕動;許格豪主任也提醒,一般健康的運動至少要達到每周3次,且每次多於30分鐘或一分鐘心跳數增加20下以上,才能有效達到身體的健康。長期便秘 當心毒素累積傷身體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524長期便秘、腹突腫脹 小心大腸扭轉送命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0946解除便秘的撇步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3557

肛門灼燒感、膿瘍形成 小心痔瘡上身

肛門灼燒感、膿瘍形成 小心痔瘡上身#痔瘡

何謂痔瘡?台東基督教醫院外科醫師曾茂雄說明,每個人的肛門周圍都有無數小靜脈,這些靜脈不正常擴張或變大的狀態,謂之痔瘡。痔瘡如何形成?曾茂雄表示,肛門四周的靜脈血管長期置於壓力之下,是造成擴張的主要因素,而什麼情境會讓肛門周遭的靜脈感受壓力呢?長期肛門用力不當,如慢性便祕、腹瀉或長期蹲坐久站,都會促使肛門承受過大張力而產生病變。此外,懷孕婦女受胎兒壓迫、血液循環不佳,也會使靜脈壓增加導致痔瘡。曾茂雄解釋,多數患有痔瘡的患者都沒有症狀,也沒有感覺,常見的病症如下:1.出血,解便時出現少量鮮紅血漬;2.痔脫或脫肛(脫肛是因肌肉老化,引起內外括約肌自肛門脫落而出的現象);3.肛門疼痛;4.肛門灼燒感、便意感、膿瘍形成。曾茂雄叮嚀,目前並無任何藥物可以使痔瘡根治,民眾不可自行服用藥物或買成藥塗在患部,有任何疑問、不適,應儘快就醫治療。延伸閱讀「帶你認識痔瘡」: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674

年紀輕輕生痔瘡 坐、立時間宜短不宜長

年紀輕輕生痔瘡 坐、立時間宜短不宜長#痔瘡

一位在KTV當服務生;剛滿21歲的年輕人陳先生,因嚴重痔瘡至臺北縣立醫院求治,經沈希哲院長責由外科主任孫立文醫師超音波刀手術後翌日順利出院。孫醫師指出,一般只認為久坐容易痔瘡,其實長時間站立也是痔瘡的好發族群,千萬要注意。孫醫師表示,痔瘡是因為肛門靜脈部分充血,致使血管壁異常擴張而出現腫脹,久了變形成痔瘡,視發生部位可分3大類:內痔、外痔及混合痔,病情則由外表看不出來至突出到肛門外面推不回去等程度,分為1至4度。這位年輕人就屬於最嚴重的第4度混合痔順利開完刀的陳先生在病床上表示,他在國內一家大型連鎖KTV當外場帶位服務員,每天至少要站立8個小時。一年多前發現排便有血,吃藥後恢復正常便不再理會。誰知開刀的前一週又便血及肛門脹痛,且有塊狀物脫出肛門外,坐立難安而到醫院求治。擁有大腸直腸外科及急診醫學兩項專科的沈希哲院長說明,一般來講,初期的痔瘡都不需手術治療,中度脫垂性內痔,可用橡皮圈結紮法阻斷血流使之脫落,重度的內痔、外痔及混合痔則以外科手術為主。孫醫師也強調,通常都會以為久坐容易痔瘡,其實長時間站立也會因為血液循環不良及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致使肛門靜脈腫脹的部位下垂脫出肛門外。預防之道,宜多吃蔬菜、水果等高纖食物。避免久站、久坐及久蹲或長時間蹲坐馬桶;便後宜以溫水清洗肛門,一發現排便出血,更應該馬上就醫,以免延誤病情。文章提供:臺北縣立醫院院長 沈希哲醫師/外科主任 孫立文醫師

紅外線凝固法 治療”內痔”免動刀

紅外線凝固法 治療”內痔”免動刀#痔瘡

肛門為長約兩公分的管狀器官,以齒狀線與直腸相連接。痔瘡的型態分為內痔及外痔,長於齒狀線以上的痔瘡稱內痔,以下則稱外痔。臺安醫院外科主任醫師 謝家明表示,內痔以出現的症狀可分為第一度、第二度、第三度及第四度。解便時,內痔不露出肛門管外是為第一度;解便時內痔露出肛門管外,排便完畢,內痔自動縮回肛門管內是為第二度;解便時內痔露出肛門外,但解便完畢時,內痔仍停留在肛門外,必須用手推回肛門是為第三度;內痔更嚴重時,不論排便與否,內痔始終暴露在肛門外,且無法以手推回肛門管內,是為第四度。謝醫師說,第三度及第四度的內痔,原則上是用外科切除的方法來治療。第一度和第二度的內痔就可用下列的非切除療法來治療譬如:紅外線凝固法、橡皮圈結紮法、電燒凝固法、冷凍療法……等等。但冷凍療法因為術後合併症很多,且治癒時間較長,現已很少使用;橡皮圈結紮法及電燒凝固法的缺點為容易產生痔瘡血栓壞死,而且治療後容易有肛門疼痛及出血的現象。紅外線凝固法是在1~1.5秒內利用紅外線所轉變的熱能穿透組織到0.6~1.2毫米的深度,將痔瘡根部的黏膜組織凝固,導致內痔的血液循環降低,因而痔瘡縮小,最後萎縮至黏膜內。紅外線凝固法主要是適用於第一度,第二度及一部分的第三度內痔。謝家明醫師指出,使用紅外線凝固法治療,病人無需使用局部麻醉,而且不須要住院,每次治療不超過十分鐘,治療時,病人只覺得輕微的灼熱感,幾乎沒有任何疼痛的感覺。另外,懷孕期間的婦女也可以安全的使用紅外線凝固法;使用此法每次治療時間雖短,但每十大至十四天必須重覆治療,而且每顆內痔須重覆治療二次至三次。謝醫師說,此法治療的有效率因人而異,其成功率約為百分之75~85。與其他治療類似,此法也有復發的可能性,但因治療時間短,無疼痛、無須住院,可以反覆治療。謝醫師提醒,沒有一種治療方法是可以適用於所有類型的痔瘡,治療的方法仍因人而異,醫生為病人選擇最適當的療法方可有效的達到預期的目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