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

吃太好、便秘又少動 痔瘡患者增多

吃太好、便秘又少動 痔瘡患者增多#痔瘡

痔瘡是一種相當惱人的疾病,俗語說「十男九痔」,更顯示出它的普遍性。在現代文明社會中,由於人們吃的食物大多過於精緻,缺乏纖維質,而導致時常便秘,再加上缺乏適度的運動,久坐、久站或經常失眠,使得痔瘡的患者越來越多。連女性患者也越見增加,在門診常見懷孕的婦女,挺著大肚子又有疼痛及脫出的痔瘡,真是十分辛苦。大里仁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孫志誠表示,痔瘡的形成原因乃是肛門附近結締組織鬆弛,以及肛門靜脈叢曲張所引起,除了體質因素以外,便秘、久坐、久站、失眠、飲酒及常常食用辛辣和油炸食物,都容易使痔瘡變得更為嚴重。依它們在肛門齒狀線之內外位置,可分為內痔及外痔兩類。一般而言,內痔的神經分佈是屬於內臟神經管轄,比較不會劇烈疼痛,而較常出現肛門出血的症狀;而外痔神經則是屬於體神經管轄,比較會有疼痛及搔癢的感覺。另外,如果痔瘡的血管被血栓所堵塞,會導致痔瘡急速變大變硬,產生疼痛,則稱為血栓性痔瘡。第一級-只有疼痛或出血的症狀,解便時痔瘡不會脫出肛門。第二級-解便時痔瘡會露出肛門外,但隨後會自行縮回。第三級-痔瘡脫出後不能自行縮回,而須以手推回肛門內。第四級-痔瘡卡在肛門外,無法用手推回。孫志誠指出,對於痔瘡的治療方法很多,硬化劑注射及冷凍治療,因為併發症較多且效果不好,現在已經少有醫療院所使用。對於輕微的第1級痔瘡,通常可給予軟便劑服用及局部藥物塗抹。至於散在性內痔,則可使用橡皮筋結紮枯痔法,使之壞死脫落。而對於出血嚴重或頻繁之第1級或會脫出之第2、3、4級痔瘡,最好是選擇手術切除,可使痔瘡再發的可能性降至最低。目前痔瘡手術是利用半身麻醉進行,手術時間約20~30分鐘,住院只要1~2日,術後約1~2個月即可完全痊癒,相當方便安全。近幾年來更發展出痔瘡手術的新療法「痔瘡環狀切除術」,它是利用可拋棄式儀器於肛門齒狀線內將痔瘡做整圈切除,術後比傳統痔瘡切除手術,較不容易產生嚴重疼痛或肛門出血的併發症,對於脫出及出血性內痔而言,是相當理想的療法。不過因目前健保尚未給付環狀切除器的費用,因此這部分的費用必須自費負擔。

肛門痛還有腫塊!原來是肛門膿瘍作怪

肛門痛還有腫塊!原來是肛門膿瘍作怪#痔瘡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直腸肛門外科沈名吟醫師表示,35歲王先生這5天來因肛門越來越痛,起初在肛門口摸到一顆腫塊,以為只是痔瘡發作,就到藥房買痔瘡藥膏來擦,結果疼痛不但未改善,反而使王先生坐立難安,最後因為發燒了,不得不到直腸肛門外科就診。經醫師診斷後,發現王先生的肛門痛,並非痔瘡而是肛門膿瘍,緊急切開排膿後,引流出50CC的膿液,王先生終於才可以舒服的坐在椅子上了。  沈名吟醫師表示,大部分的人大多無法親眼見到自己的肛門,所以肛門出問題時,都只能猜測原因。雖然說超過一半的肛門痛,禍首就是痔瘡,但是有超過20種以上的疾病會引起肛門痛,除了痔瘡和肛門膿瘍外,其中較為常見的有肛裂、肛門瘻管、肛門搔癢症、骨盆腔肌肉痙攣、肛門因外力而受傷(肛門性行為、外傷、魚刺卡住、直腸癌或肛門癌、便秘〈糞石阻塞〉、腹瀉、克隆氏症〈發炎性腸疾病〉、子宮內膜異位,傳染性疾病〈單純泡疹〉)等等,因此,若有肛門痛的症狀,多半還是要就醫後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  沈名吟醫師指出,肛門膿瘍和肛門瘻管是同一個疾病的急性期與慢性期表現,起因於肛門腺體的感染。大部分的人有6到8個肛門腺體,腺體位於肛門內外括約肌之間,腺體開口位於肛門以內的齒狀線,約離肛門口1~2公分,因為腺體開口阻塞而造成感染積膿,此時為急性期的肛門膿瘍,之後膿瘍破裂在肛門外造成持續性的開口,則為慢性期的肛門瘻管。  沈名吟醫師表示,急性期的肛門膿瘍治療方式為切開引流,多在門診施以局部麻醉之後即可施行,再加以溫水坐浴、止痛藥、軟便劑及抗生素治療。有效的膿瘍引流之後,約有一半的病人可以痊癒,但是有一半的病人會進展為慢性期的肛門瘻管,則需要進一步進開刀房切開或切除瘻管。肛門膿瘍若發生在免疫力差、老年人或合併糖尿病的病患身上,容易產生嚴重的併發症,造成膿瘍擴散至會陰部或骨盆腔,會導致生命危險。因此,雖然只是起因於一個小腺體感染,還是不能輕忽,肛門痛時最好能及時就診。

出現血便要注意 直腸癌、痔瘡易混淆

出現血便要注意 直腸癌、痔瘡易混淆#痔瘡

日前一名63歲王姓婦人,大便帶血已一段日子,經診斷為痔瘡,經過治療後血便問題依舊,近期腹瀉、便秘、糞便形狀開始變細小,再度就醫時,經轉診至高醫就診,診察後確定肛門口6公分處有腫瘤,病理切片檢查證實為直腸腺癌第3期,由於腫瘤距離肛門的位置近,王姓婦人擔心術後無法保留肛門,一度拒絕治療,直到醫師告知可先合併化學與放射治療,待腫瘤縮小後再施予外科腫瘤切除手術,後王姓婦人採納醫師建議,如願保留了肛門。根據高醫放射腫瘤科醫師黃旼儀表示說,一般人出現血便狀況,第一直覺就是痔瘡,甚至直腸癌初期也很容易被誤診為痔瘡,主要是因為直腸癌與痔瘡臨床表現有諸多相似之處,如便血、大便次數增多等,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大腸直腸癌篩檢之最簡單、最經濟而且有效的方法,民眾可透過即時檢查來保障自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南投縣政府衛生局衛教文章表示,一般發生直腸癌的原因大多是飲食習慣、家族遺傳所致,飲食習慣與大腸直腸癌有密切的關係,常大魚大肉、常吃高蛋白、高脂肪及精緻食物的人,根據統計調查有大腸息肉、憩室、結腸炎及大腸癌的發生率較高,而若家屬(第一近親)罹患大腸直腸癌,罹患大腸癌的機會也會高於一般人。根據台中聯安醫院衛教文章表示,避免直腸癌的方式可改變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油膩食品,至少能減少25%~50%得到大腸癌機會,另外養成運動習慣,也可以減少40﹪得到大腸癌的機會,最後是定期到醫院做篩檢,早期大腸直腸癌存活率可以達90%以上。

賀一航驚爆罹患大腸癌3期 預定下週開刀治療

賀一航驚爆罹患大腸癌3期 預定下週開刀治療#痔瘡

賀一航日前參加活動的時候,自爆罹患大腸癌第三期,今年55歲的他表示,半年前開始發現有血便的現象,當開始以為自己只是痔瘡,所以不以為意;一直到最近到醫院進行檢查之後,才發現是大腸癌第三期,目前預計在本週會接受手術治療。同時他也擔心,其實自己的生老病死怎樣沒關係,但是他還有500多萬的稅元沒有還清,很怕會連累到保證人。(圖片為賀一航補請婚宴時的照片。)根據衛生署台北醫院的衛教文章指出,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僅次於肝、肺癌,位居所有癌症死亡率排名的第三位,依據統計分析發現,全球每年約新增八十萬名大腸直腸癌患者,目前台灣地區99年死因統計,約有4千6百多人死於大腸癌,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飲食的改變,發生率正不斷的增加中。該文章也表示,早期的大腸癌並沒有症狀,但是隨著病灶不斷擴大,可能會產生排便出血、排便習慣改變、糞便變細、不明原因的腹痛或絞痛、缺鐵性貧血或體重減輕等。如果有發生這些症狀的民眾,都應該儘速就醫檢查,早期發現並治療。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包括,年紀在50歲以上、曾患大腸癌、家族當中有大腸瘜肉症病史、炎性腸症患者、大腸癌家族史、家族性瘜肉症、飲食型態屬高脂肪及低纖維飲食,缺乏運動、體重過重、飲酒過量與抽菸等,有這些問題的民眾,雖然身體沒有症狀,仍應積極地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

長期便秘又不喝水 小心痔瘡找上門

長期便秘又不喝水 小心痔瘡找上門#痔瘡

苗栗大千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澤霖醫師指出,夏季由於天氣炎熱,水分流失大,若未適當補充水分,常造成排便困難,導致痔瘡症狀發作。您在酷熱的夏天,有沒有多喝水呢?不要讓痔瘡打壞您的夏日假期。張澤霖醫師說,痔瘡為現代人常見的隱疾之一,逾50%人口會在不同年齡階段受到影響。儘管一般在30歲後開始出現,但有研究報告顯示,任何年齡的人士均有機會患有痔瘡,且不論男女患者比例相當。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有超過20,000多名患者接受痔瘡相關手術治療,痔瘡好發族群包括:●長期受便秘/腹瀉困擾者:排便過於用力、過於頻繁、如廁時間長都易引發痔瘡。●工作或生活中長期固定姿勢者:長期久站、久坐或負重易致使痔瘡症狀產生或變嚴重。●腹壓增高/懷孕:腹內,骨盆壓力增加會妨礙靜脈血液回流,如孕婦因胎兒及分娩使盆腔血管受壓,亦較易患上痔瘡。但這類痔瘡對大多數女性而言,僅屬暫時性。●發炎性大腸疾病患者:這一類患者,常因大便次數較頻繁,使痔瘡症狀容易出現。

媽媽好辛苦 懷孕也會造成痔瘡?

媽媽好辛苦 懷孕也會造成痔瘡?#痔瘡

有位準媽媽因為有便秘、輕微痔瘡的問題,來醫院求診,由於懷孕時間未久,而且症狀也未到嚴重的地步,所以,就從食物、生活作息方面來減緩及改善症狀,後來情況就改善了。許多孕婦都會有便秘、排便因難的困擾,有些甚至還演變為痔瘡,為什麼懷孕也會造成痔瘡?該如何改善及預防?有些孕婦甚至在生產時會併發嚴重痔瘡!苗栗大千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澤霖醫師說,孕婦比一般人更容易得到痔瘡,因為懷孕會引起腹部壓力增高,隨著子宮逐漸擴大,下腔靜脈受壓也日益加重,妨礙下肢血液回流,使得痔核經常在充血狀態。另外,懷孕時子宮也會直接影響直腸末端,阻礙糞便排泄,另一方面,孕婦的一般活動量降低,胃腸蠕動減慢,糞便在腸內停留時間較長,糞便內水份被再吸收導致大便乾燥,更加重排便困難。由於排便因難及痔核充血,痔瘡便發作了,孕婦在分娩時用力過度, 痔瘡會變得更嚴重, 造成脫肛、出血及劇痛。孕婦在懷孕時,痔瘡是一個很煩人的問題,如果在懷孕前有痔瘡時,最好先給予治療。懷孕中痔瘡發作時,首應採取的步驟是飲食中注意多增加纖維質的攝取和多喝水,並配合溫水坐浴、軟便劑及痔瘡軟膏和塞劑。

長期便秘致大腸癌?不太會!醫師強調更容易痔瘡

長期便秘致大腸癌?不太會!醫師強調更容易痔瘡#痔瘡

根據大陸報導指出,長期便秘有可能會引發大腸癌,報導認為,之所以會產生長期便秘,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偏食或蔬菜吃太少,使得纖維素攝取過少,讓糞便堆積在大腸內,引起大腸病變導致大腸癌。台中林新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許格豪表示,其實一般便秘不太會導致大腸癌,反而容易有痔瘡的現象。許格豪主任表示,所謂的排便就是將身體中的廢物排出,當大便困難、大便次數減少、大便乾結,此時身體無法及時排出體內的代謝廢物與毒素時,就容易造成胃口差、火氣大、口苦口臭、脹氣腹痛、青春痘等問題,嚴重者會引起排便疼痛或痔瘡現象,但是導致大腸癌的說法太嚴重,一般便秘比較不會引起。不過許格豪主任解釋,若便秘狀況嚴重,則較有可能會引起大腸憩室炎。一般排便時,大腸壁的肌肉層會規律地收縮,將糞便往肛門側推進,便秘時因為大腸內的壓力增加,容易在脆弱的大腸壁上推擠出一個一個凸出的囊袋,而大腸上凸出的囊袋就稱為憩室,當排便困難時,大腸內壓力增加,就容易使大腸憩室產生發炎,引起大腸憩室炎。許格豪主任表示,改善便祕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吃蔬菜,尤其是纖維多的蔬菜,例如A菜、韭菜、筍干等,再配合大量的水分就可以了,另外在選擇水果上也盡量選擇纖維多的水果,像是不削皮的香瓜、蘋果、水蜜桃等都不錯,除了飲食注意外,更要適量運動,幫助腸胃蠕動;許格豪主任也提醒,一般健康的運動至少要達到每周3次,且每次多於30分鐘或一分鐘心跳數增加20下以上,才能有效達到身體的健康。長期便秘 當心毒素累積傷身體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524長期便秘、腹突腫脹 小心大腸扭轉送命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0946解除便秘的撇步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3557

肛門灼燒感、膿瘍形成 小心痔瘡上身

肛門灼燒感、膿瘍形成 小心痔瘡上身#痔瘡

何謂痔瘡?台東基督教醫院外科醫師曾茂雄說明,每個人的肛門周圍都有無數小靜脈,這些靜脈不正常擴張或變大的狀態,謂之痔瘡。痔瘡如何形成?曾茂雄表示,肛門四周的靜脈血管長期置於壓力之下,是造成擴張的主要因素,而什麼情境會讓肛門周遭的靜脈感受壓力呢?長期肛門用力不當,如慢性便祕、腹瀉或長期蹲坐久站,都會促使肛門承受過大張力而產生病變。此外,懷孕婦女受胎兒壓迫、血液循環不佳,也會使靜脈壓增加導致痔瘡。曾茂雄解釋,多數患有痔瘡的患者都沒有症狀,也沒有感覺,常見的病症如下:1.出血,解便時出現少量鮮紅血漬;2.痔脫或脫肛(脫肛是因肌肉老化,引起內外括約肌自肛門脫落而出的現象);3.肛門疼痛;4.肛門灼燒感、便意感、膿瘍形成。曾茂雄叮嚀,目前並無任何藥物可以使痔瘡根治,民眾不可自行服用藥物或買成藥塗在患部,有任何疑問、不適,應儘快就醫治療。延伸閱讀「帶你認識痔瘡」: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674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