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

出現血便要當心! 勿把腸癌當痔瘡

出現血便要當心! 勿把腸癌當痔瘡#痔瘡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當你上完廁所後,發現大便有血、顏色暗紅,可得小心了!千萬別以為是痔瘡就不用檢查,大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卻可以透過採便管在家做糞便潛血檢查,進行篩檢早期發現,若是等到排便習慣改變、血便,往往已經進入二到三期,因而錯失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時機。臺北市提供50至69歲民眾2年免費1次「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只需要使用1支小小的採便管,採集少許糞便,即可利用定量免疫法(iFOBT)檢驗糞便中是否有微量血液反應,不痛又方便,是目前我國執行大腸癌篩檢的最佳方式。市民朋友可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接受檢查,或洽詢臺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最新資料統計,大腸癌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且呈現每年快速增加趨勢,98年已有1萬多人得到大腸癌,100年有4千多人因大腸癌死亡,高居所有癌症死亡率的第三位,因此大腸癌對國人產生的威脅絕對不可忽視。松山區健康服務中心周真貞主任表示,大腸癌是目前少數可經由篩檢及早發現的癌症,且越早發現治癒率也越高。歐美國家研究顯示,實施每年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30%的大腸癌死亡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大腸癌是可以透過早期篩檢,獲得良好控制的疾病」,要預防大腸癌的發生,除要多攝食蔬果等高纖維飲食與規律運動外,50-69歲民眾每2年至少應有1次糞便潛血檢查,以早期發現大腸癌病變早期診治。

切除痔瘡非人人適用 應提早治療防惡化

切除痔瘡非人人適用 應提早治療防惡化#痔瘡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年輕的張老師生完小孩後,發現痔瘡惡化,只要大便後便會出血且很痛,讓她不得不鼓起勇氣看醫生。但張老師擔心會有其他後遺症。阮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部副主任莊永芳表示,痔瘡的治療,依每個人的嚴重程度而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通常來說,分為保守療法及外科療法兩種。保守療法所指的是,飲食及藥物治療,促進肛門周圍血液循環,以減輕疼痛,主要目的只是防止惡化及減輕症狀。痔瘡,就是在肛門附近的血管,因為受到壓迫,而產生嚴重靜脈曲張,初期不一定會有疼痛、不適感,但通常會在解便時帶鮮血,隨著發生的位置不同,可分為內痔和外痔兩種。外痔比較有疼痛的感覺,所以容易發現,若不積極治療,恐怕會有排便受阻、大出血、發炎疼痛等情形;但相較之下,疼痛感覺較不明顯的內痔更難治療,常會因不注意,延誤處理而產生痔瘡脫垂、組織壞死的狀況,最後往往只能透過手術來處理。痔瘡環狀切除術雖然安全性高、傷口小、恢復速度快,然而並不是所有痔瘡患者都適用,如果痔瘡脫垂太嚴重,可能就不適用。另外,常見的內痔若合併有外痔,不適合使用痔瘡環狀切除術,只能使用一般的傳統的手術作處理。即使施行環狀切除術,也可能損壞直腸內壁,導致發炎感染,或是肛門括約肌受損,導致大便失禁,因此最好在術前和醫師充分討論。事實上,目前門診治療痔瘡最常使用的方式為橡皮筋結紮法,以橡皮圈結紮痔核根部,阻斷血流,只要約十天左右,即會自動乾枯脫落,優點是既不需要手術也不需要麻醉,手術治療則是針對病情比較嚴重,不至於引起大便失禁的後遺症,醫師提醒:「預防勝於治療」,痔瘡的產生和飲食、作息有很大的關係,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和高纖維的食物,避免久站或久坐,若工作無法避免,也要適時走動、休息,成為真正內行的防「痔」達人。

痔瘡問題成因 三少三多不良習慣

痔瘡問題成因 三少三多不良習慣#痔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預防醫學機構一項調查指出,36到45歲女性健診發現的前5大健康異常現象,依序為痔瘡問題、胃部異常、子宮頸抹片篩檢異常、體重過重及脂肪肝。一般女性在健康檢查以前都表示並沒有痔瘡、便秘或血便的困擾;但在做過腸鏡篩檢後,卻有高達95%女性篩檢出內、外痔或混合痔。這樣的結果顯示熟女們並未真正了解自身最私密的排便問題,大都採取不理會的態度。機構從健康篩檢個案生活習慣分析,發現痔瘡問題成因來自三少、三多之不良生活習慣。所謂三少就是少水、少蔬果、少睡。96%的受訪者飲水量不足標準量的2000c.c;有60%的人蔬菜攝取量不到每日兩碗的標準量;而受訪者當中,每晚睡不滿八小時的人高達92%。所謂三多,就是坐多、工時多、壓力多。86%的受訪者每日工作時間超過八小時;21%的受訪者抱怨需要常加班;73%的人認為工作壓力大。上述的三少、三多影響女性正常的代謝與腸胃蠕動,熟女進入40歲後代謝會漸漸變慢,若加上以上三少三多的影響,更會引發許多的健康問題。 基隆市衛生局也建議,日常生活應每天飲用2000 c.c.以上的水分。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食物,例如:水果、蔬菜、五穀飯、全麥吐司、燕 麥等,高纖、低熱量且營養均衡的飲食。每日補充優酪乳或優格、酵素、益生菌、膳食纖維補充粉等保健食品,幫助改善腸道與排便、利便的功能。規律的運動及腹部按摩運動。三餐定時定量,尤其是早餐更為重要。每日排便習慣的養成。定期腸道篩檢 避免精神緊張,壓力過大。勿養成使用瀉劑或浣腸劑的習慣。基隆市社區闔家歡健康篩檢,針對40歲以上民眾每2年提供糞便潛血檢查服務,希望從中提早協助民眾發現腸道異常問題,避免民眾因痔瘡與大腸息肉或大腸癌出血混淆而延誤治療最佳時機,請民眾把握篩檢機會踴躍參加。

壓力大、免疫力差 潰瘍性大腸炎找上門

壓力大、免疫力差 潰瘍性大腸炎找上門#痔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0歲職業婦女,工作、家庭兩頭燒,近日排便次數增加,且軟便,擦拭時可見黏液及血絲,原以為是痔瘡出血,便不以為意,症狀持續1-2週後才就醫。經糞便檢查,有潛血反應,因此安排大腸鏡檢查,發現為「潰瘍性大腸炎」。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邱展賢主任指出,常見症狀有腹瀉、腹痛、大便帶血或黏液等,主要侵犯大腸的黏膜,有時到黏膜下層,大腸中的直腸部位常較嚴重,症狀有腹瀉、大便帶血或黏液,有時想大便但大不出來,有時大便時腹部會疼痛。壓力大 ,免疫力差,潰瘍性大腸炎上身!邱展賢進一步說明,潰瘍性大腸炎好發於20-40歲的年輕人,潰瘍性大腸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發生原因不明。但長期的緊張與壓力、造成自體免疫失調,容易發病與惡化,病情的嚴重度常起伏變化,疾病發作超過十年以上,可能會併發大腸癌。便血以為痔瘡,拉肚子以為腸胃炎,小心延誤治療時機!邱展賢指出,除了便血,另一個常見的症狀是腹瀉,大便多呈糊狀,每天多次,其特點是在大便末了排粘液便或粘液血便。由於初期症狀與痔瘡和胃腸炎相似,容易讓很多病患失去警覺性,甚至有患者自行服用成藥止瀉了事而延誤治療時機。最後,邱展賢建議,由於潰瘍性大腸炎症狀與痔瘡出血、大腸癌相似,如耽誤治療時機,嚴重時會導致大腸潰爛而需切除,還有敗血症的風險。潰瘍性大腸炎檢查需透過大腸鏡做鑑別診斷,治療方面目前是以藥物治療為主,若長期治療無效且產生併發症時,就有可能需要手術治療,因此若有疑似症狀出現時,應儘早就醫鑑別診斷,以免延誤病情。

輕忽腹脹血便 婦罹大腸癌誤以痔瘡

輕忽腹脹血便 婦罹大腸癌誤以痔瘡#痔瘡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排便習慣突然改變,可能是大腸癌警訊,千萬不可輕忽!一名44歲的單親媽媽郭小姐因腹瀉血便到醫院就診,醫師為她安排作大腸鏡檢查,但患者認為只是痔瘡加上腸胃炎,故輕忽未受檢,直到因持續半年腹瀉血便導致無法工作養家才就醫,但診斷發現已經是大腸癌第四期。郭小姐說自己身體一向很健康,飲食均衡,排便也很規律。去年夏天開始有時血便、有時腹瀉、有時腹部劇烈絞痛卻解不出來、有時肚子脹氣鼓得像懷孕五個月的樣子,女兒勸她趕快就醫。當時羅東博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欲為她安排大腸鏡檢查,但郭小姐認為只是痔瘡和腸胃炎問題,便至藥房購買降火氣治療痔瘡的藥物服用,未再返院做大腸鏡檢查。今年除夕郭小姐感冒後始終未癒,且經常腹痛到差點昏厥,有時失禁腹瀉解出大量水狀血便,嚴重影響生活作息也無法再工作養家,只能靠低收入戶補助度日。就讀高三的女兒擔憂母親的身體狀況,邊唸書邊打工幫助家計,今年五月在女兒催促下郭小姐到羅東博愛醫院就診。羅東博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余盈輝醫師表示,肛門指診發現有黏液狀血便,腹部並未觸診到異常腫塊或痛點。郭小姐接受建議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中發現直腸與乙狀結腸交接處,有一個大於5公分幾乎佔據整圈腸壁的腫瘤,造成腸道狹窄及表面易滲血。另外在腫瘤上端10公分內也發現3個約0.5公分的瘜肉,遂進行瘜肉切除及腫瘤組織切片,病理組織檢查證實罹患大腸癌,其餘3個瘜肉則為良性瘜肉。此時郭小姐提到這幾個月摸到左鎖骨上方有顆東西,理學檢查發現應為腫大的左鎖骨上淋巴結,有轉移的可能性。接下來就進行手術前的癌症期別判定,腫瘤指數並未超出正常值,胸部與腹部電腦斷層未發現肝臟或肺臟的轉移,唯大腸腫瘤附近淋巴結及左鎖骨淋巴結腫大,期別判定可能為第三期或為罕見的僅左鎖骨上淋巴結轉移的第四期。幾經討論郭小姐決定先接受手術治療,五月底羅東博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余盈輝醫師以腹腔鏡微創手術為郭小姐進行結腸低前位切除手術,同時合併左鎖骨上淋巴結切除手術。腹腔鏡微創手術的好處,在於傷口小、恢復快。就郭小姐而言,僅在腹部有四個小傷口;如果是傳統手術,傷口至少15公分以上,恢復期也會較長。郭小姐的術後病理報告確定為罕見的僅左鎖骨上淋巴結轉移,為第四期大腸癌。余盈輝醫師表示,根據文獻資料統計,50%以上的大腸癌病人,其腫瘤細胞會轉移至肺臟跟肝臟,再來就是腹部的其他器官,僅轉移到鎖骨上淋巴結的比例不到1%,郭小姐是他從醫治療上千例大腸癌個案中,唯一一個僅鎖骨上淋巴結轉移的病人。郭小姐術後恢復順利,於第7天出院,後續安排接受化學治療,將配合標靶藥物使用,提高療效。另外,郭小姐目前腸道症狀已改善,不再腹脹與解血便,也已展開化療,後續還將進行標靶治療,對於自己輕忽病症感到很後悔,看到高三畢業的女兒為了要工作賺錢養家而選讀大學夜間部,郭小姐心裡感動也很不捨,她以過來人的心情呼籲鄉親要注意自己的健康,不要輕忽身體的小變化,因為它可能是罹患疾病的大警訊。

久坐犯痔瘡 年輕人得痔瘡比例升高

久坐犯痔瘡 年輕人得痔瘡比例升高#痔瘡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長時間坐在電腦前要當心!小心年紀輕輕,痔瘡就找上門!痔瘡是不少成年人的難言之隱,多與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包括久坐久站、上廁所讀書報等等,阮綜合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莊永芳表示,隨著電腦族群增加,少年得「痔」的患者更有增加趨勢。罹患痔瘡跟生活習慣關係密切,經常久坐或久站、常吃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還有腹瀉、久坐馬桶,都可能造成痔瘡病變。  最常見就是計程車與卡車司機因為必須要載客或送貨搶時間,被迫長期久坐,說到久坐當然不能忽視忙碌的上班族,另外就是長期喝酒跟便秘的人,因為長期喝酒容易拉肚子,長期便秘也容易,這幾類族群都是較難以擺脫痔瘡糾纏。現代年輕族群的痔瘡更出乎意料的常見,如「宅男」常坐在電腦前,不論是上網查資料或是打電玩,一坐就是4、5個小時甚至5、6個小時以上,罹患痔瘡的機會角以往多。以前門診中多是中老年人,現在年輕人因痔瘡就醫的也比以前多很多,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習慣上廁所閱讀書報,以為家裡蹲時看報更省時,事實上,反而容易分散注意力,蹲坐太久,直腸靜脈容易曲張,會讓罹患痔瘡的風險更高。痔瘡其實是一種很常見的病灶,簡而言之,每個人在肛門口周圍都有很多小靜脈,當這些沿著肛門排列的靜脈不正常擴張、腫脹或變大時,就稱為痔瘡。只是因為痔瘡位置在令人尷尬的肛門地帶,讓病患多半不願就診。 一般以位置可分成內痔及外痔,位於肛門齒狀線以內者為內痔,外觀上看不到,外痔則會在排便時因為用力,而使得痔瘡脫出,而突出在肛門之外;也有混合內痔與外痔的混合痔。面對這個令人坐立難安的痛,很多人會因為不好意思而不敢就醫,選擇忍耐、上網找資療自我診斷,或是傳統的中醫診斷與治療。不少患者忍了好幾年,等到病況惡化才求診,其實早期第一、第二度的痔瘡,多數可用非手術性方式治療,變成第三、第四度痔瘡,出血導致貧血或疼痛難忍才就醫,可能因為病情嚴重,而需要手術治療。  直腸及肛門的腫脹會導致疼痛和不適,通常在排便後感覺會更強烈;有些人會有搔癢或灼熱感。內痔有時也會流血,排便後在糞便中或馬桶內會看到鮮紅的新鮮血跡。一般而言,只要是沒有造成日常生活不適的輕微痔瘡,就可以不需要藥物治療;但若是不斷復發或是痔瘡症狀嚴重,一週內無法改善則應該就醫。

吃太好、便秘又少動 痔瘡患者增多

吃太好、便秘又少動 痔瘡患者增多#痔瘡

痔瘡是一種相當惱人的疾病,俗語說「十男九痔」,更顯示出它的普遍性。在現代文明社會中,由於人們吃的食物大多過於精緻,缺乏纖維質,而導致時常便秘,再加上缺乏適度的運動,久坐、久站或經常失眠,使得痔瘡的患者越來越多。連女性患者也越見增加,在門診常見懷孕的婦女,挺著大肚子又有疼痛及脫出的痔瘡,真是十分辛苦。大里仁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孫志誠表示,痔瘡的形成原因乃是肛門附近結締組織鬆弛,以及肛門靜脈叢曲張所引起,除了體質因素以外,便秘、久坐、久站、失眠、飲酒及常常食用辛辣和油炸食物,都容易使痔瘡變得更為嚴重。依它們在肛門齒狀線之內外位置,可分為內痔及外痔兩類。一般而言,內痔的神經分佈是屬於內臟神經管轄,比較不會劇烈疼痛,而較常出現肛門出血的症狀;而外痔神經則是屬於體神經管轄,比較會有疼痛及搔癢的感覺。另外,如果痔瘡的血管被血栓所堵塞,會導致痔瘡急速變大變硬,產生疼痛,則稱為血栓性痔瘡。第一級-只有疼痛或出血的症狀,解便時痔瘡不會脫出肛門。第二級-解便時痔瘡會露出肛門外,但隨後會自行縮回。第三級-痔瘡脫出後不能自行縮回,而須以手推回肛門內。第四級-痔瘡卡在肛門外,無法用手推回。孫志誠指出,對於痔瘡的治療方法很多,硬化劑注射及冷凍治療,因為併發症較多且效果不好,現在已經少有醫療院所使用。對於輕微的第1級痔瘡,通常可給予軟便劑服用及局部藥物塗抹。至於散在性內痔,則可使用橡皮筋結紮枯痔法,使之壞死脫落。而對於出血嚴重或頻繁之第1級或會脫出之第2、3、4級痔瘡,最好是選擇手術切除,可使痔瘡再發的可能性降至最低。目前痔瘡手術是利用半身麻醉進行,手術時間約20~30分鐘,住院只要1~2日,術後約1~2個月即可完全痊癒,相當方便安全。近幾年來更發展出痔瘡手術的新療法「痔瘡環狀切除術」,它是利用可拋棄式儀器於肛門齒狀線內將痔瘡做整圈切除,術後比傳統痔瘡切除手術,較不容易產生嚴重疼痛或肛門出血的併發症,對於脫出及出血性內痔而言,是相當理想的療法。不過因目前健保尚未給付環狀切除器的費用,因此這部分的費用必須自費負擔。

肛門痛還有腫塊!原來是肛門膿瘍作怪

肛門痛還有腫塊!原來是肛門膿瘍作怪#痔瘡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直腸肛門外科沈名吟醫師表示,35歲王先生這5天來因肛門越來越痛,起初在肛門口摸到一顆腫塊,以為只是痔瘡發作,就到藥房買痔瘡藥膏來擦,結果疼痛不但未改善,反而使王先生坐立難安,最後因為發燒了,不得不到直腸肛門外科就診。經醫師診斷後,發現王先生的肛門痛,並非痔瘡而是肛門膿瘍,緊急切開排膿後,引流出50CC的膿液,王先生終於才可以舒服的坐在椅子上了。  沈名吟醫師表示,大部分的人大多無法親眼見到自己的肛門,所以肛門出問題時,都只能猜測原因。雖然說超過一半的肛門痛,禍首就是痔瘡,但是有超過20種以上的疾病會引起肛門痛,除了痔瘡和肛門膿瘍外,其中較為常見的有肛裂、肛門瘻管、肛門搔癢症、骨盆腔肌肉痙攣、肛門因外力而受傷(肛門性行為、外傷、魚刺卡住、直腸癌或肛門癌、便秘〈糞石阻塞〉、腹瀉、克隆氏症〈發炎性腸疾病〉、子宮內膜異位,傳染性疾病〈單純泡疹〉)等等,因此,若有肛門痛的症狀,多半還是要就醫後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  沈名吟醫師指出,肛門膿瘍和肛門瘻管是同一個疾病的急性期與慢性期表現,起因於肛門腺體的感染。大部分的人有6到8個肛門腺體,腺體位於肛門內外括約肌之間,腺體開口位於肛門以內的齒狀線,約離肛門口1~2公分,因為腺體開口阻塞而造成感染積膿,此時為急性期的肛門膿瘍,之後膿瘍破裂在肛門外造成持續性的開口,則為慢性期的肛門瘻管。  沈名吟醫師表示,急性期的肛門膿瘍治療方式為切開引流,多在門診施以局部麻醉之後即可施行,再加以溫水坐浴、止痛藥、軟便劑及抗生素治療。有效的膿瘍引流之後,約有一半的病人可以痊癒,但是有一半的病人會進展為慢性期的肛門瘻管,則需要進一步進開刀房切開或切除瘻管。肛門膿瘍若發生在免疫力差、老年人或合併糖尿病的病患身上,容易產生嚴重的併發症,造成膿瘍擴散至會陰部或骨盆腔,會導致生命危險。因此,雖然只是起因於一個小腺體感染,還是不能輕忽,肛門痛時最好能及時就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