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

痔瘡術後比生小孩痛?醫:「先消腫」成減痛關鍵

痔瘡術後比生小孩痛?醫:「先消腫」成減痛關鍵#痔瘡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43歲陳小姐在6年前生完小孩後,就一直有痔瘡腫大的問題,一開始只覺得如廁後肛門有腫脹感,通常在上完廁所半個小時之後會慢慢無感。但在1、2年之後,腫脹的情形愈來愈久也愈來愈大,常伴隨著疼痛感與灼熱感,有時甚至需要用手將突出的部位推回去才能緩解。由於害怕痔瘡手術的術後疼痛,陳小姐選擇默默忍受、拖延至醫院治療,然而最近如廁後竟開始出現出血情況,一開始只是衛生紙上沾有血絲,後來多次發現整個馬桶的水都被染成淡紅色,甚至發生外褲被血染溼的情形,才驚覺不該再拖延,鼓起勇氣到醫院就診。痔瘡手術後到底有多痛?痛多久?郭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吳俊賢表示,「痔瘡術後疼痛」一直是讓許多人擔心害怕的問題,有些患者甚至因此不敢前來就診,讓本來可以輕鬆處理的症狀嚴重惡化。根據醫療期刊統計,若以傳統痔瘡手術的術後疼痛,拿來與生小孩時的疼痛比較,生小孩的疼痛是滿分10分,則剛開完痔瘡手術時的疼痛感,最嚴重可能會達到7~8分。而痔瘡手術後最痛的時間,約在術後24小時內,之後就會慢慢趨緩,在正常情況下,術後約10~14天疼痛會變得較無感。痔瘡腫脹就像水球!先消腫才能減痛吳俊賢說明,痔瘡就像是長在肛門上面腫起來裝水的水球,手術可以想像成拿剪刀剪水球。如果水太滿痔瘡太腫,在開刀切除的時候容易造成水球破裂,會使得手術中流血較多、傷口較大、術後也較疼痛。若在開刀的時候,痔瘡本身就已消腫,水球裡面都沒有水,只剩薄薄扁扁的汽球皮,那再拿剪刀去剪了之後,流血很少、傷口很小,術後的疼痛也較小。所以開刀前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先將痔瘡消腫,如此可以有效將術後的疼痛感降低。吳俊賢分享,由於該患者最擔心的就是術後疼痛,因此在手術時選擇了「多模式止痛」方法:先用藥物與改變生活習慣將腫脹的痔瘡縮小,另外在術前施打長效減痛針,術中選擇改良式傳統切除手術,術後再加上延長性止痛麻醉,並配合短效性止痛藥與軟便藥服用。患者在手術完2個星期後排便時就已幾乎沒有不適感,術後疼痛的預期嚴重程度,也比起傳統痔瘡手術減少很多。肛門排便易拉扯傷口,多模式止痛效果更佳吳俊賢補充,肛門本身就是一個比較敏感的部位,又因術後仍需每日排便,因此造成傷口會一直處於「剛長好,但在排便後被拉開,又長好,又被拉開」的循環之中,恢復的時間更久,疼痛感也持續更久。若僅靠單一種止痛方式,在止痛效果上有其極限,建議以多模式止痛方式合併使用,可同時將單一種藥物的劑量降低,避免因過量造成副作用;也能產生協同效果,讓止痛所涵蓋的時間更長、效果更好。除了維持良好的日常作息,養成健康的排便、飲食與運動習慣,好好保養讓痔瘡不要處於腫脹的狀態之外,吳俊賢也建議,患者應在術前與醫師進行充分溝通,先確立自己的症狀與需求,才能夠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開刀方式,達到最好的療效與最低的疼痛。

國人得痔瘡機率近9成 症狀不只排便出血和疼痛2種

國人得痔瘡機率近9成 症狀不只排便出血和疼痛2種#痔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9歲傅小姐為痔瘡所苦多年,這個月以來,症狀益形惡化,幾乎每次排出稍微堅硬的大便,鮮血即會染紅整個馬桶,而且脫出的痔瘡必須用手推回才能恢復原位,直到推不回去,因脫出的痔瘡而感到疼痛且坐立難安,進而至醫院求診,經診斷為第四度混合痔。怕痛不敢排便 又造成便祕奇美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亘毅說明,雖然目前沒有確切的病因來解釋痔瘡的產生,但推測可能是長時間痔瘡組織腫脹或壓力改變,導致充血血管及肌肉纖維破裂等因素,或壓力可能造成靜脈血管回流受阻並異常擴張。痔瘡惡化到用手都推不回肛門內,表示痔瘡情況嚴重,且患者一方面因排便而出血,另一方面因害怕疼痛不敢排便,又造成便祕,更難受的是,肛門口腫脹疼痛、坐立難安,這些情況已符合需要手術治療的要件。痔瘡是十分常見的疾病之一,「十人九痔」之說並不誇張,根據統計,罹患痔瘡機率接近9成。痔瘡症狀千變萬化,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解便時出血或肛門口有疼痛感,大部分的人在察覺到自己可能有痔瘡時,第一個發現的症狀通常是排便出血或疼痛,不過除了這兩個症狀,還有其他可能的症狀要注意,如肛門處有腫大異物感、肛門處有搔癢感和灼熱感、直腸或肛門會觸痛或持續性疼痛、可能有塊狀物從肛門脫出、排便時出現鮮紅色的血。別因害羞忌就醫 亂擦偏方延誤治療黃亘毅呼籲,痔瘡的症狀多樣,且嚴重程度不一,尤其痔瘡年輕化已出現明顯趨勢,且大腸癌發生率快速增加,若一旦發現痔瘡症狀,且持續未改善,切勿聽信偏方亂投藥,也千萬別因為害羞而諱疾忌醫,務必由醫師檢查後排除重大疾病可能,避免延誤治療時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痔瘡纏身15年一招除後患 運將:沒傳說中痛

痔瘡纏身15年一招除後患 運將:沒傳說中痛#痔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阿明是貨車司機,每次上廁所後出血的狀況反反覆覆已長達15年,使用藥物治療也不見好轉,讓他十分困擾,最近終於接受新式微創痔瘡環切手術,沒想到術後傷口沒有傳說中那麼痛,當日也可以下床、恢復日常活動,讓他直呼太晚決定動手術,白困擾了好多年。微創痔瘡環切手術恢復快 併發症也較少羅東博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李明璋表示,阿明是因為近期加班頻率增加,久坐駕車讓他解便後出血的狀況更嚴重,甚至可以在肛門口摸到一小粒痔瘡,才終於讓他下定決心尋求手術幫忙,事實上,比起傳統痔瘡手術術後惡名昭彰的疼痛,現行微創痔瘡環切手術不但傷口小、出血少、手術時間短、恢復快,且副作用與併發症也比較少,已經漸漸為痔瘡手術洗刷惡名,大大提高患者對手術的接受度。痔瘡從輕到重可分為四期,第一期,痔瘡位於肛門內,只有解便時才會出血;第二期排便時痔瘡會脫出,解便後會自動復位;第三期排便時痔瘡脫出,必須靠手自行復位,到了第四期則是痔瘡脫出,無法再自行復位。臨床上,患者經常會拖到第四期才就醫接受手術,其實在第二期與第三期間就會影響生活,若用藥仍無法改善,經醫師評估後,就可以考慮進行微創痔瘡環切手術。目前羅東博愛醫院手術中使用的的痔瘡環切吻合器,已經進展到第二代,根據研究顯示,第二代的環切吻合器在術後48~72小時內,可降低60%出血率,術後肛門狹窄的後遺症也降低約15%,且切除效果更好、復發率更低。工作需久坐者 每隔一段時間起身活動喝水痔瘡雖然體積不大,但卻能讓患者因為坐立難安而影響生活品質,加上許多人因為工作因素,痔瘡的發生率始終居高不下,院內平均每個月多達30例的痔瘡手術,著實為數不少。李明璋提醒,除了均衡與清淡的飲食和規律運動之外,避免久坐與久站也是預防痔瘡與術後保養的準則,若因工作需要經常久坐或久站,建議每隔一段時間就起來走動,就算是起身上廁所或喝水,都好過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不動。

私密處疼痛以為痔瘡 竟是肛門長皮蛇

私密處疼痛以為痔瘡 竟是肛門長皮蛇#痔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私密處不適時,切記要就醫,不要因為害羞抗拒檢查而延誤了治療時機,南投一名婦女誤以為下體疼痛是痔瘡,所幸就醫後確認是皮蛇,在獲得適當治療下康復。帶狀疱疹長臉部可能損視力 在生殖器周邊恐造成失禁南投75歲廖姓婦人,肛門處疼痛難耐,坐立難安,覺得自己罹患痔瘡,一踏入外科診間就要求醫師開立痔瘡藥膏,醫師聽聞症狀描述後,建議進行肛門指診檢查,廖婦起初說NO,相當排斥,在醫師詳細說明下才同意檢查,結果發現肛門右邊長紅色一顆顆小水泡延伸至會陰部,確診為帶狀疱診,安排住院經藥物治療後順利恢復,幸好即早接受治療,未留下併發症。衛福部南投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廖師賢表示,當免疫力較低時,曾感染過水痘者就可能會引發帶狀疱疹。帶狀疱疹就是俗稱的皮蛇,身體單側可能會出現紅疹、水泡或潰瘍,呈現擴散蔓延的樣態,是由帶狀疱疹病毒(VZV)所引起,多沿著活化的神經分枝分布的皮節長水痘。長在不同的部位,若不即時治療,可能會引發不同的併發症,例如長在顏面時,可能會視力受損、顏面神經麻痺;長在耳朵附近可能影響聽力;長在生殖器或肛門周邊恐造成大小便失禁。不要自行購買藥物擦 延誤治療恐導致器官不可逆受損 廖師賢提醒,並不是只有痔瘡才會引發肛門疼痛症狀,肛裂、直腸腫瘤、帶狀皰疹、皮膚疾病及感染等皆有可能出現此症狀。因此及時就診並且配合診療相當重要,千萬不要因為害羞或而抗拒就醫,也不要自己當醫師下診斷自行購買藥物,延誤治療可能會導致不可逆的器官受損。

男子亂敷草藥治痔瘡 肛門腫脹像芒果

男子亂敷草藥治痔瘡 肛門腫脹像芒果#痔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60歲男子上大號時肛門會腫痛流血,自嘲肛門是「玫瑰花盛開」,他以為痔瘡手術會造成肛門受損或失禁等問題,10年來遲遲不敢接受治療,反而尋找偏方,但敷了草藥之後,痔瘡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變成像芒果一樣腫脹,甚至發生表面潰爛情形,因為疼痛難忍才就醫,醫師施以減痛痔瘡微創手術開刀後,隔天就出院,痔瘡病兆都切除乾淨。為孕婦解決貧血煩惱 一併除原位癌腫瘤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沈名吟表示,另有一名30歲婦女懷孕約20周,罹患痔瘡造成貧血,長達5年頭暈目眩,體力變差;經檢測,孕媽咪血紅素只有3 g/dL,正常男性15 g/dL,女性12 g/dL,如果不緊急開刀,可能影響胎兒。一般醫師對孕婦比較不建議侵入性治療高風險手術,但沈名吟基於母嬰安全,以減痛微創手術治療。手術後,不只解決孕媽咪貧血問題,在手術過程,也發現病患的痔瘡長出原位癌,藉由手術切除腫瘤避免變成癌細胞,一次手術解決孕媽咪貧血和腫瘤兩大問題,之後BABY也順利出生。沈名吟指出,痔瘡是良性組織,讓肛門緊密不會漏氣漏糞水,但是過度擠壓會造成鬆弛甚至脱出,一旦脱出會出現流血腫痛等症狀,甚至會導致貧血。排便時出現鮮紅色的血,肛門處有腫大異物感,觸痛或持續性疼痛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建議盡速就醫,不要聽信偏方拖延。減痛痔瘡微創手術 恢復嬰兒般光滑肛門沈名吟強調,傳統痔瘡手術創傷大,須半身麻醉,術後疼痛期及住院期較長,且肛門傷口不易平滑美觀。進階改良的減痛微創痔瘡手術,病患接受舒眠麻醉以降低手術時的焦慮,傷口小而且藏在肛門之內,再精緻縫合,出血少、恢復快、疼痛減低,讓患者從原本腫脹痔瘡,肛門可以恢復到像「嬰兒光滑的肛門」,而且擺脫痔瘡的糾纏困擾。

肛門腫痛又爆漿 小心肛門膿瘍作怪

肛門腫痛又爆漿 小心肛門膿瘍作怪#痔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6歲的小吳是一名上班族,一周前摸到肛門口有一顆腫塊,起初以為是痔瘡發作,便去藥局買藥膏來塗抹,結果症狀不但沒有改善,疼痛反而越來越厲害,變得坐立難安,嚴重影響白天工作及日常生活,還伴隨有發燒情形,經檢查發現,原來元凶並非是痔瘡,而是肛門膿瘍所引起,所幸及早就醫發現,在門診緊急切開膿包引流蓄積的膿瘍,再配合藥物治療,症狀獲得舒緩。門診切開膿瘍引流 配合藥物治療舒緩新營醫院外科醫師王心泰指出,肛門膿瘍是在肛門口或直腸附近,因遭受細菌感染後所形成的一個膿包。成因可能是肛門口附近的肛門隱窩腺體開口阻塞或是肛門口有小傷口,造成細菌躲在裡面孳生繁殖,幾天之後,就在肛門口附近形成局部腫塊,甚至會爆膿爆血。隨著疾病進展,紅腫的範圍會逐漸擴大,嚴重的有可能會往臀部、鼠蹊部或大腿處蔓延,伴隨發燒畏寒情形。王心泰醫師表示,肛門膿瘍與廔管是肛門隱窩腺體感染發炎的急性期與慢性期表現,急性期的肛門膿瘍治療方式為切開膿瘍引流,在門診以局部麻醉方式即可完成,之後再配合口服抗生素、止痛藥、軟便劑及溫水坐浴治療。年長或慢性病患 需住院並做清創手術如果發生在年長者、長期臥床的長輩、有服用類固醇,或合併有糖尿病、肝硬化或尿毒症病患則需特別當心,通常需要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及清創手術除去壞死組織及引流膿瘍。因這些族群免疫力較差,容易在短時間內病程快速進展,演變成危及生命的併發症,例如會陰部的壞死性筋膜炎或骨盆腔的深部膿瘍,甚至敗血症,不可掉以輕心。肛門痛除痔瘡 亦可能是糞石阻塞或腫瘤王心泰醫師提醒,造成肛門疼痛的原因有很多種,除了痔瘡以外,其他如肛門膿瘍、肛門廔管、肛裂、肛門創傷、骨盆底肌肉痙攣、肛門或直腸腫瘤、大腸發炎性疾病、長期便祕造成糞石阻塞等都有可能,民眾如果有肛門腫痛不適問題,應該及早就醫找出病因對症下藥,切勿道聽塗說,隨便聽信坊間偏方或嘗試民俗療法,以免花錢受罪又耽誤病情。

遠離大腸癌 從破解3大迷思開始!

遠離大腸癌 從破解3大迷思開始!#痔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大腸癌患者有一半的人都會出現血便的現象,雖然血便不一定是由大腸癌引起,大多數是因為痔瘡、肛裂、大腸憩室炎等下消化道疾病,或是胃潰瘍、胃出血等良性上消化道出血所引起。65歲的王先生因為參加社區舉辦的大腸癌篩檢,報告呈現糞便潛血陽性而至的肝膽腸胃科門診就診,進一步安排大腸內視鏡檢查,內視鏡發現5顆大腸息肉,並予以切除,因為息肉數量較多,醫師提醒約2至3年後需要再追蹤。國健署自民國99年起正式於全國推行大腸癌篩檢,但至今仍有許多民眾有錯誤觀念與迷思。大腸癌迷思大破解迷思一:沒有任何症狀,就不會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也不需要篩檢?樂生醫院肝膽腸胃科趙珂漢醫師說,大腸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但可以藉由定期篩檢,進而早期發現及治療。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息肉癌化造成,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腺瘤息肉並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此外,根據國外研究,每1至2年進行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20%至32%的大腸癌死亡率。 迷思二:肉眼觀察大便顏色正常,就代表大便無潛血反應,也不需要篩檢?趙珂漢醫師指出,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所使用的是極敏銳之免疫法,能針對肉眼不可見的微量潛血進行檢測,所以即使大便顏色正常,也不代表大便沒有潛血反應的可能,因此建議民眾若介於50-75歲應每2年接受糞便潛血篩檢。 迷思三:聽說大腸內視鏡很痛,我不敢接受大腸鏡檢,是否有替代方案?由於大腸的走向不是一根直直的管子,因此大腸鏡碰到轉彎處時,病人偶爾會感覺到臟器被拉扯的疼痛,通常檢查前會先讓病人注射止痛藥物及腸胃放鬆劑,緩解上述疼痛。或是於檢查時請病人改變姿勢、請助手壓肚子固定腸道等方法,都可減輕疼痛,讓檢查更順利進行。若民眾仍十分擔心大腸鏡檢所造成的疼痛,建議與醫師討論選擇減痛或無痛之大腸內視鏡檢查。其他替代方案如空氣鋇劑雙重顯影大腸攝影、電腦斷層虛擬大腸鏡等檢查,雖然也有偵測及診斷腸內病灶之功能,但若發現病灶仍需安排大腸鏡做進一步切片或化驗。 趙珂漢醫師呼籲,大腸癌的症狀與息肉的增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遠離大腸癌從糞便潛血篩檢開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仍是預防大腸癌的不二法門,一旦糞便潛血報告呈現陽性,務必要至醫院腸胃科就診。

壓力大提升痔瘡風險!吃這些改善痔瘡

壓力大提升痔瘡風險!吃這些改善痔瘡#痔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韓國瑜「得民調得痔瘡」金句掀熱議,嗆選戰對手迷信民調。雖然得民調不見得能代表最真實民意,但得痔瘡可是會讓人痛苦不已。中醫師分享幾道簡單料理,助你改善輕微痔瘡。壓力大提升痔瘡風險 氣血不通導致!投入選戰的政治人物壓力非同小可,而壓力大的人容易得痔瘡嗎?中醫師章晉瑋說,長期處在壓力狀態下的人,身體交感神經活化,血管收縮、周邊阻力提高,的確會造成痔瘡風險上升。中醫認為,痔瘡疾病的發生,與人體全身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的病理變化關係密切。章晉瑋醫師表示,多數患者本身臟腑就有問題,加上久坐久站或負重過度,肛門附近氣血不通暢導致而成。幾道料理改善痔瘡 治療重涼血、止血、潤腸有別於西醫認為痔瘡屬於其中一種靜脈曲張的表現,中醫古時沒有解剖概念,而是認為氣血循環不順暢,氣滯血瘀,積聚腫塊,才導致內痔或外痔的產生。輕微的內痔,章醫師說,能以500克鮮荸薺、150克紅糖,加適量水煮沸1小時,每天1碗,有清熱養陰的功效;而輕微便血情況,可以喝絲瓜豬肉湯來食療緩解。150g絲瓜、100g豬里肌肉,小火煮滾5分鐘,盛入碗中,撒上白胡椒粉和香油適量調味,清熱利腸。另外還有清蒸鱔魚,鱔魚切段、洗淨,淋上適量植物油及鹽巴調味,隔水蒸熟,搭配餐點一起食用,有助通血脈、祛風溫;或是以金針花、木耳煲湯,也有清熱消腫的功效,適用於濕熱脫肛、大便時肛門痛或便後滴血等症狀。章醫師指出,痔瘡病患通常屬於體內燥熱,治療都以涼血、止血、潤腸為主,常用涼血地黃湯、槐花散還有乙字湯和潤腸湯等藥方治療。若是有脫垂物外露、水腫、血栓,會加上桃仁、當歸尾等藥物,活血消腫、散瘀、行滯,還能透過澤瀉、檳榔,行氣、利水、消除腫脹。另外,如果腫脹物脫垂難復位,也會加上補中益氣湯和四物飲,調養脾胃。醫師提醒,痔瘡患者應該多吃高纖蔬果,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最重要的還是每天攝取足夠水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