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

男子亂敷草藥治痔瘡 肛門腫脹像芒果

男子亂敷草藥治痔瘡 肛門腫脹像芒果#痔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60歲男子上大號時肛門會腫痛流血,自嘲肛門是「玫瑰花盛開」,他以為痔瘡手術會造成肛門受損或失禁等問題,10年來遲遲不敢接受治療,反而尋找偏方,但敷了草藥之後,痔瘡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變成像芒果一樣腫脹,甚至發生表面潰爛情形,因為疼痛難忍才就醫,醫師施以減痛痔瘡微創手術開刀後,隔天就出院,痔瘡病兆都切除乾淨。為孕婦解決貧血煩惱 一併除原位癌腫瘤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沈名吟表示,另有一名30歲婦女懷孕約20周,罹患痔瘡造成貧血,長達5年頭暈目眩,體力變差;經檢測,孕媽咪血紅素只有3 g/dL,正常男性15 g/dL,女性12 g/dL,如果不緊急開刀,可能影響胎兒。一般醫師對孕婦比較不建議侵入性治療高風險手術,但沈名吟基於母嬰安全,以減痛微創手術治療。手術後,不只解決孕媽咪貧血問題,在手術過程,也發現病患的痔瘡長出原位癌,藉由手術切除腫瘤避免變成癌細胞,一次手術解決孕媽咪貧血和腫瘤兩大問題,之後BABY也順利出生。沈名吟指出,痔瘡是良性組織,讓肛門緊密不會漏氣漏糞水,但是過度擠壓會造成鬆弛甚至脱出,一旦脱出會出現流血腫痛等症狀,甚至會導致貧血。排便時出現鮮紅色的血,肛門處有腫大異物感,觸痛或持續性疼痛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建議盡速就醫,不要聽信偏方拖延。減痛痔瘡微創手術 恢復嬰兒般光滑肛門沈名吟強調,傳統痔瘡手術創傷大,須半身麻醉,術後疼痛期及住院期較長,且肛門傷口不易平滑美觀。進階改良的減痛微創痔瘡手術,病患接受舒眠麻醉以降低手術時的焦慮,傷口小而且藏在肛門之內,再精緻縫合,出血少、恢復快、疼痛減低,讓患者從原本腫脹痔瘡,肛門可以恢復到像「嬰兒光滑的肛門」,而且擺脫痔瘡的糾纏困擾。

肛門腫痛又爆漿 小心肛門膿瘍作怪

肛門腫痛又爆漿 小心肛門膿瘍作怪#痔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6歲的小吳是一名上班族,一周前摸到肛門口有一顆腫塊,起初以為是痔瘡發作,便去藥局買藥膏來塗抹,結果症狀不但沒有改善,疼痛反而越來越厲害,變得坐立難安,嚴重影響白天工作及日常生活,還伴隨有發燒情形,經檢查發現,原來元凶並非是痔瘡,而是肛門膿瘍所引起,所幸及早就醫發現,在門診緊急切開膿包引流蓄積的膿瘍,再配合藥物治療,症狀獲得舒緩。門診切開膿瘍引流 配合藥物治療舒緩新營醫院外科醫師王心泰指出,肛門膿瘍是在肛門口或直腸附近,因遭受細菌感染後所形成的一個膿包。成因可能是肛門口附近的肛門隱窩腺體開口阻塞或是肛門口有小傷口,造成細菌躲在裡面孳生繁殖,幾天之後,就在肛門口附近形成局部腫塊,甚至會爆膿爆血。隨著疾病進展,紅腫的範圍會逐漸擴大,嚴重的有可能會往臀部、鼠蹊部或大腿處蔓延,伴隨發燒畏寒情形。王心泰醫師表示,肛門膿瘍與廔管是肛門隱窩腺體感染發炎的急性期與慢性期表現,急性期的肛門膿瘍治療方式為切開膿瘍引流,在門診以局部麻醉方式即可完成,之後再配合口服抗生素、止痛藥、軟便劑及溫水坐浴治療。年長或慢性病患 需住院並做清創手術如果發生在年長者、長期臥床的長輩、有服用類固醇,或合併有糖尿病、肝硬化或尿毒症病患則需特別當心,通常需要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及清創手術除去壞死組織及引流膿瘍。因這些族群免疫力較差,容易在短時間內病程快速進展,演變成危及生命的併發症,例如會陰部的壞死性筋膜炎或骨盆腔的深部膿瘍,甚至敗血症,不可掉以輕心。肛門痛除痔瘡 亦可能是糞石阻塞或腫瘤王心泰醫師提醒,造成肛門疼痛的原因有很多種,除了痔瘡以外,其他如肛門膿瘍、肛門廔管、肛裂、肛門創傷、骨盆底肌肉痙攣、肛門或直腸腫瘤、大腸發炎性疾病、長期便祕造成糞石阻塞等都有可能,民眾如果有肛門腫痛不適問題,應該及早就醫找出病因對症下藥,切勿道聽塗說,隨便聽信坊間偏方或嘗試民俗療法,以免花錢受罪又耽誤病情。

遠離大腸癌 從破解3大迷思開始!

遠離大腸癌 從破解3大迷思開始!#痔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大腸癌患者有一半的人都會出現血便的現象,雖然血便不一定是由大腸癌引起,大多數是因為痔瘡、肛裂、大腸憩室炎等下消化道疾病,或是胃潰瘍、胃出血等良性上消化道出血所引起。65歲的王先生因為參加社區舉辦的大腸癌篩檢,報告呈現糞便潛血陽性而至的肝膽腸胃科門診就診,進一步安排大腸內視鏡檢查,內視鏡發現5顆大腸息肉,並予以切除,因為息肉數量較多,醫師提醒約2至3年後需要再追蹤。國健署自民國99年起正式於全國推行大腸癌篩檢,但至今仍有許多民眾有錯誤觀念與迷思。大腸癌迷思大破解迷思一:沒有任何症狀,就不會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也不需要篩檢?樂生醫院肝膽腸胃科趙珂漢醫師說,大腸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但可以藉由定期篩檢,進而早期發現及治療。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息肉癌化造成,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腺瘤息肉並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此外,根據國外研究,每1至2年進行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20%至32%的大腸癌死亡率。 迷思二:肉眼觀察大便顏色正常,就代表大便無潛血反應,也不需要篩檢?趙珂漢醫師指出,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所使用的是極敏銳之免疫法,能針對肉眼不可見的微量潛血進行檢測,所以即使大便顏色正常,也不代表大便沒有潛血反應的可能,因此建議民眾若介於50-75歲應每2年接受糞便潛血篩檢。 迷思三:聽說大腸內視鏡很痛,我不敢接受大腸鏡檢,是否有替代方案?由於大腸的走向不是一根直直的管子,因此大腸鏡碰到轉彎處時,病人偶爾會感覺到臟器被拉扯的疼痛,通常檢查前會先讓病人注射止痛藥物及腸胃放鬆劑,緩解上述疼痛。或是於檢查時請病人改變姿勢、請助手壓肚子固定腸道等方法,都可減輕疼痛,讓檢查更順利進行。若民眾仍十分擔心大腸鏡檢所造成的疼痛,建議與醫師討論選擇減痛或無痛之大腸內視鏡檢查。其他替代方案如空氣鋇劑雙重顯影大腸攝影、電腦斷層虛擬大腸鏡等檢查,雖然也有偵測及診斷腸內病灶之功能,但若發現病灶仍需安排大腸鏡做進一步切片或化驗。 趙珂漢醫師呼籲,大腸癌的症狀與息肉的增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遠離大腸癌從糞便潛血篩檢開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仍是預防大腸癌的不二法門,一旦糞便潛血報告呈現陽性,務必要至醫院腸胃科就診。

壓力大提升痔瘡風險!吃這些改善痔瘡

壓力大提升痔瘡風險!吃這些改善痔瘡#痔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韓國瑜「得民調得痔瘡」金句掀熱議,嗆選戰對手迷信民調。雖然得民調不見得能代表最真實民意,但得痔瘡可是會讓人痛苦不已。中醫師分享幾道簡單料理,助你改善輕微痔瘡。壓力大提升痔瘡風險 氣血不通導致!投入選戰的政治人物壓力非同小可,而壓力大的人容易得痔瘡嗎?中醫師章晉瑋說,長期處在壓力狀態下的人,身體交感神經活化,血管收縮、周邊阻力提高,的確會造成痔瘡風險上升。中醫認為,痔瘡疾病的發生,與人體全身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的病理變化關係密切。章晉瑋醫師表示,多數患者本身臟腑就有問題,加上久坐久站或負重過度,肛門附近氣血不通暢導致而成。幾道料理改善痔瘡 治療重涼血、止血、潤腸有別於西醫認為痔瘡屬於其中一種靜脈曲張的表現,中醫古時沒有解剖概念,而是認為氣血循環不順暢,氣滯血瘀,積聚腫塊,才導致內痔或外痔的產生。輕微的內痔,章醫師說,能以500克鮮荸薺、150克紅糖,加適量水煮沸1小時,每天1碗,有清熱養陰的功效;而輕微便血情況,可以喝絲瓜豬肉湯來食療緩解。150g絲瓜、100g豬里肌肉,小火煮滾5分鐘,盛入碗中,撒上白胡椒粉和香油適量調味,清熱利腸。另外還有清蒸鱔魚,鱔魚切段、洗淨,淋上適量植物油及鹽巴調味,隔水蒸熟,搭配餐點一起食用,有助通血脈、祛風溫;或是以金針花、木耳煲湯,也有清熱消腫的功效,適用於濕熱脫肛、大便時肛門痛或便後滴血等症狀。章醫師指出,痔瘡病患通常屬於體內燥熱,治療都以涼血、止血、潤腸為主,常用涼血地黃湯、槐花散還有乙字湯和潤腸湯等藥方治療。若是有脫垂物外露、水腫、血栓,會加上桃仁、當歸尾等藥物,活血消腫、散瘀、行滯,還能透過澤瀉、檳榔,行氣、利水、消除腫脹。另外,如果腫脹物脫垂難復位,也會加上補中益氣湯和四物飲,調養脾胃。醫師提醒,痔瘡患者應該多吃高纖蔬果,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最重要的還是每天攝取足夠水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重視異常出血!大腸癌出血混雜糞便中

重視異常出血!大腸癌出血混雜糞便中#痔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導致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日益提升,蟬聯台灣十大死因排行榜多年,近年來甚至有年輕化的傾向。最新研究指出,台灣大腸癌的發生率高達十萬分之50,已高於歐美國家十萬分之40的發生率。呂宗儒醫師說明,約有7-8成的大腸癌患者為自發性病症,無相關家族史。50歲後患者的發生原因與生活習慣、長期不當飲食的刺激有關;50歲前發病者則多受基因影響導致。69歲的秦媽媽一向健康,也沒有癌症家族史,但時有時無的血便症狀讓她困擾了三四個月,日前他前往衛生所作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反應,因而前來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進一步檢查。電腦斷層掃描發現秦媽媽直腸處有顆已侵犯周圍器官的5公分腫瘤,診斷為「第三期直腸癌」,呂宗儒醫師透過「3D立體腹腔鏡」執行微創新技術切除病灶,術後隔天就能下床,並在醫療團隊安排下開始輔助性化療,恢復順利。3D立體腹腔鏡切除範圍以病灶左右各5公分「大腸直腸」是長約1.5公尺的管狀構造,涵蓋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等部分,當食物被胃與小腸消化吸收後,大腸會將水分及電解質再吸收,形成糞便由直腸排出。針對大腸直腸的惡性腫瘤,除傳統「開腹手術」、「單孔、多孔腹腔鏡」外,近年來,新穎的「3D立體腹腔鏡」發展成熟,逐漸成為主流術式。呂宗儒醫師說明,「治療大腸直腸癌,除了切除腫瘤本身外,醫師會多切除病灶周圍的部分腸道,以確保癌細胞切除乾淨,降低復發率。一般而言,大腸的切除範圍以病灶左右各5公分為安全距離,直腸則是以上下各2公分的安全距離為準。」由於骨盆腔的範圍不大,過去若切除範圍在骨盆腔死角,就需要從肛門處深入體內治療,由於肛門被破壞,患者往往面臨術後造人工肛門的不便;而3D立體腹腔鏡突破過去2D平面視野上的限制,醫療器械的發展也更為靈活,醫師可清楚看到病灶部位,深入骨盆腔死角,切除腫瘤。僅有少數腫瘤位置及切除範圍在肛門括約肌內的患者,才需連同肛門口一併切除,大幅降低了患者要另造人工肛門的可能。直腸癌出血與痔瘡類似 勿輕忽為避免大腸直腸癌復發,醫師會建議第二期後期、第三期、第四期的患者術後接受輔助性化學、放射治療。許多民眾易將排便出血當作痔瘡,呂宗儒醫師提醒,直腸癌出血與痔瘡出血類似,多見於便後擦拭肛門的血跡,但大腸癌出血型態為血液混雜在糞便中,因此民眾切勿輕忽異常出血,如有異狀需儘早就醫,並定期篩檢。呂宗儒醫師也提到,「國外最新研究顯示,每日肉類攝取在100克以下,能有效降低大腸癌風險,民眾應維持均衡飲食、攝取高纖維並適量補充維他命D,以保腸道健康。」

謹守防腸癌4重點 一起腸保健康

謹守防腸癌4重點 一起腸保健康#痔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大腸癌患者有一半的人都會出現血便的現象,雖然血便不一定是由大腸癌引起,大多數是因為痔瘡、肛裂、大腸憩室炎等下消化道疾病,或是胃潰瘍、胃出血等良性上消化道出血所引起。而大腸癌有逐年增加以及年輕化的趨勢,有血便問題應及早治療,尤其是50歲以上的病患及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好發族群更要小心,才不會錯失治療良機。篩檢陽性及早做大腸鏡 腸道健康又保命根據2018年台大醫院李宜家醫師等研究團隊分析資料顯示,若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且完成大腸鏡的檢查者中,5.1%的民眾有大腸癌、1.1%者有進行性大腸癌、47.6%的民眾有腺瘤、13.9%者有進行性腺瘤;若能越早進行大腸鏡檢查,其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越低。大部分的息肉都能在做大腸鏡的同時進行切除,要降低罹患大腸癌風險,糞便檢查潛血陽性後「3個月內及時做大腸鏡確診」是不二法門。防腸癌4步驟 你可以這樣做大腸癌有許多的危險因子,多半和生活作息有關,包含肥胖、高脂肪食物、紅肉、低纖維飲食、抽菸及飲酒等。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呼籲:「大腸癌是可預防的,記得少紅肉、多蔬果、多運動、要篩檢,全民一起“腸”保健康!」一、少紅肉:國際癌症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豬、羊、牛)會增加17% 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二、多蔬果:每日建議食用3份蔬菜與2份水果,蔬菜1份大約是煮熟後半個飯碗的量;水果1份相當於1個拳頭大小。挑選當季新鮮、顏色豐富且富含纖維的蔬菜,如:花椰菜、杏鮑菇、洋蔥、甜椒等。三、多運動:肥胖的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2倍,而21-25%的大腸癌可歸因於身體活動不足,平時就要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餐後與親朋好友相約散步,聯繫情感也避免肥胖上身。四、要篩檢: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的民眾,隨著年齡增加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而研究已證實定期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2成至3成。定期篩檢 兩年一次無負擔 還降兩成大腸癌致死率有鑑於88%大腸癌發生於50歲以上的民眾,國民健康署補助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糞便潛血檢查安全又簡單,沒有侵入性也不會造成疼痛,且檢查前不必限制飲食,僅需在排便後使用糞便採集棒刮取檢體並送回檢驗單位,便可等待篩檢結果。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篩檢資料顯示,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2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國民健康署呼籲篩檢民眾,若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陽性時,及早至大腸直腸外科、腸胃肝膽科、消化腸胃系內科或一般外科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

放假久坐追劇玩手遊 國中生發痔瘡

放假久坐追劇玩手遊 國中生發痔瘡#痔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國中男生因肛門腫脹坐立難安而求醫,醫師以肛門鏡檢查發現肛門口有一顆3公分大的「痔瘡併血栓」病灶,造成原因恐是連日熬夜玩手機遊戲引發痔瘡。臺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林北江提醒,智慧手機普及後,臨床上已出現痔瘡年輕化現象,生活作息不要被3C產品操控,以免影響身體健康。林醫師進一步了解家族史,此名國中生的爸爸也有痔瘡病史。林北江醫師指出「家族史遺傳會讓子女體質比較容易發作痔瘡」。孩子放假後作息大亂,連續幾天熬夜上網追劇、久坐玩手機遊戲,再睡到自然醒,同一個姿勢維持太久,在不正常的壓擠下血流不順,導致靜脈曲張,引發肛門出血或疼痛。痔瘡的產生與肛門邊緣靜脈叢的血液循環不良,導致靜脈擴張形成血管瘤有關,根據發生的部位,痔瘡可分為內痔和外痔或兩者混合,它平時沒有症狀,但惡化時常會發炎、疼痛或出血症狀。造成痔瘡常見的原因:痔瘡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好發年齡為20至60歲,而痔瘡的高風險群為長期便秘、蔬果水分攝取不足、缺乏運動、長期臥床或懷孕婦女等族群,痔瘡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久坐或久站、排便時用力過度、長期便祕或腹瀉、懷孕時下腔靜脈壓力增加、舉重、家族遺傳等。痔瘡常見的病症:1)出血,解便時出現少量鮮紅血漬。2)痔脫或脫肛(脫肛是因肌肉老化,引起內外括約肌自肛門脫落而出的現象)。3)肛門疼痛。4)肛門灼燒感、便意感、膿瘍形成。痔瘡也會引發併發症,例如:脫肛、出血過多導致的慢性貧血或腫脹、組織壞死等症狀。避免痔瘡發生的方法:1)生活作息正常,放假期間仍應維持正常作息2)不要帶手機進廁所,避免排便過久3)飲食方面少糖、少刺激食物,儘量採用高纖飲食,如蔬菜、木瓜、香蕉、番茄、奇異果、黑木耳、黑棗果乾等。4)避免久站、久蹲或久坐,上班族在辦公室最好每100分鐘起來倒水喝起來動一動。5)養成定時排便的好習慣。 6)每日至少喝水2000cc(每小時200-300cc)。罹患痔瘡年輕化 術後維持也很重要一般的痔瘡多半不會影響生活也不需手術治療,只有少數因痔瘡出血厲害、無法久坐、疼痛不適等因素需要尋求外科手術治療。至於痔瘡手術後的注意事項,手術前可先練習溫水坐浴(泡盆)5-10分鐘,術後泡盆就能駕輕就熟。林醫師說「痔瘡併血栓」屬於外痔,前幾天的急性期會讓屁股變得很敏感,就算不碰也很痛,門診的處理方式可以打麻藥後把血塊取出,達到緩解疼痛目的。由於國中男生求醫時已過急性期,痔瘡被碰到才會痛,所以開藥膏塗抺並囑咐泡水坐浴以加速消腫、減緩不適。林醫師強調「肛門出血、疼痛並不等於痔瘡」,千萬不要因為害羞而諱疾忌醫,尤其臺灣大腸癌發生人數與死亡人數年年快速增加,有症狀最好由專科醫師檢查,排除重大疾病可能性,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狂拉又血便誤痔瘡 竟是潰瘍性直腸炎

狂拉又血便誤痔瘡 竟是潰瘍性直腸炎#痔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若排便次數改變,持續增加、便血,小心罹患潰瘍性直腸炎!47歲莊女士,因持續解血便,並伴有腹瀉、偶而便祕、下腹疼痛,發現直腸部份黏膜紅腫發炎,並有多處潰瘍及黃色分泌物,配合臨床症狀確認為「潰瘍性直腸炎」,經口服藥與塞劑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潰瘍性直腸炎症狀 需追蹤加以鑑別確診大便習慣改變,如排便次數變多、帶血、腹瀉、大便解不乾淨、出血的顏色較暗(痔瘡出血顏色較鮮紅)…等,因為這些症狀容易與痔瘡、克隆氏症、偽膜性大腸炎等疾病症狀相似,需追蹤診斷才能加以鑑別。除了患者病史及糞便檢查外,會透過直腸大腸鏡檢查有無黏膜發炎及出血反應,以及病理切片顯示是否為非特異性發炎反應來診斷。陳一毅醫師表示,治療「潰瘍性直腸炎」以藥物為主,給予症狀治療藥物如止瀉、抗發炎反應之塞劑、洗腸液、皮質類固醇等,若內科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出現併發症、癌症病變則以外科手術治療。有10%在5年內轉為潰瘍性大腸炎台南市立醫院肝膽腸胃科陳一毅醫師表示,潰瘍性大腸炎屬於非特異性發炎性腸炎的一種,好發於40~60歲的中年人,男女比為1.6:1,台灣的發生率雖低於歐美,但是最近十年每年發生率明顯增加,其中潰瘍性直腸炎佔潰瘍性大腸炎中的20~55%,有10%的患者在5年內會逐漸向上延伸為潰瘍性大腸炎。潰瘍性直腸炎好發的原因並不特定,相關研究指出可能是環境、免疫機能、腸胃菌落及遺傳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由於致病機轉不明確,疾病治療緩解後仍有復發的可能。此外,潰瘍性直腸炎雖比潰瘍性大腸炎產生惡性病變的機率低,但仍無法排除有惡化的可能,需於門診長期追蹤。潰瘍性直腸炎常因為肛門出血的症狀,被誤以為是痔瘡而易被輕乎,加上飲食西化,油炸重口味食物,與熬夜生活習慣不佳等,腸道的問題容易隨之而來,當出現頻便、腹瀉、便血的症狀時,應尋專科醫師治療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