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

慢性腎病難發現 易喘、水腫恐是警訊

慢性腎病難發現 易喘、水腫恐是警訊#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慢性腎臟病早期症狀不明顯,民眾對此疾病知識有限,常見病患不知道患慢性腎臟疾病、聽到要洗腎就認為人生已毫無希望。然而只要好好配合治療,可以提升自我照護能力及生活品質。充足了解慢性腎臟病是對抗疾病的第一步!慢性腎臟病除規律用藥 也要良好生活習慣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陳奎篤表示,慢性腎臟病的病況可依照腎臟功能分為5期。慢性腎臟病早期除了規律用藥治療,也要特別留意控制血糖、血壓,同時維持規律運動與作息。腎臟功能即將邁入第5期的患者們,應該將腎臟的「工作人員」顧好。腎臟功能逐漸惡化時,會有疲勞、易喘、水腫、皮膚搔癢,甚至引起高血壓、貧血等症狀。只要能維持健康飲食、運動習慣,洗腎的患者還是能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再加上「腎臟替代療法」,血液透析治療、腹膜透析治療、腎臟移植治療都可幫助病友們展開新生活。慢性腎衰竭 政府有福利補助管道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衛教師謝秋琴衛教師分享院內案例,曾有病友從腎臟功能第5期的狀態,在控制良好的狀況下,腎臟功能進步至第4期的狀態。患者身體發生警訊時應立即就醫與醫師配合控制,做好飲食控制,避免尿毒症狀提早發生,錯失及早治療的寶貴時機。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社工師劉佳羽表示,政府機構對腎友福利補助有很多管道,如慢性腎衰竭(尿毒症)必須接受定期透析治療者,可藉由申請重大傷病證明卡減免醫療部分費用負擔;患者至戶籍地公所申請身心障礙鑑定表單,藉由醫院醫師及專員鑑定、衛生局及社會局審核通過後即可享有社會福利服務資源。如有問題可撥打內政部免付費福利諮詢專線1957詢問。

腎臟病不可逆 這11高危險群要注意

腎臟病不可逆 這11高危險群要注意#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慢性腎臟病是常見的慢性疾病,依據歷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為國人十大死因第9名,近年死亡率為每十萬人中22.8人因此死亡,排名居高不下。世界各國慢性腎臟病盛行率介於11至12%,台灣在2010年高雄醫學大學的調查則為11.9%,以此盛行率推算台灣20歲以上成年人患慢性腎臟病約200萬人,且有逐年增加趨勢。臺灣末期腎臟病盛行率 高居世界第一台灣目前洗腎人口超過8萬5千人,從2001年開始美國腎臟資料系統公布年報,台灣末期腎臟病的盛行率和發生率皆為世界第一且高居不下,健保每年花費高額費用於透析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趙玉雯表示,(1)糖尿病、(2)高血壓、(3)蛋白尿、(4)血尿、(5)心血管疾病、(6)代謝症候群、(7)65歲以上老人、(8)長期服用藥物者、(9)有家族腎臟病史、(10)痛風及(11)抽煙都是腎臟病高危險族群。糖尿病、高血壓 腎臟病前2大原因根據中央健康保險署透析統計數據,每年新增洗腎病人患糖尿病比率超過40%。台灣至少超過188萬糖尿病人口,病人必須控制好血糖,每3個月測量糖化血色素維持在7%以下,每半年應檢查尿液尿蛋白,並抽血檢驗肌酸肝,早期發現腎臟病變,及早治療。高血壓為第2大洗腎原因,約佔30%洗腎人口。高血壓控制標準會因為不同族群、年齡、不同共病症(併發症)而有所差異,病人應諮詢醫師,定時服用藥物,每日定期量血壓、飲食減鹽、減重、戒菸、規律運動及節制飲酒,血壓控制在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0mmHg,才能降低腎病變機率。飲食宜清淡 三高病人應定期檢查罹患慢性腎臟病,比正常人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更高達正常人的3到4倍。日常生活中要控制血壓、血糖、不亂吃止痛藥及服用來路不明藥物,以免傷害腎臟。飲食少鹽、少油、少糖,以利控制腎臟病危險因子(血壓、血糖、血脂肪),而低鹽、低蛋白飲食可以減輕腎臟負擔。趙玉雯醫師提醒,腎臟病不可逆,一旦確診就沒有治癒的可能,只能減緩疾病惡化速度,因此有三高的病人每年至少進行1次尿蛋白篩檢及腎功能檢查,超過50歲以上合併有三高的族群,應每半年檢查一次。

糖尿病患佔半數!當心腎病初期無症狀

糖尿病患佔半數!當心腎病初期無症狀#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陳先生喜歡吃醃肉毫無節制,103年因喘就醫,被醫師診斷為腎臟病第5期,原本已在左手前臂裝人工洗腎廔管,準備開始洗腎,卻因接受慢性腎臟病防治長期追蹤及衛教,改變飲食習慣為低蛋白飲食後,腎臟病得到控制,延遲2年後才開始洗腎。醫師提醒,初期腎臟病並無症狀,很多病人常很嚴重才就醫,得要洗腎。呼籲民眾定期檢查腎功能,初期接受慢性腎病管理,延緩進到洗腎的階段。腎臟病後期症狀才會較明顯 「泡、水、高、貧、倦」台東馬偕醫院腎臟科醫師吳孟叡醫師表示,台灣長期背負洗腎王國的汙名,透析病患發生率及盛行率,在全球的統計中往往名列前茅。原因與飲食、用藥習慣,及洗腎照顧品質延長洗腎時間有關。許多病人會因為腰痛、下背痛的原因就醫,事實上除了結石造成的阻塞性腎病變外,一般常見的慢性腎臟病,是不會以腰痛來表現。初期腎臟病最常見的症狀其實「沒有症狀」,到後期才會較明顯,以「泡、水、高、貧、倦」的方式來表現。糖尿病患佔洗腎患者近一半比例在一些高危險的病人身上,定期追蹤腎功能更來得重要,有助及早確定慢性腎臟病診斷,尤其是糖尿病病患族群,佔了洗腎患者將近一半的比例。台灣人不正確的用藥習慣,如不明偏方、中草藥、隨處可得的止痛藥,往往也造成病患腎功能受損。此外,腎功能本身就會隨著年紀漸長而緩慢下降,就算沒有特別危險因子,只要年滿40歲以上,也可利用健保提供的成人免費健檢,為自己的腎臟健康把關。吳孟叡醫師提醒,預防甚於治療,最能避免末期腎臟病產生,是在尚無腎臟病或仍處於初期腎臟病時就好好控制危險因子,例如治療三高、定期檢測等。倘若不幸已進展到後期腎臟病,也應該以專業醫師判斷了解腎臟病可能產生的併發症,並確實遵從藥物及飲食控制。真正末期腎臟病時,在做好準備的情況,以最安全的方式進入透析的治療。

暴飲暴食吃到飽 慢性腎臟病死亡風險高

暴飲暴食吃到飽 慢性腎臟病死亡風險高#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慢性腎臟病最重要就是飲食及血壓控制。慢性腎臟病最忌暴飲暴食,而國人喜歡吃到飽的BUFFET及火鍋,短時間內吃下大量蛋白質及蔬菜水果,造成慢性腎臟病患極大風險。中、重度易貧血、水腫 末期甚至猝死慢性腎臟病第1、2期病患還是正常及輕度,較無明顯症狀。第3期中度病患,可能出現輕微貧血症狀。第4期重度病患,不僅輕微或中度貧血,也會水腫、感到疲累。第5期末期病患,不僅中、重度貧血,也會水腫、疲累,甚至還會呼吸困難、食慾不振、嗜睡,嚴重時會昏迷,甚至猝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腎臟內科主任陳達隆表示,慢性腎臟病已成為世界流行的疾病之一,但是慢性腎臟病通常症狀不明顯,將近8至9成的病人未受診斷。台灣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為9.8至11.9%,表示台灣有170到200萬的慢性腎臟病患,但認知率卻僅3.5%。第3至5期病患 應控制蛋白質攝取量陳達隆主任表示,第3期至第5期慢性腎臟病患,應在不會營養不良的前提下,採用低蛋白飲食法。每日攝取量應控制在每公斤每體重0.8克蛋白質以下,依病情分期不同,建議攝取量也不同,須接受完整的飲食衛教,確保營養攝取均衡。每隔一段時間在門診即可發現病人因為倦怠就醫,經抽血檢驗,腎指數已達尿毒洗腎或接近洗腎的程度。提醒民眾疲倦時,尤其是長期異常的疲倦,伴隨有高血壓、水腫、泡沫尿或腰痛,一定要到醫院接受檢查。

一餐只吃一口飯 針劑注射改善營養

一餐只吃一口飯 針劑注射改善營養#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營養不良是慢性腎臟病的一種重要併發症。根據研究報告指出,體重越高與慢性腎臟病患者的死亡率反而下降。但透析患者常出現瘦弱體型、營養不良,約有40∼70%慢性腎臟病患者有營養不良的情形,透析病人如何改善營養是照護者的一大難題。服胃潰瘍藥物食慾不振 靠針劑注射改善營養65歲的姚女士洗腎已經12年,5年多前因糖尿病截肢,2年前陸續出現胃部不適、吐血症狀,服用胃潰瘍藥物後食慾極差,幾乎一餐只吃一口飯,且患者不願接受鼻胃管灌食,因此醫師建議每周注射一袋營養補充劑。補充期間患者氣色變好、食慾佳,順利出院。洗腎患者營養不良5大原因郭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任蔡明松表示,台語的「消瘦落肉」,在英文的名詞叫做Protein Energy Wasting (PEW)。定義為身體儲存蛋白質與能量的狀態下降,而惡病質(Cachexia) 是其中最嚴重的狀態。透析病人可透過6大飲食指南建議補充營養透析病人如何改善營養,可依據日常飲食6大類食物指南建議攝取,針對慢性腎臟病的患者,選用市售口服洗腎專用營養品,這類的產品具有3種營養成分,可適度補充食量不足的營養。另外針對完全吃不下的患者我們建議可以採用針劑營養品。針劑產品含有3種營養素 熱量約等於1個雞腿便當這類的針劑產品與一般的靜脈補充品不同,具有3種營養成分也提供了約740大卡、1個雞腿便當的熱量。因洗腎患者體質特殊,若真的吃不下飯,只能靠點滴注射補充營養品時,當以含有3種主要營養素為優先配方。這類針劑營養以實驗數值來說,也提高了體內胺基酸濃度數值達21.06g,對於食不下嚥的患者而言不失為一個補充熱量的途徑。

遵守6部曲 健康好「腎」活

遵守6部曲 健康好「腎」活#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台灣是全球慢性腎臟病和洗腎人口最密集的國家,末期腎臟病盛行率也高居全球第一名。健康的身體有賴於自身的保養,防範於未然,才能擺脫洗腎王國的惡名。邁向健康好「腎」活,健康6部曲一定要遵守!濫用止痛劑、吃保健食品恐致腎病大千綜合醫院腎臟科醫師鄭俊山表示,慢性腎臟病常見由糖尿病、高血壓、高齡、濫用止痛劑、或長期服用來路不明的藥品或保健食品所致。一旦罹患慢性腎臟病容易出現貧血、骨骼與鈣磷平衡失調、心血管問題、營養不良等問題,若不善加處理則會演變成末期腎臟病,導致面臨洗腎、需腎臟移植、甚至死亡。護腎6部曲 維護腎臟健康很簡單由於慢性腎臟病初期難以察覺,許多病患都是等到出現泡沫尿、四肢或臉部水腫、高血壓、貧血、或是疲倦的「泡、水、高、貧、倦」等5大症狀時,才到醫院檢查。鄭俊山醫師建議,遵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推廣「護腎6部曲」,維護腎臟健康變簡單:1) 擁抱健康生活/維持理想體重、培養運動習慣、保持3不原則(不菸、不酒、不熬夜)。2) 正確醫藥觀念/務必遵從專業醫療人員指示用藥、不濫用止痛藥、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偏方草藥或保健食品。3) 採用護腎飲食/營養均衡、蛋白質適量、保持四少(少鹽、少糖、少油、少吃加工食品)。4) 控制既有疾病/控制好血糖、血壓、血脂及尿酸。5) 注意飲水排尿/適量喝水,不要憋尿。6) 定期健檢監測/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腎」重其事 3點打擊肥胖

「腎」重其事 3點打擊肥胖#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肥胖為萬害之首,隨著人口老化,腎臟病為全球重大疾病, BMI有過重及肥胖情形的慢性腎臟病人竟達5成!已知台灣每年有4700人以上死於腎臟相關疾病,近年來國內外研究也發現,肥胖會顯著增加慢性腎臟病發生的機會,罹患腎臟病後,肥胖也會加速腎臟病惡化。為了減少肥胖危害,透過健康生活控制體重,才能維護腎臟的健康!三高同時是腎臟病主要危險因子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研究,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盧國城說明,三高同時也是腎臟病的主要風險因子。國民健康署呼籲,輕忽肥胖將導致腎臟加速病變。據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40歲以上慢性腎臟病人BMI過重及肥胖比率高達56.3%(男性:62.8%,女性:45.9%),且調女性慢性腎臟病人為58.7%,高於男性慢性腎臟病人的45.9%。 打擊肥胖 顧腎賺健康肥胖風險會使腎絲球肥大、腎絲球超過濾及蛋白尿的排出量增加,進而導致腎絲球硬化,而使得罹患慢性腎臟病與末期腎臟病的機會增加,因此打擊肥胖控制體重是有助血壓、血糖、血脂的控制,並可降低或減緩腎臟病進展,提醒民眾要預防腎臟病發生,應從打擊肥胖開始! 注意健康3守則」,擁抱健康生活品質:1)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運動5天,中等至激烈程度的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舞蹈、跑步機等),每天累積達30分鐘以上,運動後心跳達到130下左右,能夠增進心肺功能的運動尤佳。2) 健康飲食/在初期慢性腎臟病(CKD,stage 1-3a),不必實施低蛋白飲食,但應避免過量蛋白質攝取(建議每日不超過1.0gm/kg)。每餐攝取固定醣量和高纖、適量油脂攝取及減少鹽份攝取等方式,達到減緩病情進展及維持健康的目的。3) 體重控制/在營養師指導下,進行體重控制,或參加病友團體,揪團減重,或利用國民健康署健康體重管理諮詢專線「0800-367-100(瘦落去、要動動)」共同落實健康生活,遠離肥胖及慢性腎臟病帶來的威脅。

關節痛吃成藥 竟缺鐵性貧血

關節痛吃成藥 竟缺鐵性貧血#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成藥亂吃,沒病也能吃出全身病!一名67歲婦人一年多來反覆出現貧血症狀,接受核子醫學腸胃道出血掃描,發現在末端小腸段疑似有出血點,醫師安排切片檢查,結果為良性病灶。原來病患因為關節疼痛,長期自行至藥房購買止痛藥服用,導致迴腸端多處潰瘍引起缺鐵性貧血,病患經過衛教和點滴輸液補充後出院,血紅素已慢慢恢復,並未再因貧血而住院。醫師提醒,若身體出現異常症狀,千萬不要自行購買成藥,尋求專業才是第一選擇。高達50%的病人在小腸會發生黏膜病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黃庭章表示,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約會導致20%的病人會產生消化道潰瘍,嚴重者會合併出血或穿孔等併發症,非類固醇類消炎藥造成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機率較高,但也會造成其他小腸和大腸的潰瘍。根據日本一項研究,高達50%的病人在小腸會發生黏膜病變,大部份以多發性糜爛或環狀潰瘍來表現。對於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所引起的小腸潰瘍,治療方式就是停止服用止痛藥再加上補充營養,待小腸黏膜再生復原。小腸鏡可以一窺小腸全貌黃庭章醫師表示,小腸介於胃和大腸之間,長度平均約有6公尺,因為長度很長而且在人體腹腔內是游離狀態,所以會增加小腸疾病診斷的難度。以往只能透過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小腸攝影、核子醫學或血管攝影等輔助診斷,但是效果都不佳。自從膠囊內視鏡和小腸鏡的問世,讓腸胃科醫師可以一窺小腸的全貌。雙氣囊小腸鏡2001年問世,內視鏡長度達200公分,有一個特殊的外套管,分別可以在內視鏡和外套管上面裝置氣囊,透過兩個氣囊的充氣和抽氣交替,就可以慢慢推進和縮短來達成全小腸的檢查。臨床上可因病灶位置而選擇由口側或肛側進行檢查,針對診斷和治療小腸的疾病更便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