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

最新研究》慢性腎臟病不惡化!中醫治療可有效延緩

最新研究》慢性腎臟病不惡化!中醫治療可有效延緩#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高血壓、糖尿病若控制不佳,長期服用止痛藥或來源不明的草藥,可能造成慢性腎臟病!62歲溫女士多年來患有糖尿病與慢性腎臟病第4期,身體始終虛弱,常因腎臟病引發的疲憊、失眠、腰酸背痛等各種尿毒症症狀而就醫。直到中醫師開立不影響肝腎功能的內服科學中藥調理,搭配非侵入性的艾灸促進血液循環,溫女士身體的不舒服才大幅緩解,恢復體力和精神。 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呂秉勳表示,當腎臟功能衰退,人體無法維持正常代謝時,體內廢物便無法從尿液中完全排出,導致尿毒素囤積在身體裡造成各種不適與併發症,要是進展到末期,就必須以洗腎治療。 尿毒症影響全身,末期罹搔癢症苦不堪言尿毒素的影響是全身性的,除了會危害心血管功能、造血功能,造成血管鈣化疾病與骨病變,末期的尿毒搔癢症更會令患者苦不堪言,因此不管中西醫的治療,都是以及早控制、減少尿毒素為方向。 呂秉勳指出,由於每位患者病程的進展速度依生活、飲食習慣不同而異,且過去多數人認為中藥的鉀離子含量高,對腎臟有傷害性,所以少有西醫輔以中醫治療的經驗;往往是病人在西醫治療的藥物用罄,希望以其他治療方式緩解不適時,才會求助中醫問診。 事實上,不是所有中藥都會提高電解質,影響肝腎功能,並若中醫能及早介入治療,對延緩腎臟病惡化亦有助益。呂秉勳說明:「尿毒素累積,在中醫觀點是熱毒、血虛、風燥所致,可藉由中藥互性競爭以吸附毒素、促進毒素代謝。」而非侵入性的艾灸活絡血液循環,可幫助尿毒素排出體內,減少毒素累積,已具實證能改善腎功能。針對病人其他不適症狀,也能透過穴位針灸治療。 中醫及早介入,「艾灸」可延緩腎病惡化呂秉勳分享,考量溫女士為慢性腎臟病患者,以不影響肝腎功能的內服科學中藥調理,可抗氧化促進血循與提升免疫力,再搭配非侵入性的艾灸,在特定穴位配合中西醫合療跟針灸,促進血液循環、改善代謝。調理2年多下來,溫女士病情未再惡化,不但恢復體力與精神,甚至血液循環比以往更佳。 呂秉勳提醒,執行艾灸需經中醫師專業評估,不建議患者自行艾灸。另外,臨床統計發現,腎臟病患者以中醫及早介入治療,病況惡化情形較未介入者更為趨緩,5年存活率亦較高。而針對部分尿毒素引起搔癢症的患者,可透過服用中藥、藥浴、藥膏抑制發炎情形,減緩不適。雖然腎臟病無法根治,仍可藉中西醫合療來延緩病情惡化,提高生活品質。 

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 70歲腎病模範多年不惡化

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 70歲腎病模範多年不惡化#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腎病患者多,最主要除了飲食習慣影響外,沒有病識感、輕忽病情也是主因。若患病後又不遵照醫囑或忌口,都可能讓病況持續惡化而終究面臨洗腎一途。自律飲食、遵守醫囑 多年維持體力也運動台北慈濟醫院有一名70歲「腎病友模範生」,是一位退休老師,在腎臟病第四期後開始使用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的治療,病情控制將近4年沒有惡化。這位老師說明,自己本來肉就吃得少,患病後都是自己處理低蛋白飲食,多料理青菜、肉、豆腐等,盡量清淡也使用好油,作息相當正常。治療期間搭配酮酸胺基酸藥物體力維持很好,讓她可以持續運動、爬爬山很開心。台北慈濟醫院腎臟透析主任郭克林說明,除了早期治療與遵照醫囑,腎臟病友的自律飲食是最大的關鍵。慢性腎臟病友如果稍放縱飲食導致蛋白攝取過多,若又發生共病的互相影響,腎臟會惡化相當快速,甚至可能加速進入洗腎階段。「腎臟是相當敏感的器官,很容易受到其他器官病變影響。」因此只要有慢性腎臟病友突然間的病況惡化,門診都會先要詢問近期是否有其他疾病,若沒有,大多就是飲食造成。「腎臟病變沒有明顯不適,沒有警覺更危險。」「只吃藥沒有效」 醫:要嚴格控管低蛋白飲食在醫學實證上,低蛋白飲食搭配酮酸胺基酸對延緩腎臟惡化已有相當多的實例。郭克林表示,最主要原因就是酮酸胺基酸能夠抓取含氮廢物(尿毒素)將其轉換成人體的必需胺基酸,不僅幫助腎臟解毒、減少負擔,更能轉為成營養素讓人體吸收。「就是垃圾變黃金的概念。」但郭克林也提醒,在這樣的機轉當中,必須要有正確的熱量來輔助。40歲之後腎臟功能下降 提早保養是關鍵人在40歲過後,腎功能就會開始退化,如果生病更會加快速度。郭克林指出,一定要提早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選擇多吃優質蛋白質來保養身體;如果已經開始有慢性腎臟病更要有疾病認知,更要嚴格控制蛋白質的攝取份量與類別。「通常到第三、四期因為貧血與荷爾蒙的變化,身體會明顯疲勞且不適,這時候再來調整都太慢了。」郭克林提醒慢性腎臟病友,要遵守「早期治療、自律飲食」的原則,從觀念、日常習慣調整起,即便罹患疾病,也能夠像這位退休老師一樣,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這位病友也鼓勵同樣身為腎友的族群,要信任醫師、放寬心胸正常作息,最重要的就是遵守飲食原則,久了就會習慣,維持療程才能實現自己想做的事。圖說:定時回診遵照醫生指示調整飲食,確保攝取正確的營養。

逆轉腎!酮酸胺基酸加低蛋白飲食

逆轉腎!酮酸胺基酸加低蛋白飲食#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洗腎人口逐年攀升,腎臟疾病長年穩坐健保項目支出第一名,因此,台灣也被稱為洗腎王國,對於腎友而言,定期接受治療是必要的,位於幅員遼闊的東部地區且患有腎臟相關疾病的原住民,日常飲食習慣及療程中的交通、醫療資源更是應被關注的議題。 酮酸胺基酸搭配低蛋白飲食介入 洗腎延緩5年 台東基督教醫院內科暨血液透析室主任 馬堅毅醫師表示,患有慢性腎臟病(CKD)的患者,有可能由糖尿病、高血壓、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等引起,需要根據病患狀況進行治療,在治療過程中,醫師與病患及病患家屬進行積極溝通是必要的。 馬醫師說明,據研究顯示患者進入洗腎階段第四期,也就是腎絲球過濾率值(GFR)小於30時,應同時進行酮酸胺基酸加低蛋白飲食的介入,可延緩洗腎5年甚至更久。馬醫師進一步講述,患者在療程過程中最需要的是補充營養,營養不足可能容易被感染,而酮酸胺基酸是很好的營養來源,搭配正確飲食及配合醫師指示,儘早進行治療及控制,可改善腎臟惡化,不只減少死亡率,更能夠讓病患回歸社會與家庭。 東部地區原住民患者 提供衛教知識刻不容緩 馬醫師分享東部地區罹患慢性腎臟疾病比率,僅次於高血壓及糖尿病病患,而患有慢性腎臟病的原住民因交通問題,比較沒有辦法定期到醫院檢查,加上原住民飲食中的肉類佔比較大、水分攝取較少、飲酒次數多,因此罹患血尿酸症機率高,所以平日的飲食控制更為重要。 馬醫師表示『讓原住民患者到醫院的這條路並不容易,能實際至村落進行衛生教育才是更重要的』對於居住在偏遠地區的原住民來說,期望能夠在慢性腎臟病第一期甚至更早開始教育慢性腎臟病的知識,讓病患能好好保護腎臟,避免進入洗腎階段。 馬醫師與我們分享,曾有一位14歲的小孩,發現自己有血尿後進行就醫,因為平時水分攝取較少加上憋尿造成結石及感染,除了積極治療之外,馬醫師也提供衛教知識,避免日後因延誤就醫,增加進入洗腎階段的機率。 良好飲食控制對腎臟健康是關鍵 馬醫師呼籲大眾,平日除了要有良好的飲食控制以及運動習慣,也要避免服用非醫師指示藥物,因為對腎臟傷害甚大,更可能會有惡化情況產生。慢性腎臟病病患要對於自己有信心,對明天抱有希望,建議慎選好的食物並珍惜藥物,由衷希望民眾終其一生不要洗腎。 看更多 腎臟病衛教專欄

死亡率增35倍 原來它才是腎病殺手

死亡率增35倍 原來它才是腎病殺手#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慢性腎臟病的患者來看診,一坐下迫不及待地說「蔡醫師!我上次回診腎臟科時,剛走出醫院大門,就感到胸悶、喘不過氣、冒冷汗,馬上就進到急診去了…」他喘了口氣後繼續說「結果…急診室醫師說可能是心臟的問題,馬上做了很多檢查,發現是心肌梗塞…」他拿出病歷摘要給我看,又說「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慢性腎臟病的人,最大的危險竟然不是腎臟,而是心血管疾病,是會要命的!」大家都以為,慢性腎臟病最大的殺手應該是腎衰竭、尿毒症,其實這是錯誤的!對於慢性腎病患者來說,心血管疾病比腎衰竭、尿毒症的威脅大多了。血鉀過高會引發心律不整 高血磷使心血管壁增厚鈣化根據統計,慢性腎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是一般人的15倍以上,而尿毒症(洗腎)患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比率高達5成,是一般人的35倍。慢性腎臟病患罹患冠狀動脈疾病、周邊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鬱血性心衰竭的盛行率也比一般人高出許多。國外的統計顯示,25至40%的慢性腎臟疾病患者有冠狀動脈疾病,25至35%有充血性心臟衰竭,60至85%有左心室肥大或心室功能減損問題,而且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惡化之速度比一般大眾大約兩倍,甚至未進展至末期腎病變前就已死亡。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腎功能受損時,腎臟調節體內水和各種電解質的功能也會受影響,當水分代謝不良時就會出現血液量增加、心臟負荷過重、造成心室肥厚、心臟衰竭等;水分開始堆積時就會出現水腫,會影響靜脈回流,也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增加下肢靜脈血栓的機會;腎功能受損,血液內的毒素就不能有效排出,會影響心臟的收縮功能,造成尿毒性心臟病、心臟衰竭等;電解質代謝異常,會出現各種代謝障礙,例如,脂質代謝異常、鈣磷代謝異常、高磷血症、高胱胺酸、高副甲狀腺激素,這些都是心血管病變的高危險因子;血鉀過高則會引發心律不整,嚴重者會有心肺衰竭或猝死等危險;高血磷會導致心血管壁增厚、鈣化、硬化,是腎臟病患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主因。慢性腎臟病在中醫方面,認為多由腎氣虧損,濕濁、濕熱、溺毒、瘀血、痰濁壅滯,三焦氣機失暢,水道不利所致,所以,治療上就是要調理身體的機能,改善上述的病因,也就是以「扶正祛邪」主。運動配合飲食控制 減少尿毒產生中醫治療上通常會有兩大方向,化濕濁、解毒活血、急則治標;益氣血、補脾腎、緩則治本。透過中醫特有的望聞問切,可以判別出每個人的寒熱虛實不同體質偏向,加以不同調理,透過益氣固表、溫補脾腎、清熱解毒、健脾利濕、益氣養血、活血化瘀…等等方法,可以慢慢恢復腎臟的白蛋白過濾及回收的平衡,營養不再流失,也可以提高腎臟的血液灌流量、降低腎絲球的硬化率、活化受損的腎元結構、提高尿毒的排泄等,水分的代謝功能改善了,代謝廢物的排泄改善了,電解質異常也會改善,磷鉀鈣的失衡也會穩定,當然也會加入保護心血管的專用中藥,當然可以避免各種併發症的產生。另一方面配合飲食控制減少尿毒的產生,適當運動、規律作息,不但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也可以慢慢降低身體的負擔,搭配中醫的調理及修復,可以逐步提高腎臟的實質功能。(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怕洗腎?醫師:吃素食可減緩腎臟病程

怕洗腎?醫師:吃素食可減緩腎臟病程#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擔心洗腎,吃素或許可以幫上忙!55歲的楊媽媽三年前因一場車禍到急診就醫,意外發現自己罹患腎臟病,且已進展到第四期。楊媽媽很擔心走上洗腎一途,醫師評估她有茹素習慣,配合服藥、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即可控制,遂會診營養師、腎臟病衛教師衛教,楊媽媽積極配合,三年來病況穩定。代謝的毒素較少 能減輕腎臟負擔台北慈濟醫院研究團隊分析2005年至2016年至該院接受自費健康檢查的5萬多筆、40歲以上民眾資料,一一檢視其飲食習慣,結果發現純素食者、奶蛋素食者罹患腎臟病的風險較雜食者降低了14~18%,即使已罹病的吃素者也能減緩疾病進程。台北慈濟醫院腎臟透析中心主任郭克林表示,這是因為素食者攝取的纖維多、脂肪少,腸道比較健康,且植物性蛋白質在人體代謝時,產生較少毒素,能減輕腎臟負擔,所以吃素的人不僅能降低罹病風險,已罹病也能減緩疾病進程。全台200萬名患者 7萬人需洗腎郭克林主任指出,慢性腎臟病是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在台灣罹病者高達200萬人,每年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人口更突破7萬人。慢性腎臟病分為五期,前兩期的腎功能尚有正常人腎臟的60%,但已開始出現蛋白尿、血尿等症狀,第三、四期分別邁入中度、重度腎衰竭,進一步出現有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的情形。第五期則是末期腎臟病變,身體已經無法排除體內代謝廢物與水分。三高、肥胖、代謝症候群皆是腎臟病的危險因子,只要在第四期前,大多患者能透過飲食與生活方式的改變,有效降低疾病的進展。

慢性腎病就怕這些病變 抗衰這樣做!

慢性腎病就怕這些病變 抗衰這樣做!#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台灣,65 歲以上人口近四成有第三期以上慢性腎臟病,顯著高於青壯年人口,也比歐美國家略為偏高。老年慢性腎臟病患者造成衰弱比例較一般族群高,其衰弱盛行率在不同區域從26%到73%不等,但與社區老年病患衰弱盛行率約10-15%相較,仍明顯偏高。衰弱可能衍生依賴增加、失能、入住機構,甚至死亡等不良結果。跨科別老年醫學團隊 提供一站式服務根據2018年台灣腎病年報,近5年65歲以上病患佔透析患者的發生率為54.1-57.9%,其死亡率、醫療花費甚鉅,且透析後的活動功能、生活品質低落,研究顯示多重病況的老年透析病患,長期預後與保守治療組對照並無顯著差異,因此,在透析前,依據周全性評估進行風險分類且形成醫療決策就很重要。成大醫院老年科孫健耀醫師指出,針對這種老年慢性腎臟病的問題,成大醫院從108年8月起成立高齡醫療照護中心,由兼具腎臟專科的老年科楊登棋醫師與孫健耀醫師提供整合門診服務,整合末期腎臟病前期照護計畫及跨專業老年醫學團隊,以一站式服務,實施周全性老年評估、衰弱篩檢、藥事整合、營養諮詢、肌少症,以及社區照顧資源的銜接,給予老年腎臟病患者整體性的照顧與治療,也改善功能狀態,減輕照顧者負擔。老年慢性腎臟病患 行走握力衰退最嚴重孫健耀醫師表示,成大醫院曾針對204名尚未進入透析的老年慢性腎臟病患做調查研究,衰弱的盛行率達67.5 %,各衰弱成分依其比例排序,分別為:行走慢(80.8%)、握力差(72.4%)、活動少(69.4%)、疲憊感(44.8%)、體重減輕(21.7%)。進一步追蹤發現,其衰弱程度會增加腎功能惡化、醫療資源耗用、心血管事件等不良風險,分別上升40%、53%與71%。孫健耀醫師表示,衰弱是一種生理衰退的臨床表象,但衰弱不等於失能,也不是年老必經過程。因此,成大醫院老年慢性腎臟病整合門診在幫助患者找出可能的潛在原因,如很嚴重的末期疾病、造成慢性消耗的疾病等,其共存病況的治療藥物使用原則也有別於青壯年;值得注意的是,大型臨床試驗常常排除年紀大或腎功能差的病患,因此,需審慎評估依據試驗結果訂定的治療準則能否應用在老年腎病患者身上,如高血脂、心房顫動的抗凝血藥物與腎性骨病變等。攝取低蛋白飲食 應兼具營養充足孫健耀醫師說,針對衰弱需透過營養介入、規則運動與周全性老年評估,以減少其衍生的合併症。如一般慢性腎臟病飲食常需限制蛋白質攝取量,但虛弱老人可能因過於嚴格的飲食限制而無法維持足夠營養,甚至產生肌少症,所以其治療性低蛋白飲食須搭配結構化的營養介入,確認攝取足夠熱量與追蹤營養狀況。另外,周全性老年評估也可以針對認知、情緒、生活功能與照顧支持系統等層面,進行完整評估,再以符合病患與家屬期待為考量進行介入。(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遠離洗腎人生!揪出早期腎病靠這2招

遠離洗腎人生!揪出早期腎病靠這2招#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每年3月的第二個星期四是世界腎臟日,今年世界腎臟日在3月14日,旨在呼籲民眾注意腎臟健康!烏日林新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陳致中表示,台灣罹患慢性腎臟病的人口,根據統計約有200萬人,由於慢性腎臟病的嚴重程度會隨著腎臟功能漸漸衰退,很多人都忽略腎臟病是可以預防的。慢性腎臟病5大徵兆 泡泡尿早期即可能出現慢性腎臟病初期的症狀不明顯,大部分的人也不會出現疼痛感,建議透過定期抽血(血中肌酸酐和尿素氮)和驗尿(尿蛋白),才能幫助早期發現!如何提早發現自己有慢性腎臟病?陳致中醫師表示,慢性腎臟病會出現下列5大徵兆:1) 有蛋白泡沫尿或血尿。2) 下肢有水腫現象,且按壓後產生的凹陷無法馬上回復。3) 高血壓。4) 貧血、臉色蒼白。5) 倦怠。一般慢性腎臟病的5大徵兆,只有泡泡尿會在早期出現,如果出現其他症狀,代表腎臟功能受損較嚴重。由於腎臟功能惡化會產生不可逆的變化,如果未加以控制演變成尿毒症,恐怕會面臨洗腎、換腎的危機。65歲以上長者、糖尿病患者等高危險群 建議定期追蹤如果本身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族群,如:65歲以上長者、糖尿病、高血壓、痛風患者,或是有腎臟病家族史等民眾,除了就醫定期追蹤,想要提早發現慢性腎臟病,可先從觀察排尿型態來提早察覺,建議至「腎臟內科」門診,由醫師進行仔細的評估與建議!陳致中醫師表示,預防慢性腎臟病的方法,首先要多加留意自己血糖、血脂、血壓、尿酸和尿蛋白是否在正常值;平常也要避免過度勞累、不抽菸、不信偏方、不憋尿、避免服用腎毒性藥物(如來路不明的草藥或未遵從醫囑服用止痛藥或抗生素);日常飲食以少鹽、少油、少糖、多纖維、多蔬菜為主,更要遠離肥胖。建議民眾千萬不能不重視腎臟的健康,才能有效降低腎臟的傷害。

腎臟病初期症狀難辨 貧血、疲倦當心

腎臟病初期症狀難辨 貧血、疲倦當心#慢性腎臟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根據美國腎臟登錄系統2018年報統計,台灣洗腎人口的比率及每年新增加的洗腎人口比率都是全世界最高的,健保支出在洗腎的醫療費用更高達433億元,相當可觀。世界腎臟日(每年三月的第2個星期四)將到來,提醒民眾腎臟保健的重要性。大千綜合醫院腎臟內科醫師及營養師分享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以及腎臟病友飲食小撇步。慢性腎臟病初期症狀不明顯 可定期尿液篩檢確認大千綜合醫院腎臟內科醫師許哲維表示,慢性腎臟病是腎臟因長期發炎、慢性疾病影響或尿路阻塞,導致腎臟產生永久性的病變。最常見的危險因子包含:三高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暴飲暴食、濫用藥物或來路不明的偏方、高齡(55歲以上)及其他腎臟疾病問題等。罹患慢性腎臟病的症狀包括貧血、疲倦無力、食慾不振、血壓高、蛋白尿、頻尿、水腫等。建議民眾每半年必須做一次尿液篩檢,因為多數的腎臟病人在腎臟病初期時是沒有感覺的,通常等到身體感覺不適時,很可能已經是腎臟病的末期,屆時已經必須接受洗腎治療。三多三少、四不一沒有原則 「腎」利人生保健康想要遠離腎臟病,許哲維醫師提醒掌握「三多、三少、四不、一沒有」原則: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沒有鮪魚肚。對於腎臟病友來說,飲食控制更為重要,大千綜合醫院營養師黃雅鈺建議,腎臟病友要注意三餐定時定量,避免大魚大肉,煮食清淡為佳,每日充足飲水等小撇步,才是「腎」利飲食原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