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直性脊椎炎

僵直性脊椎炎恐影響年輕生涯?醫:風濕免疫科精準治療能有效控制

僵直性脊椎炎恐影響年輕生涯?醫:風濕免疫科精準治療能有效控制#僵直性脊椎炎

早晨起床或長時間不動,下背就疼痛又僵硬,跑了骨科、復健科等都找不出病根?小心!你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主要表現是一種發炎性的下背痛症狀,好發於16~40歲族群,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魏正宗醫師表示,男女患病比例為2.5:1,初期發病患者大多是20~30歲男性族群。由於症狀不明顯,不少人都以為自己只是一般腰痠背痛或是運動傷害,到骨科、復健科就診一直都看不好,後輾轉到風濕免疫科檢查,才恍然大悟。 不動時越痛、活動時反而不痛!「這三大症狀」有一個就該檢查 魏正宗醫師說明,僵直性脊椎炎最大特色就是越動越不痛,越不動越痛!因此患者往往在早晨起床時會特別感到僵硬和疼痛,除一般二到三個月下背痛之外,也會出現像是手腳關節疼痛,例如足跟、肩膀等部位的慢性不適,以及一些非典型症狀像是有皮膚、眼睛、甚至是腸胃問題。 若持續下背痛及僵硬,經休息仍無法減輕達3個月以上、腰椎運動範圍受限、擴胸範圍受限,若有上述三個症狀其中一項者且雙側薦腸關節炎≧2級或單側3-4級,即可確診為患有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初期都是因為外傷或者是感染發病檢查後才發現;而因為僵直性脊椎炎是自體免疫疾病,檢查必須透過抽血、影像、病史、家族史來判斷。 僵直性脊椎炎竟誤認成生長痛!醫:延誤就醫使治療難度增 自體免疫疾病是指人體異常的免疫細胞過度反應,攻擊正常細胞所產生的狀況,幾乎可發生在任何部位。由於僵直性脊椎炎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往往以為自己是肌肉拉傷或是筋骨問題,因此常延誤就醫。魏正宗醫師表示,此疾病會影響脊椎靈活性,隨著病情惡化,可能導致脊椎與周圍關節僵硬甚至完全無法活動,若不及時治療,患者背部會逐漸彎曲變形。根據臨床統計,患者延遲診斷平均長達5~9年,如果症狀沒有正確治療長期惡化,可能會導致脊椎發炎沾黏,甚至有失能風險,最終無法站直,更嚴重恐致失能。 對此,魏正宗醫師也補充,僵直性脊椎炎發病對象多屬年輕族群,門診就曾遇過幼年期發病的案例,家長一直以為是生長痛,拖了多年才就診,不只導致患者已經不良於行,讓治療的難度增加,更對於患者學業造成影響。這樣延誤或消極治療導致惡化的案例很常見,而因為大部分患者是基因遺傳導致,有些家屬也會擔心生育問題,魏正宗醫師說明,如果是有家族史的高危險族群,都要及早檢查介入治療,但也不用過度擔心,目前患者7成都是屬於輕中度,愈早治療較多能獲得改善。 魏正宗醫師表示,以往僵直性脊椎炎可怕的原因是因為找不到藥可醫,但現在隨著醫療技術發達,早期發現的輕中度患者大部分都能透過生活方式調整與非藥物治療改善,即便是嚴重型患者,也有免疫藥物、小分子標靶或者是生物製劑等新型藥物因應,目前皮下注射型生物製劑已經有每個月一針的長效劑型,靜脈注射型每六到八周注射一次即可。魏正宗醫師也表示,應該以「達標治療」為目標,用客觀的標準判斷治療成效,例如使用ASDAS分數(僵直性脊椎炎疾病活性指數)來評估疾病是否在有效治療當中。 生物製劑藥物有效率達8成且健保有給付 醫籲:穩定治療最重要 魏正宗醫師說明,目前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的方式有許多,特別是生物製劑與傳統治療相比,對僵直性脊椎炎治療有效率達8成,維持效果也較長,研究顯示,患者接受治療一週後,疼痛和脊椎僵硬度顯著改善,一般二到三個月之後疾病活性可以得到控制,且追蹤兩年後七成患者影像學檢查無惡化。現國內已有條件健保給付注射型生物製劑。 魏正宗醫師也強調,僵直性脊椎炎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確的疾病觀念,呼籲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不要自己認為好轉就不用回診,持續性追蹤相當重要,同時也必須根據不同階段調整藥物。他也提醒,不論任何的身體不適與疼痛,只要是超過六週治療沒有明顯改善,都應該盡快檢視是否有其他問題;以僵直性脊椎炎來說,如果拖到太晚確診,年紀較大的患者也可能有其他併發症,治療也更棘手。若符合相關症狀,應盡速到風濕免疫科就診,醫師都能與患者和家屬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起床下背痛,當心僵直性脊椎炎!醫:惡化恐骨融合成「竹節狀脊椎」

起床下背痛,當心僵直性脊椎炎!醫:惡化恐骨融合成「竹節狀脊椎」#僵直性脊椎炎

55歲黃男從10多年前開始,早上一起床就會有下背疼痛的問題,尤其清晨睡醒時最嚴重,直到午後才緩解,原以為與睡姿有關係,四處求醫才檢查出是僵直性脊椎炎;近幾個月來症狀陸續擴散至從頸部延伸到下背部,伴隨雙側肩膀及左側髖部疼痛,經奇美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陳昭宇以免疫調節藥物,搭配運動、生活型態調整及復健治療,才逐漸獲得改善。

下背痛、僵直性脊椎炎哪裡不同?醫揭1關鍵差異:半夜、清晨特別痛

下背痛、僵直性脊椎炎哪裡不同?醫揭1關鍵差異:半夜、清晨特別痛#僵直性脊椎炎

長期下背痛不只是外傷造成,也有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的警示!醫師指出,僵直性脊椎炎(俗稱竹竿病)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疾病,好發於20至40歲的年輕人,但常被誤認是普通的痠痛或疲勞,提醒民眾以下症狀若超過3個月以上不應忽視,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嚴重時甚至導致失能。

男大生「胸痛」誤認心肌梗塞!醫揪竟是「僵直性脊椎炎」併發症惹禍

男大生「胸痛」誤認心肌梗塞!醫揪竟是「僵直性脊椎炎」併發症惹禍#僵直性脊椎炎

23歲的小偉是一名男大生,平常喜歡跑步、打籃球。半年前開始經常覺得下背痠痛僵硬、尤其早上起床時更明顯,原認為可能只是運動所致,休息一陣子就會好。但近期半夜睡覺開始莫名胸痛、呼吸不順,擔心是心肌梗塞而掛急診,心電圖和抽血檢查卻又正常;後續甚至出現屁股疼痛、膝關節腫脹情形,求診風濕免疫科後,確診為僵直性脊椎炎。

他打球軟腳關節痛⋯竟是「僵直性脊椎炎」發作!醫:5症狀●●歲前好發

他打球軟腳關節痛⋯竟是「僵直性脊椎炎」發作!醫:5症狀●●歲前好發#僵直性脊椎炎

僵直性脊椎炎別誤認是運動傷害!39歲的小諺從小熱愛運動、爬山、打籃球,但運動後常莫名「軟腳」,且出現髖關節疼痛、活動度受限情形,原以為是激烈運動所造成,多次看中醫喬骨,直到中醫也警覺有異,不敢幫忙推拿,後改至風濕免疫科就醫,才確診是僵直性脊椎炎。以下《優活健康網》整理一篇僵直性脊椎炎原因、症狀、治療方式相關資訊。

背痛好不了?中醫如何看僵直性脊椎炎

背痛好不了?中醫如何看僵直性脊椎炎#僵直性脊椎炎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是脊椎的慢性、進行性炎症,會侵犯腸薦關節、脊關節,和近軀幹的大關節。95%僵直性脊椎炎病人帶有HLA-B27基因。臨床表現主要為下背痛且早上有僵硬的感覺超過半個小時、關節疼痛,像是恥骨、膝蓋等處,有時手指、腳趾等遠端關節也會發炎腫脹。發病年齡通常較早,通常早於40歲發病,病程也較長,且白天僵硬的感覺會在運動後改善。 睿鳴堂中醫診所主治醫師 周大翔中醫師表示直性脊椎炎在中醫屬於「痹症」的範圍,中醫認為「痹症」的產生和「風、寒、濕」邪氣有關。如果關節病變部位會轉移不定,有如風之走勢,則稱作「行痹」,通常見於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若是「寒邪」引起的關節病變,則會有嚴重的關節疼痛,這種情形稱作「痛痹」。而若是由「濕邪」引起的關節腫脹感,則稱作「著痺」。《黃帝內經》上說「病在骨,骨重不可舉,寒氣至,名曰骨痹。」所以此病的治療在中醫上主要以活血止痛、舒筋骨、利關節為主,周大翔中醫師根據中醫辨證論治又可分為不同的證型。 肝腎虧虛型 症狀:脊椎僵硬疼痛,背部肌肉痠痛,不能久立久坐,腰膝痠軟,頭暈耳鳴。 治則:補腎填精兼養肝 方藥:左歸丸合上芍藥甘草湯。左歸丸具有滋補腎陰的功效,搭配芍藥甘草湯緩急止痛又可柔肝,適用於肝腎虧虛型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 氣血虛弱型 症狀:腰背僵硬疼痛,倦怠乏力,腰膝疼痛,心悸氣短,食慾差,消瘦,面色痿黃。 治則:補氣血兼活血通絡 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獨活寄生湯具有補氣血兼疏經絡的功效,適用於氣血兩虛型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 寒凝督脈型 症狀:腰脊僵硬冷痛,肩頸僵硬,遇寒加重,遇熱舒緩,怕冷,手腳冰冷,走路困難,彎腰駝背。 治則:扶陽溫督兼祛寒通絡 方藥:右歸丸加減,右歸丸具有溫補腎陽的功效,適用於腎陽虛衰,寒凝督脈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 瘀阻筋骨型 症狀:腰背及髖部疼痛,僵硬如板,不能平臥,夜間加重,氣色暗滯。 治則:化瘀通絡兼行氣止痛 方藥:身痛逐瘀湯加減,身痛逐瘀湯具有活血祛瘀、疏風除濕、通痹止痛的功效,適用於瘀阻筋骨型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 獨活秦艽茶 材料:獨活100g、秦艽50g、紅花20g、當歸20g、黃耆20g 作法:將上述藥材洗淨加入1000cc的水煮沸後去藥渣放涼後即可飲用 功效:獨活、秦艽具有祛風濕,止痹痛的功效;紅花活血通經,祛瘀止痛;當歸活血養血;黃耆補氣升陽,利水消腫,合用可祛風濕、止痺痛、亦可補氣活血緩解僵直性脊椎炎疼痛症狀。 穴位按摩緩解症狀 養老穴 位置:以手掌面向胸口,當尺骨莖突橈側緣凹陷中 功效:養老穴屬於小腸經,可治療肩頸腰背痠痛,腰背痠痛時可按摩養老穴每次10分鐘,左右手交替按壓。 後溪穴 位置:手掌握拳,第五指掌關節後尺側,肌肉肥厚處 功效:後溪穴亦屬於小腸經,可治療腰背疼痛,腰背痠痛時可按摩後溪穴每次10分鐘,左右手交替按壓。 腰腿點 位置:共兩個位置,分別為手背第2、3掌骨間中點凹陷處;及手背第4、5掌骨間中點凹陷處。 功效:腰腿點為經外奇穴,對於緩解腰痛有奇效,腰痛嚴重時不妨按壓此穴每次10分鐘可緩解症狀。 周大翔中醫師也提醒患者,若是症狀嚴重還是要諮詢專業中醫師來治療,在家也不妨適度地做運動,如游泳、柔軟體操等,也可幫助緩解症狀。

如何應付惱人的慢性疼痛?骨科醫:UC-II搭配這些營養素效果更加乘

如何應付惱人的慢性疼痛?骨科醫:UC-II搭配這些營養素效果更加乘#僵直性脊椎炎

如果有關節炎或全身性的慢性疼痛該怎麼辦?醫師表示,除了開刀、用藥和復健,正確教導病人保養自己,更為重要。 退化性關節炎,談的不該只是膝蓋,人老了全身性的關節都有退化的可能,包含可怕的脊椎退化或是椎間盤突出。如果您是長期需要運用大量勞力工作,時常要負重、爬樓梯,或者是曾經遭受過外傷或骨折,對於關節韌帶的健康,更需額外注重提前保養。 隨著治療方式的多元,慢性疼痛治療方式不該是只靠吃止痛藥和打類固醇解決,或是直接建議病人手術換除關節等。台中慈濟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吳文彬表示,對於慢性疼痛患者,我們要給予更多的關懷,需深入了解病患的生活作息和飲食,探討慢性疼痛造成的原因,朝向多元治療。例如除了給予用藥、注射,會教導病人甚麼姿勢要避免,在家如何進行自我復健運動,及正確的保健品補充,更能有效改善病患慢性疼痛的不適。 UC-II誘發免疫機轉、有效降低發炎反應 市面上關節保養產品成分相當多,從葡萄糖胺、軟骨素到近年相當熱門的UC-II,究竟有沒有效果?吳文彬醫師說明,關節保養不是「缺什麼補什麼」,以往還沒有發現UC-II時,民眾多以像是維骨力或者是軟骨素來補充,但後來發現對改善關節不適效果並不明顯。 而UC-II是一種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第二型膠原蛋白是與軟骨、韌帶較有關聯,非變性的概念是不會因水解機制抑制UC-II抗發炎、調節免疫的作用,因此其結構能夠誘發免疫機轉,真正有效降低發炎狀態。 也因此,民眾現在到骨科門診詢問如何補充保健品,醫師多會建議是以補充UC-II為主,UC-II的調節免疫機轉,甚至也可運用在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等。 薑黃+穀胱甘肽+B群,更能活化UC-II 除了關節炎外,慢性疼痛已成為現代人的文明通病,吳文彬強調,這些關節肌腱造成的慢性疼痛,在口服藥物和復健治療無效下,可以以再生注射(自體血小板PRP、羊膜)的方式進行治療。在進行再生治療同時,也會建議搭配正確的保健食品,增加自我修復的能力。以UC-II來說,僅是身體所需的單一成分,不見得足量補充就能完全被人體吸收,可以增加穀胱甘肽的酵素酶來活化UC-II,或是能夠搭配薑黃給予抗發炎,還是輔以B群加以修復神經系統,治療將更有加乘效果。 吳文彬建議,關節退化是老化必經階段,慢性疼痛也不再是以止痛為主要目的,門診不少病患,提早透過使用保健食品搭配PRP注射的療程,不僅可降低疼痛,更可達到養生。只要正確治療,任何慢性疼痛就能得到控制和遠離,讓年老不擔憂。 (圖/台中慈濟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吳文彬醫師)

躺著都喊痛,生物相似性藥物為僵直性脊椎炎治療露曙光

躺著都喊痛,生物相似性藥物為僵直性脊椎炎治療露曙光#僵直性脊椎炎

周杰倫患有僵直性脊椎炎眾所皆知,也讓社會大眾對該病有了些許認識。雙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蘇勤方觀察,民眾的病識感確實比過去好很多;不少患者知道睡覺睡到一半、半夜下背疼痛是疑似僵直性脊椎炎的徵兆,會有所警覺而來求診。 僵直性脊椎炎典型症狀為下背痛 僵直性脊椎炎是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之一,其核心症狀是發炎性疼痛,範圍包括下背部、中軸脊椎等處,也可能擴及到髖關節、膝蓋、腳踝、腳跟等部位;通常發生在早上起床或者很久沒有活動時出現疼痛僵硬的感覺。還有一些患者會合併有乾癬、虹彩炎或潰瘍性大腸炎等症狀。 等到疾病進展到後期,脊椎關節會產生沾黏而影響到活動,病友就會呈現駝背、頭抬不起來等現象。最痛苦的不只是疼痛,還會導致行動不便,不舒服到連躺在床上都受不了;不僅睡眠品質受到影響,也會導致許多慢性病產生。 蘇勤方強調,僵直性脊椎炎的發病機轉與其他常見自體免疫疾病略有不同,「它帶有自體發炎性疾病的特質。大部分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帶有HLA-B27抗原(一種人類白血球抗原),國人約有5%帶有HLA-B27,其中約有5%的人會在感染、環境因素、抽菸等因素交互影響下產生發炎反應。」 生物製劑效果好,唯健保給付嚴格 傳統治療僵直性脊椎炎是以非類固醇抗發炎類藥物(NSAID)為主,自生物製劑問世後,效果快速且副作用低,是治療的最佳選擇。不過生物製劑因屬於高價藥品,在健保總量管制下,給付相對嚴格,必須完全符合下列條件才能給付:HLA-B27陽性、使用至少兩種以上NSAID但效果不佳、嚴重程度至少要維持4周以上且須至少連續2次檢查中BASDAI要大於6、發炎指數ESR要大於28mm/1hr、CRP要大於1mg/dL,才能申請。 蘇勤方表示,臨床有些病患即使非常不舒服,也會因為無法符合生物製劑的給付標準,而無法申請生物製劑,他就曾遇到像是擔心疼痛影響訓練的運動員,甚至是必須長時間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等,因為發炎指數只差一點點而無法申請。「若能及早、並在最有需要的時候接受適當治療,可阻斷發炎的進展,讓沾黏的狀況緩和下來,也才可保有好的生活品質。」 所幸衛生福利部已核准通過數種生物相似性藥物,效果相同、價格也較生物製劑來得低,對病友而言,確實能減輕不少經濟負擔。 蘇勤方強調,僵直性脊椎炎使用生物製劑的效果相對於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好很多,在生物製劑治療下,可讓病患維持正常生活,且產生的抗藥性也低,對疾病的控制有很大的幫助。因此鼓勵病友與您的醫師討論,透過多方面的治療選擇,讓疼痛與疾病能進一步獲得緩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