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

控制血糖找無門?醫學證實:日食16根秋葵

控制血糖找無門?醫學證實:日食16根秋葵#遺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年過半百的蘇先生半年前確診為代謝症候群,醫師建議改善暴飲暴食的習慣,並需長期服用藥物以控制血糖,為此,太太對飲食嚴格把關,讓他吃飯變得很痛苦,為了擁有健康生活,蘇先生自行上網找了許多控制血糖的方法,得知秋葵有許多研究實證輔助控糖,便自己嘗試製作秋葵水,卻因口感黏膩且耗時而放棄,後經朋友介紹,每日飲用2次秋葵萃取物,一個半月後血糖明顯改善。每日飲用秋葵水 一個月間血糖降1/2大葉大學生物產業科技學系副教授宋祖瑩長期進行血糖代謝的中藥研究,其父親也長期為代謝性症候群困擾,在得知秋葵的功效後便讓父親每日飲用足量的秋葵水,一個月間血糖從300mg/dl降為150mg/dl,整整降了1/2。對此,宋祖瑩教授與中國醫藥大學營養學系副教授楊惠婷,針對秋葵植株、花、籽進行深入研究,經過1年多實驗發現,16根秋葵萃取物可有效控制血糖,87.5%的受測者,在8周內平均血糖從163.4mg/dl降為141.0mg/dl,持續觀察飲用8周後,受試者平均血糖也改善14%。異槲皮素抗氧化性 有效降低血糖水平秋葵含有豐富水溶性的膳食纖維,配合足量的水可以阻止腸胃吸收碳水化合物,實驗結果同時也發現,秋葵的「異槲皮素」與「血糖控制」有正相關,異槲皮素具有抗氧化性及調解葡萄糖代謝作用,能夠有效改善血糖水平。150萬糖尿病患 45%飲食控制認知錯誤全台灣有超過150萬的糖尿病患者,而根據資料統計,有45%患者飲食控制認知錯誤,台灣營養學會營養師鄭師嘉表示,許多糖尿病患者需進行少鹽、少糖、少油等飲食限制,而為了有效控制血糖,試圖依靠飢餓療法等極端方式,不但無法有效控糖,反而容易使血糖範圍飄移、熱量不足造成身體機能失調,坊間也盛傳許多未經證實的控糖飲食偏方,患者隨意大量嘗試之下血糖不降反升。吃「素顏」澱粉 適量蛋白質、水分補充鄭師嘉營養師補充,大多數病友較難達到良好的飲食控制,建議病友可以在餐前拍照,將照片帶到診間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另外,若擔心吃太多碳水化合物導致血糖升高,可在餐前喝秋葵水增加飽足感,其實只要吃足夠的「素顏」澱粉,如地瓜、芋頭等未加工過的食物、適量蛋白質、水分補充得當、水果慎選甜度,血糖控制將不再困擾你。//  var google_tag_params = {ecomm_prodid: 'REPLACE_WITH_VALUE',ecomm_pagetype: 'REPLACE_WITH_VALUE',ecomm_totalvalue: 'REPLACE_WITH_VALUE',};/* */

實驗證實:秋葵「異槲皮素」可有效控制血糖!

實驗證實:秋葵「異槲皮素」可有效控制血糖!#遺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是會威脅生命並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慢性病,在台灣有將近150萬名糖尿病患者,全球糖尿病人數已超過4億人。糖尿病患者如果沒有妥善控制血糖,有很高的比例會產生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心血管病變甚至因此死亡。知名廠牌與大葉及中國醫藥大學的團隊對此展開更深入的研究,對秋葵、秋葵花、秋葵籽各部位的降糖效果及萃取方法進行大規模的測試。在中國醫藥大學營養學系楊惠婷副教授的協助下進行多種動物及人體臨床,首次公開秋葵萃取物控制血糖的實驗成果,發現相當於16根秋葵含量「異槲皮素」的秋葵萃取物能輔助控制血糖。楊惠婷副教授表示,比起自行沖泡秋葵水,相當於16根秋葵異槲皮素的秋葵萃取物的效果較佳,這也說明為何有些人自行沖泡秋葵水卻不一定能看到好效果,足量攝取「秋葵異槲皮素」是調降血糖個關鍵,但控制血糖需要飲食控制和運動雙重搭配,若是血糖值有所變化,也要與醫師討論後遵照醫囑,切勿自行斷藥。飲食控制+多運動 控糖不二法門全台代謝症候群症狀比率為世界排行第二,僅次於印度,5人中至少有1人患有代謝症候群。而代謝症候群大幅提升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風險,死亡率也是一般人的1.5-2.5倍。代謝症候群患者在生活上需實施少糖、少鹽、少油等飲食控制,但部分飲食無法自我控制者,或是血糖控制成效不彰患者,為了控制血糖無所不用其極,對於控糖偏方更是抱著神農嚐百草的心態不惜一試。對此台灣營養學會營養師鄭師嘉表示,代謝症候群為了控制血糖,擔心血糖升高不敢吃主食,或是以為吃得越少越好反而造成熱量不足或營養失衡、甚至以為有在服藥就大吃大喝。網路上也流傳許多病友間口耳相傳的控糖飲食方法:1)苦瓜:雖然研究顯示苦瓜胜肽證實有降血糖功效,但並非吃苦瓜就能控制血糖,且光靠食用苦瓜要達成控糖成效,需吃上百顆的數量。2)紅心芭樂:紅心芭樂糖分較低、維生素含量高且富含植化素,宜適量攝取,但吃太多血糖仍會飆升。3)大燕麥片:大燕麥片可控制膽固醇,同時大燕麥片也是富含澱粉的五穀根莖類,可以替換主食,但小心吃多仍會血糖飆高。搭配飲食控制 秋葵萃取有效輔助控制血糖實驗發現,控制血糖關鍵為秋葵擁有的「異槲皮素」含量與「血糖控制」有著正相關連性。異槲皮素具有抗氧化性及調解葡萄糖代謝的作用,能改善代謝缺乏等相關疾病,達到降低血糖水平的幫助。此外,秋葵黏質含果膠、半乳聚糖、阿拉伯樹膠等豐富水溶性膳食纖維,再配合足夠飲水,亦能夠協助腸道阻斷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秋葵萃取物每公克與相同重量的新鮮秋葵比較,內含的異槲皮素具有高於27倍的含量,每一份4公克的異槲皮素含量換算後相當於16根新鮮秋葵的有效成分(每根秋葵以6.5公克做計算)。為了證實秋葵萃取物能輔助控制血糖,楊惠婷副教授進行動物實驗模式及人體臨床試驗。人體實驗主要針對血糖值150-200為條件進行實驗,並分為飲用秋葵萃取物及無飲用秋葵萃取物兩種類型,飲用秋葵萃取物的患者一天飲用三次,一次搭配400-500CC的水,並加強飲食控制。87.5%的受測者在8週內都有顯著變化,一個月後,血糖值由163.4 mg/dL降至141.0 mg/dL,平均下降14%,效果明顯改善,而無飲用秋葵萃取物的患者血糖值則不變。小鼠實驗則除了「控制血糖」本身之外,還可做更全面的檢測,包含肝功能、腎功能等數值及毒物反應。秋葵富有豐富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可阻止腸道消化吸收碳水化合物,但楊惠婷副教授也提醒,攝取水溶性膳食纖維需要注意搭配足夠的飲水量,否則反而容易造成便秘,若腸胃功能較差或是體質較寒者,建議飯後再飲用。

糖尿病患不敢吃!多食秋葵有助降血糖!

糖尿病患不敢吃!多食秋葵有助降血糖!#遺傳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黃雅芬/採訪報導)近來新聞報導,有位五十三歲的男性,因為嚴重的視力模糊導致白內障,就診後醫師發現,原來病患罹患糖尿病而不自知,才使得白內障惡化速度加快,幸好經過手術後,這名男子已重見光明。營養師余朱青提醒,處於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必須要靠定期血糖檢測才會發現,一般來說,如果身體出現異常疲倦感、喝多、尿多、吃多、視力模糊等其中一種症狀就需就醫檢查。糖尿病常見2錯誤迷思有些民眾或許會納悶,我不愛吃甜食,為什麼還是得到糖尿病?有些人可能不吃甜食,但仍有許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缺乏運動習慣、暴飲暴食、肥胖及基因遺傳等,都可能導致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再者,有些糖尿病友擔心血糖高,而不太敢吃東西,一旦發現血糖下降就以為糖尿病好了,私自停藥,其實糖尿病最令人憂心的是產生併發症,例如: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腎病變及心血管疾病等,如果血糖早期控制好,就能避免併發症產生,切忌私自停藥,引發後遺症。「糖」與「醣」的差別?引發罹患糖尿病的是?營養師解釋,「糖」通常是吃起來具有甜味,這包括了蔗糖、果糖及葡萄糖等。而「醣」是所有「碳水化合物」的統稱,包括了澱粉、纖維素還有一些多醣類。嚐起來不一定具有甜味,例如飯、麵。它是一種人體必需要的養分,而我們在糖尿病中所講的糖是米字旁的糖,就是一般人認知中甜甜的糖。秋葵有助於降低飯後血糖 腸胃機能弱者喝秋葵水替代不少文獻研究認為,適量秋葵有助於降低飯後血糖,余朱青營養師指出,秋葵含豐富的維他命A和B群、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等。在咀嚼秋葵時會有黏滑的感覺,這種黏滑的成分是由黏多醣及果膠、水溶性膳食纖維構成,黏多醣的豐富水溶性纖維可以幫助減少糖類吸收,有助減緩血糖上升,還能提高蛋白質消化吸收率,並可吸附排出有害物質,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症狀。不過,由於秋葵中的粗纖維會刺激腸胃道,若是消化機能較弱的人,建議可改喝秋葵水,不直接食用秋葵。

研究:爸爸是吃貨 恐增寶寶糖尿病風險

研究:爸爸是吃貨 恐增寶寶糖尿病風險#遺傳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國人飲食西化、生活習慣大幅改變,聚餐、應酬樣樣來,很難拒絕美食的誘惑,但你知道嗎?再不忌口,除了影響自身健康之外,還恐影響子女。最近中美科學小組研究發現,父親大吃大喝這種不良生活習慣,而導致的第二型糖尿病,可能通過成熟精子裡面的一類小RNAs傳遞給下一代,導致小孩即便採用正常飲食,也會增加後代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風險。研究人員表示,全世界的遺傳學家試圖用DNA突變來解釋遺傳性疾病,像是紅綠色盲,但是,還有一個非常神秘的遺傳現象,在沒有明確的DNA突變情況下,卻似乎把上一代生活中積累的「壞毛病」傳遞到了下一代,而這些影響又正好與生存環境相關。杜絕惡習!避免父傳子這種現象一直在人們生活中普遍存在,卻一直沒有找到可靠的科學依據來解釋,而近年來興起的表觀遺傳學研究,則為解釋這些神秘的遺傳現象提供了重要線索,這項研究的核心就是在精子中,找到除了DNA之外的表觀遺傳分子載體,tsRNAs(一種小核糖核酸),而且這種分子載體,能把父代在特定環境壓力下作出的反應資訊「記錄」在這類分子上並傳給孩子,也就是說,壓力來臨時,而形成的不良生活習慣,可能透過表觀遺傳的方式傳遞到下一代。 

遺傳就一定發病?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小孩發病率僅10%

遺傳就一定發病?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小孩發病率僅10%#遺傳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醫師,僵直性脊椎炎會不會遺傳給小孩?我可以生小孩嗎?」這是許多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不願意結婚生子的原因之一。對此,耕莘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孝雙表示,父母親任一方患有僵直性脊椎炎,而小孩有HLB-27基因的機率為50%,其中僅有20%會發病,換言之,小孩遺傳到僵直性脊椎炎並發病的機率僅為10%,不必過分擔心。若子女帶有遺傳基因父母應該如何協助小孩?事實上,父母親平時可從小孩關節處是否出現「僵」、「痛」,同時伴隨「腫脹」等狀況觀察,若出現類似情況,則須立即至風濕免疫科就診。根據臨床研究發現,若患者的生活作息正常、保持固定運動習慣,這類患者發病的機率比較不高;因此建議,在小孩還小時就要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及定期運動的習慣,以減少未來發病的機會。不過患者不需過度擔心子女遺傳問題,應更專注在個人疾病治療,保持活動力,也才能夠養育小孩。生物製劑有助控制僵直性脊椎炎病況針對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通常先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減輕疼痛;中、重度患者則採用生物製劑,以抑制體內發炎反應物質,達到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目標,包括減緩疼痛、恢復行動力。生物製劑目前已有健保給付,但使用前仍需洽詢專業醫師。陳醫師分享,診間曾碰過一位年輕的男性病患,前來就診時被家人攙扶進診間,一經檢查才發現是僵直性脊椎炎侵犯到患者的腳踝,導致他無法行走,好像木頭人般動不了,經過評估後開始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生物製劑5問助選擇、掌握用藥安全目前市面上有多種生物製劑,陳孝雙醫師表示,生物製劑療效都差不多,端看病患的需求而定。不過也有患者好奇,到底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生物製劑?醫師建議,可針對「生物製劑的療效、副作用、施打頻率、長期效果,以及是否有健保給付」等5面向與醫師討論。「其中,副作用這一部分的問題要特別注意!」陳醫師提醒,根據研究發現,施打生物製劑後會讓患者的抵抗力下降;像是近日正逢流感高峰期,患者感冒發生的機率就會提升,所以當患者處於感冒期,或是曾經患有肺結核、B肝等問題時,在選擇藥物時要特別注意藥物停留在體內的時間長短,及其影響,以確保用藥安全。

懷疑太太不忠、偷錢 男子罹早發性失智

懷疑太太不忠、偷錢 男子罹早發性失智#遺傳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陳伯伯曾是事業有成的建築師,看似聰明、能力優秀的他,卻在56歳那一年起開始極大的情緒轉變,不僅易怒並且暴躁的情形發生,並伴隨近期記憶變差,開始懷疑太太外遇、不忠,甚至也懷疑她把積蓄盜領,導致太太照顧壓力沉重,只好求助醫生。診斷發現是早發性阿茲海默氏症,全家一時間都無法接受,怎麼會才56歲就失智!早發性失智症     半數是遺傳以內政部統計,台灣65歲以上老人共280多萬人,但據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臺灣現今可能有23萬失智症老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甄瑞興醫師表示,失智症發病率會隨著年齡而增加,如65歲以上老人發病率約僅有5%,而80歲長者則提高為20%。什麼是早發性失智症呢?甄瑞興強調,阿茲海默症不是一個正常的老化過程,是一種不可逆的退化性疾病。失智症會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好發於65歲以上的老人,女性多於男性,年齡越增加,罹患失智比例也愈高。不過,也有極少數患者是在30歲、40歲或50歲左右即罹患,俗稱「早發性失智症」,5成與遺傳相關、其次是基因突變。早發性退化速度快約2倍值得注意的是,早發性失智症病患,退化速度較快,如一般失智症從輕度到極重度,平均大約7、8年,早發性失智病程進展更快,有些人3、4年就變成重度。加上由於早發性失智症病患發病時正值中壯年,都比老年失智病患來的複雜及照顧困難,延伸不少的家庭與社會問題。仁愛院區林於諍護理師也強調,若發現家中成員有類似現象,應該多加注意及關心,而平時應積極做好失智症預防,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互動,以及多吃地中海飲食等,即使確診罹病之後,也要持續參與活動,以免退化速度過快。

過動症病因眾說紛紜 醫:遺傳是重要因素

過動症病因眾說紛紜 醫:遺傳是重要因素#遺傳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隨著育兒資訊越來越多元,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ADHD)的議題逐漸受到重視,但也引起家長恐慌,只要小朋友太好動,就擔心是不是過動兒,大部分人對於這個疾病都不甚瞭解,究竟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病因為何?醫師表示,遺傳是重要因素。與好動大不同 學齡期兒童罹患率7~8%台北榮民總醫院關渡分院身心科劉弘仁醫師解釋,好動是一種單一的表現,以學齡期兒童來說佔了大多數,他們的活動量大,且男童好動的比例比女生多,這是一種現象,而過動症則是疾病分成兩大群,一是注意力不足,二則是過動、衝動,其確切的診斷標準仍需由醫師評估。台灣目前學齡期的兒童,罹患ADHD的患者約7%~8%,和日本、大陸以及歐美國家的數據差不多,這個時期也是過動症在各個階段中,最明顯也最能夠準確判斷的時期。換工作太頻繁 也是ADHD的徵兆之一有別於兒童,也有許多人到了長大後才驚覺自己罹患ADHD,醫師說不會在成年後才罹患此疾病,通常到成年才發現的人,在學齡期就會有症狀,只是可能症狀不明顯,自己或家長不自知,而沒有進行進一步的檢查治療,到了成年後,注意力不足的狀況沒有改善,坐不住、沒辦法放鬆、安靜,甚至情緒變化大等,這樣的人在人際關係及親密關係通常較不穩定,而且比較容易出現工作換得很頻繁等情形。ADHD病因與甜食無關 遺傳是最大因素追根究柢,到底罹患ADHD的原因為何?有人認為母親懷孕時過度肥胖,或是小朋友特別愛吃甜食,都容易罹患ADHD,然而劉弘仁醫師表示,並沒有研究報告指出其中的關聯性,也沒有足夠的證據能夠證明,食品添加物與過動症之間有直接的關聯。目前ADHD被歸類為腦部的疾病,是前額葉或腦下皮質發展不夠或是缺陷所導致,因此,遺傳仍然是ADHD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曾有研究指出,若一對同卵雙胞胎的其中一人罹患ADHD,另一人則有6~7成的機率罹患此疾病,而父母或是兄弟姊妹患有ADHD,自己則比一般人高出2~8倍的風險。

過瘦又晚睡 罹骨鬆風險暴增2.5倍

過瘦又晚睡 罹骨鬆風險暴增2.5倍#遺傳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加班加到半夜,亦或在家東摸摸西摸摸總是拖到凌晨才肯上床,成了現代人普遍的生活習慣,不過,根據最新的統計資料竟發現,晚睡會導致骨質提前流失,若體型又過瘦,罹患骨鬆的風險,甚至比常人多出2.36倍! 長期值夜班 骨質也會加快流失由台灣健保資料庫針對44,690位診斷為睡眠障礙患者的世代研究發現,相較沒有睡眠障礙者,其骨鬆發生率為2.44倍。此外,長期輪值夜班者,手腕及髖部骨折風險較從未輪值夜班者顯著提高1.37倍,若是BMI<24,風險更是增為2.36倍。針對睡眠與骨鬆的關聯,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教授陳志華醫師說明,夜間照射日光燈將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進而影響骨代謝;日夜顛倒或是日間過長的睡眠若導致日曬不足,影響維生素D3的生成,將致鈣質吸收效率下降;而減少睡眠及晚睡將抑制生長激素及刺激皮質醇的分泌,恐加速骨流失。停經後婦女更該注意 晚睡骨質流失更快然而,據統計,台灣週間每六人就有一位是熬夜超過0:00才睡的「暗光鳥」,周末更升高至每五位就有一位,不健康的睡眠習慣正侵蝕著國人的骨密度!陳志華進一步指出,國際研究顯示,停經後的婦女若就寢時間超過0:00,其骨鬆發生率為0:00前睡覺者的1.7倍,並且夜間睡眠不足及日間睡眠過長均顯示,其骨流失與骨鬆風險相較夜間充足睡眠者及無日間睡眠者的發生率分別是1.68倍與1.52倍。建議國人應注意自身睡眠時間及睡眠品質,才能減少骨鬆的發生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