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

為什麼有些人老得比較快?專家揭「老化基因不同」每5人有3人易老

為什麼有些人老得比較快?專家揭「老化基因不同」每5人有3人易老#基因

基因是構成每個人生命藍圖,每個人的「老化基因」也不一樣。日本首位基因諮詢師植前和之於《搞懂基因,找出你的有效減重法!》一書中分享「基因減重法」,常見6大健康基因包括:醣質限制基因、代謝症候群基因、肥胖基因、肌肉基因、老化基因和瞬累基因,只要了解自己的基因類型,就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飲食、運動和保養健康方法。以下為原書摘文:

書讀得好不好,竟一出生就決定了?國衛院研究揭:教育程度與基因有關

書讀得好不好,竟一出生就決定了?國衛院研究揭:教育程度與基因有關#基因

基因是構成人體最基本的要件,人生的成功與否,有時候也和基因有關?過往研究指出,教育程度部分因素受基因影響,但相關研究長期缺乏東亞資料。國衛院團隊分析台灣及韓國人體資料庫17萬餘筆資料發現,不同族群間影響教育程度的基因大致相同,教育程度都具有遺傳相關性。

真有吃不胖的天選之人?日本基因專家揭密「瘦子基因」常見4大特徵

真有吃不胖的天選之人?日本基因專家揭密「瘦子基因」常見4大特徵#基因

會不會變胖竟然和基因有關係?日本首位基因諮詢師植前和之於《搞懂基因,找出你的有效減重法!》一書中分享「基因減重法」,常見6大健康基因包括:醣質限制基因、代謝症候群基因、肥胖基因、肌肉基因、老化基因和瞬累基因,只要了解自己的基因類型,就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飲食、運動和保養健康方法。以下為原書摘文:

基因變異關鍵:你必須知道的甲基化

基因變異關鍵:你必須知道的甲基化#基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的有效醫療來自於準確的檢測與預防,而目前醫學界對於由基因探索疾病源頭更是最大的課題之一。由衛福部主辦,台灣放射腫瘤學會、細胞醫療學會、精準醫學學會、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協辦的「台灣癌症精準治療主題館」,12月4日由台灣精準醫學學會邀請了酷氏基因生物科技博士張恆承,會中分享了由基因探索的甲基化檢測對於癌症治療的趨勢探索與成果。透過檢測快速了解罹癌機率什麼叫做甲基化?這是醫學界「基因表觀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若把人體的基因序列比喻為不可改變的硬體,而「基因表觀」就是軟體。癌症的發生,就是控制腫瘤的基因功能被關閉;而甲基就是控制基因是否異常關閉的關鍵。酷氏基因生物科技博士張恆承表示,疾病的發生有30%與基因有關,70%則是與年齡、藥物、營養、壓力等相關聯。在基因表現型上,所謂的DNA甲基化的,就是表示DNA在結構上出了問題,當發生程度越高就與癌症關連越高。因此透過甲基化檢測便能知道罹患風險的機率。張恆承說明,DNA甲基化研究領域中有很多的應用可能性。以女性疾病來說,陰道異常出血有5~10%是重大疾病的徵兆。若是一般的子宮頸癌檢查,透過抹片即可檢視。用於子宮內膜癌 大幅降低侵入式恐懼但近年來躍升為婦癌之首的子宮內膜癌,必須透過高侵入性的手術先取樣、再以內膜搔刮術與子宮鏡處理,平均28次的採樣才有一例確診子宮內膜癌;而特定族群如未生育過、肥胖、停經、年長者取樣更是困難,這些都降低檢查意願而導致延誤治療的可能。張恆承表示,透過甲基化生物標記採樣,不僅低侵入性,以先抹再刮的檢查方式,除了能減少侵入性的不適,也提升子宮內膜癌臨床確診的3倍效率。另外,台灣有300萬人與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有關係,每年死於肝癌更有8千人,9成來自於肝炎病變。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與預防肝癌的不二法門張恆承表示,在傳統肝癌篩檢步驟會抽血做甲型胎兒蛋白(AFP)檢測以及腹部超音波檢查,接下來則是會做電腦斷層以及穿刺、切片來檢視是否確診。透過甲基化檢測,可將AFP陰性肝癌準確度提高至75%,經過四家醫學中心同步驗證,檢出率在0期可達到82%。

夾菜夾不到、走路就撞到!視網膜基因病變恐全盲

夾菜夾不到、走路就撞到!視網膜基因病變恐全盲#基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您曾想過上課看不清黑板字、晚上無法好好念書、不自覺撞到人、用餐時夾不到想吃的菜等等的日常生活嗎?一般人在生活中,已經太習慣眼睛所帶來的幫助,很難想像若視力喪失,可能會造成肢體無法協調、視線不清走路撞到東西、甚至阻礙閱讀和學習,大幅影響生活上的行動與品質。然而想擁有再平凡不過的正常生活,對於基因性視網膜退化疾病的患者來說,卻是困難重重的挑戰。基因變異致視網膜退化 逾8千位幼兒、青少年失正常生活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理事長楊長豪表示,基因性視網膜退化疾病(IRD)為基因變異所致,是一種致盲性的眼睛疾病。嚴重將會引起視力障礙,導致患者行動、生活上諸多不便,心理上亦需承受沉重負擔;甚至因為視力不佳而無法工作維持生計,也對病患本身與其照顧者造成重大影響。由於基因性視網膜退化屬早發性疾病,對於好發族群如幼兒、青少年患者,因疾病而導致視力模糊、視野變狹窄、夜晚視力下降等症狀,對他們的日常生活以及學習狀況產生重大的影響,讓他們失去如同正常孩子的生活。台大醫院眼科部醫師陳達慶說明,基因性視網膜退化主要會造成幼年或青少年患者,雙眼對稱性視力與視野喪失,在台灣粗估約有8千位以上的患者。次世代基因定序 助基因性視網膜退化罕病患者及早治療陳達慶補充,在基因性視網膜退化疾病當中,最早發也最可能造成失明的萊伯氏先天性黑矇症(LCA)約佔總疾病人數的5%,已於今年獲准為罕見疾病認列,讓約400名病友受到罕病症策保護,擁有更多的治療權益,同時也減輕罕見病患者就醫的經濟負擔。楊長豪也表示,過往基因性視網膜退化在臨床上會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基因診斷的困難性。因可能導致視網膜退化的致病基因眾多,加上表現型分歧,對於臨床醫師要做病程預測、遺傳諮詢、甚或尋求治療方針,都很有難度。若以傳統定序方式一一求證,相當曠時費力,更可能延誤治療時機。所幸現在有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無論是對於基因性視網膜退化疾病或LCA來說,可確診比例已逐年提升。楊長豪說,有準確的分子診斷,協助醫師在病程預測與家族遺傳諮詢上,都可望獲得較多資訊,也能讓患者及早接受治療,獲得更好的保障。

孕婦如何與肚子裡的孩子和平相處?

孕婦如何與肚子裡的孩子和平相處?#基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說來奇怪,人們早在十七世紀就開始嘗試輸血了。當然,最初人們並不瞭解血型或關於血液的其他基本事實,但他們已經開始把血液從一個人的身體輸到另一個人的身體裡,事實上,這無疑等於謀殺(現在眾所周知的ABO血型劃分是從一九○○年開始的)。人們嘗試了各種類型的實驗和手段:把一隻動物的血輸進另一隻動物,把動物的血輸進人體,把一個人的血輸進另一個人體內,等等。說得客氣一點,結果有好有壞,不過,在出現了一、兩例死亡事件之後,法國立法禁止了輸血。在接下來的一個半世紀裡,輸血幾乎銷聲匿跡。到了十九世紀,這項操作又重新引起了人們的興趣。時至今日,只要確保血型匹配,輸血就是安全的。這就是血液的情況。相對來說,輸血比較簡單,但是要在人與人之間移植其他細胞或組織,就困難多了。隨著移植技術的進步,人們可以從供體那裡接受心臟、腎臟、肝臟,以及其他器官,但是受體會出現排斥。受體的免疫系統會馬上識別出一大塊外來物質進入了身體,並試圖反抗。即使移植的器官來自最匹配的供體,受體患者也需要接受免疫抑制藥物治療,來緩解它們對「入侵器官」的免疫排斥。通常來說,人體並不會輕易接納外來物質—在上一章裡,我描述了人體不接納它們的一些方式。胚胎躲在胎盤背後逃避母親的免疫反應,還分泌一些分子防禦母親的免疫細胞但是,即便我們知道了這些事實,直到一九五三年,才有人試著來認真思考懷孕這件事:在十月懷胎的過程中,孕婦可以跟肚子裡的孩子和平相處,似乎沒有什麼負面效應。顯然,孩子並不是母親的簡單複製品,他們的免疫組成也不盡相同—因為胎兒有一半的基因來自父親,因此遺傳重組之後產生了一個明顯不同的新個體。所以,問題是,母親如何容忍了體內的另一個生命呢?我們的生殖策略(即「用一個人來孵育另一個人」)裡有許多未解之謎,這不過是其中一個較不明顯並且格外難解的問題而已。事實上,即使在今天,我們也不清楚孕婦容忍胎兒的生理機制。我們知道,母親依然會對所有其他的外來物質產生免疫反應,我們也知道胎兒並沒有與母親的免疫系統在生理上完全隔離,受到特殊庇護。貌似孕婦與胎兒的關係裡有一些特殊而且非常複雜的事情。這可能早在受精之初就開始了。從那時起,母親的身體就開始逐漸習慣父親的基因。在懷孕的早期,發育中的胚胎就與母親的子宮開啟了複雜的對話。胚胎不僅躲在胎盤背後來逃避母親的免疫反應,而且還分泌一些分子用來針對性地防禦母親的免疫細胞,因為後者更危險。母親的自然殺手細胞和T細胞在胎盤外盤旋,但是它們並不是為了殺死胚胎細胞,而是轉入調控模式,開始釋放出抑制免疫反應的訊號,並確保胚胎安全進入子宮(同時促進胚胎的血管生長,這對胎兒來說是好事)。同時,胚胎細胞也不會表達第一型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分子,以逃避免疫監視(有些感染病毒也使用這種策略來逃避免疫監視和攻擊)。此外,母親的免疫系統接觸胎兒的蛋白質並開始學著容忍它們。除此之外,母親的免疫系統也會受到廣泛且微妙的抑制—但不嚴重,因為孕婦仍然能夠抵禦感染。整個免疫系統會下調一級。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女性的自體免疫疾病在懷孕期間會有所緩解。目前我們的理解是這樣的:在不同類型的細胞和訊號的作用下,子宮成了免疫系統的特區(其他免疫特區還包括大腦、眼睛和睪丸),更少發生發炎。胚胎與母親的免疫細胞會進行活躍的對話,它們能在整個孕期和平相處。妻子生了我的孩子,她體內和大腦裡的一些細胞現在也有我的基因了當然,這個過程可能會出錯,而且偶爾也的確會出錯。當出現問題的時候,母親就會對胎兒發生免疫反應。在極端的情況下,這可能會導致女性不孕。在懷孕的早期,它可能會引起自然流產;在懷孕後期,這可能會引起一種叫作「子癇前症」的發炎反應,對母子都非常危險。最後,說一件有點詭異的事情:胚胎細胞有辦法從胎盤中游離出去,進入母親的血液系統。之前有理論認為,這也許是為了下調母親的整個免疫系統,使它對胎兒的出現做足準備,這可能也是母嬰對話的一部分。但是,最近幾年,研究者發現事情可能沒有那麼簡單:有些胚胎細胞即使在分娩之後仍然在母親的血液裡逗留—事實上,可以在分娩之後存活數年,從免疫學的角度看,這真說不通。研究者發現,它們會出現在母親的許多組織裡—包括肝臟、心臟,甚至大腦—它們可以發育成熟,變成正常的肝臟、心臟或是腦細胞,留在母親體內。讓我再說一遍:由於我妻子生了我的孩子,她體內和大腦裡的一些細胞現在也有我的基因了。這被稱為母胎微嵌合。目前沒人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本文摘自/為什麼我們還沒有死掉?──史上最有趣的免疫系統科學漫談(原來,你能活著還真是奇蹟!)/麥田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