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骨

關節一動就痛?醫師:小心不動會更痛!教你5招減緩

關節一動就痛?醫師:小心不動會更痛!教你5招減緩#軟骨

上了年紀以後,家中長輩經常會喊這裡痛、那裡痛,尤其是關節疼痛,更是不少銀髮族的困擾。德生診所院長黃兆康醫師建議,可以透過運動、肌耐力訓練、穿戴護膝以及補充關節軟骨營養食物等方式,來維持肌肉量跟關節靈活。 黃兆康醫師以自己的媽媽為例,由於黃媽媽有高血壓加上脊椎側彎,平常光是走路就容易喘,長期缺乏運動的情況下,造成她肌肉流失,加速關節磨損,疼痛的情況就越來越嚴重,而且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缺乏運動加上飲食不均衡,大約從五、六十歲開始,肌肉或關節就容易出狀況。 想要減緩肌肉量流失,以及關節磨損發炎疼痛的情況,黃兆康醫師分享以下5點建議: 慢性病控制: 慢性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遵守醫囑,並耐心控制病情。   補充蛋白質: 銀髮族在飲食上要特別注意,尤其是蛋白質的攝取,例如好吸收的小分子蛋白質,若腎臟功能不佳者則避免攝入過多蛋白質造成腎臟負擔,可以選擇野菜類、紅肉、雞肉、魚貝類、全穀小麥及蕎麥、堅果、豆漿及乳製品...等。   肌耐力訓練: 如果肌肉量已經流失,想要再長回來就會很困難,所以平常就要做肌耐力的訓練,比如適量的重量訓練及跑步。如果關節已經退化,至少要做一些簡單的活動,比如散步,讓肌肉能夠承受一些重量,多少都有幫助。   穿戴護具: 有一些長輩走路會痛,就可以使用些穿戴式的護具,例如穿護膝可以減少膝蓋承受的壓力。   補充營養品: 如果以上4點都做得很好,可以再額外補充一些含膠原蛋白或是小分子胺基酸產品,最好是一天使用一次的關節營養補充品較方便,對於銀髮族要維持肌肉量還有關節的活動都會有幫助。 黃兆康醫師也補充,對於關節退化,一般民眾會選擇有葡萄糖胺的關節保健品,但對於高血壓、高血糖或是正在服用抗凝血劑的患者應該要謹慎使用。 除了葡萄糖胺,最近市面上也常聽到「UC-II」跟「咪唑胜肽」這兩種營養補充品,黃兆康醫師指出,UC-II是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根據研究,一天用量40毫克,就可以等同高劑量的葡萄糖胺,對於骨頭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或是運動引發的關節疼痛...等,能幫助維護軟骨組織,若與卵殼膜萃取的彈性蛋白與鮭魚鼻軟骨萃取的蛋白聚醣併用,可以發揮加乘的效果。 咪唑胜肽則是由2個以上的胺基酸結合的雙胜肽,日本研究建議高濃度可以用在運動選手,低濃度則適合中老年人補充肌耐力,降低因肌力不足造成跌倒受傷的風險。 最後黃兆康醫師提醒,近幾年受到疫情影響,加上關節活動不舒服,經常讓長輩們不想出門,除了剛才提到的補充營養品之外,可以再補充一點維他命D,每天攝取大約700單位以上,研究證實可以減少20%跌倒的發生機率,也可以多曬太陽,每天約10到15分鐘,對肌耐力、維他命D的吸收,以及心情上都會有所幫助,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O型腿、烏龜脖也會「膝蓋痛」!專家警告「關節有怪聲」應這樣運動

O型腿、烏龜脖也會「膝蓋痛」!專家警告「關節有怪聲」應這樣運動#軟骨

下定決心運動,卻因施力不當或過度操勞,產生各種疼痛,為了休養,反而中斷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好習慣。擁有國際訓練員、運動生理學、營養學3大證照的韓國王牌健身教練文碩氣,不僅拍攝運動教學影片吸引百萬人訂閱,出版《高效健身解剖書》分析了「膝蓋痛」的可能原因,教你如何避免受傷、受傷後又如何調整保養。以下為原書摘文:

膝蓋痛爆!75歲導演仍想踢球,骨科名醫「1手術」讓他重返球場

膝蓋痛爆!75歲導演仍想踢球,骨科名醫「1手術」讓他重返球場#軟骨

香港資深電影導演蔡繼光2021年12月來到台灣定居,成為新台灣人,熱愛踢足球的他即便從電影事業中退休,年屆75歲仍馳騁球場,每週至足球場報到3天。但連續幾個月的膝關節疼痛,經羅東博愛醫院院長暨骨科醫師葉文凌診斷,為前十字韌帶受傷合併膝軟骨骨折,在接受膝關節鏡手術後,終於可以重回足球場上。

義大自體膝軟骨細胞治療成果展現 修復軟骨逆轉人生

義大自體膝軟骨細胞治療成果展現 修復軟骨逆轉人生#軟骨

圖說:義大醫院杜元坤院長(中)與兩位患者合影(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年義大醫院與三顧股份有限公司攜手參與「台灣醫療科技展」,並在會中舉辦「自體膝軟骨細胞層片治療」成果發表會,自體軟骨細胞移植療法於2019年12月18日正式通過,應用在膝蓋軟骨缺損的病患,而杜元坤醫師是全台灣第一個通過自體細胞該項目的醫師,也是全世界目前收案最多的醫療團隊,由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分享44 位病人的自體膝關節軟骨細胞層片治療成果。杜元坤醫師團隊自去年(2020)5月迄今,已經收案44位病人,共26位男性,18位女性,病人年紀在26到69歲,目前已完成43位病人的軟骨層片植入,其中有2位甚至完成雙膝移植,且最久的病人已追蹤滿17個月。根據收治病人治療成果顯示,所有病人有非常顯著的進步,在最後一次的追蹤疼痛指數平均達到一分以下(十分為最痛;零分為不痛),證實病人疼痛大幅減輕。在專門針對膝蓋分析的指數上,KOOS score(膝關節功能評估) 、KOOS-PF score、IKDC score(主觀膝部評估)、Lysholm knee score (Lysholm膝關節評估)等,皆發現病人追蹤至6個月時有明顯統計上的進步; 在追蹤評估的核磁共振(MRI)中,植入後第六個月到第九個月,已經看到軟骨再生的證據,其再生的軟骨可達到正常軟骨厚度的100%。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療後,其行走距離、上下樓梯、蹲坐站、生活品質等,都有顯著的提升,且在治療過程中沒有發生嚴重不良反應,不少人甚至完全治癒至健康膝蓋的狀態,在六個月內回復正常生活,功能進步趨勢成果卓越!杜元坤醫師在發表會上分享自己的手術心得,其團隊透過臨床上的合作,藉由三顧公司將獨家軟骨細胞層片的專利技術從日本轉移到國內,利用自體細胞再生技術修復膝軟骨,成功使患者缺損的軟骨再生。即使是高齡患者,也僅須採集少量的軟骨組織即可施作,不僅逆轉了患者的命運,也從此改變了過去只能置換人工關節的醫療現況,再一次向世界宣示了台灣醫療的創新實力。希望接下來能由自體細胞治療朝向異體細胞治療研發,透過研究、轉譯進而普及化,就能嘉惠到更多國內民眾,甚至海外的族群。

不忍了!婦膝蓋長骨刺「上廁所都痛」用它免換人工關節

不忍了!婦膝蓋長骨刺「上廁所都痛」用它免換人工關節#軟骨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一位60歲婦人,20多年來有腳拇指外翻以及扁平足宿疾,長期下來導致膝蓋也受到壓迫,不但行走困難,嚴重時甚至連想要上廁所,都得雙手撐牆、身體緩慢往下移動,才能順利坐馬桶如廁。就醫後才知道,原來膝關節已經長了骨刺。原本醫師建議她等年紀大一些再來換關節,但婦人擔心年紀大復原能力恐變差,轉而接受「自體軟骨細胞層片移植」,並在1年內完成雙腿細胞層片移植手術後,現在終於每天早晨可以在自家附近斜坡走道散步2、30分鐘,不用再忍痛蝸步前進。每5人就有1人關節退化!除年紀大還有這3大因素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表示,「自體軟骨細胞層片移植」是利用患者自己膝蓋軟骨細胞,在體外培養成細胞層片,然後移植回患者軟骨的缺損部位。由於覆蓋在缺損部位的軟骨會持續增生,增加軟骨厚度,透過核磁共振(MRI)追蹤檢查顯示,多數患者最後可以達到和正常軟骨一樣的厚度,使患者在行動上的疼痛程度以及生活品質獲明顯改善。膝關節軟骨損傷是常見的退化性疾病,根據統計,台灣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為15%,估計全台有350萬人飽受關節疼痛之苦。其中58歲以上長者,每5人中就有1人有關節退化問題。除了因為上了年紀導致器官退化,部分人也可能因為意外、外力、運動傷害等因素造成軟骨損傷。杜元坤指出,一般復健、口服藥或非手術治療等,僅能緩解輕度關節退化症狀,但無法治癒軟骨缺損的問題、徹底解決患者困擾。且軟骨缺損仍會隨著時間持續惡化,當膝關節軟骨嚴重缺損時,患者只能選擇傳統更換人工膝關節的治療方式。免換人工關節!僅需2次手術「軟骨可重新長出」而患者接受人工膝關節手術後,雖能正常行走、伸直、彎曲,但無法進行旋轉的關節動作,運動姿勢的靈活度也因此受限。相較自體軟骨細胞層片移植後,長回來的軟骨就如同天生的軟骨,可以應付所需要的姿勢與動作,不僅是日常動作,就連運動也不會受限。杜元坤說明,細胞層片移植手術分2階段進行,第1階段醫師會先透過關節鏡手術,從患者非負重部位軟骨採集軟骨細胞,並送到細胞製備場所,培養出片狀、柔軟的「透明」軟骨層片。經過3到4週,待細胞層片順利培養完成後,第2階段手術即將培養完成的細胞層片,移植並完全覆蓋住患者軟骨缺損部位,待4週後軟骨細胞層片穩定,就可進行漸進式運動復健。「相較於關節鏡骨髓鑽孔手術,生長出來的是沒有彈性的纖維軟骨。」杜元坤解釋:「透明軟骨才是真正健康有功能的正常軟骨。」絕大部分患者在進行軟骨移植後6個月內回復正常生活,大幅改善生活品質。除了病患主觀感受明顯進步,回復到幾乎無痛的關節活動程度。經過MRI追蹤檢查也可看到患者透明軟骨再生,且可以長回到正常軟骨厚度,部分人甚至達到完全健康膝蓋狀態。杜元坤表示,目前包括退化性關節炎、運動傷害、車禍外傷等造成的膝關節缺損,都可以接受自體軟骨細胞層片移植治療,但若是自體免疫、感染、癌症等造成的關節軟骨破壞,就不適用。未來,此項治療是否能應用在肩關節、髖關節等部位,也尚待更嚴謹的評估。

站著刷牙膝蓋咯咯作響 微創膝關節鏡緩解疼痛

站著刷牙膝蓋咯咯作響 微創膝關節鏡緩解疼痛#軟骨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85歲林婆婆被膝蓋疼痛困擾多年,起身、蹲下都困難,站著刷牙膝蓋甚至會咯咯作響,經診斷為退化性關節炎後期合併股骨髕骨外翻,醫師建議手術治療,家屬擔心置換人工關節風險高,希望能以最低風險的方式緩解症狀,經過討論後選擇膝關節鏡微創手術,清除關節內骨刺、發炎絨毛及外側支持帶放鬆術,林婆婆當天即可下床,且隔天出院,生活品質獲得極大改善,已經不用天天跑醫院復健。健身姿勢錯誤加速膝蓋磨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骨科醫師羅逸帆指出,膝蓋不僅支撐我們的體重,許多額外的負重及運動,無形中加重其負擔。來門診的病患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疼痛來自膝蓋,尤其運動及健身蔚為風潮,但錯誤的姿勢往往加速磨損,進而引起發炎及疼痛。根據最新退化性膝關節指引,合理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配合復健及生活調整,約80%的患者可以獲得緩解,不一定需要手術治療。若藥物控制及復健效果不彰,或症狀困擾生活,則有必要考慮手術。膝關節鏡最大的優勢為傷口小(四個0.3公分的小洞)、手術時間短及不破壞太多組織,卻能有傳統開放式手術的處理效果。其適應症包括:半月軟骨及關節軟骨傷害,韌帶受傷或斷裂、游離體、關節炎和滑膜炎、滑膜皺褶增厚、膝蓋骨股骨關節障礙、關節感染等。甚至可以在術中評估韌帶鬆弛與否,以及是否需要換關節,除了把可能造成疼痛的游離體及發炎物質清除外,可以對於軟骨磨損做刺激誘發,術後合併增生療法修補受傷組織,延長膝蓋使用年限。術後配合增生療法 止痛藥用量顯著減少國外部分研究發現,單就膝關節鏡清創手術而言,其一年後治療效果有些爭議。但羅逸帆在術後配合增生療法使用,患者消炎止痛藥的用量有顯著減少,這對於胃腸黏膜較為脆弱且不願常跑醫院復健的年老族群及而言,幾年一次的進廠維修,不失為一個可考慮的手術選擇。近期某些研究指出,膝關節有一個名為滑膜皺襞的構造,當年紀越大或發炎時,這構造會變粗、變得有阻力,會加速軟骨的磨損,若能以關節鏡清理移除其構造,可延緩退化及發炎機會,進而減少消炎止痛藥用量及復健的時間。關節鏡手術一般可採取半身麻醉,除了術後隔天有些微腫脹外,患者可立即下床活動,且除了增生療法及部分手術耗材(低溫電燒)外,其餘皆為健保給付。

前十字韌帶斷裂 微創術讓他半年重回球場

前十字韌帶斷裂 微創術讓他半年重回球場#軟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來因運動風氣盛行,常常一不小心就造成運動傷害,其中「前十字韌帶斷裂」是膝關節常見的運動傷害之一。前十字韌帶是維持膝關節穩定非常重要構造,斷裂後膝蓋會處於不穩定狀態,容易造成關節反覆扭傷及半脫位,對半月板或軟骨造成嚴重傷害而導致關節炎提早產生,患者多半無法再從事較劇烈運動,NBA球星與美國大聯盟MLB球員常為此傷困擾。相較傳統手術 具有傷口小、併發症少及恢復快等優點 熱愛運動的33歲傅先生,半年前被安南醫院骨科醫師許惟傑診斷「右膝前十字韌帶斷裂合併外側半月板破裂」,經詳細解說後決定接受「微創膝關節鏡前十字韌帶重建及半月板縫合」手術治療,術後積極復健半年後已能回籃球場打球,讓隊友直呼神奇。 許惟傑表示微創膝關節鏡前十字韌帶重建,相較傳統手術,微創手術具有傷口小、併發症少及恢復快等優點,並大幅降低傳統手術才會有的前膝蓋痛後遺症,是目前手術的新主流。精準的微創手術是康復膝蓋一個重要的開始,依照患者量身訂製復健計畫,大部分病患都可以度恢復運動能力。前十字韌帶斷裂是可以好的疾病 不是所有人都要開刀許惟傑表示,前十字韌帶斷裂是個「可以好」的疾病,只要有正確的術前診斷與評估、精準的手術技巧及經驗,加上術後積極努力的復健,絕大多數病患都能繼續從事受傷前熱愛的運動。患者包含健身教練、棒球校隊選手、志願役軍人、三鐵愛好者、大卡車司機及田徑選手等,其後續追蹤情況均恢復良好。然而並不是所有前十字韌帶斷裂都需要手術治療,有相關疑問都可至與醫師討論和溝通。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