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

胃潰瘍不只是胃痛!噁心反胃、脹氣「這併發症」恐要命

胃潰瘍不只是胃痛!噁心反胃、脹氣「這併發症」恐要命#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45歲的彭先生是位工程師,因為工作忙碌三餐不定時也不定量,長期深受胃痛之苦,當胃痛發作時,常自行買成藥服用。近期因一次胃痛痛到站不起來,才被家人協助送至急診就醫,經醫師檢查診斷為消化性潰瘍。新竹台大分院外科部醫師林聖傑表示,台灣消化性潰瘍的盛行率約10%,其中胃潰瘍就佔了一半,也就是每100個人就有5個人受胃潰瘍所苦。胃潰瘍初期症狀可能不明顯,也沒有特異性,比如消化不良、上腹部悶悶的、容易脹氣、吃一點東西就覺得飽等等,更嚴重一點會演變成上腹痛,尤其是吃完東西過後半小時到1小時疼痛會更加明顯,少部分病患的疼痛會轉移到右上或左上的肋骨下緣。胃潰瘍主要症狀及併發症林聖傑進一步指出,除以上症狀,也可能伴隨噁心反胃、上腹灼熱感、甚至是嘔吐,雖然這類疼痛會隨時間緩解,但經常發生也會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若持續不治療的話,會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此外,也有部分病患即便胃潰瘍已相當嚴重,但症狀仍不明顯者,如:年紀大、長期服用消炎止痛藥、糖尿病患者,更需特別注意。胃潰瘍主要併發症如下:胃出血:導致解黑便,也可能吐血或吐咖啡色的液體。胃出口阻塞:嚴重的潰瘍會讓胃和十二指腸的交接處——幽門,因腫脹變形或纖維化而狹窄,使食物消化難以通過,造成更嚴重的消化不良、噁心嘔吐、胃脹氣、體重減輕等症狀。胃穿孔:通常會有立即性的腹部劇痛、整個腹部肌肉僵硬、心跳加速、發燒等症狀,屬於腹部急症,需要立刻就醫以及評估緊急手術的必要,嚴重的話恐會發生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胃潰瘍的成因與危險因子目前對於胃潰瘍的發生原因,已知主要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含阿斯匹靈)的使用;而生活習慣當中的危險因子也會影響,包括抽菸、喝酒、飲食習慣不良、壓力過大、內分泌或自律神經失調等。目前內視鏡檢查已相當普及,若能在早期就發現胃部發炎或是潰瘍出現,有利於切片確定潰瘍成因,及早給予抗生素治療。此外,胃鏡檢查亦能協助辨別是否有胃癌的可能性,林聖傑指出,由於胃癌與消化性潰瘍的症狀相當類似,且反覆潰瘍也是惡性病變的危險因子之一,在臨床診斷上常難以區別,需依靠胃鏡直接觀察並以切片做最終診斷。林聖傑表示,對大多數病患來說,只要移除潰瘍原因並且給予適當藥物治療,通常不用長期服用胃藥,但可能需要胃鏡追蹤潰瘍癒合狀況及後續病變的可能。僅有少數病人在藥物治療無效時或是有嚴重併發症時,需要考慮以外科手術介入,比如迷走神經阻斷或是部分胃切除等。現代人因生活和工作經常處於高壓狀態,飲食與作息不穩定,加上消炎止痛藥的容易取得與濫用,都會增加潰瘍發生的機率及惡化程度。林聖傑建議,若有出現相關警訊時,不要輕忽拖延,應尋求醫療協助以確定診斷並給予適當的建議與治療,避免嚴重併發症或是癌症病變的風險。

9旬嬤發燒又嘔吐⋯原來是體內「2顆膽結石」作怪

9旬嬤發燒又嘔吐⋯原來是體內「2顆膽結石」作怪#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位已年過90歲的阿嬤因為發燒、嘔吐就醫,診斷為急性膽囊炎,且進一步檢查後發現阿嬤的膽囊及總膽管各有一顆約1~2公分的結石,醫師為她施行經皮穿肝體外取石術,成功將膽囊內及總膽管之結石全部移除。 8大膽結石症狀 恐因數量和大小不同而異膽結石是常見的疾病,通常是因為膽汁中的膽固醇過多而產生結晶,形成膽結石。膽結石依每位患者的結石數量與大小不同,不一定會有症狀。但若結石卡在膽管,就可能導致以下症狀: 右上腹或上腹疼痛 背痛 右肩痛 噁心嘔吐 黃疸 發燒 畏寒 尿液呈現茶色或淺色糞便 且膽管阻塞,可能導致膽囊發炎、引發劇烈疼痛,恐造成胰臟炎、併發敗血症等嚴重反應,甚至危及生命,目前臨床治療以手術移除膽囊為主。不過由於家屬考量阿嬤年事已高,擔心麻醉風險,而拒絕手術。 肝膽道引流+經皮穿肝體外取石術 精準定位免切膽囊南投醫院放射科醫師蔣咸嘉表示,與家屬討論後決定讓阿嬤接受經皮穿肝膽道引流,先緩解發炎情形,接著再施行經皮穿肝體外取石術。皮穿肝膽道引流是先透過電腦斷層掃描,定位引流位置,再放置引流管將鬱積的膽汁引流出體外。而經皮穿肝體外取石術,則是藉由放射線透視及超音波的引導輔助下,使用針導管經皮穿肝進入膽管,並擴張形成人工膽道廔管,再使用取石網將結石取出。 蔣咸嘉說明,膽結石是相當常見的疾病,其治療方式會依患者的年齡、結石大小、阻塞位置及膽道是否感染等狀況,討論並採取適合的治療方式。因此若出現以上膽結石相關症狀,建議需就診由專科醫師診療,討論合適的治療方式,保障健康。 

長年眩暈、嘔吐苦查無病?可能是「頸椎間退化」作祟

長年眩暈、嘔吐苦查無病?可能是「頸椎間退化」作祟#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長年頸背痠痛、眩暈、嘔吐卻苦尋無原因?「交感型頸椎病」主因為頸椎退化,卻因外顯症狀複雜,常讓患者無法找對醫師看對病!一名69歲婦人幾十年來止痛藥不離身,平時務農常感頸背部非常痠痛,原以為只是過度疲勞,持續吃藥或做復健治療卻未見改善,直到一次眩暈發作,天旋地轉到站不穩、狂吐,做了核磁共振檢查,才證實頸椎椎間盤退化引起的「頸性眩暈」。 久受眩暈、嘔吐所苦 核磁共振才知頸椎退化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簡瑞騰表示,婦人長年受頸背部痠痛、暈吐所苦,四處求醫卻找不到真正病因,直到一次因嚴重暈吐而進行核磁共振檢查,才證實多年病因是頸椎椎間盤退化引起的「頸性眩暈」。 簡瑞騰指出,患者因長年工作或後頸曾受過撞擊、內傷等複雜因素,都可能導致頸椎退化,進而影響日常生活中出現頸痛、背痛、重複抬頭與低頭幾次就會引發眩暈數分鐘等症狀;同時後頸痛延伸兩邊膏肓且心悸、胸悶、喘不過氣,常求醫看遍神經內科、心臟科、胸腔科,檢查腦部、心臟、胸腔都找不出實際病因。 婦人由復健科轉診骨科後,核磁共振發現頸椎5/6、6/7節椎間盤退化,經評估後,先施以「星狀神經節阻斷術」,暫時緩解症狀外;為求根治不再反覆發作,隨即進行切除椎間盤、減壓手術,並植入支架做融合術,術後症狀完全解除,不再眩暈、頭痛、胸悶,讓婦人重拾健康、開心地繼續種田。 頸部交感神經紊亂引全身「非典型」不適症狀頸部交感神經不僅聯繫著人體的多個重要臟器,還調節腦部循環、心血管、五官(眼耳鼻口舌)、呼吸道、胃腸道、皮膚腺體、泌尿系統等,一旦頸椎椎間盤因退化、外傷、或反覆抬頭、低頭的過度動作而「激惹」到周圍的交感神經幹,就可能造成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引發全身上下不舒服,包括頭痛、鼻塞、耳鳴、眩暈、喉嚨異物感(乾咳)、心悸、視力模糊、胸悶、小便困難、腸胃不適等症狀。 簡瑞騰說明,具有以上類似症狀的病人其實非常多,但各科醫師普遍認為頸椎退化只會造成「典型」的運動、感覺神經症狀,如手麻腳麻、四肢無力、走路不穩等,而沒有特別建立起頸椎退化也會造成影響全身性「非典型」交感神經症狀的觀念,即使核磁共振或X光影像上已發現明顯的頸椎退化或錯位,也無法和病人的「非典型症狀」關聯在一起,因而延誤診治,讓病人相當無助。 

吞杏鮑菇卡食道 竟因食道弛緩不能症

吞杏鮑菇卡食道 竟因食道弛緩不能症#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70歲陳伯伯有中風病史,近兩年常為吞嚥困難所苦,過年時症狀加劇,食物吃下去不久便吐出,也容易嗆到,急診經X光檢查後,發現有肺炎表現,但因症狀不典型,醫師進一步以胃鏡檢查發現原來有一塊杏鮑菇卡在食道。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黃建文表示,陳伯伯確診為食道弛緩不能症併吸入性肺炎,所幸夾出杏鮑菇後,除以抗生素治療肺炎,並先暫時以鼻胃管進食。吞嚥困難 2年暴瘦20公斤黃建文主任表示,陳伯伯兩年前因吞嚥困難就診,當時研判中風傷及吞嚥神經,故安排至復健科進行吞嚥訓練,但陳伯伯沒有持續復健,兩年來因吞嚥困難暴瘦20公斤,過年時與家人團圓時,發現食物吃下肚後,過沒多久便會吐出,加上容易嗆到,家人察覺狀異緊急送醫。 經胸部X光檢查發現,其X光影像相較兩年前更模糊,但臨床表現與典型中風患者不同,若因中風致使吞嚥、咀嚼神經受損,恐怕連食物都無法吞下去,故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並會診肝膽腸胃科醫師進行胃鏡檢查,發現食道和胃交界處呈現鳥嘴狀,以致於食道充滿食物殘渣。  令人訝異的是,醫師在陳伯伯食道末端夾出一塊完整的杏鮑菇,約3公分,研判是嘔吐的主因。 不易確診 每年20萬人僅1至2人罹患黃建文主任說,食道弛緩不能症發生原因不明,通常每年20萬人僅有1至2人罹患,當患者的下食道括約肌持續性收縮、無法放鬆,就會出現漸進式吞嚥困難,並伴隨胸痛、嘔吐、胃酸逆流、營養不良等症狀,通常從有症狀到確診,平均需要2年時間。 此外吸入性肺炎常見於年長患者,是因外物或液體吸入肺部後所致,因患者吞嚥功能障礙,將口咽部的分泌物反覆吸入肺裡,造成吸入性肺炎,若未能及時治療,恐出現肋膜積水或膿胸的情形。 留意年長者食物選擇和處理 減少吸入性肺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周立偉也指出,吞嚥復健主要目的為提升病人吞嚥進食能力,協助病人找到適合的代償進食方式,以減少吸入性肺炎或其他併發症的發生,並逐漸恢復用口進食。 黃建文主任強調,有吞嚥困難問題的年長者,千萬不可輕忽症狀,除了找出原因外,更要配合醫囑積極治療,在年長者食物的選擇和處理上也應特別留意,才能維護長者及照護者的生活品質。

吃西藥後暈眩嘔吐 中醫接手治癒喘咳

吃西藥後暈眩嘔吐 中醫接手治癒喘咳#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位60多歲婦女因不停地咳嗽劇烈、胸悶、夜間喘咳、發燒、神情倦怠,肺炎合併氣喘的傾向,由家人帶至醫院看診。但服用幾次藥物後出現嚴重暈眩、嘔吐等症狀,因此不敢再服藥。可是連日持續發燒,晚上夜咳嚴重、無法入睡、呼吸很喘,經人介紹到中醫門診。中藥療法副作用小 可依體質調理身體狀態醫師為婦人診察及詳細問診後,開立麻黃、桂枝、石膏、金銀花、貝母....等清熱解毒藥物,增加用藥頻率,2到3小時服用一次藥物。3天後回診時,病患表示服藥後體溫漸漸穩定,2天後已經退燒,晚上能夠平躺睡覺,雖然白天還是頻繁咳嗽,但是聽得出比較能咳出來痰了。由於病況好轉,但是其感染問題仍不可掉以輕心,經過調整處方與劑量後,改一天服用4次中藥。6天後再度回診婦人表示已經只是輕微咳嗽、痰也不多,感覺身體狀況恢復得不錯,因此開立後續一般咳嗽的中藥調治。體力較差之老人、小孩與勞累過度的現代人 皆適合藉由中醫治療感冒台大醫院新竹分院中醫科主任黃雪雅醫師表示,許多人的觀念認為中醫只能治療慢性疾病,然而實際上,感冒看中醫是很好的選擇。中醫的「聖經」傷寒論本身就是一部與外感風寒等傳染性疾病相關的治療醫典,中醫治療具備副作用小、療效快速的作用,尤其對於體力較差、勞累過度的現代人特別適合,像是兒童、老人以及有過敏體質的人,都可以考慮找中醫診治。調理體質提升免疫力 易上火體質別亂服補氣中藥平時可先調整身體才能有效預防生病。提升人體免疫力預防感冒,一般人可先服用粉光參、人參、黃耆、紅棗等補氣中藥強化體質,但如果是容易上火體質的人,例如平時容易口乾嘴破、便秘,就不適合服用補氣中藥,最好諮詢合格中醫師協助調養。觀察自己舌苔判斷是否為熱性體質舌苔偏黃或舌頭偏乾、舌質顏色紅或是舌頭上有紅點,就屬熱性體質。依中醫「藥食同源」觀念,建議熱性體質的人吃清涼食物,如西瓜、香瓜、哈密瓜、苦瓜、白蘿蔔、白菜等寒性瓜果類食物,也可用薄荷、菊花、桑葉、魚腥草、白茅根等香草類植物泡成飲品,對於熱性體質有預防保健功效,燥熱食物如則要完全避免。黃雪雅醫師呼籲,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問題,可以在初發病時期儘早利用中醫治療,經過適當的辨證論治,給予合適的處方,有利於縮短病程並避免病情轉重,雖說感冒可自癒,但是由於每個人體質強弱不一,感冒後發作的病程及症狀也有所不同,有的病人甚至容易發展為肺炎的重症。若有呼吸道感染症狀,需要在飲食上改為較為清淡的食物,避免感染加重。若是過去曾經有感冒症狀嚴重或是病程拉長的病史,建議還是及早就診,由中醫師進行早期診療,以避免轉成嚴重的症狀。

首例漢他病毒出血熱 落實防鼠5招

首例漢他病毒出血熱 落實防鼠5招#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漢他病毒出血熱為人畜共通傳染病,由感染漢他病毒引起,主要透過帶有病毒的齧齒類動物(如:鼠類)傳染給人類,人類一旦吸入或接觸遭病毒污染的空氣微粒、污染物,或被帶病毒的齧齒類動物咬傷,就有感染風險。漢他病毒出血熱潛伏期為數天至兩個月,主要症狀為突然且持續性發燒、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伴隨臉潮紅等,約第3至6天出現出血症狀,隨後出現蛋白尿、低血壓或少尿,部分患者會出現休克或輕微腎病變,並可能進展成急性腎衰竭,因此請民眾落實「三不」防鼠措施。漢他病毒出血熱 早期症狀發燒、頭痛、肌肉痛、出血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今(2019)年首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為北部20多歲男性外籍移工,從事漁業,近期無出國史,平時均在漁船生活。個案8月3日起出現嘔吐、腹瀉、倦怠無力等情形,因症狀未改善,於8月5日兩度就醫後收治住院,因個案出現肝、腎功能異常由醫院通報,經檢驗確診;個案目前已無不適症狀並出院,相關接觸者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進行個案活動地周邊環境調查、捕鼠、滅鼠及防鼠等防治作業,並給予民眾衛教宣導。夜市、菜市場 均為感染高危險區依據歷年統計資料顯示,國內每年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數約為0至2例,自2009年截至目前共計12例確定病例,均為本土病例;多數為男性感染者(10例,約83.3%),年齡層則以50歲以上較多(7例,佔58.3%)。臺灣5大都會地區重要鼠媒傳染病研究計畫結果顯示,巿場、夜市住民及工作人員為感染漢他病毒之高危險群。修補紗窗、清理倉庫 防鼠5招避免鼠患疾管署呼籲,預防感染漢他病毒的方法就是落實防鼠5招,包括:1.修補紗窗門,避免鼠類進入屋內。2.清理老鼠容易窩藏的倉庫、儲藏室。3.家中廚餘或動物飼料應妥為處理,不讓老鼠有食物吃。4.清除居家附近雜草、玻璃、垃圾。5.採用黏鼠板、捕鼠器進行滅鼠。公共衛生需要社區民眾共同維護,尤其是用過的餐盒、廚餘、食物等不可隨意丟棄,以免招致鼠患,社區公共區域應加強環境清潔工作及採取相關防鼠措施。住宅及各種公共場所,包括餐廳、飯店、小吃攤、市場、食品工廠等都應加強環境清潔工作,尤其是倉庫、儲藏室等老鼠容易窩藏的空間。如發現鼠類排泄物時,應配戴口罩、橡膠手套及打開門窗,並以稀釋漂白水(100cc市售漂白水+1公升清水)潑灑於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待消毒作用30分鐘後再行清理。

講座/感染諾羅病毒

講座/感染諾羅病毒#嘔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諾羅病毒傳播力極強,侵入人體,有24至48小時潛伏期,發病後常見噁心、強烈嘔吐、腹痛及腹瀉等症狀,部分患者會發燒、頭痛、倦怠、肌肉痠痛、頸部僵硬。症狀通常在2至3天內緩解,但若瘋狂嘔吐、腹瀉嚴重,須留意脫水電解質失衡,尤其是嬰幼兒等患者,可能會帶來生命威脅。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1/21(一)舉行小兒衛教講座,由李雯玲衛教師主講「感染諾羅病毒」,教導孩子對於諾羅病毒正確的預防、辨識及照護注意事項。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長們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感染諾羅病毒時間:108年1月21日(一)上午10:30-11:00地點:雙和醫院2樓小兒科門診候診區和健兒門診外側洽詢:02-2249-0088

化療後副作用擾人 分辨噁心3樣態

化療後副作用擾人 分辨噁心3樣態#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接受化學藥物治療期間,黃先生進食量少且常感覺噁心、平均一天吐約3至4次並頻頻表示化療真痛苦,吐到膽汁都出來,真沒勇氣繼續接下去治療!黃先生的心聲對多數癌友們來說感同身受,甚至高度共鳴。接受化療是抗癌過程中極其重要的武器,癌友們面對聞之色變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該如何避免甚至改善呢?化療引起噁心嘔吐 分3種樣態桃園醫院副護理長王嘉華表示,首先瞭解藥物對身體所造成的噁心嘔吐的過程。化學物質在體內釋放後,經由腦脊髓液或血液傳遞到大腦的化學受體觸發區,導致各種神經傳導物質釋放,直接刺激嘔吐中樞,隨後造成嘔吐產生。使用的化療藥成份也分成高致吐性、中致吐性或低致吐性型化療藥,皆是引起噁心及嘔吐的重要原因。化療引起的噁心及嘔吐分為3種樣態:1)急性/通常在接受藥物後24小時內發生。2)延遲性/發生在給藥後24小時及往後數天。3)預期性/常見於受過去接受化療經驗影響、本身情緒易緊張焦慮者、不佳味道造成。類固醇、血清素拮抗劑等為常見的止吐藥種類王嘉華副護理長說明,臨床上合用不同種類止吐藥物是常見避免此副作用的療法。常見的止吐藥種類有類固醇、血清素拮抗劑、適吐朗、Tropisetron、神經激肽受體拮抗劑Aprepitant。其他種類止吐劑有多巴胺拮抗製劑、butyrophenones。輔助型止吐劑有抗組織胺製劑diphenhydramine,其副作用主要嗜睡;安眠藥benzodiazepines除了抗嘔吐的外,還有遺忘的作用,可忘卻不愉快的化療記憶。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