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

長期腹瀉、血便竟是「困難梭菌」感染!拖下去恐「腸穿孔」致命

長期腹瀉、血便竟是「困難梭菌」感染!拖下去恐「腸穿孔」致命#嘔吐

一位5歲的小男孩,雖是足月出生,但是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及癲癇病史,過去多次因感染而住院,如肺炎、急性胃腸炎,但從1年多前開始就出現間歇性腹瀉,血便及黏液便,嚴重時1天拉10幾次,甚至有慢性腹瀉的情況,導致體重減輕、生長遲滯。就醫檢查出有困難梭菌感染,且已反復發作3次。

嘔吐腹瀉、微發燒⋯老人確診「4大症狀」醫示警:非典型才是典型

嘔吐腹瀉、微發燒⋯老人確診「4大症狀」醫示警:非典型才是典型#嘔吐

潛在的新冠死亡黑數,可能就發生在你我身邊!尤其有越來越多老年人個案,因骨折、肺水腫陷入生命危機,卻在安排住院或手術前,被發現新冠陽性確診。但這些真的是巧合嗎?主診斷到底該是骨折、中風,還是新冠肺炎?台大急診醫學部臨床教授李建璋透過案例分享,歸納出老年人在感染新冠時,更可能出現4種「非典型症狀」。

家中孩子確診了,該怎麼照顧?症狀、觀察指標、處理方式一次看

家中孩子確診了,該怎麼照顧?症狀、觀察指標、處理方式一次看#嘔吐

家中孩子確診了,該怎台灣邁入疫情流行高峰,確診數不斷攀升,不少孩童也因此染疫,雖然小孩確診症狀多半是輕症,但多數醫護仍建議,兒童確診新冠肺炎後,家長於居家照護期間仍應積極觀察病況發展、記錄每日身體狀況。具體究竟該怎麼做?孩童又有哪些主要症狀?《優活健康網》特別整理讓您一次看。麼照顧?症狀、觀察指標、處理方式一次看。

胃潰瘍不只是胃痛!噁心反胃、脹氣「這併發症」恐要命

胃潰瘍不只是胃痛!噁心反胃、脹氣「這併發症」恐要命#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45歲的彭先生是位工程師,因為工作忙碌三餐不定時也不定量,長期深受胃痛之苦,當胃痛發作時,常自行買成藥服用。近期因一次胃痛痛到站不起來,才被家人協助送至急診就醫,經醫師檢查診斷為消化性潰瘍。新竹台大分院外科部醫師林聖傑表示,台灣消化性潰瘍的盛行率約10%,其中胃潰瘍就佔了一半,也就是每100個人就有5個人受胃潰瘍所苦。胃潰瘍初期症狀可能不明顯,也沒有特異性,比如消化不良、上腹部悶悶的、容易脹氣、吃一點東西就覺得飽等等,更嚴重一點會演變成上腹痛,尤其是吃完東西過後半小時到1小時疼痛會更加明顯,少部分病患的疼痛會轉移到右上或左上的肋骨下緣。胃潰瘍主要症狀及併發症林聖傑進一步指出,除以上症狀,也可能伴隨噁心反胃、上腹灼熱感、甚至是嘔吐,雖然這類疼痛會隨時間緩解,但經常發生也會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若持續不治療的話,會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此外,也有部分病患即便胃潰瘍已相當嚴重,但症狀仍不明顯者,如:年紀大、長期服用消炎止痛藥、糖尿病患者,更需特別注意。胃潰瘍主要併發症如下:胃出血:導致解黑便,也可能吐血或吐咖啡色的液體。胃出口阻塞:嚴重的潰瘍會讓胃和十二指腸的交接處——幽門,因腫脹變形或纖維化而狹窄,使食物消化難以通過,造成更嚴重的消化不良、噁心嘔吐、胃脹氣、體重減輕等症狀。胃穿孔:通常會有立即性的腹部劇痛、整個腹部肌肉僵硬、心跳加速、發燒等症狀,屬於腹部急症,需要立刻就醫以及評估緊急手術的必要,嚴重的話恐會發生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胃潰瘍的成因與危險因子目前對於胃潰瘍的發生原因,已知主要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含阿斯匹靈)的使用;而生活習慣當中的危險因子也會影響,包括抽菸、喝酒、飲食習慣不良、壓力過大、內分泌或自律神經失調等。目前內視鏡檢查已相當普及,若能在早期就發現胃部發炎或是潰瘍出現,有利於切片確定潰瘍成因,及早給予抗生素治療。此外,胃鏡檢查亦能協助辨別是否有胃癌的可能性,林聖傑指出,由於胃癌與消化性潰瘍的症狀相當類似,且反覆潰瘍也是惡性病變的危險因子之一,在臨床診斷上常難以區別,需依靠胃鏡直接觀察並以切片做最終診斷。林聖傑表示,對大多數病患來說,只要移除潰瘍原因並且給予適當藥物治療,通常不用長期服用胃藥,但可能需要胃鏡追蹤潰瘍癒合狀況及後續病變的可能。僅有少數病人在藥物治療無效時或是有嚴重併發症時,需要考慮以外科手術介入,比如迷走神經阻斷或是部分胃切除等。現代人因生活和工作經常處於高壓狀態,飲食與作息不穩定,加上消炎止痛藥的容易取得與濫用,都會增加潰瘍發生的機率及惡化程度。林聖傑建議,若有出現相關警訊時,不要輕忽拖延,應尋求醫療協助以確定診斷並給予適當的建議與治療,避免嚴重併發症或是癌症病變的風險。

9旬嬤發燒又嘔吐⋯原來是體內「2顆膽結石」作怪

9旬嬤發燒又嘔吐⋯原來是體內「2顆膽結石」作怪#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位已年過90歲的阿嬤因為發燒、嘔吐就醫,診斷為急性膽囊炎,且進一步檢查後發現阿嬤的膽囊及總膽管各有一顆約1~2公分的結石,醫師為她施行經皮穿肝體外取石術,成功將膽囊內及總膽管之結石全部移除。 8大膽結石症狀 恐因數量和大小不同而異膽結石是常見的疾病,通常是因為膽汁中的膽固醇過多而產生結晶,形成膽結石。膽結石依每位患者的結石數量與大小不同,不一定會有症狀。但若結石卡在膽管,就可能導致以下症狀: 右上腹或上腹疼痛 背痛 右肩痛 噁心嘔吐 黃疸 發燒 畏寒 尿液呈現茶色或淺色糞便 且膽管阻塞,可能導致膽囊發炎、引發劇烈疼痛,恐造成胰臟炎、併發敗血症等嚴重反應,甚至危及生命,目前臨床治療以手術移除膽囊為主。不過由於家屬考量阿嬤年事已高,擔心麻醉風險,而拒絕手術。 肝膽道引流+經皮穿肝體外取石術 精準定位免切膽囊南投醫院放射科醫師蔣咸嘉表示,與家屬討論後決定讓阿嬤接受經皮穿肝膽道引流,先緩解發炎情形,接著再施行經皮穿肝體外取石術。皮穿肝膽道引流是先透過電腦斷層掃描,定位引流位置,再放置引流管將鬱積的膽汁引流出體外。而經皮穿肝體外取石術,則是藉由放射線透視及超音波的引導輔助下,使用針導管經皮穿肝進入膽管,並擴張形成人工膽道廔管,再使用取石網將結石取出。 蔣咸嘉說明,膽結石是相當常見的疾病,其治療方式會依患者的年齡、結石大小、阻塞位置及膽道是否感染等狀況,討論並採取適合的治療方式。因此若出現以上膽結石相關症狀,建議需就診由專科醫師診療,討論合適的治療方式,保障健康。 

長年眩暈、嘔吐苦查無病?可能是「頸椎間退化」作祟

長年眩暈、嘔吐苦查無病?可能是「頸椎間退化」作祟#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長年頸背痠痛、眩暈、嘔吐卻苦尋無原因?「交感型頸椎病」主因為頸椎退化,卻因外顯症狀複雜,常讓患者無法找對醫師看對病!一名69歲婦人幾十年來止痛藥不離身,平時務農常感頸背部非常痠痛,原以為只是過度疲勞,持續吃藥或做復健治療卻未見改善,直到一次眩暈發作,天旋地轉到站不穩、狂吐,做了核磁共振檢查,才證實頸椎椎間盤退化引起的「頸性眩暈」。 久受眩暈、嘔吐所苦 核磁共振才知頸椎退化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簡瑞騰表示,婦人長年受頸背部痠痛、暈吐所苦,四處求醫卻找不到真正病因,直到一次因嚴重暈吐而進行核磁共振檢查,才證實多年病因是頸椎椎間盤退化引起的「頸性眩暈」。 簡瑞騰指出,患者因長年工作或後頸曾受過撞擊、內傷等複雜因素,都可能導致頸椎退化,進而影響日常生活中出現頸痛、背痛、重複抬頭與低頭幾次就會引發眩暈數分鐘等症狀;同時後頸痛延伸兩邊膏肓且心悸、胸悶、喘不過氣,常求醫看遍神經內科、心臟科、胸腔科,檢查腦部、心臟、胸腔都找不出實際病因。 婦人由復健科轉診骨科後,核磁共振發現頸椎5/6、6/7節椎間盤退化,經評估後,先施以「星狀神經節阻斷術」,暫時緩解症狀外;為求根治不再反覆發作,隨即進行切除椎間盤、減壓手術,並植入支架做融合術,術後症狀完全解除,不再眩暈、頭痛、胸悶,讓婦人重拾健康、開心地繼續種田。 頸部交感神經紊亂引全身「非典型」不適症狀頸部交感神經不僅聯繫著人體的多個重要臟器,還調節腦部循環、心血管、五官(眼耳鼻口舌)、呼吸道、胃腸道、皮膚腺體、泌尿系統等,一旦頸椎椎間盤因退化、外傷、或反覆抬頭、低頭的過度動作而「激惹」到周圍的交感神經幹,就可能造成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引發全身上下不舒服,包括頭痛、鼻塞、耳鳴、眩暈、喉嚨異物感(乾咳)、心悸、視力模糊、胸悶、小便困難、腸胃不適等症狀。 簡瑞騰說明,具有以上類似症狀的病人其實非常多,但各科醫師普遍認為頸椎退化只會造成「典型」的運動、感覺神經症狀,如手麻腳麻、四肢無力、走路不穩等,而沒有特別建立起頸椎退化也會造成影響全身性「非典型」交感神經症狀的觀念,即使核磁共振或X光影像上已發現明顯的頸椎退化或錯位,也無法和病人的「非典型症狀」關聯在一起,因而延誤診治,讓病人相當無助。 

吞杏鮑菇卡食道 竟因食道弛緩不能症

吞杏鮑菇卡食道 竟因食道弛緩不能症#嘔吐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70歲陳伯伯有中風病史,近兩年常為吞嚥困難所苦,過年時症狀加劇,食物吃下去不久便吐出,也容易嗆到,急診經X光檢查後,發現有肺炎表現,但因症狀不典型,醫師進一步以胃鏡檢查發現原來有一塊杏鮑菇卡在食道。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黃建文表示,陳伯伯確診為食道弛緩不能症併吸入性肺炎,所幸夾出杏鮑菇後,除以抗生素治療肺炎,並先暫時以鼻胃管進食。吞嚥困難 2年暴瘦20公斤黃建文主任表示,陳伯伯兩年前因吞嚥困難就診,當時研判中風傷及吞嚥神經,故安排至復健科進行吞嚥訓練,但陳伯伯沒有持續復健,兩年來因吞嚥困難暴瘦20公斤,過年時與家人團圓時,發現食物吃下肚後,過沒多久便會吐出,加上容易嗆到,家人察覺狀異緊急送醫。 經胸部X光檢查發現,其X光影像相較兩年前更模糊,但臨床表現與典型中風患者不同,若因中風致使吞嚥、咀嚼神經受損,恐怕連食物都無法吞下去,故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並會診肝膽腸胃科醫師進行胃鏡檢查,發現食道和胃交界處呈現鳥嘴狀,以致於食道充滿食物殘渣。  令人訝異的是,醫師在陳伯伯食道末端夾出一塊完整的杏鮑菇,約3公分,研判是嘔吐的主因。 不易確診 每年20萬人僅1至2人罹患黃建文主任說,食道弛緩不能症發生原因不明,通常每年20萬人僅有1至2人罹患,當患者的下食道括約肌持續性收縮、無法放鬆,就會出現漸進式吞嚥困難,並伴隨胸痛、嘔吐、胃酸逆流、營養不良等症狀,通常從有症狀到確診,平均需要2年時間。 此外吸入性肺炎常見於年長患者,是因外物或液體吸入肺部後所致,因患者吞嚥功能障礙,將口咽部的分泌物反覆吸入肺裡,造成吸入性肺炎,若未能及時治療,恐出現肋膜積水或膿胸的情形。 留意年長者食物選擇和處理 減少吸入性肺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周立偉也指出,吞嚥復健主要目的為提升病人吞嚥進食能力,協助病人找到適合的代償進食方式,以減少吸入性肺炎或其他併發症的發生,並逐漸恢復用口進食。 黃建文主任強調,有吞嚥困難問題的年長者,千萬不可輕忽症狀,除了找出原因外,更要配合醫囑積極治療,在年長者食物的選擇和處理上也應特別留意,才能維護長者及照護者的生活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