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很喜歡戶外活動的女性,因膝關節近來常有疼痛就醫,骨科醫師診斷為,將病患轉診物理治療師;病患表達聽到診斷結果後很沮喪,因為想到自己60歲才剛退休,想要出去旅遊,多做戶外活動享受人生,現在卻覺得人生變黑白。
一位很喜歡戶外活動的女性,因膝關節近來常有疼痛就醫,骨科醫師診斷為,將病患轉診物理治療師;病患表達聽到診斷結果後很沮喪,因為想到自己60歲才剛退休,想要出去旅遊,多做戶外活動享受人生,現在卻覺得人生變黑白。
從事美髮業的54歲葉女士,雙手第二至第五手指末端的兩個關節已經疼痛多年,冬天及下雨前疼痛更為劇烈,而且這幾個關節二側外觀特別突起,摸起來硬硬的,沒有紅也沒有熱,因擔心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因此至奇美醫學中心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陳昭宇門診檢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般人以為骨科疾病就是骨頭本身不適所發生的問題,事實上,許多常見的疾患,竟然與骨科有關聯。以下是一些常見迷思的破解,有相關困擾的人,必須要詳細了解。迷思1:偏頭痛、暈眩等問題不是腦循環就是耳部問題引起的?解說:偏頭痛、暈眩當然是跟頭部有關,但問題不只如此。頭部也分內外,組織還分神經、血管、骨骼關節。這些不適常常跟很多腦部顱骨內外血管神經與頸椎肌肉的問題相關,一樣會造成偏頭痛。醫學上所指的「偏頭痛」具有許多的特徵,而頭痛一邊只是其諸多特徵之一而已。女性的患者要比男性患者多,而亞洲人患者要比白種人少。偏頭痛可以是一種「搏動性」的頭痛,會有像血管搏動的規律性。通常疼痛發生在頭的一邊,也常出現在前額、兩側、頭頂、後頭部,甚至眼眶後方位置。患者經常有噁心、嘔吐的現象,並且還會怕光、怕吵,也常伴隨著許多神經系統的症狀,如:單眼或雙眼的視力模糊、閃爍的光點或線條等。另外,像一側的肢體無力、感覺異常、暈眩等等,這些併發症很像是腦部短暫缺血的症狀,嚴重的話,也有可能造成腦中風。▲圖1-1 偏頭痛造成偏頭痛的原因很多,有遺傳的因素,也有許多誘因會引發症狀,像是壓力大、月經、失眠、吸菸,甚至某些食物也會引發偏頭痛,像味精、酒精等。還包含了頭部一些神經、血管、化學物質的相互作用。當接觸到某些刺激,神經、血管會產生反應造成腦部血管收縮時,就可能造成一些神經性的症狀。頭部的血管擴張時,就產生搏動性的疼痛。另外,顱骨與頸椎關節肌肉的問題,像頸椎退化性關節炎與頭頸部慢性筋膜炎也會造成偏頭痛。此時再生醫學對於修復神經、血管、韌帶與筋膜就有重要影響。迷思2:引起疼痛或手腳發麻的是骨刺,骨刺就是骨頭嗎?照X光一定可以看到?解說:骨刺最常見的原因是骨關節炎或退化性疾病造成的關節損傷。全身可動關節包含脊柱之間的關節軟骨,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磨損,而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和痛風也會損害關節。骨刺經常在關節或肌腱受傷後形成,當身體在骨骼關節韌帶受損時,它會嘗試通過在受傷區域添加骨骼來修復的結果,就是會產生無用甚至有害的骨刺。骨刺的症狀在通過X光檢查尋找疾病之前,病患可能不會意識到自己有骨刺,只有骨刺在壓迫神經、肌腱或身體其他結構引起不適時,才會令患者感覺到受影響的關節疼痛或僵硬。如果骨刺壓迫脊柱神經、手臂或腿部,則會出現無力、麻木或刺痛與肌肉疼痛痙攣。若有腫塊出現在手和手指上也可能是骨刺,此時若繼續鍛鍊受影響的關節,症狀可能會變得更糟。骨刺也可能會斷裂並卡在關節空腔中,這種叫做「游離體」(free body),卡在關節中間會使關節退化、發炎更為嚴重。因此骨刺常常引起疼痛或手腳發麻,但骨刺不只是骨頭,它還包含變肥厚的骨關節韌帶與纖維組織,由於也會圍繞在神經與血管周邊並引起壓迫。▲圖1-2 骨刺生成位置圖一般而言,骨刺在X光下大部分時間是可以看得見的,但韌帶與纖維等軟組織增生伴隨骨刺所造成的壓迫現象,需要核磁共振(MRI)的檢查才能清楚可見。迷思3:骨質疏鬆就是缺鈣嗎?骨泥是水泥嗎?運動就能逆轉骨質疏鬆嗎?解說:骨頭是身體的支架,骨質就是支架的內涵,而骨頭的成分88%是鈣質,12%是膠原蛋白,因此說骨質疏鬆就是缺鈣,此話只對了8成。老人家骨質疏鬆,其實鈣質要補充,蛋白質也要補充。所謂的骨水泥是指能運用在醫療上骨頭損傷與缺損,用於治療補充上,或黏合人工關節與骨頭的材料。醫療用的骨水泥的成分其實有許多,主要分為:可吸收材料或不可吸收材料。可吸收材料骨水泥有鈣質成分或膠原蛋白等,不可吸收材料也有壓克力成分或其他化學合成成分的。由於材料不同特性也不同,用法用途也不同。例如:脊椎壓迫性骨折常使用椎體成型術治療(Vertebroplasty),就是所謂的灌骨水泥。一般會將一種不可吸收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俗稱骨水泥)的醫療壓克力材料注入椎體骨折損傷處,待骨水泥於椎體內硬化後,可使骨折處得到良好的支撐,進而減緩患者的疼痛。但其硬度相較於周邊椎體高出非常多,臨床上會造成臨近上下節椎骨再骨折高達1/3的可能性。再生醫學可以採取含鍶鹽與氫氧磷灰鈣的可吸收促進骨生長物質,再混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達到支撐骨損傷並促骨再生,同時減少骨水泥過硬的問題,並還可以增加操作時骨水泥黏稠度,減少了骨水泥滲出與進入血管的風險。至於運動,絕對可以加強骨質的密度與蛋白質的強度,所以運動也是可以逆轉強化骨質疏鬆的,但要正確的運動才不會造成運動傷害,以免得到反效果。迷思4:脊椎是直的,腰痠背痛是因為脊椎側彎?解說:脊椎是直的、也是彎的,其實脊椎正面是直的,所以從外觀來看,人是左右平衡的。但由於人從出生到發育的過程,會產生一系列的脊椎初級與次級的彎曲變化。從側面來看,人要把頭抬起來要把腰直起來,就產生後彎的角度。而胸椎與骨盆則是向腹側彎曲產生一個空腔,就是我們的胸腔與腹腔。所以,脊椎側面是一個具有生理學健康自然的彎曲型態。脊柱側彎患者脊椎有不正常的脊柱曲線,常會伴隨脊椎旋轉的一種狀況。因此造成脊椎正面呈現S型、C型等的形狀,而非垂直左右平衡。脊柱側彎的原因,可分為結構性及非結構性2種。結構性脊柱側彎症原因在於脊椎本身變形,只有矯正治療脊椎本身才能改善,其中特發性脊柱側彎占80%,通常開始於10到13歲兒童,好發於身體快速發育成長的青少年時期。▲圖1-3 正常脊椎正面直立、左右對稱還有肇因於其他特定病因,例如神經肌肉病變、退化、感染、腫瘤等等。非結構性脊柱側彎症,則是由於姿勢不良、長短腳、骨盆傾斜與肌肉痙攣等原因次發產生脊柱形變,在躺下來時候會消失,故又稱「姿勢性脊柱側彎」或「功能性脊柱側彎症」,只要姿勢不良原因改善了,側彎自然恢復正常。各種肌肉痠痛與姿勢不良會引起姿勢性脊柱側彎,而結構性脊柱側彎症也同樣會造成肌肉痠痛與姿勢不良,因此如何治療脊柱側彎,便首要了解肌肉痠痛姿勢不良的原因與脊柱側彎的本質。迷思5:脊椎滑脫會導致腰部殘廢?解說:所謂脊椎滑脫症是指腰部椎體往前或往後位移,大部份患者因為長期姿勢不良、久坐、重覆性用力彎腰及習慣性駝背,使得腰椎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和小面關節受損退化、不穩定鬆脫,導致腰椎滑脫。也有脊椎滑脫患者是因外力傷害,造成椎弓斷裂或先天脊骨發育不良所導致。脊椎滑脫的病徵在站立和行走的時候,因為重力的關係,椎體不穩定向前或向後滑動,引發腰部的肌肉痠痛,同時,神經也因椎體不穩前後拉扯與關節韌帶不當增生壓迫神經而產生下肢麻痛無法緩解,因此也會造成相當大的痛苦產生所謂的殘障。腰椎側面前彎及後仰的動態X光檢查,可以查明滑脫的部位及不穩定程度。另外還有左右側45度角的腰椎X光檢查,可以看出椎弓是否斷裂,或只是退化而產生鬆脫的小面關節。當病人有神經壓迫症狀時,必須進行核磁共振檢查,來了解神經根受壓迫的部位及嚴重程度。脊椎滑脫症在症狀輕微者可藉保守療法而獲得改善,包含臥床休息去除重力讓背部肌肉鬆弛,加速肌肉復原減少痠痛,再輔以肌肉訓練強化肌肉健康。消炎藥物治療包含非類固醇消炎藥、止痛藥及肌肉鬆弛劑,但藥物常有其副作用造成肝腎胃的損傷並非好的治療方式。復健治療如接受熱療及電療方式,促進肌肉血液循環,也可以緩解痠痛,但常無法持久與根治問題。而外科手術治療用於嚴重的病人,可以獲得比較好的效果來解決問題但有其風險。至於,骨科神經再生醫學,則可以搭配傳統醫學使用,或用於不願手術或無法手術的病患。手術目的是神經減壓,以解除神經壓迫,再以補骨及內固定達成腰椎穩定。再生醫學搭配手術用於幫助補骨促進骨融合與加強神經肌肉萎縮再生。▲圖1-4 脊椎滑脫解剖病理圖(本文摘自/骨科延壽密碼:老而彌堅不是夢,再生醫學掌握自體修復的關鍵!/時報出版)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50歲黃先生是一名上班族,10年前曾診斷罹患僵直性脊椎炎,但因發炎與疼痛狀況較不明顯,偶爾疼痛時才會吃消炎藥止痛。然而今年年初開始,卻發現下背部越來越痛,且連帶全身有多處接骨點也出現腫脹疼痛,不適感持續半年之久,就算吃止痛藥也不見改善;讓他難以入眠、食慾不振,體重因此暴瘦10多公斤,最後連行走都有困難,嚴重影響生活。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20到30歲 嚴重恐脊椎沾黏馬偕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李惠婷表示,僵直性脊椎炎屬自體免疫失調導致的發炎性關節炎,主要發病患者以20到30歲間最為常見。診斷時除了詢問患者症狀及家族病史外,還會搭配抽血及影像X光片檢查,有些患者甚至需要透過核磁共振才能確認椎骨發炎狀況。 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若未定期追蹤治療,發炎與疼痛的狀況會持續加劇,造成關節功能喪失甚至被破壞,嚴重時會造成脊椎沾黏;原本一節節可靈活活動的脊椎關節,沾黏時在X光片上看起來就像一整根竹竿般僵硬,恐大幅影響日常生活的動作,像是轉身、彎腰或是開車,嚴重的患者可能會駝背、身體無法挺直。 李惠婷補充,僵直性脊椎炎除了影響脊椎及周邊關節外,還會產生關節之外的併發症,有部分患者是先在眼科確診虹彩炎後,轉介風濕免疫科,檢查才得知原來是僵直性脊椎炎壓迫所致。生物製劑新選擇 可有效抑制發炎激素目前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方式,第一線會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為主,部分患者也會合併使用口服免疫調節劑,此外亦建議患者搭配運動或是物理治療,可讓治療效果更顯著。若患者對於止痛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發炎與疼痛沒有明顯緩解,可經由醫師評估後,申請使用第二線的生物製劑治療。 李惠婷解釋,生物製劑是透過生物科技研發的蛋白質製劑,用以阻斷疾病發炎激素達到抑制效果,可以在短期內顯著改善患者的疼痛與發炎情況,進而降低關節功能喪失機率,可謂近年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的新選擇。李惠婷呼籲,臨床上的僵直性脊椎炎重視及早治療,能有效減少發展為慢性脊椎發炎的機率,並降低關節功能喪失風險。患者除定期回診追蹤外,平時也應養成良好運動習慣,多做全身性伸展的運動,例如:游泳、瑜珈、伸展操等,能緩解日常生活中的疼痛不適,提升生活品質。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戴口罩、勤洗手防疫不鬆懈,但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卻常面臨卡「關」!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中年女性,若疾病控制未達緩解目標,容易因關節發炎腫痛、動作「卡卡」,不僅脫戴口罩需要更多時間,也難落實洗手完整步驟。48歲蔡女士5年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時,因膝蓋磨損嚴重,骨頭彼此磨擦,入院檢查時卻只被診斷出是退化性關節炎,歷經半年減重10公斤和關節鏡手術,仍不見疼痛改善,驚覺不對勁,轉診至風濕免疫科,進一步抽血檢查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以「疾病緩解」為重! 染疫共病風險降2成以上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在臨床上常用「DAS-28」分數來評估疾病活動度,區別為疾病緩解、低疾病活動度、中疾病活動度與高疾病活動度等4種等級。其中,以「疾病緩解」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應追求的終極目標,使關節不腫痛、體內發炎指數正常,以延緩關節破壞,若未達到緩解,除了身體不適與關節破壞外,也可能造成感染風險、心血管共病、肺病風險增加等。研究也發現,疾病緩解者在新冠肺炎感染後住院與死亡、併發心血管疾病事件與骨鬆性骨折等共病風險,可比高疾病活動度病友減少1.94至2.48倍。9成患者搞不清治療目標 望確定治療成效在防疫期間,有些病友因避免到醫院而中斷治療,直到病況加劇才回診。但臨床觀察,逾9成病友不清楚個人治療目標,多是因評估公式計算過於專業複雜,在缺乏友善且有效的醫病溝通工具情況下,診間醫病問答常無法精準評估,可能影響疾病控制與治療成效。為解決醫病問題及改善評估方式,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病聯盟目前推出評估方便的「1分鐘微笑量表」,將醫學專業量表結合國人生活形態,希望達成有效的醫病溝通、幫助提升治療目標成效。一分鐘微笑量表,幫助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輕鬆自評分類。(圖/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提供)「微笑量表」促醫病溝通 自行評估5大行為病友只要快速圈選幾個項目,包括身體狀況分數、疼痛分數等,並評估是否困難或無法完成「5大生活行為」,包含自行穿衣服、自行起床、舉杯喝水、自行清洗或擦乾身體與在戶外平地上行走,對應至疾病控制的四種表情符號,便可快速了解自己的疾病程度與現況。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執行長蔡長祐說明,每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都該知道自己是哪一類,藉由「1分鐘微笑量表」幫助病友掌握疾病現況。建議每週定期紀錄評估,回診時可與醫師討論期間的變化,醫師也可以在專業評估後即時給予回饋,有助於促進醫病間的溝通和對話,幫助醫師用藥更精準、更多病友治療達標。蔡長祐呼籲,秋冬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季節,預測今年冬天會特別寒冷,加上新冠肺炎疫情伺機而動,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更應重視治療達標。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無法根治,建議善用良好的醫病溝通工具,並配合醫囑、監控疾病活動度與積極治療,達到穩定控制、疾病緩解,以維持良好便利的生活品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 綜合報導)大多數上班族因為工作幾乎都要使用電腦,加上手機不離身,發生手部疼痛的狀況明顯變多,加上疫情期間還需要兼顧打掃、下廚、顧孩子,更誘發了身體各部位的疼痛。近來臨床上常見有肌腱炎、媽媽手、手部的關節炎、腕隧道症候群,尤其網球肘的病例也增多,另外,居家工作長時間坐姿不良,也導致不少肩頸痠痛或下背痛的現象發生。 好發女性指關節發炎、網球肘都很常見超越復健診所復健科醫師繆璇解釋手部疼痛成因,像是「腕隧道症候群」因為神經壓迫而導致手部麻木跟痠痛的疾病,好發於女性,針對某些過度使用手腕的人比較容易發生,譬如運動員、家庭主婦等。至於指關節炎的病例常見為大拇指的掌腕關節炎,因為常提重物、長時間拿手機以大拇指滑動,主要症狀會有僵硬無力、手指彎曲不順和疼痛感。另外,很多人可能聽過「網球肘」,網球肘事實上常找上一般的家庭主婦或電腦工作族群。超越復健診所復健科醫師許承嵐進一步提到,網球肘主要症狀在手肘的外側會有1個疼痛點,並往遠端手指的方向延伸,如果使力姿勢不對或用力過度、不斷重複性使用,如提重物、拖地等家事,都可能造成外側肌腱退化、撕裂、發炎。 透過血小板生長因子促進細胞活化許承嵐醫師表示,急性疼痛期會採取冰敷、服用消炎藥物或貼片來舒緩疼痛,也可以進行熱療、紅外線或超音波、雷射、電療等復健療程,可以舒緩肌肉緊繃、達到減少發炎、組織自行修復的效果,但是需要花上一段時間。對於較嚴重的受傷,或沒有時間長期復健的患者,建議使用血小板增生療法,醫學研究證實,透過血小板生長因子能促進細胞活化和增殖,藉由刺激人體的組織啟動修復機制,來達到組織癒合的效果,縮短復原期。血小板增生療法除可運用在骨科、復健科範疇,也常運用於運動醫學,像最近2020東京奧運中,舉重、體操、柔道、羽球等都是劇烈容易受傷的運動,選手們就能選擇PLT血小板療法。不過許承嵐醫師提醒,血小板增生療法取自於患者本身,若有嚴重的心血管問題、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罹患血液傳染疾病,空腹、生理期間的女性、體重過輕、懷孕中或是產後6個月內患者等,必須經過醫師審慎評估再決定是否適用此項療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老奶奶由家人攙扶進診間,表示腰痛很久,被診斷是骨刺,她的兒子在旁補充,骨科醫師說是腰椎退化性關節炎,由於媽媽年紀大,又有很多慢性病,醫師說不要手術,但復健已經做很久,沒有明顯的改善。大家都聽過膝關節的退化性關節炎,不過很多人並不知道,腰椎也會退化性關節炎!脊椎退化症狀從僵硬 進展為下肢痛或坐骨神經痛在醫學上,將脊椎退化稱為Spondylosis,常見的變化包括:椎間盤高度減低、椎間盤突出、骨刺增生、神經孔狹窄、脊椎狹窄、韌帶鈣化、與脊椎排列改變等,而容易出現的問題包括:椎間盤退化、小關節退化、脊椎狹窄症、脊椎滑脫症。上述的這些變化,會對脊髓和神經構成壓力及刺激,造成導致各種症狀,從輕微的僵硬、活動後的下背痛,逐漸進展為伸延性的下肢痛或坐骨神經痛、腳或足部無力或麻痺,甚至間歇性的跛行。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脊椎的退化性關節炎,在中醫是屬於「痺症」、「腰腿痛」的範疇,主要是歸納為勞力不當、跌撲閃挫、筋脈損傷、腎虧體虛、氣滯血瘀,致使腰部氣血運行不暢或不能濡養經脈所致。中醫的痺症,又會依照症狀及病機來區分,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痺論》提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著痺也。」到了清朝的《類證治裁‧痹癥》進一步說明「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痹非偏受一氣。其風勝者為行痹,風行而不定,如走注之類。寒勝者為痛痹,寒凝則陽氣不行,痛有定處,即痛風。濕勝者為著痹,重著不移,或腫痛,或不仁,濕從土化,痛發肌肉,即麻木也。」把各種風寒濕痺的病因病機做了系統性的論述。在治療上,除了從痺症的觀點來區分外,也會參酌勞損的觀念,隋代太醫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候論•腰背痛諸候》提到:「勞損於腎,動傷經絡,又為風冷所侵,血氣擊搏,故腰痛也。」明朝名醫王肯堂所著的《證治準繩•腰痛》提到:「有風、有濕、有寒、有熱、有挫閃、有瘀血、有滯氣、有痰積,皆標也,腎虛其本也。」,是一個很好的辯證治療方針。減低脊隨及神經根壓力 緩解局部疼痛所以,針對腰椎退化性關節炎的中醫治療,會依照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分型、臨床症狀分類,利用針灸、中藥加以不同調理,另外也會加上補腎強腰類的中藥,可以減低脊隨及神經根的壓力,緩解局部疼痛,改善神經症狀,對腰椎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的腰部痠軟、疼痛、下肢麻痛,有良好治療效果。在搭配針灸及內服中藥治療一段時間之後,老奶奶回診時已經從舉步維艱變成行走如常了,她高興的說:「現在舒服多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