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

未婚懷孕不知情 子宮外孕險奪命

未婚懷孕不知情 子宮外孕險奪命#血壓

苗栗縣一名二十歲林姓女子上週因為腹痛難耐至為恭醫院就診,到院時血壓急速下降導致休克,檢查發現為子宮外孕,體內正在大量出血。經醫師緊急進行腹腔鏡手術在病患腹中取出一個已成形的胚胎,輸血2000西西後撿回一命。所謂的子宮外孕就是指胚胎著床的地方是在子宮以外的地方,原因包括骨盆腔疾病、輸卵管發炎,或是裝有子宮避孕器等。通常子宮外孕的胎兒不會發育成形,但這名患者因子宮外孕的位置在輸卵管出口,空間較大胚胎才會成形甚至有心跳,相當罕見。醫師表示,病患到院時體內出血量高達2600西西,幾乎是全身血液的一半,由於體內大量出血造成休克,院方一度發出病危通知書。經過輸血並將子宮外孕處囊腫剝離、止血、清除血塊及摘除右側輸卵管後,病患情況回穩,但恐影響日後生育能力。由於該名患者可能是因未婚懷孕,並無至婦產科檢查胚胎著床位置是否在子宮內,因此當發生子宮外孕時,強烈的腹痛才讓她驚覺要就醫。醫師提醒,婦女懷孕時一定要定期到婦產科檢查,若有突發性腹痛、不正常出血等都應盡速就醫以排除子宮外孕的風險。

腰圍超標7成血壓異常 當心「小中風」找上門

腰圍超標7成血壓異常 當心「小中風」找上門#血壓

千萬別仗勢年輕忽視身體健康的重要性,最新統計國人腰圍與血壓檢測數據顯示,20歲以上有腰圍過粗問題的人就佔了4成,對此,台北醫學大學署立雙和醫院職業醫學科祝年豐醫師特別提醒,腰圍超標當心「小中風」!醫學上的「短暫性腦缺血中風」(TIA,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俗稱「小中風」(mini-stroke),指腦部血液暫時被阻斷,使腦部某部分無法取得需要的血液與氧氣,與中風(stroke)的差別在於,並不會對腦部造成永久性傷害,常見徵狀有手腳或臉部突然發麻無力、眼睛視力突然模糊、突然不明原因頭痛,根據統計發現小中風患者日後發生中風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10倍。國外最新醫學論文亦指出「腰圍」與「血壓」是TIA症狀的重要危險因子,國民健康局研究也發現「台灣地區65歲以上,每12人就有1人發生過小中風,把年齡降至40歲以上來看,平均9人就有1人發生過小中風。」國人腰圍與血壓檢測數據顯示,國人邁入40歲,腰圍超標後血壓異常的比例高達七成,祝年豐醫師呼籲民眾應正視腰圍超標所帶來的健康威脅,並透過定期測量並維持腰圍,男性不超過90公分,女性不超過80公分。

炎夏蚊蟲多「三不措施」掃蕩病媒蚊大作戰!

炎夏蚊蟲多「三不措施」掃蕩病媒蚊大作戰!#血壓

炎夏到來蚊蟲多,很多民眾被蚊子叮咬後怕染上登革熱。登革熱目前無特效藥亦無疫苗,清除病媒蚊孳生源是唯一的防治方法且要靠社區民眾一起來,才能有效預防登革熱發生。南港區健康服務中心林莉茹主任提醒民眾,落實「不讓斑蚊繁殖」、「不讓斑蚊進屋」、「不讓斑蚊叮咬」的三不措施,有效對抗病媒蚊。在台灣散播登革熱病毒的蚊子是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北部多為白線斑蚊,蚊子幼蟲(孑孓)主要孳生於積水容器內,長大後雌蚊白天吸食動物血,如吸到登革熱患者血液後再叮咬健康人,就會傳播登革熱。典型登革熱患者會出現高燒、肌肉及關節、後眼窩痛及發疹,死亡率小於1%,另一種出血性登革熱死亡率可達50%,因無特效藥,如發生休克要盡速就醫。登革熱防治「三不措施」「不讓斑蚊繁殖」:清除病媒蚊孳生源(空瓶、空罐、廢輪胎)、裝飾容器(花瓶、花盆、水盤等),每週刷洗並換水1次。儲水容器(貯水桶、水缸、水泥槽等)不用時倒置。 「不讓斑蚊進屋」:設置紗窗、紗門,必要時噴灑殺蟲劑或點燃蚊香驅蚊。「不讓斑蚊叮咬」:避免每天早上9時~10時及下午4~5時到戶外公共場所之樹蔭、草叢、涼亭等陰暗處逗留、著淡色長袖衣褲、裸露處塗忌避劑、午睡時掛蚊帳等。南港區健康服務中心林莉茹主任表示為維護社區居民健康,與南港區各里辦公處合作,每月主動於社區進行登革熱病媒蚊調查,協助民眾清理戶外相關積水容器。為擴大居民認識及防治登革熱,即日起招募蟲蟲特攻隊志工,於6月辦理「新「里」貌運動 社區蚊蟲孳生源掃蕩大作戰」研習,培訓後深入社區進行掃盪病媒蚊大作戰。課程內容包含登革熱防治四大重點與行動策略:辨識鄰里孳生源,如菜園中水桶、回收業之瓶罐、老舊社區防火巷及水溝。團結力量大,樓上揪樓下鬥陣清除孳生源。資源回收容器減量,清除孳生源變成再生黃金。認識傳染病防治法規,維護自身職責與民眾權益。讓市容更乾淨整齊,促進環境永續。歡迎民眾報名參加蟲蟲志工研習,相關登革熱防治資訊請洽電聯繫:(02)2782-5220轉108。

肥胖兒童的血壓、血糖、血脂異常比率是正常兒童的2倍!

肥胖兒童的血壓、血糖、血脂異常比率是正常兒童的2倍!#血壓

自懷抱著寶貝幼小身軀的瞬間,您便決定一生守護那純真美好的笑容,於是盡心力為寶貝規劃未來,快樂地享受甜蜜的負擔,只因他(她)是您的親親寶貝。然而,「三高」可能已悄悄地攻破您嚴密的防線!根據研究顯示,體重過重及肥胖兒童,其血壓、血糖、血脂異常比率幾乎為正常體重兒童者的2倍,未來將提早當上各種慢性疾病的候選人。國民健康局於98年委託辦理「兒童肥胖之家庭因素研究」,以立意取樣選取小學8所及幼稚園16所,研究對象為幼稚園大班及小學二、四、五及六年級全部學童,實際參加理學檢查人數共計6,480位,接受血液檢測人數為713位。結果顯示,過重及肥胖兒童血壓異常比率為20.0%,體重正常兒童則為12.7%,此外,過重及肥胖兒童血脂異常比率為23.5%、血糖異常比率為13.6%,皆比體重正常兒童的14.4%及7.7%高出許多。研究指出,良好的體重控制可有效改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同時也大幅度降低罹患慢性病的風險。各位家長可參照「行政院衛生署兒童及青少年肥胖定義」,依性別及年齡,得知寶貝的體重是否在正常範圍內。脂肪不是一天所養成的,肥胖的形成與飲食習慣及運動等生活習慣有密切關連,高熱量低營養的飲食內容及缺乏運動的靜態生活,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路上三步一間的炸雞攤、飲料店是孩子擋不住的誘惑;放學後轉往安親班、補習班或是在電視、電腦前消磨至就寢,造成身體活動量相當不足,這樣高油、高糖、高鹽的飲食再加上靜態生活,肥胖很容易在孩子身上種下病根。為了國家未來主人翁的健康,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邱局長淑媞呼籲,父母該以身作則,陪伴孩子養成健康生活型態,透過聰明吃、快樂動,教導小孩學習選擇健康飲食,在日常生活中增加身體活動量,讓寶貝能快樂成長。國民健康局提供您「親親寶貝健康小秘訣」,一起與孩子創造美好健康的未來:每天「一」抱抱,親親不可少,維持與寶貝的親密關係。看電視、打電腦、玩電動每天不超過「2」小時。每天累積運動「3」0分,動態生活好happy。「四」不一沒有:不喝含糖飲料、不吃油炸食物、不吃太鹹的食物、不吃宵夜,就沒有肥胖帶來的煩惱。天天「五」蔬果,疾病不找我。「六」類食物均衡吃,健康長大不煩惱。放假全家郊遊「去」,戶外活動好體力。每天睡滿「8」小時,頭腦清醒身體好。避免「久」坐,晚飯後與孩子散步談心,家人更貼心。健康生活創造「十」全「十」美的未來。國民健康局推動「健康100 臺灣動起來」健康體重管理計畫,號召全國民眾一起揪團,學習正確的減重方式及維持健康體重,遠離三高及慢性疾病。歡迎家長與孩子一同參加,共同學習如何「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選擇健康的食物,養成動態生活習慣,為國家未來主人翁預約一個健康的未來。延伸閱讀「兒童及青少年肥胖定義對照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178

國內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 你是其中一位嗎?

國內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 你是其中一位嗎?#血壓

民眾可能知道一旦罹患慢性腎臟病後,若病情控制不良,將來可能需要洗腎!可是您可能不知道慢性腎臟病也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調查顯示,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惟,值得欣慰得是依據腎臟醫學會透析登錄資料:國內洗腎發生率於2006年起已逐年下降, 2008年與2007年比較,下降高達8.8%。另,洗腎盛行率之年增加率,亦從2005年的5.1%下降至2008年的1.2%,顯示透過發生率的降低,洗腎人數之成長已經趨緩。行政院衛生署邱文達署長在世界腎臟日前夕特別呼籲全國民眾重視慢性腎臟病防治,並提醒慢性腎臟病患,應做好三高之控制,以及減少鹽分攝取、維持理想體重及規律運動,以避免後續心臟疾病及洗腎之發生,才能「護腎安心」過一生,持續降低洗腎發生率!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10年完成之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15歲以上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合併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心臟疾病的比率,分別是36.6%、32.3%、17.3%%及12.9%,比一般民眾罹患高血壓(15.0%)、高血脂(15.6%)、糖尿病(5.8%)、心臟疾病(4.6%)之比率高出2~3倍。依據99年健康局委託之研究分析發現:慢性腎臟病患合併高血壓之醫療費用,為單純慢性腎臟病患之1.45倍;合併高血脂、糖尿病之醫療費用分別為單純慢性腎臟病患之1.28倍及1.15倍,顯見已經罹患慢性腎臟病之民眾平日更需要注意自己三高之控制。但是,這群患有慢性腎臟病之民眾,是否會因此而做好自我健康照護呢?前述健康局調查顯示近6成的腎臟病患者沒有注意量血壓,近7成的患者沒有注意測血糖,6成5的患者沒有注意測膽固醇,而飲食上有採行低鹽飲食比例的不到一半。另外在吸菸方面,仍有2成的慢性腎臟病患者每天在吸菸,與一般民眾之吸菸率(21.4%)無異。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指出,上述數據顯示腎臟病患者忽略了高血壓、高血糖與吸菸對腎臟的傷害,其採取自我保健的情況,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今天(3/10)為2011年的世界腎臟日,今年宣導主題為「護腎保心(Protect Your Kidneys and Save Your Heart)」,提醒民眾重視慢性腎臟病預防及慢性腎臟病患者注意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指出,為配合今年的「世界腎臟日(World Kidney Day)」,健康局結合台灣腎臟醫學會與各縣市衛生局,以及長期關心腎臟健康議題的民間團體與醫療院所,將於3月份辦理23場「愛腎護腎」宣導講座,並假台北市、新竹市、彰化縣、台中市、嘉義市、臺南市、高雄縣、花蓮縣等8個縣市,同步舉辦10場「愛腎護腎 腎利人生」園遊會,規劃健康檢測區、衛教海報區及健康美食區,提供腎臟保健知識及免費腎臟健檢服務,還有機會參加有獎徵答、摸彩、園遊會闖關遊戲,歡迎民眾共襄盛舉,踴躍參加。延伸閱讀「慢性腎臟病盛行率」: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034

我國腎臟透析病患 發生率及盛行率世界最高

我國腎臟透析病患 發生率及盛行率世界最高#血壓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臺灣腎臟醫學會於2011年3月13日(星期日)下午2時~5時假臺北市信義區香堤大道舉辦2011世界腎臟病日「愛腎護腎 腎利人生」園遊會。今年活動主題為「齊保腎 同護心」,衛生局希望市民能夠從活動中建立正確腎臟病防治觀念,預防三高三檢不漏,以及控制血壓、血糖可以預防腎臟病,建立七大法寶以做好自身腎臟保健。活動現場有腎臟保健、闖關拿獎品、有獎問答及摸彩活動,歡迎大家共襄盛舉。在台灣,腎炎、腎症候群及腎性病變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顯示,國人慢性腎臟病的盛行率是11.3%,推估全國約有2百多萬名患者。近年來慢性腎衰竭病患在醫療照護上,因透析治療水準與照護品質的進步,降低透析死亡率,延長病患存活率,卻使得近年來台灣地區接受透析治療的患者人數逐年提高,致醫療支出大幅增加。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透析病患登錄資料庫顯示,至民國97年12月31日止台灣地區共有53,242名末期腎衰竭病患(ESRD)正接受長期透析治療,盛行率為每百萬人口2,311人。97年全年新進入長期透析患者有8,838人,發生率為每百萬人口384人。每年新增透析病患成長率約為6%,導致臺灣透析病患將突破6萬人,消耗健保預算3百多億。依據美國腎臟登錄系統(USRDS) 2009年報,我國之2007年透析病患發生率及盛行率上升仍為世界第一。根據國民健康局「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顯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者(簡稱三高)罹患腎臟病之發生率及危險性均顯著增加,分別為非三高患者的1.66倍、2.35倍及1.58倍,顯示高血壓、糖尿病人,若血壓、血糖沒有控制好,容易引起腎臟病。因此,中老年人除控制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病情之外,應避免不當藥物對腎臟的傷害,共同迎接腎利人生。國民健康局提出「護腎33-預防3高、3檢不漏」口號,呼籲三高族群應定期進行3項檢查-驗血、驗尿、量血壓,作好慢性疾病保健,可預防腎臟病的發生或疾病病情的惡化;及用藥的「五不原則」口號:不聽別人推薦的藥。不信神奇療效的藥。不買地攤、夜市、遊覽車上所販賣的藥。不吃別人贈送的藥。不推薦藥給別人。提醒大家安全用藥!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提升民眾對腎臟病之認知以及有效預防腎臟病之發生,在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皆有辦理社區尿液篩檢篩檢及腎臟病相關講座,歡迎民眾踴躍參加,相關活動詳情請至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外縣市02-2720-8889)轉1804洽詢或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查詢。延伸閱讀「七大法寶」: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024

牢記辨別中風四步驟,把握黃金急救3小時

牢記辨別中風四步驟,把握黃金急救3小時#血壓

日前有媒體披露中風放血急救 不如趕快送醫事件!中風為國人十大死因之第3名,98年國人因腦血管疾病死亡人數達1萬383人,亦即每天有28人因腦血管疾病死亡!行政院衛生署邱文達署長特別呼籲,民眾一旦發生中風,應即刻送醫,尋求正規的醫師診治,把握「黃金急救3小時」!依據國民健康局、國家衛生研究院及前管制藥品管理局於94年度共同辦理之「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中風民眾中有7成5會留下後遺症。對於發生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若能於發生後3小時內給予血栓溶解劑靜脈注射治療,將可有效減少中風導致之殘障。然而,依據健康局委託台灣腦中風學會執行之「全國中風登錄網絡建立計畫」所收集之4萬5千多名中風個案資料分析發現,僅有約3成的缺血性中風病患於發作後能在2小時內到院。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提醒民眾牢記 FAST 辨別中風四步驟:「F」就是FACE,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對稱。「A」就是ARM,請患者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S」就是SPEECH,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當三者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就要趕快送醫。「T」就是TIME,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同時今天氣象報告指出,已有一波冷氣團報到!氣溫下降、天氣變冷易造成血管收縮、血壓上升,提醒民眾在寒冷的天氣要注意保暖,尤其是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以及肥胖、有吸菸習慣、缺少運動、有家族遺傳的腦中風高危險族群,在冷氣團報到這幾天,避免太早出門,最好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後再出門運動;並建議結伴運動,且運動前要先暖身,若運動中有任何不舒適現象,例如頭暈、胸痛、心悸、盜汗等情形時,應立即停止運動。而除了注意天氣劇烈變化外,亦需避免因天冷而大吃大喝,或是情緒起伏太大等情形,以免造成血壓升高,誘發心絞痛、心肌梗塞或中風之發生。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

氣溫驟降易造成心臟衰竭 醫師提供強心秘訣

氣溫驟降易造成心臟衰竭 醫師提供強心秘訣#血壓

依行政院衛生署死因統計顯示,心臟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腦血管疾病則居第三位。研究調查也發現,國內六十歲以上老人,幾乎半數的血壓都超過正常值,而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更是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患有心臟疾病。署立基隆醫院許振榮副院長表示,隨著心肌梗塞後病人的存活率與高血壓患者的增加,心臟衰竭的發病率與罹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對心臟衰竭病患來說,若沒有良好的自我照顧,生活上常需面臨呼吸困難與活動功能受限,使得疾病預後每況愈下,對生活品質的干擾極為顯著。因此,心臟復健就顯得相當重要了。根據美國心肺復健協會的研究結果也顯示,以規律運動的心臟復健計畫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所造成的症狀,對於患者的血脂肪及吸菸情形、體重等都能獲得改善,並可降低整體死亡率達25%。由此可知,心臟復健對於心血管患者健康的重要性。然而,這些心臟血管疾病的患者雖然常常被提醒說要規律運動,但到底應該如何進行運動呢?要怎麼做才會有效呢?甚至做了運動以後會不會讓心臟沒有辦法負荷呢?會不會有危險呢?復健科許振榮副院長提到:「心臟疾病復健」的概念就是以運動訓練為主軸,在接受心肺功能檢查評估後根據檢查結果和目標,為個人量身訂作安全而有效的運動計畫,來改善心肺耐力和心血管的危險因子。許振榮副院長解釋,心臟復健適用於接受心導管治療、冠狀動脈手術後及心臟移植後這三類患者,在心臟復建治療的過程中也會有物理治療師在旁協助指導,並有持續心跳、血壓、心電圖、和血氧飽和濃度監測,來確保運動安全。經過持續復健後,也可以讓患者體會運動當時身體的各種變化及反應,讓患者在沒有儀器的輔助下掌握適當的運動量。許振榮說明,對於比較沒有辦法到醫院來做復健的患者,建議可從事如散步、快走、慢跑等耐力型的運動,但要注意運動時的強度以有點喘又不太喘,最好能從容的唱歌或對話作為準則,每次運動以30~50分鐘為主,每週約3~5次。同時,也要特別注意運動時,一開始的暖身運動和最後的緩和運動都不可以省略,避免造成意外傷害或因為突然剎車急停引發心律不整及其他心臟方面的問題。另外,針對冬天一波波的寒流到來,氣溫驟降,署立基隆醫院許振榮副院長也要提醒民眾,對於患有慢性病患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病史民眾,因血管彈性會比較差,面對溫度的改變,血管收縮、擴張的調節能力也不好,必須多加留意加強注意保暖及規則服藥,減少因血管收縮導致冠狀動脈阻塞,而引發心肌梗塞、腦部血管阻塞引發腦中風。延伸閱讀「十大死因排名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76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