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

小細節易影響血壓值 天天量血壓最好

小細節易影響血壓值 天天量血壓最好#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一名原住民的林媽媽,原住在花蓮山上老家,但兩年前中風,生活起居需要有人照顧。二女兒將媽媽接到基隆方便照顧。女兒時常怪媽媽:「突然暈倒了,自己住在山上也不會有別人照顧得好,都不知道血壓有高!」,血壓不正常,不會有明顯的感覺,是許多人容易忽視的健康問題。基隆市中正區衛生所代理主任陳秋芳表示,養成天天量血壓的習慣,才能掌握血壓狀況。根據「美國心臟醫學會」的建議,測量血壓時的正確姿勢是:手肘彎曲的高度應與心臟處於同一水平。經測試手臂姿勢對量出來的血壓值有些影響,手臂「平行」所量得的血壓,比起手臂「垂直」的血壓,平均高出10%;而在手臂平行時,可以測得高血壓傾向的人有41%;手臂垂直時,測得高血壓傾向的人僅22%,兩者相差近一倍,可見手臂姿勢對血壓值的影響,不容輕忽。血壓的狀況會根據不同的測量因素而有變化,在同一手臂位置,躺著測量的血壓,則比站姿、坐姿都稍低。一般而言,只要臂動脈與心臟同一水平,且身體處於放鬆的狀態下,測得的血壓應即是正確血壓;要正確量出血壓,身體放鬆、肌肉不能用力是重要的原則,所以,躺著時,全身放鬆,測得的血壓自然會比站姿、坐姿的結果低,卻也最標準;如果能將血壓計放床邊,養成每天早上起床前量血壓的習慣,就可測量到最標準的血壓。更要注意的是,左右手量的血壓常會不同,大部分的人右手血壓會比左手血壓高,但兩者差異多在20毫米汞柱間;初次量血壓時,最好兩手都測量,然後再選擇數值較高的手,作為往後量血壓的基準,以方便追蹤比較。量血壓時,除了身體放鬆,心情也應放鬆。避免緊張焦慮、跑跳 後、趕時間、抽菸、喝咖啡或茶,原則上,無論量血壓前在做什麼,儘可能先休息5分鐘再測量,測量出來的血壓會準確些。如果家中沒有血壓計可量測,社區關懷據點及社區藥局等設有血壓站,民眾可多加利用,發現有血壓異常時,可及時就醫診斷。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呼籲民眾要遠離高血壓及其共存病症的威脅,大家應從健康的生活調適做起並養成天天量血壓的好習慣。由於三高長期對於心血管持續性的傷害,控制血壓首重少吃鹽,每天鹽份攝取量勿超過 6公克。其次是不抽菸、飲酒勿過量,再者要健康減重,身體質量指數(BMI)維持在18~24之間。另外,每人每天至少要攝取3份蔬菜與2份水果並少吃含高膽固醇的食物。而且要持續地每週5天,每天30分鐘的有氧運動。

高血壓併發症多 南市籲民眾重視血壓

高血壓併發症多 南市籲民眾重視血壓#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依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99年國人十大死亡原因依序為癌症、心臟病、腦血管疾病、肺炎、糖尿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高血壓性疾病和腎炎、腎徵候群及腎病變。在前十大死因中,與高血壓相關疾病者即高達5成,其中除了包括心血管疾病外,糖尿病、腎臟病和高血壓也存在極高的共存病症。今年世界高血壓日(5月17日)之宣導主題為「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血壓」。所以,要遠離高血壓及其共存病症的威脅並提升高血壓控制率,大家應從健康的生活調適做起並養成天天量血壓的好習慣。首先,控制血壓首重少吃鹽,每天鹽份攝取量勿超過 6公克。其次就是不抽菸、飲酒勿過量,小酌閒飲致趣,酗酒則有害身心。再者要健康減重,身體質量指數(BMI)維持在18~24之間。另外,每人每天至少要攝取3份蔬菜與2份水果並少吃含高膽固醇的食物。而且要持續地每週5天,每天30分鐘的有氧運動。 此外,台南市衛生局更是提醒民眾,要養成天天量血壓的好習慣。民眾若居家沒有血壓計可量測,本市各區衛生所、社區關懷據點及社區藥局設有血壓站提供民眾前往量測血壓,一旦發現有血壓異常,應就近至醫療院所諮詢醫師相關意見。

遠離腎臟病 血糖、血壓要控制好

遠離腎臟病 血糖、血壓要控制好#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民國100年「健康行為危險因子監測系統」電話訪問調查16,985名18歲以上成人顯示,國內18歲以上民眾約七成正確答對「有糖尿病的人,若血糖沒有控制好,後來會容易引起腎臟病」,其中糖尿病患者答對率可高達83.1%;但是在「有高血壓的人,若血壓沒有控制好,後來會容易引起腎臟病」認知方面,國內18歲以上民眾正確答對的比例則不到四成,因此有3成民眾不知「血糖未控制好易引起腎臟病」、6成民眾不知「血壓未控制好易引起腎臟病」。 腎臟是由許多腎絲球與腎元所組成,含豐富的微血管,如果血壓、血糖或血脂控制不好,會造成血管壁傷害及病變。血壓若未控制好,身體處在高血壓狀態時,腎臟無法有效過濾身體的廢物,將導致腎臟病發生,而身體處在高血糖狀態時,也將導致腎絲球硬化及腎元破壞。所以呼籲民眾要重視慢性腎臟病防治,患有三高(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的民眾,應做好三高控制,定期抽血檢驗腎功能,降低病情控制不良對腎臟之危害。 中央健保局在100年8月1日起成人預防保健檢查,除維持肌酸酐與蛋白尿篩檢項目外,另新增腎絲球過濾率(eGFR)之計算,期能早期發現腎功能異常之民眾,而馬公市第二衛生所也提醒民眾,中央健保局所提供40歲以上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40至64歲每3年檢查1次,65歲以上每年1次,民眾可利用星期一至星期五早上空腹來做檢查,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兩臂血壓差過大 罹心血管疾病風險增

兩臂血壓差過大 罹心血管疾病風險增#血壓

根據《每日郵報》(Dailymail)報導指出,有醫師觀察28份病例報告後發現一個結論,雙手手臂收縮壓差超過15毫米汞柱(mmHg)或以上,是血管硬化或狹窄的徵兆,這樣的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2.5倍。而這份研究報告,已被發表在國際知名《手術刀》(The Lancet)期刊上。研究領導人,艾塞斯特大學(Exeter University)克拉克(Christopher Clark)博士解釋,當一隻手臂的收縮壓小於另一隻手臂,代表低血壓的那隻手臂血流量不足,造成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提高了2.5倍。此外,如果因此影響到大腦的血流量,那麼中風的機率也提高了1.5倍。克拉克博士表示,雙臂血壓的差異,是重大疾病早期的徵兆,必須做更進一步的檢查,再針對檢查結果給予抗血栓的藥物或進行生活型態的改變。研究人員亦建議,即使沒有高血壓病史的民眾,也應該養成規律測量血壓的習慣,且要同時測量兩隻手臂,將血壓數值記錄比較。※圖為量測血壓的示意照,翻攝自dailymail.co.uk。

吃素真的會導致中風嗎?

吃素真的會導致中風嗎?#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去年底媒體引述一篇未經科學期刊審核發表的報告,報導「素食者膽固醇較低,會易引起中風」後,「台灣素食營養學會」向該計劃主持人溫啟邦教授請教,溫教授表示,他的研究是指中風可能因膽固醇過低,不代表是吃素造成的,提醒勿斷章取義。溫教授提醒:「5萬個低膽固醇者,只有 69人死於出血性中風,機率僅千分之一,非常非常低。」媒體報導「每3人就有1人中風,每15人就有1人死於中風」,但其中包含高膽固醇引起的阻塞型中風,並沒有被寫出來;反之卻把吃素和菸、酒、高血壓、肥胖列為5大中風因子,這是有所偏誤的,因為其他因子都已有許多科學證實,但尚未有科學證據顯示素食與中風的關聯。尤其素食者飲食差很大,有的只吃垃圾食物,有的卻吃得健康,不可能只問 「是否吃素?」就能預測中風,這和 「是否抽菸或喝酒?」是完全不同的。 媒體也報導膽固醇要維持在200~300 mg/dL間,反之,美國心臟醫學會建議總膽固醇不超過 200mg/dL,若數據是以單一研究下定論,恐生誤導!若真把膽固醇吃那麼高,很可能因血管阻塞產生心臟病或中風。低膽固醇是否是造成中風的主因,有待更多研究確認,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在2006年發表一篇追蹤70萬人的的研究,發現高膽固醇會提高心血管疾病與阻塞性中風,而出血性中風只有在低膽固醇加上「高血壓及喝酒」的狀況下才產生。所以低膽固醇者,只要沒有高血壓及喝酒,中風率並無特偏高。健康的人可由肝製造膽固醇,不需靠吃動物食品。肝臟所製造的膽固醇相當可觀,因此,目前效果最好的降膽固醇的藥物是透過抑制肝製造膽固醇而達到效果的, 膽固醇過低的可能原因包括: 肝功能失調 (因此無法製造膽固醇)、消化不良、癌症,過量吃降膽固醇藥物也有可能。所以無論吃素或吃葷,多運動和維持正常血壓才是預防之道。(資料提供/台灣素食營養學會)

北市雲端醫療照護開跑 7千老人受惠

北市雲端醫療照護開跑 7千老人受惠#血壓

為了能夠照顧更多人的健康,最近台北市衛生局開始推廣雲端照護系統,希望能透過遠距照護,幫助更多的老年人。北市衛生局副局長陳正誠表示,衛生局、資訊處、社會局及法規會等台北市政府各處室,最近合作發展出雲端健康照護系統,希望能夠透過這套系統,幫忙照護獨居老人或其他民眾,可以讓他們在家自己量測血壓、血糖、心跳及體溫等生理值,再傳輸到建置於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的電腦主機存檔處理並監測。但是這樣的雲端照護系統一開始被認為很麻煩,但是隨著越來越多老人家的好評,逐漸讓更多人能夠接受。其中有一位譚爺爺,一個人住在出租的小套房,生活需要仰賴低收入戶和老人津貼;今年透過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參加了「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該中心的護理師侯慧芳表示,沒有雲端系統之前,訪視員每兩個月會去探望譚爺爺,如果譚爺爺不舒服需要自己打電話,護理人員才知道譚爺爺不舒服,但是有了這項服務,譚爺爺一有異狀,聯醫就會馬上通知健康服務中心,甚至是派救護車即時回應,降低風險。陳正誠表示,到今年12月25日為止,台北市一共設置541個遠距照護站,分散在居家、社區、長照機構及職場,服務了超過7467名民眾,其中有484人是獨居老人。陳正誠更表示,等這套雲端系統運作更順利的時候,未來將會擴大實施,像是之前常常傳出公車司機心肌梗塞,如果可以透過這套系統,隨時掌握司機的血壓、心跳等,一旦發現司機身體的異常狀況,就可以立即通知對方,避免司機突然倒下危及行車安全。

急性青光眼當高血壓 老婦人失明

急性青光眼當高血壓 老婦人失明#血壓

有一位80多歲的老婦人,因為頭痛、血壓飆高、腹瀉到急診室求診,醫師認為是高血壓,但是在急診室躺了三天卻沒有好轉,於是轉送到三軍總醫院,三總醫師發現到婦人眼壓不斷上升、視力越來越模糊,斷定婦人罹患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但是因為眼壓升高持續時間過長,最後還是造成失明。(圖片為青光眼看到的影像模擬,翻攝自維基百科,作者為美國National Eye Institute。)三軍總醫院青光眼科主任呂大文指出,青光眼可分為隅角開放性與閉鎖性青光眼;開放性屬慢性青光眼,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好發在歐美人士;閉鎖性青光眼屬急性,突然發生,症狀包括眼睛脹痛、視力模糊、眼壓高及頭痛劇烈等,好發在亞洲人,治療方式以雷射為主。為什麼青光眼會出現腹瀉、頭痛、血壓高呢?呂大文醫師解釋,當青光眼發作時,眼壓會從原本正常的20,飆升至50、60,進而影響了交感神經的運作,而交感神經會連結到內臟的神經,所以會出現類似腸胃炎等症狀,因此如果病患突然頭痛、腹瀉、血壓增高,就應提高警覺,進一步檢查是否為急性青光眼。呂大文醫師提醒民眾,一般來說,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在秋冬最容易發生,高危險群多為女性、年紀大於60歲、身高小於160公分、遠視100度到400度,如果這4個條件都符合,又突然發生不明原因頭痛,就應該要注意是否為急性青光眼患者,如果疑似是急性青光眼患者,就需要趕快治療,否則就會像上述老太太一樣,造成失明的遺憾。

身體質量指數超標 你的心受得了嗎?

身體質量指數超標 你的心受得了嗎?#血壓

針對國民健康局於2002年完成的「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盛行率調查」6,600名15歲以上個案,於5年後(2007年)追蹤發現,體重過重及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24)但無心臟病之民眾,每1千人會有68.4人發生心臟病!但如果這群體重過重及肥胖的民眾能夠減輕體重,將BMI下降至正常範圍,就可以減少23.3%的人發生心臟病。上述追蹤調查顯示,體重過重及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24)造成心臟病發生的可歸因危險達3成,亦即表示15歲以上體重過重及肥胖的國人發生心臟病的原因有3成是因過重及肥胖所造成的。肥胖是一個世界性的議題,依據國民健康局98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20歲以上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為42.7%(男性:51.8%,女性:33.5%);其中20~64歲過重及肥胖者中,只有將近3成(27.9%)執行減重,近半數 (44.5%)沒有做任何體重控制,尤以男性較為明顯,而沒有做任何體重控制的百分比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另對於已經患有心臟病之民眾,是否會因此而進行體重控制呢?根據前項調查結果顯示,20~64歲有過重及肥胖情形之心臟病民眾,採取控制體重者僅有6成多,仍有進步的空間。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已被證實是控制體重的有效方式,98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有四分之三民眾以飲食自我控制為主要方法,半數以上民眾透過多運動來控制體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