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暖

燒炭喝酒抗寒取暖?NG行為毋湯喔!

燒炭喝酒抗寒取暖?NG行為毋湯喔!#保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全台急凍,各縣市猝死、中風、車禍,取暖不當造成火警、燒燙傷及一氧化碳中毒等事件層出不窮;民眾為了達到抗寒目的,選擇各種方式保暖、取暖;但是,警消、醫師警告,不當抗寒取暖的NG行為,反而容易被高溫燙傷、低溫燙傷,甚至引發火警而造成憾事。 抗寒取暖方式除傳統燒炭外,還有橡膠熱水袋、不鏽鋼水龜、煤油懷爐、電暖爐、電暖扇、電熱毯、電熱水袋、暖暖包、暖暖蛋等,甚至有些民眾獨闢蹊徑,用吹風機、喝酒等方式取暖。 糖尿病患用暖暖包、臥床病人躺電熱毯 慎防低溫燙傷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暨重症醫學部副主任謝貝尤醫師表示,常見保暖的NG行為包括在密閉空間下燒炭、點蠟燭,可能就會造成一氧化碳中毒,也因為有明火,也會很容易造成火災;一般認為喝酒好像可以暖身,但其實也不是很適當,喝酒會讓身體發熱是因為皮膚的微血管會充血,但其實血液是離開身體器官的,反而會讓核心體溫下降,可能甚至造成低體溫,尤其是在外喝酒宿醉,反而會更危險。 使用電器產品如電毯、暖爐或暖暖蛋,長時間接觸皮膚,也有可能會燙傷,尤其是老人家、嬰幼兒表達能力不好,或是糖尿病患神經病變,對於冷熱感覺比較不敏感,也有可能這樣長時間的接觸,造成燙傷而不自知,而中風患者無力翻身,躺電熱毯也是長時間接觸,也會造成低溫燙傷。 坊間較常見民眾用暖暖包取暖,謝貝尤提醒,拆開後輕輕搖晃,讓裡面化學物質起作用,使用時儘量避免長時間接觸皮膚,可在外層包一層毛巾或厚布再使用,可以放在口袋裡,睡覺時別放在被子裡面,避免忘記而造成長時間的低溫燙傷。早上起床先暖身 披件保暖衣物再離開被窩暖暖包、熱水袋這種看似沒有殺傷力的發熱器具,其實一樣會造成低溫燙傷,大約45℃以上溫度,長時間接觸半小時以上,就可能會有燙傷的情形;另泡澡機、泡腳機,就可能會有「溫水煮青蛙」的情況,所以務必要小心。冬天泡湯也要注意時間不要太久、適時的補充水分,避免體液流失太多,不然可能會有暈眩症、姿勢性低血壓而暈倒的情形。 老人、心血管疾病及三高族群起床應先暖身,或穿一件比較保暖的衣物,再從被窩裡出來,也可以考慮戴帽子、圍圍巾,或是穿比較高領的衣服,避免氣管、血管容易收縮引起不適,一些機能性衣物,像是發熱衣、羽絨衣或羊毛衣,都可以考慮做多層次的穿搭,比較保暖的效果;手腳容易冰冷的人,可以戴手套、穿比較厚的襪子。 

實在太冷了!女半夜嚴重抽筋肌肉拉傷

實在太冷了!女半夜嚴重抽筋肌肉拉傷#保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氣溫驟降,29歲的王小姐穿著短袖睡衣褲入睡後,半夜嚴重腳抽筋,原本以為是一般抽筋,自行按摩舒緩後才再入睡,隔天卻發現無法下床行走,就醫確診為肌肉拉傷,需安排熱療、輕微伸展運動與服用藥物才逐漸復原。手腳保暖不夠血液循環變差 肌肉過度收縮易抽筋為什麼半夜熟睡會抽筋還導致肌肉拉傷?衛福部台北醫院復健科主任吳政哲表示,入睡後,身體沒有進行活動,氣溫降低導致室內太冷時,手腳若沒有足夠保暖會使局部血液循環變差,肌肉過度收縮就容易導致抽筋。一般抽筋會持續幾秒或是數分鐘,且有強烈的疼痛感,若不予理會或進嚴重抽筋也會導致肌肉拉傷,需4~6周才能讓身體和組織復原,因此若疼痛不止,須盡早就醫。 半夜抽筋該如何處理?吳政哲表示,抽筋當下可透過冰敷及肌肉伸展,以放鬆肌肉並降低緊繃疼痛感。疼痛減緩後,再依抽筋嚴重程度判斷是否改以熱敷促進血液循環。 多喝水、多伸展 適度補充電解質可減少抽筋機率吳政哲提醒,慢性病年長者、缺鈣婦女或年輕人較容易抽筋,在天冷時期要特別留意保暖,運動前也要做暖身運動。多喝水、多保暖、多伸展、多吃深色蔬菜,及透過運動飲料適當補充電解質,都能減少發生抽筋機率。

霸王寒流驟降15℃ 抗寒護心這樣做

霸王寒流驟降15℃ 抗寒護心這樣做#保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霸王級寒流來襲!根據中央氣象局預報資料顯示,今天全台溫度溜滑梯,北台灣傍晚起剩不到10℃,且為濕冷,最低溫只剩7~8℃,24小時內氣溫將驟降逾15℃,在寒風吹拂下,體感溫度會較實際溫度更低,中部以北沿海地區因風速強,感受會更冷。國健署提醒民眾務必注意保暖,年長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規律用藥及監測血壓,避免暴露於低溫中。明起三天最冷 周六寒流才會減弱這波寒流將持續影響3天到周五元旦,北台灣最冷的時間點落在12月31日周四清晨,屆時中部以北最低溫都不會超過10℃,31日起北台灣也會從濕冷轉為乾冷,南台灣最冷的時候則落在元旦,一直要到周六寒流才會減弱。國健署長王英偉呼籲民眾做好保暖禦寒,外出建議穿著禦寒衣物,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的保暖,如帽子、口罩、圍巾、手套、襪子及防滑鞋,以洋蔥式多層次穿著,方便隨著溫度變化來穿脫衣物。最外層可選擇具有防濕與防風功能外套,且易於穿脫與合適肢體活動的衣物。減少暴露於低溫 留心急性促發徵兆氣溫驟降容易導致血管收縮,造成心肌梗塞機會大增,提醒年長者、有慢性病患者留心健康狀況,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規律用藥及監測血壓,減少天冷造成的影響,並且避免到空曠地區暴露於低溫中,保暖禦寒工作不可少,口罩務必戴好戴滿。有心臟病史的民眾,要隨身攜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以備不時之需。如果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症狀,或是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或是發生臉歪手垂大舌頭等中風徵兆,保命要訣就是打119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

外出辦年貨 禦寒之道好「心」年

外出辦年貨 禦寒之道好「心」年#保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農曆春節即將到來,許多民眾開始採買年貨,為歡慶年節活動提前做準備。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受大陸冷氣團影響,未來一週天氣冷颼颼,23日北部最低溫約降至11度,24日清晨持續低溫,西半部日夜溫差大。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在年節前外出採買年貨時,需穿著禦寒衣物,要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保暖,最外層可選擇具有防濕與防風功能外套,儘可能選擇易於穿脫的衣物。另外年終尾牙聚餐時節,別因天冷而大吃大喝,減少高鹽、高油及高熱量與過度加工食品,多攝取蔬果及喝溫熱開水。氣溫降低血壓升高 保暖措施要做足每當溫度降低或氣溫驟降時,血管也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也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風險,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年長長輩,不適合在天氣最冷的清早外出運動,建議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天氣暖了再出門。採買年貨時,同時也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除了手套、襪子及保暖衣物,帽子和圍巾是保暖2大必備品。如有天冷及風雨,最外層可選擇具有防濕與防風功能的外套,儘可能選擇易於穿脫與合適肢體活動之衣物,並建議結伴同行,相互照應。此外年關將近,吃尾牙、忘年會場合比平時來得多,別因天冷而大吃大喝。挑選多蔬菜、豆類、白肉及少肥油的菜色,並可請餐廳調整上菜順序,先享用蔬菜及水果,增加飽足感。減少大魚大肉的攝取,高鹽加工食品淺嚐即止,降低身體不必要的腸胃及三高失控等負擔。聚餐結束,外出返家時務必做好保暖措施,減少往返室內、戶外間溫度驟變對心血管的影響。辨明心臟病、中風徵兆 把握黃金搶救時間每次天氣一變冷,心血管疾病因身體不適就診病人就會增加。國民健康署提醒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規律用藥及監測血壓不能間斷。規律服藥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天天量血壓、做好血壓監測,減少天冷造成心血管的健康影響。如果出現下列心臟病及中風徵兆,請立即就醫,爭取黃金搶救期:1) 心臟病徵兆/突然發生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很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立即就醫接受治療。2) 中風徵兆/牢記「臨微不亂」口訣,辨別中風4步驟,把握「性中風搶救的黃金3小時。「臨」時手腳軟/單側手腳無力,或單側舉不起手腳。「微」笑也困難/臉部表情不對稱,或嘴角歪斜。講話「不」清楚/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別「亂」快送醫/看到以上其中1種徵兆,立刻記下發作時間,通知119緊急送醫,減少罹患死亡及病後遺存功能障礙的機率。相關宣導衛教影片請參考https://goo.gl/DGxYX8及台灣腦中風學會修編的「腦中風防治手冊」。

祛寒從足部開始!冬天必備暖腳6妙招

祛寒從足部開始!冬天必備暖腳6妙招#保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寒冬時,冷風會從褲口往裏灌,雙腳麻、木、涼、痛,加上從足心到小腿,再到全身,被凍得瑟瑟發抖。這是我30年前曾有的經歷,現在想來,更能體會「寒從腳下起」的意思。現在的人很少能體會腳凍的感覺了,但還是有腳涼的時候。如果不採取正確的方式,可能一夜都雙腳都不會暖,這可是不利於健康的。以下介紹的,是能夠讓腳瞬間暖和起來的六種方法,看起來簡單,卻是很有效的。1)踏步法/做原地踏步動作。腳落地時稍用力,只需5到10分鐘,雙腳就會暖和。注意選擇地點,儘量不要在臥室,以免打擾到樓下的鄰居。2)頓足法/同時抬起雙腳腳跟,腳尖著地,再迅速頓下腳跟,反覆50至60次。此法對便秘有作用,但老年人不宜。3)按摩法/盤坐在床上,兩腳掌相對,用雙手摩搓足背以及小腿。然後再搓足心,到溫熱為止。睡前按摩足部,更能改善血液循環,達到安神鎮靜、促進睡眠的作用。4)浴足法/用溫熱水泡雙腳,邊泡腳邊揉搓按摩。也可以在熱水中加入少數鹽待溶化後浸泡,有消炎作用。有灰指甲、足癬等足病者,可以用苦參30克、白蘚皮30克、蒼術30克、枯礬10克,煎水泡腳,既能暖足,又能治病。5)薑湯法/腳涼,全身又覺得有寒氣的,可以熬一碗薑湯趁熱喝下,再蓋被取暖。特別是涉水、淋浴後,腳部受寒的,更適合用本法。6)舉腿法/仰臥床上,雙手置於身體兩側,將兩條腿緩緩舉起,垂直於身體,稍作停留後,再緩緩放下,如此重複數次。本法還可以鍛鍊腹肌,有助於減肥。(本文摘自/人體排寒手冊/台灣廣廈出版)

寶寶穿得夠暖嗎?摸頸後溫度最準!

寶寶穿得夠暖嗎?摸頸後溫度最準!#保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衣服最主要的功能是保暖,因此在談寶寶應該穿多少之前,我們需要瞭解如何判斷寶寶的冷暖。很多時候,父母習慣摸寶寶的手腳來判斷寶寶的體溫,並且常發現寶寶的手腳微涼,然後不自覺地想為寶寶添加衣物。其實這是不必要的。摸寶寶後頸溫度 判斷冷暖才準確要瞭解寶寶的冷暖,最好透過摸寶寶頸後的溫度來判斷。因為寶寶的血液循環系統還在完善當中,血液會優先供給最重要的內部器官,保證它們有足夠的營養,手腳是最後被照顧到的,因此靠摸手腳來判斷寶寶的冷暖是不準確的。寶寶手腳微涼的現象會持續一段時間,隨著他們漸漸長大,活動量會越來越多,血液循環自然就會得到改善。3個月之前的寶寶,比大人多穿一件;3個月後的寶寶,比大人少穿一件在美國,有個最基本的添加衣服原則,就是看月齡和體重。一般而言,3個月之前的小月齡寶寶,應該比大人多穿一件;3個月後的寶寶,應該比大人少穿一件。體重偏低寶寶 需依頸後溫度靈活調整衣物同時,需要參考寶寶的體重。有的寶寶體重偏低,身體沒有太多的脂肪來保暖,就需要父母透過摸寶寶的頸後來判斷冷暖,並靈活調整寶寶的衣物。小D就是這樣的瘦寶寶,她矯正3個月(矯正月齡是根據早產兒的預產期來計算的月齡。矯正月齡=實際月齡—早產的時間。比如,一個早產寶寶6個月大,早產了2個月,那麼他的矯正月齡就是4個月。)時正好是秋末,之後的整個冬天她都比我們少穿一件衣服。這裡需要額外提醒一下,雖然說寶寶該穿多少是以大人作為參照的,但有的成人本身就很怕冷,比如老人,這時就不要照搬上面的原則,而是應該適當調整,靈活處理。(本文摘自/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0~2歲)/野人出版)

別讓嬰兒過熱!寶寶冬季穿衣遵3原則

別讓嬰兒過熱!寶寶冬季穿衣遵3原則#保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通常寶寶平均一年會患六次左右普通感冒,這是他們增強免疫系統的必經之路。父母與其盲目為寶寶添加過多衣物,不如從根本上提高寶寶的免疫力,為寶寶添加這件無形的「衣服」,才是保護寶寶最好的方法。寶寶冬季穿衣應遵循3原則:1)穿得像「洋蔥」冬季室內外溫差大,應盡量多穿幾層衣服,就像洋蔥一樣,最外面兩層最好是開襟衫,方便穿脫。到了室內或車上,即使只待十分鐘,也要記得給寶寶脫掉一層衣服,防止寶寶過熱。冬天,我通常會給小D買一件防雪羽絨衣,這種衣服可以一條拉鍊拉到底,方便穿脫,而且防風防寒的效果比較好。外面穿上這一件,裡面就可以穿得單薄一些,上車後直接拉開拉鍊就可以了。如果天氣更冷,出門時可以在外套外面再加一條毯子。2)戴帽子保持頭部溫暖寒冷的冬天,帽子一定不能少。因為人體大部分的熱量都是透過頭部散發的,所以需要格外注意寶寶頭部的保暖。3)貼身的衣服要盡量透氣寶寶有時容易出汗,如果不及時換衣服,寶寶就會感覺不舒服。因此,寶寶貼身的衣服應該選擇全棉的布料,這樣在寶寶出汗時能夠起到吸汗的作用。(本文摘自/跟美國兒科醫師學育兒(0~2歲)/野人文化)

陰雨綿綿易憂鬱?日照不足致情緒失調

陰雨綿綿易憂鬱?日照不足致情緒失調#保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天氣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我們的情緒。寒流來襲,如何避免寒冷的天氣影響情緒?身體保持溫暖、經常外出活動、增加陽光攝取,都是對付寒冬憂鬱的良方!洗澡前先開電暖氣 避免穿脫衣物間著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全觀式社區預防暨心理健康中心諮商心理師沈孟筑表示,低溫會影響免疫系統,容易生病,並影響情緒,因此保持身體溫暖非常重要。可使用電暖器提升室內溫度,維持室內溫度在18至27度。在穿脫衣物或洗澡前,身體容易著涼,建議可先用電暖器將房間或浴室吹暖再穿脫衣物。平時若要出門,身上可搭配口罩、圍巾、帽子、或是暖暖包,維持身體溫暖。雨天降出門慾望 減少互動生負面情緒下雨天潮濕的天氣大大降低出門的欲望,減少與人互動的機會,易增加負向情緒。盡可能的讓自己外出從事社交活動,可以增加良好情緒。倘若出門意願低,可請親朋好友邀約外出,或是主動報名有興趣的活動或課程,幫助自己在雨天有動力外出。沈孟筑諮商心理師表示,冬天日照時間短,加上台灣冬天陰雨綿綿,使得太陽露臉的時間更少。雖然受到陽光照射不足的限制,但可在家中裝設模仿陽光照度的日光燈,增加類同於日照的光線吸收,減少季節性情緒失調狀況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