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暖

常待冷氣房 試試肋骨運動調體溫!

常待冷氣房 試試肋骨運動調體溫!#保暖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除了季節轉變,溫差大,容易讓人著涼之外,加上冷氣的環境幾乎是無所不在,有時流汗過後進入冷氣房,或是辦公室戶經年累月吹著冷氣,身體的溫度不夠暖,導致寒氣滯留,使身體的循環不佳,機能降低。胸椎第一椎,對身體的核心溫度以及內部濕度調節有所作用,所以若是受了風寒或感冒,導致輕熱、頭痛,透過肋骨運動─自癒操能將身體寒氣排出,而且也能適度調節體溫。練習時的注意事項1)請注意:胸椎第一椎歪斜或神經傳導不順的人,通常頸椎也不舒服,所以在練習本節體操時,最好從頸椎第六、第七椎先練起,再銜接胸椎第一椎、第二椎的動作,會更安全,效果也更好!2)手腕彎的角度:許多人好奇問,拳頭內彎,到底要彎到什麼程度?原則上以拳頭與手臂成九十度為原則(如圖示),若有困難,有做出內彎動作即可,切勿用力硬拗!3)不要用力:手臂無需過度緊繃用力,只需由拳頭與手腕運作即可。4)休息時間:每一椎體操練時之後,請休息十秒,再進行下一椎動作。(本文摘自/神奇的肋骨運動救胸椎/風和文創)

氣溫翹翹板 4訣竅守護健康

氣溫翹翹板 4訣竅守護健康#保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ㄧ位60歲黃先生嗜吃美食、不愛運動且從來不接受健康檢查,上ㄧ波冷氣團來襲時,他剛喝下ㄧ碗湯,就突然覺得胸悶、冒冷汗、無力,送醫後所幸無大礙。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菸、肥胖是所有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40歲以上民眾要善用健康署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早期發現自己的健康問題。強風、車速會造成溫度流失過快冷氣團來襲,除了長輩及慢性病病人要注意保暖,最辛苦的莫過於寒風中的機車族及戶外工作者,氣象局達人彭啟明博士提醒,強風會造成溫度流失過快,戶外活動或騎乘機車一定要注意保暖!機車代步上班族,騎車時應放慢速度,因為車速越快身體溫度流失也越快,並戴上圍巾、口罩、手套及保暖衣物,務必做好禦寒防護措施,戶外工作者也可隨身攜帶一杯熱開水,保暖又健康。此外,這個周末氣溫逐漸回升且降雨機會少,大家會出外賞櫻,長輩保暖也要做好,多帶ㄧ件防風衣物、一個保溫杯就能有效預防疾病。4訣竅守護健康春季氣溫蹺蹺板,心血管疾病病人要小心因應氣溫驟變帶來的健康與誘發疾病影響。有抽菸或肥胖者,在這樣的季節也要提高警覺。這兩天氣溫又再度下探10度,健康署再度提醒三高患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天天量血壓、保暖要做好,遵循4訣竅,才是守護健康的必要守則。 

元宵賞燈去 抗寒4招報你知

元宵賞燈去 抗寒4招報你知#保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春節以來的好天氣即將結束,首波寒流入侵,預估今日晚間將低於10度!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今日為入冬以來首波寒流南下,與春節期間的溫暖天氣相比,溫差變化大,尤其到了夜晚氣溫溜滑梯,慢性病病人及長輩要注意氣溫變化及保暖。莘莘學子也應顧好健康,切勿在開學前兩天染上風寒。隨身準備溫開水 補充水分還可禦寒放寒假的最後一周,許多民眾準備攜家帶眷外出賞燈,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民眾外出賞燈穿著一定要注意保暖,隨身準備溫開水,除了可以禦寒還可以隨時補充水分。為了讓大家在元宵佳節可以安心出外欣賞花燈,國民健康署提醒慢性病病人及長輩外出賞燈4撇步:1) 洋蔥式穿法/內層穿排汗衣、中間層可穿人工纖維刷毛衣或羊毛層保暖,最外層可以穿著透氣防水、防風的外套。2) 頭、四肢要顧好/穿戴帽子、口罩、圍巾、手套及襪子等,尤其糖尿病人更要注意四肢末梢保暖,降低因為手腳凍傷,造成傷口感染引發截肢的風險。3) 攜帶溫開水/沒有熱量的白開水,是人體最健康、最經濟的水分來源,冬天喝溫開水除了可維持體溫恆定,並透過排除尿液、汗以及糞便清除體內廢物,還能促進腸胃蠕動進而預防便秘。4) 賞燈勿太晚/選擇傍晚時間出門,保握仍有陽光時氣溫較溫暖,除了可以較優閒的逛逛各攤位區,也避開晚間的寒冷及人潮。氣溫降低容易突升血壓強勁寒流來襲,乍暖還寒的春季,民眾切勿輕忽低溫誘發疾病影響。當氣溫降低時或溫度驟降時,容易造成血壓突然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對於有三高的病人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影響不容小覷。除了慢性病病人要注意,包括長者、有抽菸或肥胖者都要小心因應氣溫的驟變。早起運動的民眾,不要急著太早出門運動,建議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天氣暖了再出門,或建議也可改在室內運動。另外,提醒三高患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除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量血壓,並做好血壓監測。

長時間久站 恐致水腫毒!

長時間久站 恐致水腫毒!#保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中醫學裡,把人體內血液以外的水分(包含汗、淚等所有體液),統稱為「津液」。我們從每日的飲食中攝取水分,如果身體健康,就能順利排出循環於體內的多餘水分。然而,當多餘水分無法順利排乾淨,在體內累積過多的話,就會成為「水毒」。長時間站立 水分無法循環至全身工作性質需要長時間久站的朋友,我想應該都體驗過──一到傍晚就覺得「腳變得好浮腫」、「早上穿的靴子現在變好緊」。這樣的症狀正跟此類型的原因相同,因為長時間站立,水分無法循環至全身,而淤積在下肢。這樣的狀況若長期沒有改善,就會演變為水腫毒。如同前篇TYPE C 所提到的,要讓「津液」循環良好,先顧好「氣」的循環是很重要的。然而同時也要注意,掌管體內排水工作的腸胃也需要維持良好運作,這也是一大關鍵。隨時注意飲食要保持清淡若是住在濕氣較重的國家,屬於本類型的朋友就會為數眾多(中醫學上認為濕氣會引起水腫)。首要的任務就是讓掌管體內排水工作的腸胃,回到健康的運作狀態。然後請多攝取有效幫助水分排出的食物,同時請盡量避免攝取高油、高鹽分食物、甜食、生冷食、酒精。水腫毒的特質是一旦停留在體內就很難排出,所以持之以恆保持良好習慣是很重要的,請隨時注意飲食要保持清淡。大多數的情況下,水腫毒的形成原因,生活習慣比飲食還占了更大的比例。當發覺自己「最近特別容易水腫」時,請試著審視自己的生活。比方說最近是否常常久坐、久站著不動,由於長時間維持同姿勢會讓水分淤積在固定的位置,無可避免會引發水腫。飲用溫熱飲、注意下身保暖或許有些朋友因為工作性質也無可奈何,那就讓自己好好泡個澡紓緩身體,工作空檔多活動筋骨。光是這些小動作,就能幫助體內水分流動了。另外,身體受寒會使腸胃機能減弱,因此請養成飲用常溫或溫熱飲的習慣,並特別注意下半身的保暖。(本文摘自/這樣吃最排毒:日本青家食堂56道減壓排毒飲食, 輕鬆排除胃虛弱、元氣不足、壓力毒、水腫毒,讓身體煥然一新!/出色文化)

天冷防氣喘 5措施要記住!

天冷防氣喘 5措施要記住!#保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氣喘患者當心!受到大陸冷氣團南下的影響,中部以北及東北部氣溫逐漸下降,部分地區低於15℃,中部以北地區空氣品質指標(AQI)超過100,屬對「敏感性族群不良」,氣溫變化或空氣污染等刺激容易誘發氣喘。氣喘患者需注意口、鼻、頸及身體保暖冬天注意保暖及減少刺激物是控制氣喘重要的一環,氣喘患者需注意口、鼻、頸及身體保暖,有氣喘病史者應遵循醫囑並定期回診,國民健康署提供以下控制氣喘5措施,來協助有氣喘病史民眾預防氣喘發生:1) 溫差達7度,保暖要記住/國外研究顯示,若室內室外溫度差異達攝氏7度以上,很容易就誘發氣喘、過敏發作,因此保暖工作不可少,外出時應隨身攜帶口罩、小外套或絲巾(圍巾)。2)     運動前暖身,不要太激烈/冬天運動引發氣喘發作的原因是因為在劇烈運動時,吸入大量較冷較乾燥的空氣而造成呼吸道的變化,這並不表示有氣喘的人就完全不適合從事運動,事實上,大部份的氣喘患者都可以正常的從事運動,選擇室內運動較為合宜,務必進行暖身運動。3)     遵醫囑回診、用藥要正確/溫度變化容易造成呼吸道症狀,所以有氣喘病史病人,要遵循醫囑回門診追蹤非常重要,有些氣喘病人雖然看似沒有症狀,其實氣管內仍在發炎,即使表面症狀穩定,仍應追蹤。4)     避免刺激物,菸害齊拒絕/戶外空氣污染依據環保署空氣品質指標(AQI)達100,即屬對「敏感性族群不良」的狀況,有氣喘病史民眾外出最好戴上口罩,為了預防菸害在冬天發威,國民健康署提醒有吸菸者要戒菸,無吸菸者則需避免二手菸以及三手菸威脅,減少氣喘發生。5)    環境要清潔,遠離過敏原/冬天潮濕陰冷的天氣,常常會造成門窗緊閉,如此會導致室內塵蟎濃度上升,提醒民眾時常打掃居家環境,避免灰塵積聚,每1到2週以55度熱水清洗寢具,防止塵蟎生長,盡量避免擺設絨毛玩具及地毯,並用百葉窗或塑膠遮板代替厚重窗簾。

寶寶發燒 別為逼汗穿厚衣!

寶寶發燒 別為逼汗穿厚衣!#保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發燒是大人猜測寶寶是否生病的開端,請檢查寶寶是否有發燒之外的症狀,發燒是身體正在和病原戰鬥的證據,感染病毒或細菌等病原時,幾乎都會發燒,這是因為病毒或細菌等一進入身體內,就會產生發燒物質,體溫就會因為這些發燒物質而上升。發燒是為了保護身體 不讓病毒增殖體溫一上升,身體的新陳代謝及免疫系統的運作也會同時活躍起來,也就是說,發燒是為了保護身體,不讓病毒或細菌在體內增殖而產生的反應。每次都要在同一個部位量體溫可以在腋下、口內、耳朵等部位測量體溫,重點是每次都要在同一個部位做測量,測量腋下體溫時,首先要擦掉腋下的汗水,從下方直直地把體溫計放在腋下的中央,放得過深或過淺都不好。寶寶動來動去的話,會測不準,所以測量腋溫的訣竅是:一邊抱住寶寶,一邊測量,另外,一天之中體溫不會都一樣,午後的體溫比早晨高,所以平常要在早晨、中午、傍晚、睡前量4次體溫,若了解寶寶平常的體溫狀況,就比較容易判斷寶寶是否發燒。發燒伴隨想吐 應立刻就醫基本上,就算發燒超過40度,也不會對腦部造成影響,發燒是身體在與入侵體內的病毒及細菌戰鬥所表現出來的現象,表示身體正在保護自己,就算發高燒,也不一定會對腦部有不良的影響,但除了發高燒之外,伴隨想吐、頭痛、頭昏腦脹等症狀時,代表可能有腦部方面的疾病,請立刻就醫為佳。並不是一發燒 就要馬上退燒退燒藥並不是治療疾病的藥物,而是用來緩和發燒所帶來的不適,即使寶寶發高燒,只要精神很好,就算不使用退燒藥也沒關係,另外,發燒是身體保護自己所產生的重要反應,所以並不是一發燒,就要馬上退燒。雖然媽媽一定很擔心,但還是不要隨便使用退燒藥比較好,只是,如果寶寶持續發高燒,吃不下、睡不好時,會消耗過多體力,此時就不要再忍耐,使用退燒藥吧!使用時,請確實遵守用法及用量。觀察寶寶情形 給一個舒服的環境即使讓寶寶流汗也無法退燒,當寶寶體溫上升,已經覺得熱的時候,還為了讓寶寶流汗,而刻意給他穿厚衣服、蓋棉被,是很不恰當的,與其這麼做,倒不如觀察寶寶的情形,給寶寶一個舒服的環境比較重要,具體來說,寶寶剛開始發燒時會覺得冷,那就幫他保暖,而當寶寶覺得熱的時候,就讓他涼爽一點。(本文摘自/居家照顧 x圖解40種小兒疾病/大好書屋出版)

朝5晚8 銀髮族保暖要作好

朝5晚8 銀髮族保暖要作好#保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指出,入秋後受東北季風影響,天氣已經漸漸變涼,部分地區甚至低於20℃,明顯感覺天冷了,這幾天臺灣北部、東半部地區加上有局部短暫雨,濕濕冷冷的秋冬氣候已經來臨了。長輩及肥胖族群 一定要注意保暖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注意氣溫多變對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因為每當溫差過大時,可能導致血管收縮,引發血壓的變化,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年長的長輩及肥胖等族群,一定要注意保暖措施,以免造成血壓升高,誘發心臟病及中風之急性發作。低溫時注意保暖 氣溫回升再出門清晨5到6時及晚上8到9時,這2個時間除了氣溫低,也因為晝短夜長視線差,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民眾應注意「朝5晚8」的2個時段,起床、外出都要注意姿勢改變及添加衣服,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起床速度放慢,睡前先備妥衣物,都要記得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另外,習慣早起運動的民眾,不要急著太早出門運動,建議等氣溫回升以後再出門運動,或建議也可改在室內運動,晚餐後不要立即外出或運動,應至少隔1個小時,待食物消化後再行運動,運動前一定要充分暖身,且儘量攜伴運動,相互照應。高血壓5年內患心臟病是一般民眾1.9倍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顯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病人未來5年內發生心臟病的機率是非三高民眾的1.9、1.5及1.8倍,另肥胖(BMI≧24)的民眾未來5年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也是體重正常者的1.4。高危險族群在度過秋冬氣溫驟變最重要的,除了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之外,定期量血壓更是天天不可少,血壓超過140/90mmHg就該諮詢醫師,而正在接受治療的高血壓病人更應該定期量血壓,並做好紀錄,除可以幫助醫療人員瞭解病人血壓控制情形,也可反映生活型態改變及高血壓的控制情形。

顧好面子!小心秋冬眼歪嘴斜

顧好面子!小心秋冬眼歪嘴斜#保暖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25歲林姓男子一覺起床,覺得右眼閉不起來不斷流淚、口齒不清,照鏡子發現自己臉部不對稱,右半邊臉僵僵麻麻的、嘴巴歪斜,他感覺臉部就像是至牙科進行根管治療後麻藥遲遲未退的感覺,擔心自己中風,趕緊至醫院神經內科就診,經醫師診察後發現是秋冬易好發的顏面神經麻痺。容易流淚、嘴巴歪斜、耳後疼痛神經內科主任張嘉為表示,顏面神經麻痺好發於秋冬季節,不分性別年齡,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大部分是突然發生臉部單側的動作失去功能,像是抬頭紋不見、眉毛一高一低、眼睛無法閉合、臉部不對稱、容易流淚、嘴巴歪斜、耳後疼痛、味覺出現異常等症狀。調整生活作息、補充綜合維他命由於病患眼睛無法正常閉合,可能導致結膜發炎,建議使用人工淚液來保護眼睛,並安排至眼科看診,而顏面神經麻痺的藥物治療的部分,醫師會開立口服類固醇,張嘉為主任表示,顏面神經麻痺的預後不錯,患者應調整生活作息、補充綜合維他命,大部分的病患會在幾個月後慢慢的恢復、改善。    適當的保暖、足夠的睡眠顏面神經麻痺是一種急性神經發炎,與中風的部分特徵相似,但是造成的原因不同,病患須經過醫師安排詳細檢查、鑑別診斷之後,排除中風,對症下藥、安排適當的治療,日常保健方面,要多注意作息,適當的保暖避免血管過度收縮,另外,補充足夠的睡眠,不讓免疫力低下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