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蛀牙

孩子吃飯時間拖太久 恐提高蛀牙機率

孩子吃飯時間拖太久 恐提高蛀牙機率#蛀牙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嚴格來說,小孩子「吃飯坐不住」和「時間拖太久」是兩件事,分開討論才能針對不同的狀況設法改善。若孩子有「吃飯坐不住」的情況,首先判斷孩子是否還不餓。飢餓就想吃東西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嬰兒都有求生的本能,沒有任何誘惑或好玩的事情比飢餓的問題更重要了。學會走路之後的小孩也無法忍受肚子餓,如果吃飯時總是坐不住而四處走動,基本上可以判定小孩還沒有達到飢餓感的狀態。如果想要孩子與家人一起吃晚餐就要特別調整孩子的進食時間,不要在用餐前兩小時吃點心,才能讓孩子在吃飯時間能專心坐好吃飯。現代人生活條件充裕,普遍上大人們都會希望孩子能再多吃一點,但幼兒感覺不餓了就想離開餐桌,也是很正常、可以理解的事情。只是年紀小的孩子也有等待的能力,爸爸媽媽要教導孩子必須等大家都吃飽才離開餐桌,即便在家吃飯也該讓孩子學習基本的餐桌禮儀。「孩子可以不吃飯嗎?」不吃飯而吃其它主食是可以的,照顧者要讓孩子獲得均衡的營養,不可挑食或偏食。每個孩子的食量大小與生活習慣有關,舉例來說,有些家庭日常飲食的種類變化很多,有些人就非要吃飯才有飽足感。如果還子的食量不多,但每天活動十足、精神和體力都很好也就足夠了,不必強迫孩子每一餐都必須吃完一碗白米飯才罷休。最佳的吃飯時間:30~40分鐘「吃飯時間拖太久」的原因除了孩子不餓之外,大致上不外乎是牙齒咬合或吞嚥能力不佳,或者有挑食或偏食的習慣。咬食吞嚥的能力與練習很有關係,常吃太軟的食物缺乏咀嚼練習,所以在孩子長牙之後,就要學習和大人一起吃飯。如果沒有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用餐習慣,不管孩子多大了,照顧者仍然習慣端著碗跟在孩子身後,玩一會兒、餵一口,吃飯時間拖太久就不能全算是孩子的問題了。吃飯時間通常在30~40分鐘最佳,若太長時間讓孩子含著食物玩遊戲,將增加乳牙發生蛀牙的機率,牙齒不健康吃東西也不舒服,於是形成不良進食習慣的惡性循環。想改掉孩子吃飯拖拉的習慣必須控制用餐時間:午餐時間到不吃就收起來,直到晚餐前都不要給點心,等到孩子真有飢餓感,就不會再有拖拖拉拉不認真吃飯的情況發生。(本文摘自/新手爸媽先懂孩子再懂教/布克文化出版)

3個小一生1人蛀牙 北市三月起免費塗氟

3個小一生1人蛀牙 北市三月起免費塗氟#蛀牙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小朋友蛀牙問題嚴重,據臺北市兒童口腔檢查結果,103年學齡前3~5歲兒童齲齒盛行率54.7%,102學年度小一生齲齒盛行率36.11%,等於每3個小一生就有1人蛀牙,因此臺北市衛生局整合牙科醫療院所資源,自104年起首創全國由牙醫師進入校園,將於3月起提供小一學童免費牙齒塗氟防齲。塗氟可降低約5成蛀牙率衛生局黃世傑局長表示,全國首創推動「牙醫師入國小校園免費塗氟」,由衛生局安排專科牙醫師主動前往全市國小學校提供小一生牙齒塗氟及衛教服務,配合原有大臼齒封填政策雙管齊下,以有效降低兒童齲齒率。黃局長進一步說明,氟化物是世界衛生組織公認目前最經濟、安全且有效之齲齒防治措施,使用適量局部性的氟化物,如氟膠、氟漆、含氟牙膏等,直接塗抹於牙齒表面,讓牙齒表面吸收,可增加牙齒對酸的抵抗力,抑制細菌生長。依據研究顯示,牙齒塗氟可降低恆齒齲齒率46%,乳齒齲齒率33%,且氟漆使用方便、安全性高、存留時間長,適合使用於兒童。

親吻小孩要注意 當心細菌傳染給寶寶

親吻小孩要注意 當心細菌傳染給寶寶#蛀牙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齲齒是兒童常見口腔的問題,不僅會影響咀嚼、發音及美觀,甚至也會影響到未來恆齒的生長、發育,且根據衛福部國健署2011年公布台灣5歲兒童蛀牙比例竟高達79%,是侵害學童最多的口腔疾病,因此,若把口腔照顧好,才會擁有健康身體。謹記2重點 有效降低兒童蛀牙率為降低蛀牙發生率,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牙科許雯婷醫師表示,在幼兒時期就要開始多加留意,而口腔健康的關鍵,在於觀念建立及潔牙姿勢2方面,首先第一是觀念建立,指的是三餐飯後,刷牙3分鐘、正確使用牙線及牙間刷以及良好的飲食習慣,例如:2歲以下的兒童,一旦開長牙後就要開始刷牙,但若只有前牙時,可先用紗布套指擦拭即可,而牙膏挑選則要選擇含氟牙膏,且用量僅需一點點。而牙線使用方面,則是建議牙縫緊密時再使用就好;此外,醫師也提醒家長,當新生兒出生後,母親口腔中的細菌會藉口水傳染給寶寶,所以,當媽媽在親吻小孩時,應多加注意。第二潔牙姿勢,因為大多家長在幫孩子清潔牙齒時,都會站在孩子前方,與他們面對面,但其實這是錯誤的刷牙姿勢,正確的方式應該是站在孩子後方臉朝同側,且孩子的頭後方有支撐,可靠住不搖晃,才能有效幫孩子清潔牙齒。

台灣兒童蛀牙平均顆數 比全球多近五成

台灣兒童蛀牙平均顆數 比全球多近五成#蛀牙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康由咀嚼開始,兒童的口腔健康狀況不僅會影響咀嚼、發音及美觀,甚至影響未來恆牙的生長、發育。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12歲兒童恆齒齲蝕指數,全球平均為1.67顆,其中78%國家為3顆以下。我國12歲兒童由2000年3.31顆,降低至2012年2.5顆,顯示有逐年改善的趨勢,然相較於全球平均1.67顆,仍須努力。兒童蛀牙雖有改善 仍高於全球平均每年10月22日為兒童口腔健康日,國民健康署指出,盼我國兒童齲齒率及齲齒指數能3年減30%,6年減半,亦即 5歲齲齒率由2011年79.3%降至2017年56%,2020年降至40%;12歲齲齒指數由2012年2.5顆降至2017年1.75顆,2020年降至1.3顆。雖我國兒童蛀牙顆數,仍然高於世界平均,但事實上,兒童還是可透過多項政府所提供的資源,進一步防止牙齒出問題,以下為國民健康署所列出的資源:1) 只要是未滿6歲的兒童,都可每半年一次到牙科醫療機構,由牙醫師提供免費牙齒塗氟、口腔檢查及衛教指導;同時,也開放牙醫師可至幼兒園及社區提供塗氟的貼心服務;另未滿12歲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及原住民族地區、偏遠及離島地區兒童,則可以每3個月接受一次免費塗氟。2) 全國國小學童,可以每週一次在學校使用含氟漱口水防齲。3) 自103年9月起,補助提供全國國小1年級兒童及2年級弱勢兒童,4顆恆牙第一大臼齒的窩溝封填服務,及施作後6個月及12個月的評估檢查或補施作,以降低臼齒咬合面的齲齒。

他喉嚨痛以為是感冒 竟是頸部感染險喪命

他喉嚨痛以為是感冒 竟是頸部感染險喪命#蛀牙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氣溫逐漸由熱轉涼,早晚溫差大,使得民眾容易出現感冒症狀,但若症狀遲遲不見好轉時,就要注意可能已經罹患深頸部感染。日前,一名47歲患有糖尿病史的葉先生,出現喉嚨痛、吞嚥困難的症狀,起初以為僅是感冒,但症狀卻日益嚴重,直到後來到醫院仔細檢查後才發現,竟然是罹患了致死率極高的深頸部感染,目前接受手術與抗生素治療後,已順利康復出院。脖子是連接身體的管道 當病毒入侵時可能造成膿瘍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許原禎醫師,葉先生的左側臉部與脖子發熱紅腫,觸摸時還會疼痛,原本他只是在家中附近的診所看病治療,但2天後症狀卻不見改善,甚至疼痛難耐,因此,前往醫院就診,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左側頸部有一個巨大膿瘍,推測可能是因為長期蛀牙引起牙齒發炎化膿,造成細菌侵入頸部淋巴系統所導致。脖子是連接頭部與身體的管道,其中有肌肉、動脈、脊椎、食道、淋巴組織等,而這些肌肉血管外面包覆著一層結締組織,形成潛在的空隙,這個空隙通常是密合的,若有細菌病毒從淋巴系統侵入,會將密合的空隙撐開甚至惡化成膿瘍。蛀牙、牙齦發炎 都可能是深頸部感染的原因深頸部感染一般是由於長期蛀牙、牙齒發炎化膿或是因上呼吸道的感染,細菌藉由扁桃腺或咽喉黏膜淋巴組織侵入深頸部造成感染。許原禎醫師表示,開始患者會出現喉嚨痛、脖子腫痛、吞嚥困難等症狀,且隨著侵犯的部位不同,也會引起不一樣的症狀,包括呼吸困難、感染性血栓、心內膜炎等,其中若是擴散到縱膈腔,死亡率將達8成以上。老人、糖尿病患者 為感染的高危險群在治療方面,會先給予抗生素,若24到72小時內無明顯改善或症狀持續惡化,則必須以手術清創引流將膿導引出來,必要時也會做氣管切開造口手術,讓呼吸道保持暢通,以免傷口腫脹影響呼吸。深頸部感染是一種耳鼻喉科門診常見的疾病,與一般上呼吸道疾病一樣好發於秋冬季節,各年齡層皆有可能發生,但老年人、糖尿病、腎臟病和愛滋病等免疫力較差者是高危險族群。醫師提醒,民眾若有喉嚨痛、吞嚥困難、聲音沙啞的症狀,應留意是否持續惡化並出現頸部紅腫熱痛的情形,以免誤認為是單純的感冒而延誤治療時機。

智齒沒顧好易蛀牙 嚴重恐蜂窩性組織炎

智齒沒顧好易蛀牙 嚴重恐蜂窩性組織炎#蛀牙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智齒在萌發的時期,常會出現牙周發炎、腫脹與疼痛的困惱。一位21歲的男性病患,因右下顎牙齒疼通不堪,無法張口及進食而求診,檢查發現其右下方大臼齒區牙齦腫脹出血,觸診疼痛,X光顯示智齒橫向阻生,牙菌斑和不良物殘渣堆積,造成牙齦急性發炎,且因為口腔衛生習慣不良,智齒旁邊的第二大臼齒也已蛀蝕,經清創和消炎後,安排智齒拔除和蛀牙治療,解決了他的疼痛問題。5成青少年提早萌發智齒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口腔醫學科黃麗珠醫師說,近來每年的兒童及青少年體檢中有發現到一個新趨勢,以往18至20歲萌發的智齒,約有5成的青少年已提早到16至18歲長出,甚至在門診中也可常看見國中生已經有智齒萌發的困擾。黃麗珠醫師也說,智齒位居口腔內的最偏遠地帶,常是口腔保健中最難被照顧的牙齒。加上先天空間不足,因此常有長歪的、長橫的狀況發生。藏污納垢久了之後,就自然產生2大後遺症:一是蛀牙。不但本身智齒易蛀,最常見困擾反而是造成前一顆大臼齒的也跟著蛀牙。另外是牙齦牙冠周炎,輕則局部腫痛,重則蔓延成蜂窩組織炎,造成發燒、張口困難、吞嚥疼痛,顏面紅腫等極度不適症狀,最後可能就必須藉手術清創,拔除。

齲齒影響恆齒生長發育 塗氟來預防

齲齒影響恆齒生長發育 塗氟來預防#蛀牙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齲齒為兒童常見的主要問題,兒童口腔健康不僅影響咀嚼、發音及美觀,甚至影響到未來恆齒的生長、發育。而為有效降低兒童的蛀牙率,衛生署放寬兒童免費塗氟服務,將從5歲以下每年2次免費塗氟服務,擴增到6歲以下。應避免慣性喝夜奶基隆市衛生局指出,預防齲齒除了塗氟之外,還要注意定期口腔檢查、良好的飲食習慣、正確的潔牙、正確的刷牙方法等。幼兒牙齒長出來後,應每日至少兩次潔牙(睡前一定要刷)。為減少蛀牙,應避免糖分高、精緻黏稠的食物亦容易造成齲齒,因為這些食物容易黏在牙齒上及含著奶瓶睡覺的習慣。而二到三歲的孩子就可以開始教他們獨立刷牙,但是兒童是沒有辦法徹底刷乾淨自己的牙齒因此父母一定要再幫他們刷一次。正確的刷牙方法為刷毛與牙齒成45 度至60度角,而且輕輕地壓向牙齒,使刷毛的側面也能夠接觸到牙齒。除了可以至牙科診所塗氟外,也有一個「兒童牙齒塗氟保健社區巡迴服務防齲計畫」,請牙科醫師至幼兒園協助塗氟,只要帶健保卡及同意書即可免費塗氟。

國建署全面補助小一童窩溝封填 估20萬人受惠

國建署全面補助小一童窩溝封填 估20萬人受惠#蛀牙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齲齒為兒童常見的健康問題,兒童的口腔健康狀況不僅會影響咀嚼、發音及美觀,甚至影響未來恆牙的生長、發育,其中,兒童恆牙第一大臼齒的咬合面非常容易發生齲齒,占所有齲齒近50%,也因此衛生福利部宣布,103年9月起,國民健康署將全面補助所有國小一年級的兒童,接受恆牙第一大臼齒的窩溝封填,估計全台近二十萬名兒童受惠。台灣兒童恆齒齲蝕指數高於世界平均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12歲兒童恆齒齲蝕指數,全球(189國)平均為1.67顆,其中78%(148個)國家為3顆以下,雖我國12歲兒童2000年3.31顆,降低至2012年2.5顆,顯示有逐年改善的趨勢,然相較於全球平均1.67顆,仍須努力。國際實證研究都顯示,窩溝封填為預防牙齒咬合面齲齒最有效的方法,施作窩溝封填2年後,可降低大臼齒齲齒發生率約34~51%,因此歐美及世界許多國家都鼓勵兒童使用此項服務。國健署指出,未來窩溝封填補助政策,將補助4顆恆牙第一大臼齒免費窩溝封填,一般口腔檢查、口腔保健衛教指導或學校團體衛教指導等,每顆補助400元;弱勢家庭,則補助470元,呼籲家長能多加利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