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蛀牙

嬰幼兒口水流個不停 我家寶寶怎麼了?

嬰幼兒口水流個不停 我家寶寶怎麼了?#蛀牙

文/媽咪窩雜誌 採訪/陳姵樺諮詢/台安醫院牙科主治醫師 賴政穎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江國樑林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顏崇文乳牙遲遲不長出,口水又流個不停,是怎麼回事?實際上,寶寶的口腔問題可不僅只於此,有些疾病也會引發口腔異常症狀,你可大意不得!寶寶的嘴邊流滿了口水,甚至多到流到胸口,這是正常的現象嗎?台安醫院牙科主治醫師賴政穎表示,4、5個月大左右寶寶流口水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因為這段時間唾液腺的分泌功能開始增強,導致唾液量增加,但此時期寶寶們舌頭與口部的肌肉協調能力還沒發展好,當口水量增多來不及吞下就會流出來,一般等吞嚥咀嚼肌逐漸成熟後就會自然改善。另一種流口水的原因是在寶寶長牙的時候,出現的時間依每個寶寶長牙時程而不同,大約從8、9個月大陸續開始長牙,有的甚至更早。剛開始長牙時寶寶會有脹痛不舒服想咬東西的感覺,而且牙齒算是口腔中新冒出的異物,會刺激牙齦上的神經造成口水分泌,此時因為上述的吞嚥肌肉尚未完全成熟,口水就會流出嘴巴。這個現象在剛長牙時會發生,大約到1歲多之後便可自然改善。以牙醫師的觀點,3歲以下孩子的牙齒保健家長要負起完全的責任。3歲前孩子的牙齒由家長刷才能刷得乾淨;3~5歲可自己練習刷,但是家長必須幫忙再次的清潔;5~7歲可以由小朋友為主、家長擔任輔助檢查的角色;至於真正可以自己刷得很乾淨,要7歲以上的孩子才辦得到。蛀牙的形成原因與牙齒、口內細菌、食物、食物殘留時間有關,所以只要寶寶開始長牙就要進行潔牙的動作。嬰兒會接觸的食物中大多含有醣類如牛奶、果泥…等,這些都會轉成酸性的物質造成蛀牙;而果泥等濃稠的食物則容易有殘渣殘留在牙齦溝、牙縫或牙齒的溝隙中,蛀牙就從這些部位開始發展,所以寶寶不論是喝完奶或吃完果泥,家長都必須拿濕紗布繞在食指上,幫寶寶進行牙齒外表面的擦拭;至於咬合面及內側,則必須藉助軟毛牙刷來清潔。而牙縫中若卡著食物殘渣,爸媽可以用牙線或是牙線棒幫忙剔出來。至於潔牙的重點時機除了進食後還有睡前,因為寶寶夜裡睡眠時間有可能長達8~10小時,口腔內的細菌有很長的活動時間,此時嬰兒奶瓶性齟齒的發生率很高,爸媽一定不能忽略寶寶晚上睡前的潔牙動作。且也不要讓寶寶含著奶瓶睡覺,不僅容易蛀牙,還可能造成牙齒排列不整齊,日後恐需要矯正的狀況。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pantology.asp?year=2011&mon=4&id=394

身心障礙者的口腔保健 醫師籲:不可忽視!

身心障礙者的口腔保健 醫師籲:不可忽視!#蛀牙

身心障礙人士的口腔衛生維持不易,然而若不重視身心障礙人士的口腔衛生保健,其由於口腔衛生問題所衍生的身體不適及情緒問題,對於身心障礙人士本身以及照護者而言,都會是極大的困擾。行政院衛生署竹東醫院牙科何曼麗主任表示,針對身心障礙人士,為了保持口腔領域的清潔,透過口內各器官的健康管理,與培育、維持、恢復其口腔機能的方式來提昇身心障礙者健康照護品質。何曼麗解釋,口腔保健對於有身心障礙的人士而言,不只口腔的型態與機能健全成長,促進全身的成長與發育,使他更加健康外,還具有以下的意義:防止因蛀牙疼痛之類的口腔疾病所引發的異常行為(恐慌症狀、自殘與傷害他人的行為等),讓患者能以安穩的情緒生活。藉由保持外觀的清潔感與去除口臭的方式,來改善患者的人際關係,讓他的社會生活更加圓潤。透過每次飯後刷牙的習慣,讓患者掌握生活的韻律,進而確立規律生活的步調。透過維持靜止狀態的方式,來培育其忍耐力與自制力。可改善患者口腔內的過度敏感與麻痹等異常感覺。透過口腔保健,來幫助患者建立與他人的基本信賴關係與親密行為。每天刷牙的習慣能訓練患者的手指細微動作,以及眼睛與手部的協調動作之類的機能,並且讓他掌握身體的概念。而且還能讓患者累積辨識物品或動作的經驗,對其學習與發育上有正面影響。何曼麗說明,當身心障礙人士無法自理口腔衛生時,須由照護者在患者後方,患者採坐姿,先使患者對異物不產生排斥,即所謂去敏感法,從遠至近,由外而內,循序漸近,提高生活品質達到口腔清潔的目的。延伸閱讀「身心障礙者口腔衛生照護方式」圖片: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263

拒當牙齒黑美人!3D齒雕填補技術一體成型兼具美觀效果

拒當牙齒黑美人!3D齒雕填補技術一體成型兼具美觀效果#蛀牙

有許多病人覺得舊式以銀粉填補過的蛀牙有礙觀瞻,長年汞離子釋放更使得牙齒逐漸變黑,往往只要微微一笑,就會讓人誤以為是蛀牙沒補,所以希望醫師能汰舊換新,回歸牙齒潔白的面貌。對於這些補牙困擾,美容牙科專精醫師蔡忠翰表示,使用3D齒雕填補技術,術後密合度和牙齒美觀程度均會有加乘效果。過去牙科技術尚未如現今發達,故醫師多以銀粉做為修補蛀牙的填補材料。不過,執業多年的蔡忠翰醫師表示,以銀粉填補過的牙齒,時間久了,往往會因為汞離子的釋放而漸漸變黑,而且銀粉無法與牙齒合為一體,因此容易造成牙齒再次蛀牙。另外銀粉所釋放的汞元素有害人體健康,屢屢造成爭議,故現今先進國家紛紛以「無汞牙科」做為訴求。而隨著牙科技術越來越進步,現在大部份醫師使用樹脂來修補蛀牙以求美觀。但複合樹脂應用於蛀牙修復也有其限制,樹脂使用時間一久,即容易因為食物的關係變色,也容易因為樹脂膨脹收縮的特性造成牙齒二次蛀牙及口臭問題。尤其,樹脂應用於大型蛀洞填補時更加容易因為硬度不足產生斷裂、滲漏、變色等問題,且長期磨耗後也會造成咬合不適。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蔡忠翰醫師指出,「3D齒雕」這種以陶瓷為填補材料的方式,結構緻密又美觀,硬度與物理特性接近牙齒琺瑯質,遂成為先進國家主流與時尚新寵兒。其應用原理為先移除原先填補的銀粉或樹脂,並將欲修復牙齒稍做修整,去除脆弱齒質,再根據牙齒的缺損範圍製作出與蛀洞形狀吻合的人工琺瑯質瓷塊,最後以強力的黏著劑黏合,形成3D齒雕。療程完成後,牙齒不但馬上可以咬東西、自然美觀,完美的密合度更能增強牙齒的結構進而長期使用。蔡忠翰醫師補充說明,3D齒雕因為兼具美觀與健康的功能,不但顏色自然可媲美真牙、療程精簡節省時間,同時又磨牙最少,保有原來最多牙齒齒質,因此在近年來成為牙科詢問度超高的明星療程。在療程選擇上,特別建議銀粉補牙、大範圍蛀洞、有前牙斷裂修復需求或後牙有嚴重磨損的病患,可考慮3D齒雕療程以達最佳的修復效果。

懷孕期間 孕婦為何牙齒問題特別多?

懷孕期間 孕婦為何牙齒問題特別多?#蛀牙

文/媽咪窩雜誌 採訪/陳姵樺諮詢/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牙科主治醫師 張文山光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阮志偉哎呀!牙好疼,該不該去看牙醫呢?看牙醫時的治療過程與用藥會不會對胎兒有影響?平時又該如何保健口腔,才能讓孕媽咪安然度過懷孕期呢?為什麼孕期牙周問題會比孕前多呢?光田綜合醫院牙科主治醫師張文山與婦產科主治醫師阮志偉都表示,這跟荷爾蒙脫不了關係,因為懷孕後體內荷爾蒙開始產生變化,造成體內血液循環豐富且對牙菌斑的刺激更為敏感,在口腔的部份就會造成牙齦充血腫脹發炎。再者,懷孕初期容易孕吐,從胃部吐出的食物帶有酸性,經過口腔時會刺激原本就已發炎的牙齦,以及有些孕媽咪喜愛食用酸性的食物,這些食物都會讓口腔處於酸性的環境。張文山醫師表示,當口腔內的PH值在5.5以下,也就是酸性的狀態(中性ph值為7)時,牙齒的琺瑯質就會開始崩壞,這就是為什麼孕婦容易出現牙周問題的原因。要保護原本就已脆弱易發炎的牙齦,建議孕婦每次孕吐後都要漱口,將口中的酸性物質漱掉。確實的刷牙在孕期更顯得重要,因為食物在口腔中停留24~48小時後就會開始滋生牙菌斑,食物卡在牙齒的咬合面所產生的牙菌斑會形成蛀牙,而卡在牙齦所產生的牙菌斑就會形成牙周病,但是牙菌斑光靠漱口是漱不掉的,一定要用牙刷施予物理性的摩擦才能將牙菌斑刷掉,所以每次吃完食物後最好都能刷牙,也一定要用牙線,才能將牙菌斑徹底清理乾淨。懷孕第4~6個月是治療牙齒最佳的時機,因為懷孕初期胚胎正在進行分化,狀況尚未穩定,無論是用藥或是輻射對胎兒多少會有影響,也比較可能發生流產的問題;而拖到懷孕後期再治療,則擔心孕媽咪因為治療牙齒時過於緊張,造成子宮收縮而有早產的危險。阮志偉醫師表示,孕媽咪若牙齒出現問題,則看牙醫是有必要的,因為有些牙齒問題若是拖延沒有處理,有可能引起更嚴重的敗血問題;而且多數牙科的用藥都屬於安全等級,只要孕媽咪在看牙前告知醫師自己懷孕幾個月,醫師就可衡量狀況做治療。張文山醫師表示,現在看牙科使用的器具大多會經過高溫高壓消毒,且衛生局也會定期審查衛生狀況,孕媽咪幾乎不會因為看牙而感染疾病。不過至牙醫就診時,仍要預先告知醫師自己是否有B型或C型肝炎,或其他會經由血液傳染的疾病,讓醫師做好防護,避免交叉感染。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0072

牙周病成牙齒矯正絆腳石 先鞏固齒質再矯正咬合才能固若金湯

牙周病成牙齒矯正絆腳石 先鞏固齒質再矯正咬合才能固若金湯#蛀牙

金兔年景氣回升,年後更有不少大企業釋出職缺招攬人才,為了讓自己門面更端正,不少病患興沖沖跑到牙科診所諮詢LH齒列矯正,沒想到嘴巴一張開卻被打了回票,執業多年且矯正經驗豐富的牙科醫師蔡忠翰表示,現代人牙齒保健觀念仍然薄弱,病患若有牙周病問題還是需要先治療,鞏固好齒質之後再進行LH矯正,才能獲得期待中的矯正效果。蔡忠翰醫師解釋,牙周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細菌,而牙齒表面附著的淡黃色污垢即是牙菌斑細菌的群聚部落。牙菌斑除了會造成蛀牙,亦會讓牙根周圍組織產生病理性的骨質吸收破壞,嚴重者甚至會造成牙齒搖晃脫落。所以當牙周病久未治癒或未受到良好控制時,若貿然接受牙齒矯正治療,會因矯正器本身不易清潔及容易淤塞食物的特性,加速牙周組織破壞,最後造成牙齒過度動搖,不得不被拔除。矯正治療的宗旨是藉由重新排正不整齊的牙齒以促進咀嚼功能,並減少因齒列不整造成的蛀牙和牙周病。對於牙齒矯正專業了解透徹的蔡忠翰醫師指出,LH矯正治療原理是利用矯正裝置對牙根周圍組織施予適當的力量,讓牙根一側產生骨質吸收而另一側產生骨質沉積,進而達成類似生理性移動。此移動屬於正常生理變化,所以牙齒在咀嚼時雖會稍微動搖,但仍可承受一定的咬合力。換言之,若牙周本身不夠健康,則無法承受矯正治療施與的外力,很可能會造成牙齒脫落、或因矯正中牙齒不易清潔之故,使牙周病變本加厲。但是蔡忠翰醫師表示,只要事先經過牙周病治療,讓牙齒周圍組織恢復健康,仍是可以接受牙齒矯正治療,不必過度憂心。但治療時須注意下列事項:牙周病患者治療前要完成積極性口腔衛教及所有牙周治療。對於曾罹患嚴重牙周疾病患者,矯正施力需比一般患者來得輕,療程要更短且不適合做大範圍牙齒的移動。矯正完成後應給予適當的固持或補綴復形,維持牙弓完整性。定期3~6個月回診,接受醫師專業檢查,以確保牙周組織健康。蔡忠翰醫師補充說明,牙周健康的表徵為牙齦呈現有彈性的粉紅色、沒有腫痛發炎、無膿疱、無異味、牙根堅固,民眾可以自行做居家觀察,若是發現牙周出現異狀,及早求助專業牙周病醫師積極治療,才不會日後衍伸成更複雜冗長的黑暗療程期。

學童下顎第一恆臼齒未長出,竟是牙瘤所致

學童下顎第一恆臼齒未長出,竟是牙瘤所致#蛀牙

文/署立台中醫院牙科中心主任 蘇桓慶醫師患者是一位十二歲的小朋友,於今年四月時來醫院求診,主要的原因是在家附近診所補蛀牙時,醫師發現左側下方一顆在六、七歲時應該要長出來的第一大臼齒,到現在仍未萌發,於是轉診至醫院來檢查。在臨床口內檢查下,左下缺牙區牙齦並無明顯隆起或其他異狀,但是在環口X光檢查下,赫然發現在下顎骨內第一大臼齒牙胚的上方,有許多個像小牙齒狀白色的團塊阻擋了牙齒的萌發,另外在第一大臼齒牙胚後方發現缺少了第二大臼齒的牙胚,所以臨床診斷為第二大臼齒發育異常,不當增生所形成的混合性牙瘤。患者在行為控制與阻斷麻醉下,接受齒源性腫瘤切除手術與病理組織切片檢查,完整切除牙瘤,在隔週拆線檢查下,已恢復正常。牙瘤是一種常見的齒源性腫瘤,可分為複合性牙質瘤(complex odontoma)與混合性牙瘤(compound odontoma)兩種。複合性牙瘤常見於後牙區,X光特徵為在牙冠或牙根之間,可發現單一個硬組織且無定型的團塊;混合性牙瘤常見於前牙區(但此患者為下顎後牙區,較少見),X光特徵為在缺牙區或埋伏齒的牙根、牙冠區內,可見一個病灶裡有數個小型或發育不全的牙齒組成。大部分的患者完全沒有症狀,通常是在20歲以前在常規X光檢查下被發現,所以建議所有的家長要帶孩童做定期的牙齒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免造成牙齒排列不齊或咬合不正的情形,而牙瘤在完整切除後,極少會復發。另外在X光下也發現了此患者在許多乳牙到了該脫落的年齡仍未脫落,且小臼齒有延遲萌發的症狀,已建議患者做進一步的檢查看是否有家族性遺傳疾病、發育遲緩或其他系統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不足)等的原因所致。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033

先排隊後補缺!矯正後再處理缺牙 植牙成大局

先排隊後補缺!矯正後再處理缺牙 植牙成大局#蛀牙

眼看暑假轉眼又過了一半,放大檢視出遊照片,才發現亡羊補牢談何容易?不重視牙齒健康的下場,竟讓繪圖軟體也無力回天。多數患者因受不了一口亂牙開啟矯正之路,但齒列不整者又易因清潔不易導致蛀牙或牙周病,最後衍伸出缺牙問題。臨床矯正及植牙經驗豐富的蔡忠翰醫師指出,需要矯正外加植牙的病患,難免期待能利用矯正將缺牙空間關閉,但臨床上除少數病患適用此法外,多數人仍需在矯正完成後再施以植牙或牙橋療程,方可將缺牙部位復原。蔡忠翰醫師指出,牙醫師若未經審慎評估就冒然將患者缺牙空間關閉,將可能導致患者矯正後齒列內傾、中線無法對齊等問題。此外,倘若患者缺牙空間過大,牙醫師即使利用矯正將缺牙部位前後牙齒位移,也可能會因施力過大反造成牙根動搖,最後甚至只得拔掉杜絕後患;就算勉強將缺牙空間閉合,也可能造成患者上方的牙冠傾倒,原牙根卻不動如山的窘況,這也將會讓牙冠下方因牙縫過大而卡食物殘渣,因此臨床上醫師多不建議此一作法。然而,滿口凌亂又有缺牙的患者,究竟是先矯正還是先植牙好呢?蔡忠翰醫師解釋,因植牙是將人工牙根植入缺牙部位,待齒槽骨與人工牙根穩固結合後,再將假牙接在牙根上恢復咀嚼功能與美觀,故患者若在植牙後再施以矯正,人工牙根很可能受矯正裝置的外力影響造成鬆動,進而使植牙壽命減短甚或失敗。一般來說,牙醫師多不建議患者在植牙後再進行齒列矯正,但病患若仍有改善參差齒列的需求,可考慮改以全瓷牙冠或美白貼片做快速矯正治療。患者若經醫師判斷需將缺牙空間暫時留置,待矯正完成後再以植牙方式復原時,蔡忠翰醫師建議,病患可選擇矯正與植牙能力兼具的醫師,如此一來,醫師不僅可確切了解病患口腔狀況,在療程開始前即擬定通盤治療計畫,確實掌握矯正時程,也能在適當時機進行人工植牙,使總療程時間更為精簡,亦可省去病患轉診的麻煩。不過,因矯正與植牙皆屬牙科領域中的高階能力,要找到兩者專精的醫師並非易事,而矯正療程需定時回診,患者還需考量交通遠近及與醫師溝通順暢等問題。蔡忠翰醫師提醒,若矯正醫師無法完成後續植牙療程時,建議病患可選擇同家診所的不同醫師進行矯正與植牙療程,以利醫師轉診及資訊交流。

擁有好口氣,職場人緣皆加分

擁有好口氣,職場人緣皆加分#蛀牙

相信大家彼此都有一種經驗,就是與有口臭的人近距離講話時,必須強忍著對方口腔散發出來的難聞空氣,非工作必要,平常絕對不會隨意靠近有嚴重口臭的人。這種人因為嘴巴氣味實在太臭了,不僅影響到人際關係,也會在別人的第一印象中完全扣分。然而,大多數口臭的人,對自己的「壞口氣」完全毫無自覺,往往都是因為好朋友的提醒,才意識到自己有口臭。面對重視外貌與人際關係的職場上,對許多一心想追求「好口氣」的人,要如何改善口腔氣味以及隨時保持唇齒芳香,就成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上,非常在意的問題。中華民國口腔雷射醫學會理事長 王宏仁醫師說明,口腔中最容易造成口臭的原因,主要為口腔衛生不良與牙周病。如果是牙周病、蛀牙、口腔潰瘍等口腔疾病引起的口臭,或因鼻竇炎、鼻涕倒流、過敏等鼻咽問題與糖尿病、肝腎病史等慢性疾病引發口中氣味難聞等因素,通常較為棘手也需要相關醫師協助治療。口臭可以治療嗎?王宏仁醫師說,九成以上口臭的來源,主要是口腔內細菌分解食物殘渣過程時,代謝出難聞的揮發性硫化物。這個導致口臭與口腔異味的「硫化物」是由口腔中自然產生的厭氧菌所引起的,這些厭氧菌生長在舌頭表面和喉嚨裏,在某些情況下如食物、生活習慣、吸煙、口腔清潔不夠徹底…,厭氧菌會代謝分解出導致口腔異味與口臭的揮發性硫化物。只要平日選用能中和口腔酸性物質的潔淨護理產品,阻止硫化物及厭氧菌的過度滋生,是可以改善口腔難聞的氣味以及牙齦疾病的。一般市售的口香糖、噴霧劑,可以暫時掩蓋臭味,但並不能治本,更無法真正去除口臭的病因。王醫師叮嚀,如果有長期的口臭問題,要能有效消除自己的「壞口氣」,最好還是請牙科醫師做仔細的口腔評估,找出病源加以治療。病患如果想遠離口臭的困擾,應於治療後持續落實的作好口腔保健維護,學習正確的刷牙方法和使用牙線或牙間刷,徹底的把口腔清潔乾淨,並且盡可能戒除抽菸習慣、保持清淡飲食以及避免刺激性或有臭味的食物;此外,多喝水與正常生活作息對維持芳香口氣也是相當重要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