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歲林女士一向身體健康,日前看到住家附近的乳癌篩檢巡迴車,心血來潮下便上車檢查,沒想到卻收到複檢通知。她來到台北慈濟醫院乳房外科門診,做進一步切片檢查,右側乳房確診為乳癌原位癌。為了能夠不影響生活,早日回到工作崗位,醫師建議下林女士接受「經腋下乳頭保留乳房全切除手術」,並在手術中直接由整形外科醫師重建乳房,術後2天出院回歸正常生活,按時追蹤。
63歲林女士一向身體健康,日前看到住家附近的乳癌篩檢巡迴車,心血來潮下便上車檢查,沒想到卻收到複檢通知。她來到台北慈濟醫院乳房外科門診,做進一步切片檢查,右側乳房確診為乳癌原位癌。為了能夠不影響生活,早日回到工作崗位,醫師建議下林女士接受「經腋下乳頭保留乳房全切除手術」,並在手術中直接由整形外科醫師重建乳房,術後2天出院回歸正常生活,按時追蹤。
一名71歲老婦,退休後轉從事縫紉工作,由於長時間使用手指,逐漸加劇了她的拇指根部疼痛情況,導致拇指運動受限,甚至感到僵硬並伴有關節摩擦聲。後續至衛福部苗栗醫院影像暨疼痛治療門診就醫,經過與醫師討論後,老婦決定接受「動脈灌注微血管清除術」微創治療。
70歲老伯因工作緣故,時常一天久站10~12個小時,腳上漸漸爬滿蚯蚓狀的巨大靜脈,前幾年開始足踝的部分開始出現潰瘍,無論至整形外科或皮膚科換藥都不見改善,狀況持續2~3年。後續,經由轉診至血管外科治療,使用「靜脈曲張微創手術」將擴大的大隱靜脈做處理,有效下降下肢的靜脈壓力,靜脈潰瘍也在幾個月內癒合。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現代尖端醫療已不可同日而語,臺中榮總致力推動「智慧醫療、尖端醫療、精準醫療、再生醫療」,陳適安院長就任後,成立「尖端醫療委員會」結合最新穎的設備,強化前瞻醫療,全力拓展尖端醫療,創新發展多元診療技術,提升研究量能及臨床應用,期許成為全國尖端特色醫療標竿醫院及世界發展尖端醫療之先導。臺中榮總在尖端醫療委員會成立後,2021年全國首創運用5G傳送心導管手術影像並完成全台首例「達文西手術5G遠程協作」,2022年進行了全臺首例結合「AR眼鏡」及「術中導航定位技術」高難度脊椎側彎矯正手術,更在今年成為全臺首家同時擁有三科(泌尿外科、大腸直腸外科、耳鼻喉科)達文西手術教學示範中心資格之醫院。 尖端醫療融入元宇宙結合5G與360度3D全景虛擬實境 臺中榮總日前舉辦臺中榮民總醫院尖端醫療國際研討會,本次研討會集結複合式手術、人工智能手術與微創手術等3大主題,邀請14個臨床部門單位參與、國際知名學者共13位、國內醫學暨跨領域專家共78位,開啟5場會議室,以360度3D全景手術實況轉播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融入研討會會議議程中。此次會議同時以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與全髖關節置換術(THA)的直接前入路(DAA)進行4場live Surgery Demo,全國首創將尖端醫療融入元宇宙,結合5G與360度3D全景虛擬實境(VR;Virtual Reality)穿戴裝置技術進行live Surgery Demo,讓世界各地的外科醫生在手術的當下,共同進行專業知識的交流,建立遠距醫療發展上的一個里程碑,並為臺灣的醫學領域開啟新的扉頁。
想解決痔瘡宿疾,手術該怎麼選?醫師表示,常見痔瘡手術有傳統、微創、雷射等3類,依預後程度有不同特色。以往傳統痔瘡切除手術原理是將痔瘡「挖除」,不僅疼痛感較強烈,恢復期也較長。目前已有微創切除手術及雷射消融手術可選擇,更提供痔瘡手術「1圖表」比較。
85歲林先生有心房顫動病史,曾接受開心繞道手術,近年因重度三尖瓣膜逆流,平日以藥物控制仍可維持正常生活。但在春節過年期間,突發腳腫、一彎腰就喘不過氣等症狀,台北榮總考量其曾受過大手術、高齡等因素,建議接受「經導管三尖瓣膜修補手術」,成功在免開心、無傷口的情況下完成治療,術後第2天即康復出院,也成為國內最年長使用此項新技術的個案。
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因術後傷口小、復原快,已為成泌尿、大腸直腸等外科複雜手術的首選,不過仍有許多民眾,因達文西手術費用昂貴而卻步。《優活健康網》以下整理達文西手術全解析:達文西手術是什麼?健保給付多少?哪些病患適合?有哪些優缺點?懶人包8大重點一篇看懂。
隨著醫學科技日新月異,人類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使許多退化性疾病大幅增加,在骨科的醫療技術發展,也變得十分重要且急迫。今(16日)恩主公醫院舉辦「骨科微創中心 關節鏡暨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 臨床成果分享」,骨微創中心是由前院長吳志雄醫師於2019年成立,並在黃信彰院長帶領下積極推動,提供給全民一個兼具安全及高品質的醫療服務,除了引進最新脊椎內視鏡系統,還整合各項微創手術,包括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機器手臂電腦導航關節置換手術、微創骨折復位、3D列印矯正切骨矯正手術、肩膝踝髖關節鏡手術系統,擁有非常專業的醫療團隊,為病患服務。 軟骨修復再生技術,一次搞定!為患者創造新「膝」望 「退化性關節炎」是全世界最常見的關節疾病,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有將近350 萬人飽受關節疼痛之苦,其中女性因為更年期後骨質流失,比例多於男性。近年來,膝關節退化已不再是老人的專利,運動傷害、過度的負重、肥胖或免疫系統失調等,都會讓關節過度磨損,使得罹患關節炎的病患年齡,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最明顯症狀即為「痛感」,因其為不可逆轉的漸進性破壞疾病,其病情會逐步惡化,為患者和照顧者帶來不便造成沉重的負擔,過去治療方式常有治標不治本、治療次數多等困境,近來隨著醫學科技進步,利用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出現,也為關節退化患者帶來新「膝」望。 恩主公醫院外科部吳長晉部長指出,過去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初期會先建議患者使用止痛藥、打消炎針、注射PRP或打玻尿酸、復健、護具使用等改善病患疼痛的症狀,但效果有限,且症狀反覆治標不治本,若狀況沒有改善,就會需要手術開刀,過去常見的關節軟骨損傷的治療方式有馬賽克鑲嵌術、自體軟骨細胞培養移植術、關節鏡微創手術,嚴重的話甚至得做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但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容易因傷口較大且復原期較長,影響患者生活品質。 吳長晉部長進一步說明,「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是由工研院與台大醫院合作研發,經完整三期臨床試驗獲得衛福部核准,是台灣第一個自主研發的再生醫學產品,只擷取少量非受力區的自體軟骨,經特殊處理後使軟骨細胞活化,再以微創關節鏡手術進行清創後,再將活化的軟骨細胞及載體植入軟骨損傷處,形成再生軟骨組織來修復軟骨缺損,不僅傷口小,感染機率低,手術約40分鐘可完成,住院約2-3天即可出院,且只需一次手術即可解決膝蓋軟骨損傷問題,讓徬徨不安的退化性關節患者,不必承受兩次開刀的風險、疼痛及奔波。 吳長晉部長也表示「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應用於早期發現的膝關節軟硬骨病變問題上,在臨床案例中有多位患者得到改善,也讓患者避免因軟硬骨病變的惡化,導致須提早置換人工關節的地步,所以提醒有關節問題的患者應及早尋求骨科醫師做檢查及治療,維持靈活的關節行動力。 「微創手術」傷口小,術後疼痛減少,恢復生活機能快! 另一位75歲的張先生,幾年前因為右腳感到疼痛發麻,曾到恩主公醫院復健科看診,經過幾次復健後,疼痛狀況有改善;兩個月前,出門搭公車時,右腳突然無力發麻,趕緊又到醫院就醫,照X光後,發現有椎間盤突出的問題,因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醫師評估後建議要做脊椎手術,當時一聽到脊椎要開刀,感到緊張害怕,經醫師詳細說明後,在上個月接受了「脊椎內視鏡手術」,傷口小只有0.6-1公分、出血量少、住院天數僅1-2天、恢復期短,對脊椎肌肉筋膜損傷小,大大降低了高齡者開刀風險。手術後背痛及下肢無力有明顯改善,目前努力做強化核心肌力訓練,慢慢恢復正常的生活。 恩主公醫院骨科微創中心許立和主任表示,椎間盤突出部分是因為脊椎的老化磨損,好發中年之後,隨著老化,椎間盤中的髓核如同我們的皮膚一樣含水量降低,椎間盤的靈活性跟避震效果也跟著降低,使得椎間盤壓力更大,當突然間的不當受力(搬重物)或外力創傷(滑倒摔跤)就容易發生椎間盤突出,也有部分發生於年輕族群因長期不良姿勢加上肌力不足造成椎間盤突出。常見症狀像是腰痛、背痛,甚至從下背部、腰部脊椎處輻射延伸至臀部和雙腿,可能從輕微疼痛到銳痛、灼痛感,嚴重時會出現極度劇烈的疼痛,有些人則會感覺麻木、刺痛或腿部無力,也就是坐骨神經痛,對日常工作及生活造成極大困擾。 許立和主任進一步指出,椎間盤突出可以透過休息、藥物止痛、物理治療等方式來減緩疼痛,如經過一段時間,狀況還是無改善,就需要進一步檢查評估是否手術治療。傳統開放式椎間盤切除,改善病患症狀成功率大於95%,嚴重的併發症<1%,無法克服的是術後的傷口疼痛、術後背部肌肉纖維化、肌肉無力等後遺症。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現階段已經邁向更精密的微創醫療,微創內視鏡相較傳統手術,傷口小、破壞少,術後恢復期也短,同時也減少脊椎內固定物(骨釘、椎籠)的使用,因此減少許多伴隨固定物而產生的後遺症。 恩主公醫院骨科微創中心 提供全方位照護 近年來,微創技術發展迅速,已成爲21世紀外科發展的主流,恩主公醫院也秉持「無私奉獻、謙卑服務」的理念,提供最優質的醫療服務與健康資訊,持續發展成為特色醫療中心。恩主公醫院在2019年成立骨微創中心,依照疾病特性整合照護資源,導入專業醫療團隊,積極與各大醫學中心醫療合作,讓民眾可以受到更細心的照顧治療與更友善的照護環境,不僅成為地區醫療與預防保健的典範,更是實踐了守護民眾身心健康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