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礙

長期被失眠困擾 你知道要看哪一科嗎?

長期被失眠困擾 你知道要看哪一科嗎?#睡眠障礙

20歲陳同學從小睡覺時打呼聲音就很大聲,媽媽也發現他有睡眠呼吸中止的情形,隔天醒來依舊覺得很疲勞。白天上課又容易睡著,曾被老師誤以為前一晚外出夜唱。羅東博愛醫院睡眠障礙聯合門診、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張明哲診斷後表示,陳同學扁桃腺腫大,建議使用睡眠呼吸輔助器或開刀,因為家長希望能先以非侵入的方式治療,所以暫不考慮開刀,先試用呼吸輔助器。張明哲醫師說明「睡眠障礙聯合門診」的優點,包括:許多民眾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常不自知或是長期被失眠困擾,又不知道要看哪一科,「睡眠障礙聯合門診」有睡眠專業團隊為您找出問題所在,並安排後續的檢查與治療。「睡眠障礙聯合門診」看診地點同設在門診大樓二樓診間病人只需走到對面診間等候看診,免於奔波於各樓層之不便。聯合兩科門診,院方只收一次的掛號費。張明哲醫師表示,若民眾晚上睡覺鼾聲如雷,或睡覺時頻頻打呼,一瞬間打呼突然中止,隨後又開始打呼,或睡到半夜常起床,白天又頻頻打瞌睡等症狀,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以往門診的病人之中曾碰到病人白天頻頻打瞌睡,曾開車甚至騎摩托車都因打瞌睡而撞車,非常危險的。他醫師說,睡眠呼吸中止症是指呼吸道因為塌陷,躺下睡覺時空氣無法進入肺部,血氧濃度因呼吸暫停而降低,無法持續睡覺。該症狀可能導致病人出現健忘、記憶力減退,甚或心血管、高血壓及腦血管變化等病症,民眾不可輕忽,應儘速就醫。另外,部分民眾睡眠習慣不佳或是工作、生活的壓力太大,常有失眠的困擾,或是有夢遊的症狀…等。睡眠障礙聯合門診為蘭陽地區有這項困擾的民眾找出問題所在,讓您更好入眠。

「耳穴貼壓」治療法 改善婦女更年期

「耳穴貼壓」治療法 改善婦女更年期#睡眠障礙

當年紀逼近45歲的婦女,最困擾的是更年期問題,心理雖然不願承認自己已經到了更年期階段,但生理的更年期症狀郤一一出現,如:熱潮紅、夜間盜汗、陰道乾燥、性功能減少、睡眠障礙、頭痛、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疲勞…等,署立彰化醫院婦女身心科結合中醫科推出「耳穴貼壓」治療法,每次療程為期四週共8次治療,目前至署彰接受治療的婦女共10位,症狀都有明顯改善,而且只要一次掛號就可接受四週8次治療。署立彰化醫院婦女身心科高靜玲主任說,43歲的林太太,去年(98年)開始停經,出現更年期症狀的熱潮紅、胸悶、入睡困難等困擾,因為害怕長期吃藥會有副作用所以拒絕就醫,但近一個月來因為出現失眠嚴重、心情煩悶,而致影響白天生活作息,經朋友介紹到署立彰化醫院婦女身心科門診,經由結合中醫科進行耳穴貼壓治療,在二週4次的耳穴貼壓治療及婦女身心科醫師心理治療後,無配合藥物治療下,林太太表示症狀已明顯改善,目前持續回診治療中。還有一位58歲陳女士,停經7年,失眠超過4年,一直依賴短效型助眠藥物,陳女士在白天就一直煩惱晚上會無法入睡,造成長期情緒不穩、緊張等,而導致出現輕微的憂鬱症,陳女士也在透過心理及耳穴貼壓治療,完成共四週8次的一個的療程後,已經改善長久入睡困擾及輕微憂鬱症的情形。署立彰化醫院中醫科陳昭勳主任說,耳朵是一個人體的縮影,耳朵表面上分佈許多穴點,而這些穴點可以反應身體或體內相對應器官的功能,中醫科針對更年期婦女所做的「耳穴貼壓」治療法就是在婦女耳朵的耳神門及大腦皮質區進行耳穴貼壓,以此來刺激耳朵表面上的穴點,就如同針刺軀幹、四肢的穴位一樣,所以會讓更年期婦女的失眠及焦慮困擾得到很大的改善。署立彰化醫院婦女身心科高靜玲主任指出,女性一生當中有幾個階段特別(如:在月經來之前、懷孕時、產後以及更年期階段)容易發生焦慮症狀。而睡眠問題則較常見於更年期及停經後婦女,睡眠障礙問題的盛行率根據研究是15%至60%,而焦慮發生在更年期及停經後婦女這個族群的盛行率可高達到53.7%。國外已經有多篇研究指出針灸對於焦慮疾患的改善是有很不錯效果的。又有研究發現耳穴療法是可以減輕手術前及手術中的焦慮,而且耳穴貼壓治療,具有簡易操作及非侵襲性的優點。高靜玲表示,除了更年期症狀外,其實中年族群的婦女,還有許多壓力的來源(例如「空巢」症候群、照顧年邁的雙親、伴侶死亡或離婚…等),這些壓力來源都可能會惡化焦慮和失眠的情況。有研究指出婦女更年期階段雌激素(estrogen)的下降與產生睡眠和情緒困擾是有相關,因為雌激素可調節許多與睡眠相關因素,包括體溫的調節、日夜的節律、壓力的反應等。高靜玲進一步指出,署立彰化醫院針對更年期婦女的相關困擾治療上,除了有需要時給予西醫少量的藥物治療外,主要治療是以婦女身心科結合中醫耳穴貼壓來進行治療,目前還接受中國醫藥大學中藥臨床試驗中心指導,所以歡迎40歲至60歲的更年期及早期停經婦女,當有出現焦慮和失眠等症狀,且嚴重程度已影響到日常生活時,歡迎向署立彰化醫院婦女身心科洽詢,醫師會協助婦女朋友們評估是否可以彈性選擇用藥或不用藥的治療,並提供每日四次、每次約12分鐘在家自行按壓耳穴的治療法,讓服務治療,總療程共需四週,期望透過更多有更年期或停經婦女困擾的朋友參與驗證,而能發展出一種方便、安全及有效的方法,以減少對鎮靜安眠藥物的使用及其依賴性,進而讓更年期或停經後困擾的婦女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吃藥有用嗎?-談藥物在壓力管理的角色

吃藥有用嗎?-談藥物在壓力管理的角色#睡眠障礙

張小姐是個職業婦女,在婚姻裡總是感受不到該有的幸福。在家和萬事興的大帽子下,面對嘮叨的婆婆,儘管心裡抱怨,只能淚往肚裡吞;更讓她為之氣結的是,老公總是站在自己的媽媽那邊。然而作為一個媳婦,表現還算稱職,雖然內心著實不快,表面也平安無事。因為公司組織縮編,工作量倍增,張小姐漸漸感覺應付不過來,身心俱疲的她,除了疏於家事外,工作時則難以專心,頻頻出錯,在被主管約談後,晚上開始失眠。婆婆的嘮叨更勝以往,這時她轉向先生尋求慰藉,但得到的答案是為什麼只顧工作不顧家庭…終於,她來到精神科門診,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憂鬱症。張小姐怎麼了?真的得了憂鬱症嗎?需要吃藥嗎?如何解決她的問題?這個不快樂的婚姻對她的意義是什麼?要改善夫妻關係?如何改善?如何面對長期以來婆婆的嘮叨?現代的精神醫療能為張小姐做些什麼呢?生活中的壓力所在多有,適度的壓力能激勵人心,有時更能迫使生命成長,但若超過能應付的範圍,導致重大痛苦或能力嚴重受損,則可能形成所謂的「精神疾病」-從「睡眠障礙」、「適應障礙」、「心身症」,到「憂鬱症」、「焦慮症」(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嚴重者甚至出現「反應性精神病」。有的人為了應付壓力,轉而以酒精或其他毒品來紓解情緒,結果則是短暫的快慰掩蓋了長期濫用或成癮的危險性。如果壓力是導致精神疾病的元兇,學會處理壓力是否才是治本之道呢?臨床上常見的情形是,病患知道要處理壓力,可是在還來不及反應的時候,事件如滾雪球而來,壓得人喘不過氣,在一陣接一陣的挫折感籠罩下,一種惡性循環已悄然成形-似乎,來不及 處理壓力。人都有因應壓力的本能,在與壓力掙扎周旋的過程中,到達某種失衡狀態時,可能選擇尋求醫療的協助。如果此時,藉著先改善症狀,爭取機會使有時間與能力學習壓力管理,可不可能也是一種選擇?從這個角度來看,精神醫療似乎可提供這個機會。有些藥物能提供及時與必要的協助,如助眠劑、抗焦慮劑或抗憂鬱劑等,針對不同的病因、症狀、及對生活功能的影響程度,決定使用的劑量及使用多久,兼顧藥物作用與副作用的平衡,逐次調整藥物的使用,甚至可以完全停藥。在此期間,精神症狀已獲得部分控制,也比較容易學習壓力管理。壓力與問題絕對不可能因為幾顆藥丸就完全改善,卻可能因為這些藥丸,讓人站在比較容易越過障礙的平台。有許多精神疾病容易慢性化或有復發傾向,需較長期使用藥物治療,有的則是數週至數月的療程即可,端賴藥物所爭取的時間裏,壓力管理的能力增進了多少,壓力解決了多少。更好的情形是,經過評估發現,其實根本毋須用藥,僅需一些簡單的指導或較單純的認知行為治療處置,即可增強其壓力適應的能力,這也是精神醫療可以提供的治療模式。精神疾病的成因涵蓋生物、心理、社會或靈性層次,也包括不同的潛在因子、促病因子與惡化因子。精神醫療的處置,需要根據這些因素來評估與診斷,並為病患量身訂做治療計畫,排除相關器質性因素(因生理疾病或其他藥物或成癮物質所誘發),施以個別化的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自律神經調節法、各種形式之心理治療等)。表面上因為壓力所造成的疾病,藥物佔有一席之地,卻絕非治療的全部。(本文作者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 主治醫師 鐘國軒)

老是失眠!我該尋求睡眠中心的專業協助嗎?

老是失眠!我該尋求睡眠中心的專業協助嗎?#睡眠障礙

在這個步調緊張的現代社會中,失眠是相當普遍的問題。根據美國大型流行病學的調查,有接近30%的人有過睡眠困擾,而國內相關研究也顯示失眠的盛行率約有15%。有過失眠經驗的人都曉得,睡不著的影響層面是相當廣泛的,它影響一個人白天的情緒、工作表現、人際關係、生活品質,甚至是健康狀態。 然而,相對於失眠的高普及率與影響層面,人們因失眠而就醫的比率卻是偏低的。美國的研究發現只有5%失眠的人會純粹因失眠問題而就醫,另外有26%的人會因其他問題就醫時順便處理失眠困擾。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表示,一般失眠的人不尋求醫療協助主要有二個原因,一是不曉得出現甚麼樣的睡眠問題才需要就醫,另一個則認為失眠不會對生命造成立即的威脅。因此,多數人常常是等到睡眠已經嚴重惡化,明顯影響日常生活的時候才肯就醫。所以在睡眠門診中常看見許多人的睡眠困擾早已持續4到5年,有的甚至長達一、二十年之久,讓自己承受長期不良睡眠品質的折磨。 有鑑於此,北醫附設醫院睡眠中心特別提供一份「尋求專業協助時機的自我檢核表」,它可以幫助你決定目前的睡眠狀況是否該尋求專業的協助。如果你夜裡時常睡不好,你可能患有睡眠障礙。該圖表列出一些常見的睡眠困擾,請對照你自己的症狀,依輕重程度分為1-10個等級。從以下的建議表上,你可以查出是否應該立刻接受治療。具有一項以上症狀的人,要將單項的調查表結果再提升一個建議等級(例如:建議接受治療升級成為必須接受治療)。如果你覺得自己或是某位親友可能罹患了睡眠障礙,當自我檢核表中有任何一個項目的分數落在「建議接受治療」或「必須接受治療」的範圍時,請即刻與睡眠中心聯絡。【尋求專業協助時機的自我檢核表】評估項目有:● 睡眠中曾經發生喘氣、窒息、呼吸中止的經驗      ● 鼾聲很大,血壓高,體重過重      ● 剛上床時雙腿會有刺痛發癢等奇怪感覺      ● 開車會打瞌睡      ● 睡眠中雙腿抽筋或抽慉      ● 半夜會醒來,白天疲憊不堪      ● 不論在白天或是不太晚的晚上,看電視、看書會讓你睡著       ● 早晨起床覺得很累,懶洋洋打不起精神來。      ● 有可怕的夢魘經驗      ● 出門旅行或是在家中曾經徹夜失眠表格詳細內容請至北醫附設醫院官網查詢。

猝睡症的症狀(一)

猝睡症的症狀(一)#睡眠障礙

猝睡症是大腦腦區調控睡眠和清醒機制出了問題的一種慢性腦部疾病,個案最早在1877年被Westphal所提出( Westphal, 1877 ),在隔年1878年Fishert在文獻中亦探討此類疾病( Fisher, 1878 ),兩位學者提出病人具有打瞌睡情形發生,和產生有肌肉無法使力情形。直到1880年首度由法國的醫師Jean-Baptiste Edouard Gelineau所定義出來( Gelineau, 1880 ),他是首位定義猝睡症為一種多症狀的syndrome,提出猝睡症病人的猝倒發作( cataplexy )常伴隨著肌肉無力跌倒( astasia,不能站立 )發生。此種猝倒發作在1916年被Henneberg定義為猝倒症( cataplexy )( Henneberg, 1916 )。在1975年法國舉行第一屆國際猝睡症座談會(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arcolepsy )時,與會學者定義narcolepsy如下:Narcoelpsy,被認為是一種不明原因的多症狀的症候群( syndrome ),定義含有不正常的睡眠障礙,包含有白日過度嗜睡(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經常有夜晚睡眠受干擾情形,以及病理學上REM睡眠異常的情形產生。REM睡眠異常包含有睡眠後很快發生REM週期和干擾REM睡眠的抑制情形如猝倒症( cataplexy )及睡眠麻痺( sleep paralysis )。白日過度嗜睡,猝倒症,睡眠麻痺情形以及入睡前幻覺( hypnagogic hullucination )是猝睡症這個疾病的主要症狀( Guilleminault et al.,1975 )。猝睡症病人除了對自己有影響外,亦有可能會對他人造成困擾,對病人而言,這種突然進入睡眠的狀況會漸漸的頻繁,而且常在不適當亦或危險的時候發生,像是開車中。猝睡症病人因睡著發生交通意外事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0倍,因此研究此疾病變得很重要。依據2005年國際睡眠障礙分類標準第二版(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 II, ICSD II )診斷。猝睡症有以下症狀:過多白天睡眠(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為最不能控制的症狀且是發病後第一個會出現的症狀,通常和REM睡眠有關,定義是在白天重複的打盹進入睡眠,通常是在從事單調乏味的動作時會發生,如看電視會產生。猝倒症( cataplexy ),是猝睡症病人所特有的一種症狀。定義為突然的肌肉兩側無力,通常是在強烈情緒變化下所引起,分為正向情緒如大笑或驚訝狀態。負向情緒如氣憤狀態都有機會引發症狀( Daniels, 1934 )。肌肉無力又可以分為局部肌肉無力,或者可以包含全身骨骼肌無力。有時cataplexy會伴隨有模糊的視覺現象。呼吸肌肉通常不會受到影響,但cataplexy有時也會有窒息現象產生。Cataplexy發生時間通常很短,約幾秒鐘至最多幾分鐘,且很快就會回復正常狀態。cataplexy可以輕微有頭部微斜現象產生,肩膀下垂,下顎虛弱無力,含糊發音以及膝蓋彎曲,嚴重則會有全身癱瘓情形倒下,這種情況通常在工作中如開車情況下容易會有危險情況發生,嚴重危及病人自身安全。Cataplexy在大約2/3的病人顯示,在出現白日思睡的症狀之後,五年內會陸續出現cataplexy ( Roth, 1980; Honda, 1988 )。此外,入睡前幻覺,睡眠麻痺情形,及夜間睡眠被打斷,通常在猝睡症合併有猝倒症病人會有這些症狀。然而這些症狀在正常人及其他種類睡眠疾病的病人也會有機會發生。入睡前的幻覺( hypnagogic hullucination )  ,通常是在睡覺時發生,會有極為真實的感官體驗,認為可以感覺到某人或某件事,感覺可以包含視覺,觸覺,運動感覺,聽覺現象。重複的入睡前幻覺在猝睡症合併有猝倒症的病人有40 %-80 %的發生機會。幻覺通常時間很短,並不是每一個病人一定會產生,在正常族群也有機會被發現到( Ohayon, Priest, Caulet, & Guilleminault, 1996 )。睡眠麻痺是短暫的不能動作或說話,往往在幾分鐘後便回復肌肉控制力。睡眠麻痺是一個可怕的體驗,有時還會伴隨無法呼吸的情形產生。麻痺亦常常伴隨有入睡前幻覺,令病人驚恐的感覺增加。在猝睡症病人有40 %-80 %的發生機會。此類麻痺情形在正常人也有機會產生,要被定義為明顯的猝睡症症狀,睡眠麻痺應該是規律的發生。睡眠麻痺和入睡前的幻覺通常在白天嗜睡症狀產生之後2-7年會陸續發作( Billiard et al.,1983; Kales et al., 1982 )。夜間睡眠被打斷在猝睡症病人有50%的發生機會。REM( rapid eye movement )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RBD ),在猝睡症合併有猝倒症病人可以看到。猝睡症合併有猝倒症病人常會有增加body mass index( BMI ),甚至肥胖現象產生,尤其在尚未接受過治療的病人常可明顯看到。此外,BMI增加會有進一步發展成睡眠呼吸中止的可能存在。猝睡症有其他比較少見的症狀:如記憶喪失,視覺模糊現象,或者有視覺重疊產生。猝睡症的症狀(二)延伸閱讀:睡美人睡王子

猝睡症的症狀(二)

猝睡症的症狀(二)#睡眠障礙

除了依照上述所作疾病判斷外,在病人診斷上,另外還必須進行HLA genotyping,測量腦脊液(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中Hypocretin-1( Orexin-A )量是否有明顯下降,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儀( Polysomnography, PSG ),清醒度維持測試( Maintenance of Wakefulness Tess, MWT ),以及多項式睡眠潛伏期檢查( 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 MSLT )等精密儀器測量,才能明確定義病人為猝睡症。猝睡症病人通常首次發病的時間在青春期15-25歲之間,少數女性個案發病年紀在35-45歲之前以及停經期階段。亦有研究指出有6 %的病人在十歲之前就產生症狀( Overeem, Mignot, van Dijk, & Lammers, 2001 )。猝睡症合併有猝倒症的病人在任何年齡層都有機會被觀察到,但很少有案例觀察到五歲以前或四十歲以後發病的情形。依照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指出,此疾病盛行率為0.02 %-0.16 %,也就是說全世界每一萬人當中才存在有兩個到十六個人罹患有猝睡症( 孔繁鐘編譯, 1997 )。在英國和美國的盛行率則是平均兩千人中有一個病人帶有猝睡症( 0.05 % )( Brooks et al., 2002; Brooks & Black, 2002 )。在以色列盛行率只有0.002 %( Nishino, Okura, & Mignot, 2000 )。疾病在男性和女性也沒有存在性別差異。有研究指出,在日本族群中此疾病盛行率為0.16 %-0.18 %,該國人民得到猝睡症的機會比其他國家還多 ( Miyagawa et al., 2008 )。但後來得知,這些差異與不同研究方法有關,如日本科學家在診斷時,沒有經由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儀( Polysomnography, PSG )等做進一步確認,因此才會有以上所描述的高盛行率,經由確認PSG之後,確實發現日本盛行率有趨近於平均值現象。家族史研究指出遺傳因素在猝睡症的發生可能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猝睡症患者的一等親人當中得到此疾病的機會約有5%-15%,其他睡眠相關疾病則為25%-50%。但是其遺傳模式至今為止,尚未被科學家所確定,可能是因為不只一個遺傳因子包含在其中( Yoss, 1970 )。另外一篇文獻提出其他研究數據顯示,在猝睡症病人的一等親中得到猝睡症的機會比正常人多10-40倍( Nishino et al., 2000 )。也有人提出除了遺傳因素之外,可能環境因素也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科學家研究顯示出生月份對發展成猝睡症而言是一個risk factor ( 在三月出生的人有高的odds ratio= 1.45,九月出生的人有較小的odds ratio= 0.63 ),證實除了遺傳因子以外,環境因子亦扮演重要角色( Dauvilliers et al., 2003 )。此外,科學家在基因研究方面找到和猝睡症有關的基因座,分別是染色體4p13-q21 ( Nakayama et al., 2000 ),染色體21q ( Dauvilliers et al., 2004 ),染色體22q13 ( Miyagawa et al., 2008 )。究竟存在有什麼樣的機轉造成猝睡症,除了食慾激素 ( Hypocretin )以外,尚未有確切的機轉被建立。猝睡症是屬於慢性疾病的一種,當發病以後便會伴隨病人終身。藥物治療方面只能針對病情給予症狀治療,如中樞神經刺激劑,或modafinil及sodium oxybate用來治療嗜睡症狀;或使用抗憂鬱劑來治療猝倒症狀。此外,除了藥物方面,病人本身和周圍朋友之間的幫助亦是不可或缺的心理支持療法。( 黃玉書及陳建安翻譯自Christian Guilleminault,Yu-Shu Huang, Chia-Mo Lin. Narcolepsy syndrome:a new view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cond millennium in Pandu-Perunal SR and Monti JM Clinical Pharmacology of Sleep Basel Birkhauser Verlag 2006;43-59 )猝睡症的症狀(一)延伸閱讀:睡美人睡王子

小孩夜驚、睡覺磨牙 多數腸胃有問題

小孩夜驚、睡覺磨牙 多數腸胃有問題#睡眠障礙

孩子是每位父母的寶,小孩吃不好、睡不好都會牽動父母的心。引起小兒睡眠障礙的原因大致上分為情緒跟腸胃問題,包括夜間哭鬧、夜驚、磨牙等。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傳統醫學科陳玉娟醫師特別針對下面情況加以說明:【夜泣】正常嬰兒常見,但每週超過3次或連續發生影響到雙親睡眠,則需尋求醫師協助。主要原因包括太餓、太飽、太熱、腹脹、尿布疹、鼻塞、耳痛;其他心理上的因素,如照顧上的日夜顛倒、保護過度、習慣被人抱著、睡前太過興奮、環境吵雜等,均會引起小兒夜間的哭鬧,其中以腸胃問題為大宗。中醫說“胃不合則臥不安”,陳醫師說,小兒腸胃不舒服可用保和丸、四逆散、紫蘇、雞內金、神麴、山楂等,或利用茴香、荳蔻、薄荷等精油按摩肚臍周圍;至於情緒問題,可用甘麥大棗湯、加味逍遙散等穩定情緒;其他如發燒、疾病引起就需探究病因、對症下藥。【夜驚】大多從3-12歲開始出現,青春期後逐漸消失。發生時,患兒因極端恐怖而有大聲叫喊、身體抖動、瞳孔放大、呼吸、心跳急促等現象,持續約數分鐘。次早醒來,雖有恐怖的感覺,詳情卻記不起來。陳醫師表示,有夜驚的兒童性格多較神經質,白天的壓力如興奮、發燒或太過疲倦均會誘發夜驚的發生。發生夜驚時必須留意,如果是發燒引起,應盡快就醫。如是情緒問題,可用甘麥大棗湯、加味逍遙散、神麴、雞內金等穩定情緒。【磨牙】睡覺中的磨牙也十分常見,嚴重時甚至會造成齒顎關節疼痛。其原因尚不明白,多偏向心理因素。但中醫認為與腸胃不適有關,臨床上用保和丸加甘麥大棗湯多能有良好的功效。陳玉娟醫師提醒,小兒的睡眠障礙雖沒有急迫性危險,但會影響小兒成長與日間學習能力,同時可能隱藏潛在的器質性病變或癲癇的可能性。因此,父母不可輕忽小孩的睡眠障礙。

春天讓你昏昏欲睡?中醫觀點:陽氣不足

春天讓你昏昏欲睡?中醫觀點:陽氣不足#睡眠障礙

隨著春天來到,白天慢慢延長,天氣漸漸轉暖,有些人反而會覺得早晨不易醒來。白天容易疲倦、頭昏、時時欲睡、食慾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明顯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然而各項檢查指標均無異常。這可能是由於氣溫逐漸回暖,身體會較鬆弛,加上皮膚表層血流增加,導致腦部血流量相對減少所致。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中醫科中醫師黃伯瑜表示,從中醫觀點來看,這是由於秋冬寒氣損及人體陽氣,到了春天因為陽氣不足而導致上述症狀出現。黃伯瑜建議,應該盡量使睡眠時間規律,千萬不要想睡就一直睡。環境要常保持空氣流通,多到戶外活動,盡可能在早晨曬一小段時間陽光,並且養成固定運動習慣,這些都有助於全身氣血循環暢達。此外,利用工作空檔伸伸懶腰、搓搓臉、揉揉後頸部,或者喝一些花茶提神,也都有幫助。有些疾病像是過敏性鼻炎,在春天氣候變化大會較嚴重,患者常因為鼻塞、頭脹、頭昏而精神不濟,也會影響晚上睡眠品質,使白天又更容易打瞌睡,應該就醫規律治療才會改善。黃伯瑜說,有高血壓或動脈硬化的人,由於血管壁彈性降低,流到大腦血流量減少,以致大腦相對缺氧,而會頻頻打哈欠使胸腔内壓力下降,好讓腦细胞供氧情況改善。因此頻打哈欠可能是腦部缺氧前兆,應就醫診治。上述情況還必須要排除睡眠障礙所引起的白天疲倦、頻打哈欠、打瞌睡等現象,像是睡眠剝奪,睡眠節律失調,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猝睡症等都可能有這些表現,應尋求睡眠門診專科醫師做詳細評估。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