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礙

山頂洞人一天有25小時

山頂洞人一天有25小時#睡眠障礙

何謂生物節律?心臟大約每一秒鐘跳動一次是一種生物節律,而從人類的睡眠來說,大概每90分鐘會有一個由淺到深、由深至淺而後進入快速動眼睡眠的循環,這也是一種生物節律,至於不管是孩童、年輕人或是老年人,都是以24小時的生活節奏來過日子,其實也算是一種生物節律。睡眠與清醒週期的規律性(一種以大約24小時為週期的生物節律),早在大約兩百年前就有科學家觀察到,含羞草葉片的開合動作有著規律的週期,也就是說葉片在白天會張開,然後到了晚上再閉合,就這樣每天以24小時的週期循環下去,不過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規律?科學家為了想證明是否和光暗週期有關,便將含羞草給放在櫃子裡,然後讓含羞草暴露在持續24小時的燈泡照射(沒有了夜晚)並觀察葉片的開合現象,出乎意料地,含羞草葉片竟然持續保持週期性開合的現象,只是開合的週期變成短於24小時,而一旦將含羞草重新放回有光暗週期的自然環境中,則葉片開合的週期又會被微調成24小時。到了1960年代睡眠約日節律研究開始萌芽的時候,有人把自己當成研究的對象隔離在離地底數十公尺的洞穴裡,結果發現人類竟然也同樣出現了所謂的自走節律,只是這週期變成是以大約25小時的循環來過日子(這也就是說,上床睡覺的時間,以地球的標準時間來說會一天一天的延遲),於是當經過了兩個多月的地底生活後,一出來竟發現平白無故地遺失了20多天。上面的實驗顯示,在生物體內確實存在一個時鐘,這個時鐘決定了我們的生活節律,決定我們何時該起床,何時該睡覺,只是大多數體內時鐘設定的週期並不是剛好是24小時,而是大於24小時,彰化基督教醫院睡眠醫學中心王介暉醫師表示,外在光暗週期會協調著人身體各種器官、各種構造的週期性運作,完整地發揮正常生理功能;一旦這樣的協調性被破壞,就會產生各式各樣的問題,包括睡眠障礙;這種情況容易出現在當人們出國洽公或旅遊時,橫跨了多個時區,原本理當保持清醒的場合卻頻頻點頭打盹、哈欠連連,只因為人體內的生理時鐘跟外在環境無法搭配得上。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輪班工作的族群以及經常熬夜的學生,已經有許多的研究報告指出,體內生理節律一旦失調,是有可能增加心血管系統疾患甚至是癌症的機率的。日出、日落,事實上跟每個人每一天都有著密切的交流與互動,但電燈發明後,打破了白日、黑夜的藩籬,在人類盡情享受夜生活同時,恐怕身體健康也隨著時間慢慢流失,因此王介暉醫師建議,一旦出現因體內生理節律失調而造成的睡眠障礙,千萬不可輕忽,應及時尋求睡眠專科醫師的諮詢,以免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品質!

「鬼壓床」是怎麼一回事?

「鬼壓床」是怎麼一回事?#睡眠障礙

鬼月到了,你是否有過「鬼壓床」的經驗?這種言之鑿鑿的鬼神附身,醫學上正式名稱「睡眠癱瘓」或「睡眠麻痺症」,是睡眠疾病的一種,壓力太大、過度疲累時就會發生。 本月起進入俗稱「鬼月」的農曆七月,各種鬼怪傳說紛紛出籠,其中最普遍、也最常被提及的就是「鬼壓床」經驗。 許多人都自稱,有過熟睡到一半、被鬼壓床的經驗,驚醒後毛骨悚然,擔心自己是不是真的被鬼魂纏身?其實,「鬼壓床」在醫學上稱為「睡眠癱瘓或睡眠麻痺症」,是睡眠疾患的一種,統計顯示,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人,一生中都會發生一次鬼壓床的經驗,遇見了並無大礙;不過,若有人天天都覺得被鬼壓床,苦不堪言,恐怕就得求醫諮詢。 嘉義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葉世彬,就曾接獲三、四例天天都為「鬼壓床」所困擾的病例。一名攝影公司老闆兩年來,幾乎天天都有鬼壓床困擾,弄得他想睡又不敢睡,終於因為害怕睡覺,導致慢性失眠。還有一名三十幾歲的女性,不僅經常被「鬼壓床」,還合併有幻覺,認為自己看到了「小精靈」;當她念大悲咒時,小精靈竟也跟著她念大悲咒,讓她害怕不已。據統計,大約有20% 到30%鬼壓床患者,會同時出現幻覺,因此常被誤認為”撞鬼”或”卡到陰”。 葉世彬醫師表示,經常被鬼壓床的人幾乎都認為這是鬼怪作祟,所以多半尋求宗教解決。其實,鬼壓床是一種極普遍的睡眠疾病,若無特別病因在醫學上則稱為「單獨性睡眠癱瘓症」;若經常發生則稱為「慢性單獨睡眠癱瘓症」,鬼壓床同時也是猝睡症的四大主要病徵之一;另外,也可能是由基因遺傳所導致。 睡眠過程中有「快速動眼期」和「非快速動眼期」,葉醫師解釋,當睡眠處在快速動眼期時,全身所有的肌肉張力會降到最低,只剩下橫膈肌和眼睛能夠移動;所謂「鬼壓床」就是一個人在快速動眼期間醒來,只有大腦有知覺,但全身的肌肉張力卻還未恢復,因此無法移動身體,造成被壓在床上的感覺,這樣的狀態通常持續一、兩分鐘就過去;而處於壓力太大、過度疲倦、熬夜、日夜顛倒時,最容易發生。 為何會發生這樣的情形?葉世彬表示,病因可能是腦部的神經傳導物質出問題。若把快速動眼期比喻為全身「斷電」的狀態,鬼壓床可能是因為某種神經傳導物質出了問題,導致人雖醒來,「電流」卻未能接回去;而天天都感覺被鬼壓床的人,大部分可能是腦部功能較不好,體質因素使然。 針對經常發生睡眠癱瘓症、導致慢性失眠的人,葉世彬醫師建議,可以低劑量的三環抗憂鬱劑治療,服藥一、兩個月後,大抵能有效改善病症。然而若久久才發生一次,只要調整一下生活作息及注重一下睡眠衛生就可以,並不需要藥物治療。

長時間沉溺網咖 當心「垂足症」上身

長時間沉溺網咖 當心「垂足症」上身#睡眠障礙

暑假期間,許多青少年選擇在網咖消磨時間,不過多數網咖都有空氣品質不佳、噪音與光線不足的環境問題;如果青少年朋友無法做好自我管理,長時間處在這樣的環境下,健康就容易出問題。聖馬爾定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葉柏延表示,網咖族因為久坐、熬夜、姿勢不良等習慣,容易出現胸悶、垂足症、腕隧道症候群、緊縮性頭痛等「網咖症候群」,要避免這些傷害,最好不要長時間待在網咖。嘉義市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葉柏延表示,網咖族因長時間處於坐姿,且沒有定時起身活動肢體,確實容易出現經濟艙症候群。網咖族經常一坐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天,久坐不動造成血液循環不佳,容易發生下肢靜脈栓塞等問題;一旦血栓跑到肺部,就會造成肺栓塞,出現胸悶、呼吸不順,甚至心律不整等症狀,因而間接造成少數腦中風的個案報告。因此,要提醒青少年最好每個小時都要離座,起身走一走。網咖族久坐或長時間姿勢不良、睡眠不規則等,會出現不適的症狀除了酸痛、失眠、疲勞外,還曾發生長時間使用滑鼠、鍵盤,而出現腕隧道症候群,以及因久坐姿勢不良,壓迫到腿部腓神經造成「垂足症」而無法行走的案例。葉柏延說,許多久坐的人喜歡翹起二郎腿,在長時間未變換姿勢的情況下,腿部的腓神經受到長時間壓迫,造成暫時性的神經功能障礙,症狀除了局部疼痛、酸麻等不適感,還合併無法將腳板撐起,也沒辦法正常行走。這類的個案可透過神經藥物及物理復健治療,不過要完全恢復正常功能,仍需約數星期,甚至數月之久。沉溺線上遊戲,也容易造成的睡眠不規則,影響健康;不規則的狀況包含熬夜(睡眠剝奪)、日夜顛倒等情形,造成注意力不易集中、白天嗜睡,以及免疫力下降、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等問題,甚至有學生在暑期睡眠情形相當混亂,導致暑假結束後出現失眠、白天疲倦甚至嗜睡等症狀;因此,葉柏延建議,即使是在暑假期間,仍應維持睡眠的規律性和品質,避免影響日後正常作息。此外,網咖族有不少是線上戰鬥遊戲的愛好者,自然避免不掉刺激又強烈的聲光視聽效果,強烈的閃光和噪音也會誘發緊縮性頭痛,出現頭部悶脹感、頭痛等症狀;葉柏延指出,曾有癲癇病史者玩線上遊戲時,在過度聲光閃爍刺激下誘發發病的案例。喜歡線上遊戲的民眾,要留心這些可能的傷害。

聊得正高興他睡著了-談猝睡症治療

聊得正高興他睡著了-談猝睡症治療#睡眠障礙

不知道你是不是有這樣的經驗,一群人正聊得起勁,身旁的朋友卻突然往後一倒就睡著了。叫也叫不醒他,但十分鐘後他又自己醒了過來。睡眠佔掉人每天三分之一的時間,睡眠上的疾病也是千變萬化,有的人晚上睡不著、有的人一天到晚打瞌睡,更有的人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突然就睡著了。在原發性的睡眠疾病中,有一種稱為「猝睡症」的疾病,它和嗜睡不同的是,嗜睡可能是一直都很想睡,但猝睡卻可能在任何時候(也許是交談中)突然的就睡著了,尤其是在情緒強烈變化時,如恐懼、開心等之時,突然的就猝倒了,且此種睡著是連肌肉也都變得全無力氣、頭歪向一邊等完全睡著的情況。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許正典指出,「猝睡的睡眠型態和熟睡不同」,熟睡期時比較不會做夢,但猝睡的熟睡期很短,動眼期很長,眼球的肌張力下降且跳動很快。猝睡症的患者在醒後常表示,睡前會出現一些幻覺,但無法控制的就倒了;有些患者的幻覺則出現在猝睡後快醒之前;另有些患者在快醒過來之前會有鬼壓床的現象(即所謂睡眠麻痺症),這在一般人的身上是比較少見的,在猝睡症患者的身上卻很容易發生。通常患者每次發作,約「睡著」數分鐘(每個人不太相同),此時很難叫醒他,但若不叫他,大約數分鐘後會自己醒過來。一般人突然猝倒的情況並不多見,但也不是一次的猝倒就認為是患有猝睡症,通常必須是每天都會發生,且持續發生三個月以上,才稱為猝睡症;如果發生了猝睡的症狀,應該先懷疑是不是有癲癇、歇斯底里症候群或轉化症等,並排除藥物或酒等所引起的猝倒。目前的盛行率約為每一萬人中有四個到十六個猝睡症的患者,男女的罹患比率差不多。而家族中有人罹患猝睡症,或者本人有睡眠障礙者,是猝睡症的高危險群。正由於猝睡症的患者在猝睡前或將醒之前會有幻覺出現,少數患者會被當成是精神分裂,因為患者一天可能只發生一、二次,家人對其突然睡著覺得很奇怪,患者常無法做事、又有幻覺,因此常當成是精神分裂來看待。許正典醫師表示猝睡症治療時,必須先排除身體上的疾病、腦瘤、癲癇等,可以先做多功能睡眠腦波檢查,有時可加做多功能潛伏期測驗等,如果動眼期很長、肌張力下降等,則可能真的有猝睡症。因為猝睡症患者腦中的多巴胺分泌較少或不平衡,因此可以用精神興奮劑來治療;有些患者服用後效果不好或睡不著,則也可以用三環抗憂鬱劑(可壓制動眼期睡眠);再不行,再使用其他藥物。許醫師建議如果患者擔心依賴性問題,或患者不適合使用藥物,則醫師會請患者做猝睡日記,以排定每天的「打瞌睡」時間;因為患者的猝睡時間雖然不同,但每個患者每天卻有大致固定的猝睡時間,只要這段時間內停下來休息(即所謂「打瞌睡時間」),對其生活的影響會較小。患者在治療一段時間後,大腦的運作會逐漸穩定,此時即可由醫師判斷是否減藥甚至停藥;此外,猝睡症大多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尤其是卅歲以下的年輕人),而此時正是需要勞心勞力工作的時候,年紀漸大時常會自行改善。由於猝睡容易發生在情緒變化強烈時,因此患者平時情緒波動應儘量不要太劇烈。值得注意的是,患者最好不要從事高危險的行業或行為,如擔任高樓清潔人員、開車等,以免突然猝倒發生危險。

全台超過200萬人每天都「睡不好」

全台超過200萬人每天都「睡不好」#睡眠障礙

人類一生中約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睡眠上,對於一般人而言,睡覺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只要眼睛閉上,不到幾分鐘就可呼呼大睡;但對有睡眠障礙的人來說,想睡一場好覺,難如登天,不但身心因此疲勞不堪,長期下來健康還會大受影響。根據調查,國內15歲以上人口約12%有睡眠問題,依此推估,全台超過200萬人每天都為「睡不好」所苦。而睡眠品質調查發現,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清晨早醒、與日間過度嗜睡,是國人最常發生的睡眠障礙。目前醫學界雖知人類需要睡眠,對睡眠的真正功能卻不完全瞭解。天主教耕莘永和分醫院神經內科 王志弘醫師表示,一般認為睡眠可使肉體和腦部休息、修護,和學習、記憶也有關係;也有研究發現,睡眠並非身體的靜止狀態,而是一種主動的生理現象,會同時發生中樞神經、血流、呼吸、新陳代謝等各方面的動態變化,因此睡不好必定有害身心健康。眾所周知,睡眠出問題,對認知與精神會有顯著的影響,像是疲倦、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警覺性下降、反應遲鈍、脾氣暴躁、心情低落等,往往成為交通事故或職業意外的潛在原因。 此外,王志弘醫師進一步指出,睡不好易致消化不良,使體重增加或減少,還會增加許多疾病的發生機率,如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中風、心衰竭等心臟血管疾病,都與長期睡眠障礙有高度相關性。 常見的睡眠疾病包括:失眠、白天嗜睡(睡眠呼吸中止、猝睡症)、睡眠周期異常、異睡症(睡眠中有不自主運動)等,這可能導因於大腦的睡眠生理機制失調,或是心理精神疾病、藥物酒精濫用所引發,必須找出正確病因,才能有效治療。為幫助民眾警覺睡眠障礙的問題,台灣神經學學會曾提出五大警訊,若有以下任一症狀,便應儘速就醫,切勿一味只靠安眠藥來助眠:1、連續無故失眠(入睡困難、淺眠)達一個月以上。2、白天嗜睡造成危險(如開車開到一半睡著)、或工作效率下降。3、鼾聲如雷,造成白天疲累、焦慮、頭痛。4、睡眠中出現異常行為(如喊叫、夢遊、不自主運動、半夜無意識偷吃東西)。5、睡眠週期失調(提早/延遲/不規則)。總之,要維持身心健康,需有規律、適切、充分的睡眠,這是每天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一旦睡眠出問題,千萬別掉以輕心。

打鼾一族,小心高血壓與中風

打鼾一族,小心高血壓與中風#睡眠障礙

一位60歲吳姓男子長期以來都有打鼾的毛病,睡眠品質差,每到白天就精神不濟,爲此困擾不已的他求診於睡眠障礙特診。經診斷後,發現吳先生不僅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問題,連高血壓都長期控制不良。光田綜合醫院睡眠障礙特診 林昌宏醫師指出,因為吳先生無法有效控制高血壓的原因,和睡眠呼吸中止症息息相關,因為睡眠呼吸中止症會使心跳變慢;缺氧時則會刺激大腦微覺醒,打斷原本該有的睡眠深度;而呼吸中止症也會使交感神經興奮,造成血壓脈搏上升。日積月累下來,高血壓、血管硬化、糖尿病等疾病都會提早發生,甚至增加中風的發生率。如今,在醫療團隊的協助下,吳先生配戴氧壓型呼吸器已近3個月,除了夜間的睡眠品質大幅改善外,白天精神不繼的狀況也逐漸減少,血壓也控制得越來越好。林昌宏醫師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為高血壓十大成因之首,與腦中風亦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此類病患初期僅出現習慣性打鼾的症狀,而且還特別容易入睡,甚至嚴重到白天工作時也出現嗜睡的症狀,許多人以為這只是工作太疲累的關係,因而忽略提早就醫診治的重要性。醫師提醒民眾,睡眠佔了人生近三分之一的時間,防治高血壓、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工作,不如從良好的睡眠品質做起,平時若睡眠品質不佳,有打鼾、白天精神不濟等狀況,可至醫院睡眠障礙特診或睡眠中心作進一步的檢查。

親愛的,我只是睡著了!談猝睡症的典型症狀

親愛的,我只是睡著了!談猝睡症的典型症狀#睡眠障礙

你身邊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親人或朋友?日間精神不佳、總是昏昏欲睡、情緒激動時(尤其是在大笑時)會有突然跌倒或軟腳的現象產生、睡覺時有時會感覺被鬼壓床而動彈不得,有時還會看到一些周圍的人看不到的影像(事實上根本不存在),這種種的現象聽起來不由得讓人懷疑是不是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糾纏或控制著你的朋友或家人,以為這就是所謂的「卡到陰」,這時或許有人會想要借助一些民俗療法或宗教信仰的力量來幫助身邊的人,卻不得其門而入,其實這樣的人可能是罹患了一種盛行率不高的一種睡眠障礙疾病—猝睡症。猝睡症乃是一種神經方面的疾病,由於腦幹中睡眠清醒中樞功能出了問題,而產生過度嗜睡、猝倒、睡眠癱瘓及感覺鮮明的入眠期幻覺等四大主要的症狀。嘉義聖馬爾定醫院睡眠中心醫師葉世彬指出:罹患猝睡症的病人,會在白天的日常生活中,在不適當的場所,例如在吃飯、開車或工作中突然睡著。因此可見到此類患者常有交通意外或工作意外的經驗。而猝睡症的猝倒現象,通常是由情緒上的刺激(如大笑、憤怒、興奮等)所誘發,有時還會伴有入眠期幻覺的發生,發作時病人會突然膝蓋無力而跌倒;或頸部突然失去肌肉張力而向後仰或向前低頭;或突然顏面肌肉張力喪失而變得面無表情,講話模糊不清。這三種臨床表現,是最常見到的猝倒症狀。發作時間通常少於一分鐘,而且意識清醒。猝睡症中的睡眠癱瘓,可在入睡時發作或在正要清醒時發作,症狀為患者意識清醒,但眼皮無法張開,四肢無法移動,持續時間約1到4分鐘。而入眠期的幻覺,乃是患者剛在入睡時,會看到不認識的人或事物,或聽到有人叫他的名字,常伴隨著猝倒現象一起發生。約有85%的病人在猝睡症病發前,有一些明顯的誘發因子存在,例如嚴重的睡眠不足,睡眠清醒週期非常不規則,長久的晝夜輪班工作,及頭部傷害(例如頭部外傷、腦瘤及多發性硬化症)等。此病的盛行率約萬分之六,每個年齡層均可能發生,尤好發於十來歲的青少年,對於求學階段的學生影響甚大,並且男性比例稍多於女性。葉醫師建議:目前有許多有效且副作用小的藥物,可用來控制猝睡症的四大主要症狀,另外根據個別患者調整進食、小睡及運動的時間,可設計符合患者所需的行為治療,使病人也可以有正常的生活品質。若病人家屬能更清楚的瞭解猝睡症,讓病人能夠及早得到適當的診斷與治療,才不致病急亂投醫,求神問卜卻花了許多冤枉錢並且也延誤了治療。

時差調得好,旅途沒煩惱

時差調得好,旅途沒煩惱#睡眠障礙

暑假期間你是否已計劃好要利用這難得的長假好好出國玩個幾天呢?許多民眾可能已安排好暑假出國旅遊的計畫,結果往往因旅途中出現身體不適敗興而歸。追究原因,這些不適其實與長時間飛行有很大的關係。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 盧世偉心理師指出,飛行一方面會讓我們身體疲憊,另一方面還會造成所謂的時差問題,即日夜節律的失調。這主要是因為在短時間內跨越大幅度的時區,打亂了體內的睡眠週期,使得身體內部的時間和目的地牆上掛的時鐘差距太大。結果是你的步調和四周環境脫序,造成白天打瞌睡、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腸胃道疾病、焦躁、沮喪、頭痛等症狀。為了能夠好好享受期盼已久的旅行,盧心理師提供以下幾個技巧幫助民眾調整生理時鐘,快速適應遠方的時區: 一、出發五天前開始調整時差。向東飛行的話,一天一天漸漸的提早上床、提早起床。向西飛行的話,上床與起床都要漸漸延後。二、上飛機後儘快調整手錶,開始依照目的地的時間作息,讓身體提早適應。儘管機艙外面太陽高掛,假使目的地已經入夜,請放棄電影與餐飲,戴上眼罩與耳塞,準備睡覺!不要抽菸,不要吃的太撐,這都會干擾睡眠。必要的話,可於行前與醫師討論使用安眠藥或退黑激素的適當性。三、抵達目的地後就要遵照當地時間作息。如果你向東飛行,到了當地時間早晨的時候,你的生理時鐘可能還停留在半夜。無論有多累,你都不應該在旅館睡大頭覺,應該趕快到戶外曬太陽。陽光是調節生理時鐘最好的刺激物,留在室內只會使情況更糟,寧可勉強自己撐過第一天,晚上再早點上床。如果你向西飛行,抵達的時間是當地的下午,而你的生理時鐘已經入夜,請立刻到戶外曬太陽。它會幫助你延後生理時鐘,與當地時間提早達成同步。四、長途飛行後做ㄧ點運動,即使只是ㄧ小段的快走,也會提高體內腦內啡的含量。它有助於消除疼痛、鬆弛肌肉,產生愉快的感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