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礙

腸胃不適者 多數睡眠品質差

腸胃不適者 多數睡眠品質差#睡眠障礙

睡眠不足與失眠是現代人常見的困擾,有人忙到沒時間睡覺,卻也有人躺在床上輾轉難眠;消化系統疾病更是當今社會的文明病,有人忙得不可開交,有一餐沒一餐,也有人天天交際應酬,喝酒買醉暴飲暴食,各式各樣的壓力導致胃腸不適。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羅鴻源醫師指出,睡眠與消化系統疾病間其實互相影響,治療消化系統疾病,亦可改善睡眠品質。羅鴻源醫師表示,消化性潰瘍的成因是胃腸道攻擊因子與保護因子間角力的結果,主要以上腹部疼痛及出血來表現,在十二指腸潰瘍與睡眠的研究發現,基礎胃酸分泌的尖蜂是在半夜,胃酸分泌與睡眠週期並不相關,但在睡眠週期的前二小時胃酸分泌不易被抑制,用藥物抑制夜間的胃酸分泌,可以促使潰瘍癒合亦可預防潰瘍復發。其次是胃食道逆流疾病,胃食道逆流主要以胸口有燒灼感、嘔酸水、不明原因胸痛及其他非典型症狀來表現,在一份美國調查發現,79%胸口燒灼感發生於半夜,75%的病患因此影響到睡眠,40%的病患因此影響到隔天的精神,甚至27%影響到枕邊人的睡眠。對於胃酸逆流,人體會藉由分泌唾液及吞嚥動作減少胃酸對於食道的傷害,這些動作在進入睡眠後都會減少,加上睡眠時平躺,這種種因素都導致夜間胃酸逆流,胃酸與食道接觸時間比日間要長,而且造成傷害較大。另一方面,胃酸逆流至食道會伴隨著短暫的清醒,這是人體的自然防禦機制,目的是避免胃酸逆流至氣管造成傷害,但是如此睡眠週期因而被打斷,於是睡眠片片斷斷而造成失眠。最後談談胃腸功能障礙,所謂胃腸功能障礙表示消化系統並無器質上的病變,目前的致病機轉並不清楚,可能與腸胃道蠕動、腸胃道對痛覺過度敏感及個人精神官能症等因素有關,症狀主要有腹痛、腹脹、便秘及腹瀉等等。在西方國家的研究調查顯示,在腸躁症及胃腸功能障礙的病患中,有睡眠障礙的比沒有睡眠障礙的要多,臺灣的研究調查亦出現相同的結果。羅鴻源醫師表示,胃腸功能障礙的病患中大約25-30%有睡眠障礙,而且當晚的睡眠品質與隔天的胃腸症狀有很大的關係。林林總總談了一些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與睡眠之間的關係,良好睡眠品質是為第二天充電,不好的睡眠品質會影響到隔天的表現,也會讓你覺得腸胃不適,更可能透露出潛在的疾病。

《睡眠問題一百問》晝夜規律節奏篇

《睡眠問題一百問》晝夜規律節奏篇#睡眠障礙

Q48.人的作息時間可分為幾種型態?人按其睡眠及清醒週期的時間,可分為以下型態:(1)正常型:合於社會規範的作息時間。(2)雲雀型:早睡早起。(3)貓頭鷹型:晚睡晚起。(4)不規則型:上床及起床時間,紊亂不固定。(5)非二十四小時型:睡眠清醒週期為二十六小時或二十七小時。我們必須瞭解本身是屬於何種型態,方能利用週期的自然驅使力,使睡眠效率提高。Q49.“夜貓子”是天生的嗎?有人從十來歲開始便抱怨入眠困難,每晚非要到凌晨3、4點才能夠睡著,通常睡到中午甚至到下午1、2點才覺得有睡飽,因而常常錯過早上重要的活動,而無法適應現今社會的活動時間,這些人我們就稱為“延遲性睡眠週期症候群”。 延遲性睡眠週期症候群的疾病,是天生的。其病因為睡眠的生理時鐘設定比一般人來的晚數個小時,因此清醒時間也跟著延後數小時。其實延遲性睡眠週期症候群只是睡眠清醒時間比一般人延後,對身體健康並沒有什麼不良的影響,而且此種類型的人很適合做夜間工作。然而夜貓子是故意把睡眠清醒時間延後,可能是因個人喜好,喜歡在寂靜無人的深夜裡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當然睡得晚也就起得晚了。夜貓子跟延遲性睡眠週期症候群最大的不同是,只要夜貓子有想要恢復正常睡眠清醒週期的意願就可以調整過來;反觀延遲性睡眠週期症候群的人不論如何努力,都很難調整至正常作息時間。Q50.早睡早起一定身體好嗎?從小我們就被教育成“早睡早起身體好”,殊不知早睡早起對“歐吉桑”或“歐巴桑”真的是身體好,然而對年輕人或孩童就不見得對。年輕人或孩童通常經過一晚良好的睡眠就能應付隔天工作或學習的負擔,並不需要白天的小睡,而且年輕人或孩童的睡眠生理時鐘設定也比老年人來得晚,所以強迫早睡早起,反而會導致入眠困難及睡眠不足,造成白天工作或學習的障礙。被“早睡早起”這句話害的最深的就是延遲性睡眠週期症候群的這群人,因傳統觀念認為早睡早起才會身體好,而延遲性睡眠週期症候群的人卻是晚睡晚起,因而一直認為自己不正常。其實每個人的睡眠生理時鐘設定皆不一樣,應該順應著自己的睡眠生理時鐘,才能得到一個良好的睡眠,身體才會健康,才會好。Q51.為什麼會有時差?自從1950年代人類發明超音速噴射客機,從此往來世界各地旅遊或經商的人激增,因跨越時區而產生的時差問題及對生理系統的影響,也逐漸被人所重視。人類體內的生理時鐘約為25小時,而外在環境的日出日落卻為24小時,所以人類體內的生理時鐘,必須往前調整1小時左右,其最大的調整時數為1至2小時,向西飛行要比向東飛行來的容易調整時差,因此一旦人們一口氣跨越過三個時區,也就是說有3個小時以上的時差,人類體內的生理時鐘一下子無法在一天內調整過來,此時便會衍生出一些因時差所產生的問題。Q52.時差會產生哪些問題?一般常見的時差問題有晚上睡眠障礙、白天疲倦感、腸胃不舒服、肌肉疲累感、頭痛、精神及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或全身倦怠感。而這些因時差造成的問題,必須和長時間飛行所造成的問題相區別,長時間飛行所造成的問題常見的有眼睛乾澀且癢、鼻子過敏、骨骼肌肉抽筋、頭痛、嘔吐、腹脹、下肢水腫及有時頭暈等,而這些問題的產生跟飛機內溼度太低、氧氣減少、空氣渦流、氣壓降低、震動、噪音、有限的座椅空間、飛行焦慮及旅行中行程活動過於緊湊等有關,但相對時差造成的問題來講,這些症狀都會在著陸後24小時內消失。另一個因飛行所造成的問題,為機艙內的環境無法提供一個良好的睡眠環境,無法讓一個人好好睡一覺,因此會造成睡眠不足的情形,使旅行者的不適感更加嚴重。Q53.如何適應時差?至於如何適應時差,下列提供一些建議,供讀者參考,這些建議可幫助你盡快適應時差。(1) 在飛行中酒精性的飲料盡量減少,如果要喝只能少量。 避免含有咖啡因的飲料。 將手錶調整至目的地的當地時間。 在飛機上睡覺,盡量和目的地的睡眠時間相配合。(2) 到達目的地的第一天作息及飲食盡量和當地的相配合。 如果你實在疲累,最多小睡1小時。 清醒時,盡量讓你自己暴露於明亮光線中。 在白天時候,避免自己躲在旅館的房間中。 避免酒精及含咖啡因的飲料 如果你有長期服用的藥物(如高血壓或糖尿病的藥物)亦應配合當地的時間服用。 盡量不要開車。 假如晚上睡覺還是無法入睡,可以使用短效性的安眠藥物來幫助睡眠。一旦你在到達一個新時區後,如果你的時差問題超過2個星期都還無法緩解,此時你可能除了時差問題外,還有其他睡眠的問題,你必須趕快找睡眠醫師來幫你解決問題。Q54.長期過著晝夜顛倒的生活,對身體健康有影響嗎?據研究指出,夜間工作者比較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消化道潰瘍等疾病。並常抱怨全身倦怠、無精打采,即使他的睡眠時間跟白天工作者一樣長。Q55.如何適應晝夜輪班工作或夜間工作?若夜班工作者,在睡眠上有障礙或工作時有精力不繼、打瞌睡的情況發生,可參考以下的建議來做調整。放棄夜班工作,轉換成白班工作,這是最根本的解決方法。在下大夜班後,正值清晨,此時是人體生理精力最旺盛的階段,不要在此時上床睡覺,可做些別的事情,等到吃完午飯後,在生理精力開始走下坡時,順水推舟,上床睡覺。若當天下大夜後,當天剛好休假,可在下午小憩2至3小時,留一些到晚上再睡。夜間工作者的工作環境應盡量明亮,而在白天睡覺時的環境應盡量昏暗。排班時,應朝著順時鐘方向來排班。如大夜班換成白班,白班再換成小夜班。如上述方法行不通時,應考慮藥物的幫忙,並尋求醫師的協助,短暫性的安眠藥或喧騰一時的退黑激素,只要使用得宜,對夜班工作者的適應都有相當的助益。部分夜班工作者本身亦常併有一些睡眠疾患,例如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嗜睡症或週期性肢體抽動疾患等,都會加重夜班工作者其睡眠及適應問題。

輪班工作者 1/4有睡眠障礙問題

輪班工作者 1/4有睡眠障礙問題#睡眠障礙

根據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93年所做的「勞工工作環境感受調查」發現,國內勞動人口中,必須輪班或者班別不固定者,佔總工作人口16.5%,日本則為16.8%,歐盟高達20%,顯示越是已開發國家,工作型態屬於輪班者,有增加趨勢。而工作時間不是固定白天8小時制,一禮拜做二休二,小夜輪大夜,再輪白天班的工作族群,分布於電子、科技產業作業員、工程維修人員、醫護人員等產業,國外研究調查又發現,這群人口中,四分之一屬於「輪班工作睡眠障礙」高風險族群。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睡眠中心-許世杰醫師表示,近十年觀察下來,求診患者中,出現「輪班工作睡眠障礙」者不少;「輪班工作睡眠障礙」的評估首先經由臨床問診確認患者有因輪班工作產生生理時鐘混亂,而導致白天睡不著或工作容易打瞌睡,透過睡眠日記觀察並且排除特殊睡眠疾病和情緒壓力等問題確定診斷。許醫師指出,臨床治療上,醫界目前處理這群人在輪班工作時,所面臨的清醒度不足、工作失誤問題,可使用清醒劑(學名:Modafinil)藥物作輔助治療,以藥物提高工作專注力,再配合光照儀器治療,兩者加乘下,讓夜班工作人員可以戰勝睡魔,重要的是降低工作職災發生率。至於輪完夜班後的睡眠指導原則,首先,白天下班時,人體眼睛接收光線後,會抑制人體松果體褪黑激素的分泌,因此提醒夜班工作者下班時可帶上墨鏡以增加早上睡覺時褪黑激素的分泌幫助入睡。不過,如果想要趁著白天跑銀行、繳費…處理雜事儘量安排在下午起床後的時間。許醫師提醒,不管是否輪班工作儘量養成固定睡覺時間,例如夜班工作可固定早上8點睡到下午3點,不然則以中午劃分拆成兩段式睡眠。另外,個人得營造睡眠環境,拉上房間窗簾保持房間不要太亮,注意房間隔音效果;除此之外,許世杰醫師建議,夜晚上班時的廠辦環境,最好棄燈泡改採白熾燈等光線明亮之光源,工作過程中多活動、思考,中間歇息20分鐘、休息時間活動筋骨、偶爾使用茶或咖啡提神,均不失為提奮精神、避免發生工安事件的良方。

《睡眠問題一百問》呼吸障礙篇

《睡眠問題一百問》呼吸障礙篇#睡眠障礙

Q26.人為什麼會打呼?人在入睡後,由於呼吸道肌肉張力降低,使得呼吸道變的較狹窄,如果再加上鼻腔、鼻咽、口咽或咽喉結構上狹窄的情形,將會造成呼吸氣流的進出遇到相當的阻力,而產生打呼或呼吸暫停的現象。打呼的症狀乃是呼吸產生的氣流遇到阻力,震動咽部組織產生了聲音,有些人打呼的聲音可高達80分貝,如果只有打呼而沒有呼吸暫停或缺氧的現象產生,則稱為原發性打呼症。打呼的情況會隨著睡眠期加深而愈顯得嚴重,而到快速動眼時期反而減輕。然而打呼往往是產生呼吸暫停症候群的先兆或根本是呼吸暫停症候群的一個症狀。據統計,一般成年人約有20%的人會打呼,中老年人(41到65歲)的男性約有60%,女性大約有40%的人有習慣性打呼的情況。根據文獻報告,打呼的人容易罹患高血壓、心臟病、腦血管等疾病。Q27.什麼樣的人容易產生打呼的現象?究竟怎樣的人比較會打呼呢?根據研究統計,下列的人比較容易有打呼的情況發生。(1)上呼吸道解剖結構上異常,造成上呼吸道呼吸氣流的阻力增加,例如扁桃腺過大、鼻中膈彎曲、先天或後天的顏面異常、舌頭過大等,這些情形均容易造成打呼的現象。(2)上呼吸道神經肌肉功能上的異常,常造成呼吸氣道的狹窄,而有打呼的情形。再來是睡覺的姿勢亦會影響,當人仰臥的時候,會導致舌頭向後掉及腹部往胸部推擠,也容易加重打呼的症狀。另外睡眠不足時,會因肌肉張力減少及延緩咽部擴張肌的收縮,而誘發或加重打呼的症狀。(3)性別的不同,打呼及阻塞性呼吸暫停症候群,好發於男性。女性賀爾蒙即黃體激素(progesterone)被認為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黃體激素是一個有效的呼吸刺激物,並且可增加上呼吸道的肌肉張力。(4)賀爾蒙的影響,某些內分泌的疾病像甲狀腺低下症,會因黏膜水腫引發呼吸道結構上的變化和改變呼吸道肌肉收縮力,造成上呼吸道的狹窄而造成打呼或阻塞型呼吸暫停的現象。另外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常會伴隨著大舌頭、咽部黏膜肥厚及顏面骨質的變化,也會導致打呼或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5)藥物的影響,好幾種藥物會引發或加重打呼的症狀,例如酒精、鎮靜安眠的藥物等。(6)抽菸和肥胖也會增加打呼或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的機率。(7)遺傳的因素,在打呼及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中,也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8)年齡的影響,中老年人(40歲以後)打呼及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的盛行率,遠比年輕人要大得多。Q28.如何避免打呼?以下9 點為避免打呼發生的方法:(1)減輕體重,達到一個符合您自己的理想體重。(2)側睡(3)睡前避免鎮靜安眠的藥物(4)避免睡眠不足(5)避免睡前喝酒(6)將床頭抬高10至15公分(7)如有感冒或鼻過敏的情況應盡速積極治療(8)避免睡前大吃大喝(9)戒菸Q29.如何治療打呼?目前治療打呼的方法有藥物治療(progestrone, protriptyline)、行為治療、口腔矯正裝置(oral appliance)、連續性呼吸道正壓呼吸及手術治療(包括懸壅垂腭咽整型術、懸壅垂軟腭雷射整型術等)等方法。(1)藥物治療因副作用多,療效並不確實,只用在某些特定情況的患者上,所以目前藥物治療並不普遍。(2)有關行為治療請參見的28問,如何避免打呼。(3)口腔矯正裝置(Oral appliance):主要用於原發性打呼症或輕度阻塞性呼吸暫停症候群的病患。此種裝置主要由牙醫師根據病人牙齒咬合的狀況,製作類似牙套的東西,病患睡前戴上,以減少打呼或輕微呼吸暫停現象。至今有數十種不同的口腔矯正裝置(oral appliance)被設計出來,儘管形狀各不相同,其主要的原理是經由口腔矯正裝置將舌頭及下顎往前推,以增加呼吸道的空間,使呼吸道較通暢,減少呼吸氣流的阻力。(4)連續性呼吸道正壓呼吸器(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此種裝置乃是將空氣,經由一個機械幫浦裝置加壓至病人所需的空氣壓力,經由管子輸送至病患所帶的鼻罩,期使壓力能夠將呼吸道撐開,以維持呼吸道的暢通。此種裝置是目前在全世界,用來治療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此種裝置當然也可以用來治療較嚴重的打呼。(5)有關手術治療請參見的100問。(6)近年來在日本發展出一種訓練口腔肌肉及咽部擴張肌的肌力訓練器,其原理是每天使用三至四次,每次約五分鐘,訓練維持呼吸道暢通的肌肉,使肌肉力量增加,改善打呼的狀況,雖然沒有足夠的文獻來支持這種肌力訓練器,不過就學理來講,不失為一種安全且可能有效的治療方法。Q30.睡覺時出現的呼吸暫停可分為幾種類型?凡是人在睡眠中,口鼻的呼吸氣流停止大於10秒時,就可稱為呼吸暫停。依患者在呼吸暫停時,胸腹部呼吸肌肉及橫膈肌是否有呼吸運動的意圖,又可分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中樞性呼吸暫停症候群(central sleep apnea syndrome)及綜合兩者的混合型呼吸暫停症候群。有的病人呼吸暫停只表現為三種類型中的一種,但更常見的是幾種類型兼而有之。部分病人可以在一夜內相繼出現所有的三種類型。Q31.睡覺時若常出現呼吸暫停,會有哪些症狀?在美國的統計,中老年人(30到60歲)有睡眠阻塞型呼吸暫停群(呼吸暫停指數大於15)的比例,男性約佔9%,而女性約佔4%。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的患者,在早上起床後,往往不自知,通常都是枕邊人或室友告知才瞭解自己的情況。不過此種病患常常在晚上睡覺時會有以下的症狀:打呼、睡覺中有不正常的動作、失眠、睡覺中常嗆到、胸口灼熱感或呃酸水、尿床、及晚上睡覺時滿身大汗等。而在白天的症狀則會嗜睡、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例如將番茄醬加入咖啡)、記不起來剛才做過的事情、精神無法集中、幻覺、頭痛、頭暈、人格個性轉變、性能力下降及聽力喪失等。另外孩童的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症狀的表現跟大人不太一樣。孩童患者通常表現為白天躁動不安(hyperactivity)、注意力無法集中(attention deficit)、行為問題及學習障礙,常被誤診為過動兒。Q32.睡覺時若常出現呼吸暫停,容易引發哪些併發症?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的患者,因呼吸暫停引起血壓不穩定和心臟及肺臟的負擔,容易有高血壓、肺動脈高血壓、心肺症、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及腦血管意外等。Q33.何種狀況下的睡眠呼吸暫停需要治療?如何治療?一般來說,在睡眠中每一小時暫停或呼吸低下超過5次以上,才可稱為有睡眠呼吸暫停,然而每小時需要超過幾次以上的呼吸暫停或呼吸低下,才必須積極治療,不然會危及性命,在1988年已有正式的文獻報告,報告中指出每小時20次以上的患者就必須積極治療,否則會影響壽命。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口腔矯正裝置、連續性呼吸道正壓呼吸器和手術治療。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在1981年以前,均是用氣管切開術(tracheostomy)治療,到了1981年以後才有經鼻呼吸道正壓呼吸(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及懸壅垂腭咽整形術來取代氣管切開術。目前以行為治療(請參見28問)、連續性呼吸道正壓呼吸器及手術治療為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除非患者有明顯上呼吸道結構上的狹窄(例如扁桃腺腫大),否則目前並不鼓勵用手術治療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現今還是以連續性呼吸道正壓呼吸為治療阻塞型呼吸暫停症候群的主流。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focus_sleep.asp?id=383

我的表情不對稱!?壓力、疲勞造成顏面神經失調

我的表情不對稱!?壓力、疲勞造成顏面神經失調#睡眠障礙

眼部周遭肌肉突然不自覺的異常頻繁跳動,抖個不停,整臉看似眼歪嘴斜,很多上班族曾被自己這樣突如其來的症狀嚇壞了,其實這些症狀的發生主因就是「顏面神經失調」。根據臨床經驗,越來越多上班族曾患顏面神經失調,尤其是30歲上下、從事競爭較為激烈的業務或行銷工作的上班族。如果顏面神經失調究竟該怎麼辦?適當休息與紓解壓力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臺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黃尚本醫師表示,很多壓力大和經常熬夜的上班族,曾因過度疲勞或壓力大,眼部周遭肌肉不自覺的頻繁抽動,這就是顏面神經失調。以醫學定義來看,顏面神經失調通常指一種無法控制,且無意識地連續收縮眼皮的疾病─眼皮肌肉會不自主的持續異常收縮及痙攣。整體而言,顏面神經失調患者的眼睛通常都很正常,但眼皮被迫連續關閉會引起視覺障礙,患者也經常會被這突如其來的症狀嚇壞。■ 自律神經失調 導致顏面神經失調究竟顏面神經失調如何發生?主要跟自律神經失調相關。正常而言,身體肌肉分為隨意肌和不隨意肌兩種系統。其中隨意肌是指人能隨心所欲控制的肌肉,如看到人,對人眨眼睛、對人笑,以上肌肉動作是經由大腦下達指令才產生;而不隨意肌是指身體不需經過大腦下指令,就會自動產生動作,也稱為自律神經系統。例如看書看得太久,眼睛感到疲累,身體為讓眼睛休息,眼皮就會不自覺眨一下。由此可知,自律神經系統的功能是彌補隨意系統的空檔,讓身體能有放鬆和休息時間,不讓神經繃得太緊。就像駕駛員開飛機很累時,便會啟動自動飛行系統,讓身體休息一下。但若自律神經系統太過活躍,過於取代隨意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會讓身體產生過多不自覺動作,也就可能導致顏面神經失調。■ 壓力、休息不足 最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黃尚本醫師指出,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主因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先天性指的是體質,有可能是遺傳,像有些人個性比較容易激動、緊張、睡不著覺,其自我控制系統,就比一般人容易出問題,導致顏面神經失調。 最常見的後天性原因,是壓力、經常熬夜、睡眠不足、情緒不佳;其中,睡眠不足是顏面神經失調患者最常見、可辨別的警訊來源。 顏面神經失調的發生都在一瞬間,很難有清楚可辨的身體徵兆。不過當上班族意識到自己睡眠品質不佳,就要嚴防發生顏面神經失調。睡眠品質不佳,主要可從底下四件事來判斷:1.白天猛打瞌睡。2.晚上毫無睡意。3.早醒,經常半夜3、4點驚醒。4.一直作夢,無法安穩入睡。■ 調整好生理時鐘 遠離顏面神經失調黃尚本醫師強調,避免顏面神經失調最有效的方法是良好的睡眠品質與紓解壓力。調整好個人生理時鐘,將有助於上班族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一、睡覺睡到自然醒:這是最好的睡眠狀態。睡眠週期,從淺睡、深睡,到快速動眼期,通常需1.5到2小時,充足睡眠時間則應完成3到4個睡眠週期,也就是約6到8小時。二、固定臥床時間:每天臥床時間隨個人而定,重點是固定上床時間,讓大腦有明確的睡眠時間表,往後時間到,大腦自然會有睡意。三、多曬太陽:大腦主要靠光線差異產生睡意,也就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上班族白天在戶外活動,眼睛看到光線,會產生「退黑激素」,大腦便知現在是白天。到夜晚,沒有光線,不會產生退黑激素,大腦就知道這是晚上,該睡覺了。因此,為讓大腦有明確的白天或夜晚意識,上班族要多曬太陽,如利用中午買便當時間,多到戶外走走。四、睡前2小時不使用電腦。電腦已是上班族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但電腦螢幕的亮度與閃爍頻率,卻會讓大腦誤以為是白天而毫無睡意,所以建議上班族睡前2小時不要碰電腦。一旦患有顏面神經失調,治療方法可分為行為和藥物治療法。行為治療法就是幫助身體放鬆、紓解壓力,或好好睡一覺。若情況比較嚴重,則必須就醫尋求藥物治療,通常服用藥物包括肌肉鬆弛劑、抗焦慮藥、神經安定劑、助眠劑等。總而言之,放輕鬆最重要,顏面神經失調也能不藥而癒。

年紀大總是睡不好?!三招讓你睡眠不再有障礙

年紀大總是睡不好?!三招讓你睡眠不再有障礙#睡眠障礙

根據一項針對台灣社區老年人的身心調查研究顯示,約有百分之四十二的老年人有「睡眠障礙」的苦惱,造成「睡眠障礙」的原因是多樣性的,臨床上必須針對可能的病因仔細進行鑑別診斷,才能對症治療,而不是僅僅給予鎮定安眠劑就可以一勞永逸。 如何來改善並治療銀髮族的「睡眠障礙」?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精神科-楊聰財醫師提出以下三點建議:1、必須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規律的生活作息是良好睡眠的必要條件,包括固定的日間活動、就寢時間、臥室適當的通風、溫度(25℃)及周遭噪音的消除等;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不只對睡眠有幫忙,亦是最好的養生之道,而且它是自助且無副作用的方法。 2、身體、精神疾病或藥物服用是睡眠障礙發生的主因,因此治療這些疾病或選擇較不影響睡眠的藥物則可以改善睡眠:如疼痛處理、憂鬱症或焦慮症的治療及避免酒精的使用等。 3、藥物治療建議可以選擇安眠藥、抗憂鬱劑等:安眠藥可以改善睡眠的質與量,傳統的安眠藥讓人有容易成癮、影響認知功能及白天精神不濟等副作用的印象,如果自行到藥房購買或未經醫師指示服用則更容易有此副作用;然而新一代的安眠藥則明顯減少以上的副作用。因此,如果在以上的處理方法效果不佳時,在醫師的指示下,短暫服用安眠藥仍為較佳的選擇。有些抗憂鬱劑也有安眠的效果。抗憂鬱劑的優點為同時可以有改善情緒的效果,甚至對一些疼痛的處理也有幫忙。坊間有些宣稱含有褪黑色素且有安眠效果的藥物,楊聰財醫師提醒,雖然有理論上根據,但因其未經嚴格的藥物試驗及品管,建議仍需經醫師指示謹慎使用。現代醫療的發展、進步已經可以對銀髮族的睡眠障礙疾病提供準確的診斷及完善的治療,因此如果您發現周遭的親朋好友、長輩有此問題,千萬不要視之為正常老化現象或是避諱求醫,應該儘速求診,讓熄燈號早日停止罷工。

安神抗失眠 中醫證治主調和陰陽氣血

安神抗失眠 中醫證治主調和陰陽氣血#睡眠障礙

您最近常常睡不著?或者很容易驚醒?常有些人會說有好長一段時間不易入睡,白天常常無法集中精神或者常覺得記憶力減退等症狀,除了服用安眠藥外,從中醫觀點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呢?在中醫醫學中「不寐」,即一般所謂〝失眠〞,症輕者入寐困難,有寐而易醒,有醒後不能再寐,亦有時寐時醒等,嚴重者則整夜不能入寐。在西醫對睡眠障礙的定義:一種睡眠的質或量令人不滿意的情況,且持續一段時間。抱怨睡眠潛伏期過長、夜醒的頻率增加或睡眠無恢復性,而失眠持續時間至少四週以上,失眠頻率為每週三次以上。失眠可引起病人焦慮、抑鬱,或恐懼心理,並導致精神活動效率下降,妨礙社會功能。不寐常見於西醫學的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症等。奇美醫院中醫部主任-劉鳳醫師表示,一般中醫認為正常的睡眠,依賴於人體的〝陰平陽秘〞,臟腑調和,氣血充足,心神則安定。不寐病位多在心,主要指神明之心,與肝、膽、脾、胃、腎關係密切。臨床症狀有虛實之別,虛証大多由於陰血不足或氣血虧虛,治療多以滋補肝腎或益氣養血;實証宜清火化痰,消導和中。劉鳳醫師指出,臨床上有以下幾種類型,治療多以調整陰陽為原則:心脾兩虛型:其症狀有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頭暈目眩、四肢無力、精神疲倦、飲食無味、氣色不好、胸悶胃口差,可服用歸脾湯。陰虛火旺型:其症狀有心煩不寐、心悸不安、精神焦慮、容易生氣、頭暈耳鳴、健忘、腰酸夢遺、五心煩熱、口渴咽乾,可服用黃連阿膠湯。心膽氣虛型:其症狀有不寐多夢、易於驚醒、膽怯恐懼、遇事易驚、心悸氣短、倦怠、小便清長或虛煩不寐、形體消瘦、面色蒼白、易疲勞或不寐心悸、虛煩不安、頭目眩暈、口乾咽燥,可服安神定志丸。痰熱內擾型:其症狀有不寐頭重、痰多胸悶、心煩、嘔惡噯氣、口苦、目眩或大便秘結、一夜難眠,可服用溫膽湯加黃連、瓜蔞。肝鬱化火型:其症狀有不寐、急躁易怒、嚴重者徹夜不寐、胸悶肋痛、口渴喜飲、不思飲食、口苦而乾、目赤耳鳴、小便黃赤或頭暈目眩、頭痛欲裂、大便秘結,可服用龍膽瀉肝湯加減。除了以上類型外,在日常養生也可以運用食療的方式來促進睡眠,平時在家可以煮些藥膳來改善睡眠,劉醫師提供下列食療以供參考:生大棗、桂圓、核桃、蓮子共煎湯,可酌加冰糖或紅糖沖服。白木耳燉冰糖。蓮子粥:蓮子去心、芡實、鮮荷葉加適量糯米,煮粥食用。核桃芝麻丸:胡桃仁、黑芝麻略加,掐成泥作丸服用。另外可以經常按摩穴位如:兩耳神門穴、兩手腕部之神門、靈道、通里及內關穴,上述穴位皆有定心安神的效果。對抗對失眠,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情愉快尤其重要,盡量避免情緒激動,適當的活動及規律的生活作習,都能有直接助益。劉醫師建議,有失眠現象的民眾,治病宜早;按時服用藥物,可配合氣功及心理治療。此外,因失眠証型諸多,如何辨証分治,選方用藥,須有賴於專業合格之中醫師處方用藥為宜。

林森開幕多樂活 中西聯手護健康

林森開幕多樂活 中西聯手護健康#睡眠障礙

位於中山區林森北路、民權東路口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於10月2日上午由市長郝龍斌、衛生局長邱文祥、聯合醫院代總院長陳潤秋及悠遊卡公司董事長連勝文共同主持開幕啟用典禮,同時舉辦多項慶祝活動。未來民眾至林森院區就醫,不僅在診間就可享悠遊卡刷卡繳費的便利,還能接受全國首創的中西醫聯合門診服務,以標本兼治的方式,鎖定肝炎、睡眠障礙、疼痛、代謝症候群等國人常見疾病對症下藥。林森院區為原臺北市立慢性病防治院,自94年聯合醫院成立後,即逐步由專科醫院轉型為社區型的地區醫院。為提供市民更完善的醫療服務,甫完成門診區及住院病房整建,未來將朝中西醫結合醫療照護的方向發展。此外,並於臺北市各醫院中率先引進悠遊卡小額繳費功能,未來民眾在本院區各診間看診後,可以直接在診間持悠遊卡感應繳費,再到專屬櫃檯領取收據及領藥,將能節省不少等候批價繳費的時間。捷運新莊線通車營運後,大臺北地區民眾可僅持悠遊卡搭捷運輕鬆至本院區就醫,將進一步落實「一卡在手,方便生活」的目標。鑒於主流醫學與替代輔助醫學的合作已是國際潮流,加上國內民眾常有自行併用中西醫藥治療的情形,因此林森院區的發展是在既有的基礎上,「結合實證與經驗醫學,兼容現代與傳統特色」,以中西醫聯合的醫療照護模式,逐步開辦中西醫聯合門診、中西醫聯合住院照護以及中西醫聯合健康檢查。首先推出的中西醫聯合門診是由中、西醫相關專科醫師針對特定疾病共同診療,期能在明確診斷之下加強療效,並提升安全性。10月起首先開設週一下午的疼痛特別門診、週四上午的肝炎特別門診以及週五下午的戒菸特別門診;未來還將陸續增開代謝症候群、睡眠障礙等中西醫聯合門診。享有「一次就醫,雙重服務」的便利性。年底前開辦的中西醫聯合住院照護以雙軌並治取代目前西醫住院會診中醫的方式。其特點在於中、西醫並無主次之分,主治醫師透過迴診與定時討論方式對病患施以最佳的診療照護。開辦初期將以腦血管疾病後遺症、肝炎、嚴重退化性關節炎或嚴重坐骨神經痛,且無法或不願手術治療者為收治對象。林森院區目前已提供老人健康檢查及一般體檢服務,如將西醫生化、血液、尿糞、影像等「形質」的檢查,加上中醫望、聞、問、切等「功能」的檢測,未來還將加入中醫現代科技儀器檢查項目,如經絡能量儀、脈診儀、舌診儀等,將能夠提供民眾更全方位的身體資訊,並落實「治未病」的預防醫學精神,與養生保養概念,提供全方位的診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