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鬆

驚!白糖恐致骨鬆、蛀牙

驚!白糖恐致骨鬆、蛀牙#骨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精製過的白砂糖屬於化學物質,有害人體健康,請各位盡量避免食用,現在,我想進一步說明白砂糖的製作過程,白砂糖是由蔗糖中榨取出物質,利用石灰及二氧化碳使污垢沉澱,去除多餘的雜質之後,再進一步精製而成。精製後 礦物質和維生素也會流失雖然石灰及二氧化碳會在製作過程中被清除乾淨,但這種沉澱雜質的方式,還是多少會讓人覺得不安,此外,經過精製之後,砂糖中含有的礦物質和維生素也會跟著流失,用「化學物質」來形容它也不為過。腎上腺素過剩 出現焦躁、易怒反應因為身體吸收白砂糖的速度相當快,食用白砂糖後,血糖會急速升高,身體為了降低血糖,會大量分泌胰島素,導致血糖值急速下降,引發低血糖症狀,當血糖值持續偏低,身體又會為了拉高血糖而分泌腎上腺素,腎上腺素一旦分泌過剩,會讓人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或是出現焦躁、易怒等情緒反應,有些人甚至會因此失眠,由此可見,白砂糖對人體絲毫沒有半點益處。攝取過量 引起蛀牙和骨質疏鬆此外,白砂糖屬於「酸性食品」,大量攝取之後,為了中和體內的酸鹼值,身體會分泌大量的鹼性物質,導致體內礦物質流失,其中又以鈣質的流失率最高,換句話說,白砂糖一旦攝取過量,身體就必須從骨頭或牙齒中溶出鈣質,來中和體內的酸性物質,而這也是引起蛀牙和骨質疏鬆的原因之一。建議用糖蜜、蔗糖、甜菜糖或楓糖在演講及料理教室中,我不斷地對大家高聲疾呼:「只要不吃白砂糖,就能改善超過一半的疾病。」有鑑於此,我的料理也盡量不加糖,以麥芽糖或味醂調味,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使用砂糖,建議各位使用未精製的糖蜜、蔗糖、甜菜糖或楓糖等含有鈣質與礦物質的糖,但切忌不要使用太多。黑糖、人工甘味劑也對身體不好此外,雖然黑糖對身體不錯,但製造過程中會加入石灰,幫助黑糖凝結成塊,所以也不建議使用,對了!「人工甘味劑」是最糟糕的選擇,請各位絕對不要使用這類產品,總之,為了身體健康著想,請不要再食用化學製品了!(本文摘自/一菜一湯的健康奇蹟/采實文化出版)

肌力差!婦每日運動竟骨鬆

肌力差!婦每日運動竟骨鬆#骨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ㄧ名年過5旬的家庭主婦,每日固定到公園運動,平日飲食選擇也力求清淡少肉多蔬果,力行健康生活,1次在家不慎滑倒嚴重骨折,醫師告知才知道原來骨密度、肌力狀況都不及格,該患者雖有固定運動習慣,從事的多半是簡單的柔軟伸展操動作,並未配合有氧運動及肌力訓練。強化骨密度 要考量運動強度許多民眾對運動的認知寬鬆,認為有動就算有運動,甚至連上下班或往返運動場的過程,都納入運動時間的計算,然而要達到肌力與骨密度的強化,運動的強度必須同步考量,以多數民眾會從事的散步走路運動來說,雖然健走(速率一般是每小時5.4~6公里)已被多數研究證實有助骨密度,但低強度的慢速走路卻無助於骨密度。一下補足運動量 易傷害肌肉另一種常見的運動強度錯誤,則是將所有運動集中於假日,意圖在短時間內以高強度運動補足1周運動量,並將運動後的疲勞痠痛誤認為運動成效的展現,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TOA)理事長吳至行表示,這類一步登天式的激烈運動法,除了無益健康,更容易造成肌肉、骨骼與關節的傷害,每日30分鐘規律的中強度運動較為適當。肌力與有氧 再搭配柔軟度訓練注意身材的輕熟族偏好有氧運動、重視肌肉線條的健美族習慣重量訓練、養生族則偏好瑜珈太極等柔軟運動,少有民眾兼顧3者的均衡發展,以一般民眾都能輕鬆入門的健走來說,包含了肌力與有氧2種運動型態,再搭配暖身與收操的柔軟度訓練,就是一套完整的入門行動力訓練。

趕走背痛 灌骨漿1日搞定

趕走背痛 灌骨漿1日搞定#骨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苗栗市80歲郭奶奶,1個多月前在田間種菜時滑倒,造成腰部、腿部疼痛無力,家人陪同看診後服藥治療,最近因為疼痛加劇,無法入睡,才轉至醫院就醫,經檢查診斷為第十二胸椎壓迫性骨折,建議執行椎體成型術(骨水泥注射),術後症狀明顯改善。腰部、腿部疼痛 服消炎藥未改善老奶奶除有高血壓病史外,身體硬朗,平日喜歡在住家附近農地種菜,一個多月前不慎跌倒,導致腰部、腿部疼痛無力,在診所看診後服用消炎止痛藥,症狀未見改善還日漸嚴重,原以為腿部疼痛,只是肌肉拉傷,診查後才發現是脊椎壓迫性骨折。90%以上背痛緩解 隔天可出院李永恒副院長指出,年長者普遍有骨質疏鬆的問題,骨鬆造成的脊椎壓迫性骨折,常導致嚴重的背痛和駝背,治療上通常先採藥物止痛及背架保護,若經過4周保守治療無效,則可建議病人施行椎體成型術(即俗稱的「灌骨漿」),該手術採局部麻醉下施行,90%以上的患者,術後背痛可迅速緩解,隔日可出院。壓迫性骨折復發率高 終生預防要防止脊椎壓迫性骨折的發生,應從日常的飲食和運動來預防骨質疏鬆,如有明顯骨質疏鬆的患者,則要特別注意避免彎腰搬重物、防止跌倒,萬一有脊椎壓迫性骨折的症狀發生,建議尋找專業的專科醫師看診,以免病情持續惡化,壓迫性骨折復發機會相當高,治癒後要終生預防骨質疏鬆,以避免壓迫性骨折再次發生。

骨鬆、駝背 變身「傑尼龜」

骨鬆、駝背 變身「傑尼龜」#骨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你運動時總是比別人更常受傷、關節處容易腫脹?民眾若有找不出原因、反覆發生或長達數月無法完全緩解的慢性下背痛、關節腫痛,甚或是運動傷害頻率太高,應懷疑有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等脊椎關節炎作祟,建議就醫確診。關節變形、壽命減短、脊椎沾黏常與乾癬合併發生的乾癬性關節炎、及僵直性脊椎炎等皆是自體免疫疾病,使關節處於長期持續的發炎狀態,嚴重將導致關節永久的破壞及變形,造成生活上的失能、壽命減短,一旦延誤治療,造成脊椎沾黏,不僅身體行動受限,睡覺難以躺平、開車困難、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外,最終還可能嚴重駝背、到連頭都抬不起來。發炎致破骨細胞活化 吃掉骨質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說,僵直性脊椎炎若經年累月不治療,最終體態會如小說裡的「鐘樓怪人」、或是寶可夢裡的「傑尼龜」一般,嚴重駝背、抬不起頭,這是因為當身體在發炎的時候,骨頭裡的破骨細胞就會被活化,吃掉骨質。當發炎持續進行,就造成嚴重骨質疏鬆,加上患者韌帶接點鈣化硬化,骨頭撐不住身體重量,背就越來越駝,一旦X光看到脊椎因發炎破壞時,再介入治療也無法逆轉先前已經造成的傷害。下背痛、香腸手、腳跟痛、皮膚乾癬若有找不到原因的持續性下背疼痛,合併身體出現如感冒疲倦症狀,起床時脊椎特別僵硬、僵硬狀況維持30分鐘~1個小時,直到身體活動後才好轉,晚上痛到睡不好,或是合併有腫得像香腸一般的手指、腳跟痛、周邊關節腫痛、肌腱炎、足底筋膜炎、眼睛葡萄膜炎、皮膚乾癬等,建議應尋求免疫風濕科治療。 

越老越矮?醫:其實是骨鬆

越老越矮?醫:其實是骨鬆#骨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醫師,為什麼最近量身高發現我變矮了?是身體出什麼問題嗎?」這是許多過了五十歲以後的病患常在診間提出的疑問,大千健康醫療體系執行長亦為骨科醫師陳進堂表示,隨著年齡增加,身高確實會變矮,尤其是停經後的婦女更為明顯,而影響的主要關鍵就是骨質疏鬆症。老化、體重太輕 使椎體密度空洞化一般來說,上半身的高度是由脊椎的長度決定,分別由頸椎、胸椎及腰椎共24節組成,脊椎體和椎間盤會因為老化、賀爾蒙減少、甲狀腺疾病、長期使用類固醇(如:氣喘)、維他命D不足、體重太輕(如:過度節食、惡病體質)等因素,導致椎體密度慢慢空洞化,最後被壓扁,即形成骨質疏鬆,只要每節椎體少0.1公分,身高至少矮2.4公分,若椎體前後兩面扁平化的程度不一樣,就會出現駝背現象。脊椎體空洞及扁平化 身高就會變矮想要確認自己的脊椎體是否有扁平化的狀況,除了量身高之外,可將背靠牆,讓腳跟和臀部緊貼牆壁,兩眼平視前方,再測量後腦勺與牆壁間的距離,如果大於5公分則表示脊椎體已有扁平化現象,除此之外,骨質密度檢測是另一項較有科學根據的檢查,運用患者測出之數據和20歲年輕人的平均數據相比較,若超過一定範圍即表示有骨質疏鬆,脊椎體有空洞及扁平化,身高當然就會變矮了。50歲以上 每年做一次骨質密度檢查預防骨質疏鬆平日在飲食上可補充高鈣食物,例如:牛奶、堅果等,也要多接受日照,才能促進鈣質吸收,濃茶及咖啡會讓鈣質流失的飲料盡量減少飲用,飲食不油膩、維持健康好體重,都是保護骨質的好方法,另外,超過50歲以上的民眾,也要記得每年做一次骨質密度檢查,才能維持好骨力。 

注意!骨鬆上身 一跌倒就骨折

注意!骨鬆上身 一跌倒就骨折#骨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骨質疏鬆症又被稱為無聲無息的疾病,在早期並沒有任何症狀,在有些中高齡患者,可能只有出現身高變矮,脊椎駝背變形的外觀症狀,骨質緩緩流失,一旦發現時,通常都是跌倒造成骨折,骨質疏鬆常侵犯的主要部位有,脊椎骨、股骨(大腿骨)頭部及手腕骨,脊損病友尤應特別注意。然而骨質疏鬆症卻是僅次於心血管系統,相當普遍的健康問題,就65歲以上的人口而言,女性罹患的比率,有30%以上,而男性也有12%以上,這些患者平常可能並不知道,也沒有接受治療,但是一個輕微的跌倒,或是彎腰搬運物品,就有可能造成了骨折變形。髖部骨折死亡率高 男性高達22%根據健保局統計,發生髖部骨折的老人,一年內之死亡率相當高,在女性為15%,男性則高達22%,而即使骨折在適當的治療後,後續的復健及預後,也往往不能回復原先的功能。因此在骨質疏鬆症的課題上,最重要的是提早治療,預防骨折的發生。骨頭的結構,在放大後微觀,是由許多的骨頭小樑,編織交錯而形成的結構體,骨小樑數目就開始減小,同時也會變細,而且骨小樑彼此之間的聯結減少,造成了骨頭內的縫隙增加、孔洞擴大,結果是整體骨頭的質量變少,同時骨頭本身的成份也會改變,最後造成骨質密質降低及骨頭的強度變弱,嚴重的話,骨折的風險會增加,這就是骨質疏鬆症。抽菸、酗酒及活動量不足 骨鬆風險高只要是50歲以上,或是女性、體重較輕、近親有成年骨折史、更年期或更年期前手術切除雙側卵巢、抽菸、酗酒及身體活動量不足等,這些具骨鬆及骨折風險因素者,都須從預防著手,提早保健脊至於脊椎,並定期健檢,而健檢的項目應包括,醫師評估、骨質疏鬆風險評估、脊椎姿勢評估、脊椎X光檢查、骨質密度檢查及飲食運動建議等,目前透過新一代骨密檢測儀,其輻射劑量少、誤差小,可測量腰椎、髖骨之骨質密度,有相當準確率及骨折預測率,讓骨密異常者提早接受治療,打擊骨鬆對脊椎的隱形傷害。

憂鬱、焦慮還會骨鬆 女性更年期症狀可持續20年

憂鬱、焦慮還會骨鬆 女性更年期症狀可持續20年#骨鬆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更年期是每位女性都會經歷的重要生理階段,且每個人的症狀及嚴重程度也不盡相同。48歲的陳姓婦人時常焦慮不安,失眠,心情鬱悶,容易因小事與家人吵架,懷疑自己得了憂鬱症,就醫服藥仍不見明顯好轉。在朋友的建議下來到婦產科門診,才發現是更年期來報到,因荷爾蒙分泌減少,而引起血管舒縮症候群等諸多不適症狀。停經前期症狀明顯 後期易衍生疾病台北慈濟醫院婦女保健中心祝春紅醫師指出,女性更年期前後可以持續10~20年,是一段漫長而漸進的身體轉化過程。從最後一次月經算起,連續一年沒有月經,就是進入停經期,台灣女性停經年齡大多介於45~55歲。在停經前的4~5年是「停經前期」,卵巢功能開始衰退,荷爾蒙(包括雌激素、黃體激素等)的分泌逐漸減少,排卵和月經變得不規則,週期縮短或延長,生育能力下降。很多女性會出現潮熱盜汗、憂鬱焦慮、心悸、失眠、陰道乾澀、性交疼痛、頻尿、漏尿、夜尿等症狀。而停經後,則是長達10年以上的「停經後期」,不適症狀漸漸減緩或消失,但心血管的問題跟著浮現、維持骨質密度的荷爾蒙也越來越少,容易衍生心血管疾病,骨質密度以每年1~2%的速度流失,形成骨質疏鬆的問題。適度運動+日曬 規律作息助改善更年期症狀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祝春紅醫師表示,對於輕度的女性,可以透過運動、規律作息、飲食及社交活動來調整;而少數症狀嚴重者,則考慮以荷爾蒙補充療法。有些女性擔心此療法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其實只要定期篩檢,正確的使用荷爾蒙療法,掌握短期及低劑量的原則,或該合併補充黃體素的治療,或依個人而異的治療規劃,反而能降低子宮內膜癌及大腸癌的罹癌機率。祝春紅醫師表示,更年期是每位女性都會經歷的重要生理階段,現代女性平均壽命達80多歲,更年期之後仍有至少30年以上的歲月。若沒有提早保養身體及調適心理的女性,更年期的不適症狀及後續衍生的問題會較嚴重。因此,透過適量攝取山藥、黃豆、豆漿等富含大豆異黃酮的食物補充雌激素,適度運動與日曬,同時40歲後應全面檢視自己的健康,定期健康檢查,幫助怡然步入晚年,讓停經後的生活可以更多采多姿。

挑對食物防骨鬆 7大類營養素必吃

挑對食物防骨鬆 7大類營養素必吃#骨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接下來介紹能預防、改善骨質疏鬆症的飲食:1)充分攝取鈣質/為提升骨密度,每天要攝取骨骼主要成分鈣質800毫克。尤其乳製品的鈣質吸收率特別好,首先請養成喝牛奶與優酪300毫升的習慣。此外,起司、連魚骨都可以一起吃的小魚乾、?仔魚、沙丁魚乾、蝦米、蘿蔔乾絲、海藻、蕪菁、蘿蔔葉等所含的鈣質也很豐富。2)維生素D、K對吸收鈣質有幫助/維生素D能幫助腸道吸收鈣等礦物質、運送到全身骨骼,維生素K能讓鈣質穩定附著於骨骼。在納豆菌產成的黏絲中,就含有豐富維生素K。另外像香芹、長蒴黃麻、紫蘇、明日葉等都含有維生素K。3)攝取大豆異黃酮/大豆異黃酮的分子結構跟雌激素很相似,可活化成骨細胞。每天約攝取50毫克,等於納豆一小盒、豆腐2/3塊。毛豆或黃豆粉也不錯,大豆製品都含有鈣質。4)適度攝取優質蛋白質/構成骨小樑的膠原蛋白原料是蛋白質。請攝取含必需胺基酸的牛肉、豬肉、雞肉、蛋、魚貝類,一天約55公克。不過,如果攝取過多,體質會偏酸性,身體為了中和會消耗鈣質,必須留意。5)檸檬酸能幫助鈣質吸收/鈣等礦物質不容易溶於水,所以無法從腸道順利吸收。為幫助吸收鈣質,可攝取檸檬及梅乾中含有的檸檬酸。檸檬酸有美容作用,鈣質與檸檬酸結合後會轉化為水溶性物質,變得容易吸收。6)維生素C可幫助膠原蛋白生成/維生素C是胺基酸合成膠原蛋白時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多吃西印度櫻桃、奇異果、檸檬、草莓、番茄等,可讓骨小樑更結實。由於維生素C很快就會透過尿液排洩,一天分數次攝取效果比較好。7)攝取鎂增加骨鹽/鎂也是維持骨密度重要的營養素。納豆、糙米、胚芽米、芝麻、堅果類都含鎂。另外,請小心控制食物中的成分像「鈉」(鹽分)、食品添加物「磷」。它們都會使鈣質排出體外。讓食物的調味淡一些,少吃魚漿製的食物或泡麵等含鹽量多的加工食品。飲酒過多也會防礙鈣質的攝取與維生素D活化。(本文摘自/要美也要長壽/天下雜誌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