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

美食不忌口體重卻下降?血糖失控警訊

美食不忌口體重卻下降?血糖失控警訊#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罹患糖尿病近兩年的60歲女性,過去血糖一直控制良好,糖化血色素都控制在6.5%以下,飯後血糖也不超過160 mg/dL;然而今年農曆年節期間,她面對美食不僅來者不拒,體重還明顯下降,甚至一度以為自己疾病控制良好而沾沾自喜。未料年後回診檢查,飯後血糖竟高達500mg/dL,並出現多吃、多喝、多尿的糖尿病典型症狀,才驚覺自己誤會大了!所幸在醫師的評估下,暫時改採胰島素積極治療,幫助她血糖回穩。肥胖與不良的飲食習慣 血糖控制難上加難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王舒儀表示,體重管理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課題,肥胖與不良的飲食習慣會使胰島素無法正常發揮功能,形成胰島素阻抗,導致血糖控制更加困難。患者在高血糖初期往往不會感到身體不適,也不會想積極控制血糖,像上述個案自覺飲食正常,也未察覺自身血糖變化,反而很開心體重減輕,在醫師追問下才發現她飲食過量,攝取過多油脂與糖份,回診當天還吃了蛋糕、餅乾等高糖精緻食物,無形之中增加糖尿病併發症風險。逾5成患者糖化血色素未達標 飯前飯後都要測血糖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在2018年糖尿病品管報告顯示,台灣有高達56.9%患者未達糖化血色素<7%的控制目標。王舒儀主任指出,血糖監測有助於患者了解自身血糖變化,進而認識造成血糖波動的因素,也能提供醫師做為調整治療的依據。而糖化血色素代表患者近三個月的血糖平均值,只能知道平均血糖有沒有達標,無法得知期間內血糖變化的情形,因此,平時飯前與飯後血糖的監測仍有其必要性。藥物可協助控血糖 治療方法多元王舒儀主任進一步說明,飯前血糖目標值為80-130 mg/dL,而飯後血糖目標值則是80-160 mg/dL,同一餐飯後與飯前血糖的差距不應超過60 mg/dL。此外,臨床也常遇到患者飯前血糖值正常,但糖化血色素卻未達標準,這時醫師就會懷疑是飯後血糖控制不佳。目前許多藥物都可以協助改善飯後血糖,若服用口服藥仍不見改善,建議改用針劑治療,現階段也有複方控糖筆作為治療選擇,可以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一天只需使用一次,增加用藥的便利性,也不用擔心體重增加的副作用。醫籲積極控血糖 用藥前諮詢醫師王舒儀主任提醒,許多患者常輕忽高血糖的危害,認為後續控制下來就好,但高血糖對身體的傷害會隨時間持續累積,建議患者應更積極地控糖,配合良好飲食與運動習慣,讓治療加分。此外,坊間很多減重法不適用於糖尿病患者,因為每位患者的藥物處方不同,有導致低血糖的風險,建議患者在進行特殊減重法前,應先諮詢主治醫師,控糖才能更安心。(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罹糖尿病卻拒打胰島素!嚴重恐致洗腎

罹糖尿病卻拒打胰島素!嚴重恐致洗腎#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體重破百的老翁,罹患糖尿病已有20餘年,糖化血色素(HbA1c)高達近10%,過去一直誤以為胰島素與洗腎有關,始終抗拒施打,直到出現嚴重蛋白尿與下肢水腫等明顯腎病變症狀後,才一改對胰島素的成見,開始接受治療。不過,也由於血糖過高,即使加強胰島素劑量,僅改善飯前血糖值,在醫師評估下,改採胰島素配合腸泌素(GLP-1 RA),才進一步穩定飯後血糖。糖尿病易併發腎臟病 血糖長期控制不佳才是主因收治該名患者的童綜合醫院新陳代謝科曾耀賢主任表示,慢性腎臟疾病是常見的糖尿病併發症,根據2019年糖尿病年鑑報告指出,腎臟病變的比例逐年增加,全台約有近40萬名糖尿病患者併發慢性腎臟疾病,當中又以65歲以上的高齡糖尿病患者增加幅度最多。曾耀賢主任進一步說明,常有患者將胰島素與洗腎做連結,實際上,會進入到洗腎的患者就是因為血糖長期控制不佳,拖到腎臟病變才會如此。而胰島素治療對患者有其必要性,就像近視需要戴眼鏡才能獲得清晰視野,糖尿病患者則需要胰島素的幫助才能穩定控制血糖。飯前飯後血糖都重要 降低心血管等併發症若是糖化血色素無法控制到7%目標值,會以基礎胰島素搭配速效胰島素,針對飯後血糖不佳的患者會配合腸泌素(GLP-1 RA)治療,曾耀賢主任強調,能兼顧飯前與飯後血糖,低血糖風險就相對低,也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的發生。而現階段有結合胰島素與腸泌素的複方控糖筆,一天只需使用一次,增進用藥的方便性。併發症的預防是現今糖尿病治療的重點,曾耀賢主任呼籲,患者平時應落實自我血糖檢測,紀錄飯前與飯後血糖作為後續治療調整的依據。此外,糖尿病的治療也應更加全面,不僅要控制血糖,更須兼顧共病管理,建議患者可以定期安排腎功能與尿蛋白檢查,及早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癱軟無力疑鬼壓床?成因原來是它

癱軟無力疑鬼壓床?成因原來是它#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30歲蔡小姐時常睡醒後容易感到無力、肌肉痛,由於不嚴重,日前早上醒來後更是全身癱軟、無法下床,「簡直就跟鬼壓床一樣」,嚇得家人緊急將她送往急診,抽血檢查發現為低血鉀所致,經緊急施打鉀離子數小時後,四肢肌肉力量恢復,進一步檢查發現甲狀腺功能亢進,吃藥控制甲狀腺功能亢進後,低血鉀不再復發。甲亢恐造成其他器官併發症 勿忽略治療的重要性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主任林軒任表示,患者過去常因反覆低血鉀,出現疲勞、無力、嗜睡等情形,忽略治療的重要性,使得血液中的鉀離子被甲狀腺激素轉入細胞,血清中鉀離子濃度下降,而導致「急性肌肉麻痺」,患者意識清楚但舉臂艱難,甚至有爬不起身的症狀,像是是民間稱「鬼壓床」的狀況。「陣發性低血鉀麻痺症」好發於年輕人,誘發的危險因子,包括攝取過多甜食、吃大餐時過量享用澱粉及醣類食物,使得胰島素大量分泌。或是在晚上激烈運動等,導致交感神經興奮,產生急性低血鉀的症狀。甲狀腺機能亢進未必有明顯症狀 需靠檢驗才可診斷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典型症狀如心悸、手抖、緊張、出汗、體重減輕等不一定很明顯,此時要靠檢驗甲狀腺功能才可確定診斷。有些年輕男性雖然無甲狀腺功能亢進,但仍有機會發生「陣發性低血鉀麻痺症」,這是由於遺傳基因的變異,導致「鈣離子通道」異常,進而使鉀離子突然降低。甲亢有三大治療方式,包括口服抗甲狀腺藥物、放射性碘治療及手術,國內多以藥物控制為首選,通常還會配合交感神經抑制劑及精神安定劑,來輔助控制心悸、手抖、焦慮等症狀,治療一般約需12至18個月,之後可逐漸在醫師指導下減少藥量進而到停藥,然而完全緩解機率僅20~60%,仍有相當數量的病患會復發。勿大量食用澱粉及醣類食物 以避免胰島素大量分泌若民眾發覺外觀上改變,諸如眼突、脖子腫,或是心跳快速、心律不整、手抖、體重驟減、四肢肌肉乏力、怕熱、失眠、易怒、緊張,眼睛異常,像流淚、怕光、眼睛酸澀、轉動不靈活等症狀,須盡速就醫讓專業醫師作進一步檢查與治療。而且患者飲食及生活習慣的調整十分重要,平日應避免熬夜及過度勞累,限制攝取含碘量較多之食物(海帶、海苔、含碘鹽等),少吃刺激性食物(咖啡、茶、辛辣食物),避免暴飲暴食、戒菸並定期回新陳代謝科門診追蹤,自行停藥可能造成其他器官的併發症,如心臟病變(心衰竭、心律不整)、眼睛病變〈角膜受傷,視力受損〉、骨質疏鬆等,不可不慎!

血糖控制關鍵:飲食、胰島素有解!

血糖控制關鍵:飲食、胰島素有解!#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飲食到底有多困難?簡單做個小測試,您知道糖和醣的差別嗎?概括來說,「糖類」指的是一般常見的佐料、單糖、雙糖等;「醣類」指的是碳水化合物,包含所有產糖的類別。雖有程度的差別,但兩者皆會影響血糖起伏,因此食用時都要特別注意。第一題答不出來嗎?再來一題,請問「玉米、綠豆、紅豆、黃豆、黑豆」他們分別是屬六大類食物的哪一類呢?答案是「玉米、綠豆、紅豆」是屬於澱粉類,「黃豆、黑豆」是屬於豆魚蛋肉類。您心中的疑問是不是「為什麼一樣都是豆,但分類卻不一樣呢?」您的疑問其實就是一般糖友的疑問。定期食物九宮格講座 粉碎糖友錯誤迷思台中開業診所陳美惠衛教師指出,在執行衛教時,那些為含糖或含醣食物糖友常分不清楚,追其根本就是糖友們並沒有正確六大類食物觀念,分不清楚那些食物會影響血糖、可能知道飯是澱粉,卻用麵條、麵包來代替,不理解其實它們都是屬於澱粉類,會影響血糖。這類的情況不是個案,因此,為了讓糖友更簡單了解食物的分類代換,陳衛教師的診所便積極推動新飲食教具「食物九宮格」。「我們將8-10位糖友分成1組,共有3組的活動同時進行,每組都有相對的營養師、衛教師來帶領。每次活動糖友們都會自發性的彼此討論、競爭,反應十分良好。」陳美惠衛教師開心的說。藉由這樣的遊戲互動,糖友們的印象也更加深刻。衛教師還能利用「空白卡」填入客製化的問題,即便是運動或藥物治療的迷思都仍一併列入。正值青春卻罹病 胰島素讓他人生重回行列陳美惠衛教師提到,台灣的胰島素迷思也經常困擾糖友,5年前比現在更嚴重,許多人一聽到要施打胰島素便聞之色變,但隨著正確胰島素治療觀念的推廣,加上網路無遠弗屆的傳散,越來越多人願意接受用胰島素治療。陳美惠衛教師進一步分享一則案例:「我曾接觸一名18歲的家族遺傳性糖友,剛確診時他的糖化血色素在10以上,狀況十分不樂觀。他一開始也抗拒胰島素治療,但我們深入了解他的想法、持續進行衛教,他終於願意嘗試,因為胰島素及早介入,後續他的情況十分良好,糖化血色素得以一直維持在7左右,十分平穩,到現在已持續兩年多。」陳美惠衛教師表示,無論是因飲食觀念的改善或是施打胰島素,其實血糖逐漸獲得改善的案例有很多,這都是需要糖友全心的相信和配合才得到的結果。在此也期許糖友們三餐要適量攝取醣類食物,低油低鹽,同時配合運動,才能控糖順利,健康滿分!

愛喝飲料致糖尿病!越早控糖易成功

愛喝飲料致糖尿病!越早控糖易成功#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61歲男性,原本愛喝含糖飲料。某天肛門附近傷口化膿住院,檢查才知道患糖尿病。施打胰島素一個半月後,不僅已不需施打,且改用低劑量用藥。胰島素「三不一沒有」,不傷腎、不會痛、不上癮、沒有罪惡感。夏日氣溫一路飆高,習慣來杯清涼飲料解暑,然而飲料裡的「糖」不論是蔗糖或是高果糖玉米糖漿,不僅造成肥胖,也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傷腎、很痛、罪惡、上癮 胰島素4迷思全錯台南市立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黃聖德醫師表示,許多初期甚至中期的糖尿病病人,一開始用口服藥血糖反應不佳,使用短期胰島素治療1至2個月後就停掉,這時再使用口服藥就可控制良好。近期研究發現,早期施打胰島素,不但可短期內將血糖控制下來,還可提升胰臟功能,也就是胰島素「救援療法」。民眾對胰島素有「傷腎、很痛、罪惡、上癮」等4種迷思。然而黃聖德醫師表示,傷腎的是高血糖,使用胰島素將血糖控制好反而可保護腎臟,而且打胰島素是注射在皮下,針也改良到很細,降低疼痛感。有些人會覺得施打胰島素乃因過去沒有節制生活習慣,然而胰臟功能隨著年齡退化,靠藥物控制血糖不夠,加上胰島素幫助是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另外,胰島素不是嗎啡,不會上癮。早期使用胰島素控血糖 遺留體質越好胰島素在早期施打可提升胰臟功能,之後便可將胰島素停掉只靠藥物治療。但若罹患糖尿病時間過久或發現過晚,可能會遭遇胰臟功能不足,這時單靠藥物功效有限,即時補充不足的胰島素,成為必要手段,此時才需終生施打。黃聖德醫師強調,糖尿病治療,有所謂的「遺贈效應」,即越早將血糖控制下來,就會遺留給身體越好的體質,減少腎病變、眼病變、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大小血管併發症機率。早期使用胰島素,有助快速將血糖達到標準不傷身體,可爭取更多的遺贈效應好處。

避免大腸癌發生 關鍵竟在運動!

避免大腸癌發生 關鍵竟在運動!#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台灣罹癌人數屢創新高,除新發生人數首破10萬人大關,每5分6秒就有一人罹癌,每年更有約17萬人死於癌症。癌症病患維持適量運動,不僅能夠增加存活率,提升體力,更能透過運動放鬆心情。運動增進腸胃蠕動 減少結腸、直腸癌機率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陳鴻華表示,當人體在運動時,抗氧化酶濃度會增加,也增強了人體抗氧化的能力。除了手術和化學治療外,運動對第3期大腸癌有顯著性的幫助。身體活動減少,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也會增加。運動時促進大小腸蠕動,減少結腸與直腸癌發生。此外胰島素會促使腫瘤生長,而胰島素阻抗與乳癌、直腸癌、胃癌、胰臟癌、子宮頸癌都有相關性。運動非但能夠減少肥胖,還能夠降低罹癌的機率。多吃蔬果、魚蝦、少吃肉類 維持腸道健康除了運動外,癌症治療與患者的營養照護密不可分。癌細胞會產生誘導發炎的細胞激素,增加蛋白質及脂肪的解體,導致異常代謝,過度消耗能量及營養素。大腸直腸癌初期較無症狀,6成患者發現症狀就診才得知罹癌,此時多已進展到第3期,食慾及消化吸收都降低,出現體重明顯下降、營養失調情形。陳鴻華理事長表示,無論是癌症患者或是一般大眾,應該注重飲食及運動。除了早期篩檢,也應該多運動、多蔬果、多魚蝦、少肉類。現今醫療技術進步,腸癌早期治療治癒率超過8成,關鍵在當事者建立自信以及坦然面對,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透過規律生活、健康飲食及適量運動,就是戰勝疾病的良藥。

白飯、吐司吃多 血糖急速變化恐致癌

白飯、吐司吃多 血糖急速變化恐致癌#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一件事千萬不要忘記,會導致血糖上升的只有醣分而已。吃下高卡路里的食物,只要不含醣分,血糖就不會上升,胰島素也不至於追加分泌。攝取脂肪、蛋白質與肥胖沒有直接關聯,因為促進脂肪累積的胰島素並未增加。看到這裡,相信讀者已瞭解吃肉或脂肪也不會胖的理由了。接下來,我再逐步告訴各位醣分是多麼不必要的物質吧。白飯、吐司、甜食、飲料中的砂糖最危險醣分中最糟的物質,莫過於精製糖。亦即白飯、吐司,或甜食、飲料中的白砂糖,那是最危險的物質。即使分量不多,吸收的速度也非常快。一整碗的白飯,食用時雖不像砂糖一樣甘甜,但終究跟方糖沒兩樣。在經過消化器官後,白飯跟方糖一樣會轉變成葡萄糖,造成血糖劇烈上升。血糖值一口氣暴增後,受到驚嚇的人體便加快釋放胰島素,迅速降低血糖值。每當這種雲霄飛車式的下降發生,體內自律神經的交感神經就會特別奮。所謂的交感神經,是戰鬥時優先啟動的部位,會拉高血糖以備戰鬥,收縮身體末梢的微血管。遍佈末梢血管的手腳冰冷,可能也是由此引起的。血糖值劇烈升降恐增加罹癌風險此外,血糖值的劇烈升降,也會增加活性氧。研究發現活性氧有增加罹癌率的風險,必須特別留意。近年來,「糖化」是很受重視的問題。這也是只要血糖值飆高,就容易引起的症狀。糖化是指體內的蛋白質和過剩的醣分,受體溫影響交互作用,產生出俗稱最終糖化蛋白的惡性物質。糖化的蛋白質失去了原本的機能,變成了最終糖化蛋白,導致活性氧增加,是動脈硬化、白內障、以及各種老化的肇因。且一旦生成最終糖化蛋白,便很難排出體外。最重要的是,別讓血糖劇烈變動,也不要讓胰島素追加分泌。因此,唯有盡量避免攝取醣分,才能維持健康。(本文摘自/讓體脂肪及癌細胞消失的生酮飲食/采實文化)

心腎糖病友怎麼吃?最新建議報你知

心腎糖病友怎麼吃?最新建議報你知#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家中長輩經常多種慢性疾病纏身,需要看多科門診,這群患者就是所謂的「心腎糖」病友,在照顧上須要花費更多的心力,並且更需要整合醫學團隊的介入,隨著病程中不同的階段需要有不同的治療策略,才能兼顧心血管、血糖及腎臟功能保護的多效成果。愈來愈多醫學整合研究發現:攝取過多肉類中蛋白質除了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更會造成胰島素的阻抗干擾血糖穩定與控制。大部分病友忽略蛋白質食物的調整台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腎臟透析中心主任郭克林表示,門診中,已經有高達50%腎臟病的患者因為糖尿病造成腎病變,大多數病友以為只要控制澱粉攝取就好,忽略蛋白質類食物應該隨著疾病變化而調整,結果是血糖更難控制,更傷害腎功能,再加上心血管問題大幅上升,造成疾病更難控制,藥物愈吃愈多,甚至必須提早面對洗腎問題。郭克林主任分析,過去醫界對於心腎糖病友的蛋白質攝取有些爭議,在2008年,美國一項營養學整合性分析研究分析了8份論文數據。結果發現,無論糖尿病腎病變患者是否限制蛋白質攝取,腎功能似乎沒有太大差異。採低蛋白飲食可延緩腎功能惡化但到了2013年,日本一項研究觀察13項大型、指標性研究,結果大為不同。研究作者認為,糖尿病病友採用低蛋白飲食,可以有效延緩腎功能惡化速度,患者較不會早早洗腎,這樣的觀點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腎臟營養學之父Joel D Kopple所提倡的低蛋白飲食不謀而合。現今醫學講求的是證據醫學,愈來愈多臨床證據顯示:過多蛋白質攝取會增加糖尿病風險,且造成胰島素阻抗,形成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大幅上升,且有逐年年輕化的趨勢。郭克林主任強調,心腎糖病友在飲食方面,營養、熱量都要經過專業的評估與設計,以蛋白質來說,一般人蛋白質攝取量約占總熱量的12-14%,若長期蛋白質攝取過量時,糖尿病患者便更容易出現胰島素阻抗,造成血糖居高不下,甚至造成腎臟的負擔成為腎病變患者,隨著腎功能下降,體內的許多毒素排不出去,造成毒素在各器官持續累積,心臟、心血管就會開始出問題,因此建議心腎糖病友在攝取蛋白質時要隨著疾病的變化作適當的調整,才能保護腎臟、心血管並維持血糖的穩定。美國糖尿病醫學會建議糖尿病者的蛋白質攝取量應該是在16-18%的熱量佔比,對病友是更有幫助的,若蛋白質量占比達20%,長期下來的確會增加胰島素阻抗,甚至需要藉由施打胰島素來幫助血糖的控制。補充蛋白質營養品也適合吃素的長輩一旦已經有腎功能問題時,更需要將蛋白質攝取量降低到10%熱量比,才能避免毒素的累積增加腎臟及心血管的負擔。若是必須洗腎維持生命時,則由於洗腎過程中蛋白質會流失,則需要將蛋白質攝取量增加到18%熱量比才能避免因為營養不良造成感染及住院機率增加。所以隨著疾病變化,蛋白質管理是關鍵:不能營養不足,也不能造成營養負擔。心腎糖病友到底應該怎麼吃?郭克林主任認為:適當調整三大營養素後也要兼顧營養均衡,配合營養師的建議攝取適當的分量,並且多變化食物種類及多選擇優質蛋白質;若日常準備食物有困難,可以補充適當營養素比例的蛋白質管理營養補充品,這類也非常適合吃素的長輩,不用擔心營養不均衡問題。(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