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

腿太細 罹糖尿病可能性更高

腿太細 罹糖尿病可能性更高#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體是從胰臟分泌出胰島素,在分泌過程中,若不能進行正常的作用(胰島素反抗性),導致血液中的糖不斷堆積而引起的疾病,稱之為「糖尿病」,診斷糖尿病是以測定血糖為主。罹患原因有老化、遺傳、錯誤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肥胖、高血壓等。有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引起,也有可能綜合各種原因所致。肥胖是糖尿病的主因需正確了解原因,治療效果才會好。肥胖是糖尿病的主因,尤其腿纖細,只有腹部脂肪肥胖(腹部脂肪肥胖的標準是女性腰圍為80公分以上、男性為90公分以上)時,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就更高。就飲食習慣而言,各個年齡層的致病原因不同。40歲以上大多因攝取白米飯、年糕、麵包等碳水化合物,少攝取肉類,因而缺乏脂肪和蛋白質;20~30歲的人則大多攝取速食等脂肪多的食物,有以上習慣者較易有高血糖問題。此外,曾產過4.0公斤以上巨嬰的人,或懷孕時未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尤其蛋白質),而產過2.5公斤以下的早產兒,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也較高。大量小便排出 會感到無力、肌餓血糖異常過高時,糖會從小便排出,並且伴隨水分一起排出去,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小便量變多。大量的小便排出時,造成體內的水分會不足,乾渴的症狀變得嚴重。因為葡萄糖從小便排出,無法製造能量,所以會覺得身體無力,易感到飢餓,結果就是攝取更多食物的惡性循環。如何診斷?一般以血液做為基本的診斷方法。禁食8個小時以後,測量的血糖126 mg/dL以上;葡萄糖耐受力檢測(Glucose Tolerance Test)2個小時後,血糖在200mg/dL以上,就斷定為糖尿病。為了找出病患罹患疾病的主因,給予最適合的治療,需進行胰島素分泌量、抵抗性、肥胖、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膽固醇指數等綜合性檢查。(本文摘自/14位抗癌權威醫師的食癒餐桌/台灣廣廈出版)

打擊體脂 低GI飲食法大公開

打擊體脂 低GI飲食法大公開#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什麼是升糖指數GI(Glycemic Index)值?它的數值高低又如何判斷?GI 值主要是指食物吃進去後,血糖上升的數值,而葡萄糖是最容易使血糖快速升高的成分。澱粉類食物進入人體後,經過澱粉酵素分解,轉化成葡萄糖的小分子形態,被人體腸胃吸收,進而使血糖上升,血糖上升會促使胰臟釋出胰島素。關鍵點就在於胰島素接下來的作用。低GI 飲食 在質不在量打個比喻來說,胰島素像是體脂肪銀行的金庫鑰匙,大量的胰島素會將葡萄糖轉化成體脂肪,並定存在身體,促使體脂肪率漸漸飆高。當血糖快速被定存後,又會造成血糖下降,血糖一下降又開始感到飢餓,會更想大吃一頓?如此循環下,血脂肪濃度愈來愈高,形成了我常說的「食物三高口訣」─高GI、高吸收、高定存體脂肪。換句話說,採用低GI 飲食法就是多吃可活存的食物(低GI 食物),少吃會被定存的食物(高GI 食物)。正確的低GI 飲食,是在選擇食物的「質」,而非食物的「量」。維持體力 5觀念要注意要特別注意的是,食物的升糖指數會因不同的加工烹調方式、食材大小,以及生、熟度等等而有差異。因為攝取的熱量必須維持在人體所需食物總熱量的範圍內。因此,選對食物種類便很重要,也才能吃得好又吃得飽,真正達到體重管理、控制血糖血脂肪濃度及肥胖的效果。不管採用哪一種飲食法,都需要建立正確的體重管理觀念,我總是不厭其煩地,不斷地提醒個案:1) 體重管理成功絕非一蹴可幾。2) 要做好體重管理必須是全方位,非單一的方法就能達到目的。3) 用自己的生活去做體重管理,才會長久不復胖。4) GI 食材吃得對,規律用餐或定時少量多餐。5) 做體重管理要會判讀數據,不要隨便節食。5個觀念基本觀念都正確了,就算不配合運動,也能維持新陳代謝率不會快速下降,並能維持體力及有好氣色。(本文摘自/體重管理自己來,快樂享瘦一輩子/本事文化出版)

只能低糖、低油、高纖? 糖尿病飲食新選擇

只能低糖、低油、高纖? 糖尿病飲食新選擇#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黃雅芬/採訪報導)在今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的報告中,希望各國對含糖飲料徵稅20%到50%,以減少含糖飲料消費,從而減少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和蛀牙,此立意良好的方案卻也凸顯了全球罹患糖尿病人口數眾多!全球每年約有380萬人死於糖尿病相關疾病,在台灣,國人十大死因中,糖尿病為第五名,專精於糖尿病多年的臺安醫院內分泌科林毅欣醫師表示,糖尿病與先天多種遺傳基因變異有關,然而不良飲食習慣、肥胖、缺乏運動、熬夜及久坐等導致代謝下降,都會增加罹患糖尿病機率。血糖控制差 小心併發症傷身有些糖尿病友擔心血糖高,不太敢吃東西,怕亂吃東西反而使得血糖更高,又或者聽信某些食物可以降血糖而大量攝取,一旦血糖下降,就以為糖尿病改善私自停藥。林毅欣醫師說明,其實不吃東西以為血糖會降是病友常有的錯誤迷思,不吃東西也不服用藥物反而會使血糖升高,也易造成營養不良,此外,三餐不固定可能造成低血糖,也容易引起如發抖、冒冷汗、無力、頭暈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昏迷。而糖尿病更大的隱憂其實是併發症,大致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大血管的併發症,另一個為小血管的併發症。大血管的併發症包括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小血管的併發症則包含了視網膜病變、末梢神經病變、腎病變等。如果血糖早期控制好,就能降低併發症發生,提醒糖尿病友切忌私自停藥,避免引發後遺症。飲食低糖、低油、高纖 秋葵輔佐控糖在台灣每天吃的白米、麵食等多為澱粉類,攝取過量往往血糖超標卻不自覺,糖尿病友飲食上建議以低糖、低油、高纖為原則。日前中國醫藥大學釋出實驗報告,說明一天16根秋葵其中足量的「異槲皮素」有助於控制血糖。林醫師指出,秋葵對控制血糖有一定幫助,尤其秋葵中的黏液含有黏多醣,黏多醣的水溶性纖維可以抑制醣類吸收,有效減緩血糖上升,還能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專家建議,秋葵含豐富的膳食纖維,所屬的黏液也可保護胃壁,是較高營養價值的食物。初期或輕微糖尿病患者可吃秋葵或苦瓜來輔助控制血糖,但若為較嚴重糖尿病病人,則建議藥物、飲食、運動三者並行,另外,由於秋葵中的粗纖維會刺激腸胃道,若是消化機能較弱的人,應要配合醫師建議酌量食用。

苦瓜萃取 類胰島素可降血糖

苦瓜萃取 類胰島素可降血糖#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吃」直接關係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穩定性,每位患者都需要嚴格控制飲食,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究竟應該如何安排才合理呢?1)     低脂少油保平安 /尤其是肥胖型或血脂偏高的患者,更要戒除各種煎炸、油膩腥葷的高脂肪食物,如肥肉、五花肉、豬皮、雞皮、鴨皮、蹄膀等,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很容易使血清膽固醇升高,誘發糖尿病血管併發症、冠心病等,動物內臟,魚卵、動物大腦、蛋黃等高膽固醇的食物,盡量少吃。2)     低鹽低糖最健康 /糖尿病患者應避免攝入過多的鈉鹽,避免水腫的症狀加重,患者每天食鹽量不宜超過5g,含鈉鹽量較高的調味料,如豆瓣醬、辣椒醬,含鈉鹽高的醃製品,如醬菜、泡菜、榨菜、鹹菜,以及含鈉鹽量高的加工食品,如肉鬆、臘肉、鹹蛋、香腸、滷味等,都不宜多吃。白糖、紅糖、冰糖、蜂蜜、蜜餞、水果罐頭、汽水、果汁、冰淇淋、甜餅乾、蛋糕、糖製糕點等,都要盡量少吃或者不吃,如果患者需要限磷,就要避免食用各種奶製品、蛋黃、動物內臟、汽水、可樂、堅果和全穀類食物。3)    進食水果有講究 /水果普遍含有碳水化合物、葡萄糖、蔗糖和澱粉,吃了水果後消化吸收速度快,往往會導致血糖升高,水果應該選擇含糖量低的品種,含糖量較高的水果如紅棗、石榴、草莓、香蕉、桂圓等,不宜多吃,最好不吃。4)    遠離酒、咖啡與濃茶 /糖尿病患者不宜飲酒,因為酒精會在體內產生大量熱量,長期飲用對肝臟不利,還容易引起血清三酸甘油酯升高,尤其一旦飲酒,很容易出現心慌、氣短、面頰潮紅等症狀,所以糖尿病患者忌飲酒,咖啡和濃茶也要盡量避免飲用。5)    高纖維食品不離口 /以燕麥、玉米、莜麥、蕎麥、番薯為代表的粗雜糧,以及蔬菜、黃豆及豆製品等,這些食物普遍富含膳食纖維、類黃酮素、抗氧化維生素等成分,有助於保護心血管,預防和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黃豆及豆製品中還富含蛋白質、無機食鹽、不飽和脂肪酸等成分,有降低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的作用,蕎麥麵、燕麥片、玉米麵等,均含有多種微量元素、維生素B群等,能有效延緩血糖升高。苦瓜、洋蔥、蒟蒻 降糖效果明顯苦瓜、洋蔥、蒟蒻、南瓜、白木耳等食物,降糖效果都很明顯,以苦瓜為例,味道極苦,性味寒涼,但現代醫學發現苦瓜的粗提取物,可發揮類似胰島素的作用,能夠降低血糖,對糖尿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本文摘自/降血糖這樣吃有效/人類智庫出版) 

瘦子易罹糖尿病?胰島素分泌差

瘦子易罹糖尿病?胰島素分泌差#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亞洲地區的糖尿病患者佔全球所有糖尿病人口的1/4,台灣在面臨迅速邁入高齡化社會的衝擊下,成人糖尿病盛行率約10%,比全球(8.8%)、亞太地區(9.3%)盛行率平均值都高,台灣有逾188萬糖尿病人口,比鄰近國家日本、韓國、泰國都還高。東亞地區發病原因 不肥胖、年紀輕過去多認為第2型糖尿病的發生與肥胖有關,因為肥胖導致體內胰島素作用不良,無法有效降低身體血中上升的血糖,但近來許多針對東亞地區黃種人(包含台灣、日本、韓國、大陸、香港等)的研究發現,東亞地區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發病原因,與西方的白種人患者不同,例如較不肥胖且發病年紀較輕。胰島素功能 只有正常分泌量的2~3成根據最新2015全球糖尿病盛行率統計,台灣糖尿病各年齡層的盛行率都比全球及亞太國家平均值還高,進一步探討研究發現,東亞地區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身上的胰島素分泌功能較差,在診斷糖尿病時期,胰島素分泌功能,降低到只有正常分泌量的2~3成,相較於西方白人糖尿病患者還有5成的分泌功能。血糖無法有效控制 容易變為糖尿病東亞地區的糖尿病患者體型雖然不胖,但體內脂肪相對含量卻不低,所以身體的胰島素抗性指標也相對增加1~2倍,導致國人體內的胰島素分泌功能及作用效果不好,讓體內血糖最後無法有效調控,而容易演變為糖尿病。遠高於HIV AIDS、肺結核等疾病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院長指出,糖尿病已是全球面臨最嚴重、最危機的健康議題之一,不僅患病人數在世界各地逐年成長,光2015年就有500萬人死於糖尿病,遠遠高於HIV AIDS、肺結核等疾病,及早偵測到糖尿病,且盡早監控相關併發症的風險是預防糖尿病的核心主軸。 

亞洲人易患糖尿病 胰島素分泌能力低

亞洲人易患糖尿病 胰島素分泌能力低#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第二型糖尿病在糖尿病之中是較為普遍的類型,原則上是由於不良的生活習慣所引起。據統計,每六個日本人就有一人是血糖異常者,若範圍限定在四十歲以上,大約每三人就有一人是潛在的糖尿病患者。五十年前,日本的糖尿病患者數遠少於今日。我想從這一點也可以明白,生活環境的影響,尤其是飲食和運動,遠超過體質的影響。雖然,大家都知道運動有益身體健康,但實際上卻不可能像五十年前的人一樣,過著大量使用體力勞動的生活。生活在分秒必爭的現代社會,若要求上班族為了運動,每天步行到車站或提前一站下車,無論在物理上或精神上,恐怕都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如此看來,唯一的選擇就是靠改變飲食對抗了。罹患糖尿病風險 身材越胖風險越高歐美人的胰島素分泌能力較強,相對地,只要維持體態不發胖,就不易罹患糖尿病。因為身材維持適中的人,不管吃再多還是能分泌充足的胰島素,為此血糖不容易上升。換言之,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可透過身材判斷,即身材越胖風險越高,身材越適中則風險越低。反觀日本人,由於先天的胰島素分泌能力相對弱,因此很多人早在跨入肥胖階段前,就已經有血糖偏高的問題。身材苗條 不能以為「瘦」就沒問題據統計,患有第二型糖尿病的日本人,有半數以上都不是身材肥胖者。因此,我向來強調一點:即使是身材苗條的人,也絕不能過度自信地以為「瘦」就沒問題。此外,根據目前研究已知,胰島素分泌能力低的不僅是日本人而已,所有亞洲人,包括台灣人在內,其胰島素分泌能力都比歐美人低;或許,這就為什麼亞洲國家的糖尿病患者,如此普及的原因之一。 (本文摘自/減醣救命/采實文化)

控制血糖找無門?醫學證實:日食16根秋葵

控制血糖找無門?醫學證實:日食16根秋葵#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採訪報導)年過半百的蘇先生半年前確診為代謝症候群,醫師建議改善暴飲暴食的習慣,並需長期服用藥物以控制血糖,為此,太太對飲食嚴格把關,讓他吃飯變得很痛苦,為了擁有健康生活,蘇先生自行上網找了許多控制血糖的方法,得知秋葵有許多研究實證輔助控糖,便自己嘗試製作秋葵水,卻因口感黏膩且耗時而放棄,後經朋友介紹,每日飲用2次秋葵萃取物,一個半月後血糖明顯改善。每日飲用秋葵水 一個月間血糖降1/2大葉大學生物產業科技學系副教授宋祖瑩長期進行血糖代謝的中藥研究,其父親也長期為代謝性症候群困擾,在得知秋葵的功效後便讓父親每日飲用足量的秋葵水,一個月間血糖從300mg/dl降為150mg/dl,整整降了1/2。對此,宋祖瑩教授與中國醫藥大學營養學系副教授楊惠婷,針對秋葵植株、花、籽進行深入研究,經過1年多實驗發現,16根秋葵萃取物可有效控制血糖,87.5%的受測者,在8周內平均血糖從163.4mg/dl降為141.0mg/dl,持續觀察飲用8周後,受試者平均血糖也改善14%。異槲皮素抗氧化性 有效降低血糖水平秋葵含有豐富水溶性的膳食纖維,配合足量的水可以阻止腸胃吸收碳水化合物,實驗結果同時也發現,秋葵的「異槲皮素」與「血糖控制」有正相關,異槲皮素具有抗氧化性及調解葡萄糖代謝作用,能夠有效改善血糖水平。150萬糖尿病患 45%飲食控制認知錯誤全台灣有超過150萬的糖尿病患者,而根據資料統計,有45%患者飲食控制認知錯誤,台灣營養學會營養師鄭師嘉表示,許多糖尿病患者需進行少鹽、少糖、少油等飲食限制,而為了有效控制血糖,試圖依靠飢餓療法等極端方式,不但無法有效控糖,反而容易使血糖範圍飄移、熱量不足造成身體機能失調,坊間也盛傳許多未經證實的控糖飲食偏方,患者隨意大量嘗試之下血糖不降反升。吃「素顏」澱粉 適量蛋白質、水分補充鄭師嘉營養師補充,大多數病友較難達到良好的飲食控制,建議病友可以在餐前拍照,將照片帶到診間與醫師或營養師討論,另外,若擔心吃太多碳水化合物導致血糖升高,可在餐前喝秋葵水增加飽足感,其實只要吃足夠的「素顏」澱粉,如地瓜、芋頭等未加工過的食物、適量蛋白質、水分補充得當、水果慎選甜度,血糖控制將不再困擾你。//  var google_tag_params = {ecomm_prodid: 'REPLACE_WITH_VALUE',ecomm_pagetype: 'REPLACE_WITH_VALUE',ecomm_totalvalue: 'REPLACE_WITH_VALUE',};/* */

胰島素控糖成效差?衛教師:施打謹記3重點

胰島素控糖成效差?衛教師:施打謹記3重點#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黃雅芬/採訪報導)一名約有14年糖尿病病史的陳伯伯,在醫師建議下更換預混型胰島素進行施打,然而,糖化血色素卻沒有明顯改善,經衛教師諮詢後發現,是沒有確實按照步驟進行,才有成效不彰的問題。林口長庚醫院施孟涵衛教師表示,施打胰島素可以快速幫助糖友降低血糖,在國際間也是公認控制血糖的有效方式,但有些糖友在使用胰島素後卻不見明顯效果,可能是因為沒有按照正確步驟,像是可以同時幫助控制空腹及餐後血糖的預混型胰島素,包含短效和中長效成分,使用前就必須搖晃混合,並立即施打才能達到控糖效果。簡單方便的預混型胰島素 控制血糖好幫手施孟涵衛教師指出,通常醫師一開始會讓病患使用基礎胰島素,然而卻可能會面臨隨著病史越長而不斷調高劑量,因此當患者調高劑量,卻無法穩定控制血糖時,醫師就會考慮使用預混型胰島素,以控制餐後血糖及降低糖化血色素。典型的預混型胰島素包含30%的超短效成分及70%的中長效成分,優點是簡單方便,只要學習使用一種胰島素、一種注射筆,於餐前立即施打,可幫助糖尿病患同時控制餐後血糖及空腹血糖,並能減少注射次數。另外,預混胰島素價格較為平價,對患者在治療上的負擔約可減少每日總費用20~30%。預混型胰島素 3重點要注意然而,許多糖友都遇到改打預混型胰島素後,卻不見控糖成效等問題?施孟涵衛教師解釋,有些使用預混型胰島素的病患,由於在使用時沒有確實按照步驟,才會控糖成效不彰。以下3點提供給使用預混型胰島素的病患了解:1)預混型胰島素是懸浮液劑型,使用前一定要充分搖晃混合,糖友要將注射筆置於手掌之間滾動10下+手甩10下,讓速效和中長效的胰島素混合均勻,施打後才可以達控糖效果。2)胰島素混合好要立即注射,若先放置一旁過段時間才施打,會讓懸浮液漸漸分離,這時必須重新混合再施打。另外,注射後至少停留10-15秒,以利藥劑充分注入。3)預混型胰島素施打的劑量與飲食有關:由於每個患者的體質、病情不同,需與醫師、衛教師、營養師討論溝通,規劃適合自己的飲食量及胰島素劑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