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

控糖一兼二顧 七旬婦成功減重11公斤

控糖一兼二顧 七旬婦成功減重11公斤#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2歲的王奶奶罹患二型糖尿病15年,糖化血色素一直都維持在標準值內,為醫師眼中的控糖模範生。但也因持續注射胰島素,讓她的體重從77 公斤上升至86公斤,體重飆升帶來的諸多不便困擾著王奶奶,其中最令王奶奶沮喪的是,因為腰圍變大9公分,讓她最喜愛的一件洋裝無法再穿上。口服藥物改變作息 控糖減重一兼二顧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暨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健康e院院長杜思德醫師表示,針對不同類型的糖尿病患者,介入手法也會隨之改變,朝向個人化治療趨勢。了解王奶奶的病情後,建議改為服用新型口服控糖藥物,減少胰島素施打劑量,也因為藥物的作用,增加體內葡萄糖及鈉的排出,除了能夠有效控管血糖、血壓,體重也有明顯的下降。杜思德理事長進一步解釋,單靠藥物無法有如此良好的成果,除了王奶奶強烈的動機外,本身也相當配合營養師的專業指導,顧好「飲食」、「生活」作息,加上每天運動50分鐘以及積極監控血糖,3個月後,體重下降了11公斤、腰圍少了9公分。出現症狀已太遲 1/5患者有併發症財團法人宜蘭縣愛胰協會理事長暨開業診所院長游能俊醫師說明,糖尿病患者初期並沒有明顯徵兆,當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輕,「三多一少」症狀發生時,往往血糖已超於正常值。也因此,確診糖尿病的臨床案例中,有近20%的患者未能及早發現,就醫時已經出現併發症狀。糖尿病的併發症與血管及神經息息相關,從頭到腳都可能產生病變,包括中風、視網膜病變、心肌梗塞、腎病變…等,嚴重情形不容忽視。游能俊理事長呼籲,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擁有正確的控糖觀念之外,應了解該如何跟疾病相處。好比駕訓班的學員,教練在旁指導分辨路標、注意速限,有如醫護人員教導患者如何測量、監控血糖值,但總有一天患者必須獨力完成,並持續下去。千萬不要害怕學習,並改善生活習慣及遵從醫囑,必定能與糖尿病和平共處一輩子。(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胰島素傷腎嗎?4大迷思揭密

胰島素傷腎嗎?4大迷思揭密#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要將糖尿病控制好,就要提升國人對胰島素的正確觀念,「使用胰島素會傷腎」、「打胰島素就一定要終生施打」是許多民眾的錯誤觀念。一位58歲男性向醫師表示糖尿病吃藥都沒有效果,早上起來時測量血糖都還是高達200、300。」經查看他的藥單,已開了2種不同中等劑量的藥量,檢查醣化血色素(HbA1C)竟高達13.4%,離標準的小於7%相當遙遠,血糖難以控制。早期施打胰島素控糖 可提升胰臟功能柳營奇美醫院內分泌科醫師黃醫師表示,很多人都以為胰島素是等到吃藥沒效,控制很差時才施打,事實上,近期的研究發現早期施打胰島素,不但可以在短期內將血糖控制下來,而且還可提升胰臟功能,之後不但可以將胰島素停掉,且病人使用的口服藥有可能會更少,這就是所謂的胰島素「救援療法」。黃聖德醫師指出一般國人常見使用胰島素的迷有:迷思一:「使用胰島素會傷腎」/事實上並不會,傷腎的是高血糖,因此使用胰島素將血糖控制好反而保護腎臟。迷思二:「使用胰島素打針會很痛」/事實上目前針頭已經改良的很細,而且是注射在皮下,若以正確的方式注射,其實是不怎麼痛的。迷思三:「打胰島素就一定要終生施打」/不一定,由上述的案例可知,胰島素用在早期施打可提升胰臟功能,之後便可以將胰島素停掉只靠藥物治療。但若罹患糖尿病時間過可能會引起胰臟功能不足的問題,這時單靠藥物的功效就會有限。迷思四:「被醫師告知要打胰島素,是一種懲罰。」/許多人提到要打胰島素,會產生極大的罪惡感,醫師必須破除病人的想法,依靠藥物控制血糖。黃聖德醫師表示,糖尿病控制不良會產生許多併發症,例如小血管疾病包含眼、腎、神經功能的病變,像是失明、腎衰竭、腳麻等;大血管疾病包含中風、心臟病、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導致腳截肢等,都嚴重影響生命安全及生活品質。雖然我們可以靠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來減緩胰臟的功能退化,但真的遇到功能不足血糖高起來時,除了檢討改進飲食運動習慣之外,有時也可能只是自然病程所致。

講座/糖尿病用藥指導

講座/糖尿病用藥指導#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正常情況下胰臟會分泌胰島素,當胰島素不足,無法幫助血中糖分代謝,過多的糖隨尿液排出,即稱為糖尿病,要治療糖尿病,先要訂好治療目標,選擇正確方式,才能達到效果。課程中藥師王怡茹會提醒大家使用藥物時應注意的小細節,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與,相關訊息可電洽亞東醫院藥學部 (02)8966-7000轉分機2123。 名稱:糖尿病用藥指導時間:106年4月12日 星期(三) 下午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2123

想對抗糖尿病 先改善微循環

想對抗糖尿病 先改善微循環#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什麼正常人飯後胰島素上升、升糖素下降,糖尿病患者的升糖素在飯後卻照樣維持在高峰,甚至還會反常地上升」是因為消化食物導致對血糖的需求上升所致。若僅著眼於血糖值高低,人體既分泌胰島素降低血糖,又同時分泌升糖素想升高血糖,就像是人一邊流汗想降低體溫,卻同時全身發抖想提高體溫一樣,不免自相矛盾。高血糖是克服血糖攝取不足的代償作用但若著眼於細胞的血糖代謝就顯得合理許多:由於細胞攝取不到足夠的血糖,因此胰島素也好,升糖素也罷,他們的共同目的都是為了克服細胞攝取不足的問題。高血糖不過是表象,是幫助細胞克服血糖攝取不足的代償作用。控制血糖值當然很重要,但只控制血糖值卻是以偏概全,就像一味地降血壓會導致血流量不足而引起細胞缺氧;一味地降血糖同樣使細胞血糖攝取更嚴重不足,不但不能根治疾病,反而加劇細胞因為欠缺能量所引起的退化性病變,導致大腦神經系統因能量不足而傳導不良,使血液循環障礙的情況惡化,造成四肢麻木;視網膜滲血、剝離、失明;腎臟受損而得洗腎:傷口癒合困難而必需截肢等情況。糖尿病要先改善微循環誠然,糖尿病與微循環障礙相互影響、互為因果,我們並不否定藥物的作用,但想指出一個重點:只抑制血糖濃度並不會改善微循環,反而會讓微血管細胞因血糖攝取不足而影響其功能,讓微循環更加惡化;但改善微循環卻能同時改善缺氧、胰島素抗性、脂肪組織機能,還能幫助降低血糖、血脂、自由基,這些正面的效果有助於扭轉整體惡化的趨勢,是故相較於目前常見的觀念——一味地抑制血糖值,改善微循環及缺氧—— 是更有效率且低副作用的策略。臺灣目前每年糖尿病患者截肢者約在4000例。因此,不論想改善糖尿病本身或是其併發症,改善微循環是糖尿病在預防、治療、保健上重要且必要的方法。若你的親朋好友有糖尿病的問題,請務必建議他們將「改善微循環」列入治療保健的整體策略之中。(本文摘自/優氧:改善微循環,優化身體氧氣,增強自癒力/時報出版)

升糖素太高 小心腎臟過勞!

升糖素太高 小心腎臟過勞!#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要重複強調一個重點:人體自有其穩定血糖、調節血糖的能力。所以,較合理的解釋是二型糖尿病患者,「不僅是調降血糖的能力出問題而已,連調高血糖值的能力也受損」,特別是中末期之後,不僅有胰島素不足的問題,還同時有「升糖素」不足及相關機轉異常的問題存在,導致身體無法有效維持血糖的正常濃度,因而發生低血糖症。糖尿病患者不論胖瘦 升糖素濃度都偏高為什麼中末期的糖尿病患者會同時出現胰島素及升糖素不足的現象?這點我們必須拉回到糖尿病的核心:細胞的低攝取,代表身體需要用更高血糖值及更多胰島素來促進細胞對血糖的攝取,因此身體的代謝中樞會雙管齊下,一方面命令胰臟β細胞加倍努力工作,以製造出更多胰島素來強迫細胞攝取血糖;另一方面,也會命令胰臟α 細胞分泌更多升糖素來提高血糖濃度。這就像水龍頭的水流量太低時,人會把水龍頭開大一點,如果已經開到最大還不夠,只好想辦法增加水壓,以解決水流量不足的問題。若我們把血糖比擬成為水,胰島素的作用就是把水龍頭開得更大,而升糖素的作用則是提高水壓,兩者共同改善缺水的問題。凡是糖尿病患者,不論是否肥胖,都有升糖素濃度偏高的現象。對於血糖不耐或早、中期的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偏高的現象並非只因為胰島素抗性,高濃度的升糖素也是極為重要但長期被忽略的因素。死掉的細胞愈多 殘餘細胞負擔愈重為了分泌更多升糖素和胰島素,不論是胰臟α細胞或胰臟β細胞都只好加班工作,在長期過勞的情況下,細胞容易發炎或凋亡而減損其壽命及數量。就像蛋雞場的母雞,假設原本一天只要生1顆蛋,卻被催卵成一天得生2顆,必然會早衰早死;當死掉的細胞愈多,殘餘細胞的負擔就愈重,形成惡性循環,導致胰臟細胞加速死亡,當連備用的胰臟α、β細胞接近耗竭時,糖尿病就進入末期。末期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胰臟α細胞及胰臟β細胞的數量都已經較正常人為少,因此面臨胰島素和升糖素同時皆分泌不足的問題,這將大幅降低他們調節血糖的能力,使得血糖值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而難以維持穩定:欠缺胰島素而使血糖易於偏高、欠缺升糖素使血糖易於偏低,這才是患者血糖值容易忽高忽低的真正原因,藥物只是加劇了這個現象。(本文摘自/優氧:改善微循環,優化身體氧氣,增強自癒力/時報出版)

靠飲食運動 胰島素免打一輩子

靠飲食運動 胰島素免打一輩子#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糖尿病一旦施打胰島素,終其一生都無法脫離嗎?事實上,只要好好控糖,患者都有機會把健康救回來!50歲高先生因吃不下、想吐、口渴、體重半個月下降6.5公斤,本以為只是普通感冒,抽血檢查發覺飯前血糖及糖化血色素分別高達466mg/dl(正常值為﹤126mg/dl)、11.1%(正常值為﹤6.5%),確診為糖尿病。配合施打胰島素 糖化血色素恢復至5.8%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林鴻安表示,因患者治療初期非常配合施打胰島素及口服藥物並且定期回診,在飲食與運動部份也身體力行努力地進行,半年內成功的將糖化血色素控制恢復至5.8%,之後逐步停止胰島素施打,改為口服降血糖藥物。每天運動、自製蔬果汁、吃糙米飯除了配合醫師治療外,高先生也養成每天1小時爬山或健走的習慣,搭配低GI的飲食,每天以自製綜合蔬果汁作為早餐,將山苦瓜、小黃瓜、奇異果、西洋芹、秋葵、豆苗、木耳、堅果等新鮮食材經常做變換,午晚餐的主食也盡量以糙米飯為主,不吃精緻澱粉類食物。經過半年嚴密監控血糖及糖化血色素的變化發現,血糖呈現穩定狀態,連同原本的高血脂也回復正常值,成功脫離施打胰島素,口服降血糖藥物即可控制血糖。透過飲食運動仍有治癒機會林鴻安醫師表示,台灣多數民眾對於打胰島素充滿恐懼,以為一旦打胰島素就要打一輩子,其實部分糖尿病患,透過飲食及運動仍有治癒機會,患者本身的毅力執行力是戰勝糖尿病的成功要素,建議糖尿病患只要多與醫師、營養師討論計畫,人人都有機會脫離打胰島素的命運。 

地瓜怎麼吃?4大疑惑一次詳解

地瓜怎麼吃?4大疑惑一次詳解#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Q:聽說地瓜的升糖指數不高,所以吃了不會胖?A:雖然與其他澱粉類食物相比,地瓜的升糖指數不是特別高,但其實肥胖與升糖指數沒有絕對的關係,而是跟熱量有關。升糖指數高的食物容易刺激胰島素分泌所謂的升糖指數就是用來檢測食物吃進體內後對血糖升降值的影響。升糖指數高的食物在吃下去後會讓血糖急速上升,身體為了將多餘的糖分帶去細胞儲存,就會分泌較多的胰島素,所以才會出現一種說法是,升糖指數愈高的食物愈容易刺激胰島素分泌,使熱量轉變為脂肪,而升糖指數低的不會有這樣的情況所以就不容易變胖。地瓜屬於澱粉類食物,若是吃得太多還是會發胖。Q:可不可以靠吃地瓜來減肥?A:地瓜富含高纖維,升糖指數約55~70,並不像其他澱粉類動輒80、90,加上又是營養價值豐富的澱粉類食物,因此適合拿來做輔助的減肥飲食,取代營養價值較低的白米飯、白麵包等食物,但並不適合餐餐都以地瓜為主食。以超商地瓜為例,熱量只要吃兩條就過高了,可是吃一條又不見得吃得飽,若三餐都以地瓜為主食,很有可能會因為食用過量而發胖。Q:若要靠吃地瓜來減肥,什麼時候吃會比較好?A:若想吃地瓜減肥,有中醫師建議最好是在早上7點~9點間吃,而且最好能搭配五穀雜糧,像是地瓜稀飯一類的,最是健康。透過充分的咀嚼可以獲得飽足感但也有營養師建議,其實只要將早餐或午餐的主食替換成地瓜,避免晚上吃,配菜方面不變即可。之所以要避免晚上吃,是因為晚上消耗的熱量普遍較少,地瓜又含有糖分,若攝取了過多糖分,反而容易導致肥胖。此外,地瓜皮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所以要連皮一起吃,此時可以選擇用蒸或煮的方式來料理,這樣會比較好入口。吃地瓜時要充分咀嚼過後再吞下去,吃一口地瓜盡量要咬30次再吞下去,因為透過充分的咀嚼可以刺激腦部的中樞神經,讓我們獲得飽足感,避免吃得過多,而且還能促進消化,達到整腸通便的功效。Q:如果想吃地瓜減肥,是否只能吃烤地瓜?A:其實吃烤地瓜比較容易吃進較高的熱量,而且難以將有高營養價值的皮一起吃進去。若想連皮一起吃,建議可改用蒸煮的,若還是喜歡吃烤地瓜,則建議可以將烤好的地瓜放進冰箱的冷凍庫中,變成冰地瓜之後再食用,因為這樣可以減少地瓜的熱量。而且冰地瓜的升糖指數也比熱的烤地瓜低,比較不會引起血糖和胰島素升降,不論是對控制糖尿病或減少飢餓感都很有幫助。吃冰地瓜熱量會比烤地瓜少吸收一半歐洲的實驗甚至發現,冰過的地瓜中,澱粉會形成結晶變成「抗性澱粉」,抗性澱粉的吸收率與消化率都比一般澱粉差,甚至可以降低消化率到42%,連帶地在熱量的吸收上也會減少約50%。所以吃冰地瓜後吸收的熱量,就會比吃熱的烤地瓜減少約一半。而且人體在吃進冰地瓜後,因人體的恆溫反應,會慢慢消耗掉熱量以提升地瓜的溫度,加上冰地瓜的冰冷刺激會促使甲狀腺素增加而提升新陳代謝,這麼一來也能有助減肥。不過,如果有鼻子過敏、氣喘或是吃到生冷食物胃部就會產生痙攣的人,並不適合吃冰地瓜,此時則可改變一下,將烤好的地瓜改放置冷藏室,也會有不錯的減肥效果。(本文摘自/地瓜粗食養生書/世茂出版)

腿太細 罹糖尿病可能性更高

腿太細 罹糖尿病可能性更高#胰島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體是從胰臟分泌出胰島素,在分泌過程中,若不能進行正常的作用(胰島素反抗性),導致血液中的糖不斷堆積而引起的疾病,稱之為「糖尿病」,診斷糖尿病是以測定血糖為主。罹患原因有老化、遺傳、錯誤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肥胖、高血壓等。有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引起,也有可能綜合各種原因所致。肥胖是糖尿病的主因需正確了解原因,治療效果才會好。肥胖是糖尿病的主因,尤其腿纖細,只有腹部脂肪肥胖(腹部脂肪肥胖的標準是女性腰圍為80公分以上、男性為90公分以上)時,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就更高。就飲食習慣而言,各個年齡層的致病原因不同。40歲以上大多因攝取白米飯、年糕、麵包等碳水化合物,少攝取肉類,因而缺乏脂肪和蛋白質;20~30歲的人則大多攝取速食等脂肪多的食物,有以上習慣者較易有高血糖問題。此外,曾產過4.0公斤以上巨嬰的人,或懷孕時未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尤其蛋白質),而產過2.5公斤以下的早產兒,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也較高。大量小便排出 會感到無力、肌餓血糖異常過高時,糖會從小便排出,並且伴隨水分一起排出去,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小便量變多。大量的小便排出時,造成體內的水分會不足,乾渴的症狀變得嚴重。因為葡萄糖從小便排出,無法製造能量,所以會覺得身體無力,易感到飢餓,結果就是攝取更多食物的惡性循環。如何診斷?一般以血液做為基本的診斷方法。禁食8個小時以後,測量的血糖126 mg/dL以上;葡萄糖耐受力檢測(Glucose Tolerance Test)2個小時後,血糖在200mg/dL以上,就斷定為糖尿病。為了找出病患罹患疾病的主因,給予最適合的治療,需進行胰島素分泌量、抵抗性、肥胖、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膽固醇指數等綜合性檢查。(本文摘自/14位抗癌權威醫師的食癒餐桌/台灣廣廈出版)

Menu